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系统解释结构模型技术

合集下载

系统工程第五章

系统工程第五章
(2)二元关系 研究系统诸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状况, 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的 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1 系统结构模型化概述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2)二元关系 ①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
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 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的关系 Rij(简记为R)。
接着,从回答Si R Sj开始,即回答要素Si是否与Sj有 关系。有无关系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系统等有不同的含 义。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1 系统结构模型化概述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 (2)邻接矩阵A(Adjacency Matrix)的性质
例如, Si是否影响Sj , Si是否取决于Sj , Si是否 导致Sj , Si是否先于Sj等。通常可从下面4种结果中选 择一种来回答: 1)Si×Sj,即Si与Sj和Sj与Si互有关系,形成回路。 2)Si O Sj,即Si与Sj和Sj与Si均无关系。 3)Si A Sj,即Si与Sj有关,Sj与Si无关。(行对列) 4)Si V Sj,即Si与Sj无关,Sj与Si有关。(列对行)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1 系统结构模型化概述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2)二元关系
③二元基本关系表达的3种情形
ⅰ.Si与Sj间有某种二元关系R,即Si ⅱ.Si与Sj间无某种二元关系R,即Si
R R—
Sj Sj
ⅲ.Si与Sj间的某种二元关系R不明,即Si

R
Sj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2 解释结构模型法

系统工程2--系统结构模型技术

系统工程2--系统结构模型技术

Lk si si P L0 L1 Lk 1 , Ck 1 ( si ) Rk 1 ( si ), i n
上式中的 k 1 (si ) Rk 1 (si )是由集合 L0 L1 Lk 1 C P
中的要素形成的子矩阵(部分图)求得的共同集和可达集。经过级位划 分后的可达矩阵变为区域块三角矩阵,记为:
脚本法 问题发掘技术 结 构 模 型 化 技 术 专家调查法
集团启发法
静态结构化技术
关联树法 解释结构模型(ISM)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 系统开发计划程序(PPDS)
结构决定技术
工作设计 凯恩仿真模型(KSIM) 动态结构化技术
快速仿真模型(QSIM)
系统动力学 交叉影响分析
二 解释结构模型
第一
S1
S5
第二
S2
S4
S4
第三
S7
S3
递阶结构模型
IS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处理,建立系统问题的递阶结构模
型。 建立反映系统问题要素间层次关系的递阶结构模型,一般要经过区域 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极递阶有向图绘制等四个阶段, 这是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
下面以一个系统的有向图为例说明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
7
6
5
4
3
1
2
1. 可达矩阵的建立 1 1 2 3 1 1 0 0 0 0 1 2 0 1 0 0 0 0 1 3 0 0 1 0 0 0 0 4 0 0 1 1 0 1 0 5 0 0 1 1 1 1 0 6 0 0 1 1 0 1 0 7 0 0 0 0 0 0 1
统起始集B(S)中的要素及其可达集要素(或系统终止集E(S)中的要

系统工程知识点总结

系统工程知识点总结

整体。

:1 )集合性。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所组成。

2 )相关性。

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

某—要素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状态变化。

3 ) 层次性。

一个系统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而子系统还可以分解为亚子系统等等,以致最终可分解为要素,这样就可构成具有特定的空间层次结构。

例如一个公司就是由子公司或二级厂(矿)、车间、工段、班组,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构成。

各层次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其特有的功能为统一的目标而相互协调运行。

4)整体性。

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根据特定的统一性要求协调存在于系统整体之中。

是具有整体的特定功能和特性。

整体性强调要素间的协调与综合,这样才能获得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5 ) 功能性。

功能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它表明系统具有的作用和效能,系统的功能以系统的结构为基础。

系统的特定结构决定系统的特定功能,系统不同,其功能也不同、这正是区别一个系统和另一个系统的主要标志。

人造系统是根据系统目的来设定功能,而自然系统虽无目的但却有功能。

6.环境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之中,它必然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内部要素产生干扰,使要素和要素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引起系统功能的波动。

所以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的系统才更有生命力。

: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工程是一门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交叉学科,它是根据整体协调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工具,对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使系统整体尽量达到最佳协调和最满意的优化。

:不限于物质系统,还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等。

系统工程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边缘性交叉学科,由一般系统论、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而形成的。

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
ISM属于概念模型,它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应用面十分广泛。从能源问题等国际性问题到地区经济开发、企事业甚至个人范围的问题等,都可应用ISM来建立结构模型,并据此进行系统分析。它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关系复杂且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也可用于方案的排序等。
所谓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图3-1所示即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构模型。
图3-11 有向连接图
图3-11所示有向连接图的邻接矩阵A可以表示如下:
邻接矩阵有如下特性:
(1)矩阵A的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称为汇点,即只有有向边进入而没有离开该节点。如图3-11中的S1点即为汇点。
(2)矩阵A的元素全为零的列所对应的节点称为源点,即只有有向边离开而没有进入该节点。如图3-11中的节点S4即为源点。
仍以图3-11所示的有向连接图为例,则有
矩阵 描述了节点间经过长度不大于1的通路后的可达程度。接着,设矩阵 = ,也即将 平方,并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即0+0=0,0+1=1,1+0=1,1+1=1,0 0=0,0 1=0,1 1=1)进行运算后,可得矩阵
矩阵A2描述了各节点间经过长度不大于2的通路后的可达程度。
(4)根据要素明细表构思模型,并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5)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后建立结构模型。
(6)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图3-5所示即为ISM工作程序3~6步过程示意图
图3-5 ISM工作程序图
3.2.2图与矩阵分析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为了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在纸上用点和线来画出各式各样的示意图。为便于介绍解释结构模型法,首先需要了解图及其矩阵表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系统工程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1)

系统工程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1)
4.1
系统模型化
第四讲 解释结构模型
4.1.1
张学龙 博士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工业工程系
现代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创新 主讲人:李军
几何上: 几何上:代表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代数上: :代表比例关系 代数上 设 k = 2π , x 代表直径, 代表直径,则 y 表示圆周长 设k 表示弹性刚度, 表示弹性刚度, x 表示伸长量, 表示伸长量,则 y 表示弹簧力大小 设 k = a 表示加速度, 表示加速度, x = m 代表质量, 代表质量,则 y 表示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
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 -14-
2011-11-16
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
-13-
2011-11-16
4.1 4.1.8
模型的简化 ①减少变量, 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 减去次要变量; ②改变变量性质; 改变变量性质; ③合并变量( 合并变量(集结); 集结); ④改变函数关系; 改变函数关系; ⑤改变约束条件。 改变约束条件。
(2)
-19-
2011-11-16
4.2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
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
-20-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 3)矩阵表达 邻接矩阵: :表示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 邻接矩阵 表示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 输入要素( 输入要素(源点); 源点); 输出要素( 输出要素(汇点); 汇点); 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表示要素间直接和间接二元关系; 表示要素间直接和间接二元关系; 求法: 求法:利用推移特性和布尔代数法则
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
2011-11-16
第4讲 解释结构模型
-6 -
1
4.1 4.1.4
系统模型化

系统工程第五讲--ISM(解释结构模型)

系统工程第五讲--ISM(解释结构模型)

系统⼯程第五讲--ISM(解释结构模型)第五讲解释结构模型法本章学习要点解释结构模型法是⽤于分析教育技术研究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的⼀种专门研究⽅法,作⽤是能够利⽤系统要素之间已知的零乱关系,揭⽰出系统的内部结构。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具体操作是⽤图形和矩阵描述出各种已知的关系,通过矩阵做进⼀步运算,并推导出结论来解释系统结构的关系.本章介绍了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论述了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的具体步骤;以“⽹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分析”为案例说明解释结构模型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具体应⽤。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明确有向图、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的含义,掌握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的步骤,熟练运⽤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解决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本章内容结构系统结构的有向图⽰法有向图的矩阵描述邻接矩阵的性质可达矩阵系统要素分析建⽴邻接矩阵进⾏矩阵运算,求出可达矩阵对可达矩阵进⾏分解差异特征要素分析要素强弱分析解释结构模型分析WBT的层级模型与因果关系分析第⼀节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基本概念定义: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Method,简称ISM⽅法)ISM⽅法是现代系统⼯程中⼴泛应⽤的⼀种分析⽅法,它在揭⽰系统结构,尤其是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程模式的探索等⽅⾯具有⼗分重要作⽤,它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种专门研究⽅法。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法有向图形——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情况的⼀种模型化描述⽅法。

它由节点和边两部分组成节点——利⽤⼀个圆圈代表系统中的⼀个要素,圆圈标有该要素的符号;边——⽤带有箭头的线段表⽰要素之间的影响。

箭头代表影响的⽅向。

例1:在教育技术应⽤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其过程可以简单表⽰为:教师设计CAI课件提供给学⽣⾃主学习,CAI课件通过计算机向学⽣显⽰教学内容,并对学⽣提问,学⽣根据计算机的提问作出反应回答。

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
确定为该系统的输出端。例如,上述矩阵A中,对应S5行全部为0,要 素S5可确定为系统的输出端。 ⒌ 计算AK,如果A 矩阵元素中出现 aij=1,则表明从系统要素Si出发,经 过k条边可达到系统要素Sj。这时我们说系统要素Si与Sj之间存在长度 为k的通道。
四、可达矩阵
如果一个矩阵,仅其对角线元素为1,其他 元素均为0,这样的矩阵称为单位矩阵,用I表示。 根据布尔矩阵运算法则,可以证明: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的步骤
一、 ISM方法的基本步骤
ISM方法的作用是把任意包含许多离散的,无序的静态的系统,利用系统 要素之间已知的、但凌乱的的关系, 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其基本方法是 先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各种已知的关系,在 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 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其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系统要素关系表 (2)根据系统要素关系表,作出相应的有向图形,并建
※应了解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明确有向图、邻接 矩阵和可达矩阵的含义,掌握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的 步骤,熟练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解决教育技术研 究中的具体问题。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教育技术)
主要内容
解释结构模型法 的基本概念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 用步骤
案例-网络化学习 与传统学习 的差异分析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示法 有向图的矩阵描述 邻接矩阵的性质 可达矩阵
• 可达性矩阵M是用矩阵形式反映有向图各顶点之间通 过一定路径可以到达的程度,它通过以下计算求得: 将相邻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矩阵中除主对角线上元 素为1外,其余元素皆为零的矩阵),然后用布尔代数 规则 (0+0=0,0+1=1,1+1=1;0×0=0,0×1=0,1×1=1)进行 乘方运算,直到两个相邻幂次方的矩阵相等为止。

ISM(解释结构模型)

ISM(解释结构模型)
师设计CAI课件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CAI课件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显示教学内容,并对 学生提问,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问作出反应回答。这样一类CAI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用
图-1表示。
T
M
S
教师
计算机多媒体
学生
图1 CAI系统结构模型
二、有向图的矩阵描述
对于一个有向图,我们可以用一个m×m方形矩阵来表示。m为系统要素的个数。 矩阵的每一行和每一列对应图中一个节点(系统要素)。规定,要素Si 对Sj 有影响时, 矩阵元素aij为1,要素Si对Sj无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0。即
第一节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基本概念
定义: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Method,简称 ISM方法)ISM方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在揭示系 统结构,尤其是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 学过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 种专门研究方法。
一、系统结构的有向图示法
有向图形——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情况的一种模型 化描述方法。它由节点和边两部分组成
节点——利用一个圆圈代表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圆圈 标有该要素的符号;
边——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要素之间的影响。箭 头代表影响的方向。
例1: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其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教
① → ④ → ②;① → ③ → ⑤;③ → ④ → ⑤;④ → ③ → ⑤
计算出矩阵 A3 得到:
0 0 0 0 1 0 0 0 0 0 A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系统工程(3.1)--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系统工程(3.1)--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Rb={(Si,Sj)|Si 、 Sj∈S,SiRSj,i 、 j=1,2,…,n} 且在一般情况下, (Si,Sj) 和 (Sj,Si) 表示不同的要素对。 这样,“要素 Si 和 Sj 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二元关系 R” ,也就等价于
“要素对 (Si,Sj) 是否属于 S 上的二元关系集合 Rb” 。
•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是以各种创造性技术为基础的系统 整体结构的决定技术。它们通过探寻系统构成要素、定 义要素间关联的意义、给出要素间以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具体关系,并且将其整理成图、矩阵等较为直观、易于 理解和便于处理的形式,逐步建立起复杂系统的结构模 型。
• 常用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有:关联树法、解释结构模 型化技术、系统动力学等,其中解释结构模型 (ISM) 技 术是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是一种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模型,可以分析系统的要素选择 得 是 否 合 理 ,还可以分析系 统 要 素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变 化 时 对系统总体的影响等问题。
二、解释结构模型( ISM)
ISM 是结构化模型技术的一种方法 1. 背景:美国 J. 华费尔特教授于 1973 年在进行复
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中开发的一种方法。 2. 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1 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设系统由 n ( n>=2 )个要素 (s1,s2,…sn) 组成,其集合
为 S, 则: S={s1,s2,…sn} 系统要素的二元关系
Rij=(Si,Sj) Rij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
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 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 结构模型。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2,3,5
P L0 L1 L2
1 2
1,2,5 2
5
2,5
P L0 L1 L2
1
1,5
L3
5
5
P L0 L1 L2
1
1
L3 L4
A(Si )
1 1,2,5 1,2,3,5 1,2,3,4,5 1,5
1 1,2,5 1,2,3,5 1,5
1 1,2,5 1,5
1
1,5
1
(P) L1, L2 , L3 , L4 , L5 {4},{3},{2},{5},{1}
8 0 0 0 0 0 0 0 1 1
9 0 0 0 0 0 0 0 0 1
9814 6 2 357
9 1 0 0 0 0 0 0 0 0
8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4 M (L) 6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2 1 1 0 1 0 1 0 0 0
第三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一、简答 1.简 述 模 型 化 的 作 用 答:① 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观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
洁的、形式化的。 ② 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
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 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速和可重复的特点,它使得人们可
③提取骨架矩阵
C(Si )
2 4 4
C(Si )
1 3,6
5 3,6
7 1 3,6 3,6 7 1
E(Si )

第三章-结构模型化技术

第三章-结构模型化技术
0, SiR Sj或(Si,Sj)Rb(Si对Sj没有某种二元关系)
2024/9/12
30
与例3-1和图3-5对应的邻接矩阵如下
S1 S2 S3 S4 S5 S6 S7
S1 0 0 0 0 0 0 0 S2 1 0 0 0 0 0 0
a邻矩接7阵矩A阵的有元如素下全特为6征0:的
5行点所,对即应只的有4节有点向称边作进汇入3
5 辩证法(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 是由矛盾的两方面构成的)
2024/9/12
15
七、模型的简化
✓ ①减少变量, 减去次要变量 例在物理中对碰撞的研究, 假设物体是 刚体, 忽略了形变损失的力。
✓ ②改变变量性质 如变常数, 连续变量离散化, 离散变量连续化等变 换方法。
✓ ③合并变量(集结) 如在做投入产出分析时, 把各行业合并成工、 农等产业部门。
✓ S = {S1, S2, S3, S4, S5, S6, S7} ✓ Rb = {(S2, S1), (S3, S4), (S4, S5), ✓ (S7, S2), (S4, S6), (S6, S4)}
2024/9/12
26
2.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 有向图(D)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线)组成,可用 来表达系统的结构。
✓ ④改变函数关系 如去掉影响不显著的函数关系(去耦、分解), 将 非线性化转化成线性化或用其它函数关系代替。
✓ ⑤改变约束条件 通过增加、修改或减少约束来简化模型。
2024/9/12
16
第二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 二、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 ✓ 三、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实用方法 ✓ 四、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系统工程(第3章)

系统工程(第3章)

MAA、MCC、MDD是降了阶的可达矩阵;MDC、MCA 是降了阶的可达矩阵; 是相互作用矩阵, 是相互作用矩阵,需进一步求解
五、有向连接图—结构模型的建立 有向连接图 结构模型的建立
• 可达集:要素 i 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 I 可达集:要素S 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 的可达集, 表示, 的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 I 行中所 表示 由可达矩阵中第S 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有矩阵元素为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 前因集:将到达要素SI 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 的 前因集:将到达要素 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 前因集, 表示, 前因集, 用A(SI )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 I 列中的 表示 由可达矩阵中第S 所有矩阵无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所有矩阵无素为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 而前因集中 , 除包 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 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 而前因集中, 含要素S 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含要素 I 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 若R(SI)=R(SI)∩A(SI ), 则SI 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
缩减可达矩阵
• 在可达矩阵中存在两个节点相应的行、 在可达矩阵中存在两个节点相应的行、 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 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则说明这两个 节点构成回路集, 节点构成回路集,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 节点即可代表回路集中的其他节点, 节点即可代表回路集中的其他节点,这 样就可简化可达矩阵, 样就可简化可达矩阵,称为缩减可达矩 阵。

系统工程名词解释大全

系统工程名词解释大全

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系统工程: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运用建模及预测、优化、仿真、评价等技术对系统的各有关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为选择最优或满意的系统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的分析过程。

系统反震: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

头脑风暴法的论述步骤:针对一定问题,召集由有关人员参加的小型会议,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中,与会者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使创造性设想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做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会者严格遵守规则:1讨论的问题不宜太小,不得附加各种约束条件。

2强调提新奇设想,越新奇越好。

3提出的设想越多越好。

4鼓励结合他人的设想提出新设想。

5不允许私下交谈。

6与会者部分职务高低,一律平等相待。

7不允许对提出的创造性设想作判断性结论。

8不允许批评或指责别人的设想。

9不得以集体或权威意见的方式妨碍他人提出设想。

提出的设想不分好坏,一律记录下来。

两个基本原则:1、推迟判断2、数量提供质量。

德尔菲法一般工作程序:1确定调查目的,拟定调查提纲。

2选择一批经验丰富而又熟悉该专题的专家。

3以通信的方式向选定的各个专家发出调查表,征询意见。

4经过一轮德尔菲活动后,把原始资料或专家意见汇总成图表反馈给参加咨询的专家,在一定期限内回收,在进行汇总分析,然后进入下一轮活动。

如此反复,经过三四轮,意见比较集中后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得出结果。

情景分析法的步骤:1建立信息库。

2确定主题目标。

3分析并构造影响区域。

4确定描述影响区域的关键变量。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作用1: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 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洁的、 形式化的。
作用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 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作用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捷和可重复的特 点。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2)
模型的概念: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 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 展起来的。
构建模型时,要兼顾现实性和易处理性。考虑到现实性,模 型必须包含现实系统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易处理性,模型要 采取理想化的办法,即合理简化。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与模型化的定义(2)
系统模型是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 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数学公式 等)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注:对同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 不同的系统模型;另一方面,同一种模型也可以代 表多个系统。例如:y = k x ( k为常数 )
几何上:代表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代数上:代表比例关系 设 k = 2π , x 代表直径,则 y 表示圆周长 设k 表示弹性刚度, x 表示伸长量,则 y 表示弹簧力大小 设 k = a 表示加速度, x = m 代表质量,则 y 表示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的分类(1)
系统种类繁多,作为系统的描述—系统模型的种类也是很多的。 系统模型的第一种分类方法分为物理模型、文字模型、数学模 型三大类。
系统模型
物理模型
文字模型
数学模型
现实 比 相 实体 例 似 系模 模 模 统型 型 型
网 图 逻解 络 表 辑析 模 模 模模 型 型 型型

3.2.2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建模方法_系统工程:原理与实务_[共4页]

3.2.2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建模方法_系统工程:原理与实务_[共4页]

52 系统
工程

原理
与实务
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

其特点是通过提取系统的构成要素,借助有向图等工具处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文字解释说明,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3.2.1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工作程序 实施ISM 技术,首先搜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存在的二元关系(如因果关系),实现以上模型的具体化,然后根据要素间关系的传递性,通过邻接矩阵的计算或逻辑判定,得到可达矩阵,最后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压缩处理,得到反映系统结构的骨架矩阵,并绘制系统的多级递阶有向图。

此外,还需将得到的解释结构模型与已有的对系统的认识进行比较,通过反馈、比较、
修正、学习,最终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构分析结果。

ISM 的工作程序如图3-4所示。

图3-4 ISM 的工作程序
3.2.2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建模方法
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以可达矩阵为基础,依次进行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四个过程。

1.区域划分
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没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子系统。

这种划分对于很多的系统来说,可以把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来研究,特别是在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这种划分会带来许多方便。

为此,首先需要对可达矩阵划分为与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某系统在明确问题中,一共提出七个问题,即
N { i | i 1, 2 , ,7 }
。显然这些问题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
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也即因果关系。如土壤肥力下降,
将影响单产,单产不高必将影响经济效益下降等等。
为了描述问题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引入因果关系图 概念。图4-3就是上面七个问题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图。图中
3.A的转置
A
T
,则因果关系图箭头改变方向。
4.邻接矩阵只描述两个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或称一 步到达关系,而对多步(间接)关系不考虑。 5.在邻接矩阵中,若某一列元素全为零,则对应的问 题称作源点。如式(4-16)中的③、⑦;如果某一行元素全 为零,则对应的问题称作汇点、如式(4-16)中的①、⑤。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程序
• ISM的工作程序分为以下七步: (1)实施ISM小组:一般由方法技术专家、协调 人、参与者三方面人员组成; (2)设定关键问题; (3)选择构成系统的影响关键问题的导致因素; (4)列举各导致因素的相关性; (5)根据各要素的相关性,建立邻接矩阵和可 达矩阵; (6)对可达矩阵分解后,建立结构模型; (7)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② ③
0 2 1 I A ( 说明不存在实质性三步 1
2
到达关系,
则 M I A ( I A A )
2
由上面两个简例可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1. K 即代表第K步到达关系矩阵。 A 2.如果关系图中不存在回路,且存在K步到达关系, 则必有 A K 1 0。 3.如果关系图中存在回路,则K取值无限,即存在循 环关系。 4.如果对(IA)进行自乘运算,且存在K步到达关 系,则不管关系图中是否存在回路,必有 I A K I A K 1 。 在实际求解时,为方便计算机编程,可用下式求可达矩 阵: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4-16)
邻接矩阵A有如下几个性质: 1.矩阵元素非0即1,称作布尔阵。
2.因果关系图与邻接矩阵一一对应。
模型解析法则是在明确问题之后建立因果关系,然后通过计算
求解出层次鲜明的多级递阶结构形式。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把系统当前存在什么问题明确起来。
为此要请熟悉系统情况的各方面人士,共同对系统现实存在的
主要问题进行陈述,最后形成问题全集,即
N { i | i 1, 2 , , n }
式中:i -代表第 i 个问题。
i→j表示i问题对j问题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就不标注
箭杆。应当提出的是,虽然因果关系图对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 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并且很容易建立对应的邻接矩阵A。
但是当问题的数量较多时,直接给出因果关系图就相当困难,
而直接建立邻接关系矩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设邻接矩 阵 A ( a ij ) n n ,其元素作如下定义:
7
6
5
4
3
1
2
图 4—3问题相互影响因果关系图
a ij
1 0
当 i 对 j 有影响时 当 i 对 j 没有影响时
( i j 1,2 , , n )
这样,对照图4-3给出邻接矩阵如下:

① ② ③ A ④ ⑤ ⑥ ⑦ 0 1 0 0 0 0 0
为了进行区域分解,必须从最底层单元判断开始。因为最 底层单元没有更下层的单元通向它,所以,它的先行集只包括
自身或与它同级的某些强联结单元,它的可达集中除自身和与它
同级的某些强联结单元外,还包括它所能到达的上级各单元。 因此底层单元必须满足条件:A( i )=R( i )∩A( j ),且i =j=1,2,…,n。所有底层单元的集合,构成共同集T, 即 T={ i |iN, 且R( i )A( j )=A( j )}

0 0 1

0 0 0
应用布尔运算规则对A进行自乘运算,得:

① A
2

0 0 0

0 0 0 ( 表 示 两 步 关 系 ,本 例 中 仅 有 ③与①存在两步关系 )
② ③
0 0 1
A
3
① 0 0 0

0 0 0
③ 0 ( 表 示 三 步 到 达 关 系 ,本 例 中 不 存 在 0 三 步 到 达 关 系 ,所 以 为 零 矩 阵 ) 0
(二)求可达矩阵 前面已经说明,邻接矩阵只反映直接联系(或一步到达关 系),而对各种间接联系(或多步到达关系)没有反映。这说
明邻接矩阵信息量不全,有必要研究能反映各种信息联系的新
矩阵—可达矩阵。其具体定义是:包含反身关系和K(K=1, 2…)步到达关系的矩阵叫可达矩阵,记成M。 对邻接矩阵A作自乘运算,可得到问题之间K步到达关系 的信息。当A作自乘运算时,要遵守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即
表 示 两 步 到 达 关 系

① 说 明 三 步 到 达 关 系 矩 阵 与 一 步 到 达 关 系 0 矩 阵 相 同 ,而 出 现 循 环 关 系 )
② ③
0 1 0
同例1,我们看看(IA)自乘运算的结果。



1 1 0

0 1 1 0 1 1 ( 包含反身关系、与一步 到达关系)
I A
② ③



1 1 1 0 1 1

0 1 1 ( 包含反身关系、一步到 达关系
I A 2
② ③



1 1 1

0 1 1
两步到达关系)
I A 3
阶层次结构。下面结合(4-18)式,分别讨论区域分解和级间 分解的方法。
1.区域分解
根据可达矩阵,可把问题单元分成可达集
R( i )和先行集A( j )(这里行单元记为i,列单元记为j, i=j=1,2,…n)。可达集是指i可以到达的单元集合,
先行集则是指能够到达j的单元集合。两个集合的数学表达式
如下: R( i )={ j |j∈N,且 m i j 1 } A( j )={ i |i∈N,且 m i j 1 } (4-19) (4-20)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1(系统诊断)
目前,这种方法在制定复杂的企业计划、决定政策方 针、区域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除此之外,也多采用这种方法对系统问题进行诊断。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并分两种情况分别介绍诊断的步 骤、基本理论和具体作法。
一、仅考虑因果关系的诊断模型 该模型除主要应用于系统结构辨识外,也应用于系统问题 诊断。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问题,建立邻接关系矩阵 结构模型解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比较,存在着互逆过程。 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层次结构,然后进行重要性排序。而结构
解释结构模型法简介
•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 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结构 模型化技术的一种。 • 它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 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 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 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法简介
• 解释结构模型以定性分析为主,属于结构模型, 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 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 关系复杂而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中,也可用 于方案的排序等。它的应用面十分广泛,从能 源问题等国际性问题到地区经济开发、企事业 甚至个人范围的问题等。 • 它在揭示系统结构,尤其是分析教学资源内容 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 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也 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
0+0=0,
00=0,
0+1=1,
01=0,
1+1=1
11=1
在求解可达矩阵之前,我们先看两个简单实例。
3
2
3
2
1
a.无回路
1
b.有回路
图 4—4两个简单因果关系图
例1 图4-4a给出的是一个含有三个问题、且没有回路的 因果关系图。其邻接矩阵如下:

① A ② ③ 0 1 0
解释结构模型的运用原理
• ISM通过对表示有向图的相邻矩阵的逻辑 运算,得到可达性矩阵,然后分解可达 性矩阵,最终使复杂系统分解成层次清 晰的多级递阶形式。解释结构模型在制 订企业计划、城市规划等领域已广泛使 用,尤其对于建立多目标、元素之间关 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及其分析,效果 更为显著。

解释结构模型的运用原理
根据可达矩阵定义,则有
① ② ③
① M I A A
2
② ③
1 1 1
0 1 1
0 0 1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研究(IA)自乘运算情况:

① I A ② ③ 1 1 0

0 1 1

0 0 1
包 含 反 身 关 系 和 一 步 到 达 关 系
M I A
K
I A
2K
4 17
根据(4-17)式对(4-16)式进行运算(计算过程 略),得到可达矩阵如下:
① ② ③ M ④ ⑤ ⑥ ⑦
1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1 0
• 解释结构模型用顶点Vi和Vj表示系统的元素(i=1,2,3…; j=1,2,3…),带箭头的边(Vi,Vj)表示两元素之间的关系,即 可构成有向图(图1),用来表示有向图中各元素间连接 状态的矩阵称作相邻矩阵A。当从Vi到Vj有带箭头的边 连接时,矩阵元素aij取值为1;无连接时取值为零。 • 可达性矩阵M是用矩阵形式反映有向图各顶点之间通 过一定路径可以到达的程度,它通过以下计算求得: 将相邻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矩阵中除主对角线上元 素为1外,其余元素皆为零的矩阵),然后用布尔代数 规则 (0+0=0,0+1=1,1+1=1;0×0=0,0×1=0,1×1=1)进行乘方 运算,直到两个相邻幂次方的矩阵相等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