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和底边上的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C
A
2
B
∵∠1=∠2 ∴ DC=BC (等角对等边)
错,因为都不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1.在△ABC中, 已知∠A=40°,∠B=70°,判断△ABC是什 么三角形,为什么?
答:等腰三角形。
∵∠C=180°- ∠A- ∠B=180°-40°-70°=70° ∴ ∠B= ∠C ∴ △ABC是等腰三角形 2、已知:如图(2),∠A=36°, ∠DBC=36°, ∠C=72°,计算∠1和 ∠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是等腰 三角形。 A
即AC的长就是河宽。
30 60
O
A D
C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一个三角形还满足什么条件时会成为等边三角形?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是等边三角形. 点拨: 有一个角是60°,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种情况:(1)这 个角是底角;(2)这个角是顶角.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A=60°(已知), A
60°
∴∠C=∠B=60°(在同一个三角形
中,等角对等边)
∴∠A=∠B=∠C =6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 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
C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定理。
本文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AC,则∠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上的角)两个相等。
证明:由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AC,再加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可得∠A+∠B+∠C=180度。
由于∠A=∠B=∠C,所以∠B+∠B+∠B=180度,即3∠B=180度,所以∠B=∠C=60度。
2. 等腰三角形的高(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和斜边的中线相等。
证明:作等腰三角形ABC的高AD和BC的中线DE。
首先证明AD=DE。
由于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C=60度。
又因为∠DAB和∠DEC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所以∠DAB=∠DEC=60度。
因此,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可知,∠DAB+∠BAD+∠BDA=180度,即60度+∠BAD+90度=180度,解得∠BAD=30度。
同理,∠DCE=30度。
再考虑三角形ABD和DEC,由于∠BAD=∠DCE=30度,∠DAB=∠DEC=60度,所以根据AA相似性质可知,∠ABD=∠DEC,故两个三角形相似。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DE=BD/EC=AB/DC=1/2。
又已知BD=DC,所以AD=DE。
3. 等腰三角形的对顶角(顶点所对的两边的角)相等。
证明: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B=∠C,∠BAC是三角形内角和,即∠BAC+∠CAB+∠ABC=180度,即2∠B+∠ABC=180度,解得∠ABC=180度-2∠B。
同理,∠ACB=180度-2∠C。
由于∠B=∠C,所以∠ABC=∠ACB。
因此,等腰三角形的对顶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定理1. 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平分线是高和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课时含答案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A组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A=36°,则∠1的度数为(C)A.36°B.60°C.72°D.108°(第1题)(第2题)2.如图,在△ABC中,AB=AC,∠A=30°,AB的垂直平分线l交AC于点D,则∠CBD的度数为(B)A.30°B.45°C.50°D.75°3.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AD∥BC.若∠1=70°,则∠BAC的度数为(A)A.40°B.30°C.70°D.50°(第3题)(第4题)4.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BD,CE交于点O,且BD交AC于点D,CE交AB于点E.某同学分析图形后得出以下结论:①△BCD≌△CBE;②△BAD≌△BCD;③△BDA≌△CEA;④△BOE≌△COD;⑤△ACE≌△BCE.上述结论一定正确的是(D)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④(第5题)5.如图,在△ABC中,D为AB上一点,E为BC上一点,且AC=CD=BD=BE.若∠A=50°,则∠CDE的度数为(D)A.50°B.51°C.51.5°D.52.5°(第6题)6.如图,在△ABC中,AB=AC,BD⊥AC,∠ABC=72°,求∠ABD的度数.【解】∵AB=AC,∠ABC=72°,∴∠ACB=∠ABC=72°,∴∠A=36°.∵BD⊥AC,∴∠ABD=90°-36°=54°.(第7题)7.如图,将△ADE沿DE折叠,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A′处.若D为AB边的中点,∠B=50°,求∠BDA′的度数.【解】∵D是AB的中点,∴BD=AD.由折叠的性质,得A′D=AD,∴BD=A′D.∴∠BA′D=∠B=50°.∵∠B+∠BA′D+∠BDA′=180°,∴∠BDA′=180°-∠B-∠BA′D=80°.(第8题)8.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AD=AE,∠BAD=28°,求∠EDC的度数.【解】∵AB=AC,∴∠B=∠C.同理,∠ADE=∠AED.设∠EDC=α,∠C=β,则∠ADE=∠AED=∠EDC+∠C=α+β,∠ADC=∠ADE+∠EDC=α+β+α=2α+β.∵∠ADC=∠BAD+∠B=28°+β,∴2α+β=28°+β,∴α=14°,即∠EDC=14°.B组(第9题)9.如图,在△PAB中,PA=PB,M,N,K分别是PA,PB,AB上的点,且AM =BK,BN=AK.若∠MKN=44°,则∠P的度数为(D)A.44°B.66°C.88°D.92°【解】∵PA=PB,∴∠A=∠B.在△AMK 和△BKN 中,∵⎩⎪⎨⎪⎧AM =BK ,∠A =∠B ,AK =BN ,∴△AMK ≌△BKN (SAS ).∴∠AMK =∠BKN . ∵∠MKB =∠MKN +∠BKN =∠A +∠AMK , ∴∠A =∠MKN =44°, ∴∠P =180°-∠A -∠B =92°.10.如图,已知AB =A 1B ,A 1B 1=A 1A 2,A 2B 2=A 2A 3,A 3B 3=A 3A 4,….若∠A=70°,则∠B n -1A n A n -1的度数为(C)(第10题)A . ⎝⎛⎭⎫702n °B . ⎝ ⎛⎭⎪⎫702n +1°C . ⎝ ⎛⎭⎪⎫702n -1°D . ⎝ ⎛⎭⎪⎫702n +2°【解】 在△ABA 1中,∵∠A =70°,AB =A 1B , ∴∠BA 1A =∠A =70°.∵A 1A 2=A 1B 1,∠BA 1A 是△A 1A 2B 1的外角, ∴∠B 1A 2A 1=∠BA 1A2=35°.同理,∠B 2A 3A 2=12∠B 1A 2A 1=∠BA 1A 22,∠B 3A 4A 3=12∠B 2A 3A 2=∠BA 1A 23,…, ∴∠B n -1A n A n -1=∠BA 1A 2n -1=⎝ ⎛⎭⎪⎫702n -1°.11.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AC ,B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BCE ,连结AE ,BD 交于点O ,求∠AOB 的度数.(第11题)【解】设AC与BD交于点H.∵△ACD,△BCE都是等边三角形,∴CD=CA,CB=CE,∠ACD=∠BCE=60°,∴∠DCB=∠ACE,∴△DCB≌△ACE(SAS),∴∠CDB=∠CAE.又∵∠DCH+∠DHC+∠CDB=180°,∠AOH+∠AHO+∠CAE=180°,∠DHC=∠AHO,∴∠AOH=∠DCH=60°.∴∠AOB=180°-∠AOH=120°.12.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BD与CE相交于点O.(1)求证:OB=OC.(2)若∠ABC=70°,求∠BOC的度数.(第12题)【解】(1)∵AB=AC,∴∠ABC=∠ACB.∵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BEC=∠CDB=90°.又∵BC=CB,∴△BEC≌△CDB(AAS),∴BE =CD .又∵∠BOE =∠COD ,∠BEO =∠CDO =90°, ∴△BOE ≌△COD (AAS ), ∴OB =OC . (2)连结DE .∵∠ABC =70°,AB =AC , ∴∠A =180°-2×70°=40°.∵∠A +∠AED +∠ADE =180°,∠OED +∠ODE +∠DOE =180°, ∴∠A +∠AEO +∠ADO +∠DOE =360°. 又∵∠AEO =∠ADO =90°, ∴∠A +∠DOE =180°,∴∠BOC =∠DOE =180°-40°=140°.(第13题)13.如图,在△ABC 中,已知BC =AC ,∠BAC 的外角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 .若∠ADC =12∠CAD ,求∠ABC 的度数.(第13题解)【解】 如解图,设∠ABC =x ,∠CAD =y , 则∠ACD =2x ,∠ADC =12∠CAD =12y ,∴⎩⎪⎨⎪⎧x +2y =180°,2x +32y =180°,解得⎩⎪⎨⎪⎧x =36°,y =72°.∴∠ABC =36°.数学乐园14.(1)已知在△ABC 中,∠A =90°,∠B =67.5°,请画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选用下面给出的备用图,把所有不同的分割方法都画出来.只需画图,不必说明理由,但要在图中标出相等两角的度数).(2)已知在△ABC 中,∠C 是其最小的内角,过顶点B 的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请探求∠ABC 与∠C 之间的关系.(第14题)导学号:91354010【解】 (1)如解图①②(共有2种不同的分割法).(第14题解)(第14题解③)(2)设∠ABC =y ,∠C =x ,过点B 的直线交边AC 于点D . 在△DBC 中,①若∠C 是顶角,如解图③,则∠CBD =∠CDB =90°-12x ,∠A =180°-x -y . 故∠ADB =180°-∠CDB =90°+12x >90°,此时只能有∠A =∠ABD ,即180°-x -y =y -⎝⎛⎭⎫90°-12x ,∴3x +4y =540°,∴∠ABC =135°-34∠C .②若∠C 是底角,第一种情况:如解图④,当DB =DC 时,∠DBC =x .在△ABD 中,∠ADB =2x ,∠ABD =y -x .若AB =AD ,则2x =y -x ,此时有y =3x ,∴∠ABC=3∠C.若AB=BD,则180°-x-y=2x,此时有3x+y=180°,∴∠ABC=180°-3∠C.若AD=BD,则180°-x-y=y-x,此时有y=90°,即∠ABC=90°,∠C为小于45°的任意锐角., ④), ⑤)(第14题解)第二种情况:如解图⑤,当BD=BC时,∠BDC=x,∠ADB=180°-x>90°,此时只能有AD=BD,∴∠A=∠ABD=12∠BDC=12∠C<∠C,这与题设∠C是最小角矛盾.∴当∠C是底角时,BD=BC不成立.综上所述,∠ABC与∠C之间的关系是∠ABC=135°-34∠C或∠ABC=3∠C或∠ABC=180°-3∠C或∠ABC=90°(∠C是小于45°的任意锐角).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二)A组1.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若∠BAC=64°,则∠BAD 的度数为__32°__.,(第1题)),(第2题))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C=6,∠B =65°,则BD=__3__,∠ADB=__90°__,∠BAC=__50°__.3.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C)A.35°B.45°C.55°D.60°,(第3题)),(第4题)) 4.如图,在△ABC中,AB=AC=6,AD⊥BC,垂足为D,CD=4,则△ABC的周长为(B)A.18 B.20C.22 D.24(第5题)5.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DE⊥AB于点E,DF⊥AC于点F,则DE=DF,请说明理由.【解】连结AD.∵AB=AC,D为BC的中点,∴∠BAD=∠CAD.∵DE⊥AB,DF⊥AC,∴DE=DF.(第6题)6.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作∠ABE=∠ABD,且BE=DC,连结AE.求证:AB平分∠EAD.【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D=DC,AD⊥BC.又∵BE=DC,∴BD=BE.又∵∠ABD=∠ABE,AB=AB,∴△ABD≌△ABE(SAS),∴∠BAD=∠BAE,即AB平分∠EAD.(第7题)7.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C的平分线BG分别交AD,AC于点E,G,EF⊥AB,垂足为F.求证:EF=ED.【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又∵BG平分∠ABC,EF⊥AB,∴EF=ED.B组(第8题)8.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BC,AC上的点,若AB=AC,AD=AE,则(B)A.当∠B为定值时,∠CDE为定值B.当α为定值时,∠CDE为定值C.当β为定值时,∠CDE为定值D.当γ为定值时,∠CDE为定值【解】∵AB=AC,∴∠B=∠C.∵AD=AE,∴∠ADE=∠AED=γ.∵∠AED=∠C+∠CDE,∠ADC=∠B+α,即γ=∠C+∠CDE,γ+∠CDE=∠B+α,∴2∠CDE=α.9.如图,∠BOC=9°,点A在OB上,且OA=1,按以下要求画图:以点A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于点A1,得第一条线段AA1;再以点A1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B于点A2,得第二条线段A1A2;再以点A2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于点A3,得第三条线段A2A3……这样一直画下去,最多能画__9__条线段.(第9题)【解】由题意可知:AO=A1A,A1A=A2A1,…,则∠AOA1=∠OA1A,∠A1AA2=∠A1A2A,….∵∠BOC=9°,∴∠A1AB=2∠BOC=18°.同理可得∠A 2A 1C =27°,∠A 3A 2B =36°,∠A 4A 3C =45°,∠A 5A 4B =54°,∠A 6A 5C =63°,∠A 7A 6B =72°,∠A 8A 7C =81°,∠A 9A 8B =90°,∴第10个三角形将有两个底角等于90°,不符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故最多能画9条线段.10.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BF ⊥AC 于点F ,交AD 于点E ,∠BAC =45°.求证:△AEF ≌△BCF .(第10题)【解】 过点F 作FG ⊥AB 于点G .∵∠BAC =45°,BF ⊥AF ,∴∠ABF =45°.∵FG ⊥AB ,∴∠AGF =∠BGF =90°.在△AGF 和△BGF 中,∵⎩⎪⎨⎪⎧∠GAF =∠GBF =45°,∠AGF =∠BGF ,GF =GF ,∴△AGF ≌△BGF (AAS ),∴AF =BF .∵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EAF +∠C =90°.∵BF ⊥AC ,∴∠AFE =∠BFC =90°,∠CBF +∠C =90°,∴∠EAF =∠CBF .在△AEF 和△BCF 中,∵⎩⎪⎨⎪⎧∠EAF =∠CBF ,AF =BF ,∠AFE =∠BFC ,∴△AEF ≌△BCF (ASA ).(第11题)11.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点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1)求证:DE =DF .(2)问:如果DE ,DF 分别是∠ADB ,∠ADC 的平分线,那么它们还相等吗?【解】 (1)∵AB =AC ,AD ⊥BC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DE =DF .(2)相等.理由如下:由(1)知AD ⊥BC ,∠DAE =∠DAF ,∴∠ADB =∠ADC =90°.∵DE ,DF 分别是∠ADB ,∠ADC 的平分线,∴∠ADE =12∠ADB ,∠ADF =12∠ADC ,∴∠ADE =∠ADF .在△ADE 和△ADF 中,∵⎩⎪⎨⎪⎧∠DAE =∠DAF ,AD =AD ,∠ADE =∠ADF ,∴△ADE ≌△ADF(ASA),∴DE =DF .数学乐园(第12题)1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BAC =50°.∠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中垂线相交于点O ,点C 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求∠CEF 的度数.【解】 连结BO .∵∠BAC =50°,∠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中垂线相交于点O ,∴∠OBA =∠OAB =12∠BAC =25°.∵AB =AC ,∠BAC =50°,∴∠ABC =∠ACB =65°.∴∠OBC =65°-25°=4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得∠OCB =∠OBC =40°.∵点C 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EO =EC ,∠CEF =∠OEF ,∴∠EOC =∠ECO =40°,∴∠CEF =∠OEF =180°-2×40°2=50°.。
六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六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定理。
本文将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定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以下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两底边的长度相等,即底边的两边与底边夹角的两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顶角对应的两边相等,即顶角两边的长度相等。
3.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的度数相等,即底角和顶角的度数相等。
通过以上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和高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是连接底边中点和顶角的直线段,等腰三角形的高线是从顶角降垂到底边的垂线。
底边中线和高线的长度相等。
2.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和顶角平分线重合: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和顶角平分线是同一条直线,即底边中线也是顶角的平分线。
3.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和顶角平分线垂直: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和顶角平分线相互垂直。
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数学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等腰三角形定理,这些定理对解决各种相关题目非常有帮助。
1. 等腰三角形的高线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条高线相等。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中线重合,并且底边上任意点到顶角平分线的距离都相等。
3.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相等,且与底边垂直。
以上定理是在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得出的,对于解决相关题目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应该理解这些定理的含义,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三、例题与解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定理,我们来看几个例题并进行解析。
例题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D为底边BC的中点,连接AD并延长至点E,求证:∠BAC = ∠CAE。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CBD=∠BCE
又∵BC=CB(公共边)
∴△BCE≌△CBD(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即时演练
已知:如图,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
DE过点P交AB于D,交AC于E,且DE∥BC.
求证:DE﹣DB=EC.
证明:∵BP平分∠ABC,
∴∠DBP=∠CBP.
求证:∠B=∠C
证明: 如图,作△ABC的角平分线AD.
在△ABD和△ACD,
∵ AB=AC(已知)
∠BAD=∠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B
D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能根据等腰三角形
取CF的中点G,连接DG,则DG是△ACF的中位线,
∴DG∥AC,AC=2DG,
∴∠C=∠3,
∴∠2=∠3,
∴BD=DG,
∴AC=2BD,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④.
故选C.
2.已知:如图,AB=AC,DB=DC,问:AD与BC有什么关系?
猜想:AD垂直平分BC
证明:
A
∵AB=AC,BD=CD,AD=DA
A
解: 如图,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B
同理,∠A=∠B
∵∠A+∠B+∠C=180°
∴∠A=∠B=∠C= ×180°=60°
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
C
即时演练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AB=AC ∵AB=AC ∵AB=AC∠1=∠2 AD⊥BC BD=DC∴AD⊥BC,BD=DC ∴∠1=∠2 ∴∠1=∠2,BD=DC AD⊥BC知识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为“等角对等边”)证明: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
在△ABD和△ACD中∴△ABD≌△ACD (AAS)∴AB=AC【典型例题分析】例1. 如图,已知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AP=AQ=QC,求∠BAC的度数。
解:∵AP=PQ=AQ(已知)∴△APQ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定义)∴∠APQ=∠AQP=∠PAQ=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AP=BP(已知)∴∠PBA=∠PAB(等边对等角)又∠APQ=∠PAB+∠PBA=60°∴∠PBA=∠PAB=30°同理∠QAC=30°∴∠BAC=∠PAB+∠PAQ+∠QAC=30°+60°+30°=120°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B=∠C,D、E、F分别为AB,BC,AC上的点,且BD=CE,∠DEF=∠B。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B+∠BDE+∠BED=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ED+∠DEF+∠FEC=180°(平角性质)∠B=∠DEF(已知)∴∠BDE=∠FEC(等角的补角相等)在△BED和△CFE中,∠BDE=∠FEC中(已证),BD=CE (已知),∠B=∠C (已知)∴△BED≌△CFE (ASA),∴DE=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DEF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定义)例3. 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AB∥CD,OA=OB,求证:OC=OD证明:∵AB∥CD (已知)∴∠A=∠C,∠B=∠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OA=OB (已知)∴∠A=∠B (等边对等角)∴∠C=∠D (等量代换)∴OC=OD (等角对等边)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2AC,∠1=∠2,DA=DB,试判断DC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进行相关计算。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两边被称为等腰,而剩下的一边被称为底边。
(2)角度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两边的夹角相等,被称为顶角。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顶角可以将底边等分。
(3)对称性质:等腰三角形具有对称性质,即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可以得到另一个等腰三角形。
(4)高度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高度是指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距离。
在等腰三角形中,高度同时也是中线、角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
二、等腰三角形的计算方法(1)边长计算: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度和顶角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计算方法求得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1. 通过正弦定理计算:根据正弦定理,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公式为:边长 = 底边长度 / sin(顶角的一半)。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2. 通过余弦定理计算:根据余弦定理,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公式为:边长 = 2 * 底边长度 * cos(顶角的一半)。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同样可以求得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2)面积计算: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度和高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计算方法求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知道,等腰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一个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
因此,可以通过计算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来求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3)角度计算: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边长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计算方法求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根据边长计算方法中的公式,可以将已知的边长代入,通过反正弦函数求得顶角的一半,再将其乘以2,即可得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三、实例应用例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8cm,顶角为60度。
我们可以通过边长计算方法中的公式,将底边长度和顶角代入,计算得到等腰三角形的边长为8 / sin(60/2) ≈ 9.24cm。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1)文字语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符号语言:如图,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3)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4)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相等。
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1)文字语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2)符号语言:∵AB=AC ∵AB=AC ∵AB=AC∠1=∠2 AD⊥BC BD=DC∴AD⊥BC,BD=DC ∴∠1=∠2 ∴∠1=∠2BD=DC AD⊥BC(3)定理的作用: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
知识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文字语言: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为“等角对等边”)(2)符号语言:在△ABC中∵∠B=∠C ∴AB=AC(3)证明: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
在△ABD和△ACD中∴△ABD≌△ACD (AAS)∴AB=AC(4)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二、【典型例题分析】基础知识应用题:例1. 如图,已知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AP=AQ=QC,求∠BAC的度数。
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B=∠C,D、E、F分别为AB,BC,AC上的点,且BD=CE,∠DEF=∠B。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综合应用题:例3. 已知: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AB∥CD,OA=OB,求证:OC=OD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2AC,∠1=∠2,DA=DB,试判断DC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5.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解: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中线求证:BD=CE例6. 如图,点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M,△BCN是等边三角形,AN,MC相交于点E,CN与BM相交于点F。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__.
⒊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35 °,35 ° ___. ________ 4.等腰△ ABC的一个外角为1000,则顶角 为 80°或20° 。
分类思想——按角的类型(顶角或底角)
5.已知等腰△ABC中,∠B=800,则∠A的 0 或200或800 50 度数为 。 (1)当∠B为顶角时, (2)当∠B为底角时,
C
D 1 2 3 C
B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文字叙述
定理
几何语言
等腰三角形的两 底角相等(简称 等边对等角)
推论
A B C
∵AB=AC
∴∠B=∠C
等边三角形的各 个内角都相等.
∵ △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 60°
复习提问:
等腰三角形是 轴 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 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A
。
B
C
D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若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图形是什么?
是△ACD
(2)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 的线段和相等的角.你的依据是什么?
A
△ABD≌△ACD 相等的线段: AB=AC, BD=CD。 相等的角: ∠B=∠C,∠BAD=∠CAD,
∠ADB=∠ADC=900. (3) 由此你发现等腰三角形内角 之间有什么关系?
B
D
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等边对等角.几何语言:A来自 AB AC B C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B D C
例1 求等边三角形ABC 三个内角的度数.
专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答案)
专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题型讲练考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边对等角”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相等(该定理可以简写成“”).注意: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则其底角的度数是50°或80°.(2)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___18°_____.(3)如图,在△ABC中,D在BC上,若AD=BD,AB=AC=CD,则∠BAC的度数是108°.(4)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求证:∠BAF=∠ACF.变式训练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其顶角为60°或120°.2.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度数是50°.3.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延长CA到点E,使AE=AD,求证:ED⊥BC.考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三线合一”(2)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底边上的互相重合,简写成“”.【例2】(1)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 =35°,则∠C的度数为___55°_____.(2)如图,△ABC的周长为32,且AB=AC,AD⊥BC于点D,△ACD的周长为24,则AD的长为____8___.(3)如图,△ABC中,AB=AC=10cm,S△ABC=48cm2,AD平分∠BAC,DE⊥AC于点E,则DE等于___4.8____.变式训练2:1.如图,在△ABC中,AB=AC,AD,C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若∠CAD=20°,则∠ACE的度数是___35°___.2.如图,△ABC中,AB=AC,点D是BC边的中点,作∠EAB =∠BAD,AE边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延长AD到点F,使AF=AE,连接CF.试证明:BE=CF.考点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例2】(1)如图,∠B=∠C=36°,∠ADE=∠AED=72°,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D )A.3个B.4个C.5个D.6个(2)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角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EF∥AC交AB于点F.求证:AF=FB.变式训练3:1.如图,在△ABC中,BP平分∠CBA,AP平分∠CAB,且DE∥AB,若CB=12,AC=18,则△CDE的周长是____30____.2.如图,△ABC中,∠B=2∠C,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AC=AB+BD.考点四等腰三角形的综合问题【例4】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 、BC 、AC边上,且BE=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50°时,求∠DEF的度数.※课后练习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D )A.过顶点的直线B.腰上的高所在的直线C.顶角的角平分线D.底边的垂直平分线2.如图,在△ABC中,AB=AC,∠A=30°,以B为圆心,BC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D,连接BD,则∠ABD=(B) A.30°B.45°C.60°D.90°3.如图所示,已知AB=AC=BD,那么∠1和∠2之间的关系是(D)A.∠1=2∠2 B.2∠1-∠2=180°C.∠1+3∠2=180°D.3∠1-∠2=180°4.已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7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70°或40°.5.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4 cm,则CD等于____4 cm ___.6.如图,在△ABC中,∠B=∠C,点E在CA延长线上,EP⊥BC于点P,交AB于点F.若AF=3,BF=5,则CE的长度为1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点A(2,4),在坐标轴上确定一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有8 个.8.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在AC,AB边上,且BC=BD,AD=DE=EB.则∠A的度数为45°.9.如图所示,在△ABC中,∠BAC=90°,AD⊥BC于D,BE 交AD于F,交AC于E.(1)若BE平分∠ABC,试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E=AF,请证明BE平分∠ABC.10.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AB=AC+DC.求证:∠C=2∠B.证明: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AB=AC+DC,AE=AC,∴BE=DC.∵AD是∠BAC的平分线,∴∠EAD=∠CAD,∴△AED≌△ACD( SAS ).∴DE=DC=BE,∠AED=∠C,∴∠B=∠EDB.∵∠AED=∠B+∠EDB,∴∠AED=2∠B,∴∠C=2∠B.1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上任意一点,过点D 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1)当点D在BC的什么位置时,DE=DF?请给出证明.(2)过点C作AB边上的高CG,请问DE,DF,CG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当D为BC的中点时,DE=DF.∵D为BC的中点,∴BD=CD.∵AB=AC,∴∠B=∠C.∵DE⊥AB,DF⊥AC,∴∠DEB=∠DFC=90°,∴△BED≌△CFD( AAS ),∴DE=DF.(2)CG=DE+DF.连接AD,∵S△ABC=S△ADB+S△ADC,AB×CG=AB×DE+AC×DF,又∵AB=AC,∴CG=DE+DF.12.在△ABC中,∠C=90°,AC=BC=2,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的中点P处,将此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CB于点D,E,图1,图2,图3是旋转得到的三种图形.(1)以图2为例证明:PD=PE;(2)△PBE能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PEB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1一. 教材分析《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过程,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观察、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帮助学生建立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过程,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等过程,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实例教学法:通过举例说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素材: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实际问题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学的基础。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图片,如金字塔、箭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并用动画演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等腰三角形,观察并总结其性质。
然后各组汇报,互相交流,共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初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学习目标1.经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2.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详解1.等腰三角形性质1(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理解:这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是证明角相等常用的方法,它的应用可省去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因而更简便。
(3)适用条件:必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4)应用模式: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5)推论: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性质2(1)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习惯上称作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2)含义:这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性质,它实际上是一组定理,应用过程中,只要是在等腰三角形前提下,知道是其中“一线”,就可以说明是其他的“两线”,性质中包含有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等关系,所以应用非常广泛。
(3)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4)应用模式:如图,在△ABC中,①∵AB=AC,AD⊥BC,∴AD平分∠BAC(或BD=CD);②∵AB=AC,BD=DC,∴AD⊥BC(或AD平分∠BAC);③∵AB=AC,AD平分∠BAC,∴BD=DC(或AD⊥BC).“三线合一”的应用:因为题目的证明或计算所求结果大多都是单一的,所以“三线合一”性质实际的应用也是单一的,一般得出一个结论,因此应用要灵活。
【典型例题】例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A.30°B.45°C.60°D.90°【答案】B【解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互余,所以每个底角等于45°例2:如图,在Rt△ABC中,AB=AC,AD⊥BC,垂足为D.E、F分别是CD、AD上的点,且CE=AF.如果∠AED=62º,那么∠DBF=()A.62º B.38º C.28º D.26º【答案】C【解析】在Rt△ABC中,AB=AC,AD⊥BC得∠BAF=∠C=∠CAD=45 º,又∠AED=62º,∴∠EAC=62º- 45 º=17 º,又CE=AF,∴△ABF≌△CAE, ∴∠ABF=17 º, ∴∠DBF=45 º-17 º=28º.例3: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等于()A、30ºB、40ºC、45ºD、36º【答案】D【解析】∵AB=AC,BD=BC=AD,∴∠A=∠ABD,∠C=∠ABC=∠BDC,设∠A=xº,则∠ABD= xº, ∠C=∠ABC=∠BDC=2 xº, 在△ABC中,x+2x+2x=180,∴x=36,故∠A=36º【误区警示】易错点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是【答案】50°【解析】∵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BD,∴∠A=∠ABD,∵∠DBC=15°,∴∠ABC=∠A+15°,∵AB=AC,∴∠C=∠ABC=∠A+15°,∴∠A+∠A+15°+∠A+15°=180°,解得∠A=50°易错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如图,在Rt△ABC中,D,E为斜边AB上的两个点,且BD=BC,AE=AC,则∠DCE的大小为(度).【答案】45【解析】设∠DCE=x,∠ACD=y,则∠ACE=x+y,∠BCE=90°﹣∠ACE=90°﹣x﹣y.∵AE=AC,∴∠ACE=∠AEC=x+y,∵BD=BC,∴∠BDC=∠BCD=∠BCE+∠DCE=90°﹣x﹣y+x=90°﹣y.在△DCE中,∵∠DCE+∠CDE+∠DEC=180°,∴x+(90°﹣y)+(x+y)=180°,解得x=45°,∴∠DCE=45°【综合提升】针对训练1.如图,在△ABC中,AB=AC,∠A=40°,点D在AC上,BD=BC,则∠ABD的度数是.2.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3.如图,将等边△ABC 绕顶点A 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边AB 与AC 重合得△ACD ,BC 的中点E 的对应点为F ,则∠EAF 的度数是1.【答案】30°【解析】∵AB=AC ,∠A=40°,∴∠ABC=∠C=12(180°﹣40°)=70°, ∵BD=BC , ∴∠CBD=180°﹣70°×2=40°, ∴∠ABD=∠ABC ﹣∠CBD =70°﹣40° =30°2.【答案】18°【解析】∵AB=AC ,∠A=36°,∴∠ABC=∠ACB=72°. ∵BD ⊥AC 于点D , ∴∠CBD=90°﹣72°=18°3.【答案】60°【解析】∵将等边△ABC 绕顶点A 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边AB 与AC 重合得△ACD ,BC的中点E 的对应点为F , ∴旋转角为60°,E ,F 是对应点, 则∠EAF 的度数为:60°【中考链接】(2014年盐城)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 )A . 40°B . 50°C . 60°D . 70°【答案】D【解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又因为顶角是40°, 所以其底角为180402︒-︒ =70°课外拓展黄金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为36°,每个底角为72°,它的腰与它的底成黄金比。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7如图,△ABC中,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于D,E两点,并连接BD,DE.若∠A=30°,AB=AC,则
∠BDE的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
A.45°
B.52.5°
C.67.5°
D.75°
C )
分层作业
8如图,△ABC中,D是BC上一点,AC=AD=DB,∠BAC=
102°,则∠ADC=
52 度.
称轴过哪个顶点,哪条边?
是.对称轴过两条腰相交的顶点,过底边.
预习导学
2.通过上述的“操作”,试视察右图,AD为折痕(即对称轴),
思考:
(1)底角∠B与底角∠C能完全重合吗?说明了什么?
能,两底角相等.
(2)BD与CD能完全重合吗?说明AD是△ABC的什
么特殊线段?
能,是底边上的中线.
预习导学
(3)∠CAD与∠BAD能完全重合吗?说明了AD是△ABC的什
36°,则∠1的度数为
A.36°
B.60°
C.72°
D.108°
( C
)
5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50°,那么其他两个角的度数是
50°,80°或65°,65° .
分层作业
6腰长与底边长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
线和高共有(重合的算一条)
A.9条
B.3条
C.7条
D.3条或7条
(
C
)
分层作业
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 顶角平分线
、 底
,三线合一,在证明或计算中,一定要记得使用,
因为不需要再添辅助线,这条线本身就具有多重“身份”.
合作探究
·方法点拨·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常用运用方法:由两边相等推导出两角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 )
A
100°
C
D
(4) 如果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两倍, 那么它的底角是_7_2_或__4_5_°___度
小结:当等腰三角形中遇“角”的计算问题, 需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分类讨论
A
如何求等边三角形ABC的内角 度数?
2α
(1) FA=FB BC=BF
5α=180° 结论:∠A=36°
F F
2α
Cα
C
2α
3α
B
B (2) FA=FB C
(3) FA=FB
CB=CF 7α=180°
∠A= 1800 7
FB=FC
提示:等腰三角形,遇到边不确定时要 分类讨论
3. 如图,AD,BE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两条角平分线, AD、BE相交于点O. 求∠AOB的度数.
等腰三角形一条腰上的高与另一条腰 的夹角是50°,试求出它顶角的度数
50°
50°
顶角是40°
顶角140°
提示:等腰三角形遇“高线”问题中,要考虑高线在 三角形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形。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1)有_两__边__相__等___的三角形 叫做等腰三角形
A
(2) 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已知△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4,4,6,在△ABC所在平面 内画一条直线,将△ABC分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的一个 为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最多可画 ( ) A.3条 B.4条 C.5条 D.6条
14.如图在直线a上找一点M,使△MAB是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M有________个,并在图中画出来,保留作 图痕迹.
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定理
首先,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些重要的定理和性质:
1. 定理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两侧的两个角)相等。
这个定理意味着,如果两条边的长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角也是相等的。
这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定理二,等腰三角形的高(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同时也是中线和角平分线。
这个定理表明,等腰三角形的高不仅是三角形的高,同时也是底边上某一点到顶点的距离,它同时也是底边的中点和顶角的平分线。
3. 定理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底边两侧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重合且垂直于底边。
这个定理说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角平分线重合并且垂直
于底边,这也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4. 定理四,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中点连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底边的一半。
这个定理表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中点连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底边的一半,这也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总的来说,等腰三角形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定理,这些定理在解题和证明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这些定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课 题2.3 等腰三角形(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据图用几何语言表示;2、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概念、定理用几何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 三角板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安排学生事先准备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教师制作一个较大的等腰三角形模型演示用,按P61探究活动展开合作探究,形成感性理解,填写探究局部空白处。
2、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二、学习检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如图,在△ABC 中,AB =AC(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 (2)等边对等角. 符号表示: 因为AB =AC ,所以 .(3)三线合一. 符号表示:① 因为AB =AC ,∠BAD =∠CAD , 所以 , .② 因为AB =AC ,AD ⊥BC , 所以 , .③ 因为AB =AC ,BD =DC , 所以 , .三、合作学习:见学案专题一: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cm 和8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专题二:如图, △ABC 中,AB =AC ,D 是BC 边上的中点,∠B =30°,求∠BAC 、∠ADC 的度数.再备课记录D B A C四、展示提升五、总结归纳:见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它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由三线合一可知:对称轴也能够说是底边上的高、中线所在的直线);(2)它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三线合一);(3)它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六、训练巩固:见学案1、P63练习12、如图:ABC ∆中,040,,=∠====A CF DC BD EB AC AB 且,则=∠EDF 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自主卡〙
一、预学内容:八年级上册§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P56-57
二、预学目标:
1、经历根据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
2、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4、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
三、预学活动
【独立看书理要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________相等,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_______________.
2.你能否证明这个猜想,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已知: 求证:
方法: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推论: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________.
如图,如何证明?(写出已知、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
〘尝试练习做一做〙
1.如图,在△ABC 中,AB =AC ,∠ACD =100°,则∠A =_______度.
2.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P 为BC 的中点,D ,E 分别
为AB ,AC 上的点,且AD =AE.求证:PD =PE.
B
A
B
【合作交流卡】
10.如图,四边形是正方形,在正方形所在平面找一点P ,使PBC PCD PAD PAB ∆∆∆∆、、、都是等腰三角形,请在图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P 点。
【测评卡】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则其顶角为 ( )
A.50°
B.130°
C.50°或130°
D.55°或130°
2.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 与∠B 的度数之比为5:2,则∠A 的度数是( )
A.100°
B.75°
C.150°
D.75°或100°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一腰上的高线与底边的夹角为________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的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底角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
5.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等边三角形ADE 的顶点,D E 分别落在,BC AC 上。
若AD BD =,求EDC ∠的度数。
6.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且AD =AE , ∠1=∠2.求证:∠3=∠4.
【智慧卡】
如图,在△ABC 中,AB=AC ,BC=BD=ED=EA ,求∠A 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