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
修辞学专著
修辞学专著
有很多经典的修辞学专著可供选择。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修辞学专著:
1. 《修辞学》(Rhetoric) - 亚里士多德
2. 《修辞学》(De Oratore) - 克拉图斯
3. 《风格》(The Style) - 伊曼努埃尔·康德
4. 《修辞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 - 查尔斯·佩尔赫姆
5. 《修辞与解释》(Rhetoric and Interpretation) - T.E.霍布斯
6. 《修辞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 - 温金·J.恩格曼
7. 《修辞学研究》(Studies in Rhetoric) - 乔治·奥尔韦特
8. 《修辞与公众演讲》(Rhetoric and Public Speaking) - 理查德·斯图巴特
9. 《修辞文化》(Rhetorical Culture) - 詹姆斯·A.贝尔
10. 《修辞论集》(Rhetorical Analysis) - 伊恩·A.瑞尔
这些专著涵盖了修辞学的不同方面,包括理论基础、实践技巧和历史发展等。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著。
试论布思的_小说修辞学_程锡麟 (1)
· 20 ·
蒙-凯南 (Shlomit h Rimmon-Kenan) 的 《叙 事虚构作 品 :当代 诗学》 (Narrati 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 ics)就继承和发展 了布思的这一观点 。 在此书第七章 “叙述 : 层次与声音” 中专门有一节讨论叙述的可靠 性问题 。里蒙-凯南首先对 “可靠的叙述者” 和 “不可靠 的叙 述者” 分别 加以界 定 , 她 说 :“ 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的一个人 , 对于 他所讲述的故事及对故事的议论 , 读者应当 作为小说实情的权威性陈述 。 而另一方面 , 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的一个人 , 对于他所 讲述的故事及/或对故事的议论 , 读者有理 由怀疑 。” 她所下的定义实质上是以布思的 定义为基础的 。然后 , 她对 “不可靠性” 产 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 并辅以若干作品为例 加以说 明 。 她指 出 , 不可靠 性的主 要根源 是 :叙述者有限的知识 、 他个人的卷入 、 以 及他那成问题的价值观念系统 。⑤
· 17 ·
外国文学评论 No .4, 1997
的阴影 。 … …简而言之 , 在她所写的作 品建立的完美概念的范围之内 , 她是一 个完美的人物 ;她甚至认识到了 , 她所 体现的那种人的完美在真实生活中并非 能完全达到 (264 —265)。
在这段论述中 , 用引号括着的 “简·奥斯丁” 就是 《爱玛》 的隐含 的作者 。 她像 朋友一 样 , 起到了引导读者的作用 。 同时 , 布思还 认为 , “隐含的作者的情感和判断正是构成 伟大小说的材料” (86)。
“简·奥斯丁” 像 “亨利·菲尔丁” 一样 , 是一个具有风趣 、 智慧和美德的 完人 。她没有谈论她的品质 ;不像菲尔 丁 , 她并未在 《爱玛》 中呼吁直接注意 她的艺术技巧 。但是我们很少被允许因 此而忘掉她 。当我们阅读这部小说时 , 我们把她作为代表着我们最赞赏的一切 事物加以接受 。她像奈特利一样宽厚和 聪明 ;事实上 , 她是深深渗入她的判断
《局外人》中的不可靠叙述
个 作 者 的 不 同作 品 就 可 能 隐含 不 同 的 作 者 形 象 。”] 1 2
继韦恩. 布斯 提出“ c. 不可靠叙述” 隐合作 者” 和“ 的概念后 。
作 为 修 辞 叙 事 学家 和 后 经 典 叙 事 学 的 代 表 人 物 ,布 斯 的 学 生 詹
姆 斯 .费 伦 发 展 了 老 师 关 于 不 可 靠叙 述 两 大 轴 的 区 分 . 生 发 出 “ 事实 / 件 轴 ” “ 值/ 断 轴 ” “ 识 / 知 轴 ” 大 轴 的 理 论 事 和 价 判 、知 感 三 主张 , 时指出这三大轴 之间内部的动态变化关 系。 同 在 加 缪 《 外 人 》 本 中 , 一 人 称 “ ” — 莫 尔 索 是 故 事 局 文 第 我 —
的 不 可 靠 叙 述 , 示 出作 为 人 物 的 “ 远 非 是 麻 木 不 仁 的 . 揭 我 而是
隐合 作 者 ( 缪 的 第 二 自我 ) 加 所认 同 的 对 真 实和 热 烈 生 活 义 无 反
顾 的追求。
述 者是 否做 出相 同的 推 断 。” 4 尔 索 面 对 预 审 推 事 开 门 见 山 _() 38 p莫 的 问题 ,爱 不 爱 妈 妈 ” 出 的答 案 是 : “ 给
对局外人文本的解读多数着眼于哲学层面上对荒1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诞的阐释很少从叙事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本文借助费伦教授叙述者在叙述时与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之间可能会有着很的理论主张分析局外人中叙述者对隐合作者在事实事件大的偏差或者背离需要读者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来探究就如轴和价值判断轴知感知轴三个层面上的背离而带来同费伦所说的人物的行动是为了读者的丹 老 师 在 《 方 叙 事 学 , 典 与 后 经 典 》 ’( 1 l p 西 经
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发展历程
理论提出者及其观点
亚里士多德:提出修辞学是研究如何说服他人的学问 西塞罗:强调修辞学的实用性,认为修辞学是政治家的必备技能 昆体良:提出修辞学的五个要素:发明、安排、风格、记忆、表达 贺拉斯:强调修辞学的艺术性,认为修辞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
理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古希腊时期: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形成,主要关注演讲和辩论技巧
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理论发展的影响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推动了修辞学 的研究向更深
层次发展。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使得修辞学研 究更加注重实
践和应用。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促进了修辞学 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融合。
修辞学争议点 理论的发展, 为修辞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
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演 变
中世纪:修辞学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学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在欧洲重新受到重视,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 内容
18世纪:修辞学在欧洲开始受到批判,被视为一种虚假的、欺骗性的语 言技巧
20世纪:修辞学在美国得到重新审视,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和说服手 段
当代:修辞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和文 化现象
当代修辞学阶段:20世 纪至今,主要关注跨文化 交流、多媒体修辞和修辞 伦理等议题
理论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修辞学,强调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中世纪:修辞学被忽视,被视为“诡辩”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重新受到重视,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修辞学被批评为“虚假”和“欺骗”,受到理性主义的挑战 19世纪:修辞学被重新定义,强调其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20世纪:修辞学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
“隐含作者”新解
隐含作者”新解韦恩?C. 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
他在后来的《隐含作者的复活:为何要操心?》一文中又旧事重提,再次论及“隐含作者”的存在。
纵观其理论,我们发现:不管是他最初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还是后来再次论证的“隐含作者”的存在,其实都隐含着某些不可忽视的缺陷。
本文作者认为,“隐含作者”的确是存在的,但“隐含作者” 存在的形式既是与真实作者互动的,也是与社会环境等共生的。
本文以埃文斯、普拉斯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近日攻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例,探讨了“隐含作者”的真实内涵以及在其他叙事形式中的运用。
乔国强(1957 ―) ,男,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叙事学。
( 上海200083)作为一种叙事理论,韦恩?c.布思所提出的“隐含作者”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的诞生,不但使文学批评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更为重要的是,它启发、拓展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观察视野。
但无需讳言的是,随着批评实践的深入,布思提出的“隐含作者”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开始逐步地显示出来了。
本文认为,时至今日,“隐含作者”不仅是一个与真实作者、社会环境、政治意图等相关的概念,而且还应该突破布思早年提出并在近年再次论证的框架结构,使之延伸、扩展到其他叙事领域中来。
本文从分析布思理论中的隐含作者、现实中的隐含作者入手并结合媒体叙事,探讨“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真实内涵和在其他叙事形式中的运用。
一、布思的“隐含作者”概念韦恩?C.布思最早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Fiction ,1961) 一书中提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
他在第二章“一般规则:‘所有作者都应客观'”中说:“对某些小说家来说,他们在写作中,似乎真的发现或创造了自己。
正如杰萨明?韦斯特所说,有时‘只有通过写故事,小说家才能发现――不是他的故事一一而是故事的作者,即正式意义上的作家,即是说,那件叙事作品的作家。
启蒙时期西方修辞学流派及主要修辞学家
1. 从笛卡尔、培根到波尔罗亚尔逻辑学家—— 现代主义思想 家对待修辞的矛盾态度
1) 笛卡尔和帕斯卡的修辞观
勒内·笛卡尔在其《沉思录》、《方法论》等一系列经典名著 中阐明的基本理论思想排斥一切具有或然性特征的事物, 拒绝 采用普遍接受的意见和观点作为论辩推理的基础, 将具有确定 性的真 以便更好地调动意 志。”
理性本身的局限及其对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因素的依赖。
逻辑与修辞 逻辑运用准确而真实的道理, 修辞使用的道理却 是植根于大众的意见和习俗, 所以修辞既介于逻辑和道德或公 民知识之间而又同时厕身于这二者。逻辑论证是针对一切人的, 所以恒定不变; 修辞的论证则只针对特定受众, 因而应该做到因 受众而异。
仅从笛卡尔有关风格的这些讨论, 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对与自己 的核心观念格格不入的修辞还是以务实的态度加以吸纳、改造 和接受, 并非一味排斥。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在《说服的艺术》(De L’art de persuader)一书中对笛卡尔提出的 “确证-数学逻辑” (apodeictic-mathematical logic) 公开提出保留意见, 指出其局限 性和不足之处, 要求重新确认它的对立面, 即基于 “心灵、乐 趣和情感” 的另外那一部分话语空间。
帕斯卡认为相对于理性证明, 后面这一领域要大得多而且也有 趣得多。他指出话语实践者除了用道理证明之外, 还必须取悦 于受众。与使人信服相比, 使人愉悦更困难, 更不容易把握, 更 有用, 因而也更令人赞叹。
“心灵自有其道理, 这些道理是理性所完全无法理解的” (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which reason knows nothing of)。 ‘真正的 雄辩并不刻意追求雄辩 (True eloquence takes no heed of eloquence.)。’
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
“ 假定读者 ” 这两个概念 , 并使叙事的 “ 可靠性 ” 成为
文学 批评 的 重 要 议 题 ,对 叙 事 学 和 文 学 理 论 的发 展
产生 了重 大影 响。他随后推 出的一系列著作 ,包括 《 反喻修 辞》( ht i o oy 和 《 A R e r f rn ) oc I 我们 的交流 圈
子— — 小 说 的 伦 理 学 》 ( h o pn ep n T eC m a yWeK e :A
Eh so it n ,元不继续在不同语境 内就 如何将 ti f c o ) c F i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修辞形态加 以解读提 出了深
刻独 到 的原创 观点 。这些 作 品丰富 了当代批 评理
“ 由人类 共享 , 可以在其他人 身上 造成各 种效果的一
— —
47— —
维普资讯
切资源。这里所说 的是伦理上 、 实际事务上 、 情感上
(ie i htr ) 也就是以原原本本地理解—— Ls nn R e i , t g oc 而不是 不由分说 地曲解——对立意见为前提 的交流
心词 在布 斯主要作品的名称 中频频 出现这一点 ,人 们 就不难 看出他跟这 一学科 的渊源有多么深 。如果 说这位集 教学大师 和教 育理 论家于一身的学者将 自 己称为一介 “ 教师 ” 表现 了他一生平 易低 调的作 风 ,
辞 的修辞》中的第 二个 “ 辞” 了布斯之外 的任 何 修 除
一
“ 释” 诠 等来取代 。 布斯不这么做 。 他认定 不管是“ 论 述” 好 、分析” 也 “ 也好还是 “ 理解” “ 、诠释” 也好 , 所有 这些言语行为都 以产生某种效果 为根本 目的,因而
基于西方修辞学辩论理论的英语议论文话语策略分析
基于西方修辞学辩论理论的英语议论文话语策略分析作者:杨川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3期究竟应如何英语作文中思维方式和话语策略的障碍,引导学生构建写作的语篇意识进而增强论述功能?考察西方修辞学中“修辞五艺”中的“发明”策略,以辩论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运用修辞争议点理论在写作构思中的应用,丰富英语议论文的雄辩力和信服力,并在此基础探讨有效的话语策略并建立一种合适的作文篇章构建能力考察标准。
一、西方修辞学:雄辩的利用中国修辞学传统把重点放在修辞者的修辞活动,对修辞接受者一方向来不够重视,受众研究很晚才进人中国修辞学的视野。
相比之下,西方修辞学对修辞接受者的研究源远流长,资源丰富。
在西方修辞学传统中,对修辞接受者的研究从来就是修辞学的核心部分。
在写作领域,理论家讨论写作过程中受众的影响。
美国修辞学家布斯(Wayne Booth)断言,写作就像公共演说,必须考虑接受者,做出判断要根据接受者、场景和所希望得到的回应(1963)。
安徽大学张红霞探讨了从演说修辞到写作修辞的西方修辞理论中受众的演变与发展的历时考察,指出受众意识影响着修辞内容、形式的方方面面。
因此,为了获得合意的修辞效果,修辞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功能需要并与之积极合作。
南京理工大学景晓平探讨了课堂辩论对EFL写作的影响,指出通过课堂辩论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从而直接作用于外语写作,实验证明学生在文章内容和语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復旦大学刘东虹在研究中发现了大学生在评判性思维方面的种种欠缺,但也发现了任务复杂度对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这对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写作质量有一定的启示。
老师可以从熟悉的话题开始,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他们质疑权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南通大学黄妮娅也通过课堂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在网络任务写作中培养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效果,指出网络任务写作法有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
独白式倾听与对话式倾听
独白式倾听与对话式倾听作者:李政涛来源:《今日教育》2018年第03期至今还记得当年阅读《我与你》时的触动,不是那种撞击性的震撼式的触动,而是如同心弦被略微拨动带来的触动,它带来了长久的心灵回响,仿佛水波涟漪,徐徐不散……马丁·布伯在书中提到了被后人反复研讨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在那里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和特殊存在,并带着在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
这可能就是何以是“对话”的真意了:彼此转向对方,心怀对方。
以此为基石的倾听,就是“对话式倾听”。
它的底蕴是一种开放性的关怀,把自身向对方敞开,同时接纳对方的敞开,尤其是接纳他的吁求。
因此,伽达默尔如此说:在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东西乃是真正把“你”作为“你”来经验,也就是说,不要忽视他的要求,并听取他对我们所说的东西。
开放性就是为了这一点……谁想听取什么,谁就彻底是开放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彼此的开放性,就不能有真正的人类联系。
彼此相互隶属,同时意指彼此能够相互听取。
对话式的倾听,展现出了倾听的对话本质,它意味着“彼此开放”中的“相互听取”,从而展示出与“独白式倾听”的根本区别。
“独白式倾听”虽然有对他人的倾听,但目的还是为了自我的言说和表达,因而沦为言说者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作主张……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对话式倾听”具有成人价值和教育价值。
这种价值生成的源泉,来自于对话的三大特质:“直接”“相互”和“动态相遇”。
理想的“对话式倾听”,将在师生彼此之间的直接和动态相遇中相互成就、相互玉成,由此生发了一种理解和看待倾听的“教育尺度”。
对话式倾听的教育价值,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具体挖掘和转化。
相对于“独白”而言,“对话”对于教师的倾听能力是一大挑战,它需要倾听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对话的倾听智慧。
如同有人说的那样,教师倾听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它的生成并非易事,因为教师的意见、观点、成见、冲动、偏好以及背景总是干扰教师的倾听,使教师无法聚精会神和保持内心的宁静。
(二)杨义《中国叙事学》对“叙事学”的说明:
(二)杨义《中国叙事学》对“叙事学”的说明:(二)杨义《中国叙事学》对“叙事学”的说明:“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
《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基于对文本的叙述结构,也有研究称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
“叙事学(英语:Narratology)是关于叙事(narrative)、叙事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及这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的理论及研究。
”(三)可借鉴的定义:谭君强《叙事学引论》这样定义“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P2:叙事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关于叙事文本或叙事作品的理论。
它在对意义构成单元进行切分的基础上,探讨叙事文本内在的构成机制,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关联,从而寻求叙事文本区别于其他类型作品的独特规律。
同时,它也研究叙事、叙事性,即何种因素构成叙事,使作品具有叙事性等方面的内容。
?二、“叙事学”的产生前提蠡测(一)文学创作的前提1、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成就。
•成熟的神话叙事:赫西俄德《神谱》•成熟的寓言叙事:《伊索寓言》•成熟的史诗叙事:《荷马史诗》•成熟的戏剧叙事:悲剧—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喜剧—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2、文艺复兴时期的丰硕文学成就。
(二)理论的滥觞1、柏拉图:著名的二分说: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2、亚里斯多德:模仿叙事理论叙事源与动力: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韦恩·布斯的修辞伦理批评-从《小说修辞学》到《小说伦理学》
(Social Sciences Editi韦 恩 ·布 斯 的 修 辞 伦 理 批 评
— — 从《小说修 辞学》到《小说 伦理 学》
任 世 芳
摘 要 : 美 国文 学批评 与 修 辞 理 论 家 韦恩 ·布 斯 的 《小说 修 辞 学 》及 《我 们 所 交的 朋 。 友 :小说 伦 理 学》在 文 学批 评 和修 辞领 域产 生 了里程 碑 式的影 响 。“隐合 作 者 ”和 “不可
西方 道德 哲学 修 辞传统 的确 立 ,应 当追溯 至 古 希腊 时期 。柏 拉 图 (Plato)的对话 录 《高 吉 亚斯 》中 , 苏格 拉底 (Socrates)嘲讽 智 者高 吉亚 斯及 其朋 友 的修辞 实践 只重 形式 不重 内容 ,只是 “说 服愚 众 正义/非 正义 之事 ” 的诡 辞 ,不 能真正 起 到教诲 作 用 。在《斐 德 若 》第 三 篇 中 ,柏 拉 图提 出 了一 切 为 听众 着 想 的 巧妙 的语 言使 用者一 “高贵 的情 人”,这位 理想 的言说 家 用语 言 去教 诲 和 激 发 听众 ,以揭 示 而不 是 掩 盖 真理 和价 值 。现代 修辞 学家 理查 德 ·韦弗 (Richard Weaver)将 《斐 德若 》的核心思 想 概括 为 “言 说乃 上帝 赋予人 类表 述灵 魂 的方法 /人 格 的形 式” 。亚里 士 多德 (Aristotle)更加 重 视修 辞 的 价值 ,他 视 修辞 为独 立 的艺 术 ,既遵 循道 德法 则 又具有 实用 价值 ,并 且 与辩证 法一 样具 有普 遍性 。
美 国文学批 评家 韦恩 ·布斯 (Wayne Booth)便 是修 辞 伦 理 批评 的发 掘 和倡 导 者 。他 的《小 说 修 辞 学 》和《我 们所交 的朋 友 .,J、说伦 理学》等论 著 ,不 仅继 承 了古希 腊 以来 的修 辞学 传 统 ,更结 合 西 方文 论 成果 和社 会语境 ,为当代 文学 的修辞 和伦理 批评 提供 了新 的概念 和视角 ,对修 辞伦 理研究 做 出了新 的拓 展 。本文 通过 分析这 两部 专著 的关键 术语 ,探讨 布斯 的修辞 伦 理批 评观 ,为渎者 呈现布斯 小说 修辞 理论 对小说 修辞 和文学 批评 理论 的贡献 和影 响 ,揭 示布斯 在修 辞复 兴大环 境下 承上肩 下 的重要 作用 。
基于布斯理论的英美文学修辞叙事分析
基于布斯理论的英美文学修辞叙事分析一、引言部分学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采用独具个人特色的叙事方法,使用多种修辞技巧,使文学作品在表达上呈现出独特性。
布斯认为,文学作品的表达应坚持“统一的艺术性”,并在文学表达上,注重互动与交流,摒除了以往文学作品的模仿性。
布斯在重点研究叙事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的同时,为英美文学的作品表达开辟了新渠道,阐述独特的见解。
二、布斯理论中英美文学修辞叙事技巧分析(一)模仿转向交流布斯理论将“行动情节”“再现行动”叙事方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他认为,采用以上两种叙事方法可以降低文学作品的说教形式,使得文学作品不再枯燥。
非说教类的文学作品中,更加强调“再现行动”在修辞方面的表达和应用,核心是如何表达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使得读者受众可以在阅读期间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及情感的内在表达,感悟到作者在修辞叙事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在修辞、叙事上,也强调细节的表达和描写,最终目的也是还原真实的情景。
布斯在对讲述开展批判的过程中,将“讲述式表达”“突破读者的艺术表达”“现实主义表达”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
他认为,文学作品在修辞叙事表达上,应重点强调读者的理解性,以读者、受众的理解力为前提,在修辞、叙事上,更加注重事实的叙述,这样才可以充分展现出文学表达的魅力。
然而文学作品的“展示”“表达”,在主观和客观上均是可以共存的,同时也具有选择性。
作者在表达自我观点过程中,应从多维度的角度开展讨论,将评论与叙述描写方式相结合,采用一种“非个人化”的叙事方式。
虽然部分文学作品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者可能会在作品中对“合谋”“私密交流”等内容的描写寻求与读者之间的共识,这使得道德层面的写作技巧难以深刻表达[1]。
布斯理论在文学修辞叙事上,更加强调主题的表达和技巧的应用。
同时,布斯理论也对克莱恩理论中的“艺术统一性”进行扩展,但克莱恩更加注重细节技巧在叙事上的作用,这与布斯将核心放在修辞意图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布斯叙事修辞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布斯叙事修辞学研究学科专业名称:文艺学申请人姓名:吴继凤导师姓名:赵奎英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12年6月6日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引言 (1)一、布斯叙事修辞理论的渊源 (4)(一)布斯叙事修辞学与“芝加哥学派” (4)(二)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三)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的批判 (8)二、布斯叙事修辞理论的基本内容 (11)(一)文本与作者的契合——“隐含作者” (11)(二)文本叙事技巧——讲述与展示、叙述视角的选择、距离的控制、反讽 (19)(三)文本创作的终极目标——道德伦理关怀 (31)三、布斯叙事修辞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35)(一)布斯叙事修辞理论对当代文论建设及小说创作的意义 (35)(二)布斯叙事修辞理论的局限性 (38)结语 (41)注释 (42)参考文献 (47)致谢 (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0)中文摘要韦恩·C.布斯是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是一位集教师、文论批评家和修辞学家等于一身的多元化学者,他的理论著述颇丰,涉及文学理论批评、修辞、教育等多个领域。
风声不可靠叙述
风声不可靠叙述
风声不可靠叙述的定义
不可靠叙述的提出者韦恩·布斯在其文艺理论专著《小说修辞学》中为那些作为接受者的读者们不能轻易的相信叙述者所传达的信息,而要通过个人的加工过滤这些叙述者定了一个对后经典叙事学影响
颇深的名称——不可靠叙述者。
韦恩﹒布斯把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做了一个区分——言语或行动与作品常规(指隐含作者的常规)相一致的叙述者是可靠的叙述者,否则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正如布思指出,叙事者的不可靠并非是品格上的不诚实,而是他们有时自认为自身或所叙述的事物具有某种品质,而作者与他们的观点相左。
也就是说,隐含作者让叙述者所说的和要暗示给读者的具有巨大的差距,
利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局限性向读者展示叙事人与隐含作者观念
上的差异,在这个差异中使叙事产生反讽的意味,从而使主题得到深化。
在《小说修辞学》中,布斯同样定义了隐含作者——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
换句话说,某一个叙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现出来的形态,正由于隐含作者
有意地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
我们知道,在一部作品中,作者的某些意识或者价值观会得以体现,然而体现在作品中的并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两者是不能等同的,于是我们必须结合当时历史的、文化的状况予以综合考虑,去寻找作者一以贯之的人格或意识,这就是所谓的隐含作者。
布斯《小说修辞学》:阐释与对话
收 稿 日期 :2018—02—23 基金项 目:教 育部人 文社科规 划基金项 目 … 三言二拍 ’修辞学批评” (13YJA751073) 系列 成果之 一。 作者简 介 :朱玲 ,女 ,福建 师范大 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 生导师。研 究领域 :修辞学 ,文 艺美 学。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 l Sciences Edition)
No.4, 2018 General, No.211
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18.04.OO4
但是当研究者观察每部小说中特殊的价值序列时就会发现不同小说中公开说话的角色性格和态度差异极大如菲尔丁沙米拉中的第二自我就没有汤姆琼斯等小说中那种结合了傲慢的漫不经心的开玩笑态度而他的阿美利亚第二自我会以偶然的玩笑和反讽形式放肆但是他也会因为追求整部作品非常特别的效果而故作庄重
2018年第 4期 (总第 211期 )
布斯对小说修辞的基本定位 为:小说艺术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 “选择性 ”修辞。除了小说作者 直接发表议论 、显示评价之外 ,还有 “隐含作者”,他选择各种或显在、或隐晦的手段 ,显示 自己对 作 品人物和情节的态度 ,满足具体作品 以至读 者的需要 。因而小说家只要在众多可能性 中做 出了选 择 ,就构 成 了小说 修辞— —
一 、 布 斯 :为 小 说修 辞 正 名
布斯时代 ,小说修辞面临 “非艺术化”指责 ,连 同 “真正的小说 ”无修辞的主张 ,构成 《小说 修辞学》 的写作语境 。批评家在小说有作者明显介入的 “讲述 ”和 “纯客观” 的 “显示”之 间贬抑 前者 ,认为作者直接解说 、评注和议论的早期 “讲故事” 式小说破坏叙 述的真实性①,是 “非艺术 的、仅仅是修辞的讲述” 。因而 ,“讲述”是必须清除的 “修辞杂质”④,主张现代小说应 以 “逼真” 为至高标准,通过 “清 除叙 述者”,把场 面纯客 观地直 接 “显示 ” 给读 者。清 除小说 “讲 述” 的 “修辞杂质” 以及 “清除叙述 者” 的客观 “显示”,是一个 问题 的两面 ,布斯 由此而为小 说修辞正 名 。
论《竹林中》的“不可靠叙述”
论《竹林中》的“不可靠叙述”作者:施文佳王成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一个中心话题”,本文以修辞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从叙述视角和叙事语调的角度探讨芥川龙之介在《竹林中》中体现的不可靠叙述性,并结合费伦所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六个亚类型”,对文本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芥川龙之介不可靠叙述这一叙事策略背后所隐藏的文本蕴意。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述语调文本蕴意一、不可靠叙述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研究小说形式技巧问题时率先提出了关于不可靠叙述的问题。
“不可靠叙述”历来有两种研究方法: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方法。
对此,西方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用认知方法取代修辞方法;另一种认为两种方法都有缺陷,应折中采用“认知——修辞”的综合性方法。
布斯从修辞角度探究作品通向读者的途径,以此界定不可靠叙述。
他认为衡量叙述可靠性的标准是“作品规范”,他说:“我把按照作品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说话和行为的叙述者称为可靠叙述者,反之称为不可靠叙述者。
”19世纪80年代,认知(建构)方法以修辞方法之挑战者的面目登上学术舞台,塔马·雅克比借鉴迈尔·斯腾伯克将小说话语视为复杂交流行为的理论,从读者角度界定不可靠性。
雅克比在2005年发表于《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的一篇论文中,以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为例,系统表明了自己的基本主张,将不可靠叙述界定为一种“阅读假设”或“协调整合机制”,即当读者在阅读时遇到关于文本的问题(如难以解释的细节或自相矛盾之处)时,会采用某种阅读假设或协调机制来解决。
A·纽宁受雅克比的影响,聚焦于读者的阐释框架,断言:“不可靠性与其说是叙述者的性格特征,不如说是读者的阐释策略。
”他用“总体结构”置换了“隐含作者”的概念,而总体结构又是读者建构的,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也会建构出大相径庭的总体结构。
倾听修辞学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教学与管理》2011年2月20日倾听修辞学是美国著名修辞学家布思在2004年的著作———《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The Rhetoric of RHETORIC:The Quest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尽量寻求共有的思想、信仰以及观点,多倾听对方的心声,以便达成和谐的交际。
倾听修辞学的思想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倾听修辞学的指导下,德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倾听同学之间的心声,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同时,教师的德育工作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倾听修辞学理论在《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一书中,为了区分修辞师和修辞学家,布思引入了———倾听修辞学的概念。
他同时指出:无论是修辞师还是修辞学家,他们的主要工作机制不仅仅在于成功劝说他人,还在于推行倾听修辞学。
布思认为,倾听修辞学关注的是一种修辞者之间的动态交流,在交流中,人们考虑他人的目的、原则、视角,随时关注人类生活中可能有真正价值的事物。
实际上,布思的倾听修辞学的核心理论是倾听以实现求同,进而达成顺畅的交际活动。
其理论内容可大致归纳如下。
1.求同是倾听的终极目标修辞活动参与者之间相互倾听的终极目标是找到双方共有的思想、看法和立场。
因而,布思进一步提出了求同修辞学,以作为“倾听修辞学”的最高实践目标。
总起来讲,倾听的终极目标就是求同。
2.倾听要求参与者要全身心投入倾听活动要求参与者要绝对全身心投入,要逐步理解受话者的感受,并善于赞美受话者言语中我们自己认可的观点,而不是竭力去“挖掘”对方观点中的漏洞。
修辞活动中的倾听的目的是求同,绝不是和受话者纯粹的争辩。
在很多劝说性的修辞活动中,只要我们努力去倾听、主动去倾听,往往问题就在无形中解决了一大部分。
倾听修辞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修辞活动中,我们总要寻求一个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的谈话找到一个更贴切的理由和创设一个更健康的谈话氛围。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倾听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
倾听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斯帕克斯是纽约的一家标志性餐厅,许多富翁、权贵和名人都经常光顾这里。
这天晚上,光临这里的最耀眼的一位人物是王牌大律师大卫·伯依斯,他刚代表美国司法部就控告微软违反托拉斯案做过精彩辩论,在业界广聚影响。
伯依斯到来后径直走向了凯文所在的餐桌前,他和凯文因为以前的案子而相互熟悉。
伯依斯加入到了凯文和汤姆的行列,三个人一起品酒聊天。
几分钟后。
凯文站起身来,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餐桌前只剩下伯依斯和汤姆两人,两人以前从未见过面,彼此都非常陌生,但伯依斯并没有离开,而是整整和汤姆聊了半个小时!汤姆后来对我说:“伯依斯先生真的是大家风范.他和我素昧平生,而且又是红透半边天的大牌律师。
他根本不需要陪我聊那么长时间。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为他过人的智慧、尖锐的言辞或者吸引人的轶闻趣事所折服,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问一个问题,都在静心地等待我的回答。
他不只是在听,他还使我觉得,整个餐厅似乎只有我一个人!"汤姆的最后一句话极其完美地描述了倾听和听的差别.当凯文因故离开后,伯依斯留了下来,并给汤姆留下了长久的良好印象。
尽管他们两个都是律师,但名气、资历、影响力都相差甚远,将来有一天汤姆能帮上伯依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此,很显然,伯依斯的目的并不在此。
他显示兴趣,询问问题,毫不分心地倾听,这一切,只是表明,伯依斯在与人们交往中具备了一种可贵的能力或者技巧—-倾听。
我不太明白,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并不总是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当事情对我们很重要的时候,我们是能够做到倾听的.和成功人士相比,唯一的差别在于,我们不能始终如一地运用这个能力,但他们能.对成功人士而言,倾听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习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他们的脑子中没有礼貌性地听一下、入神地聆听这种转换开关。
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倾听技能的90%在于听,我们最需要训练的也正是这90%——如何做到集中精力。
所以,我发明了一种简单地训练我的客户倾听技巧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4 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11——————————————收稿日期:2010 - 05 - 10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10WD62)。
作者简介:李克(1981—),男,山东沂水人,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
E-mail: keylee_0925@ ① 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1921年2月22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2005年10月10日谢世。
布斯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小说修辞学》(1961)、《反讽修辞学》(1974)、《批评的理解:多元论的力量与局限》(1979)、《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1988)、《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2004)等。
正是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中,布斯提出了“倾听修辞学”。
布斯一生都致力推动处于边缘地位的修辞学的发展。
“倾听修辞学”(listening rhetoric)更是他一生修辞研究的重要体现,它的提出旨在引起学界对修辞学更大的关注,使修辞学涵盖尽可能多的学术领域。
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李 克(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摘要:布斯在2004年提出了他的“倾听修辞学”,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倾听修辞学”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历史与政治背景,它的核心观点在于倾听以求同。
它的理论体系对大学修辞教育和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布斯;倾听修辞学;修辞教育;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1 - 0017 - 05自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问世以来,修辞学的发展在欧洲和美国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大体上有十七八世纪的迅猛发展、19世纪的逐渐衰落、20世纪的复兴以及今天修辞学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持续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修辞学的发展仍不甚满意,认为修辞学的发展应该更快,覆盖的学科领域应该更广。
美国修辞学家布斯①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他一生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有文学、宗教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等,但对修辞学研究贡献颇大。
他是一位 “通才”,但似乎又比各个领域的 “专才”略胜一筹。
[1]他在2004年著书《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The Rhetoric of RHETORIC: The Quest for Effective Communi- cation),阐述了修辞学当今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倾听修辞学”的说法。
这一说法的提出,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倾听修辞学”指出,人与人交际时,要多倾听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少过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样能避免一些无谓的误解和交际失误,以实现修辞参与者之间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修辞互动,通过相互倾听和理性论辩达到克服分歧、相互说服的目的。
“倾听修辞学”是一种修辞学的研究思路,也是一种修辞创新。
一、提出背景(一)理论背景“倾听修辞学”的理论基础,从远看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近看是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主张。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被认为是关于演讲者、听众和演讲词的著作。
在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中,所有观点必须以或然性为基础,修辞交际中的基本问题是适应听众的问题。
[2] 439布斯同样认为,修辞不能塑造事实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它会帮助我们发现真理,并重塑我们的信念;[3]14修辞活动中,应该尽量使争辩双方能相互倾听不仅仅为更进一步的劝说也为找到冲突背后潜藏的共同立场。
一旦我们能首先开始倾听并继续听下去,我们此时会比争辩者更胜一筹。
因此,事实上,布斯的“倾听修辞学”可以根源于亚氏的“适应听众”的修辞理论。
(二)历史背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在西方文18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学理论界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批评与后结构主义等种种形式主义的批评理论占了主导地位。
然而修辞学的发展却不甚令人满意。
虽然毫无疑问,与上个世纪相比,修辞学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大学里几乎没有完全冠以“修辞学”的系,但每年都有大量学者会探讨如何研究和提高修辞学的地位。
[3]24布斯将这种发展称之为繁荣(flowering)。
但是不是出现了真正的修辞学的繁荣呢?这是让人怀疑的。
修辞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科学主义首当其冲。
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证据是获取真正知识的唯一形式,修辞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
简化论和逻辑主义者都认为修辞学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起到的作用不大。
个人主义者则只注重自己的行为动机、思想和信念,根本忽略了建立一种可信任的交际的想法,因此,他们不会去倾听他人的思想,更不会“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回音。
这与倾听修辞学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当跨学科的智性争论(是争论,不仅是探求)持续处于蓬勃发展之时,布斯反而提出,只有极少数争论者会在谈论与别人相同的话题时停下来思考他们是否持一致看法——更不用说朝着确定他们也许会共享并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前提去努力了。
布斯的观点是,毕竟这样一项计划并非是无法实现的,事实上我们偶尔会用已知的方式来实现它,他且认为,作为批评和建构的理想,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追求。
[4] 5鉴于以上原因,布斯提出了“倾听修辞学”,以期能在学界引起一定反响,进而捍卫修辞学在过去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繁荣”。
(三)政治背景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布斯的批评观念的范畴。
在这个问题上,布斯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伦理批评和政治批评是不能分开的。
他把伦理批评的范围扩展到涵盖所有政治批评。
政治批评也是“倾听修辞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由于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向性,修辞学界作为一个整体,对接应当代修辞实践提出的活生生的、严肃甚至严峻的问题和重大挑战,一直缺乏应有的兴趣。
[5] 18这些问题就包括从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事件以来美国官方做出的对外政策的调整等。
这些问题理应引起修辞学界的关注。
然而主流修辞学者从修辞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不多也不深刻。
布斯是一个例外。
布斯与一个他自己(及其他许多人)起初甚是怀疑、后经过时间考验转而钦佩的人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人就是雅克·德里达。
他们俩有着共同的兴趣,即把他们的判断置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中,后者在“9·11”事件后评论道:“将来有些人会以负责任的方式反思这些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并要求负责公共话语之人承担责任,我想把这些人称为哲学家。
”布斯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家,虽然他从未自称为哲学家。
[4] 6特定的政治事件使布斯感到很震惊。
“倾听修辞学”是他思想的一个结晶。
他认为,领导人应该真正倾听敌人的心声,并让敌人倾听自己的心声,已实现相互倾听。
进一步讲,只有当政治领导人聆听世界人们的声音,为自己国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考虑,他们的言论才能被认为是成功而公正的。
二、理论体系在区分修辞师(rhetor,指任何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修辞手段对听众产生一定影响的人)和修辞学家(rhetorician,指研究修辞活动的学者)时,布斯引入了另一个术语——倾听修辞学以涵盖修辞者和修辞学家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
他认为,无论是修辞者还是修辞学家,他们的研究重心不仅仅在有效地劝说他人,也在实践倾听修辞活动。
布斯认为,倾听修辞学关注的是一种修辞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交流,在交流中,人们考虑他人的目的、原则、视角,随时关注人类生活中可能有真正价值的事物。
[4] 5(一)倾听以求同修辞者之间相互倾听①的目的不只是为更有效的劝说更是为找到双方共享的信念、观点和立场。
因此,布斯进一步提出了求同修辞学(rhetorology),以此作为“倾听修辞学”的最高实践效果。
简而言之,倾听的最终目的是求同。
———————① 这里的倾听涉及相互倾听,即修辞参与者之间需要倾听彼此之间的观点。
第1期李 克: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19事实上,“倾听”的价值绝对不逊色于“演说”。
“倾听”要绝对投入全部身心,要学会理解受话者的看法和感受,要善于赞美受话者言语中我们认可的事情,而不是找对方说法中的漏洞。
修辞活动中的“倾听”和表达是“求同”,绝对不是和受话者辩论。
在很多劝说的修辞活动中,只要我们勇于去“倾听”、积极主动去“倾听”,往往这些问题就无形中解决了一大半。
倾听修辞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修辞活动中,我们要“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就会为更一步的谈话找到一个更合理的理由和更健康的语境”。
[6] 202从布斯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倾听修辞学需要的是一种深层的倾听,而不是偶然一听(overhear),这样才能更好的求同。
如果认真倾听,则能发现修辞参与者之间真正的争论点,也可能会找到比最初双方所要的结果更好的真理,这样求同就自然形成了。
要实现深层倾听以求同的目标,需要修辞者仔细倾听对方的动机。
在找到共同目标之前,修辞者也要广泛的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能仅凭自己的个人偏见去和对方争辩;否则很难实现求同。
另外,在求同的道路上,为使对方能真正倾听自己的看法,修辞者需要讲究策略,提供能让对方持续倾听下去的证据,这样双方的交际才能顺利进行,进而探求共同的立场。
简单来讲,倾听以求同的理论框架可以用图1来标示。
图中,说话者在对受话者进行修辞劝说的过程中,受话者需要倾听说话者的心声,同时积极促使说话者反过来倾听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个互相倾听的动态过程。
在说话者与受话者创设的修辞情境中,说话者与受话者利用合理的修辞策略积极寻找争论点,以便找到双方共享的信念与观点。
倾听修辞学的始源目标与最终目标是实现求同。
(二)修辞教育布斯认为,当今社会的修辞教育在走下坡路。
由于政府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财政扶持减少,学生班级变大,很多学生感觉教育是一种无意义的无聊事。
另外,当局者对语言使用的局部控制导致一些冒犯性的词语无法传授给学生,进而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同时,对知识测试标准图1 倾听以求同的理论框架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很好的修辞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测试,而不考虑学生的伦理、道德信念,这与倾听修辞学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布斯主张,忽略修辞教育将威胁我们的生活。
任何国家如不对其公民进行修辞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能对铺天盖地的错误信息做出批判性反应,则这个国家必将陷于麻烦之中。
[3]89他认为修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学生如何区分好、坏修辞,以便他们能在日常交流中增进理解、消除误会。
布斯同时提出,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法促进倾听修辞学式的修辞教育,比如不要对学生高谈阔论;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进行探讨、争论,鼓励其相互倾听以求同,并产生建设性的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