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其译文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初中文言文翻译《伤仲永》
初中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王安石的《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的《伤仲永》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王安石的《伤仲永》注释(1)伤:哀伤,叹息。
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伤仲永》
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伤仲永》: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奇,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同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赶忙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慢慢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望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专门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差不多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差不多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形,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逝,一般人一样了。
”。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全文翻译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大意是要奉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天赋一般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吧?注释、逐句翻译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著作。
译文如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注释:①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②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③尝:曾经。
④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⑤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焉,相当于“于之”⑥自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⑦立就:立刻完成。
⑧文理:文采和道理。
古今异义⑨扳:通“攀”,牵,引。
⑩称chèn:相当。
⑪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⑫通悟:通达聪慧。
⑬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⑭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⑮彼其:他。
⑯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伤仲永》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短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短伤仲永原文及翻译简短《伤仲永》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伤仲永原文及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伤仲永》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伤仲永》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伤1仲永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
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
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
邑人19奇20之,稍稍21宾客22其父,或以钱币乞23之。
父利其然24也,日25扳26仲永环27谒28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29中,从30先人31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2。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3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34。
“王35子曰:仲永之通36悟37,受38之天39也。
其受之天也,贤40于41材42人远矣。
卒43之为众人,则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
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47耶48?词句注释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3、隶:属于。
4、生:生长到。
5、识:认识。
6、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7、求:要。
8、异:对······感到诧异。
9、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养:奉养,赡养。
12、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3、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14、一:全。
15、指:指定。
16、就:完成。
17、文:文采。
18、理:道理。
19、邑人:同(乡)县的人。
20、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21、稍稍:渐渐。
22、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23、乞:求取。
24、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译文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 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的秀才观看。 的秀才观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物作诗立就 皆有可观者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远矣
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胜过、超过。材人,
他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所以他已经胜过有才能的人 很远了。 很远了。
《伤仲永》 仲永》伤,哀伤,叹惜 哀伤,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地名 世代耕田为业。 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曾经 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书写工具,指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 ,(有一天) 有一天 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于人
后天所受的教育 没有达到(要求) 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原文及其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其翻译《伤仲永》原文及其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翻译)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作诗,立即完成,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父亲对此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创作背景】天圣三年( 1025 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震动乡里。
明道二年( 1033 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
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康定元年( 1040 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
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 1032 - 1033 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文言字词【虚词用法】之( 1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 2 )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 3 )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4 )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5 )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6 )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于( 1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 2 )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 3 )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 4 )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 1 )还自扬州——从。
( 2 )并自为其名——自己。
然( 1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 )父利其然也——代词 , 这样通假字( 1 )扳——通“攀”,牵,引。
( 2 )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1 )自是指物作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 )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 3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 5 )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 6 )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 )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3 )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4 )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一词多义】自( 1 )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 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 1 )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 1 )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为( 1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2 )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贤( 1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 2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文章理解】题目理解“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体介绍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 ", 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方仲永的形象】天生神童,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 ,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 原因是什么 ?答 :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 , 原因是 " 父利其然也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贪图小利 , 目光短浅 , 而 " 不使学 ". 从道理上来说 , 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 . 方仲永 " 卒之为众人 ", 是因为 " 其受于人者不至 ", 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 3 )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 :" 伤 " 是 " 哀伤 "" 感伤 " 之意 . 仲永 , 即方仲永 , 本文的一个 " 神童 ". 文章以 " 伤仲永 " 为题 , 写的是可伤之事 , 说的是可 " 伤 " 之道理 .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 " 泯然众人 " 的惋惜之情 . 本文借事说理 , 以方仲永为实例 , 说明一个人有天分是很幸运的 , 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 , 才能让人精益求精 , 更上一层楼 , 才能够真正成才 . 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平常人。
( 4 )你怎样理解文中的 " 泯然众人矣 "?答 :" 泯然众人矣 " 一句点明结局 , 痛惜之意溢于言表 , 发人深省 . 再过七年以后 , 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 , 才能衰竭 , 成为了普通人 .( 5 )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 " 不使学 ", 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 , 说明天资固然重要 , 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 , 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 告诉我们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