孟子讲义与利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da93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6.png)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是辩证、两全的。
他认为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义利并重”,强调以义为先,以利为辅。
他认为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因此,他主张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做到合乎礼义、以义待利。
在个人生活中,孟子也强调“崇义尚道”,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实现道德的完美。
他主张舍生取义,为了实现更高的道德价值,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
同时,他也反对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违背道德、不择手段的行为。
在财政思想上,孟子注重“仁义”,强调要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
他主张轻徭役薄税负,让人民能够有足够的收入和时间来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同时,他也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提倡财政支出要合理、透明,让人民能够享受到财政支出的好处。
在会计诚信方面,孟子提倡诚实守信,不做假账,讲求会计诚信。
他认为会计的本质和内涵是真实的、准确的、及时的反映经济收支事项。
因此,会计人员要讲求诚信,遵守职业道德,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之,孟子认为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要以义为先、以利为辅,注重人民的利益和道德价值。
同时,他也提倡财政支出要合理、透明,让人民能够享受到财政支出的好处。
在会计诚信方面,他强调诚实守
信、不做假账、讲求会计诚信。
何必曰利:看孟子的义利观
![何必曰利:看孟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75c1bb84ce2f0066f433221a.png)
何必曰利:看孟子的义利观何必曰利:看孟子的义利观《孟子》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谈到了“利”的问题。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高招来使我国获利呢,”在孟子的回答的中有这样两句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及“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在孟子与宋铿的谈话中也说到了“何必曰利”这句话,见于《孟子?告子章句下》。
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孟子直接就把那些“求富贵利达者”比作是到坟地里乞讨酒肉还沾沾自喜而不知羞耻的齐人。
或许会有人龇牙咧嘴地跳出来要批判孟子,说什么“你孟子游说各国就不是为了利吗,连孔子都会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样的话来,你孟子算老几,”难道孟子就真的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了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有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而。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是出自于《孟子?告子章句上》的一段很精彩的话,其精髓就是“舍生取义”。
生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那么,什么是生,生即生存,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孟子所说的“生”是指个人方面的。
什么是利,利即生存,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
利义之辩
![利义之辩](https://img.taocdn.com/s3/m/d7b3d1c6240c844769eaeee9.png)
利义之辩七大抵是因为《孟子》开头便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的论述,古往今来关于利义之辩一直未曾停歇。
有人认为孟子是只谈义不谈利的,也有人认为孟子是既谈义又谈利的。
其实翻看《孟子》这一本书,谈到过义,也谈到过利,只不过说“义”远多于说“利”,但未出现过“利义”或“义利”这样的概念。
舍利只取义的这种看法,在细读《孟子》后,发现孟子并非如此,他也重视“利”的,《孟子》中发表了很多对“利”有益的见解。
孟子的理想是建立大一统的王道乐土,王道的根本是行仁政,而仁政的基础是民众的利益。
所谓利义论的“利”指的更多是民生问题,是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而这个“义”则指出君王们从政必须以民生为重,帝王本身就君临天下,更不应为了一己私利而舍百姓之义。
在1.1章和12.4章中,孟子都说出了“何必曰利?”这样的话。
这两章中的话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如果上下交相利,就危险了;如果上下交相义,就太平了。
这更说明在对于君王的利义之交中,孟子是倾向于“义”的。
在《孟子》13章中,有“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么一句话,说的就是利己与利天下的差别。
同样是说了一个利字,但含义却是不同的,从而反映出孟子对“利”的态度并非偏执一端的,关键是看,这个利是为了谁,如果这个利是为了“利天下”,那么是可以的。
宋牼要以“利”去游说秦楚的君王,孟子认为这是上下交相利,这里对墨子的以利为天下却持肯定的态度。
一个是君王的私利,一个是天下的公利,在公利与私利之间,孟子赞同公利的。
例如孟子对齐宣王说:“省刑罚,薄税敛”,当然这话是出于公心,为了民众,齐王如能做到,这也是为了民众的公。
作为君王少取一点利,这就是公。
那么君王的“利”减少了,让出来的利,当然为民众所受惠了。
所以对孟子来说,他不知疲倦地游说君王要重义轻利,其实是针对君王的过分利益而说的。
孟子不反对民众的利益,甚至不反对君王适度的利益,只要这个利益是有益于民众的,孟子也是认可的。
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的义利之辨](https://img.taocdn.com/s3/m/cd0fb1203169a4517723a359.png)
评孟子的义利之辨义利观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义利之辨层次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为孟子正确审视义与利之间的选择性张力,既能鲜明地坚持道义论的基本立场,又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独具特色的伦理辩护。
义与利,通俗地说,就是道德与利益。
“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如果说仁是《论语》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义可以说是《孟子》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孟子》第一章《梁惠王上》的主题是“义利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还提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之后孟子还提到:“人性中羞耻的心,是义的开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一丝一毫”(“非其义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官吏违背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存在,那是太侥幸了”(“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孟子·离娄上》)。
综上,可看出孟子已将“义”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足以见得孟子对于义的看重。
但是我认为孟子这样讲“义”与’利“放在了两个完全的对立面,未免有些过于极端。
其实在之后儒家也并不讳言利。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
”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是人所兼有的。
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不应趋福避祸,即使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我们上一届总理温家宝也提到,商家要流着道德血液,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对于“义”的发扬,但也不反对人们对于合法利益的追求,做到义与利的结合,我想这才是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的法治社会所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
《孟子》解析
![《孟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b3bf313968011ca3009183.png)
五 孟子批评墨家“薄葬”和“爱无差等”的主张,强调孝在各种人伦品德中的优先地位。
卷六 滕文公下
一 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论述士人讲究气节的问题。在实现理想的面前,孟子的态度是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尊,但也不故作清高,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他认为不能为个人私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这与孔子所说的士君子为人的基本原则一致。
一 孟子提出治国应当做到:一是国君必须效先王,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在高位者必须是仁者,国君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以身作则,百姓才会心悦诚服。三是提出对臣的要求是不能“事君无义,进退无礼”,强调臣子对国君要恭敬。(但不是绝对的顺从)
二 从正面说明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另外,还从反面说明“不仁”的危害。
七 从本章可看出,孟子不拘泥于陈规陋矩。
八 本章反映孟子对待齐伐燕的态度。孟子始终站在正义和老百姓的立场,是以是否有利于老百姓来看待战争的。这也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
九 孟子阐述如何对待错误的态度。孟子把古今“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做了比较。古代君子知错就改,不文过饰非;现在的君子(孟子所处的时代),有错就想方法掩盖。
1 孟子说的不动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志、情绪。他认为一个人面对名誉、地位和功名利禄能不动心的根本是养成浩然之气,而这首先必须养“勇”,是仁者的“勇”,是大勇。孟子还把告子的不动心和自己的不动心进行比较,通过揠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养浩然正气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2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的第一圣人,孟子不愿意和孔子的高足,甚至是颜渊并列,也不愿效法伯夷、伊尹,俨然以孔子第二自居。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437d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a.png)
《孟子的义利观》 ppt课件
目 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义利观概述 • 孟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 结论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02
03
0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期邹国人。
孟子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 大,后拜入孔子孙子子思门下 ,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义的仁爱基础
孟子认为,义的本质是仁 爱,是人们对待他人和社 会的正确态度。
义的实践意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在实 际生活中践行义,以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利的重要性
利的物质基础
孟子认为,利是人们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 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利的正当追求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合理 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必 须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 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利的道德约束
孟子认为,利应当受到道 德的约束,人们在追求利 益时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 原则。
义与利的取舍原则
义优先于利
孟子认为,在义与利的取舍中,应当以义为重,以利为轻 。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义的原则,放弃对利的 追求。
利服从于义
孟子认为,利应当服从于义,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当始终 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义利的辩证关系
孟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的。人们应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注重践行道德规 范和原则,实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
04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塑造儒家道德价值观
孟子的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仁义和道 义,主张以义制利。
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
![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https://img.taocdn.com/s3/m/bcc4f80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6.png)
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承袭孔子思想,在义利思想上主张“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也”,又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显然,孟子也是将义看成是高于利的价值标准,人们应当把是否“义”作为取利的前提和标准。
以义为先的另一面是赤裸裸的“功利论”,孟子也看到了单纯逐利的危害性,“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最终的后果是人们为了利益,贪得无厌,整个社会陷入利益的争夺之中。
只有将义看成是高于利的价值标准,在行动前能三思,这样的追求是否符合道义,是否能取得更加美善的后果,这样自然而然人们的一切行动就会有一种源自内在的束缚力,将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孟子的“义利之辩”实质是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这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论辩,在战国利益纷争的年代,企图重新唤起人们对义的重视,揭示出功利原则背后所隐藏的弊端。
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8d3d1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4.png)
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下面我将分别阐述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有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
仁是人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行为。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才能真正实践仁的原则。
义是指人们对道义准则的尊重和遵守。
孟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理和道义,行事正直,做到对于责任、义务和伦理价值的尽责。
义是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正确行为的要求,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第三,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孟子认为,通过遵从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实现自我约束、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秩序。
礼在社会中起到了调和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智是指人们运用理性思维和智慧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能力。
孟子认为人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方式行动,并取得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成果。
信是指人们在言行中保持真实和诚信。
孟子重视人们言行一致、真实可信的品质。
人们应该坚持说真话、守信用,不轻易背弃自己的承诺。
信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是:仁是关爱互助的精神,义是道义准则的遵守,礼是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智是理性思维和智慧的运用,信是保持言行一致和诚信的品质。
这些准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和践行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积极实践这些准则,人们能够改善自身和社会,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
论孟子的义利观
![论孟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953568d4b14e852458fb57e2.png)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林桂榛内容提要: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孟子;义;利;政治观;生活观;人生观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
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
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的义利学说作一番考察,以期厘清孟子的义利观,并寻找这一思想资源予以我们的现代启示。
一、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共计98次。
如: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之诬民,充塞仁义也。
”(《滕文公下》)⑵“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离娄上》)⑶“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共计10次。
如: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上》)⑵“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万章下》)⑶“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孟子》一书“仁”字共出现157次,“义”字共出现108次,“仁义”一词共出现20次。
)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
孟子所说的“义”和“利”
![孟子所说的“义”和“利”](https://img.taocdn.com/s3/m/e89404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4.png)
孟子所说的“义”和“利”《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如果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
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一)先利后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论语》·子路篇。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与管仲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样,认为要让老百姓讲道德礼义,首先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
孟子并不是道德至上论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问题。
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想如何体面的生存,做受人尊敬的讲礼义的人。
显然,孟子认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他还把道德水平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作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论断。
这里的“恒产”指土地、房屋、田园等固定财产以及与此相联的稳定职业;“恒心”指基本的道德观念。
(二)以利说义。
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再三告诉人们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
孟子游说诸侯、劝导民众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讲仁义是因为它有用,大则可以得天下,小则可以满足个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欲望。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贵,要达到这些目的,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三)先义后利。
孟子是热衷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主要是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提出来的。
他认为当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执政者行仁义的力度非常小,“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从宏面调控的角度看,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过大而道德制约作用太小,求利与求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失衡。
面对这种形势,孟子觉得必须加大道德对人们求利行为的制约力度,强调以仁义治国,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
![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https://img.taocdn.com/s3/m/3722963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5.png)
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孟子》义利观,是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在悠久浩瀚的中国传统思想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朱熹、明清时期的王阳明、顾亭林等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从未间断过对“义利观”的智慧阐释。
孔子曾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提出了“义利”的社会属性,为儒家的利义思想观念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在后世不断发扬光大。
孟子崇尚的“义”,提出舍生取义的取舍之道,强调“义”是一种人应追求的目标。
《孟子·告子上》中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诉了我们在“生”与“义”、“利”与“义”的抉择中,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他的“仁义”思想中,“仁”虽承接孔子,“义”却具有思想延展性和独到性。
孟子人性论中提到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说明“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
此外,孟子将“仁”和“义”联系起来,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也就是讲“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仁”体现在人之心,即人先天的资质上;而“义”体现在人之为,即人后天的行动上。
因此他主张“居仁由义”,认为只有后天讲究了义的人,才可以在先天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一个仁人。
他把“义”比喻为“人路”,看成是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中应追求的根本目标。
然后,孟子又希望将“义”发展为一种理想人格,并用“义”来评判人们对“利”的贪求。
在孟子的理想社会中,“义”应该主导人们的价值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
正如《孟子·尽心上》中讲“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取得本不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义的行为。
此处所取的,可以是个人私利、小集团利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利益,如同《孟子·尽心下》中所言“春秋无义战”那样,春秋时国家间的纷争,在孟子看来皆是各国对各自利益的追逐,都是不义的。
孟子义利观
![孟子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2add5c72804d2b160a4ec026.png)
最后,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也要遵守“义”, 在“义”的统领下追寻“利”。孟子曰:“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义”的指引下,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另外,在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须依靠 “义”来维持,而不能仰仗“利”来维持。“敬 长,义也。”以“义”来维持,家庭就会和睦团 结,国家就会安定统一;以“利” 来维持,“去 仁义,怀利以相接”,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
另一重是君与士的关系,主要是“义”的规定, 要求君不仅要尊重士,更要尊重士的精神,君与 士一道行仁义。
四、孟子义利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对儒学发展的理论价值。如果说孔子奠定 了儒学义利观的基本思想,那孟子则从理论的完 整性和义利观的感性基础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 它的内容。 其次,有助于民族精神气节的提升。“舍身弘道,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为义的最高标准,“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 也成为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
把“义”作为衡量人们获得利益、财货的尺度。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非其道,则一箪 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 为泰,子以为泰乎?”(《孟子·滕文公下》)
可以说孟子的义利观中有两重规定性,体现为两 重关系:
一重是君与民的关系,主要是“利”的规定,要 求君与民同忧乐,包括爱民性命以安民,制民之 产以富民,教民听民以养民,另外君要有节制的 索取于民。
孟子所倡导的义利观是统治者“欲取先予”的 一种策略,是想要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收买 人心的策略。以后更是被理学家演变为“存天 理,灭人欲。”成为束缚人民的工具。
2、这种义利观重德治、人治而轻法治。依
靠明主贤臣的作为,凭借人伦纲常的引导约束, 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3、导致人民只重视“义”忽视和完全否定“利”。 长此以往使导致贱商意识浓厚,商品经济和市 场经济在中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9d96702c453610661ed9f4b2.png)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反对利,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反对利, 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对于“ 对于“义”的含义,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夫义, 的含义,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夫义, 路也;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 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 ”“仁 人心也;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已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 高度,喻之为“人路” 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 高度,喻之为“人路”,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是人们 一切行为的必由之途, 一切行为的必由之途,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 行的基本道德规范。 行的基本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必 孟子认为,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 须依靠“ 来维持,而不能仰仗“ 来维持。 须依靠“义”来维持,而不能仰仗“利”来维持。 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如果靠“ 来维持, 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如果靠“义”来维持,家 庭就会和睦团结,国家就会安定统一;如果靠“ 庭就会和睦团结,国家就会安定统一;如果靠“利” 来维持, 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来维持,“去仁义,怀利以相接”,最终会导致家 破国亡。 破国亡。 推行“仁政”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推行仁义, 推行“仁政”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推行仁义,制 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方针,乃国之大道,提出: 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方针,乃国之大道,提出: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以 仁政”治国。 “仁政”治国。 孟子将“义”纳入仁政,作为政治经济制度的道 孟子将“ 纳入仁政, 德原则,其义利观服务其政治主张。他认为“仁政” 德原则,其义利观服务其政治主张。他认为“仁政” 是国家大计,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君行仁政, 是国家大计,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君行仁政,斯 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民之归仁也 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实行仁政,就国泰民安, 兽之走圹也”实行仁政,就国泰民安,“仁者无敌 于天下” 于天下”。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01eede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4.png)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
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
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利,就是指物质利益。
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是否符合道义,应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是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其中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
孟子同孔子一样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论孟子的义利观
![论孟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1a0730f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8.png)
论孟子的义利观摘要: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在重视仁的基础上,强调义的地位与作用。
义利问题受到孟子的高度重视,成为与治理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重大问题。
本文认为,孟子的义利观其实可以从君、民、士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这三个角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于君,是大义在前,私利在后;对于民,是先与民以利,再教民以义;对于士,是舍生取义而又不绝对排斥利。
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孟子特别强调义,但是也不完全排斥利。
关键词:孟子;义利观;君;民;士“义”这一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
《论语》中的“义”,多与士、君子有关,主要是对士、君子的一种道德要求。
孔子对于义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等论述,多是针对士、君子来讲的,是对士、君子的品德修养所提出的要求。
孟子对于义都是极为重视的,不断强调义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孟子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
其实,我们认真阅读《孟子》原文,就会发现,君、民、士三个角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没有完全否定物质利益,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孟子以道义排斥、否定物质利益。
一、君《孟子》的第一篇就是关于义利问题的讨论,并且是与君主之间的讨论。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告诫梁惠王,作为君主,治国不能只讲“利”,而要讲“仁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不是对所有人讲的,而是对像以梁惠王为代表的在上位者讲的。
孟子道德观——去利怀义
![孟子道德观——去利怀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95785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4.png)
孟子道德观——去利怀义孟子道德观——去利怀义孟子把“仁义”作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在义利关系上,他提出了“去利怀义”的道德价值观。
孟子认为,“怀利”与“怀义”是互相对立的。
“怀利”会激发人的私利、私欲,破坏人伦关系。
如果人人以“利”作为行动的目的,就会危害家庭、国家的稳定与安宁。
他说:“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人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末之有也。
”相反,如果倡导“去利怀义”,人人以“仁义”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那么社会人伦有序,家国安。
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孟子认为,“利”与“欲”不可公开提倡。
他对梁惠王说:“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意思是说,不必多讲利,讲仁义才是根本。
如果人人讲“利吾”,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势必尔虞我诈,互相争夺,危及天下。
孟子把人们以“为义”还是以“为利”作为自己的行为目的,看作是区别道德上的“君子”与“小人”的一把基本尺度。
他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善之间也。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孟子坚持与发展的孔子的道义论观点,倡导“去利怀义”。
他把“义”称之为“良贵”、“天爵”,认为这是比名誉、地位、财富,甚至自己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孟子“去利怀义”,“舍生取义”的道德价值观,为我国传统道德中理想人格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0e493c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b.png)
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他所倡导的义利观对于中国古代礼法文化和现代社会伦理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有一定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人们寻求利益与善行,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故义与利的关系就成为了他思考的核心。
义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义是一种规范,人们必须要遵循义的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由此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
孟子提出的“仁爱有度,义师有方”、“六经之成,礼之大者,义也”、 “天地之行也,不曾离义”等语,都表明了义是社会中最基础和重要的道德规范,没有了义,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共同的语言。
因此,义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利为达成目的的关键孟子认为,利在人们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和目的,可以说人类的整个生存过程都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展开的。
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提到:“性之善恶,如好恶之报,荣辱之名,如利害之报。
”这表明了利在人类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义与利相辅而行孟子认为,义是为了实现利,而利是基于义的。
孟子驳斥了当时的一些道德思想,主张“利义合一”,人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道德规范,制定规范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的利益。
因此,义和利的关系是互为前后,相辅相成的。
在孟子看来,只要遵从人性所具有的道德感受和感情,依照正当的道德规范,追求利益就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义利观的应用孟子的义利观虽然是针对古代人类社会,但是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私利和个人爱好,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偏离,也会导致社会的固有规范失去了根基。
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孟子的义利观,将道德规范作为我们行为的自然规律,理性就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责任,也必须被作为文明的基础。
总之,孟子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这种观念具有深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理解和维护道德价值观,将之应用于现代社会中,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确保整体的和谐。
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关于“义和利”的辨析思考
![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关于“义和利”的辨析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d4ed8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6.png)
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关于“义和利”的辨析思考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亦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以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
”“如果都像你梁惠王一样,谋国的居心,只图以急功近利为目的。
那么,等而下之,那些高位的大臣。
卿大夫们,也只求顾全自己家族的利益。
这样影响所及,一般的国民,也就只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
这种观念发展下去,一定会使全国上下各个阶层,都变成以利害为中心,造成当仁不让的风气。
这样的话,国家就太危险了。
”孟子并不是不讲利,而是告诉梁惠王,要想富国强兵还都是小利而已。
只有从仁义着手,才是根本上的大吉大利。
孟子他并没有否定利的价值,而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
试看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古今中外整个的文化体系,没有不讲利的。
人类的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乃至人生艺术,生活,,,,等等,没有一样是不求利的。
如果不求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
读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
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
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
孟子对梁惠王提出“义利”的辩解;第一,孟子一开始就对梁惠王说,你何必去贪求眼前短浅的近利,小利呢?你应该提倡仁义的道德观念,推行仁义的道德政治,才是你长远的大利。
因为,孟子的中心思想,是想实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治。
第二,无论东方或西方,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学术思想都是以求利为原则。
如果不是为了求利,不能获利的,这种文化,这种思想,就不会有价值。
自从孟子讲了仁义,强调了义利之辩后,影响到后世的重视义利,而渐渐的后世的义利之辩,又与自私无私之别,混为一谈。
以为“义”与“无私”同意,“利”与“自私”无殊。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0733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c.png)
一、实验结果(一)反射时地测定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表.蛙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硫酸刺激浓度反射时(.)(二)反射弧地分析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表.蛙反射弧地分析实验结果手术刺激观察到地现象用硫酸分别刺激二后肢地中趾趾端产生屈腿反射右后肢最长脚趾基部环切皮肤,剥净地皮肤将右后肢去皮地最长脚趾浸入硫酸中无现象右后肢皮肤完整地脚趾浸入硫酸中产生屈腿反射硫酸地滤纸片贴在右侧背或腹部出现抓反应个人收集整理-ZQ续表手术刺激观察到地现象普鲁卡因麻醉右侧坐骨神经每隔将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完整部分)浸入硫酸中后屈反射消失屈反射消失后,立即将硫酸滤纸片贴在蛙右侧背或腹部,每隔重复次后抓反射消失左侧最长趾浸入硫酸中产生屈腿反射毁脊髓左侧最长趾浸入硫酸中或刺激蛙体任何部位无现象二、分析与讨论(一)反射时地测定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地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地关系.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地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b5E2R。
(二)反射弧地分析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刺激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地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p1Ean。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地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DXDiT。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重复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RTCrp。
因为屈反射地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地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地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5PCzV。
若捣毁脊髓,即毁坏反射弧地神经中枢,蟾蜍对任何刺激都完全没有反应.三、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地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地具有适应意义地反应过程称为反射.反射活动地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地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个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地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地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jLBHr。
略论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24e37e102020740bf1e9b48.png)
略论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义利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
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对孟子的义利学说进行了初步总结,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现实意义义利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
“义”一般指仁义道德,“利”则指物质利益、功利等。
义利观在实质上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这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物质利益与道德利益谁决定谁,两者关系如何。
其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
而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讨论和争议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作一番考察,对孟子义利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寻找了这一思想资源给予我们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一、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今存《孟子》7 篇,是研究孟子伦理思想的基本史料。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 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共计98 次。
如:“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共计10 次。
如:“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2)而“利”字则在此书中共出现38 次,有五种意思。
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共计24次。
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3),其二是有利于、利用的意思,作动词,共计8 次。
如:“杨子取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共计4 次。
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其四是以??为利,作动词,共计1 次。
如:“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威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6)其五是顺的意思,作名词,共计1 次。
如:“天下之言信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7)可见,“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定;而“利”在孟子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利益”这一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中讲述的义与利
仁义和利益,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这种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相信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看清主次,抓住重点。
利益是什么?在一个有序社会里,利益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做好事儿,大家给您的回报,利益这东西只是个结果,它是你服务了才有的,好比是我给您擦了皮鞋,您才给我两元钱的利益,擦鞋是主体,两元钱是伴随而生的,不会我坐在家里,别人无故地就给我两元钱。
所以说,利益这东西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是伴随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而来的,就是伴随着做的好事儿来的,能帮助到别人的,就是好事儿,这是仁义的一部分。
仁义的含义很广,其中有仁慈、信义等含义,但是对别人好,做帮助别人的事儿是其中的主体行为。
做坏事儿也可以获得利益,但是那是逆动的,你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抢回去,不是正常的循环。
所以,利益本身是伴随而生的东西,它自个儿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靠做好事儿,服务别人得来它,这就是好的利益,社会就良性运转了;我们做坏事儿得来它,这就是坏的利益,社会互相抢骗偷,最后就是恶性循环了。
所以《孟子》的开篇就是见梁惠王,并告诉他,您应该把什么放在前面,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循环,这是儒家的主张,告诉你怎么把社会导向良性循环。
在这里,孟子把仁义和利益看做是一对儿关系,讲的是这两者的次序,根本没说要谁不要谁,孟子从未把这两者分开了。
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在提到两者的时候,都用了个“亦”字。
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亦”是什么意思?后世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只”,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利益,只有仁义。
”
现在随边翻开基本注释《孟子》的书,可能都这么注释的,这是对字不熟悉导致的错误,什么是“亦”?“亦”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人的腋下,这个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人,张开胳膊,然后在腋下的部位一边画一个点,标志这个位置,这就是最早的“亦”字,甲骨文里面就是这个形象的,《说文解字》里面说:“人之臂亦也。
”,因为是一边一个,强调的是重复的事情,再出现的事情,总之一定是一对儿的关系。
比如“亦庄亦谐”,意思是又庄重,又有谐趣。
所以“亦”绝对没有“只”的意思,没有否定一个,肯定一个的意思。
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问刚来的学生罗天益:“你是想学医道呢?还是想学赚钱的医术呢?”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
”意思是两者都有,既传道,又赚钱。
不是只是传道,就不赚钱了。
这个“亦”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孟子所讲的“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就是“还有仁义也是更重要”的意思。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孟子没有把仁义和利益孤立起来,说不要利益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想想:如果不要利益了,孟子当年带着几十辆马车,几百个学生,找谁吃饭去?孟子是千年来公认的圣人,说话必然有着实际而高度的智慧。
只是我们后世的人给弄模糊了,说孟子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所以君子耻于言钱,知识分子都清高,不谈钱。
这是学傻了,导致现在很多人骂儒家,说儒家培养了大批的伪君子,说不谈钱,下面桌子地下还是要钱,这是伪君子。
所以,对于一个理论的一个错误解释,会把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变成一个迂腐的没法实用的东西,这实在是很可惜。
其实孟子没有告诉大家不谈利益,他只不过是告诉我们,仁义和利益是有次序的,要先讲仁义,后讲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仁义的行为是主体,利益是这个主体带来的后果。
这些先哲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这种关系,我们看清楚才能更有智慧地生活。
有一位妙华法师,他比喻这种关系,叫“立竿见影”,他说我们把竹竿立在地上,影子就出现了,这个竹竿,就是做好事,影子,就是随之而来的名利,我们不能去追求影
子,影子不会凭空产生的,我们只要立好竹竿就可以了,然后影子自然会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别太在意影子,它就在那里,不去不离,你没有必要追求它,也不必拒绝它。
这个道理,我们一听就明白,可是世人追求影子的太多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次序搞反了,不但整个社会会陷入混乱,大家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往食物里面摻(害得我们现在几乎不知道到底哪个食物是安全的了),
很多人整天想钱,想我怎么就没有发财呢?想得都痴迷了,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在这种失望怨恨中,精神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
大家看看,这就是追求影子的结果。
一个人,把精力分别放在影子和竹竿上,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您只想影子,只想这个利益,那么会患得患失,因为这是在思考如何获得,得失之间,心态自然难以平衡,所以,稍有所得便狂喜,稍有所失便焦虑,在这种情绪下,健康自然难以保证。
而如果把精力集中在竹竿上,集中在做好的事情上,那么,这是一种给予,这种付出所获得的,是一种安静的幸福,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可以不患得患失,只想多去做,结果心态自然很好,身体也因此会获得健康。
而结果也很不同,如果只关注影子,关注利益,会逐渐变得捕风捉影,错误自然难免,若干时间之后,发现走了很大的弯路,还要回头重来;而关注竹竿,关注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儿的人,则行得正、走得端,最终不但做了有益的事儿,影子也自然随来。
总之,在《孟子》的第一课里面,孟老先生告诉了我们,仁义和利益的次第关系,仁义必须在前面,这样利益才是正当的利益,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我们可以据此引申出:仁义是行为主体,利益是随之而来的伴生品。
不可本末倒置。
只有把仁义放在前面,我们的生活才能理顺。
同时,我们还要提示:孟子从来没把仁义和利益变成你死我活的关系,孟子讲的是伴生关系,谁把它们变成对立关系谁就是自找没趣。
这些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我们的生活自会从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