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组织成员间的竞合协同进化研究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基于生态位的产业集群协同进化模型研究

基于生态位的产业集群协同进化模型研究
集群进行 的生 态位进行 适度 分 离,则
定义 F . 为产 业集群 i 的生态位 宽度 , 表
示特 定时间、特定区域 内,产业集群 i 对n 个资源生态位 因子 的适应 和利用范围的总 量, 即产业集群 i 在 其生存区域内所利用的
该矩 阵表示 资源 m被产业集群 n的利 用状 况 。本文据此构建产业集群 的 n X n 矩阵 , 即在某一区域内所有产业集群 之间的生态
域 中资源 生态 因子域相符 ,此 时,该产业
u n i t ) ” 。 物种在 其生境中 , 经过长期 的演化
发 展最终 拥有最 适合 自身生 存发展 的时 、 空位置 以及该物种与其他物种之 间的功能
1 ] ,0 0表示产 业集群生态位完全分 离 ,


集群 能够 在该 区域 环境 中生存。对于离散 型资料 , 考虑 以S 个产 业集群 作为行、R 个
全重叠 时, 两者之 间必 然发生激烈的竞争。 阵表示产业集群生态位重叠 ,其中 m代表 m个资源状态 , n 代表n 个不 同的产 业集群 ,
产 业 集 群 生 态 位
( 一 )产 业 集 群 生 态位 宽度
建 立 产 业 集 群 协 同 进 化 模 型 。研 究 证 明 :如 果 产 业 集 群 的 生 态 位 在 区 域 经 济 系 统 中发 生 重 叠 , 则 不 同产 业 之 间 将 会 发 生 资 源 利 用 的 竞 争 ;如 果 产 业
类产业集群 总数的比例。产业集群生态位 宽度 B , 与其区域 内产业竞争激烈程度 以及 该 区域 内资源 丰富程度密切相关。在此 条 件下 ,激 烈的产 业集群竞争容易导致产业 集群 生态位 “ 泛化”和 “ 特化”现象 。 而产 业集 群生态位 “ 泛化”可 以使其在 其区域 内利用更多的资源要素 ,进而使得 生态位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原地观测②受控实验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2.原地观测的内容:①野外考察②定位观测③原地实验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①层次观②整体论③系统学说④协同进化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6.名解: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1.名解: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地形因子:气候因子: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2.生态因子的分类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①铂钴标准比色法②稀释倍数法③分光光度法8.了解GPS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发送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原地观测②受控实验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2.原地观测的内容:①野外考察②定位观测③原地实验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①层次观②整体论③系统学说④协同进化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6.名解: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1.名解: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地形因子:气候因子: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2.生态因子的分类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①铂钴标准比色法②稀释倍数法③分光光度法8.了解GPS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01 Chapter绿色经济概念及意义概念意义概念特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该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02 Chapter绿色经济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动作用环境驱动创新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增加,绿色经济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促使企业研发更加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机遇创造政策激励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与绿色经济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技术支撑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研发和技术突破,为绿色经济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例如清洁能源、废弃物回收等技术。

培育新动能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孵化新的企业、产品和服务,为绿色经济提供持续的发展动能。

创新生态系统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绿色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与互动目标与路径的统一01相互反馈与促进02共建生态网络0303 Chapter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绿色政策开展绿色评价确立绿色发展目标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体系0302010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绿色产业布局01统筹规划02培育绿色产业集群04 Chapter案例一: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创新驱动•通过引进和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降低碳排放,形成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例如,某地区积极引进太阳能技术,建设大规模太阳能电站,不仅满足了当地能源需求,还将剩余电力出售给其他地区,推动当地绿色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211145588_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辽宁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11145588_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辽宁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㊀收稿日期:2022-04-18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2lslqnwzzkt-012)作者简介:唐毅(1982-)ꎬ男ꎬ山东枣庄人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生态统计与模型模拟.㊀∗通讯作者:唐毅ꎬE ̄mail:tangyi@lnu.edu.cn.㊀㊀辽宁大学学报㊀㊀㊀自然科学版第50卷㊀第1期㊀2023年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Vol.50㊀No.1㊀202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辽宁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唐㊀毅∗ꎬ杨佳薇(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ꎬ辽宁沈阳110036)摘㊀要: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能够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服务和支持功能.本文利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ꎬ分阶段计算2010 2020年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ꎬ并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ꎬ探究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程度.结果表明ꎬ辽宁省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在2010年为1126.991亿元ꎬ2015年为1125.161亿元ꎬ2020年为1192.886亿元ꎬ总体表现为略有降低后的增长趋势.尽管生态服务价值增长ꎬ但生态经济协调度总体表现为由协调(2010 2015年)转为胁迫(2015 2020年).鉴于此ꎬ本文提出建议:保持或增加林地㊁水域面积ꎬ提升生态服务价值ꎻ在 一圈一带两区 区域发展格局引领下ꎬ构建优势互补㊁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ꎻ推动生态经济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生态经济协调度ꎻ土地利用ꎻ生态系统服务中图分类号:X22ꎻX82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5846(2023)01-0051-08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logy ̄EconomyinLiaoningProvinceBasedonEcosystemServicesValuesTANGYi∗ꎬYANGJia ̄wei(SchoolofLifeScienceꎬLiaoningUniversityꎬShenyang110036ꎬChina)Abstract:㊀Ecosystemservicesrefertothevariousservicesandsupportfunctionsthathumanscanobtainfromecosystems.HereꎬweusedthemodifiedequivalentfactormethodtocalculatetheecosystemservicesvaluesofLiaoningProvinceinstagesfrom2010to2020ꎬandbuiltanecologicalandeconomiccoordinationdegreemodeltoexploretheecologicalandeconomiccoordinationdegreeofLiaoning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thetotalservicesvaluesofecosystemsinLiaoningProvincewere112.6991billionCNYin2010ꎬ112.5161billionCNYin2015ꎬand119.2886billionCNYin2020.Inotherwordsꎬecosystemservicesvaluesrevealedanoverallgrowthtrendafteraslightdecrease.Despitetheincreaseinecosystemservicesvaluesꎬtheoverallperformanceofecologicalandeconomiccoordinationchangedfromthecoordination(2010 2015)tothecoercion(2015 2020).Itsuggeststhatforestsandwaterareashouldbe㊀㊀protectedtoincreaseecosystemservicesvalues.Moreoverꎬthehigh ̄qualityregionaleconomicstructureshouldbedevelopedundertheguideof onecircleꎬonebeltandtworegions .Inadditionꎬthehigh ̄qualitydevelopmentshouldbepromotedwiththecoordinatedecologicalandeconomicsystem.Keywords:㊀ecology ̄economycoordinationꎻlanduseꎻecosystemservicesvalues0㊀引言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ꎬ可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物质支撑[1].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2].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能够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服务和支持功能ꎬ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原材料ꎬ同时提供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等服务[3-4].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桥梁.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ꎬ可量化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生态产品与功能ꎬ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在各类型生态系统中多尺度㊁多角度展开.Costanza等[5]研究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首次提出当量因子概念.何浩等[6]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石垚等[7]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谢高地等[8]研究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肖寒等[9]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彭建等[10]研究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Yang等[11]研究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逐渐转向服务于决策ꎬ服务于社会㊁经济㊁生态的协调发展[12].陈睿等[13]评估洞庭湖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并探究其驱动因子对区域生态经济协调的影响.张仲伍等[14]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度.俞会新等[15]利用协调度模型和熵值法测算全国30个省的生态经济协调度.张艳[16]运用协调度模型㊁泰尔指数法㊁收敛性检验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方法ꎬ定量分析沿海11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王磊[17]基于区域空间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评估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态.辽宁省曾是中国老工业基地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过度消耗㊁环境污染等问题[18].在东北振兴系列政策指导下ꎬ辽宁省综合实力稳步提升[19].回顾过去ꎬ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及其协调度ꎬ有助于推动辽宁省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ꎬ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㊁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ꎬ以近1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ꎬ基于当量因子法构建了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ꎬ对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ꎬ以此为指标计算研究期内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度.1㊀材料与方法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部ꎬ与河北省㊁内蒙古自治区㊁吉林省相邻.辽宁省地势为自北向南倾斜ꎬ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ꎬ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ꎬ向中部平原下降ꎬ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ꎬ如图1所示.25㊀㊀㊀辽宁大学学报㊀㊀自然科学版2023年㊀㊀㊀㊀图1㊀辽宁省行政区划图1.1㊀数据来源本文中遥感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产品收益汇编»«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1.2㊀数据处理与分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本文利用遥感数据结合行政区划矢量图ꎬ进行波段合成㊁辐射定标㊁大气校正㊁影像融合㊁影像裁剪㊁影像拼接等操作[20]ꎬ继而进行土地利用类型重分类ꎬ得到辽宁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文根据谢高地等[21]的中国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ꎬ结合辽宁省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ꎬ从生产性系数㊁经济性系数㊁功能性系数㊁建设性系数4个维度进行了修正.各修正项目及公式见表1.生态经济协调度.本文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代表生态环境发展程度ꎬ用人均GDP代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ꎬ进而用二者比值计算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其公式如下:EEH=(ESVr1-ESVr0)/ESVr0(GDPr1-GDPr0)/GDPr0式中:EEH表示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ꎻESVr1表示研究期末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ꎻESVr0表示研究期初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ꎻGDPr1表示研究期末的人均GDPꎻGDPr0表示研究期初始人均GDPꎬ文中的研究期初始值均取2010年值.本文参考艾小艳的研究成果[22]ꎬ提出区域生态经济协调类型的分类依据(见表2).35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唐㊀毅ꎬ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辽宁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研究㊀㊀表1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指标及计算方法指标公式含义生产性系数dt=QQcdt: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产性调整系数Q:研究区耕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Qc:全国耕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性系数qt=btˑrtqt: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性调整系数bt:研究区内的居民支付能力指数rt:研究区内的居民支付意愿指数bt=GDPtGDPctGDPt:t年辽宁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ct:t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t=21+ae-bna㊁b:常量ꎬ本研究取值为1e:自然对数n:社会发展的阶段ꎬ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功能性系数pt=NPPiNPPmeanpt: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性系数NPPi:研究区第i类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mean:研究区所有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建设性系数Ei=Eoi+Ewc+EwtEi:修正后的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Eoi:修正前的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Ewc: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当量Ewt:废物处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当量Ewc=ThˑVh+Tiwˑ(Viw+Viwc)AEwc: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Th:单位面积居民用水水量Vh:居民用水水价Tiw:工业用水水量Viw:工业用水水价Viwc:工业用水治理成本单价A:研究区面积Ewt=TdwˑVdw+Ciwz+Ciws+CiwdATdw:单位面积生活垃圾清理量Vdw:单位面积生活垃圾清理费用Ciwz: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费用Ciws:工业固体废物的治理费用Ciwd: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费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ðNk=1AkˑUEkESV:该研究区的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Ak: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地面积UEk: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N:研究区土地类型的数量表2㊀生态经济协调度等级分类2㊀结果2.1㊀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2010年㊁2015年㊁2020年的辽宁省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分别为1126.991㊁1125.161㊁1192.886亿元ꎬ整体呈现随时间先降低后增长趋势(见表3㊁表4㊁表5).2010 2015年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仅降低了1.830亿元ꎬ而2015 2020年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67.725亿元ꎬ前一时45㊀㊀㊀辽宁大学学报㊀㊀自然科学版2023年㊀㊀㊀㊀间段(2010 2015年)的降幅远低于后一时间段(2015 2020年)的涨幅.表3㊀2010年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亿元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合计供给服务食物生产27.08710.6821.1301.0720.0000.00239.973原料生产6.00624.5371.6630.5970.0000.00732.810水资源供给-31.98912.6910.9208.904-5.1630.005-14.632调节服务气体调节21.81680.6965.8452.1850.0320.027110.602气候调节11.398241.45315.4524.8200.0000.025273.148净化环境3.30970.7545.1027.488-2.1930.07684.537水文调节36.647158.00711.319103.4950.0490.051309.568支持服务土壤保持12.74798.2527.1212.6510.0320.032120.835维持养分循环3.7997.5090.5490.2050.0000.00212.065生物多样性4.16789.4746.4758.5270.0320.029108.705文化服务美学景观1.83839.2372.8585.4170.0160.01249.380合计96.826833.29158.435145.362-7.1930.2701126.991表4㊀2015年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亿元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合计供给服务食物生产26.99210.6701.1291.0700.0000.00239.863原料生产5.98524.5081.6610.5960.0000.00732.758水资源供给-31.87712.6770.9198.890-5.3390.005-14.725调节服务气体调节21.74080.6035.8382.1820.0340.027110.423气候调节11.359241.17615.4344.8130.0000.024272.806净化环境3.29870.6735.0967.476-2.2670.07684.352水文调节36.518157.82611.306103.3390.0500.051309.090支持服务土壤保持12.70298.1397.1122.6470.0340.032120.666维持养分循环3.7867.5000.5480.2040.0000.00212.042生物多样性4.15389.3716.4678.5140.0340.029108.568文化服务美学景观1.83239.1922.8555.4090.0170.01249.317合计96.486832.33658.367145.142-7.4380.2691125.161表5㊀2020年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亿元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合计供给服务食物生产25.50911.4930.5671.3690.0000.00338.941原料生产5.65626.4000.8350.7630.0000.00933.662水资源供给-30.12613.6550.46211.367-7.2650.006-11.900调节服务气体调节20.54686.8252.9332.7900.0460.034113.172气候调节10.734259.7917.7546.1540.0000.031284.463净化环境3.11676.1282.5609.560-3.0850.09688.375水文调节34.512170.0085.679132.1320.0680.065342.464支持服务土壤保持12.004105.7143.5733.3850.0460.040124.762维持养分循环3.5788.0790.2750.2610.0000.00312.197生物多样性3.92496.2693.24910.8870.0460.037114.412文化服务美学景观1.73142.2171.4346.9160.0230.01552.337合计91.185896.58029.321185.583-10.1220.3391192.886㊀㊀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角度分析ꎬ供给服务价值总体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ꎬ由2010年的58.151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57.896亿元ꎬ再到2020年的60.703亿元.此外ꎬ调节服务价值㊁支持服务价值㊁文化服务价值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ꎬ分别由2010年的777.854㊁241.605㊁49.380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776.671㊁241.276㊁49.317亿元ꎬ再升高至2020年的828.474㊁251.371㊁52.337亿元.值得注意ꎬ水资源供给是生态系统服务的负价值项ꎬ在2010年㊁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14.632㊁55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唐㊀毅ꎬ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辽宁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研究㊀㊀-14.725㊁-11.900亿元.林地和水域提供了较多的生态服务价值.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在2010年㊁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833.291㊁832.336㊁896.580亿元.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在2010年㊁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145.362㊁145.142㊁185.583亿元.建设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负值ꎬ在2010年㊁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7.193㊁-7.438㊁-10.122亿元.2.2㊀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变化分析2010 2015年间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859ꎬ这表示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处于较高协调度ꎬ经济发展的速度未对生态系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在2015 2020年间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507ꎬ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处于低度冲突状态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已呈现不协调趋势.3㊀讨论研究发现ꎬ林地为辽宁省贡献了最高的生态服务价值.这一结果与马义娟等[23]在汾河流域的研究结果一致.林地在调节气候㊁保持水土㊁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ꎬ辽宁省水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也相对较高.这是由于水域面积的增加对总价值有较强的放大作用[24].在某些地区ꎬ水域面积增加可抵消林地减少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25].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走向与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内在联系ꎬ但不完全一致.研究发现ꎬ辽宁省生态服务价值整体呈增长趋势ꎬ但生态经济协调度逐渐降低.这一趋势与朱玉鑫等[26]在陕西省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某些区域ꎬ生态经济协调度降低伴随着生态服务价值降低[27-28].这表明ꎬ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经济协调度之间可能并非呈正相关的关系.本文未对辽宁省各市县进行生态经济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析.但已有研究表明ꎬ生态经济协调度在一定区域内存在空间差异[29-30]ꎬ这一差异可能与区域自然禀赋㊁经济发展水平㊁生态环境治理等有关.这些方面对研究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ꎬ后续可考虑开展辽宁省生态经济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研究ꎬ探讨辽宁省内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平衡.本文对辽宁省2010 202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1)保持或增加林地㊁水域面积ꎬ提升生态服务价值.林地㊁水域提供的价值在生态服务价值中占有很大比例.林地面积的维持与增加ꎬ一方面需要重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ꎬ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下功夫ꎻ另一方面需要在辽东地区发展绿色产业体系ꎬ推进特色林业㊁林下养殖等产业做大做强.水域面积扩大应在省内主要河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ꎬ开展湿地治理与恢复ꎻ此外ꎬ应抓住设立国家公园的契机ꎬ推进辽河国家公园的建设.2)优化辽宁省区域经济布局.在 一圈一带两区 区域发展格局引领下ꎬ构建优势互补㊁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第一ꎬ在总体设计与统筹的基础上ꎬ发挥城市组团的辐射与带动作用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第二ꎬ做大做强海洋经济ꎬ在基础设施建设㊁交通运输㊁制造㊁化工等行业深入布局ꎬ并且注意避免产业趋同ꎬ形成差异化优势.第三ꎬ辽东绿色经济区应利用生态补偿机制㊁生态服务价值评价㊁碳排放㊁碳交易市场等有利因素ꎬ完善绿色经济体系.第四ꎬ利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契机ꎬ积极引导京津冀资源要素流入辽西地区.65㊀㊀㊀辽宁大学学报㊀㊀自然科学版2023年㊀㊀㊀㊀3)推动生态经济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尽管长期目标一致ꎬ但短期仍有冲突与矛盾的可能.鉴于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度现状ꎬ应从制度上将生态文明㊁经济文明纳入高质量发展框架.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利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ꎬ推动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㊀韩会庆ꎬ罗绪强ꎬ郜红娟ꎬ等.土地利用变化对乌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ꎬ2018ꎬ25(4):270-273ꎬ282.[2]㊀BalvaneraPꎬPfistererABꎬBuchmannNꎬetal.Quantifyingtheevidenceforbiodiversityeffectsonecosystemfunctioningandservices[J].EcologyLettersꎬ2006ꎬ9(10):1146-1156.[3]㊀TurnerBLꎬSkoleDꎬSandersonSꎬetal.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Science/researchplan[R].StockholmandGeneva:IGBPandIHDPꎬ1995.[4]㊀FalcucciAꎬMaioranoLꎬBoitaniL.Changesinland ̄use/land ̄coverpatternsinItalyandtheirimplicationsforbiodiversityconservation[J].LandscapeEcologyꎬ2007ꎬ22(4):617-631.[5]㊀CostanzaRꎬdᶄArgeRꎬdeGrootRꎬetal.Thevalueoftheworldᶄ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EcologicalEconomicsꎬ1998ꎬ25(1):3-15.[6]㊀何浩ꎬ潘耀忠ꎬ朱文泉ꎬ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5ꎬ16(6):1122-1127.[7]㊀石垚ꎬ王如松ꎬ黄锦楼ꎬ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分析[J].科学通报ꎬ2012ꎬ57(9):720-731.[8]㊀谢高地ꎬ张钇锂ꎬ鲁春霞ꎬ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ꎬ2001ꎬ16(1):47-53.[9]㊀肖寒ꎬ欧阳志云ꎬ赵景柱ꎬ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0ꎬ11(4):481-484.[10]㊀彭建ꎬ王仰麟ꎬ陈燕飞ꎬ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 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5ꎬ41(4):594-604.[11]㊀YangJWꎬTangY.TheincreaseinecosystemservicesvaluesofthesanddunesuccessioninNortheasternChina[J].Heliyonꎬ2019ꎬ5(8):e02243.[12]㊀FisherB.Definingandclassifyingecosystemservicesfordecisionmaking[J].EcologicalEconomicsꎬ2009ꎬ68(3):643-653.[13]㊀陈睿ꎬ杨灿ꎬ杨艳ꎬ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绎及其驱动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ꎬ2022ꎬ33(1):169-179.[14]㊀张仲伍ꎬ畅田颖ꎬ高鑫.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ꎬ2021ꎬ40(3):25-30ꎬ36.[15]㊀俞会新ꎬ王玮.中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ꎬ2018ꎬ47(5):100-105.[16]㊀张艳.我国沿海省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ꎬ2020.[17]㊀王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生态经济协调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ꎬ2019.[18]㊀王维国ꎬ夏艳清.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ꎬ2007(1):103-107.[19]㊀张国清.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沈阳:中共辽宁省委ꎬ2021.75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唐㊀毅ꎬ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辽宁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研究85㊀㊀㊀辽宁大学学报㊀㊀自然科学版2023年㊀㊀[20]㊀娄和震ꎬ杨胜天ꎬ周秋文ꎬ等.延河流域2000 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4ꎬ28(4):15-21.[21]㊀谢高地ꎬ张彩霞ꎬ张雷明ꎬ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J].自然资源学报ꎬ2015ꎬ30(8):1243-1254.[22]㊀艾小艳.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ꎬ2014.[23]㊀马义娟ꎬ侯志华ꎬ徐晓莉.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中国沙漠ꎬ2012ꎬ32(6):1803-1808.[24]㊀丁渝航.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ꎬ2020ꎬ31(11):38-39ꎬ71.[25]㊀叶长盛ꎬ董玉祥.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热带地理ꎬ2010ꎬ30(6):603-608ꎬ621.[26]㊀朱玉鑫ꎬ姚顺波.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生态学报ꎬ2021ꎬ41(9):3331-3342.[27]㊀苏飞ꎬ张平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以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ꎬ2009ꎬ28(3):471-477.[28]㊀张学斌ꎬ石培基ꎬ罗君.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中国沙漠ꎬ2014ꎬ34(1):268-274.[29]㊀吴建寨ꎬ李波ꎬ张新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7ꎬ18(11):2554-2558.[30]㊀王振波ꎬ方创琳ꎬ王婧.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ꎬ2011ꎬ66(12):1657-1668.(责任编辑㊀李㊀超)㊀㊀。

生物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生物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生物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生物协同进化是指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特别是指物种间对彼此的适应产生进化响应的情况。

这种进化关系不仅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影响了生命的多样性,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生物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不仅对我们深入了解生命进化过程及其机制有参考价值,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协同进化的类型及过程(1)共进化:共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适应与对彼此之间的适应结构与特征的协同演变。

在共进化的过程中,一方进化刺激另一方的进化,从而形成一种协同进化的现象。

(2)拮抗进化:拮抗进化是指物种之间相互作用,一方的进化会限制另一方的进化发展。

这种进化过程通常在捕食、寄生、竞争交互作用中发生。

(3)邻域进化:邻域进化即物种间的相邻区域之间的进化影响。

邻域进化通常发生在两个物种在相邻地区的交互作用中的进化过程中。

二、生物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1)生物协同进化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物共生、拟态伪装、竞争等协同进化现象,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防止任何一个物种过度增长,从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因此,生物协同进化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生物协同进化的发生: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其演化轨迹。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为生物协同进化提供了基础。

这是因为多样性物种根据其特性特别适合在不同上下游间实施共生关系、捕食和食物链以及其他生态互动。

因此,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协同进化发生的基础。

(3)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稳定性的影响:生态系统由许多不同群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某一物种的数量影响了其他生物的进化,会导致生态系统产生紊乱,如果一个关键物种被摆渡或遗失,最终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分析和共生关系研究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分析和共生关系研究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分析和共生关系研究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角色和位置,包括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性、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等。

生态位分析是研究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相互作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

而在生态位中,物种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生态位分析的研究内容生态位分析是研究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有效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策略,以揭示物种竞争和协同进化的机制。

生态位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环境条件的范围,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

而生态位重叠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其生态位中所占据的重叠部分,即它们共享的资源和生存条件。

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可揭示生物种群的竞争和协同进化关系,以及对生态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2.竞争排斥和生态分区竞争排斥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其生态位中的竞争关系,导致一些物种被排斥在该生态位之外。

而生态分区则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和生境内不同物种群之间不同的生态位分配和生存策略。

竞争排斥和生态分区可以揭示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竞争、适应和演化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物种群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差异。

3.物种共存和相互作用物种共存是指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存在和相互依存的状态,而相互作用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捕食、寄生、互惠和竞争关系。

物种共存和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分化和生存策略,进而推动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演化。

共生关系的研究共生关系是指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包括互惠共生、捕食共生、寄生共生和竞争共生等。

共生关系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利他共生利他共生是指一种物种为了满足另一种物种的需要,而不计回报地提供服务。

例如,蚂蚁保护蜜蜂和蚜虫不受捕食者的攻击,蜜蜂和蚜虫则提供给蚂蚁甜蜜的蜜露和营养物质。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第16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32015年9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15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宋之杰,于㊀华,徐晓华,徐㊀蕾(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5⁃05⁃05㊀[基金项目]㊀2014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创新驱动河北省经济增长极与创新集群培育研究 (13457524D);2015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河北省创新资源协同及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144576136D)㊀[作者简介]㊀宋之杰(1954 ),男,黑龙江青冈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㊀华(1991 ),女,山东烟台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徐晓华(1988 ),男,河北任丘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徐㊀蕾(1980 ),女,辽宁沈阳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㊂[摘㊀要]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很多地区都已经形成了以创新为驱动力量的创新生态系统㊂文章从宏观㊁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入手,在对国家㊁区域㊁产业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㊁方法及主要观点,重点介绍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㊂[关键词]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311810㊀㊀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起合理的创新生态系统㊁加强系统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㊁深度探索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逐渐成为热点㊂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分别从概念㊁功能以及运行机制和评价标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入手,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㊂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熊彼特(1934)率先使用创新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解释,熊彼特将创新解释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产品㊁技术㊁市场㊁制度以及资源配置㊂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创新主体㊁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关系即创新生态系统㊂与创新系统相比,创新生态系统由于融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其更加强调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性㊁多样性以及系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㊂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化,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㊂一㊁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㊀㊀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 挑战与变革“报告中提出,该文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㊁科技人才㊁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㊁金融机构㊁完备的基础项目研究等多种驱动因素构成,其核心是追求创建创新型和技术领导型的国家㊂由于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结构所组成,所以学者们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也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㊁区域创新系统㊁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展开㊂1.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根据创新系统的相关性质和特性,Freeman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将国家创新系.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宋之杰等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19㊀统描述为公共事业部门和私营事业部门根据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形成的复杂网络,并且技术的创新和完善都需要借助该网络完成㊂而对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现阶段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表述,只有部分学者对该定义做出了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ackson提出的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发展与创新为目标的参与者形成的动态经济关系 ㊂[1]有关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概念㊁运行模式和激励措施等领域㊂其中以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居多,其中PSharma㊁SBSNookala和LucienneAbrahams通过对印度和南非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挑战和机遇,并且根据印度和南非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㊂同时LucienneAbrahams还对像南非这样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㊂对于国家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国内学者涉猎不多,少许学者从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国家创新体系㊂任雪萍㊁黄志斌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生态化建设两方面,前者的关键在于创新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和拓展,后者的关键则在于创新主体之间㊁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㊂[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较高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曹建东分析了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的必要性,并结合知识与技术创新㊁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㊁信息技术社会化㊁经济增长及质量和环境质量五个生态化评价指标构建了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下阶段的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㊂[3]2.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财富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的竞争,因此区域创新系统越来越被众多学者所关注㊂Cooke教授在对创新系统相关理论总结和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区域性的组织体系,是由企业㊁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并且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㊁相互联系㊁协调分工并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创新体系㊂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㊁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的研究,RichardJosph总结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规范市场㊁研发技术㊁融资㊁政策制定㊁发展教育以及技术传播等六项主要功能,Michael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可以将R&D作为动态循环过程的输入量和输出指标,并且使用知识函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程度和绩效水平进行度量[4];随后Cooke和Brazyk提出了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㊁科研机构和高校所组成,这一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性,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创新发展㊂[5]虽然任何一个创新都是互动的过程,但是相比于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由于同生态理论相结合,还融入了生态协同进化理论以及系统自调节机制理论,所以更能反映出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要素和产出指标的研究中,Graciad提出,区域创新活动的驱动要素主要包括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数量和投入以及专利申请数量,将区域内人均GDP作为主要的输出衡量指标,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滞后性,而滞后性主要出现在技术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㊂[6]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其中黄鲁成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当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即 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复合环境,通过创新物质㊁能量和信息流动从而相互作用㊁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统 ,同时其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其他创新系统相比也同时具有整体性㊁层次性㊁动态性㊁耗散性㊁复杂性㊁稳定性和调控性等属性和运动规律㊂[7][8][9]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发展适宜度的评价,如周青和陈畴镛通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构建了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评估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与生态位模型相结合对我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问题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并且得出了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更适于构建创. All Rights Reserved.12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新生态系统[10];另一种则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苗红提出的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该学者通过对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的改进,构建了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即健康㊁亚健康㊁临界态㊁亚病态与病态,该学者还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了与实际相符的验证性结果㊂[11][12]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学者们存在不同观点,例如,祁明㊁林晓丹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应当 以TRIZ理论为核心㊁五环体系为架构㊁公共创新服务系统为中心 ,并且能够实现为不同行业提供统一㊁共享㊁综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平台,同时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中应当加强公共创新服务水平,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最终促进区域的整体快速发展㊂[13]创新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表现形态分为理念层㊁主体层㊁物质层㊁制度层和行为层;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环境作用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理就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包括动力机制㊁复制机制㊁变异机制㊁控制机制和重组机制[14];对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剖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集聚系数高和特征路径长度较短的小世界网络特征㊂[15]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密切关系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阐述一般都涉及到政府政策㊁R&D㊁人力资源以及研发机构等因素的重要驱动作用㊂除此之外,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普佛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创新 孵化室 的职责[16]35,43,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共同为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规则,保证整个社会网络空间的相对稳定;第二,很多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二者均强调系统内部核心创新企业对于创新系统巨大的推动作用㊂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也有一些差异㊂表现为:第一,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宏观整体性,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以中观的视角出发,对生态系统内部各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主要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关系为主,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则以创新政策等制度性影响因素为主㊂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入手,针对某些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找到一条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㊂多数学者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的环境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体系,在该体系内不同个体通过资金㊁物质以及信息的流动构成一个能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系统㊂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的研究中,MartinFransman提出了 五要素构成理论 ,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产业体系㊁硬件㊁软件㊁创新型人才以及外部环境等五要素构成㊂其中产业整体的战略定位构成了产业体系的主体;基础设施是硬件条件的主要内容;软件条件则是以技术为基础;产业内的人才培训机构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则构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人才条件;外部环境是指政府对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整体的发展趋势㊂[17]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性研究,RonAnder和RahulKapoor等学者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促进产业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速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㊂[18]在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AnnabelleGawer和MichaelACusumano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分为 内部平台 和 外部平台 ,定义内部平台为一个具有通用结构下的一组资产,使得企业或者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产品研发,而定义外部平台为由一个或多个公司开发的技术㊁产品或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能够使多数企业建立可能产生进一步创新的网络效应,并且以Intel和IBM等企业为例分析了产业创新系统内核心企业引领产业内部创新的作用,同时也描述了产业创新系统内的平台领导者和创新者面对系统内部的快速发展应当采取开放性的管理.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宋之杰等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21㊀策略来进一步引领产业创新系统内部的进一步发展㊂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产业进行,例如:对于高科技产业,张运生㊁张利飞将其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 面向客户需求,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㊁模块的知识异化㊁协同配套㊁共存共生㊁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该系统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企业动态联盟㊁企业集群㊁地域性园区等对象,具有 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㊁核心技术的模块化㊁合作关系的锁定性㊁集群的高度虚拟性以及协同创新的跨国性 等显著特征,同时两位学者深入研究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耦合战略,指出构成其战略的三个子战略分别为专利许可㊁协作R&D和技术标准推广合作战略,并且基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高科技企业实现协同创新㊁合作共赢的十大战略模式㊂[19][20]战略新兴产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㊂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梅强㊁张兵等基于企业的视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为构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控制机制奠定了初步基础[21],同时两位学者还指出战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技术㊁整合以及依赖性等潜在风险㊂但是国内学者对于与战略产业相关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也因此对于战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会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㊂4.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如何使系统内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从而提升创新系统内部的创新效率,推动系统整体的发展㊂在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的研究中,Lambooy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依靠高校㊁科研机构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结构㊂[22]在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如何利用系统内部资源的研究中,StephenECross以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创新工作经验为例,介绍了该校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系统内部的科研机构㊁金融组织以及企业资源,阐明企业创新系统开放合作的发展策略对于系统内成员的重要性㊂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的研究中,PaulDrews和IngridSchirmer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的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1)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架构;(2)同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之间的良性互动㊂两位学者通过对美国医疗㊁零售和教育等行业的企业研究发现企业在组织扩展以及与相关企业联合中遇到多种挑战,所以如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是系统内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㊂[23]JeromeSEngel则以跨国公司为视角,通过Intel公司在某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为例,指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技术在相关企业之间的流动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㊂以张运生㊁张利飞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在研究初期刘友金率先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念,并且对美国硅谷㊁英国苏格兰科技区㊁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各国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寻找能够使中小企业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创新作用的发展方式,同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24];陈斯琴㊁顾力刚则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㊁空间内由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环境,通过创新物质㊁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统一整体[25];针对高科技企业,随着高科技产品技术复杂性不断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也日益频繁,最终会形成面向客户需求㊁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共存共生㊁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㊂[26]李湘桔㊁詹勇飞利用 知识发酵 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且借助该模型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四种管理模式即 管理矩阵 ,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渐进式推进策略㊂[27]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的成功不仅仅依托于与之兼容的技术标准,还需要协作R&D的支持,因此技术创新可能会引起与传统R&D项目管理不同的风险,所以针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张运生总结了由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共赢㊁技术模块化等本质特征引发的其它依赖. All Rights Reserved.12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性风险等六种典型的合作风险,并且对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㊁识别与控制进行了研究㊂[28]随后,针对创新生态系统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员敲竹杠㊁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张运生和邹思明提出了包括决策机制㊁谈判协调机制㊁平台定价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㊂[29]从微软㊁沃尔玛㊁可口可乐等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案例来看,基于核心企业视角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孙冰㊁周大铭提出了包含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㊁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㊁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四部分的系统结构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各部分的内涵及相互作用㊂[30]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热点㊂由于高科技企业创新具有类似于生物群的行为特征,可将其看做是生态进化系统,知识分布㊁知识互动㊁知识竞争与知识演化四个生态构面构成其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DICE模型,即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以此为基础总结其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31];进一步,张运生将非线性生态动力学基本研究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㊁博弈论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价格结构及非平衡性理论一般分析框架㊁要素与思路,对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技术标准许可 基本价 和最优定价公式进行了动态测算㊂[32]另外,从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出发,在高科技企业内部构建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展现高科技企业强劲的竞争优势㊂[3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属于宏观层面,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属于中观层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则属于微观层面㊂微观㊁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分别研究了产品与服务㊁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反映了创新表现形式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其系统结构则是由表层转向深层㊂[34]28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往往孕育着创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充当着这一创新的生境,中观创新生态系统则桥接微观与宏观,为创新种群和群落提供相应的社会网络空间㊂对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㊁产业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视为具体的创新生境㊂[35]二㊁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㊀㊀Foddi和Usaia在对欧洲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时,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环境因素纳入到了驱动要素之中,并且尝试将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量化[36];而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环境要素又可以分为内部环境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Riccardo和AndrésRodríguez⁃Pose教授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驱动要素并非仅仅受到R&D投入㊁人力资源总量㊁核心企业数量㊁科研机构数量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其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将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㊁经济部门构成㊁资源利用率等环境因素进行量化时,使用克鲁格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测算出了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㊂[37]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入手㊂对于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别㊂事实上,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常常是模糊㊁任意的㊂1.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影响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核心企业㊁创新人才等,而政策环境㊁创新文化等则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㊂(1)内部影响因素㊂学者们对于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不同的切入点,BarryBozeman和DanielSarewitz等认为知识是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指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构建的重点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促使知识在系统内部流动,从而促进国家创新系统整体上的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㊂而知识的传播则需要技术㊁专利㊁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等作为载体,所以对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㊂第一,赋予企业以核心地位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是推动系统创新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链条中的最终一环,所以对于创新生态系统而言,企业能否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决定着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成败㊂从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核心技术的应用入手,Maggioni指出核心企业对创新生态系. All Rights Reserved.。

生态学协同进化PPT课件

生态学协同进化PPT课件

昆虫对植物传授花粉所起的作用
❖ 达尔文在1838年开始体会到 异花授粉对被子植物的重要 性。
❖ 昆虫为被子植物传授花粉造 成互利共生,其中的进化关 系应称为协同进化。
7
.
野生动物2010年《草食动物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研究》
草食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在环境 的选择压力下,一方面植物为了逃避各类草食动 物的采食而形成防御性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态适 应机制;另一方面,动物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食 物和满足营养需求,通过优化采食以提高其适合 度。
在植食动物与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植物形 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协同进化的关系。
8
.
水生生物学报1996年《东北水生植物区划》
根据生物地理学特点和动植物协同进化的关系,试对东北 地区水生植物进行区划,分为五个区和十个亚区。
划分原理:动植物在长期的地理变迁中相互依存协同 进化,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植物又依赖动物传 播和散播种子。一个区域在现存的生物类群间在形态变化 和生态适应中具趋同变异,因此在划分时,选定与植物密 切相关的鱼类和软体动物为佐证。
10
.
食肉植物
11
.
谢谢!
12
.
.
概念
自然生物群落中,生物体之间不仅有体现为负相 互作用的竞争,也有反映出互利互惠的协同。从 而产生了协同适应、协同进化等概念。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 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发展。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生 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长期相互适应过程 中的共同进化与演化。
5
.
生态学杂志2005年《竞争进化与协同进化》:
动植物协同进化与竞争进化
以往生态学家在解释进化时,一直将生物 之间的竞争作为最活跃的作用因素来考虑, 但随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应该逐渐认识 到,与竞争密切联系的协同作用也是影响生 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生态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与演化过程。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对于推动产业创新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揭示其演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为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阐述了其与生态学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包括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配置、政策环境的支持等方面。

接着,文章从系统运行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创新链的协同、知识溢出与共享、创新环境的营造等。

文章研究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也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我国的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与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创新主体(如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内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力。

一些学者指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推动等。

同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也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其内部主体的互动关系和创新过程。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1866,德,Haeckel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按组织层次)个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并强调其适应机制与进化对策。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动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等动态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流动过程。

全球生态学:物质与能量的全球过程及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生态学系统及其过程都有特征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服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般原理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观察: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控制实验: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理论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生物体出现以前就存在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对生物体具有根本性影响。

①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生物圈)/区域环境②小环境:生境/小(微)环境/内环境大环境: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小环境:对生物体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接触生物体表面乃至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3、适宜的生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内环境: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所形成的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和协同进化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和协同进化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和协同进化机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协同的进化关系。

竞争和协同是生态系统内存在的基本行为,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和协同进化机制的原理和影响。

竞争进化机制竞争是生态系统内的基本现象之一。

同一环境中的生物种之间不断地竞争着有限的资源,如光线、水、氧气、食物、巢址等。

竞争产生的结果是生物种之间存在着优胜劣汰的关系。

竞争进化机制是指在竞争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生物种能够适应环境进化下去的一种进化机制。

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生物种之间的适应度和环境因素。

优势生物种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度,其竞争形式会越来越强烈,直至消灭或压制掉其他生物种。

劣势生物种在适应度较低的情况下,往往会逐渐减少或消失。

然而,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优势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长期竞争中也会遭受挑战。

这时,劣势生物种有机会在新的环境下被赋予更高的适应度,即逆转局面。

竞争进化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生存的基础。

竞争能够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避免因生物种的灭绝而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竞争还能强化生物种进化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协同进化机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之间还存在着协同关系。

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种之间也会发现可以搭配利用某些资源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生物种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生存和繁衍。

协同进化机制就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种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

协同进化机制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空间协同进化,二是功能协同进化。

空间协同进化表现为群体性生物种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在一些生态系统中,它们形成了很多的共生群体,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体。

群体性生物种在这种互相协作的环境下,会不断地进化、改变,从而适应更复杂更多样化的生态环境。

功能协同进化则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关系。

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进展生物的进化不仅是个体的进化,更是生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全局进化。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通过协同进化建立起共生关系,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进化关系。

协同进化的机制多种多样,从物种间的相互适应和互利共生,到个体间的合作抵御天敌、分工协作等,生物世界中相互依存的关系种类繁多、层次复杂。

1. 物种间协同进化的机制1.1 共生关系的建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的重要形式。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利用与之相互依存的方式共同生长、繁殖和生存,共生关系分类很多,根据互利程度可以分为互利共生、拟共生、单向共生等。

其中互利共生是共生关系中程度最深、合作最紧密的,彼此之间几乎无法独立生存。

在互利共生关系中,宿主和共生体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宿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共生体又能够提供宿主所需要的物质。

1.2 物种间的相互适应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认为,多种物种之间的相互进化是自然选择的重要驱动力。

许多生物体在进化历程中产生适应性的创新,是为了适应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物种之间的相互适应导致生态系统的演化,同时这种演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物种的进化。

例如,昆虫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就是基于相互需要的特殊化现象建立起来的。

植物通过化学信号吸引能授粉的昆虫,昆虫则通过向植物传递花粉帮助植物进行受精。

这种关系不断演化形成了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适应的环节。

此外,若干物种之间的同步演化现象,如森林里的果实和啄木鸟的嘴的同步演化,演化出来的生物群体相互连结形成了一个相互适应的生态系统。

2. 个体间协同进化的机制2.1 合作抵制捕食者生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合作的历程,合作是为了应付捕食者和获取食物等。

协同行动可以使得更多个体获得更多资源,捕食者的攻击也更难突破有组织的群体。

例如,鸟类中会形成互相协助觅食的集群,一些鱼类会聚成小团体以防被捕食者攻击等等。

2.2 分工协作个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是协同进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协同进化名词解释生态学

协同进化名词解释生态学

协同进化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学是一门学科,它涉及各种天然系统的研究,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湖泊和海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它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上不同生物和环境之间如何维持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当今越来越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协同进化”是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物种之间的“协作.进化”关系,它们的行为通过长期的互动发生改变。

这些互动可以是直接的,象是动物之间的争斗;也可以是间接的,象是动物对植物的影响。

这些互动将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协同进化被认为是物种平衡与多样性的关键。

生态学研究不仅涉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涉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生态学家可以研究人类如何改变一个地方的植被或海洋生物,以及这些改变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生态学家的任务是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人们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护我们所爱的地球。

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的作用研究

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的作用研究

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的作用研究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动物的行为、环境和进化,关注动物的适应、进化和生存策略。

协同进化指的是一种通过相互作用在物种间相互塑造或改变进化进程的方式,其中包含了交互作用、共选择和共进化。

在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协同进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的作用研究。

一、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的概念动物行为生态学中的协同进化可以理解为生物间因相互作用而进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生物间直接互相作用,也可以是在同一生态系统下交互作用,它们被称之为相互作用物种或共现物种。

共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肉食与被掠食、以及花与传粉者等等。

这些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不断进化,使得它们共同生存并进化。

二、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作用的类型1. 作用力的演化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动物在适应环境和它们的同种与异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虽然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对任何物种都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们在演化过程中总是向着某些方向逐渐变得更为适应。

比如,在动物的互利共生进化中,它们的共存关系经过多个生态和进化关键点的选择机制,最终趋于优化生态和进化效能。

2. 配合作用的共进化在配合作用的共进化中,是由两个或多个物种中的一个来操纵和利用另外物种的适应特征。

例如,某个类型的花可以利用注册的昆虫来传播花粉,与生俱来的具有相互协作的行为、生理或解剖适应性,发生了共进化,从而能够提高传粉方式的效率。

3. 肉食性和被捕食性共选择在肉食性和被捕食性共选择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导致它们的性状在演化中发生改变。

例如,兔子在逃避猎人的追杀时,会不断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环境反应速度更快或速度更慢。

而猎人则会根据对猎物的观察进行自我改变,更适应于不同环境下逃跑过程的变化。

在这种共选择进化中,整个物种的行为、生理和进化性状会根据其不断进化的需求而适应。

三、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作用的应用动物行为生态学中,协同进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还有助于解决我们在生态保护和物种恢复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

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

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在协同进化之中,一种生物种群的进化会影响到与其相互作用的另一种生物种群,同时另一种生物种群的进化也会影响第一种生物种群,从而形成一种共同进化的关系。

这种协同进化机制被认为是生物演化中一种主要的动力之一。

在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体现出协同进化机制的重要性。

例如,许多鸟类和昆虫会从植物中获得食物或庇护,并为植物作为传粉者或保护者。

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动物和植物的进化不断地相互影响,形成具有协同进化特征的生态系统。

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时,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和植物的进化。

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物理环境、食物利用、竞争和环境变化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动物和植物的形态、行为、生长和繁殖等方面,从而形成适应性进化。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方式。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包括食物链、共生关系、敌对关系等。

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不同的进化效应,对协同进化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我们需要考虑动物和植物进化的时间尺度。

动物和植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因此,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时,我们需要考虑演化时间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和预测进化的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时,可以使用传统的农田观察、实验室实验、遗传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

此外,现代生物学的高通量技术也为我们研究协同进化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的来说,动物和植物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协同进化机制是这种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协同进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必修二生物协同进化和策略

必修二生物协同进化和策略

必修二生物协同进化和策略摘要:一、引言二、生物协同进化的概念1.生物协同进化的定义2.生物协同进化的例子三、生物协同进化的原因1.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2.环境因素的影响四、生物协同进化的策略1.互利共生2.竞争共生3.偏利共生4.寄生五、生物协同进化的意义1.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2.对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六、我国对生物协同进化的研究1.研究成果2.研究方向七、结论正文:一、引言生物协同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协同进化的概念、原因、策略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二、生物协同进化的概念生物协同进化是指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从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发展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还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

二、生物协同进化的原因1.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协同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植物和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植物需要昆虫为其传粉,而昆虫则依赖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来源。

2.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生物协同进化的原因之一。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演化,从而形成协同进化的现象。

例如,鸟嘴的大小和形状就是与它们所食用的植物种子大小和形状相互协同进化的结果。

三、生物协同进化的策略1.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相互依赖,相互为对方提供利益的一种协同进化策略。

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

2.竞争共生竞争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竞争,但又离不开对方的一种协同进化策略。

例如,狮子和斑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竞争共生。

3.偏利共生偏利共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那里获得利益,而对其宿主不造成明显损害的一种协同进化策略。

例如,蝴蝶和花朵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偏利共生。

4.寄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利益的一种协同进化策略。

物种间的竞争、共存和协同进化

物种间的竞争、共存和协同进化

物种间的竞争、共存和协同进化由于与植被的演替、分布、农作物栽培、杂草危害等的密切关系,.物种之间的竟争和共存一直是生态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究竞是什么原因使得某些群落中众多竞争者共存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许多科学家提出了关于相互竞争植物种共存机制的种种解释。

物种之间的竟争是怎么回事呢?竞争可分为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出现的竞争。

达尔文(1859)指出,生活要求类似的近缘种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竞争。

他例举了一方消灭另一方的若干事实。

其中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种竞争方式。

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当个体对资源的需要非常相似时,竞争会特别激烈。

种内竞争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主要原因。

竞争的结果使物种的强弱序列发生变化。

种群竞争是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通过种群的空间格局来研究种群的竞争与共存是探索种群竞争与共存机理的新途径。

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主要可以被归结为:(1)资源分享;(2)与时间相关的微栖息地选择;(3)与空间相关的微栖息地选择。

生物种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Pagurus)和海葵(Stomphia)。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系。

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二、共栖(Commensalism)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组织成员间的竞合协同进化研究
作者:张睿, 钱省三, Zhang Rui, Qian Xingsan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刊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年,卷(期):2009,26(1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HANNON B The use of analogy in biology and economics:from biology to economics,and back 1997(4)
2.LEWIN,R Complexity:life at the edge of chaos 1999
3.JANES R MOORE Business ecosystems and the view from the firm 2006(51)
4.JOUNI KORJONENA.JUHA-PEKKA SNAJIN Analys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2005
5.MIRVA PELTONIEMI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business ecosystems 2006(1)
6.MERRY,U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on different landscapes:a new science approach 1999
7.JOON-MO YANG.TAE-WAN KIM.HYUN-OK HAN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orea from a co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2006
8.BRIAN D.FATH.W.E.GRANT Ecosystems as evolutionary complex systems:network analysis of fitness models 2007(22)
NSITI.MARCO.LEVIEN.ROY Strategy as Ecology 2004(3)
10.PERRY PEIJU YANG.ONG BOON LAY Applying ecosystem concepts to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areas: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s Jurong Island 2004(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jbydc200916013.aspx
授权使用:山东师范大学(shandsfdx),授权号:97bd625c-3894-4547-bb24-9dec00987ea9
下载时间:2010年9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