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教学案例
大庆实验中学第二届“美师优课”课堂教学大赛教案-群文阅读·谁为昭君定妆容?—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
大庆实验中学第二届“美师优课”课堂教学大赛教案附件一: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群文阅读材料附件二:王昭君文学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探究自读表格附件三:群文阅读课堂环节学生活动自我评价单附件一: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群文阅读材料(一)文言文语段,南朝宋范晔所著史书《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①。
时呼韩邪②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生二女。
① 掖庭:[yè tíng]即永巷。
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掖廷”。
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
掖庭令:官名,掌宫人簿帐及蚕桑女工等事。
② 呼韩邪单于:[hūhÁnyé chÁnyú]西汉后期匈奴单于,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广为人所知。
(二)文言文语段,东晋葛洪所撰的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①,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失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竟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弃市②。
① 阏氏:[yān zhī]匈奴皇后号。
② 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三)律诗,唐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④向黄昏。
画图省识⑤春风面,环佩⑥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⑦,分明怨恨曲中论。
①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 明妃:指王昭君。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③ 去:离开。
峡江风流屈原、昭君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峡江风流--屈原、昭君--综合性学习案
例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中学覃剑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三峡历史上的名人;学习从各种不同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屈原、昭君的生平,收集有关屈原、昭君的故事、传说。
2.收集后代文人墨客关于评价屈原、昭君的诗词及其
他文学作品。
3.了解屈原和昭君生活的时代特点,对屈原投江和昭
君出塞的举动有更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二.交流汇报阶段
1.故事会--听我讲屈原(昭君)
活动时,先分小组讲,小组推举讲的好的同学到班上讲。
2.赛诗会
A.屈原的诗文
B.后人写屈原和昭君的诗文
活动中,将学生分成男女两个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
C.辩论会
辩论内容:屈原投江值不值
昭君出塞亏不亏
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小结阶段
1.学生谈体会:在这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对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又有了哪样一些认识。
2.以实录的形式将整个活动过程记下来。
作者邮箱:qj720167@。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
史实昭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理解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王昭君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王昭君故事中体现出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王昭君故事的历史背景。
2. 如何让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2. 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王昭君的故事、诗歌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王昭君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美丽女子。
2. 提问:“你们听说过王昭君吗?你们对她的了解有哪些?”二、讲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15分钟)1. 介绍王昭君的出生背景、入宫原因。
2. 讲述王昭君画像被贬、自愿出塞和亲的过程。
3. 分析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两族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历史意义。
三、探讨王昭君故事中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15分钟)1. 提问:“王昭君为什么愿意放弃宫廷生活,远嫁匈奴?”2. 引导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认识到和平、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讨论:王昭君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四、分析王昭君故事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讲解汉匈关系的历史背景。
2. 分析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政治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王昭君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王昭君的故事。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从王昭君的故事中汲取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使学生了解王昭君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王昭君故事中的和平、民族团结精神,培养学生对和平、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王昭君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及影响;
2. 掌握王昭君的重要作品及其意义;
3. 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王昭君的生平及影响;
2. 王昭君的重要作品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王昭君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理解王昭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准备:
1. 穿插相关音视频资料;
2. 准备图片资料;
3. 准备相关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利用音视频资料导入,展示王昭君的形象及相关作品,引起学生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王昭君的生平及影响;
2. 讲解王昭君的重要作品及其意义;
3. 解释王昭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王昭君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就王昭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展开讨论。
四、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王昭君的重要性和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王昭君及其作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及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亲自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
初中历史王昭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了解玦初中人物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 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王昭君在中古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王昭君的地位和影响。
2. 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
1. 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王昭君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王昭君的形象和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 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分析其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分组讨论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展示结论并进行讨论。
4. 总结教学内容,明确王昭君在中古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5.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资源
1. 王昭君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课时安排
1. 第一课时:导入和了解王昭君的生平和事迹。
2.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王昭君与其他古代人物的关系。
八、教学评价
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了解王昭君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其对王昭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王昭君刘邦教学设计
王昭君刘邦教学设计王昭君刘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2.掌握王昭君和刘邦的主要形象特点。
3.了解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介绍2.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3.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及其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有关王昭君和刘邦的影视片段或播放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有关王昭君和刘邦的知识和印象。
2.知识讲解(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和历史事件)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图文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包括王昭君是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女儿,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等。
3.形象特点分析(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图文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
如王昭君被誉为“漂亮的汉字”,形容她容貌秀丽美丽,刘邦则被认为是一个有智慧、果断、勇敢的领导者。
4.爱情故事及其影响(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及其影响)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图文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王昭君和刘邦的爱情故事,包括他们相遇、产生感情以及最终分离的情节。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王昭君和刘邦爱情故事对历史、文化的影响,如成为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素材、影响着后世人们对爱情的向往等。
5.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和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爱情故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可以让学生就王昭君和刘邦的形象特点、爱情故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课堂展示。
6.总结(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概括王昭君和刘邦的背景、形象特点以及爱情故事及其影响等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拓展活动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学拓展活动可以包括角色扮演、歌曲创作等。
小测验则可以是选择题或问答题,测试学生对于王昭君和刘邦的掌握程度。
谁为昭君定妆容?—— 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
(2)课上情境探究:①为王昭君进行女性文学人物分组,考察学生对昭君形象的理解能力。
A 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琵琶女(《琵琶行》);祥林嫂(《祝福》)。
B 组:“氓”的“妻子”卫女(《氓》);窦娥(《窦娥冤》);繁漪(《雷雨》)。
C 组:花木兰(《木兰辞》);穆桂英(《杨门女将》);刘和珍(《记念刘和珍君》)。
你认为应该把昭君放到哪一组,结合手中的文本展开讨论,说明观点。
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历史真实的昭君是抗争决绝,并完成了和亲使命的形象。
文学世界中的昭君有委屈哀怨的、有抗争决绝的。
②探究复杂、多意的王昭君形象的成因:谁为昭君定妆容?学生能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根据作者带有倾向性大庆市实验中学谢丹谁为昭君定妆容?———王昭君文学形象探究一、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高三复习时,有部分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较弱,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不准确;仅仅能从知人论世的层面分析人物形象,却不能关注到形象背后的文化内容和审美意义。
笔者决定构建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为方向的群文阅读来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
2.教材分析:必修三:杜甫《咏怀古迹》里出现过王昭君的文学形象,史学家莫砺锋说过:“在唐宋诗歌所涉及的咏史人物中,男贾谊,女昭君。
”众多吟咏昭君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昭君形象是复杂的。
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创设具体情境,以任务群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探究语言运用规律,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形成正确的审美品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阅读了有关“昭君出塞”的文字资料,特别是清人胡凤丹编辑的《青冢志》,参考了特级教师陈兴才《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系列》等文章。
选择了8篇有关昭君出塞的文本组成群文阅读资料,分别是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节选)、南朝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节选)、唐杜甫《咏怀古迹》、北宋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其二)、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删减)、明汪循《明妃》、神话传说《明妃出生》(节选)、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节选)。
【实用文档】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
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角色扮演和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资源:1. 图书:包含昭君出塞故事的图书。
2. 角色扮演道具:头饰、服装等。
3. 艺术材料:彩纸、颜料、画笔等。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并简要解释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场景。
主体(15分钟):1. 阅读故事:选择一本适合中班学生的昭君出塞故事图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故事。
2. 讨论故事:帮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提问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角色扮演。
鼓励学生使用简单的对话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想法。
活动(20分钟):1. 绘画活动:给学生提供艺术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
2. 制作头饰:为学生准备一些彩纸、颜料和画笔,让他们制作昭君或其他故事人物的头饰。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头饰。
总结(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和头饰设计。
2. 回顾故事情节和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强调故事中的重要价值观和人物特点。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用简单的句子或故事梗概来复述昭君出塞的故事。
2. 学生可以在家中与家人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和头饰设计,讲述故事情节。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头饰设计,看是否能够反映出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教案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或表演,以展示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例如制作昭君的风筝等。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和活动安排符合中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
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昭君出塞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性,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注意力。
二、教学准备:1. 昭君出塞的故事图片或绘本。
2. 纸张、彩色铅笔、水彩笔、刷子等绘画工具。
3. 教学板书工具。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简要讲述昭君的传说和她的美丽形象。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故事讲解(10分钟):使用图片或绘本,向学生详细讲解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
强调昭君的美丽和她为国家作出的牺牲。
3. 绘画活动(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昭君出塞的场景或昭君的形象。
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进行绘画,并鼓励他们添加细节和背景。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让学生互相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绘画的灵感和想法。
引导学生讨论昭君的形象和故事中的情节。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昭君出塞的故事和学生们的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绘画昭君出塞的场景,或者创作自己的昭君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绘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表现。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表达对昭君出塞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六、教学资源:1. 昭君出塞的故事图片或绘本。
2. 绘画工具:纸张、彩色铅笔、水彩笔、刷子等。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大班体肓游戏:昭君出塞
大班体肓游戏:昭君出塞
教学目标:发展幼儿平衡、钻爬、跳跃能力及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准备:平衡木、纸棒、山洞、小凳子、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动物模仿操
二、情景导入:勇敢的昭君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苦终于到达了匈奴国。
让我们沿着昭君走过的路走一遍吧。
1、爬高山一—走鈄坡
2、过小河一一手拿纸棒作划船状
3、钻山洞一一钻爬山洞玩具
4、过沼泽一一踩跳圆片
5、穿荆棘一一绕凳子跑
三、幼儿分组玩“昭君出塞”游戏,教师纠正动作的规范性。
四、全体完成一遍后,幼儿分组进行竞赛活动,看哪组又守规则又快速。
五、总结游戏情况,并进行奖励活动。
六、集合,列队回教室。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为王昭君画像教学案例
为王昭君画像教学案例山东高冠农背景介绍:学完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后,同学们基本了解了诗的内容,也能较流利地背诵全诗,但我总觉得同学们对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没能从更深处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一堂拓展教学课。
案例描述:写作课上,我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书上讲到年轻女子长得漂亮时,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
其中的‘落雁’一般认为是指王昭君。
那么,王昭君到底有多美呢?杜甫的《咏怀古迹》中提到她容貌的地方,只有‘画图识得春风面’一句。
那么,这‘春风面’到底是什么样呢?你能想象的出吗?”大家都摇头。
我又启发说:“著名戏剧家曹禺在他的剧本《王昭君》里是这样描述王昭君的:‘淡淡装,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
曹老这样的勾勒,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稍微具体些了呢?”大家若有所悟。
趁此机会,我说:“今天,我就带来了一幅王昭君的画,让大家看看王昭君到底有多美。
”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齐刷刷把目光盯到了我随手挂在墙上的那幅画上。
这是一幅工笔彩画,画面是身着宫廷盛装、缓步行走着的王昭君侧面像,背景是宫苑中的亭台楼阁。
整幅画线条细腻,人物传神,给人一种美的冲击力。
我解释说:“这幅画的作者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侍女画家王叔晖女士。
今天,我想让同学们调动美术、文学和历史细胞来上好这节作文课。
请大家仔细观赏这幅画,结合我们刚刚学过的杜诗和你所了解的有关王昭君的事迹,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用文字的形式、生动传神的笔触为你眼中和心中的王昭君画一幅素描,描绘这个古代美女的外貌和神情,特别要注意透过她的外貌及表情进一步窥探她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可能觉得这样写作很新鲜,都很兴奋,跃跃欲试。
大家讨论热烈,对画上的人物品头论足,后面离黑板较远的同学还不时跑到前面仔细观赏一番。
等同学们看得差不多了,我说:“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边听着琵琶曲《昭君怨》,一边开始构思写作。
昭君怨·咏荷上雨教学设计
第二十八课昭君怨·咏荷上雨一、教材分析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千百年灿烂文化中的精华,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
中国向来有“诗国”之称。
词是与诗并驾齐驱的一朵奇葩。
词最初称为“曲子词”。
北周和隋代,士人宴乐时常演奏一种新型音乐一燕乐,又叫宴乐,是由西域胡乐和民间音乐融合而成。
它最初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极尽艳丽浮华,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
后来,随着其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升华为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体裁。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代,名篇佳作不断涌现。
明代,有学者将词区分为“婉约体”和“豪放体”。
清代王士禛继承此说,认为词派有二,即“婉约派”和“豪放派”。
自此,两派之说盛行。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写的《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所选作品,既有苏轼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柳永那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
每一篇佳作都是词人的一种生命体验,诗意浓郁,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情感、美学的熏陶。
而《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二十八课选录了宋代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
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目标设定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梦初惊”、“泛清波”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昭君怨”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昭君怨”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昭君怨”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昭君出塞声乐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昭君出塞声乐教学设计引言: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传世佳话。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声乐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个经典故事。
通过声乐的表演和演唱,学生能够融入角色,感受古代历史的氛围,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一、故事背景和分析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也是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说之一。
故事主要讲述了昭君与秦瑟临别前的感人故事。
昭君是中国汉代的一个公主,她嫁给了匈奴的君主,为了维护两族的和平,在离开时她选择了把她能唱的男人的音色的曲子倾君下马送将出塞。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声乐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掌握合适的声乐技巧,展现角色的情感;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昭君出塞的曲谱和歌词;(3)声乐技巧的训练;(4)情感表达的演唱。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传世佳话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曲谱和歌词:分发昭君出塞的曲谱和歌词给学生,并教授每一个音符和发音的技巧;(3)技巧训练:通过声乐技巧的练习,如音域的拓展、发音的准确性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4)情感表达: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音调的上升和下降等手法,表达出昭君对秦瑟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昭君出塞的故事。
2. 录音配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可以使用录音配乐来辅助他们的演唱。
3. 分组演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音乐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对昭君出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对昭君出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小组表演评估:根据学生的小组表演,评价他们对昭君出塞故事和声乐技巧的掌握程度。
昭君出塞简要教案
课题第一节匈奴统一课型新授授课人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授课时间初一23-30 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统一发展的概况通过引导学生对匈奴扩张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匈奴的起源匈奴的发展统一教学难点匈奴的统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学情分析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左右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国外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内蒙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第一节、匈奴的统一一、北方少数民族二、匈奴的起源三、冒顿时期的匈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回忆历史课上关于匈奴的有关知识问题:秦朝时,蒙恬北击匈奴【教学过程】一、匈奴建国示意图:秦统一中国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布匈奴建国概况: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游牧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今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其他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二、历史上的与中原各国:1、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
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教案标题: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昭君出塞》这篇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昭君出塞》2. 课堂展示素材:图片、音频等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幅描绘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于古代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它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昭君出塞》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她为什么要出塞?b.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谁?他对昭君有什么样的感情?c. 故事中的塞外风光和生活条件是怎样的?d.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主题?三、词汇与句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造句,运用关键词汇。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观看相关音频或视频,欣赏课文的朗读和音乐表演。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如修辞手法、意象和对比等。
五、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和表演。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并分享给同学。
2. 布置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姓名:孙昭君学科:数学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校:山西省祁县中学校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
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
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六、教学过程展示情景引入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o h ,它的直径为2R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 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 秒呢?备课过程:认为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
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 运动30秒后到达P 点位置,由题意知030=∠AOP ,作PH 垂直地OAP 图1OAPHB NM图2面交OA 于M ,又知MH =o h ,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 再次转变为求PM 。
要求PM 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α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课堂生成:学生探究后得到RMP OP MP ||||||sin ==α⇒αsin ||R MP =⇒αsin ||0R h PH +=⇒h αsin 0R h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0130sin R h h += 00245sin R h h +=总结:0t 在锐角的范围中,00sin t R h h += 引入新课问题3:请问t 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 为多少?能不能猜想0sin t R h h +=?【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 P y x P ,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α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教师提示下学生探究得出结论】:||||sin OP MP =αRy P =Rx OP OM P ==||||cos α,PP x y OM MP ==||||tan α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回顾与反思】: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过程比较繁琐。
aOMPYXOAPBM【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学生生成】:只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 OP MP =αRy P =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也有一些困难。
通过摩天轮知道:=+=00150sin R h h 00130sin R h h +=由此得到:21150sin 0=【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sin OP MP =αRy P =在第二象限角是否正确?问题7:||||sin OP MP =α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
(可以让学生取210=t ,从而,210sin 00R h h +=得到0210sin =21-,发现这与||||sin OP MP =α不相符,实际上是||||sin OP MP -=α)【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00sin t R h h +=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OPxy图3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 的横坐标来代替||MP 或||MP ,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对导入部分的反思:以新颖背景“摩天轮”引课,从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入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逐次深入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以问题形式巩固深化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结合平位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清楚展现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加深了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认识。
但是新课程教材强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意味着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人为创设情景加以探究,现实的教学由于受教学时数限制,总是希望课堂教学效率高些,本节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创设情境“摩天轮”引入课题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导致重心偏离。
其实只要让学生理解有必要引入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然后直接下定义,从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可能会更好些。
以后可以考虑如下导入:(情景1)我们在初中通过锐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习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个三角函数. 请回想:这三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怎样规定的?学生口述后再投影展示,教师再根据投影进行强调:问题1:我们已经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也能推广到任意角吗? 怎样推广?( 用角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1.1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这样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教师对学生思考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对边邻边αsin α=斜边对边,con α=斜边邻边,tan α=邻边对边(图1)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如图3,已知点),(y x P 为角α终边上的点,点P 到顶点O 的距离为R ,则R y =αsin (R ∈α) R x =αcos (R ∈α) xy =αtan (ππαk +≠2)【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 =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堂生成】:y =αsin ,x =αcos ,xy =αtan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
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
三角函数定义一:1||=OP定义二:R OP =||定义域αsinyR y R ∈α αcosxR x R ∈ααtan xyxyππαk +≠2第三部分——例题讲解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α终边经过点)4,3(0--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3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
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点。
)OPMxy图4【讲回过程】: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 ,如图4可以知道3π=∠POM ,又点P 在第四象限,得到)23,21(-P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