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修身之道的现实意义
摘要: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几千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很多具有普世功能的思想。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一些关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对现代人品德修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修身之道现实意义
儒家所讲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独立人格。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主要目标是在探究怎样通过砥砺自我而成为“至善”的“圣人”。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如同宋代儒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完美地体现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自从孔子首创私学以来,儒家道德理想教育在各式各样的私塾、学院之中一直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完成对个人独立完美人格的培养,是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而儒家树立的完美道德理想则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起着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与儒家的修身理论关系密切。儒家的一些修身理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是关于儒家如何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并成为为人处事的规范。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譬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都和儒家对修身理论的提倡息息相关。修身,在儒家看来,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提高个人自身能力培养,维持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之才的根本。在儒家的文献中,修身理念经常被人提及。其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亦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除去一些具有历史性的表述,儒家的修身理论对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概括而言,青年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爱人助人的合作奉献精神。
首先,儒家的学习观与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培养。儒家十分推崇勤奋的重要性。孔子常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最基本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关键。并且,儒家还强调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所以,儒家要求人们要时刻“涵养省察,慎独自律”。孔子尝言:“吾日三省吾身”。《中庸》中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清朝扶大厦之将倾的曾国藩,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曾国藩一直秉承天道酬勤的训诫,坚持自律勤奋的学习,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建立了扬名后世的丰功伟业。古代匡衡凿壁偷光坚持读书、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苦读、晋朝囊萤映雪的典故,中国历史上勤奋苦读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其中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慎独”,也就是要不断地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实践和磨练来达到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人格。在此期间,人们要常常自我反思,时时慎独自律。当代社会浮躁风气极重,人们往往热衷于快而时效性强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往往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格。要实现个人的完美人格,
就要坚持通过不断勤奋努力的学习来实现。所以,我们要坚持慎独以行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砥砺自我的心智和品行,并且为能够与现实生活良好的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儒家的知行观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的树立。孔子要求君子要“言忠信,行笃敬”,“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宋代儒学家朱熹主张,“道之以德者,是自身上做出去。”知行观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的修身为人的关键所在。“知行合一”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儒家认为,知、行必须要合一,“行”是“知”的目的,“知”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上才有其实际的意义,而“行”也是“知”的必经途径,真“行”才会出真“知”。所以,在学习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之后,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能墨守陈规,善于用实践来填充自己的不足,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不能纸上谈兵,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作用于实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锻炼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成长为具有真才实干的实践型人才。
第三,儒家的“仁义”的思想与爱人助人合作奉献精神的培养。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儒学经典中,儒家是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容来加以提倡的。“仁”作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包含多个层面的意思。首先,“仁”要求人们树立健全完美的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奋斗目标。其次,“仁”要求人们讲求和睦,诚实守信,和谐相处。最后,儒家的为“仁”的思想是不可动摇的,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不渝。义与利是对立的两极,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对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由于义与利不可调和,所以,义利对人生的意义便具有不同的作用。当义与利在人生的过程中矛盾激化,难能平衡时,儒学更强调义,更强调义的获取,更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永恒意义。这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重义轻利强调我们需要调和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物质利益和道德品质的关系。儒家的仁义思想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对人要讲究仁义诚信有礼,在集体中要注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调和,在物质利益面前掌握好分寸,。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人们就要克己修己、修心养性,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乐群的精神。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物欲膨胀,缺乏现实感和责任感的说教已无法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讲求,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培养爱人助人的合作奉献精神,有助于青年人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从而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儒家的修身之道对于我们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儒家的修身之道,通过不断地克己修身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来砥砺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也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