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分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大观霉素
庆大霉素(gentamicin )
西索米星、小诺米星 福替米星
奈替米星(netilmicin ) 人工半合成类 阿米卡星(amikacin ) 依替米星、异帕米星、阿帕卡星
第一代 根 据 时 间
链霉素(1944年 ) 新霉素(1949年 ) 卡那霉素(1957年 ) 妥布霉素(1963年 )
庆大霉素
9、一般氨基糖苷类耐药株的感染首选 阿米卡星 10、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
肾小管重吸收。
有利:尿中浓度高,治疗尿路感染 不利:肾皮质蓄积多,半衰期长,易致肾损害。
(五)、临床应用
1.
敏感的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联用广谱 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 口服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术前准备,肝昏迷 用药,如新霉素 制成软膏或眼膏或冲洗液用于局部感染.
此外,链霉素、卡那霉素可用抗结核病治疗。
(三)细菌的耐药机制
1. 产生钝化酶 如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乙 酰转移酶
2. 外膜通透性下降
3. 修饰靶蛋白
如铜绿假单菌对链霉素耐药
如结核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S12
蛋白的一个氨基酸被替换.
(四)、体内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1、吸收:口服难吸收,多采用肌肉注射。
2、分布:肾皮质、内耳内、外淋巴液中浓度高,
消除亦较慢。且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甚至于脑膜 炎时也难达有效治疗浓度。 3、消除 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除奈替米星外, 也都不在
2、肾毒性
原因
在肾皮质大量蓄积→肾小管尤其是近曲小 管细胞溶酶体破裂,线粒体损害,钙调节 转运过程受阻→引起肾小管肿胀甚至产生 急性坏死。 避免合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如高效利尿药、 顺铂、第一代头孢、万古霉素等。? 定期查肾功;肾功能减退者不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廖(共39张PPT)
4、不良反应:耳毒性明显
奈替米星
特点:
1、对G-菌包括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 2、对G+球菌的作用强于其它氨基糖苷类; 3、对多种钝化酶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药物无交叉耐药; 4、不良反应最轻,耳毒性、肾毒性发生率较低,症状轻微。
【不良反应】 ① 耳毒性,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② 神经肌肉阻滞(发生率较高),口周、面部、四肢麻木; ③ 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不高,但死亡率高,皮试阳性
率不高。 ④ 少见肾毒性
庆大霉素(gentamicin)
【抗菌谱】 对G-杆菌,金葡菌敏感; 氨基苷类中治疗G-杆菌感染首选药(价格便宜、疗效确实)
根据来源分类:
天然氨基糖苷类
来自链霉菌属
来自小单胞菌属
链霉素、卡那霉素 新霉素、妥布霉素 大观霉素
庆大霉素、西索米星
小诺米星、福提米星
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异帕卡星、阿贝卡星
【体内过程】(共性)
第一节 氨吸基苷收类抗:生素为有机强碱,口服难吸收,仅用于肠道感染和肠道消毒。多采用肌内注射给
PA
肽链延伸阶段
抗菌机制
1、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1. 起始阶段: 30S亚基始动复合物和70S亚基始动复 合物的形成
2. 肽链延伸阶段:造成mRNA密码错译,合成无功能 的蛋白质
3. 终止阶段:阻止肽链的脱落和核糖体循环
抗菌机制
2、干扰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破坏细菌体屏障保护作用
G- cell envelope
庆大霉素(gentamicin) 新霉素>卡那>庆大>妥布>链霉素>奈替 3、临床少用,可作为二线抗结核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综述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综述氨基糖苷类(Aminglycosides)曾称氨基甙类,是由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乙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
这类抗生素的特点有:水溶性佳,性质稳定。
抗菌谱广,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结核菌均具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分类自1944年Waksman等报道了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以来,已报道的天然和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总数已超过3000种,其中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
这些抗生素按照其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产生的抗生素。
二是由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e)产生的抗生素。
按照抗菌特点、结构特点及发现与合成先后次序,可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划分为以下三代:第一代以卡那霉素为代表,包括链霉素、阿泊拉霉素、新霉素(NM)、巴龙霉素(PM)、核糖霉素(RM)、利维霉素等,以结构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乙醇相结合、不抗绿脓杆菌为共同特点。
第二代以庆大霉素为代表,它们包括:小诺霉素(NCR)、强壮霉素(阿司米星)、司他霉素等。
第三代以奈替米星(NTL)为代表,全系1-N-(2-DOS)取代的半合成衍生物。
作用机理与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点在细胞30S核糖体亚单位的16SrRNA解码区的A部位。
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妨碍初始复合物的合成,诱导细菌合成错误蛋白以及阻抑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来完成的,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无作用。
本类抗生素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呈碱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更强。
脂溶性小,口服难吸收,可用于胃肠道消毒。
氨基糖苷类易产生耐药性,同类药间有交叉耐药性,其耐药性的生化机制最主要是因为细菌借助质体产生钝化酶,钝化或分解抗生素,其次还包括:(1)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致使抗生素不能进入细菌体内;(2)细菌细胞内染色体发生变异,使抗生素的原始作用点发生改变,抗生素难以与之结合起作用。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针对第一代
3.作用机制—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转肽过程; 抑制mRNA的移位过程。 4.耐药性
影响肽链延伸
⑴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靶位结构改变;摄入减少;外排增加 ⑵特点 ①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②与-内酰胺类无交叉耐药
三、体内过程 (自学) 不透过血脑屏障
四、临床应用
1.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2.军团菌、弯曲杆菌 →败血症或肠炎 支原体 →肺炎 衣原体 →婴儿肺炎及结肠炎
首 选
白喉带菌者 3.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菌病、 梅毒等的治疗。
四、代表药
红霉素 ⒈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同前 ⒉不良反应 ⑴直接刺激反应 口服——胃肠道反应(主要)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⑵肝损害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可恢复正常 。 ⑶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 伪膜性肠炎。
不良反应
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胃肠反应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s
p404
定 分
义 (自学) 类 (了解)
共
性 (掌握)
常用药物(掌握)
定义
由微生物(链霉菌、小单孢菌)产生或由半 合成品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氨基环醇结合去 水,形成苷键合成的一类碱性抗生素,因其结 构中含糖和苷键故称其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⒊抗菌作用机制 (掌握)
⑴抑制蛋白合成(蛋白合成的全过程)
【耐药性】 两药者存在交叉耐药 与大环内酯类也存在交叉耐药 耐药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 【体内过程】 两药均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炎症时脑组织可达 有效治疗浓度 主要特点:骨组织分布浓度高 【主要应用】 ⑴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关节感染(首选)。 ⑵厌氧菌感染 ⑶敏感的需氧菌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潮霉素
大观霉素、春日霉素:抑制移位 抑菌剂
其他:错读等 杀菌剂
3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其杀菌 作用具有如下特点: 1.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2.仅对需氧菌有效,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强。 3.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4.具有初次接触效应。 5.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4 耐药机制
1. 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有氧呼吸链突变;外排系统 加强
2. 靶标修饰 16s RNA甲基化酶:rmt A/B arm A 对链霉素敏感 核糖体突变:rrs突变(16s RNA) rps突变(核糖体蛋白) 对链霉素耐药 3. 钝化酶 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APH)
体内过程 1. 吸收 极性较大,口服很难吸收,仅作肠道消毒用。全身给药 多采用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2.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均较低。在大多数组织中浓度都较低, 脑脊液中浓度不到1%,即使在脑膜发炎时也达不到有效浓度。 而在肾皮质和内耳内、外淋巴液中浓度较高,这可以解释它们的 肾脏毒性和耳毒性。 3. 消除 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泄
NH 2 H
6 1N 5
N O
7
N
8
N9
OH
2 5' 3
O CH 2
4
H
O
P OH
4'
H
1' 3'
OH
2' OH
OH
核糖体 原核细胞
亚基 70s 80s 30s 50s 40s 60s
rRNA 16s 5s+23s 18s 5s+28s
蛋白质 21 34 ~30 ~50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精品PPT课件
3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其杀菌 作用具有如下特点:
1.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2.仅对需氧菌有效,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强。 3.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4.具有初次接触效应。 5.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体内过程
1. 吸收 极性较大,口服很难吸收,仅作肠道消毒用。全身给药 多采用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2 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30s核糖体亚基的16s RNA结合,核 糖体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后面蛋白质合成的所有过程(包括启 动、延伸、终止)都发生改变。mRNA发生读取错误造成了异 常蛋白质的合成,这些异常蛋白质的插入破坏了细胞膜的完 整性,这就加强了氨基糖该类药物的穿透作用。
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快速而毁灭性的杀菌作用是 通过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和破坏细胞质膜的完整性来实现的。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耐钝化酶抗生素可用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
不良反应
耳毒性、肾毒性
神经肌肉阻断:其原因可能是药物与Ca2+络合,使体液内的Ca2+ 含量降低,或与Ca2+竞争,抑制神经末梢Ach的释放,并降低突 触后膜对Ach敏感性,造成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断,引起呼吸肌 麻痹,可致呼吸停止。
4 耐药机制
1. 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有氧呼吸链突变;外排系统 加强 2. 靶标修饰 16s RNA甲基化酶:rmt A/B arm A 对链霉素敏感 核糖体突变:rrs突变(16s RNA) rps突变(核糖体蛋白) 对链霉素耐药 3. 钝化酶 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APH) 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ANT) 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AA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的几个问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的几个问题审评三部冯杰张哲峰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杂质种类、检测方法比较以及限度确定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并例举了技术审评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是一类抗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结核杆菌属和葡萄球菌的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是由氨基环醇与氨基糖通过氧桥连接成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是无色、溶于水,含多羟基、多氨基的化合物。
因含有氨基或其他碱性基团,故显碱性,可与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结晶性的盐,具有亲水性。
该类抗生素分子量较小,均在300-800之间。
大部分是含水的无定形物,无特征性熔点,无紫外和红外的特征吸收峰。
游离碱具有不同程度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特性及结构特点,此类抗生素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以卡那霉素为代表的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结构特点是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不抗绿脓杆菌;第二代以庆大霉素为代表,其结构中均含有脱氧氨基糖并具有抗绿脓杆菌的特点;第三代则是氨基环醇上氮位取代衍生物,品种有阿米卡星、阿司米星和我国创新的一类新药依替米星等,其特点是保留了母体的抗菌活性,耳肾毒性小,抗耐药性等。
根据氨基糖数目分为假三糖类和假二糖类,氨基含量越多,抗菌能力越强。
(见表1)。
表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产生菌化学第1 代第2 代第3 代链霉菌小单孢菌假三糖类:链霉素类假三糖类:新霉素类假三糖类:卡那霉素类假三糖类:庆大霉素类假三糖类: 西索米星类假二糖类:阿司米星类链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核糖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地贝卡星庆大霉素小诺米星西索米星阿米卡星阿贝卡星异帕米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阿司米星达地米星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有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有关物质检查是本类抗生素质量控制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氨基糖苷类药物一样,其杂质最可能的毒副作用多为耳毒性,而这方面缺乏动物毒性试验模型,在药理毒理研究中难以发现,因此标准控制更为重要,各国药典均对其有关物质严加控制,表2、表3、表4对比三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CP2005、BP2004、EP5、USP27、JP14的检验方法、限度要求和主要杂质及其结构。
氨基糖苷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鼠疫与野兔热病( 四环素); 鼠疫与野兔热病(streptomycin + 四环素); 四环素) 布氏杆菌病 (streptomycin + 四环素) ; 感染性心内膜炎(streptomycin + PG, 耐药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 改用庆大或妥布霉素) 改用庆大或妥布霉素) ;
合用异烟肼) 结核病(streptomycin合用异烟肼) 。 合用异烟肼
庆大霉素 严重的G 败血症、 ①严重的G-杆菌感染(败血症、骨髓 肺炎、脑膜炎) 炎、肺炎、脑膜炎)首选 ②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性心内 膜炎, 膜炎,不宜混合滴注 羧苄西林、 ③与羧苄西林、头孢菌素合用治疗原 因不明的G 杆菌致混合感染, 因不明的G-杆菌致混合感染,不 宜混合滴注 ④肠道消毒
2. 肾毒性 虽可逆, 虽可逆,但加强耳毒性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 米卡星>链霉素> 米卡星>链霉素>奈替米星
3. 过 4. 神经-肌肉阻断 与用药剂量和途径有关, 与用药剂量和途径有关,大剂量腹膜内或静 滴速度过快多见。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 滴速度过快多见。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 可致呼吸停止。 可致呼吸停止。 其机制可能是药物与突触前膜上“ 其机制可能是药物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 结合,抑制ACh释放所致。 ACh释放所致 位”结合,抑制ACh释放所致。 引起神经肌肉麻痹的顺序:链霉素> 引起神经肌肉麻痹的顺序:链霉素>卡那霉 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 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 霉素。 霉素。
4位、5位被取代 新霉素等 天然 庆大霉素等 4位、6位 被取代 半合成 阿米卡星等
含2-脱氧链霉胺类 脱氧链霉胺类: 脱氧链霉胺类
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类
一、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类1.氨基糖苷类:庆大毒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2.β-内酰胺类: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头霉素、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白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4. 酰胺醇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5.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6. 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7.多肽类:比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8. 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9.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10.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11. 多磷类抗生素:如磷霉素12. 喹诺酮类抗生素:第一代典型代表药物--萘啶酸;第二代典型代表药物—吡哌酸;第三代喹诺酮的氟喹诺酮类基本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托氟沙星、替马沙星、芦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那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阿拉沙星等;第四代喹诺酮: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二、头孢菌素的分类(1)第一代头孢菌素常用药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等。
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包括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及耐青霉素的淋病奈瑟菌有抗菌作用。
口服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如气管和支气管急性炎症)、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骨关节及妇产科感染。
注射用头孢唑林广泛用于中度感染和敏感菌的严重感染。
(2)第二代头孢菌素常用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克洛等。
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阳性球菌和流感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因第二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等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故被称为广谱抗生素)。
常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枸椽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所致的呼吸道、胆道、肠道尿路及软组织、骨关节、妇产科感染。
39氨基糖类抗生素
主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特点及应用
b、庆大霉素(Gentamycin)临床最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
生素
1、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作用强,金葡菌有效, 结核杆菌疗效差或无效; 2、临床用于(1)严重G-杆菌感染——氨基糖苷类首选 (2)绿脓杆菌感染:+ 羧苄 (3)泌尿系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口服用于肠道感染及术前准备 (4)局部用于皮肤、粘膜及五官的感染 (5)细菌性心内膜炎
释放所致
防治: 避免与肌松药合用;一旦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 和钙剂抢救。
4、过敏反应(以链霉素多见)
表现:嗜酸性粒细胞 、皮疹、药热、
过敏性休克等
特点: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防治 :(1)皮试 (2)葡萄糖酸钙 + 肾上腺素
主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特点及应用
a、链霉素(Streptomycin)
1. 属静止期杀菌药
2.
3. 4. 5. 6.
对需氧菌有效(氧依赖性的主动转运过程),对厌
氧菌无效(天然耐药) 有浓度依赖性(峰浓度) 有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FEE) 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postantibacterial effect, PAE)半衰
期2-3h
1. 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对结核、绿脓杆菌均有效; 2. 对钝化酶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 3. 用于对常用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的感染——首选
其他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
妥布霉素 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庆大强,且无交叉 (Tobramycin)耐药;主要用于绿脓杆菌的严重感染。
奈替米星 对G+球菌的作用强于其他氨基糖苷类 ( Netilmicin) 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 耳毒性、肾毒性最小 新霉素 耳毒性、肾毒性最大 (Neomycin) 禁止全身使用,仅口服用于肠道感染、 肠道手术前消毒及肝昏迷患者 大观霉素 对淋球菌高敏 (Spectinomycin) 用于耐青霉素菌株和对青霉素过敏的 (淋必治) 淋病患者
氨基糖苷类
二、氨基糖苷类的共性
不良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 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大剂量腹膜内或胸膜内应用后或快速静脉给药,肾 功能减退,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合用肌松剂、全麻药易发生)。 表现: 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误为过敏性休克。 机制:
药物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抑制神经末稍 ACh 释放,造成神经肌肉处传递 阻断。
G-球菌:作用较差,大观霉素对淋球菌高度有效。
链球菌:作用微弱。 肠球菌属厌氧菌:耐药。 G+葡葡球菌(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奈替米星活性较强。 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大观霉素对淋球菌高度有效、其它作用较差。
二、氨基糖苷类的共性
抗菌特点:
快速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较强作用。 1.杀菌速率和杀菌时程呈浓度依赖性。 2.仅对需氧菌有效,对需氧G-杆菌抗菌活性高于其他类药物。 3.具有较长时间PAE,且呈浓度依赖性; 临床给药每日1次。 4.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应给予 NaHCO3。 5.有初次接触效应。
髓炎、结肠炎等) ;口服治疗假膜性肠炎(难辨梭)、消化 道感染。
不良反应
: 毒性大——耳、肾毒性,过敏反应等。
G
磷霉素 (-)
M
-内酰胺类
G M
环丝氨酸 (-) 丙 万古霉素 谷 (-) 赖 [甘 ]5 丙 (-)
G
M
丙 谷 赖 [甘 ]5 丙
转肽酶(青霉素结合 G 蛋白,PBPs)
M
丙 谷 赖 [甘 ]5 丙
二、氨基糖苷类的共性
抗菌机制: 阻碍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多环节抑
制蛋白质合成,影响膜通透性。
止期细菌作用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天然类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卡星、阿贝卡星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米星、福提米星分类:根据来源半合成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氨基糖苷类药物分代第一代: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第二代: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第三代: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一)化学结构相似氨基糖+ 氨基环醇(苷元)氨基苷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二)化学性质相似:有机强碱。
(三)体内过程相似1. 吸收:口服难吸收,仅用于肠道感染和肠道消毒。
2.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在耳淋巴液和肾皮质中浓度高;可透过胎盘屏障,不易透过血脑屏障;3. 消除:不被代谢,原形肾小球滤过排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四)抗菌机理相似:属静止期杀菌药。
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2.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吸附于细菌体表面,细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加,重要物质外漏,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五)抗菌谱相似1.G-菌:G-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G-球菌效差;耐药金葡菌有效。
2.G+球菌链球菌:弱;3.结核杆菌: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肠球菌、厌氧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无效。
其余有效,妥布霉素活性较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六) 耐药性相似:细菌对氨基苷类易产生耐药性。
(七) 不良反应相似1.变态反应;2.耳毒性;前庭功能损害、耳蜗神经损害;3.肾毒性;4.神经肌麻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1.耳毒性:表现为前庭及耳蜗功能障碍。
(1)前庭功能损害: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其发生率依次为新>卡那>链>西索米星>庆大>妥布>奈替米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2)耳蜗神经损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耳毒性的自觉症状并不明显,但经仪器如高频音听电图、眼震颤电图监测显示,有前庭功能或听力损害的“亚临床耳毒性”发生率可达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