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幼教资料-中班科学活动:下雨的前兆
中班科学教案雷雨前
中班科学教案雷雨前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雷雨的基本概念,认识雷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有关雷雨的图片和动画素材。
2. 视频:介绍雷雨的科普短视频。
3. 实物道具:模型闪电、雷声音乐盒等。
4. 绘本:描绘雷雨场景的绘本。
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入教学内容前,播放一段与雷雨有关的音效,让幼儿感受到雷雨的声音。
2. 通过观察和听觉感受,让幼儿思考发出这种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活动:1. 通过播放科普短视频,引导幼儿了解雷电产生的原理。
视频中可以展示雷电的形成过程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不要涉及复杂的科学术语。
2. 播放完视频后,与幼儿互动,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准备一些模型闪电和瓶子,利用静电原理,演示静电产生火花的过程。
让幼儿亲自触摸模型闪电,并观察火花的产生。
4. 给幼儿展示绘本,描绘雷雨的场景,通过欣赏绘本内容,引导幼儿对雷雨有更直观的了解。
拓展活动:1. 利用音乐盒播放雷声,让幼儿模仿雷声的节奏和声音。
可以给幼儿发放小打击乐器,让他们跟随雷声进行打击演奏,增强对雷声的感知。
2. 在教室中放置闪电模型,并配合雷声音效,形成一个雷雨的场景。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模拟雷雨前的表现,例如躲避、惊恐、感到害怕等。
3. 制作一个大型雷电模型,利用简单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
教师可以在模型上添加一些特效,例如闪光、声音,增加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4. 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合作完成一幅画作,描绘他们对雷雨的印象。
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画闪电、绘制下雨的场景等。
四、教学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对雷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幼儿思考:雷雨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他们在雷雨天气中需要注意什么?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幼儿探索自然现象,提问他们是否想知道更多关于雷雨的有趣事实,并鼓励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的前兆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的前兆中班科学教案主题:下雨的前兆引言:天气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天气的变化和天气现象是一项基本的科学知识。
本次科学教案中,我们将以“下雨的前兆”为主题,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下雨的前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描述下雨的前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探索和运用科学方法来观察和预测下雨的前兆。
二、前期准备:1. 教师提前准备好简笔画下雨的景象,和雷电、乌云、大风等与下雨有关的图片。
2. 教师准备好一本云朵变化图示的书籍。
3. 教师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如苹果、饼干等。
三、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下雨的景象的简笔画或图片,引发幼儿对“下雨”的注意和兴趣。
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下雨的景象吗?它是怎样的呢?”鼓励幼儿回答,并温和地引导他们描述下雨时的特点和感觉。
2. 观察云朵变化(15分钟):教师展示一本云朵变化图示的书籍,并让幼儿一起仔细观察不同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引导幼儿回答如下问题:- 不同云朵的形状和颜色有什么不同?- 那种云朵出现的时候更容易下雨呢?-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3. 实验1:观察苹果的变化(20分钟):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苹果,并请幼儿仔细观察苹果的外观、触摸表面的湿润程度以及气味。
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一个苹果外面有很多水滴,你认为这个苹果是在雨天还是晴天放在外面的?”幼儿根据观察结果,尝试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4. 探讨雷电的声音(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雷电的声音,引起幼儿的注意,并向他们解释雷电是在电云之间互相放电时产生的声音。
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模仿雷电的声音,并进行互动讨论:- 雷电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你们在哪些情况下听到过雷电的声音?- 你们觉得为什么会有雷电的声音?5. 实验2:观察饼干变硬(20分钟):教师将一块饼干放在通风处,另一块饼干放在密封的容器中,然后请幼儿预测哪一块饼干会先变硬。
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
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以“要下雨了”为主题,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征兆,知道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教材章节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第五册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如云彩的颜色、燕子低飞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征兆。
难点:让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笔、画纸、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观察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如云彩的颜色、燕子低飞等。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下雨前的征兆,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3.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记录本,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天气变化。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下雨前的征兆1. 云彩颜色:白色变为黑色2. 燕子低飞:燕子飞行高度降低3. 空气湿度:空气变得湿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天气变化请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判断是否要下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原因。
2. 答案:(1)观察到云彩颜色变黑,说明要下雨了。
(2)观察到燕子低飞,说明要下雨了。
(3)观察到空气湿度变大,说明要下雨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幼儿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幼儿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锻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下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观察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如云彩的颜色、燕子低飞等。
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
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引言】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
这是一篇关于天气变化和气象观测的教案,适用于中班学生。
通过学习教案,孩子们将了解到雨水的起源、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观测和预测天气。
这将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活动目标】1. 学习雨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2. 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学习观测和预测天气的方法。
4. 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活动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雨水、云朵、雨滴等相关图像或视频。
2. 实验物品:透明杯、水、剃须泡沫。
3. 活动环境:室内和室外。
4. 观察记录表:准备一份简单的观察记录表,包括天气情况和孩子们的观察结果。
【三、活动内容】1. 导入活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介绍今天的主题:“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孩子们感受到雨水的美丽和神奇。
2. 探索雨水的形成过程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雨水的形成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a. 首先,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个透明杯子。
b. 让孩子们在杯子里倒入一些水。
c. 然后,向杯子中喷一些剃须泡沫,观察泡沫上的小水滴。
d. 解释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凝结而成的。
e. 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实验结果。
3. 探究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a.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情况,如晴天、多云、雨天等。
b. 引导孩子们讨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如太阳光的暖和、云的形成等。
c. 鼓励孩子们讲述不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晴天可以进行户外活动,雨天则需要穿雨衣等。
4. 学习观测和预测天气的方法介绍孩子们如何观测和预测天气。
a. 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观察天空的情况,如云的形状、颜色等。
b. 引导孩子们观察温度计的变化,了解它与天气情况的关系。
c. 带领孩子们记录观察结果,可以使用简单的观察记录表。
d. 向孩子们介绍气象员的职业,他们是如何观测和预测天气的。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中班第四章“天气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要下雨了”,通过该节课让幼儿感知天气变化,了解下雨的征兆,认识雨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帮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下雨前的征兆。
难点:让幼儿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图片、实验器材(透明瓶、热水、冰块、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剪刀、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天气变化。
分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天气现象?下雨前有哪些征兆?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验,讲解下雨的形成过程。
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瓶内出现的水滴,解释雨的形成。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观察记录,描述下雨前的征兆。
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结果,大家共同讨论。
4. 动手实践(10分钟)教师发放透明瓶、热水、冰块、盐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实验,观察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雨吗?除了观察天气,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六、板书设计1. 天气变化下雨前的征兆雨的形成过程2. 实验器材与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描述下雨前后的征兆。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描述天气变化和下雨前后的征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天气变化,了解其他自然现象,如:雾、雪等。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和画笔记录观察结果,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动手实践环节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观察天气变化,了解下雨前的征兆是本节课的重点。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前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前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初步理解天气现象中的“雨水”。
2. 提供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云朵、雨滴等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2. 教具:放大镜、透明杯、水、小勺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前几堂课学习的内容,如观察太阳、观察云朵等,提问:“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天气现象吗?”让幼儿回答并提供部分提示。
2. 激发兴趣(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雨水的兴趣,让幼儿观察图片或实物,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叫什么名字?”鼓励幼儿积极回答。
3. 探究雨水的来源(15分钟)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雨水的来源。
教师提供一些云朵的图片,或者使用透明杯装满水,然后让幼儿用小勺子往上面滴水。
引导幼儿观察云朵和水滴的变化,提问:“你们觉得水滴是怎么出来的?”让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水滴和云朵联系起来,解释云朵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后形成了雨水。
4. 观察实验(2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观察实验,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实验一:教师将一些水倒在透明杯中,并将透明杯放在教室窗户旁边,观察一段时间后,幼儿会发现透明杯的外面有些水滴。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询问:“为什么透明杯外面会有水滴呢?”实验二:教师出示一张玻璃窗,用喷雾器喷一些水在窗户上,观察一段时间后,幼儿会看到窗户上出现了模糊的水珠。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询问:“你们是不是看到窗户上出现了水珠?为什么窗户上会有水珠呢?”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对观察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幼儿形成对雨水形成过程的初步认识。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实验观察,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们在哪些地方观察到水滴?水滴是怎么来的?”6.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下雨的日子?下雨时你们会看到什么?” 让幼儿回答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前的变化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前的变化中班科学教案:下雨前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下雨前的天气变化;2. 能够理解下雨前的气象现象。
二、教学准备1. 天气预报图片或视频素材;2. 云朵模型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天气预报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并询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天气。
你们有没有看过天空中的云朵?我们知道云朵的形状和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改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下雨前天气会有什么变化。
”2. 激发学生兴趣(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窗外的天空和云朵,并鼓励他们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教师可以提问:“今天的云朵是什么颜色?是白色还是灰色?形状是什么样的?是蓬松的还是笔直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天空和云朵的变化。
3. 天气变化的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共同探讨下雨前天气的变化。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画板上的云朵模型来说明。
教师提问:“大家观察过云朵吗?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云朵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低时,降雨的可能性就越大呢?那下雨前,云朵的颜色会变成什么样的呢?”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小实验(25分钟)教师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小实验,通过模拟云朵的变化来观察下雨前的天气变化。
教师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盆,装满温水。
然后,教师用冰块在玻璃面前呼吸几次,形成“云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并鼓励他们亲自尝试。
教师可以提问:“当我们呼吸在玻璃面前的时候,云朵会慢慢变厚变低,这是否与我们之前讨论的下雨前天气变化有关呢?”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下雨前天气的变化。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总结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下雨前的天气会有哪些变化?请用自己的话语向大家总结一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
6. 提问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要下雨了科学教案中班
要下雨了科学教案中班
教学目标:
1.学会跟随天气变化,做好防雨措施。
2.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天气情况和相应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
1.预测天气:了解云彩和气象预报的相关知识,预测天气。
2.做好防雨措施:掌握常见的防雨措施,如带雨伞,穿雨衣。
3.描述天气情况: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描述天气情况和相应的应
对措施。
教学过程:
1.热身铺垫: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天气预报页面,询问学生如何
预测明天的天气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云彩的形状和颜色对天气变化的
影响。
2.防雨措施: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防雨措施,如带雨伞和穿雨衣。
学生可以自己互动讨论,探讨哪些措施更加实用和方便。
3.描述天气情况:教师引领学生使用汉语对天气情况进行描述,
比如:“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明天将会下雨,记得带上雨伞。
”
4.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有趣的天气报告,包括天气情况、当天的气温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出行行程和
活动安排,给出合理的建议和说明。
5.课后作业:寻找更多的天气预报信息,对比不同的天气预报网站,探讨天气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撰写一篇关于天气预报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堂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天气预报
的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做好防雨措施,并且能够使用汉语描述天气
情况。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够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这种灵活的、富有趣味性的
教学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天气问题,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教学方式。
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
中班科学教案要下雨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天气的变化》,具体内容为“要下雨了”。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下雨这一自然现象,并掌握简单的防雨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下雨的原因。
2. 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掌握防雨措施。
教学重点:观察天气变化,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图片、PPT、实验器材(热水、冰块、玻璃瓶等)。
学具:画纸、彩笔、水杯、雨衣、雨伞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天气变化。
2. 讲解雨的形成过程(10分钟)利用PPT和实验器材,讲解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下雨的原因。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哪些是雨天,哪些是晴天,并说明判断依据。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天气活动,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判断天气变化。
5. 学习防雨措施(10分钟)讲解并示范简单的防雨措施,如穿雨衣、打雨伞等,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让幼儿分享学习收获,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气变化:多云→阴天→下雨2. 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云→雨滴3. 防雨措施:穿雨衣、打雨伞、注意安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雨天场景,并简要描述。
2. 答案:幼儿作品,教师根据作品进行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和防雨措施。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引导他们关注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可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制作雨衣、雨伞等,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天气预报视频的选择和运用。
2. 雨的形成过程的讲解和实验演示。
中班要下雨了教案
中班要下雨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案选自中班科学领域,主题《要下雨了》。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天气的变化,以及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
教材来源:《幼儿园课程标准》科学领域第五章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说出几种下雨前的自然现象,理解下雨是由于水蒸气冷却而成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幼儿理解下雨是由于水蒸气冷却而成的。
2. 重点:让幼儿能够说出几种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PPT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如乌云、闪电、刮风等,让幼儿初步了解下雨前的征兆。
2. 探究学习(10分钟)教师发放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下雨的成因。
3. 动手操作(5分钟)教师发放彩纸、剪刀和胶棒,引导幼儿制作下雨的场景。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巩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乌云闪电刮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讨论。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积极参与,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探究学习环节,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对下雨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环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场景。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与,让家长陪伴幼儿一起观察天气变化,增强亲子关系。
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科学活动,如制作雨滴、学习气象知识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科学认知。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之前
中班科学教案下雨之前中班科学教案:下雨之前尊敬的老师们:本次科学教案的主题是“下雨之前”,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现象、理解气象变化的原因以及相关生活常识,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幼儿在探究中积累生活经验,拓宽视野,增强对自然的认知。
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天气现象,了解下雨之前的气象变化;2. 能够描述天气变化前后的差异;3. 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常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天、晴天、多云的景象;2. 活动物品:小雨伞、玻璃杯、蒸发皿、水;3. 课件或海报,用于展示天气变化的图表。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幼儿园的室外空地上,展示一幅描绘晴天、多云和雨天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可以和幼儿们进行简单的对话:老师:你们看,这些图片是什么天气?幼儿:是晴天/多云天/下雨天。
老师:你们平时在家或者出去玩的时候,会看到这些天气吗?通过对话,激发幼儿对天气变化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2. 活动1:探究雨前的天气现象(20分钟)让幼儿们分组,每组拿取一把小雨伞,出发到室外进行观察。
老师:我们今天要去观察一下雨前的天气现象。
你们认为,下雨之前,天空会有什么变化呢?幼儿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云层变暗、风变大、温度变凉等。
出发后,观察天空和周围的环境,回到教室后,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幼儿可以描述天空的颜色、云层的形状、风的强度等。
3. 活动2:实验观察水的蒸发(30分钟)为了更好地了解下雨的原因,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每个小组拿取一只玻璃杯、一只蒸发皿和一些水。
老师:我们将在蒸发皿中放一些水,然后把玻璃杯翻过来放在蒸发皿上。
你们猜一下,会发生什么?幼儿们可以进行猜测,例如水会蒸发,汇聚在玻璃杯内部等。
进行实验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幼儿可以描述水的蒸发和玻璃杯内的水滴。
通过实验观察,幼儿可以初步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为下一步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
下雨之前(第一课时)(科学、语言)
主题
奇妙的天和地
活动名称
下雨之前(第一课时)
涉及领域
科学语言健康社会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下雨之前》。2、知道有很多动物都有预测气象本领。
3、了解气象与动植物的行为ຫໍສະໝຸດ 应之间有一定联系。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下雨之前》。含羞草、南瓜苗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一些动物有预报天气的本领吗?(如:蜻蜓、小鱼、蚂蚁),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反思
批阅
三、集体讨论:1.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物能够预报天气呢?它们是怎样预报的?启发幼儿说:还有青蛙、蚯蚓在叫,好象在唱歌。
2。植物能够预报天气吗?你觉得哪些植物能够预报天气?(有含羞草、南瓜苗儿)边讲边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3、教师:这些植物在天气变化的时候,会有什么的反应呢?教师告诉幼儿,含羞草的反应是半开半含,南瓜苗儿往下垂。
二、听讲故事《下雨之前》。
1、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内容。
2、讨论:故事中谈到哪些小动物?小公鸡又看到了谁游到水面上?下雨之前,小公鸡感到怎样?小公鸡走着走着,看到谁飞得很低?小公鸡又看到谁在往高处上搬运东西?
3、教师小结:小公鸡走出家门想去玩一会儿,看到小蜻蜓飞不高,小鱼游到水里,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往高坡上搬运东西,打听到天快要下雨了,就连忙跑回家了。当我们看到这些小动物有这种动态时,就知道天气要变化了对吗?
中班其他活动快要下雨了
中班其他活动快要下雨了
目标:
1、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对打雷这一现象的感受,学习演唱歌曲。
2、体验唱唱跳跳的欢乐。
预备:歌曲录音、铃鼓、积木、双响木、小鼓等。
过程:
1、听听说说:
1)播放打雷的声音: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声响?
生活中,什么时候有雷声?
2)用动作和表情交流对打雷的感受:听到雷声,你有什么感受?
3)查找各种材料模拟打雷的声音:我们能够用什么材料来仿照打雷的声音?
2、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问:歌曲中雷声是如何样说话的?(轰隆隆、轰隆隆)
它还跟我们说什么?
2)教师再次示范演唱。
3)幼儿学习演唱歌曲:重点练习唱准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
3、唱唱跳跳:
1)幼儿自由结队,边唱边即兴做动作:重点指导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最后两句歌词内容。
2)交流即兴创编的动作。
3)引起改编歌词的爱好:想一想,雷声还会告诉我们小朋友什么?。
中班教案下雨的前兆教学案例
中班教案:下雨的前兆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云彩形态及天气变化的前兆,培养幼儿对下雨天气的辨别能力;•提供实景观察与探索环境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天气预报图表•云朵和雨滴的模型•天气相关的图片和绘本故事教学活动1.活动引入(10分钟)–在幼儿园室内创设一个小型天气状况场景,组织幼儿观察、感受天气变化。
例如,通过喷水器模拟雨水,通过风扇创造微风,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
2.观察云朵(20分钟)–准备云朵模型,让幼儿仔细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并与真实云朵进行对比。
–组织幼儿谈论云朵的变化和特点。
例如,当云朵变得灰暗或越来越密集时,它们可能是下雨的前兆。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并记录他们的描述。
3.天气预报体验(30分钟)–展示一份天气预报图表,解释图表上的符号和含义。
例如,云朵符号表示阴天或下雨,太阳符号表示晴天,风车符号表示有风等等。
–按照天气预报图表的提示,让幼儿模拟天气预报的过程。
他们可以扮演天气预报员的角色,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当天和未来几天的天气。
4.云与天气关系的学习(30分钟)–准备一本关于天气的绘本故事,如《云朵儿和雨滴宝宝》。
–读绘本故事给幼儿听,并引导他们观察绘本中的云朵和雨滴。
与幼儿一起讨论天气与云朵的关系,并明确云朵与下雨天气的联系。
5.户外观察活动(30分钟)–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操场或室外空地观察云朵和天气状况。
–组织幼儿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观察到的云朵和状况,强调云朵的特点和与下雨的关系。
6.回顾和总结(10分钟)–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教学活动,提醒他们观察云朵形态及天气变化的前兆。
–引导幼儿总结他们对云朵与下雨的辨别能力,并鼓励他们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拓展活动•制作云朵模型:幼儿可以使用棉花球、纸杯等材料制作云朵模型,加深对云朵形态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教唱与下雨有关的儿歌,并带领幼儿模仿雨滴的形态和动作进行舞蹈创作。
中班要下雨了教案
中班要下雨了教案教案:中班科学活动——要下雨了一、教学内容1. 教材:《中班科学》第五章第二节2. 内容:通过观察天气变化,了解下雨前的征兆,学会预测天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征兆,提高观察和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判断下雨前的征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雨具(雨衣、雨靴)、动物图片。
2. 学具:学生自带雨具、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1.2 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雨具,讨论雨具的用途。
2. 知识讲解(10分钟)2.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下雨前的征兆,如云彩、风力等。
2.2 学生观看动物图片,了解动物如何预测天气。
3. 例题讲解(10分钟)3.1 教师展示例题,如“判断今天是否会下雨”。
3.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例题,得出结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4.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周围环境,预测天气。
4.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预测依据。
5.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下雨前的征兆2. 板书内容:云彩、风力、动物行为等七、作业设计1. 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变化,预测天气。
2. 思考题:请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预测天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度。
2. 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观察和实践,提高预测天气的能力。
3.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行天气观察实验,如制作简易气象站,记录天气数据。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判断下雨前的征兆。
解析: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和判断下雨前的征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下雨前中班科学教案
下雨前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天气变化,识别下雨前的气象特征。
2. 了解下雨前的气象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3. 学会合理利用天气信息,进行预测和判断。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下雨前的气象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3. 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
4. 制作简易气象观测仪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下雨前和下雨后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种天气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思考下雨前的一些气象特征。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如气温、湿度、气压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3. 气象特征观察(20分钟)组织学生观察下雨前的气象特征,如云层的变化、风向的变化、大气压力的变化等。
让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并与同桌分享。
4. 气象仪器的使用(20分钟)介绍几种简单的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等,并在实验室或室外进行示范。
让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5. 制作简易气象观测仪器(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常见材料制作简易气象观测仪器,如自制的潮湿度计、风力计等。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指导和提供的材料进行制作,并测试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6. 教学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观察天气变化的重要性和利用天气信息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提高自己的预测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准确性和记录的完整性。
2. 学生在制作气象观测仪器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对下雨前的气象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判断和利用天气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例子,进一步观察和比较下雨前的气象特征。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
3.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气象站,亲自体验气象观测和预报工作。
中班幼儿园科学教案快下雨啦范文幼儿园中班“下雨了”教案反思
一、教案名称:中班幼儿园科学教案《快下雨啦》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雨的形成过程,了解天气的变化。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雨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天气的变化。
2. 难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雨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雨具(雨衣、雨靴)、图片、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室内活动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天气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要下雨的迹象。
2. 基本部分:a) 教师播放雨的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
b) 教师展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雨的特点。
c)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变化,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d)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雨的认识。
3. 巩固部分:a)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下雨的场景。
b)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雨具游戏,让幼儿体验雨中的乐趣。
4.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强调下雨时的注意事项。
5.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次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认知评价:通过提问,检查幼儿对雨的形成过程和天气变化的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雨具游戏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情感评价: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表现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拓展:1. 家庭作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雨的日子,并讨论雨对生活的影响。
2. 主题活动:组织一次户外探雨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雨天的乐趣,并观察雨后的环境变化。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特别是在户外观察和实验环节。
2.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当难度的信息和活动。
3.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九、教学建议:1. 针对幼儿的兴趣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下雨的前兆教案
下雨的前兆教案教案标题:下雨的前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下雨的前兆现象及其表现;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下雨的前兆现象:乌云密布、风劲、气温下降等;2. 下雨的前兆表现:树叶颤动、天空变暗、鸟儿停歇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经历的下雨天,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了下雨的前兆现象。
2. 引入下雨的前兆现象,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下雨前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知识讲解:1. 介绍下雨的前兆现象:乌云密布、风劲、气温下降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现象。
2. 介绍下雨的前兆表现:树叶颤动、天空变暗、鸟儿停歇等。
同样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这些表现。
观察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观察记录表格。
2. 指导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观察实践,让他们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下雨的前兆现象和表现。
3. 学生观察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现象和表现,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总结讨论:1. 引导学生回到教室,进行总结讨论。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下雨的前兆现象和表现。
2. 整理学生的观察结果,归纳总结下雨的前兆现象和表现,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天气观察任务,让他们进一步培养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在家庭或社区中观察天气,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记录准确性;2. 学生在总结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下雨的前兆现象和表现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视等);2. 下雨的前兆现象和表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延伸:1. 可以请地理老师或气象学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天气变化和下雨的前兆;2. 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天气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季节下雨的前兆是否有所不同等。
下雨之前幼儿园教案
下雨之前幼儿园教案活动目的•帮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观察自然环境;•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感官、认知和语言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内容在下雨前利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时间,进行一次天气变化观察及相关的活动。
步骤第一步:观察天气变化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察天空中的变化。
比如,询问幼儿们当前天气状况,让幼儿寻找云朵、太阳和风的迹象,给天气状况打出分数(如晴天10分,雨天1分)第二步:引导幼儿预测即将到来的天气在观察完天空变化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试着预测即将到来的天气。
因为孩子们刚刚亲眼所见的天空变化,所以情况比较有利,老师可以先给予指引,让孩子们从观察到的天空情况、家长所说的天气预报和个人经验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们辨别天气的变化规律性,根据变化规律性,来预测天气变化。
第三步:课堂小游戏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天气相关的游戏活动。
如“我是小雨滴、我要钻进云朵里”,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知识;“抢太阳”,模拟过程通过个人或团队争抢“太阳”等方式,让幼儿知道太阳的重要作用。
第四步:制作下雨的艺术作品在天气预测、游戏活动后,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自由创作,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制作“雨”的题材的艺术作品。
比如,用手指在画纸上涂鸦模拟下雨的场景,或者制作“伞”的三维立体画.教育意义这个活动将孩子们的自我预测和观察天气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自然规律。
在制作“雨”的艺术作品时,让幼儿们有机会将他们对天气的想象和感性理解也融入到艺术作品中,这将有助于孩子们更深的了解自然环境、发掘自我潜力。
***参考来源: [幼儿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1、知道动物也会预报天气,了解一些常见的下雨前兆。
2、初步学习将气象预报的知识经验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活动准备:
拼图八幅,小猴布偶一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夏天到了,经常会有雷阵雨,要是出门没带雨伞,就有可能被淋湿。看来,我们还真该了解一下天气预报。”
(1)经验交流:
——“我们可以从哪里了解天气预报呢?”
“小动物会不会给我们预报天气呢?”
(2)交代任务:
——“动作是怎么预报天气的?这个秘密就藏在拼图里。”
2、拼图讲述:
(1)小组合作拼图,并讲述图意。
(2)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讲述拼图内容。
(3)小结动物预报天气的多种方式。
3、迁移经验:
——“下雨前,日常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东西会有异常的变化?”
“知道今天要下雨,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