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为必修一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对自然地理前面几章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因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读图分析环节,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有了初步把握。

通过上一个课时《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水分和热量两个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因而,本节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学习,做到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1.认识山地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地域差异;2.理解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原因;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归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四、教学设计思路1. 导入环节,课件展示2023年天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荣登《国家地理》封面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通过开门见山的设问:什么是垂直地带性规律?为什么说“天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导入新课。

2.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引导学生利用找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新课学习环节,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旧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回顾),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自主完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和成因学习;然后通过5个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步探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探究活动结束后,以表格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最后,展示天山从山顶到山麓的景观图片及天山南坡北坡景观图片,感受天山垂直地域分异的直观表现,体会为什么天山会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达到呼应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核心素养目标】1.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地理环境或地理现象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 描述热量和水分条件在垂直自然带谱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 结合实例,解释气候和自然带类型的非地带性现象。

【知识点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自然带带谱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随着 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差异很大,不同的水热条件组合,则形成了 。

正常情况下,所有垂直自然带沿着 方向延伸,随着 方向发生规律的更替。

影响因素:山体的 ,山地所在的 。

【练习】辨析:判断正误,写出理由(1)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山地最底层的自然带一定是森林带(3)山地的最顶层一定存在积雪 读横断山区高黎贡山南段西坡蝶类分布示意图i .该山蝶类优势种群的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ii .该山西侧山麓地带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蝶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 .整体性B .差异性C .有限性D .脆弱性影响垂直带谱数量多少的因素垂直带谱的分布特点a: 山麓自然带(称作“基带”)与山地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b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 到 的变化规律。

c :同一自然带,在山体的阳坡的分布高度, 于在山体的 的分布高度,在迎风坡的分布高度 于在 坡的分布高度。

d: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 。

e: 什么是雪线:雪线是山地 带的下限,该下限随山体的不同坡向、山地所在纬度的高低等有密切关系:可以表述如下:相对高度 数量越多 数量越少地形坡向阳坡 阴坡【练习】如右图,按照图中的信息规律填空,(1)该山地坐落于 附近,其山麓的自然带类型是 ,与该山地所在纬度的 一致。

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 到 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学案

第二节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学案

第二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分析天山牧民转场的原因。

提示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逐水草而居。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业质量标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水平1 明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含义。

(综合思维) 水平2 结合资料,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特点。

(区域认知)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地方性水平3分异规律的形成。

(综合思维)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雪线的特点及成因。

(综水平4合思维)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01海拔的变化。

202水热状况差异。

3.分布规律(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03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04一致。

(3)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05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06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1.判断正误。

(1)纬度越低的山垂直自然带越多。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完全一致。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 C解析山寺桃花因地处海拔高的山地,热量条件比山下平原地区差,花期迟,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纬度位置、海拔、相对高度。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101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02较小的地域分异。

2.地方性分异现象举例地方性分异现象成因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03灌木等水分低洼的河谷生长04草甸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1.判断正误。

高中地理_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复习目标】一、理解垂直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因。

二、获取和解读题目中与垂直地域分异相关的信息。

三、调动和运用题目中的地理规律对题目作答。

四、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及成因。

【重点难点】重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难点:水热组合状况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题目中的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气候知识的复习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复习,掌握了对水分和热量对自然带分布和类型的影响。

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中,将分析水分和热量的影响共同作用于自然带,难度有所提升。

教师需要结合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创新性的引导,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制作山地垂直带谱模型,分析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形成基础、产生原因,并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高考题目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实际意义,为因地制宜开展人类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复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准备四棱锥、便利贴、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高考链接〗通过介绍2016年和2017年高考中涉及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考题,让学生认识到本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复习目标〗既体现知识目标又要体现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复习课的提升功能。

〖回顾基础〗将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基带、带谱、坡向等相关概念进行回顾。

学生为主,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理解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制作模型〗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四棱锥和便利贴制作四座典型山地的垂直地带带谱模型。

〖作品展示〗让不同小组展示自己所制作的山地垂直地带带谱模型,并分析不同坡向的差异形成的基础因素。

〖规律总结〗总结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高对相关要素的把握,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差异成因的能力,进而联系高考题。

〖考题解析〗和学生共同解析2017年高考题,在分析中突出题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注重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准确表达,描述问题。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垂直分异规律学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垂直分异规律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原因]
思考:从山麓到山顶海拔、热量、水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读图说出]A、B、C、D四座山山麓自然带分别是什
么?
[数一数]A、B、C、D哪座山的垂直自然带数量最多?
B为什么比A带谱丰富?
B为什么比C和D带谱丰富?
C、D两座山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低?
[典型山地分析-喜马拉雅山]
[数一数]南北坡自然带的数量
[圈出]南坡有北坡没有的4个自然带
[思考]为什么南坡比北坡带谱丰富?
[找出]南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海拔高度,并试
着解释原因。

答案:
[垂直分异规律原因]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数一数]B,B比A丰富:海拔
B比C、D丰富:纬度
C、D两座山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低?
D山针叶林分布的海拔低
D[典型山地分析-喜马拉雅山]
南坡纬度低、南坡向阳,又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而且相对高度大。

[找出]南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海拔高度,并试着解释原因。

南坡是迎风坡,同时又是向阳坡。

降水的作用比气温的作用大,所以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海拔低。

南坡向阳,又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而且相对高度大。

垂直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 高一地理备课组导学案

垂直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 高一地理备课组导学案

课题: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学习目标】 1.读图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成因。

2.读图分析并说明非地带性的表现及成因。

【学习重点】归纳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学法指导】读图对比分析。

【知识链接】世界洋流及地形分布知识。

【学习过程】◆自主建构一:垂直地域分异阅读教材P61内容,结合图3-1-10,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如果同纬度海平面气温为300C,则珠穆朗玛峰顶的气温约为0C。

2.珠峰自然带自下而上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规律。

该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处的、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越低,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3. 珠峰南、北坡的基带(高山垂直自然带中最下面的那个)有何不同?。

为什么?。

4. 高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是以的垂直变化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类型比北坡,原因是;虽然南坡热量较多,可冰川分布的海拔(雪线)比北坡低,原因是。

5.课本P62“活动”。

(在课本上完成)◆自主建构二:非地带性6.阅读教材P61最后一段文字,结合图3-1-2,找出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地区并作出合理解释。

【自我检测】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3.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 B.40°S附近C.40°N附近 D.极圈附近4.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A.阿尔卑斯山 B.乞力马扎罗山C.阿尔泰山D.落基山5.垂直自然带划分的主导标志是()A.气候B.海拔高度C.地理位置D.植被或土壤6.下列影响自然环境形成的因素中,属于地带性因素的是()A.地形起伏B.海陆分布 C.洋流D.大气环流7.右图四山脉位于北半球的是,四山海拔高度大体相当,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8.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右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为基础的,是地域分异规律。

学案5:2.1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

学案5:2.1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④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

若某山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则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

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方面,学生需要了解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分析地形、气候、生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地方性分异规律方面,学生要掌握由于地形、地面组成物质、水文、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表形态和自然环境差异的现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活跃互动: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采用小组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
4.反思与评价注重个性发展:本案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际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案例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成因和表现。如:“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和自然环境?”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如:“如何根据地方性分异规律进行城市规划?”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如:“分析你们所在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并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或城市规划建议。”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导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导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表现特征。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2)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地理问题。

2、难点(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2)综合分析不同地域分异规律在实际地理环境中的表现和相互关系。

三、知识梳理(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叫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2、表现特征(1)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2)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和高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3)典型地区:非洲大陆。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1、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导致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2、表现特征(1)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2)以水分为基础,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3)典型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2、表现特征(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四、典型例题例 1: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自然带 A、B、C 的名称分别是()A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B 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C 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D 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2)从赤道出发,沿东经 20°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非地带性现象例 2:我国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景观变化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变化体现了()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非地带性现象例 3: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学生版)

5.2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学生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学习任务目标一:阅读教材,了解垂直地域分异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特点与表现。

[情境] 阅读教材P.88—P.89“垂直地域分异”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图文内容。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

任务1: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任务2:上图中南、北坡基带(山麓自然带)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任务3:自然带在图中a方向的变化类似于什么地域分异规律?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任务4:结合教材图5.7,指出上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带名称。

任务5:丙地位于沿海,为什么会形成荒漠景观?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垂直带谱分布特点①同一自然带在山地阳坡的分布高度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②纬度低的高大山地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地。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3.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4.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二、地方性分异规律1.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及表现2.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案例分析1.判断正误。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应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完全一致。

( )(3)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 )(4)新疆天山脚下的绿洲反映的是垂直地域分异。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地方性分异规律3.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多生长柏树,花岗岩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映了( )目标二:结合实例,分析垂直地域分异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情境1] 教材P.89活动材料。

任务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任务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任务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情境2] 林线(狭义)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2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2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教学设计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地理环境的变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地带性分布规律。然而,对于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现象,学生的理解尚浅,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2.重点强调:强调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等方面的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变化,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2.讨论主题:给出讨论主题,如“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在我国的典型实例及其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 教学设计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在学生完成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圈等自然环境的学习后,分析认识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内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分异。

充分运用地图和课本插图,分析各种地带性规律的形成基础及产生原因,为因地制宜开展人类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在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非地带性现象及影响的因素。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①“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

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综合思维:1.通过合作探究能分析非地带性的表现及影响因素;能自主归纳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判读方法.雪线的判读方法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学科~网区域认知:通过珠峰和天山南北坡垂直地带性和雪线判读,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地理实践力:1.全球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地图以及比较分析地图的能力;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垂直自然带分布与水平自然带分布之间有什么关系?
1.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兴趣。
2.课前通过搜集资料和预习,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差异的表现。
多媒体课件展示玉龙雪山从山麓到山地植被景观图。




预习
情况
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设计
学习
内容
教师
行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新课
导入
选用玉龙雪山植被景观图,导入新课。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境内,在北纬27°03′~27°04′,东经100°04′~100°16′之间,是横断山系云岭山主峰,主峰扇子陡为极高山,海拔高5596米。从山脚河谷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玉龙雪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以险、秀、奇著称,其内主要有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等景点。到玉龙山旅游,宛如看到从我国广东到东北的自然景观。
探究二点拨
非地带性现象受地形、海陆位置、洋流、水源等因素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
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一下几个问题: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展区展示要求板书美观大方,内容简洁明了。
PPT展示教材上的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非地带性景观图。
与水平地域分异关系
类似竖起来的水平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讲课教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讲课教案

响。完成26~27题。
A 26、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
B 宜选择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D )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2010海南卷]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 成下列6~8题。
8.该山可能位于( A )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体验高考
(2012年高考安徽卷)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 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的影
基带
SN
S
N
北半球
南半球
判断四地的所属南北半球:
SN
SN
SN
SN
北半球
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小结: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自然带随海拔高度而有规律的变化
形成基础
水热条件的变化
根本因素
海拔高度
山麓自然带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垂直带谱与水 平带谱关系
山地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 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
(2)从自然带的分布可分析出A、B、C、D各自 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_温__带__大__陆__性__气__候__, B__亚__热__带__季__风__气__候___,C_亚__寒__带__针__叶__林__气__候, D_____冰__原__气__候______。判断理由是 _各__山__地__山__麓__的__自_。然带

课时2059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mp地方性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01

课时2059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mp地方性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0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教学设计授课人: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高中部曾敏
一、教学目标
用实例(景观图片和材料)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呈现山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景观
递变;
呈现不同纬度带植被景观的递变简图
呈现图示与问题:
3.为什么南北坡自然带数量有差异?
2.呈现图示,提问:由雪线位置判断,哪一侧是阴坡?哪一侧是阳坡?
3.提问:由雪线位置判断,哪一侧是迎风坡?哪一侧是背风坡?
4.思考:珠穆朗玛峰南坡既是迎风坡(雪线下移)又是阳坡(雪线上移),但是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是什么?
5.补充说明:地形、季节、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到雪线高低
图片归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呈现菲律宾保和岛的巧克力山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地理环境或地理现象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描述热量和水分条件在垂直自然带谱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结合实例,解释气候和自然带类型的非地带性现象。

【知识点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自然带带谱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随着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很大,不同的水热条件组合,则形成了。

正常情况下,所有垂直自然带沿着方向延伸,随着方向发生规律的更替。

影响因素:山体的,山地所在的。

影响垂直带谱数量多少的因素
垂直带谱的分布特点
a: 山麓自然带(称作“基带”)与山地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b: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到的变化规律。

c:同一自然带,在山体的阳坡的分布高度,于在山体的的分布高度,
在迎风坡的分布高度于在坡的分布高度。

d: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

e: 什么是雪线:雪线是山地带的下限,该下限随山体的不同坡向、山地所在纬度的高低等有密切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练习】如右图,
(1)该山地坐落于附近,其山麓的自然带类型
是,与该山地所在纬度的一致。

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到的地域分
异规律。

(2)该山地的热带季雨林带,在东坡的分布高度较,证明东坡可能是,也可能是。

(3)该山地的雪线高度,在东坡大约在海拔 m,西坡分布高度高于 m,说明东坡水汽含量,积雪范围变。

探究:读教材图5.12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的对应关系。

(填序号)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针叶林带③针叶阔叶混交林带④常绿阔叶林带
A ,
B ,
C ,
D 。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3)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基带类型分别是:北坡________________,南坡_________________ 造成基带类型南北差异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

(4)喜马拉雅山南北坡雪线高度的差异是什么?成因是什么?(别漏了这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因受、、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如下表:

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 右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 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下图所
示四幅山
地垂直带
谱图,读图
完成3~4
小题。

3.图中位
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秦岭南坡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小题。

5.同学们在山麓看到的陆地自然带是
A. 热带雨林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温带草原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6.同学们观察到秦岭南坡的垂直带谱,与某水平方向的水平带谱相似。

该方向是
A. 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
B. 所在纬度向较低纬度方向
C. 所在经度向沿海方向
D. 所在经度向内陆方向
读下面四幅“海拔5000米的山地垂直带
谱示意图”(甲乙丙丁中的①②③④代表
自然带数目),回答7~8题。

7.四座山位置分布纬度最低的是()A.甲B.乙 C.丙D.丁
8.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
()
A.由热量差异造成的B.由水分差异造成的
C.由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D.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