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子核的静态性质2
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在物理学中,原子核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理原子核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用核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约为10^-15米。
原子核的质量通常用原子质量单位(amu)来表示,其中1 amu等于质子或中子的质量。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如果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相等,那么它就是稳定的。
如果质子和中子数量不相等,那么原子核就会变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被称为放射性。
3. 放射性放射性是指原子核不稳定而发生自发性衰变的现象。
放射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它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它可以是一个电子或一个正电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γ射线,它是一种高能电磁波。
4.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核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裂变和聚变。
裂变是指将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轻原子核的过程。
聚变是指将两个轻原子核合并成一个重原子核的过程。
核反应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来源,它被广泛应用于核能产生和核武器制造等领域。
5. 核能产生核能产生是指利用核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核能产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指利用裂变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它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和核武器制造等领域。
核聚变是指利用聚变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源来源,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核聚变。
6. 核辐射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放出的粒子或电磁波。
核辐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它的穿透能力很弱,只能穿透几厘米的空气或一些薄材料。
β射线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它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可以穿透几米的空气或一些厚材料。
初三原子核物理知识点
初三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原子核物理是物理学中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性质的一个分支。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以下是一些基础的原子核物理知识点: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环绕其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占据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但质量却占据了原子总质量的绝大部分。
2. 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总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就是原子序数。
3.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可能具有不同的核稳定性。
4.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能量,转变为更稳定的原子核。
放射性衰变有几种类型,包括α衰变(释放α粒子,即氦核)、β衰变(释放电子或正电子)和γ衰变(释放高能光子)。
5. 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其原始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不同,从几微秒到数亿年不等。
6. 核力: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它在原子核内部作用,使质子和中子紧密结合在一起。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7. 结合能:结合能是指将原子核中的核子(质子和中子)分离所需的能量。
结合能与原子核的稳定性有关,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8. 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在吸收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中等质量的核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是核电站和原子弹的能量来源。
9. 核聚变:核聚变是指轻核在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同样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是太阳和其他恒星的能量来源,也是未来清洁能源的一种潜在途径。
10.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在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时发生的转变。
核反应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诱发的,并且可以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这些知识点为初三学生提供了原子核物理的基础框架,有助于理解原子核的性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科技应用中的作用。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 12
12
1 1 =1.6605655×10 27kg = NA 12 6.022045×1023
8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测质量的质谱仪方法(电磁方法):
首先让原子电离,然后在电场中加速以获得一定动能,接着在磁场中偏 转,由偏转的曲率半径的大小可求得离子的质量。 D 为一扁平的真空盒,放于磁铁间隙内;
实际仪器中,B和R都已固定,q也已知,只要改变加速电势差V就可测得 不同的粒子质量M。
例:设离子带一个单位电荷,B=0.3580T,R=0.05m,实验测得V=672V
时,离子电流有一极大值,则由公式可以算出所测离子质量
19 ×(0.358)2 ×(0.05)2 qB2R2 1.6×10 Kg = 3.81×10 26kg = 2×672 2V
13
第一章 原子核的X :元素符号
Z :核电荷数 N :中子数 A :核子数(A=Z+N)
Li4
A
元素符号X与Z具有唯一的确定关系,
Z可省略, N=A-Z 也可省略。
X
7
Li
14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3.核的半径
(1)核力作用半径:核力有一作用半径,在半径之外,核力为零。这
7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2.核的质量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核质量与核外电子质量之和,同时考虑结合能时:
MA=MN+Me-We
一般不必推算原子核质量,对于核的变化(核反应),变化前后的
电子数目不变,电子的质量可以自动相消 一个原子质量单位定义如下:
1u=12C原子质量的
原子质量单位与kg的关系为:
种半径叫做核半径,这样定义的核半径是核力作用的半径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物理知识点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原子核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组成和相互作用等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物理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都属于强子,即它们受到强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二、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和电荷原子核的相对质量是以质子为单位的,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
中子的相对质量也约等于1。
原子核的电荷由其中的质子数量决定。
三、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以及核内相互作用力的平衡情况。
若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不合适,或者核内相互作用力失去平衡,核就会失去稳定性,变得放射性,释放出射线。
四、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通过放射性衰变过程,转变成其他核的过程。
常见的核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一个氦原子核)、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一个电子或正电子)、γ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γ射线而不改变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量。
五、核裂变和核聚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钚等)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轻核(如氘、三氚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融合成重核,同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裂变和核聚变是核能利用和核武器的基础原理。
六、核反应和核能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核裂变、核聚变和其他核变化过程。
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被称为核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
七、核力和库仑力原子核内的质子相互之间存在着排斥力,即库仑力。
而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吸引力,即核力。
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仅仅作用于极短的距离,而库仑力则作用于任意距离。
核力使得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能够相互结合,保持原子核的稳定性。
八、原子核模型目前,原子核的模型主要有液滴模型和壳模型。
液滴模型将原子核看作是一个液滴,用来解释原子核的形状和核的振荡现象。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由它可求出原子质量 MZ,AAZ,A
93.4194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83页
3、比结合能及比结合能曲线
比结合能: Z ,A B Z ,A A
(平均结合能) 单位是 MeV/Nu,Nu代表核子。
比结合能的物理意义: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83页
1.1 原子核的组成及其稳定性 I.原子核的发现与组成
上世纪初的原子模型(发现原 子核之前)
J.J.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一个球 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某些平 衡位置上,并作简谐振动。
1856~1940
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83页
在原子核的模型理论中,较早提出并且取得极大成功的模 型是玻尔(N.Bohr)提出的液种模型理论是否成功,根本在于是否能经受 实验的检验。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83页
液滴模型: 把原子核类比为一个液滴。
主要根据有两个:
1). 核力具有饱和性,与液体中分子的饱和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83页
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为:
S p Z , A M Z 1 , A 1 M 1 H M Z , A c 2
Z 1 , A 1 1 H Z , A
或 S p Z , A BZ , A BZ 1, A 1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
3
3
0
原子核的密度:
NV A4/3 A R343r03~1308 /cm 3
代入: m N1.6 61 0 24 g
得:
N nmN ~ 1.66108 t / cm3
原子核物理课件第二章(杨福家版)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3)幻数核的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比幻数大1的最后一 个核子的结合能大得多。 • 如16O的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15.7MeV,而17O的最后 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4.2MeV,可见幻数核结合紧密。 • (4)中子数为50,82和126的原子核俘获中子的几率比 邻近的核素要小得多,说明幻数核不易再结合一个中子。 • (5)幻数核的第一激发态能量约为2MeV,比邻近核素 要大得多。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2.幻数存在的实验根据 • (1)核素丰度 • 核素丰度是指核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和邻近核 素相比,丰度的大小是核素稳定的一种标志。 • 偶数Z(Z>32)的稳定核素中,核素丰度一般都 不大可能超过50%,但是 38 Sr 的丰度为82.56%,
138 56 140 Ba 的丰度为71.66%, 58 Ce 的丰度为88.48%,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利用理论计算,对于奇质子核的单粒子壳模型的 电四极矩为:
2 j −1 2 Q=− 〈r 〉 2( j + 1)
• 奇中子也会产生电四极矩,因为中子影响质子的 分布。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习题: • 1.根据壳层模型决定下列一些核的基态自旋和宇
3 称: 2
He Li
7 3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1)若最后两个奇核子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都是 平行的,即 • • • jn=ln+1/2 jn=ln-1/2 jp=lp+1/2 jp=lp-1/2
• 或者反平行,即 • 核的自旋大多数情况下是: I=jn+jp
第2章 核力与核结构
• (2)若最后两个核子中的一个核子自旋与轨道角 动量是平行的,另一个核子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 是反平行的,则核的自旋 •
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
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内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 fm电荷半径:R =(±)A 1/3fm核力半径:R =(±)A 1/3fm通常 核力半径>电荷半径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内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原子核的性质
1920年J.Chadwick用已知Z的金属箔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直 接确定出核电荷。
3、核电荷数守恒
电荷具有两种功能:
1)表示电磁作用的强度 a e2 / c
2)服从相应的守恒定律
在核物理所研究的所有相互作用中,电荷均守恒。
电荷守恒定律已为实验所证实。实验的基本思想是试图记录相 应于原子内电子向K层跃迁的电磁辐射,而K层中的空穴是由违反 电荷守恒定律的电子衰变所形成。
M 4.81010 (3.58103 )2 52 3.821023 g 2 672 ( 1300) (31010 )2
A
M 1.66 1024
23
实验测得的接收电极的离子电流I随加速电势差V的变化关系 的典型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曲线峰值电压之比V1:V2,可求得 质量之比M2:M1。因此如果利用已知质量的峰值电压,可以得出 待测离子的质量。
M Dc2 (M A M B MC )c2 TA TB TC TD
(M A M B MC )c2 Q
D的质量为:
M D M A M B M C M
M
Q 931.50
Q TC TD TA TB
Q称为反应能
4、核子的质量
为了分析原子核的性质,非常重要的是要知道构成原子核的成
3、核质量的测量方法
原子核质量的测定常用以下方法 1)质谱测定法 2)核反应能量平衡分析 3)α衰变平衡 4)β衰变平衡 5)微波放射光谱测定法 1)、质谱仪测定法 基本原理:首先让原子电离,然后在电场中加速以获得一定 动能,接着在磁场中偏转,由偏转的曲率半径的大小可求得离 子的质量。
图1是早期所用的一种质谱仪的原理图。D为一扁平的真空 盒,它放置在一磁铁间隙内。磁铁产生的均匀磁场,其磁场强度 H垂直于真空盒平面。真空盒内主要有离子源K,加速电极E1, E2和接收电极A。由离子源产生的被测离子,通过加速电极的狭 缝S1后,获得动能:
02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第一项是点电荷的电势,即核的总电荷集中于核
中心时所产生的电势,或者说电荷为球对称时所 产生的电势;第二项是偶极子的电势(理论与实 验证明都为0);第三项是四极子的电势(电四
极矩产生的电势);……。 原子核电四极矩:说明原子核的形状是偏离于球形不大的轴对称椭球。
原子核物理选讲(孙小军)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质谱仪原理图(参见《原子核物理 (修订版)P59》.卢希庭编著,原 子能出版社,2000年)
同核异能素:A同,Z同(N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60Co,60mCo
7 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互换的一对原子核,如: 4和47 Be3 3 Li
原子核物理选讲(孙小军)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二.原子核的质量
其他实例见教材P84!
原子核物理选讲(孙小军)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四.原子核的自旋
例:已知59Co原子基态(4F9/2),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分裂成8个成分,试
确定59Co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
解:考虑原子核的角动量后,原子的总角动量等于电子的角动量与原子 核自旋的矢量和,其数值是量子化的:
PF F (F 1) (F I J , I J 1,...,| I J |)
核素图:以中子数为横坐标,质子数为纵坐标对核素作的图。 稳定的核素几乎全落在一光滑的曲线上或紧靠曲线的两侧, 该区域叫做核素的稳定区(或稳定的核素半岛),该曲 线称为β稳定线。
不稳定核素:位于β稳定线上侧区域属 于缺中子核素区;位于β稳定线下 侧的区域属于丰中子区。 在1966年左右,理论预言在Z=114附近 应该有一个超重元素的稳定岛存在
(6)其它:检验分子模拟的正确性;薄膜的制备及分离或合成物质的结构鉴定、物质结构环境 的变化及跟踪膜催化的反应机理等;精细有机合成;环保中水质稳定剂和水质处理剂的机 理、过程研究;合成反应过程的在线监控和原料、最终产品的质量监控。
高考原子核知识点
高考原子核知识点高考是每位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关卡,而在其中,物理考试常常是让学生倍感压力的科目之一。
其中,原子核知识点作为物理中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围绕原子核知识点展开,结合实例和解析,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特性和应用。
一、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而原子核的结构可以通过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元素,例如氢核由一个质子组成,氦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二、原子核的特性1. 核质量:原子核的质量可以通过质子数或中子数加和得到。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约为1.67×10^-27千克。
2. 核电荷: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其大小等于质子数乘以基本电荷e (1.6×10^-19库仑)。
3. 核内相互作用: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吸引,这一力量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
4. 核的尺寸:原子核的尺寸极小,在10^-15米量级上,相比整个原子来说远小于其外部电子云。
三、原子核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有关。
当质子和中子的比例适当时,原子核相对稳定;而当比例失衡时,原子核变得不稳定。
不稳定的原子核会经历放射性衰变,释放出能量和粒子,以恢复其稳定性。
四、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以降低其能量和恢复稳定性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有三种形式: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离子。
α衰变会减少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但原子序数减少两个单位,原子量减少四个单位。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指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高能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β+衰变是指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高能γ射线,用于稳定核能量的降低。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ρ = nmn =1.66×1014 g / cm3
即,一个火柴盒那样大体积的核物质的重量为10亿吨。
四、 质量和结合能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1.质量:核质量=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总质量
实际中,常近似用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单位:
u 1 =
12 1 ⋅ 1.6605387×10−27 kg NA 12
由质能关系: E = mc2
一、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几乎为常量, B ∝ A 说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饱和性,与液体分子力的饱和性类似。 二、体积近似正比于核子数,即核物质密度几乎是常量,不可压缩性,与液体类似。 因此,把原子核看成带电的液滴。
(2)魏扎克(Weizsacker)公式
1935年,结合能半经验公式: (2).8页
2I −1 Q 0 2(I +1 )
第五节 原子核的宇称
宇称:微观物理领域中特有的概念,描述微观体系状态
波函数的一种空间反演
宇 算 :ˆ 称 符 P
ˆ PΨ(x) =Ψ(−x) ˆ PΨ(x) = kΨ(x), Ψ P 本 态 k 本 值 ( (x)是ˆ的 征 , 是 征 )
ˆ P2Ψ(x) = k2Ψ(x) =Ψ(x)
原子核的磁矩
µs =−
µl =−
r
r
e r e r ps = gs ( ) ps (gs =−2) m 2m e e
e r e r pl = gs ( ) pl (gs =−1 ) 2m 2m e e
二.核子的磁矩 质子自旋的磁矩: 中子自旋的磁矩:
µp = gp (
e r ) ps 2mN e r r µn = gn ( ) ps 2mN
(1) 当 ≤ j时 有 I , 2I+1个 , 值能级分裂成2I+1个 级 能 ,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原子核
高考物理中原子核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考点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电荷数(Z)和质量数(A)
分别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原子核的稳定性
与核子的比例和中子数有关,稳定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接近1
高考物理中原子核的力学性质考点
原子核的力
核力,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之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原来数 量一半所需的时间。不同元素的半衰 期长短不一,从极短的毫秒级到长达 数十亿年不等。
02
原子核的力学性质
原子核的力学模型
01
02
03
液滴模型
将原子核类比为带电荷的 液滴,通过库仑力和表面 张力等作用描述其性质。
费米气体模型
将原子核内的核子视为在 平均势场中运动的费米子 ,考虑泡利不相容原理。
壳层模型
基于核子的单粒子能级和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解释 原子核的幻数和同位素位 移等现象。
原子核的转动与振动
原子核的转动
通过角动量、转动惯量和 转动能级等概念描述原子 核的转动性质,包括转动 带和回弯现象等。
原子核的振动
讨论原子核的集体振动模 式,如巨共振、表面振动 和形状振动等。
原子核的电磁性质
核反应中的能量计算
考查核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计算,如结合能、质量亏损等。
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涉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半径、周期等的计算。
实验题题型解析
01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实验
考查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如半衰期的测量等。
02
核反应实验
初二物理原子核组成及性质
初二物理原子核组成及性质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性质,对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和应用科学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一步步介绍初二物理中原子核的组成及性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两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单位质量;中子是中性粒子,没有电荷,质量约为1单位质量。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都位于原子核的中心区域。
2. 原子核的直径和质量原子核的直径十分微小,通常只有几个飞米(1飞米=10^{-15}米)到十几个飞米。
然而,原子核的质量却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
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的质子数为1,质子质量为1质量单位,而氢原子的电子数为1,电子质量可忽略不计。
因此,氢原子的核质量几乎占据了整个原子的质量。
3. 原子核的密度由于原子核的微小体积和巨大质量,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
以金属原子为例,金属原子的电子云是由自由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则是金属原子的核心,承载了大部分的质量。
由于原子核的质量密度极高,金属原子的密度也相对较大。
4. 原子核的带电性质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因此具有正电荷。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但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可以发生变化,即发生放射性衰变,从而改变了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使得原子核带电。
5.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
对于轻元素,例如氢、氦等,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差不大,原子核相对稳定。
但对于重元素,质子数要比中子数多得多,原子核相对不稳定。
在不稳定的原子核中,通过分裂、放射或俘获方式释放出高能粒子和/或电磁辐射,以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6. 原子核的能量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使得原子核凝聚在一起。
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
核力的大小和范围均受到束缚的限制,超过一定范围则变得相当微弱。
核物理学解析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核物理学解析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它探索了原子核内部的微观世界,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早期的实验到现代的理论模型,核物理学家们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而核子的数量就决定了原子核的质量和概貌。
原子核的质量可通过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来计算。
例如,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而氘原子核则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二、核力的作用原子核内部的核子相互作用由核力调控。
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而短程的作用力,它能够克服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使得质子和中子能够紧密结合成稳定的原子核。
核力也是一种有吸引性质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核子之间能够通过交换介子而发生吸引,从而保持原子核的稳定性。
三、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原子核中核子的分布可以通过能级结构来描述。
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由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则由核子的运动状态来决定。
核子具有自旋和能量等特性,它们在原子核内以固定的能级分布,类似于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分布的方式。
这种能级结构对于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至关重要。
四、核衰变和核反应核物理学不仅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还探索了核衰变和核反应等核变化过程。
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和粒子,以改变其结构和性质的过程。
核反应则是指两个核子发生碰撞,从而引起核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核衰变和核反应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放射性物质、核能的利用和宇宙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现代核理论模型在核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核理论模型来解释和计算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其中最著名的是液滴模型和壳模型。
液滴模型将原子核比作一个液滴,通过表面张力和静电排斥力来解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形状。
壳模型则类似于电子壳层结构,它将核子视为填充在核壳层中的组织,通过核子的能级分布来描述原子核的结构。
第二章 原子核的静态性质2
ˆ 的本征值是一个好量子数, 宇称守恒说明 P 的本征值是一个好量子数,
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确定的态,不随时间 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确定的态, 变化。 变化。宇称守恒也就是物理规律反演不变性 的表述。 的表述。 粒子的空间反演和“镜像反演” 粒子的空间反演和“镜像反演”遵守同样的 规律。 规律。 空间反演=镜像反演+ 空间反演=镜像反演+1800空间转动
• 电极距
电势
1 ϕ = r
∫
v
v
ρ ( r ) dr
1 电偶极距 ϕ = 2 r
∫ ρ ( r ) r cos
θ dr
+
-
1 2 2 电四极距 ϕ = 3 ∫vρ(r)r (3cos θ −1)dr 2r
-
+
Q正负都有,但多数为正,可见原子核的形状 正负都有,但多数为正, 正负都有 多数是沿对称轴伸长的椭球; 多数是沿对称轴伸长的椭球; 多数核Q很小, 多数核 很小,表明核形状偏离球形不大 ; 很小 Q值随质量数 作正负交替的变化,当Z或N的 值随质量数A作正负交替的变化 值随质量数 作正负交替的变化, 或 的 数值等于幻数(2,8,20,28,50,82,126)时,Q约 数值等于幻数 时 约 等于0,而双幻核时Q等于 等于0, 等于 ,而双幻核时 等于 ,这反应了原子核 结构的壳层特性; 结构的壳层特性; 19<A<28, 150<A<190, A>220三个区为变形 三个区为变形 核区。变形核有明显的核子机体运动的规律。 核区。变形核有明显的核子机体运动的规律。
§1.0 核内的非核子自由度
介子自由度 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介子所产生的, 也就是说,在核内应当存在介子流。 核子的激发态 实验确实观察到了质子存在激发态
第二章 原子核的静态性质1
无关。 最后,应当记住,在一切核相互作用过程中,电荷 数守恒。
核素图
核素图
质子结合能为零的线成为质子滴线;中子 结合能为零的线成为中子滴线。 b稳定线的经验规律:
轻核区:N=Z的核素比较稳定;
Heisenberg认为:中子和质子是核子的 两个不同状态。 理论预言:Z=114附近有超重元素稳定岛。
Up to 1940!
Current status of experimental nuclear masses
Up to 1948!
Current status of experimental nuclear masses
Up to 1958!
Current status of experimental nuclear masses
§1.3 核半径
电荷分布半径
、核力作用半径
13
R r0 A
13
1.20 0.30 A fm
13
R 1.40 0 .10 A fm
R A
13
§1.3 核半径
原子核电荷分布
a 近似为常数
R = r0A1/3 r0~1.1fm 1 fm = 10-15m
(r ) 0
然无法由数亚能级数目来确定I。
1 exp( r c ) a
§1.4 原子核的自旋
怎样测量核自旋?有以下方法:
1)如果 J I
那么,因为 F I J
就有2I+1个F值(即能级分裂为2I+1个能 级)。数原子光谱中超精细结构的数目即可 求得I。
2)如果 I J
那么能级分裂为2J+1个,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 已知J=1/2,所以 I=3/2 因此,I+J=2, 已知 ,
3 P/2 1
3 P3 / 2
2
2
J=1/2,I=3/2, 所以 F=2,1 分裂为两个亚能级; 分裂为两个亚能级; J=3/2,I=3/2, 所以 F=3,2,1,0 分裂为四个亚能级。 分裂为四个亚能级。
§1.5 原子核的磁矩
一些物理量的空间反演: 一些物理量的空间反演:
r r r → −r
r r p → −p
t →t
q→q
r r E → −E
ε→ε
r r r r r r L = r × p = ( −r ) × ( − p ) = L
r r r r r r L ⋅ p = L ⋅( − p ) = L ⋅ p
1.8 原子核的统计性
ˆ 的本征值是一个好量子数, 宇称守恒说明 P 的本征值是一个好量子数,
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确定的态,不随时间 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确定的态, 变化。 变化。宇称守恒也就是物理规律反演不变性 的表述。 的表述。 粒子的空间反演和“镜像反演” 粒子的空间反演和“镜像反演”遵守同样的 规律。 规律。 空间反演=镜像反演+ 空间反演=镜像反演+1800空间转动
• 电极距
电势
1 ϕ = r
∫
v
v
பைடு நூலகம்
ρ ( r ) dr
1 电偶极距 ϕ = 2 r
∫ ρ ( r ) r cos
θ dr
+
-
1 2 2 电四极距 ϕ = 3 ∫vρ(r)r (3cos θ −1)dr 2r
-
+
Q正负都有,但多数为正,可见原子核的形状 正负都有,但多数为正, 正负都有 多数是沿对称轴伸长的椭球; 多数是沿对称轴伸长的椭球; 多数核Q很小, 多数核 很小,表明核形状偏离球形不大 ; 很小 Q值随质量数 作正负交替的变化,当Z或N的 值随质量数A作正负交替的变化 值随质量数 作正负交替的变化, 或 的 数值等于幻数(2,8,20,28,50,82,126)时,Q约 数值等于幻数 时 约 等于0,而双幻核时Q等于 等于0, 等于 ,而双幻核时 等于 ,这反应了原子核 结构的壳层特性; 结构的壳层特性; 19<A<28, 150<A<190, A>220三个区为变形 三个区为变形 核区。变形核有明显的核子机体运动的规律。 核区。变形核有明显的核子机体运动的规律。
核磁矩的测量 E = -µ I·B = -gI µNmlB ∆ E= gI µNB gI =hν /µNB
器 高 频 延迟电路 放 大 器 发生器
偶偶核的基态磁矩为0。 偶偶核的基态磁矩为 。 核的核磁矩与核磁子同数量级。 奇A核的核磁矩与核磁子同数量级。这说明 核的核磁矩与核磁子同数量级 核中每个核子的磁矩主要是相互抵消的。 核中每个核子的磁矩主要是相互抵消的。并 说明:核内不可能存在电子。 说明:核内不可能存在电子。 原子核的磁矩有正有负, 原子核的磁矩有正有负,正号表示其方向与 自旋同向,而负号表示反向。 自旋同向,而负号表示反向。 氘核的磁矩虽然接近于p和 的磁矩之和 的磁矩之和, 氘核的磁矩虽然接近于 和n的磁矩之和,但 不等于。氘核的基态并不完全是 态 不等于。氘核的基态并不完全是S态。
F=I+J, I+J-1, … 亚谱线的相邻间距满足: 亚谱线的相邻间距满足:
∆E1 : ∆E2 : ∆E3 :... = ( I + J ):( I + J −1):( I + J − 2 ):...:|I − J | +1
3)根据谱线的强度 ) R1 2 F1 + 1 = R2 2 F2 + 1 假如为相邻谱线,那么F1=I+J,F2=I+J-1。 假如为相邻谱线,那么 , - 。 代入即得: 代入即得: R1 2( I + J ) + 1 = R2 2( I + J ) − 1
核是费米子, 核是玻色子。 奇A核是费米子,偶A核是玻色子。 核是费米子 核是玻色子 原子核的上述统计性曾经对论证原子核的质子- 原子核的上述统计性曾经对论证原子核的质子-中 子组成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子发现前, 子组成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子发现前,人们认为原 子核是A个质子与( 子核是 个质子与(A-Z)个电子组成的。这样,能 个质子与 )个电子组成的。这样, 够解释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但与原子核的统 够解释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计性相矛盾。因为若按此说,原子核共有 计性相矛盾。因为若按此说,原子核共有2A-Z个费 个费 米子,那么,统计性应取决于 的奇偶性 的奇偶性, 米子,那么,统计性应取决于Z的奇偶性,但实验 事实是取决于A的奇偶性。与实验事实违背, 事实是取决于 的奇偶性。与实验事实违背,说明 的奇偶性 原子核不是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不是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思考题 1.如何用玻粒二象性及相对论关系论述原子核为什么必须由质子 如何用玻粒二象性及相对论关系论述原子核为什么必须由质子 中子组成? -中子组成? 2.元素、核素、同位素等的定义有何差别? 元素、 元素 核素、同位素等的定义有何差别? 3.在有关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概念中,结合能、比结合能、质量亏 在有关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概念中, 在有关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概念中 结合能、比结合能、 质量过剩之间有什么关系? 损、质量过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原子核的核力半径与电荷半径其区别在哪里? 原子核的核力半径与电荷半径其区别在哪里? 原子核的核力半径与电荷半径其区别在哪里 5.粒子的核子作用势和中子的核子作用势有什么差别?其库仑势 粒子的核子作用势和中子的核子作用势有什么差别? 粒子的核子作用势和中子的核子作用势有什么差别 垒的高度各为多少? 垒的高度各为多少? 6.试画出角动量量子数分别为时的轨道角动量及其分量的示意图。 试画出角动量量子数分别为时的轨道角动量及其分量的示意图。 试画出角动量量子数分别为时的轨道角动量及其分量的示意图 7.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自旋都为,且已知核的自旋为,试证明原 质子、 质子 中子和电子的自旋都为,且已知核的自旋为, 子核不可能由电子和质子组成,但可以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子核不可能由电子和质子组成,但可以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什么是玻色子和费米子,哪一种须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光子、 什么是玻色子和费米子, 什么是玻色子和费米子 哪一种须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光子、 中子、质子、电子及粒子个属于哪一类? 中子、质子、电子及粒子个属于哪一类?
• 电四极距超精细相互作用
1 ∆E = eQ 4 ∂ 2V e ∂z
2
×
3M
− I ( I + 1) I ( 2 I − 1)
2 I
MI I
∂ 2V ∂z 2
E=14.4eV
磁相互作用
磁+电四极距相互作用 电四极距相互作用
§1.7 原子核的宇称
1、“宇称”的概念 、 宇称” 宇称的概念是微观世界中所特有的, 宇称的概念是微观世界中所特有的,它是 微观体系在空间反演变换下具有对称性时, 微观体系在空间反演变换下具有对称性时, 所相应的守恒量。: 所相应的守恒量。:
§1.0 核内的非核子自由度
介子自由度 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介子所产生的, 也就是说,在核内应当存在介子流。 核子的激发态 实验确实观察到了质子存在激发态
核内夸克结构及EMC效应 核子由夸克组成,它们之间交换胶子相互作 用着; 由三个夸克组成一个核子,而一个夸克和一 个反夸克组成介子; 夸克囚禁 ;EMC效应 。 超核物理 原子核中的一个核子转化为一个超子
§1.6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如I=0,1/2, 则Q=0 越大, 如I>1/2, Q0越大,则Q越大 越大 I越大,则Q越接近 0 越大, 越接近Q 越大 越接近 电四极矩的测量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通常通过测量能谱的 超精细结构而得,实验测得的电四极矩 值 超精细结构而得,实验测得的电四极矩Q值 具有四个特点: 具有四个特点:
1.9 原子核的同位旋 原子核的同位旋
T3 =
1 (Z − N ) = Z − A 2 2
4)同位旋多重态:核子数A相同,自旋、宇称、 )同位旋多重态:核子数 相同 自旋、宇称、 相同, 同位旋量子数T相同,但是 不同的态称为 同位旋量子数 相同,但是T3不同的态称为 相同 同位旋多重态。 同位旋多重态。 5)同位旋守恒律:微观粒子体系在相互作用 )同位旋守恒律: 过程中, 过程中,同位旋量子数之和在过程前后保持 不变。 不变。 6)同位旋的概念后来又推广到其他“粒子”。 )同位旋的概念后来又推广到其他“粒子”
原子核状态的宇称是正还是负, 原子核状态的宇称是正还是负,取决于组成 原子核的A个核子的轨道量子数之和 原子核的 个核子的轨道量子数之和 ; 只有当原子核与其他核(或其他粒子) 只有当原子核与其他核(或其他粒子)相互 作用而改变状态时, 作用而改变状态时,该原子核的宇称才会改 变,但是,包括原子核和其他核(或其他粒 但是,包括原子核和其他核( 子)在内的整个体系,其宇称在变化前后是 在内的整个体系, 守恒的 ; 宇称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守恒。 宇称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守恒。
例如, 黄光的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黄光的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例如,Na黄光的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3P 32P3/2 32P1/2
D= 589.3 nm D1= 589.0 nm
32P3/2 32P1/2
D2= 589.6 nm
F=2 3S 32S1/2 F=1
R1 2( I + J ) + 1 5 = = R2 2( I + J )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