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是一代枭雄。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

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并一直挖空心思想收编关羽于帐下。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曹操手下的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刘晔、满庞、吕虔、毛阶等,一时间曹操的智囊人物便济济一堂。对曹操人品极为不屑的洪迈先生,自属“我虽有酒,不祀曹魏”之列,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

识才。三国时代,天公抖擞,人才普降,曹操基本做到了不拂天公美意,将各路人才尽数收罗,使各就各位,共襄大业。曹操身边的人,固然不乏仰慕曹公盛名人品而前来报效的,但曹操对四方人才的诚心礼遇,“深自结纳”,无疑更具代表性。军师荀攸之投奔曹操,是因为收到曹操一封极为恳切的邀请函,内云:“方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之时,而先生笼袖观望,归隐道山,不觉得太久了吗?”曹操喜获荆州时,曾在给荀彧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并不以得到荆州为大喜,所喜者是,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蒯越先生啊!”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大名后,亦想罗致帐下,遂派人送去礼物。太史慈打开一看,内中空无一物,仅是一味中药,其名“当归”。曹操奖励部下只循一个原则:论功行赏,而不是凭借个人好恶,随意而为。曹操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与部下抢风头,争面子,对谋士爱将们立下的“殊勋”,不仅了如指掌,且及时肯定,及时褒励。这种奖罚分明的做法,无疑使得手下将臣兵士口心悦服。

如今,国家的竞争,已经是人才的竞争。不同的人才观,将带来极大不同的效果。

过去几十年,我国政府广纳人才的政策,一直成果显著。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到经济发展的腾飞;从国家的强盛,到军事的赶超;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到人才战略的实施计划,无不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人才的理解很狭隘,对人才的使用很拘谨,对人才的开发很缓慢。特别是不少基层单位,一方面人才缺乏严重,另方面却人才浪费惊人。叫了多年的“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守摊看创新”,却依然“文凭不够莫进来”,依旧“排资论辈”搞平衡,依靠“平安稳定就是福”,走过每个春夏秋冬。于是,明明很普通的工作岗位,却非本科以上不予录取,甚至要研究生才能过门槛等忽略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明明很优秀的年轻干部,却说历练不够、资历不足,甚至把老好人推荐到领导岗位,只能碌碌无为地坚守“一亩三分地”,白白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如此这般,不能说不是一种杯具。

曹操在1700多年前,就懂得爱才、惜才、用才、识才,其人才战略与人才思想,直到今天都使我们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经验。而我们,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形势,面对日益重要的人才问题,假如不能很好地把握机遇,用好用活用足人才政策,岂不是既让古人不安,又让今人耻笑?这等贻笑大方的事,万万不可为之。

选人识人用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关键,切莫等闲视之。针对不好的招聘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