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国际贸易】

我国钢铁贸易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分析

吴丽艳

(本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我国钢铁贸易发展迅猛,但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环境压力加大,贸易摩擦

频繁,

同时我国钢铁贸易还存在贸易结构不合理,进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原材料进口依存度过高,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提出了鼓励进口低端钢铁产品,推动技术升级等对策建议。[关键词]钢铁贸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贸易摩擦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13-02

作者简介:吴丽艳,女,辽宁省本溪市人,本钢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经济师,研究方向:钢铁贸易、低碳经济。

一、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钢铁贸易发展特点(一)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由于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多和工业生产存在大量需求,国内钢铁市场平稳发展。另外,国家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带动了钢铁需求的大幅增长。但在国内钢铁市场供大于求和钢材金融属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国内钢铁市场经常出现价格大幅波动现象。2012年我国钢铁业仍将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外需放缓的局面,同时国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速也适度放缓。这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钢铁消费强度,我国钢铁工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我国钢铁贸易特点1.钢铁贸易比重快速提升

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国内钢铁供求和对外贸易也迅速增长。2009年,我国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 的比重为2.41%,钢铁贸易额占全国贸易额的比重达到3.24%。2010年,我国钢铁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了2009年。其中,钢铁出口额超过了180亿美元,进口额超过了280亿美元。

此外,中国钢铁贸易占世界钢铁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2009年以来,中国钢铁贸易总额占世界钢铁贸易总额的比重从4.8%上升到了7%以上,近年来中国钢铁贸易额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出口拉动的,钢铁出口额的增幅已经超过了钢铁进口额的增幅。

2.从钢材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

中国一直是钢材进口大国,但2009年扭转了我国钢材净进口的局面,实现钢材净出口12万吨。但钢材贸易金额仍为逆差,这是由我国钢材贸易结构决定的,我国出口的钢材技术含量和价格普遍低于进口钢材。2010年1—4月,中国净出口钢材430万吨(同比增长142%),贸

易逆差8亿美元(同比降低了70%),钢材贸易在继数量上转为净出口后,贸易金额逆差也在缩小。

3.低端钢铁产品出口能力提高

2011年我国RCA 指数大于1的钢铁产品出口额占钢铁出口总额的80.61%,进口占比27.68%,实现了35亿美元的顺差。但RCA 值大于1的中国钢铁产品基本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初加工产品。一些技术含量高、深加工的钢铁产品,如不锈钢、电工钢、涂层或镀层板材,则明显缺乏出口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还需要依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二、我国钢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一)贸易结构不合理

我国进口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明显高于出口钢铁产品。例如,

2010年我国出口钢材中技术含量较低的棒线材比重为32.8%,远高于进口4.2%的比重。这种低出高进的贸易结构,是由当前我国钢铁工业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会对我国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生产低端钢铁产品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排放的污染物都要高于高端产品,我国大量生产并出口低端钢铁产品不利于低碳环保经济发展。

(二)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是目前我国前三大钢铁贸易伙伴,我国从以上三个市场进口的钢铁额占钢铁进口总额的50%以上,钢铁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40%。根据HS 码分类,贸易中共有35类钢铁产品,在中国进口最多的10类产品中,有6类是板材。2010年,中国从这三个市场进口的钢铁板材占板材进口总额的62.4%,说明我国对这三个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其中,我国向日本出口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最低,向韩国出口的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稍高,向台湾地区出口的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最高,但是加工贸易出口又占对台湾地区出口钢材较高的比重。

3

1

吴丽艳:我国钢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三)原料进口依存度过高在我国,由于钢铁存量不大,所以钢铁生产的原料几乎全部是铁矿石,废钢作为原料所占比重偏低。同时由于我国铁矿石储量有限,又受开采技术落后和铁矿石质低等问题困扰,我国铁矿石总产量和国产铁矿石的产铁量跟不上钢铁生产迅速发展的需求。国内钢铁工业所需的大量铁矿石只能通过进口来解决。近年来,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55% 60%。但同时,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已经涨到1400元 1500元/吨,海运费也随之上涨。据统计,2011年,我国钢铁净出口比2010年增加4000万吨,同时进口铁矿石比2010年增加4000多万吨,即增加的进口铁矿石基本用来确保出口需要。因此,随着铁矿石价格上涨,钢铁企业的利润被不断削薄,部分企业没有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大大增加了我国钢铁企业经营风险。

(四)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迅速增长,价格相对低廉,出口市场较集中,与北美、拉美、欧盟和东盟等出口市场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使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受阻。2009年以来,美国已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6起调查:对华油井管启动“双反”调查是迄今为止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对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对钢格板和对钢丝层板分别进行“双反”调查;对无缝碳钢和合金钢标准管、管线管和压力管以及对标准钢紧固件分别进行“双反”调查。除美国外,土耳其对中国的铰接链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加拿大对中国的石油管材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墨西哥对中国的无缝钢管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澳大利亚重新启动对中国空心结构钢材的反倾销调查;哥伦比亚对中国的管件发起反倾销调查;阿根廷对中国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

(五)成本优势变小

多年来,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成本获得钢铁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但目前,我国对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超过50%,“人口红利”也不断减少,使得钢铁行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都在提高,成本优势逐渐缩小。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石、焦煤、废钢和海运价格大幅上涨,钢铁企业生产成本还将继续攀升。虽然通过上调钢材价格可以转移部分成本压力,但考虑到下游产业的承受能力,钢材价格涨幅有限,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六)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由于我国铁矿石资源不足,人均铁矿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2%。与国际先进钢铁制造国相比我国钢铁行业普遍存在能耗高、物耗高和污染高等问题。资源约束日益显现,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不利于我国钢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金融危机导致钢铁下游产业衰退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钢铁出口量剧减、内需不振。国际市场钢材需求萎缩,全球钢价均深度下跌。在国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对钢铁下游产业如房地产、造船业和汽车产业等造成了巨大冲击,均对我国钢铁行业产生消极影响,使得钢铁贸易

面临困境。

三、对策建议

(一)鼓励进口低端钢铁产品

目前,我国钢铁产品进出口结构是以出口加工程度较低、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产品为主,进口加工程度深、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相对较少的高端产品为主。从能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减轻铁矿石进口压力的角度来看,在保证钢铁供应一定自给率的前提下,我国应该鼓励进口低端钢铁产品,减少或减缓该类产品的出口,必要时可以考虑征收钢铁出口关税。

(二)推动钢铁产品结构和技术升级

一方面要提高钢铁产品的研发和高技术产品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内钢铁产业重组力度,整合技术水平低、

生产规模小的企业,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建立钢铁并购激励机制。企业要有超前意识,在技

术开发、

市场竞争和成本核算等方面制订科学、系统、完整和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应根据技术进步的情况做好产品定位和需求预测工作,超前研发先进的钢铁产品供用户选择。在钢铁产品原材料、用工和环保等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形势下,企业应苦练内功,加强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生成能力为五六百万吨的钢铁企业应当研究制订并落实资源、能源的长远战略以规

避风险。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推进技术进步,在品种开发,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开创新局面。大企业应将国内不能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的品种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首选,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扩大海外投资,充分利用海外闲置产能钢铁行业不仅要扩大海外投资,通过参股或者收购海外的铁矿石资源保障国内的铁矿石供应和规避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风险,而且还应适度投资和并购海外产能闲置的钢铁企业,尤其是所在地能源丰裕和环保压力较小的钢铁企业,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钢铁企业的生产潜力,反哺国内市场。一是可以减轻国内的能源和环保压力;二是为国内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准备。

(四)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钢铁贸易可持续增长

我国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钢铁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及人民的福利水平为代价的,其发展的部分成本由社会来承担。因此应加快推动钢铁企业,尤其是规模小、高能耗和高污染排放的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能耗和环保指标考核和约束力,将企业产生的外部性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收益核算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昌旭,徐长生,刘泽斌.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J ].国际贸易问题,2005(8).[2]杜奇华.国际技术贸易[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易沛.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贸易[J ].现代企业文化,

2011(8).(责任编辑:张彤彤)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