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信息时代体育教学变革
信息时代体育教学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体育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时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书籍、教师和实践经验,而今,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兴技术,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
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和学生的实践训练,而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平台、视频网站等获取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灵活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前,学生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在体育场上进行实际训练,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在课余时间学习体育知识、观看运动比赛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化、灵活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也使得体育教学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信息时代,各种数字化设备和软件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
视频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灵活化的学习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视频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展示体育运动的技巧和规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和比赛细节。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回放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动作和技术。
这种视频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为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运动比赛,体验到真实运动场上的紧张氛围和挑战感。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摘要】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源远流长。
清朝时期初步形成体育教师教育体系,民国时期逐渐规范。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教师教育经历了发展和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进入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仍面临挑战和问题。
历史演变启示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注重专业化和创新。
加强体育教师教育建设的措施应多方面进行,包括提高师资素质和改革课程体系。
致力于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质量,将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师,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关键词】关键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历史演变、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挑战和问题、发展启示、发展方向、建设措施。
1. 引言1.1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更加丰富和复杂。
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政策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初步形成到规范化,从变革到现代化的过程。
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和对体育教育质量的要求。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演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
2. 正文2.1 清朝时期体育教师教育的初步形成清朝时期是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萌芽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初步形成离不开清朝时期封建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清朝时期,体育教师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传授为主要形式,没有系统的教育机构和教学大纲。
体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内部选拔,由有一定体育技能和经验的前辈或师傅传授给后辈或弟子。
这种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教师的传承和发展,但也存在着知识传授不全面、教学内容无法规范、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参 考文献 :
[ 1 】 毛振 明, 吴键, 马铮等 . 体育教 学模式论叽 体 育科 学, 1 9 9 8 , ( 6 ) .
【 2 】 席连正 , 冯莉 萍. 珠 海大学 园区“ 三 自主” 体育教 学模式 的创 而中小学体育老 师往往理论 多于实践 . 大家都乐 于写论文 , 而不愿 新 Ⅱ ] . 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 2 0 1 2 , ( 1 2 ) . 意把论文中的理论一一地用于实际教学 当中 , 造成 了理论多于实践 [ 3 3张凤玲 1 , 张兴泉 , 王亚 乒等. “ 开放 型” 体育教 学模 式的理论探
1 . 2 、 过 程 结构
我 国体 育教 学模式 的研究整体上看 ,一直朝有利 的方 向发展 .
教师往正确 的方 向去教学 。 同时指导思想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对 未来是 乐观的 ,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 面。 3 . 1 、 素质教育得到重视 全 国对学生 的体育素质教学一年比一年重视 。 教育局也要求 中
民体育素质起不到积极作用 。
1 、 体 育教 学 模 式 研 究 的对 象
目前国内中小学体育老 师 , 几乎 上体育课都是很 随意的 , 除了
某些时候要求教会学生新的广播体操之外 , 基本上是让学生 自由活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 的研究对象是基于研究什么来决定的 ,在现 动 , 很少有心 思去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这 对我 在以及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当中 , 都要严格针对该对象来研究 。 国体育理论 的实践运用的发展很不利 , 如果 每一位体育 老师把 多一
及 未 来发 展 趋 势 来探 讨 体 育教 学模 式 的研 究 。 关键词 : 体 育教 学模 式 现 状 发展
许多体育老师并不 了解体育教学模式 , 甚至连体育教学模式研 育教学模式 的相关知识 。
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
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引言:当代世界正处于迅猛发展和全面变革的时代,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深,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也必须面向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需求,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国际视域出发,通过分析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和脉络,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体育课程模式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国际化是当代体育课程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需求差异越来越小,学生需要面临更加广泛的知识和能力培养。
因此,将国际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模式,并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体育教学经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体育课程模式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传统的竞技技能培训外,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同样重要。
例如,引入其他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和体验,增强学生对不同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二、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培训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一方面,传统技术培训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些专业体育学校或职业教育机构。
然而,面对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单一的技术培训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体育课程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协作意识、领导能力等方面。
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积极尝试。
例如,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主要以竞技成绩为评价标准。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
因此,引入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生体育参与度、合作精神、表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维度,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
对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与反思
一
教师先选择好—个剧本, 然后教师作导演 , —个部 分—个部分进行演练。开始部分多长时间, 基本部 分得用多长时间, 学生到哪个地方该练习 , 那个地 方得安排什么等等。 由于过去对体育课的质量的片 面理解 , 认为一堂体育课质量的好坏主要是通过学 生掌握动作技能的程度, 掌握该动作技能的学生的 ^ 数多少, 学生的练习密度 , 学生的运动心率等而 体现出来的。 所有有的漆育教师就在自觉不自觉地 遵循这种‘ ‘ 规律”导致听课的教师所看到的往往就 。 “ 完整” 的技术动作, 而上 这节课的教学 目 标只需掌握“ 部分“ 动作技能 , 学生 的动作优美 , 练习密度、 运动心率都达到了规定的 要求. 整节课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但是我们应该看 到这是有背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影响教学质
科 黑江— 技信总 — 龙— —
文 化} l l 教育
王 昆
对体育课 的传统教 学模 式发展 与反思
( 汉工程大学体育部 , 武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3
摘 要 : 据传统的体育授课模式 阐述体 育课的利与弊 , 根 以及如何 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趋势。 关键词 : 体育教 学; 创新 ; 突破 ; 教学模 式 谈到体育教学,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张威副 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 :体育首先要让 人感到身心 “ 愉快 , 但是简单把学校体育变成达标课, 就丧失了 其应有的消闲、 娱乐成分, 就容易导致学生害怕上 体育课” 。 学生小李很率直 :一上课就是一套准备动 “ 作, 然后就是发 几 个篮球、 乒乓球, 自己去玩耍 , 再 然后就是吹哨子, 集合下课……很乏味。” 传统体 育教学与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体育师资实际的脱 节, 正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反感体育课 , 也让众多的 教师心生倦怠。 将一堂体育课 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 , 学生选择参与 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负责 自己擅 长的内容。 结合对学生的兴趣调查和国家《 体育课 程标准》学校确定了田径、 , 篮球、 足球、 武术、 形体、 健美6等 6 桑 个项 目的教学 内容。其中, 田径为体育 课程要求的必修项 目, 其余 5项由学生 自由选择。 学校每学期 向学生发放 《 体育课学生兴趣项目 统 计表》 , 根据学生的选择 , 调整分组。 对学生的成绩 评价 , 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 重 视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 验……以前不但学生厌学,就是老师也教得索然 无味。 教与学本来就是—/ 互动的过程 。 -、 ? 任何—方 不来劲, 都将影响另—方的发挥。”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 ,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 幸福 , 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 体育运 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而且能陶冶心灵 ,启迪智 慧。因为缺乏锻炼 , 不少学生体质下降, 真正落实 “ 健康第一” 的教育观念 , 已刻不容缓。其实 , 体育 课学生不是不想上 ,而是传统体育教学与学生成 长需求以及学校体育师资实际的脱节 , 让越来越 多的学生反 感体育课, 让众多的教师 生倦怠。 在 现实体育教学中, 据调查了解在很多学校里 , 特别 是中学生 , 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究其原 因, 责任在我们体育教学传统 , 太格式化、 太僵化。 我国培 养体育 教师 的途 径大 多是 全 国大专 院 校的体育教育专业 ,大都是在进 入体育教育专业 学习时就已经明确确定毕业后所从事的学校体育 教师工作。因此, 学生的培养就限制在非常专门化 的范围内, 课程表现出专、 深 的特点 。学生在校 窄、 学习需要认真 、 刻苦努力 才能毕业 , 但毕业后 , 参 加工作就不那么认真了, 至今, 社会上对体育教师 还存在这样一种偏见, 说上大学时是学习, 工作后 就是玩儿,从一定角度上说明体育教师没有注重 自己业务的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严格的计 划性和约束性 , 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 , 这 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热隋。 l传统的授课模式已不利于现代的教学 1 体育教师 自身的习惯。 . 1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 中,都能在不 自 觉中形成一种符合 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模 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顺利地进行 , 但却 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 自己陷入条框之 中, 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例: 准备活动 般都采用慢跑 , 慢跑完之后就是徒手操的练习; 而且每次上课总是需要将队列练习单独拿出来进 行练习等等。这种固定的摸式时间会给学生带来 负面影响, 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 失去对体育 课的兴趣德 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 教学艺术的 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 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 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 生 的学 习行 为 和效果 。虽 然这种模 式 也能完 成教 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 的兴趣 ,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 , 却很难 有多少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体现在对 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 不思进取 , 不求进取。 1 分强 调课堂 结构 。 2过 传统的授课模式总是采用“ 四部分” 的结构模 式: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 部分限制过死, 从形式 E 内容上过分突出基本部分。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 限制了手脚, 一味地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 配, 从而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 , 从而影响了 教学质量。}如说现在有的公开课就像是表演课, 匕
“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更新。
高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影响,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影响1.技术设备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这为高职体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训练,加强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2.教学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数字化和共享,高职体育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优质的教学视频、网络课件、数字化的教材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需求,高职体育教学需要更加多元化和灵活的教学模式。
结合互联网技术,可以开展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又方便了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
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1.建设数字化的教学平台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高职体育应该积极建设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可以开发适合体育教学的APP应用,集成教学视频、课件、实践指导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推进资源共享与创新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应该支持资源共享和创新,高职体育教师可以将自己积累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共享,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平台也应该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如制作微课、网络直播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应该支持个性化学习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服务。
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其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创新黄德松体育是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小学体育的现状,针对小学生体育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将会极大地促进小学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
为此,本文根据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旨在对小学体育的教学有所帮助。
1 小学体育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不断的改革变化,也使得很多小学全面开展实施体育课程上的改革,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的实际体育教学改革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是出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从实质性的角度上去进行改变,更多的小学体育教师,也没有充分的掌握并且了解以及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所对其提出的各种实质性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体育的教育上,教学质量都是普遍的不怎么高,而这就也因此影响了许多的小学在自身的体育教学的变革上显得十分的缓慢无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仍是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会严重的使得很多小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课程当中,一直以接收的形式进行学习。
所以在小学体育的教育教学上,小学体育的现实教学过程当中,作为一种单向直线型的知识传导,导致小学体育教师,依然主要以学生自身的体育成绩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的理念2.1 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导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树立教育新观念,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学。
由于小学学生心理成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认知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虽然自我控制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不够高。
因此,往往存在一系列矛盾,导致某些心理冲突和不稳定。
因此,体育老师要根据小学学生身心变化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体育课程的现状,充分发挥其功能,解决学生在心理和生理变化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生理适应能力,激励每一位小学学生奋发图强,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持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往往只侧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能的锻炼,忽视了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即将体育技能教育、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路径。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提出完善和优化建议。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构建,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教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教育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在学习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交互作用,对“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心理层面的支撑,尤其是在体育技能的习得、运动情感的培育以及体育行为的养成方面。
体育社会学则关注体育文化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功能与影响,它指出了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互融合。
体育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体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体育精神的培育方面,体育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构建高效、系统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它涵盖了教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教育学的理论精髓,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总结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总结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1. 立足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2024年小学体育新课改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锻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 课程内容多样化新课改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增加了健身操、游泳、轮滑等项目。
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 强调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新课改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的培养。
通过分组活动和集体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鼓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计划和评价个人的体育锻炼和训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5.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新课改要求学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场地和设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
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幸福感。
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1.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锻炼,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肌肉、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新课改通过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协作、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会勤练常赛引领体育教育方式变革
教会勤练常赛引领新时代体育教育方式变革教会、勤练、常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近年来,国家围绕校园足球的改革模式和体制机制、以“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新教学模式、学校体育竞赛的赛事体系、中高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等问题展开探索,也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
第一,狠抓体育课堂教学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基础《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其中“教”是开始环节,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学会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才有可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事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竞赛。
段瑞莉老师指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把体育课学习内容分为掌握类、体验类、锻炼类和知晓类等四种类型,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如掌握类内容是教师能教,学生爱学、条件允许的运动专项,教师要多安排课时并且采用大单元教学集中排列,使学生有较多的学练时间掌握所学内容,切实帮助学生较好掌握运动技能。
第二,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是助力“教会、勤练、常赛”的必要手段《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
”体育赛事体系是助力“教会、勤练、常赛”的必要手段。
王登峰⑸指出,彰显“以体育人”功能,定期组织综合或专项学生体育运动会。
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目标,首先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体育联赛体系,通过举办面向人人的班级赛、年级赛、校园体育节、全员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为每名学生“赛起来”搭建平台。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体育学科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体育学科改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转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体育学科的发展。
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促进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开始加大对体育学科的投入,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体制改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开始对体育学科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改革。
他们建立了体育学科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体育学科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体育学科师资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了体育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阶段是课程改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对体育学科的课程进行改革。
他们调整了体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增加了体育学科的实践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技能。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体育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第四阶段是评价改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对体育学科的评价进行改革。
他们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体育学科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五阶段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加强与国际体育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与国外的体育学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提高了体育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他们还吸引国外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来中国进行教学和学习,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学科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认识转变、体制改革、课程改革、评价改革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阶段的努力,才能实现体育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学科能够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优化与选择
1 体 育 教 学 模 式 的概 念 及 特 征 、 在最新 的体育科学词典 中, 将体 育教学模式定 义为 : 按照一定 的体 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 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 学活动模 型。 也有人将其更简捷明 了地定义为 : 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 教学程序 , 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 的教学方法体系。主 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 由上述对体育教学模式 的定 义可以看出 ,体育教学模式 是由体育 教 学 理 论 与 思 想 、 育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 育 教 学 方 法 体 系 、 育 教 学 条 体 体 体 件等要素构成 。 体育 教学模式 的特征 主要表现有 理论性 、 括性 、 概 可操作 性 、 对 针 性 、 定 性 、 观 性 和 灵 活 性 等 。并 具 有 中 介 功 能 、 化 功 能 、 测 功 能 、 稳 直 简 预 调节与反馈功能 。 2 体 育教 学 模 式 的 发 展 现 状 、 9 O年代 以来 , 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呈 现出 由单一 的教 学模式 向多 体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高 校体胄课 程教学模 式的 发展坝状和优化与选择
黄 石理 工 学 院体 育部 江玲玲
[ 摘 要] 本文分析 了 现代体 育教 学模 式的现状及分类 , 对几种典 型的体 育教学模式进行 了简单介绍。提 出了高等 院校体 育教 学模 式的优化 与选择 应该 处理好 体育教 学中的诸 多因素, 准教 学 目标 、 选 明确体育教 学模式的指 向性 、 把握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 布局 、 综
合 运 用 各 种体 育教 学模 式 一
[ 关键 词] 学模 式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学 目标
体育课教学转型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教学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
从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全面发展、兴趣培养和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变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以下是我对体育课教学转型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课教学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这意味着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提升,拓展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1.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机会,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比赛、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采用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
2. 开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堂学习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拓展。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发展趋势
6教育广角探究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发展趋势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谢玉蓓 朱 昱摘 要:随着二十一世纪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对现存体育教学模式的分 类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朝着多样化发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发展趋势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6-016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方针,着力培养综合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出了很多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合作竞争教学模式等。
随着这些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我国的体育教学出现了新的面貌。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首先,教学模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连接教学系统和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内容。
它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体育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体育理论基础上,可以传达健康的体育思想,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
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一种可以应用的简化教学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二、我国当前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1.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主要是采用运动的手段,使学生在运动的快感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较典型的是成功体育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超越自己,促进心理和身体共同发展。
2.导学式和学导式教学。
主要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动作为主。
导学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动力定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验证性认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
主要采取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教师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上。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摘要】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创新趋势。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内容得到更新与调整。
新课改激发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施策略更加科学有效。
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启示,展望着更加多姿多彩的未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意义、影响、模式创新、学生全面发展、内容更新、质量提升、实施策略、启示、展望。
1. 引言1.1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意义在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意义,体现在多方面。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体育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更加凸显,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才做出贡献。
1.2 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在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发展全面性,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也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更新与调整,注重体育素养的培养,强调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全面的体育技能和技能。
新课改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小学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政策,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体育教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不断经历着发展与变革过程。
它涉及到人体运动、健康与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技能训练和竞赛为重,注重学生对运动规则的掌握和技术的熟练程度。
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
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积极的教学手段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体育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发生变革。
传统的实体教室教学正在逐渐转变为虚拟实践教学。
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家中学习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在线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时间和资源,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虚拟实践教学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游戏化教学也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
游戏化教学通过将体育教学与游戏元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团队合作等元素,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同时,游戏化教学也可以通过排行榜、成就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的发展和变革,体育教学模式还应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
近年来,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体育教学在校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逐渐减弱。
体育教学模式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营养知识和生活方式。
同时,体育教学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集体意识。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点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体育院系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探究
大学体育院系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探究概述: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体育院系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旨在提供对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了解与思考。
一、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通常采用集中授课、单一体育项目的传统模式,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进行简单的体育运动训练,缺乏深度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求知欲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体育院系开始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
1.项目多样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发展,大学体育教学开始引入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健身操等。
这样的多样化体育项目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在这些项目中进行深入学习和培养。
2.团队合作大学体育教学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团体项目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团队运动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和组织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3.增加理论学习除了实际的体育训练外,大学体育院系也开始注重理论学习的教学。
通过增加理论课程,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规律、技巧、战术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的探索大学体育院系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1.健康教育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战术,还需要学习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合理饮食、科学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
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2.体育伦理教育体育伦理教育也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
要实现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就必须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
体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无论是室内的理论课还是室外的活动课,都要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展开主动学习与积极训练。
1.理论课让学生主动学习。
要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枯燥理论讲解,而是要让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成为学习者,要带领学生一起来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动机,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才能愿意亲近教师,与教师一起主动地来进行学习。
这样的学习是富有趣味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的学习也是高效的,学生主动构建,并不是知识的强行外加与灌输。
这样,学生更能够将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
体育是一门以室外训练活动为主的学科。
在以往的室外活動课中,多采用枯燥单调的训练,通过反复而机械的训练来强化,这样的教学看似学生积极训练,实则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活动,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训练中来,自然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室外活动课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上来设计教学活动,使整个训练活动能够围绕着学生来展开。
将枯燥机械的训练变成学生所喜爱的各种游戏,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技能,能够做出标准的动作。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是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健康教学改革趋势
体育健康教学改革趋势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体育健康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体育健康教学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趋势。
一、强调个性化教学过去,体育健康教学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现在,个性化教学逐渐成为主流。
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比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和训练项目;对于身体素质较弱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方案,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需要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进行体能测试和运动能力评估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智能运动手环、在线教学平台等,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运动数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二、融合多学科知识体育健康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本身,而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例如,与生物学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机能,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和避免运动损伤;与心理学相结合,关注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营养学相结合,教导学生如何合理饮食,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支持。
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组织一场体育比赛时,学生需要运用到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规则制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正是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成果体现。
三、注重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体育健康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侧重于短期的技能传授和体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长期运动习惯的培养。
如今,教学改革更加注重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体育课程改革的名词解释
体育课程改革的名词解释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含义、目标和影响。
第一部分:定义和含义一、体育课程改革的定义体育课程改革是指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代化要求,调整和优化体育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含义1. 适应时代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要求也在变化。
体育课程改革旨在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 优化教学内容: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可以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3.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目标和影响一、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 培养兴趣和爱好: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2. 提高身体素质: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3. 培养综合素质:体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1. 学生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增强抗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2. 教学改革:体育课程改革将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推动传统教学方法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 社会影响:体育课程改革旨在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资源和服务,引导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促进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体育改革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可是改来改去、变来变去无非就是流于形式上的变化与革新,其变化也是千人一面,剥去一层又一层的外衣,纵观其本质并没有发生转变。
应试教育依旧主宰学校命脉,分数决定学生未来。
高考学科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音、体、美、信息诸如这一类的小学科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时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什么3A学校评定标准、发展全面人才都成了空话、废话。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也是倍感压力,同样经过了12年的寒窗苦读,接受了四年的大学职业教育,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是学到最后又能怎样,英雄无用武之地用来形容我们恐怕再贴切不过了,随着时间的积淀,知识慢慢被遗忘,技能渐渐被退化。
也许是工作需要,也许是教师个人问题,也许是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别的事情上,本应该专职的体育事业反到成了副业日渐荒废,谁不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施展才华,拓展一份自己的天地,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在学校体育教师不仅地位低、待遇少,并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还会成为其他学科教师乃至学生调侃的对象,“你的语文是体育教师教的吧”,“你的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吧”“你们体育教师不就是看着学生们玩吗”“你们还能干点什么”等等。
诸如此类的话语,像一把把利刃,刺向我们本已伤透的自尊。
2014年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了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希望这一次是真的,但至少可以坚持到底,不要像以前改革的浪潮,往往来势凶猛,半途无疾而终,大城市红红火火,地方无动于衷。
不论怎么说只有改才会变,所以面对这一次改革,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我们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抛弃,时代的列车才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作为农村学校的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理解国家体卫艺司关于体育改革的目的与方向,配合地方体卫艺处,积极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软硬件设施,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契合实际的体育改革措施。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软硬件设施齐备,这为我们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伴随改革的春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各抒己见,为我校体育事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下面就本学校体育改革中的问题,结合本人观点简单谈以下几点。
第一:体育课。
体育课依旧是体育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原有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我校顺应改革的步伐,并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采用基础教学和分项教学并存的体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模式与先进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形态。
符合农村及中小城市的地方体育教学特点。
但我校在推进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基础教学不深入、无特色,分项教学走形式、无特点。
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随意更改、教学内容随机性强。
这样的教学形式应付上级检查尚可,但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本校体育事业的进步,则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早锻炼、课间操。
早锻炼和课间操开展的意图在于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免疫力。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早晨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出去跑几圈,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学生好。
可是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育也未见就是有益的。
古人讲究闻鸡起舞,那是什么时候,处处鸟语花香,田园春色。
现在呢?农业社会早已过渡到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也在向科技社会迈进。
我们是不是也要进步啊!再有早晨起来跑步似乎是八九十年代惯用的一种锻炼方式,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该走的就不要挽留了。
其实有很多锻炼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只是我们不敢去尝试。
第三:课余训练。
体育特长生是在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样还要背负寒冬酷暑中的磨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怎有回报。
学习文化知识,我们都知道文要背书、理要做题。
可是体育呢?不训练怎有成绩。
同样成绩的取得是靠1%的天赋+99%的汗水。
最新一轮的减负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到轻松,虽然在校的时间少了,可是课业强度大了。
对于本就基础差底子薄的体育特长生来说,学习更是雪上加霜。
学习与训练时间上的冲突更是广大教练员不可规避的问题。
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娇生惯养,吃不了一点苦头。
家长所谓的“老师你该管就管,该说就说。
”只是客道话,广大教练员切勿拿它当真。
一旦出了问题,你是要承担责任的。
再有,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经过三年的高中生活考学无路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体育特长生大多文化成绩相对较差,并且还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参与体育训练,因此,经常会受到文化学科教师和同学的排挤,再有文化学科教师由于受到一些校内成绩评价标准的限制。
因此,无暇顾及这些学习较差的体育特长类学生。
久而久之,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一落千丈,毕竟体育类大学
的门槛是文化与体育双腿迈进才算成功的。
这样长此以往使一大部分体育特长学生由于文化成绩的拖累,没有步入更高一级的学府。
恶性循环没有学生再去愿意练体育,所谓的学校体育事业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我认为开设艺体班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兼顾学生的特长与发展,同时对于他们文化成绩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文化学科教师可根据特长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总之,改革之路是没有一帆风顺的,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小学科变革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这么大的学校、这么多的优秀教师,如果我们都不站出来,提出我们的建议。
那我们的变革将会重蹈覆辙、归于原状,各项工作转了一个大圈,又重新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