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物质溶解的量1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导学案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导学案
知识点2结晶
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易错提醒:
(1)一定条件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是所有物质在降低温度时都会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 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规律总结:
结晶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规律总结:
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一是溶液中有未溶解完的溶质,且溶质质量不再减少;二是加入原溶液中的溶质,加入的溶质不再继续溶解。
【答案】(1)蒸发(2)AC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引出海水晒盐,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巧妙引导。

7.2《物质溶解的量 》第一课时导学案

7.2《物质溶解的量 》第一课时导学案

7.2 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导学案肇庆市第一中学钟小敬学习目标1.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2.能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涵义。

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情境导你想喝一杯白糖水,在你冲制的过程中蔗糖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自主探究:一、概念:【活动探究1】在常温下,取大约20mL水到入烧杯中,加入2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8g,搅拌,观察现象。

⑴饱和溶液:在下,向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溶质继续溶解的溶液。

★判断是否饱和的方法:。

【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定义的解读)1.前提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先暂缓思考)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

即概念中为何强调“这种溶质的饱溶液”?【知识拓展】◆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的关系。

1.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填“浓”或“稀”)2.对于不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观察并思考:界定溶液是否饱和时,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活动探究2】在室温下,一组将活动1所得含有硝酸钾固体溶液的烧杯中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现象,另一组把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二、相互转化【讨论】三、自我测评1.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⑴20℃时,在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3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时的溶液;若温度保持不变,向烧杯里再加入1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的溶液。

2.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入该温度下相同溶质的饱和溶液;⑤恒温蒸发溶剂。

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⑤3.向一杯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初中化学九年级7.2物质溶解的量导学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7.2物质溶解的量导学案

7.2物质溶解的量学习目标:1.能从溶液形成的角度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在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的基础上构建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通过溶解度曲线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情况并让学生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5.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并帮助学生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白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学习重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主要外界影响因素。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1.你能回忆出什么叫溶液吗?它有哪些基本特征?2.现有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g;二[我会自学]: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4.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态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5、浓稀溶液划分的依据是,它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是。

6.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这句话的含义是:在, g水里最多能溶解 g氯化钠。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三种情形分别是哪几种?7.气体的溶解度:。

三、当堂达标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是无限制的吗? 。

2.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配制糖开水你们选择(填“热水”或“冷水”),为什么?说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各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为了较精确的比较不同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

7.2 物质溶解的量-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7.2 物质溶解的量-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7.2 物质溶解的量-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的量以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物质溶解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物质溶解的量的概念。

2.物质溶解的量的计算方法。

难点
1.物质溶解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A. 展示
1.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瓶水,其中一瓶中加入了三块方糖,然后让学生观察两瓶水的不同处。

2.引导学生体验并总结:经过加入固体溶质后,水的溶解度增大,容纳的溶质的质量增大,这就是物质溶解的量。

B. 实验
1.实验一:设想有 2 克氯化钠溶解在 100 毫升水中,请问能否全部溶解?如果不能,还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量物质的溶解量和计算物质溶解的量。

2.实验二:设想有 5 克葡萄糖以每分钟 50 毫升的速度溶解在 100 毫升水中,请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全部葡萄糖溶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测量溶解物质和计算物质溶解的量。

C. 巩固,拓展
1.学生结合实际,思考物质溶解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调配药物、制作糖果、加工金属等。

2.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提醒学生掌握物质溶解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溶解的实质。

四、课堂扩展
1.课后分组完成一个小实验,探究物质溶解量与溶解的物质、溶剂温度等的关系。

2.小组讨论并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小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归纳物质溶解的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春粤教版化学九下7.2《物质溶解的量》word教案

春粤教版化学九下7.2《物质溶解的量》word教案

7.2物质溶解的量授课时间:2015年1月6日一、教材分析两组观察活动:一、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通过观察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能够感受饱和溶液,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有位狂妄的人想出题难倒爱因斯坦!他吹牛道:我发明的了一种万能溶剂!能溶掉所有的物质!于是斜着眼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就说了一句话!此人便哑口无言了!灰溜溜的走了!你们说爱因斯坦说了句什么话?(爱因斯坦说:你拿什么来盛溶液?)【讨论】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NaCl)和纯碱(Na2CO3),那里的农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你知道为什么吗?【观察活动】目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步骤:结论: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不能继续溶解了。

【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观察活动】1.添加水后,溶液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________,此时的溶液应该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溶液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固体_________,原来的饱和溶液变成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上述热溶液冷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观点及特点;2. 掌握物质的溶解过程;3. 了解溶解度及影响因素;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溶解观点及特点-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 物质的溶解与分离有何区别?- 物质的溶解具有哪些特点?2. 物质的溶解过程- 物质的溶解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互相作用是怎样的?3. 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什么是溶解度?-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溶解度与溶解性质之间的干系是怎样的?4. 应用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进修欲望。

2. 进修: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理解观点及特点,掌握溶解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实践: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实践中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学生讨论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思考。

5. 总结:总结进修内容,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导学评判:1. 通过小组合作进修,检查学生对物质溶解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2. 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溶解度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水平。

3. 通过开放性问题,考察学生对物质溶解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探究更多物质溶解的知识,拓展对化学现象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索物质溶解的规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3. 鼓励学生参与化学竞争或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溶解观点及特点,掌握溶解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化学学科的进修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们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熟悉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观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溶解观点2. 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物质的溶解过程4. 溶解度的观点及计算方法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食盐后食盐消失的情景引入物质的溶解观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会消失在水中。

2. 进修:讲解物质的溶解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物质的溶解过程,让学生理解溶解是物质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3. 实践:设计实验或观察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体会溶解度的不同。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观点,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质的溶解现象。

5.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控制溶解度等问题。

四、导学反馈1. 提出几个选择题或简答题,考察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观点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或设计实验的思考和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3. 思考物质的溶解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六、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室引入和实践环节设计上还有待改进,需要更多的实验设计和示意图辅助学生理解。

在导学反馈和课后作业中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稳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分离并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掌握物质的溶解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粒子大小等因素的干系。

3. 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物质的溶解规律。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溶解观点及过程。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3. 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规律。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水中溶解等。

2. 进修:讲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及溶解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观点。

3. 探究:让学生思考不同因素对物质溶解的影响,如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粒子大小等,并分组讨论。

4.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规律,明确物质溶解与溶解度的干系。

四、导学材料:1. 实验器械: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药品:糖、盐、水等。

3. 实验步骤:根据不同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步骤。

4. 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及观察结果。

五、导学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论。

2. 思考物质的溶解规律与生活中的应用,如煮咖啡、制作果汁等。

3.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物质的溶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六、导学评判: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2. 对物质的溶解规律的理解水平。

3. 对物质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物质的溶解规律,掌握物质溶解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溶解现象,比如喝茶时茶叶溶解在水中、洗衣服时洗衣粉溶解在水中等。

那么,你知道物质溶解的原理是什么吗?本节课我们将进修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特点;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3. 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三、进修重点1. 物质的溶解现象;2. 物质溶解的条件;3.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四、进修内容1. 物质的溶解现象物质的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被溶剂的分子包抄,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2. 物质溶解的条件物质的溶解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溶质、溶剂和温度等因素。

其中,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的高下都会对物质的溶解产生影响。

3.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在物质溶解的过程中,会伴同着热效应的产生。

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会开释或吸收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分为溶解热和溶解热效应。

五、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 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物质溶解的条件;3. 做练习题目,稳固物质溶解的相关知识。

六、进修评判1. 参与教室讨论,积极回答问题;2. 完成相关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3. 完成课后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七、拓展延伸1.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观点;2. 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3. 观察实验中的溶解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身边的溶解现象,加深对化学世界的认识。

愿大家在进修中不息进步,探索更辽阔的知识领域。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是《物质的溶解》这个话题。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溶解现象,比如在喝茶的时候,茶叶溶解在水中;在煮饭的时候,盐溶解在水中等等。

那么,你知道溶解是怎么回事吗?它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进修目标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基本观点。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三、进修内容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过程。

2. 溶解的基本观点:溶质、溶剂、溶解度、饱和溶液。

3. 溶解的条件: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

4. 溶解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四、进修过程1. 请阅读教科书上关于溶解的知识点,并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溶解?- 溶质和溶剂在溶解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溶解的条件有哪些?- 溶解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 请观察以下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将一些盐倒入水中搅拌,盐完全溶解在水中。

你认为为什么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实验二:将一些糖倒入水中搅拌,糖只部分溶解在水中。

你认为为什么糖只能部分溶解在水中?3. 请结合平时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以下问题:- 为什么在冬天煮水的时候,需要加热时间比夏天长?- 在夏天喝凉水和热水,味道有什么不同?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溶解的基本观点、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解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了解溶解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发生的事物。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科书上关于溶解的相关习题。

2. 观察家里厨房中的溶解现象,写一份实验报告。

3. 搜集一些关于溶解的有趣实例,分享给同砚们。

以上就是本次进修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掌握好溶解的基本知识。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向老师请教。

祝大家进修愉快!。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了解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物质的溶解过程中的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观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进修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理解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观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进修内容:1. 物质的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观点。

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是如何发生的。

2. 进修:讲解物质的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介绍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观点。

3. 实践: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过程中的规律,探讨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观点的应用。

5. 拓展: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拓展思维。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

2. 思考并回答教室上提出的问题,稳固所学知识。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某一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六、进修评判: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观点。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3. 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结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现象和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新-九年级化学 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导学案粤教

最新-九年级化学 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导学案粤教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导课】一碗水能不能无限溶解糖?【复习】1、由_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到___________物质中所形成的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叫溶液。

溶液的特征是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

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质。

【预习】课本218-218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_____。

在改变温度或溶剂量的条件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此只有指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饱和”“不饱和”才又确定的意义。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要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饱和溶液要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 升温或增加溶剂冷却、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溶液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溶液的浓稀和溶液的饱和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受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条件的限制,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

浓溶液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但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里所得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_______。

(填“浓”或“稀”)【展示】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溶液的浓稀和溶液的饱和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7.2 物质溶解的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7.2 物质溶解的量

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 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 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3. 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 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难点】重点:1.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2.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仔细阅读教材39-42页,划出重要知识,完成【自主学习】设置的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合作探究】部分,用红色笔做好疑问标记,准备讨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1.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分为以下等级: 通常把难溶物质看作是_________物质,但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 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得到物质随 变化的曲线。

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看课本41页图7-10和图7-1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如KNO 3;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如NaCl ;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_______,如Ca(OH)2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时溶解在___体积的溶剂中达到___________状态时的____________。

气体溶解度的大小除了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外,还跟外界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___,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温馨提示 请认真梳理知识哦!溶解度/克(室温/20℃) >10 >1 <1 <0.01 溶解性分类探究活动一: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试比较讨论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物质溶解的量导学案

7.2物质溶解的量导学案

通常把难溶物质看作是_________物质,但绝对不溶的物质 是没有的。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 里的溶解度。 6、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 示 ,画出的表示 的 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同一物质在 时 的不同溶解度数值。②不同物质在 时的溶解 度数值。③物质的溶解度受 影响的大小。④两条 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陡升型: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缓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 下降型: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 7、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时溶解在___体积的溶剂中达到___________ 状态时的____________。气体溶解度的大小除了跟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外,还跟外界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___________,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B.水是一切溶液中的溶剂 C.溶剂量不变时,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质量一定越大 D.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一定不变 2、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 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 分 C.降低溶液温度至室温 D.倒出少量的溶液 3、20℃时40克氯化钠加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 的质量 140克。(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克); 4、在一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晶体, 则( ) A晶体质量减少 B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 晶体质量不变 D溶质的溶解度变化 5、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时,进行过滤,得 到的溶液是( ) A、纯水 B饱和溶液 C微溶物质 D 难溶物质 6、将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下列叙述正确的

72物质溶解的量1导学案.doc

72物质溶解的量1导学案.doc

课题7.2物质溶解的量(1) 设计人徐文刚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班级姓名组别时间2013.3.。

一•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

二•认真阅读课本内容:7.2物质溶解的量(第197…199页)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是:学习内容7.2物质溶解的量(1)设计者徐文刚班级组别姓名日期2013.31 •饱和溶液是指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溶液。

2、欲将一瓶20摄氏度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3•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4.(多选)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C时,200克很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A.降低温度接近0°C B・f旦温蒸发足量水分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5•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 D.恒温蒸发溶剂第1周第2课时总编第2 一课时课题主备人7.2物质溶解的量(1)徐文刚备课时间2013.3.1综合解决课指导教师——「学习时间20133-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导学步骤创设情景、引出主题学习展示问题解决总结评估针对练习完成训练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导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导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作者:————————————————————————————————日期:7.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市八中周先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分析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为适应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锅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再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下,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实验内容:1、量取10ml水于烧杯中,然后加入1g的氯化钠并搅拌,充分溶解后再往溶液中加入4g的氯化钠并搅拌,观察现象。

2、量取10ml水于试管中,然后加入1g的硝酸钾并搅拌,充分溶解后再往溶液中加入4g的氯化钠并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师:上述实验中第一次加入1g的氯化钠和1克的硝酸钾,氯化钠和的硝酸钾都被溶完,第二次加入4克的物质都有固体剩余,说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某物质不是无限地被溶解的,总会有达到饱和状态,那么人们是怎样把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和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解叫什么溶液呢?学生阅读并交流: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师问:为什么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济”,“某种物质”呢?活动与探究二:实验内容1、往上述有氯化钠剩余的试管中加入5ml的水,观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仙筒镇中学九年级化学导读单
课题7.2 物质溶解的量(1) 设计人徐文刚
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班级姓名组别时间2013.3.。

一.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

二.认真阅读课本内容:7.2物质溶解的量(第197---199页)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是:
八仙筒镇中学九年级化学训练单
学习内容7.2 物质溶解的量(1) 设计者徐文刚
班级组别姓名日期2013.3
1.饱和溶液是指在,不能
的溶液。

2、欲将一瓶20摄氏度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

3.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
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 (多选)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0℃
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5.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恒温蒸发溶剂
八仙筒镇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方案
第 1 周第 2 课时总编第 2 课时
课题7.2 物质溶解的量(1)课型综合解决课
主备人徐文刚备课时间2013.3.1 指导教师学习时间2013.3.
学习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导学过程
导学步骤时间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二次设计
创设情景、
引出主题
学习展示问题解决
总结评估针对练习完成训练单5
5
一、教师导课,食盐能不能在一杯水中无限的溶解设疑。

二、阅读学习目标、重难点,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一、走进文本,对照目标阅读课文197--199
二、师生活动
1、观察活动1要完成什么实验
实验目的是什么
你认为实验结论是
2、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3、实验结论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结:定义中强调了什么
4、观察活动2是要完成什么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6、小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样转化的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7、课堂小结:记忆定义及转化条件并进行检测
8、讨论:
1.某溶液一但达到饱和,便无法再多溶原有的溶质了。

2.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饱和。

9、课堂检测,当堂完成训练单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