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形成及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1. 顺从 2. 认同 3. 内化
二、诱因论
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 趋近和退避而后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态度。
三、认知相符论
认知相符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自 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 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或改变原信念、原态 度,或否定其它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或恢 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态度的功能(四种基本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
(二)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不少研究也得出几个 原则:
三、通过劝说改变态度的研究
(一)信息源 1.可信性 (1)专长性 (2)可靠性 (3)可信性的持续性 2.喜爱性 (1)吸引力 (2)尊重的得失 (3)相似性

(二)沟通 1.差异 2.恐惧唤起 3. —面性或两面性论述 4.新颖与重复

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态度 (一)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
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对定义的几点说明: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它是包罗万象源自文库。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态度成分的三种看法 :
单成分说 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双成分说 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和认知三种因素; 故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态度分类
一是就态度表现形式分类.即以何种心理成分占优势来 分。 其次,是就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两种理论:
(—)平衡论
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 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海德认为;“在三个实体的情况下,如果三种关系从各 方面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则平衡状态存在”。 个人处于不平衡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应 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态转化成平衡态。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霍夫兰和贾尼斯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劝说情境的 模式” 霍夫兰认为,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在一个人的原 有态度与外部存在着一些不同于此的看法(或态 度)发生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会产生压力,引 起内心冲突、或称不协调、 不平衡 不一致。 为缩小这种差异,减少压力,人具有恢复心理协 调的能力,其方式之一是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 己原有的态度;方式之二是采取各种办法去否定 或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本章重点内容 ●什么是态度 ●态度有哪些作用与功能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合理行动理论 ●态度形成的几种理论 ●态度改变的模式与压力理论 ●劝说中制约态度改变的因素与条件 ●怎样测查态度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对他人及各种社 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 基础上对人和各种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 态度会影响人如何去对待事物,也左右着 人如何去行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因此, 凡是在人际交往、相互制约与需要彼此控 制的场合都很重视对方的态度,以预见其 后续的行为,也较注意自己态度的表现或 想方设法去影响或改变对方的态度。
维持原有态度的抵制的办法有: 1.贬损信源
当人们有时无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时,常采用贬低或损坏影响者的声誉来表 明信息不可靠或降低劝说信息的价值,从而加以拒绝。顾事实,损害对方 人格,也会产生道义上的问题。 即有意无意地或断章取义地将对方某些实质上不同于己的论点看作是和自 己的看法相近或相同;或者相反,把对方的论点故意夸大到极端,失去可 靠性甚至变得荒唐可笑。无论是认为相近,或是认为对方论点完全不可信, 都在于缩小或取消差异,而也就不存在压力而去改变原态度。 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文饰或美化自己的真正看法或态度来拒绝外部的劝说 或影响,另一种方式是不理睬,不回答对方的意见,也很少说“不”,而 是毫无道理地拒绝对方的一切论据,从而继续维持自己的见解。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一、什么是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发 生一定的变化。 态度的改变分为两种: 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 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 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 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通常所谓态度改变更多 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转变。
(二)目标靶
即传达者要通过说服使其接受沟通信息并企望其改变态度的人或听 众。 这些因素如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对劝说是否有防御能力即有无 经过预防注射,以及人格中的种种变量如自尊心、智力等。
(三)中介过程包括: 1.信息学习
2.感情迁移 3.相符机制 4.反驳
(四)结果两种:或是态度改变,或是抵制。
(一)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二)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三)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 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第二的理论节
一、学习论
态度形成
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 的赞许,它就受到了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或称负强 比)。 对于青少年来说,来自于同伴的赞许(强化)比来自于父 母的反对,其力量要大得多。所以要帮助青少年形成正 确的态度,注意培养群体的健康舆论颇为重要。 人不仅只模仿榜样态度的外部特征——言谈、举止等。 而且也吸取着榜样态度的内涵——思想、情感、价值观 念、人格等。
(三)目标靶 1.信奉或承诺 2.预防注射 3.人格因素 (1)自尊 (2)智力 (3)性别差异

(四)环境与情境 1.强化作用 2.预先警告 3.分心
2.歪曲信息

3.掩盖拒绝

劝说情境下态度改变过程的示意 图分为四个关联的部分:
(一)外部刺激,涉及三类因素:
1.传达者 (如劝说者、广告商、宣传机构等),或称信息 源。其本身包括有—些变量,如专长性,和可靠性,它 们是可靠性的两个主要变量,此外还有喜爱性和吸引性 等。 2.沟通本身。这里包括有许多变量:差异度,是否唤 起恐惧,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新颖性等。 3.情境。如有无强化作用、预先警告,分心等。
(二)认知失调论
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 现象。 人出现了认知失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 种矛盾,力求恢复或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 致性。 通常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2)对两个认知 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 或强度,由于强度的减弱,不协调的程度相应变低,人 会感到舒坦一些;(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 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以这种方 式减少不协调,可以不改变x与y,但会出现辩解性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