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复习课教学设计 温州实验中学 谢杰妹

合集下载

2.5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2.5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 **答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铁离子,氧气分子接受电子形成氧离子,铁离子和氧离子结合形成氧化铁。
4. **物质转化的实验探究题型:**
-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和记录物质转化的过程。
- **答案:**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锌和稀硫酸反应,观察锌片逐渐消失,产生气泡,同时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
-讨论区可以设置成小组形式,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展示区可用于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观察记录和思考题解答,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质转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如何转化的吗?这些转化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物质转化的能量变化题型:**
- **题目:**举例说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 **答案:**放热反应的例子有燃烧反应,如木材燃烧产生热量。吸热反应的例子有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发生。
3. **物质转化的案例分析题型:**
- **题目:**分析铁生锈的过程,解释其中发生的物质转化。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转化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3.物质转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转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质转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转化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质转化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物质转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收集并制作动态图表,展示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吸热和放热反应。

独特创设 充分利用-谈复习课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独特创设 充分利用-谈复习课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独特创设充分利用――谈胡玫、谢杰妹老师复习课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蔡呈腾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上午,由温州教育研究院和温州市特级教师协会主办的“温州市初中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坛活动”在温州实验中学拉开了帷幕,并向全市初中进行网络直播。

承担初中科学执教任务的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三中校长胡玫老师和温州市名师、温州实验中学谢杰妹老师,胡玫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复习课,谢杰妹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

两位老师教学技艺高超,为我们呈现了两节高水平的复习课。

在这两节课中,处处闪现的课堂闪光点值得推广与借鉴。

现就所有闪光点之一隅――复习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这两节课的特色及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一、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就代表着要再编教材面对科学复习课,几乎所有科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科学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整理+练习”,科学复习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知识的简单重现,科学复习课更不是仅仅局限于以知识为立意的查漏补缺,科学复习不但要“温故”,而且还要“知新”,其中“温故”的对象在于相关的科学知识内容,而“知新”就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内容了,“知新”的内容也要达到相关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要达成科学复习课的“三维目标”,已经没有了现有的教材,现有的教材是新授课的蓝本与教学资源,已经使用过了,而如果再重复使用,就有“炒冷饭”的感觉,这不是学生所希望看到了,更不是学生喜欢的。

如果要体现科学复习课的“新”,让学生不是重复地“温故”而又无“新”可“知”,则教师必须要进行教材的“再编”(教学资源的开发),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再编教材是胡、谢两位老师在这两节课中给我们呈现的关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亮点。

但我们非常清楚,复习课的教材再编写与原有教材编写有很大的不同,原有的教材呈现的知识是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未知”为前提的,即教材中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未知的,学生通过这部分教材的学习之后,能够提高了科学素养,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复习课的教材再编写与知识的呈现是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已知”为前提的,即学生已经“学过了”这部分内容,复习的目的不但要“查漏补缺”,还要在新的教材情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物质的转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物质的转化”,在初中科学课程中,这一主题属于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掌握常见物质转化的基本过程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转化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常见物质转化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质转化现象。

3. 培养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物质转化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能否准确阐述物质转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质转化现象,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否准确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兴趣,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引入物质转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学习:讲解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通过图示、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探究:进行物质转化的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转化的过程和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归纳。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物质转化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的能力、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2. 学生应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加强预习、多做练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件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件浙教版
产生H2 A B C 质量
1 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 A ) 2 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是( C )
反应时间
3 反应不再发生时,最先用完的一种物质是 (硫酸)
1.A
2.B
3.C
4.硫酸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
KN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有关实验结果如下:
高温
Fe2O3+3CO===2Fe+3CO2
(炼铁的主要反应)
失氧,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剂
+3
+2 高温 0
+4
Fe2O3+3CO===2Fe+3CO2
氧化剂
得氧,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0
+2 △ 0 +1
H2 + CuO == Cu + H 2O
0
+2 高温 0 +4
C + 2CuO == 2Cu + CO 2?
是CaCO3或BaSO4
⑴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白色沉淀,上
层清液为无色。 排除CuSO4
⑵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的稀硝酸,白
色沉淀部分溶解。肯定有 CaCO 3、Na2SO4和BaCl 2 从实验可判断: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CaCO3、Na2SO4、BaCl2, 一定不含有 CuSO4 ,可能含有 KNO3 。
+2
CO
+
+2
CuO
=△=
0
Cu
+
+4
CO
2
还原剂 氧化剂
1 下面是某市一公寓前新设的一组垃圾箱及说明:
可回 收垃圾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5课时)认知目标1、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2、能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3、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3、通过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弯线等物质间的转化)4、会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设计物质制备的可能方法(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技能目标1、实验1和2、学会固体的取用,试管滴管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2、实验3、4和5、学会实验尾气的处理、密闭固体加热装置的安装(实验操作技能)3、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并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4、查阅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处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教育通过物质间的互相转化,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的来源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时安排共5课时,包括学生分组实验(物质的鉴别)第一课时:非金属单质其化合物的转化,金属单质其化合物的转化第二课时:金属冶炼(3个实验、难度较大):金属化合物金属单质。

可以拓展到其他金属的冶炼第三课时:金属冶炼等生产的理论预算——有关纯度物质的计算和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化学方程式的训练第四课时: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弯线的归纳学习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习题巩固全节内容第五课时:学生分组实验——物质的鉴别课前准备:制取氧气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1(1):药匙、硫磺、燃烧匙、酒精灯、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实验室制取)实验1(2):一个大烧杯、两个小烧杯、吸管、紫色石蕊试液,热水(或酒精灯、三脚架和石棉网)实验2(1):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实验2(2):药匙、蒸发皿、生石灰、水实验3:木炭、氧化铜、药匙、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石灰水实验4:孔雀石、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制取氢气的装置实验5:铁架台、硬支玻璃管、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澄清石灰水、酒精灯、氧化铁粉末制取一氧化碳的装置第2课时学生课前准备:查阅了解某些金属的冶炼历史和工艺过程第3课时●知识目标: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第4课时●学生准备:关键字:化学物质鉴别方法(查阅)●教学目标: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教学过程(一)解读关系图:文字说明举例说明一、两条纵线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四条横线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酸+碱→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盐+盐→新盐+新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两条交叉斜线1、金属氧化物+酸→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两条弯线1、金属+盐→新金属+新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酸→盐+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例题一、写出用空气、铜、蒸馏水、三氧化硫4种物质制取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谢杰妹)基于教学目标的文本教学设计

(谢杰妹)基于教学目标的文本教学设计

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 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 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 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 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 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
材料1:
19世纪初,法国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乔治· 居维叶 (Georges Cuvier,1769~1832)在研究巴黎近郊地层 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层里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动物,且处 于较上面的地层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结构较相似,而处于 较下面的地层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结构相差较大。
二. 教学文本内容的处理策略
1.教学内容的经验化策略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 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 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 “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 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不可遗传性的变异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策略是指将教材内容按照 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 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 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学习元 素化合物的知识时,以同一元素形成的单质和 化合物中该元素化合价的高低为线索,将不同 类别的物质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主线。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不同的人构建 的知识结构图也会各不相同,学生自己总结归 纳形成的知识结构图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内化 和认知结构的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 要向学生呈现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外,也要引导 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及时归纳整理,形 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处理铜垃圾
含铜
灼烧
黑色固体
加稀硫酸
蓝色溶液 及不溶物
过滤
垃圾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中考科学总复习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课件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中考科学总复习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课件


• • •
____________(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______;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 • • • •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④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答案: (1)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 光合作用 (2)有机化合物 (3)②
CO32-、SO42-确实存在,选用的方案:先取少量的原溶液滴加过量 的____,发现有气泡生成,再向其中加入____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则可以证明CO32-、SO42-两种离子的存在。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溶液中物质(或离子)是否存在的推断能力。本题中 CO32-是用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气体来鉴定的:Na2CO3+
• Ⅱ.制取生石灰干燥剂

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按上图所示进行制取生石灰的 实验。如何用实验证明有生石灰生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典例分析 3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钠、
硫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下是某同学进行实验并观察 到的现象: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后,试管 中有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硝酸后,白 色沉淀有部分溶解。由此推断,该包粉末的可能组成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全章教案)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全章教案)

第⼆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全章教案)九年级第⼆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教案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计划3课时)教学⽬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分类的基本⽅法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分类,并能运⽤实验的⽅法,通过对⽐对物质进⾏分类3、了解⾦属与⾮⾦属不同的性质,了解⾦属的⽤途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法药品器材:⽆⽔硫酸铜、碳酸钠溶液、⾷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拉油、滴管、⾼锰酸钾、烧杯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分类。

在第⼀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起来研究⼀下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的⽅法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醋酸、氯⽓、氧化镁、⾼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和状态进⾏分类?――按颜⾊分类⽩⾊:氯化钠、氧化镁⽆⾊:硫酸、氧⽓、醋酸黄绿⾊:氯⽓紫⿊⾊:⾼锰酸钾――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锰酸钾液态:硫酸、醋酸⽓态:氧⽓、氯⽓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味、溶解性等来分讲授:物质的分类*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般都⽣成⽔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的炭产⽣。

⼩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实验的⽅法,通过对⽐也可以对物质进⾏分门别类。

第2课时*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盐、、冰醋酸、⽆⽔硫酸铜粉末、⾊拉油、⾼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种,能否⽤实验⽅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23、动⼿试⼀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溶性之处,还可以进⾏如下实验: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法⼩结:有机物与⽆机物的区别是什么?――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难溶于⽔(实验现象中的区别)⼆、常见的物质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分类(略,如上图)三、区别⾦属与⾮⾦属观察:如图2-7所⽰,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物质转化》复习课教案

《物质转化》复习课教案

《物质转化》复习课教案物质转化复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学生将能够:- 理解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 辨别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掌握一些常见的物质转化反应;-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重点- 区分物质转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认识常见的物质转化反应;- 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转化。

3. 教学内容3.1 物质转化的定义-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转化的概念,即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转变。

3.2 反应物和生成物- 介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

3.3 常见的物质转化反应- 列举一些常见的物质转化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并解释其发生的原理。

3.4 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使用。

4. 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和示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物质转化实验,并展示给全班。

5. 教学过程5.1 复概念- 回顾物质转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2 反应物和生成物- 示意图或实验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

5.3 常见的物质转化反应- 以实例的形式介绍一些常见的物质转化反应,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反应和其特点。

5.4 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通过示范和练,让学生掌握使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转化的方法。

5.5 小组活动- 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物质转化实验,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物质转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7. 作业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的物质转化概念,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写一份实验报告,描述该例子中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和化学方程式。

8. 参考资料- 《化学教材》- 化学相关学术文献。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PPT新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PPT新

生铁 钢
2021/10/10
2---4.3% 0.03---2%
以铁矿石为原料
高温
3CO+ Fe2O3 === 2Fe + 3CO2
以生铁为原料
点燃
C +O2 ===CO2
29
❖ 置换法冶炼金属
❖湿法炼铜的原理: ❖Fe+CuSO4==FeSO4+Cu
2021/10/10
30
回忆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回忆碱的共性,你还能找到哪些 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应关系?
1、CO2+NaOH → SiO2+NaOH→ 2、 NaOH+CuSO4 → 3、Cu(OH)2+HCl →
回忆盐的共性,你还能找到哪些 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应关系?
1、BaCl2+Na2CO3 →
2、Fe+CuSO4→
32
三、常见无机物转化规律图(八圈图)
2021/10/10

化合物

混合物
有机化 盐
2021/10/10
合物
15
一、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空气、食品
二、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氮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u (一)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铁、氧气、碳、氦气
u (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镁、硫酸、烧碱、 纯碱、胆矾
❖ B、纯净的食盐和石灰石 C、碳酸钠晶体和胆矾 D、碳酸钠晶体和生石灰
❖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盐的是
(D )
A、调味用的食盐B、消毒用的高锰酸钾
C、洗涤用的纯碱 D、食用的蔗糖

九年级科学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4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 自然科学

九年级科学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4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 自然科学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 性、还原性、酸碱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12/12/2021
2.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不同,可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思考
有氧气、四氧化三铁、氯化氢气体、硫、水、硫酸锌、 镁、汞等八种纯净物,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分类,其中同 种元素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别有哪些?
12/12/2021
• 化合物根据其组成中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无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合物。
• 无机化合物
A.定义: 由碳以外的其它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组成特征:一般不含碳元素(除碳的氧化物、碳 酸及碳酸盐外)。
C.注意事项: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CO、CO2、 H2CO3、碳酸盐属于无机化合物。
12/12/2021
12/12/2021
交叉分类法
12/12/2021
树状分类法
12/12/2021
特点提醒
氧化物分类中注意两点:
(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属于碱性氧化物,如Na2O2属
于过氧化物,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Mn2O7属于酸
性氧
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
NO、
NO2等。
12/12/2021
• 有机化合物
A.定义:含碳的化合物。 B.组成特征:一定含有碳元素。 C.化学性质:
①具可燃性,燃烧时生成CO2和H2O。 ②加热时易炭化:加热或不完全燃烧时有黑色的炭
生成。
12/12/2021
探究
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如颜色、状态、气 味、溶解性、可燃性等可运用实验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 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可溶物质:NaCl H2SO4 CH3COOH Cl2 KMnO4

浙教版九级上册科学《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PPT课件

浙教版九级上册科学《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PPT课件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章 复习课
常见材料分类
金属材料(合金)
常 见 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 的 材 料
合成橡胶 橡胶
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纤维 合成塑料
混合纤维 塑料
上一页 下一页
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纯净物
稀有气体单质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物质
化合物

混合物
盐 有机化合物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上一页
下一页
铜垃圾
上一页 下一页
铜垃圾的处理
含铜 垃圾
灼烧 黑色固体
A
及残留物
加稀硫酸 蓝色溶液 B 加热 及不溶物
过滤
浸入铁屑 浅绿色溶液
滤液
C
红色沉淀物
过滤
红色 粉末
写出A、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上一页 下一页
铜垃圾的处理
含铜 灼烧 黑色固体 垃圾 A 及残留物
Cu
CuO
加稀硫酸 蓝色溶液 B 加热 及不溶物
哪一个方案更可行?为什么?
上一页
下一页
作业: 调查你周边有哪些金属被腐蚀的现象, 并设计如何防腐蚀。
上一页 下一页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物质的转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转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转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

二、设计内容:1. 实验一:燃烧实验要求学生准备一些易燃材料,如纸、木片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火焰的特点,并总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2. 实验二:溶解实验学生准备一些固体溶质和溶剂,如食盐和水等,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记录溶解度和溶液的性质。

3. 实验三:酸碱中和实验学生准备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如醋和碳酸氢钠等,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记录生成的产物。

4. 实验四:氧化还原实验学生准备一些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如铁片和铜片等,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实验,观察反应发生的变化,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5. 实验五:变化与恒变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温度、压力等变化,探讨物质性质的恒定和变化规律,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三、设计要求:1. 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实验,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学生需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实验感想,撰写实验报告,并按要求提交。

3.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讨论和总结,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相互交流。

四、评价标准:1.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否有条理,内容是否详实准确,结论是否合理可靠。

2. 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观察是否准确,对物质性质与转化规律的理解是否深入。

3.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态度是否积极合作,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

五、作业安排:1.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自行准备实验材料,按时参与实验活动。

2. 完成实验后,学生需及时整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按时提交。

3. 实验后,学生需参加实验讨论和总结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展示自己的实验心得。

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转化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5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5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转化概念,掌握物质转化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物质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转化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分类、案例分析等。
1.课本:《科学》九年级上册
2.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3.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现象
七、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八、教学注意事项
1.确保实验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现象和评估结果的能力。学生在探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物质的转化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学设计及教参(华东师大版)

3.1物质的转化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学设计及教参(华东师大版)
重点一: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需要理解物质转化的本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重点二: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规律。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反应条件对物质转化过程的影响。
重点三: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规律。
2. 教学难点:
难点一:物质转化本质的理解。学生难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难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实践活动法: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转化。
-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加深学生对物质转化知识点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布置与物质转化相关的课后练习题。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科学文章和视频资源。
-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作业应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原理、条件和规律。
举例:
(1)请简述物质转化的本质,并列举两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作为例子。
- 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规范操作可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 课程平台:华东师大版科学同步教学设计及教参教材。
3. 信息化资源:相关在线视频教程、PPT课件、动画模拟、科学文章等。
4.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讲解、问题驱动、互动提问、案例分析等。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3课) 九年级科学上: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变用教案浙教版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3课) 九年级科学上: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变用教案浙教版

课题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3课时)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章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分类。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物质转化的规律。

知道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

3、通过本章的习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物质分类
2、物质转化的规律
3、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
器材
小黑板、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内容
本章知识点:
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物质组成
2、物质转化的规律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学生先看本章课
本P80的复习提

学生分小组
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3)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3、常见的材料
4、材料的发展
三、课堂练习:
作业本(A):P25复习题1、3、5、8、10题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A):P25复习题A层 2、4、6、7、9、11、12、13、
14、15题
B层: A层的题目以及16、17、
18、19、20、21、22、23
学生练习
学生分层次



在本章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学生和学生的小组讨论来归纳和总结
本章知识点,并通过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本章复习可安排3课时,第1课时专门复习知识点,第2、3
课时进行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体验温故知新的乐趣。
在三大板块内容中,无机物的转化规律(八圈图),是教学的重
点,也是难点,更是教学的核心和高潮。基于此,我将三大板块内容的
教材序进行调整,先复习材料的利用和发展,然后复习物质分类,最后
复习无机物的转化规律。使教学序更为合理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运用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举例说出金属和化合物,非金属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3、举例说明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复习课更能充分体现。近几年来, 我们温州对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中高评审和 三坛评比均采取上复习课的办法,大家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 但仍然不能阻挡教师对复习课的渴求。本次上课课题的选择, 就基于这一想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达到了较好的吻合。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以极具时代感的神七 “飞天号”舱外 航天服情景导课,让学生眼前一亮,并利用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找出
问题情景,从情景中提炼知识,用知识解决情景中的问题,注重知识的
内在逻辑,使知识序、方法序和思想序有机整合,由点到线、由线 到面、由面到网,合理而又自然的构建了知识网络。 4.注重学科观念的提升。在学生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指出科学上常常根据组成来给物质分类。组成为内部结构,较 为准确;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有利于全面认 识物质。在物质分类、转化与材料的关系上,提炼出科学、技 术与科技的相互关系,指出科技是生产力。
物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 纯净物
混合物
板块三:物质转化
1.学生活动:写出铜垃圾的处理与回收过程中A、B和C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2.师生归纳:3个反应的物质转化过程:
( Cu 金属单质)
( CuO 金属氧化物)
( CuSO4 盐)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温州实验中学 谢杰妹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
学》(浙教版)九年级第二章。本章内容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在同学
们已经学习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纯净物进行分
类,学习对物质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二板块主要讨论物质的转化
出方案中物质的化学式 进行物质分类 写出方案中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构建八圈图 应用八圈图 制取物质(金属、盐、碱)
评价方案。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情景交融,教学序和认知 序合理统一,三维目标充分突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依托
(2)置换法炼铜: Fe+CuSO4==FeSO4+Cu
教师:引导学生对置换法炼铜与还原法炼铜进行比较。
8.思考:设计制备MgCl2 的4种方法。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上台板演,并相互评价。 9.思考:对照八圈图,说出制取盐的可能方法。 归纳:制取盐的10种方法。 10.讨论: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氢氧化铜? 学生活动:设计方案,形成小组成果。小组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制备 物质的评价指标:遵循物质反应规律;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 加产品的产量; 降低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行“绿色工艺”;制备成本;操 作简便, 安全。 五、教学反思:
注:本设计为温州市特级教师大讲台开课课题 (08年10月17日)。
3.导入并讲解:
(1)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Ca
CaO
Ca(OH)2
CaCO3
(2)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C
CO2
H2CO3
CaCO3
4.引出八圈图(无机物转化规律图),从12条线(有箭头和
无箭头)进行解读。并指出八圈图的功能。
5.思考: 制取金属的可能方法有哪些?
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回答:还原法和置换法。
与“常见材料”相关信息,自然完成的“常见材料”板块知识的复习。不仅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积极性,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 础。
2.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铜垃圾的处理与回收”问题 情景应是本节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紧密围绕情景,有效设置 学生活动:写
A C
学生活动并板演:写出上述方案中提及物质的化学式。 教师提问:你能将上述物质分类吗?并说出分类依据。 教师追问:科学上是如何将物质分类的呢? 师生归纳:科学上常常根据组成来给物质分类。组成为内部结 构,较为准确;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有利于 全面认识物质。 师生归纳:物质分类。并将上述物质对号入座。
堂课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潜力深度得到挖掘,课堂的动态生成乃
水到渠成。特别是课的尾声部分,无疑是再掀一个高潮,学生设计怎样
以铜为原料制制氢氧化铜,学生各显神通,思维广阔,展示的方案更是
五花八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彼此间对的方案进行
评价,更是有感而发。在众多的方案和评价角度中,有教学预设内的, 也有预设外的,更有令师生惊讶的。这使我深刻感受到,一个有责任的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 鼓励、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 发展。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让我们的 学生随时都能畅所欲言,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让学生之间不同的 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金属材料(合金) 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橡胶 合成塑料 合成纤维
锦丝 混合纤维
聚碳酸酯 橡胶 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 板块二:物质分类 情景:铜垃圾的处理与回收。 含铜 垃圾 黑色固体 及残留物 蓝色溶液 及不溶物 滤液 浅绿色溶液、 红色沉淀物 红色 粉末
灼烧
加稀硫酸
B加热 过滤 浸入铁屑 过滤
规律,对前几册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第三板块主要将知识应用到
实际中讨论材料的利用和发展,讨论物质的变化规律对材料的利用、发
展的指导作用,指出材料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通过本章学习,使
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将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5.注重学生的成果展示,努力追求动态生成。在三大板块内容中,均 设置了相当比例的学生活动:阅读神七舱外航天服材料 书写化
学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种还原剂炼铜比较 置换法
炼铜与还原法炼铜比较 设计制备MgCl2 的4种方法 以铜 为主要原料制备氢氧化铜(方案、评价)。真正将课堂还给学 生,留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留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整
6.教师讲解:金属冶炼的原理。
(1)还原法
金属氧化物
游离态金属
C、H2、CO
还原剂
(2)置换法
活泼金属
金属盐溶液
游离态金属
7.教师介绍:炼铜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
(1)还原法炼铜
CO+CuO
Cu+CO2 C + 2CuO
2 Cu + CO2↑
H2 + CuO
Cu + H2O 教师:引导学生对3种还原剂及制取装置进行比较。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寻找知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等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培养合 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自疑与批 判。 2.通过问题解决式的合作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 过程和方法,感受科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渗透环保教育。 3.通过材料的发展和利用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 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转化的规律,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 文明的促进作用。 2.八圈图的应用(设计制备方案、写出化学方程式、评价方案的 可行性)。 3.知识链和知识网的建构,学科观念和思想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神七 “飞天号”舱外航天服。 板块一:常见的材料。 学生阅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七舱外航天服的面料采用高级混合纤维制 成,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抗撞击、防辐射等特性。航天服的各个环节 都要用高强度的高级混合纤维来连接。面料内层还有橡胶包裹,能够抵 抗紫外线和强烈的宇宙辐射。航天服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是工 程塑料中最好的。 教师提问:航天服中提到哪几种面料?分别属于何种材料? 学生回答:高级混合纤维、高级混合纤维、聚碳酸酯,均属于有机合成 材料。 师生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