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有限元 第5章接触问题的非线性问题

合集下载

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2)对数应变和真实应力 对数应变/自然应变/真实应变是度量大应变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它是非线性应变的度量,因此是关于最终长度的非线性函数。与线性应变相比,对数应变(或真实应变)是可加
的。考虑一个初始长度为1m的杆经过下面3步的变形: 第1步: 从1m 变形至1.2m 第2步:从1.2m 变形至1.5m 第3步:从1.5m变形至2m 在下表中我们比较了工程应变和真实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真实应变是可加的,因此在非线性分析中应该
大位移和大转角(小应变;线性或非线性材料)
大位移、大转角和大应变(线性或非线性材料)
K.J. Bathe, Finite Elemente Methoden 在线性FEA中,应变,如x方向应变可写为εx = ∂u/∂x,也就是说在表达式εx = ∂u/∂x + ...[(∂u/∂x)z + (∂v/∂x)z + (∂w/∂x)z]中只考虑了一次项的影响。在大位移(非线性)中,表达式的二次项也要考虑。另外,材料的应力-应变关 系也不一定是线性的。 2)材料非线性
材料非线性的特点
非线性材料(小位移)
K.J. Bathe, Finite Elemente Methoden 所有的工程材料本质上都是非线性的,因为无法找到单一的本构关系满足不同的条件比如加载、温度和应变率。 可以对材料特性进行简化,只考虑对分析来说重要的相关因素。线弹性材料(胡克定律)假设是最简单的一种。如果 变形可恢复,则材料为线弹性,如果变形不可恢复,则为塑性。如果温度效应对材料属性影响较大,则应该通过热弹性或热-塑性关系考虑结构和热之间的耦合效应。如果应变率对材料有明显影响,则应使用粘-弹性或粘-塑性理论。 上图是一个材料非线性的示例。 材料非线性的简单分类: 1. 非线性弹性 2. 超弹性 3. 理想弹-塑性 4. 弹性-时间无关塑性 5. 时间相关塑性(蠕变) 6. 应变率相关弹-塑性 7. 温度相关的弹性和塑性 如果考察上图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则材料非线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线弹性-理想塑性 2. 线弹性-塑性。应力-应变曲线的塑性段与时间无关,还可细分为两种:

非线性有限元及结构力学模拟中的三类非线性问题

非线性有限元及结构力学模拟中的三类非线性问题

非线性有限元及结构力学模拟中的三类非线性问题1. 线性分析外加载荷与系统的响应之间为线性关系。

例如线性弹簧,结构的柔度阵(将刚度阵集成并求逆)只需计算一次。

通过将新的载荷向量乘以刚度阵的逆,可得到结构对其它载荷情况的线性响应。

此外,结构对各种载荷情况的响应,可以用常数放大和/或相互叠加,以确定它对一种全新载荷情况的响应,所提供的新载荷情况是前面各种载荷的叠加(或相乘)。

这种载荷的叠加原理假定所有的载荷情况采用了相同的边界条件。

2. 非线性分析非线性结构问题是指结构的刚度随其变形而改变。

所有的物理结果均是非线性的。

线性分析只是一种近似,它对设计来说通常已经足够了。

但是,对于许多结构包括加工过程的模拟(诸如锻造或者冲压)、碰撞分析以及橡胶部件的分析(诸如轮胎或者发动机支座),线性分析是不够的。

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具有非线性刚度响应的弹簧。

线性弹簧,刚度是常数非线性弹簧,刚度不是常数由于刚度依赖于位移,所以不能再用初始柔度乘以外加载荷的方法来计算任意载荷时弹簧的位移。

在非线性隐式分析中,结构的刚度阵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必须进行许多次的生成和求逆,分析求解的成本比线性隐式分析昂贵得多。

在显式分析中,非线性分析增加的成本是由于稳定时间增量减小而造成的。

非线性系统的响应不是所施加载荷的线性函数,因此不能通过叠加来获得不同载荷情况的解答。

每种载荷情况都必须作为独立的分析进行定义和求解。

3. 非线性的来源在结构的力学模拟中有三种:材料非线性、边界非线性(接触)、几何非线性。

(1) 材料非线性大多数金属在低应变值时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但是在高应变时材料发生屈服,此时材料的响应成为了非线性和不可恢复的。

橡胶材料等也是一种非线性、可恢复(弹性)响应的材料。

材料的非线性也可能与应变以外的其它因素有关。

应变率相关材料数据和材料失效都是材料非线性的形式。

材料性质也可以是温度和其它预先定义的场变量的函数。

(2) 边界非线性如果边界条件在分析过程中发生变化,就会产生边界非线性问题。

钢板弹簧刚度特性及接触摩擦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钢板弹簧刚度特性及接触摩擦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N o l e rF n t e e t ay i o t f e sCh r c e si , n i a i i Elm n n e An l ssf rS i n s a a tr tc f i Co t c n rc i n o aLe fS rn n a t dF t f a p g a i o i
la rn . e fs i g p
Ke rs: irt na dwa e;e f p n n nie r; o tc n it n ; nt lm e t ay i ywo d vbai n v la r g; o l a c n t df ci o si n a a r o f i ee n lss i e n a
p y ia d lo e f s rn s b i t o o l e r e e t,s c s lr e d f r ai n n e l a r t n a d h sc l mo e fa l a p g wa u l wi s me n n i a f c s u h a a g e o m t ,i tre f fi i n i t h n o co
2 1年 6 02 月







第3 期
文 章编 号 :0 61 5 (0 20 —0 60 1 0 —3 52 1 )30 1 5
钢板弹簧刚度特性及接触摩擦 的非线性 有 限元 分 析
樊翠连 ,李舜 酩,张袁元
( 南京航 空航 天大 学 ,南京 2 0 1 106)
摘 要 : 统的钢板弹簧计算 方法在精确建立力 学模 型时难度较大 。考虑钢板弹簧 实际工作过程 中的大变形 、 传 片
f c i n f r e r ee i e rd fe e t rci n c e ce t a d l a s a d t eri f e c so c a i s h r ce it s i o r t o c swe ed tr n d f i r n ito o f in s n d , m o f i o n i n l n e n me h n c a a trsi h u c c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基本思路:
分段线性化方法,将荷载划分成很多小步,逐 步施加
具体操作方法:
显式求解法(增量法) 隐式求解法(迭代法)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显式求解法
将荷载分成若干小步,逐步施加 认为在每个小步中,结构是线性的,同 一荷载步的刚度矩阵相同 不同荷载步的刚度矩阵可以不同 用一系列的折线去近似曲线
某次迭代位移改变量 同级荷载节点总位移 < 误差容限
能量收敛标准
一般以某次迭代的应变能增量为分析对 象,以同级荷载作用下总应变能为参考 标准
某次迭代应变能改变量 同级荷载总应变能 < 误差容限
一般使用无穷范数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钢筋混凝土有限元》
注意事项
修正的欧拉折线法(Mid-point Method)
P K2 K1 Pn Pn-1
单元刚度矩阵
已知应力,应变,应变增量
[K n−1 ]
根据当前应力应变求切线刚度矩阵 求中点应力 {σ n '} = {σ n−1 } + [K n−1 ] {dε n }
2
根据中点应力和应变 {σ n '}, {ε n−1 } + n 求此时 2 的切线刚度矩阵 [K n−1 ']
判断对象
力收敛标准 位移收敛标准 能量收敛标准
范数
无穷范数 一范数 二范数
V
V
V

= max Vi
= ∑ Vi
=
判断标准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
1
范数
无穷范数 一范数 二范数

03非线性分析要点

03非线性分析要点

第三部分非线性分析第一章非线性有限元概述1.1非线性行为1、 非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结构刚度随载荷的改变而变化。

如果绘制一个非线 性结构的载荷一位移曲线,则 力与位移的关系是非线性函数。

2、 引起结构非线性的原因:a 几何非线性:大应变,大位移,大旋转 (例如钓鱼竿的变形)b 材料非线性:塑性,超弹性,粘弹性,蠕变c 状态改变非线性:接触,单元死活3、 非线性行为一一分析方法特点A 不能使用叠加原理!B 结构响应与路径有关,也就是说加载的顺序可能是重要的。

C 结构响应与施加的载荷可能不成比例。

1.2非线性分析的应用1、 一些典型的非线性分析的应用包括: 非线性屈曲失稳分析金属成形研究碰撞与冲击分析制造过程分析(装配、部件接触等)材料非线性分析 (塑性材料、聚合物)2、 橡胶底密封:一个包含几何非线性(大应变与大变形),材料非线性(橡胶), 及状态非线性(接触)的例子。

2.1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1、求解一个结构的平衡问题通常等于求解结构的总位能的驻值 问题。

结构总位能n : 口 "3弋门心 2、 增量法:就是将荷载分成一系列的荷载增量,即 ANSYS 中的荷载步或荷载子 步。

A 要点:在每一个荷载增量求解完成后,继续进行下一个荷载增量之前, 刚度矩阵以反映结构刚度的变化。

B 增量法的优点:可以追踪结构变形历程,这对于材料或几何非线性(特别是 极限值屈曲分析)十分有用。

C 增量法的缺点:随着荷载步增量的增加而产生积累误差,导致荷载-位移曲 线飘移。

D 对飘移进行平衡修正,可以大大提高增量法的精度。

应用最广的就是在每一 级载荷增量上用Newton-Raphsor 或其变形的迭代法。

3、 迭代法:割线刚度法:收敛性差,因此很少应用切线刚度法Newto n-Ra phsor 迭代法:切向刚度法中 2.2 Newto n-Ra phsor 迭代法 1、 优点:对于一致的切向刚度矩阵有 二次收敛速度。

abaqus经典例题集

abaqus经典例题集

abaqus经典例题集下面是一些abaqus的经典例题,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款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

1.线性弹性问题例题1:在一个长方形平板上施加均匀分布的载荷,求解板的应力和应变。

解题步骤:-创建模型,定义几何参数和材料属性;-划分网格;-应用边界条件;-施加载荷;-求解;- 后处理,查看结果。

2.非线性问题例题2:一个简支梁在受力过程中,梁的横截面半径发生变化。

求解梁的挠度和应力。

解题步骤:-创建模型,定义几何参数、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应用材料的本构关系;-施加载荷;-求解;- 后处理,查看结果。

3.热力学问题例题3:一个平板在均匀温度差的作用下,求解热应力和温度分布。

解题步骤:-创建模型,定义几何参数、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和温度差;-划分网格;-应用热力学本构关系;-施加温度边界条件;-求解;- 后处理,查看结果。

4.耦合问题例题4:一个悬臂梁在受到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同时,还受到温度的变化。

求解梁的应力和温度分布。

解题步骤:-创建模型,定义几何参数、材料属性、边界条件、载荷和温度变化;-划分网格;-应用耦合场本构关系;-施加边界条件、载荷和温度边界条件;-求解;- 后处理,查看结果。

5.接触问题例题5:两个物体相互挤压,求解接触面上的应力和接触力。

解题步骤:-创建模型,定义几何参数、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和接触属性;-划分网格;-应用接触算法;-施加边界条件和接触力;-求解;- 后处理,查看结果。

通过以上五个经典例题的讲解,相信大家对abaqus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类型,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希望大家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为优秀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师。

接触问题求解方法【刘怀举的博客】

接触问题求解方法【刘怀举的博客】

接触问题求解方法(2010-10-02 00:25:00)转载▼标签:杂谈不管在接触边界之间是否有间隙存在,接触作用的出现对结构受载荷之后的接触状态和应力分布都有直接的影响,有些结构正是由于接触作用,使不连续的部分共同工作,从而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而正是由于接触的存在使得有些结构出现局部高应力,很容易使材料屈服或发生裂缝,如果再受到循环荷载的影响,还可能产生疲劳失效。

因此对于接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赫兹接触理论及后来其它学者发展的弹性接触理论称为经典接触力学,它们都是通过封闭的解析解来解决接触问题的,但其应用范围有限,因而接触力学的进展主要与消除这些限制有关。

接触问题属于数学上的混合边值问题,Boussinesq积分方程是其主导方程。

按所用数学方法的不同,可将接触问题的理论解法大致分为经典解法和非经典解法。

以经典的数学工具如积分变换法和复变函数法求解接触问题的方法称为经典解法,以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求解接触问题的方法称为非经典法。

以传统有限元法等数值方法为基础的非经典解法主要有罚函数法、拉格朗日乘子法、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摄动拉格朗日乘子法及数学规划法。

Trefftz有限元模型利用辅助网线位移场或面力场,在一种杂交意义上将单元域内位移场关联起来。

单元域内位移场精确满足控制微分方程,它可表达为微分方程的特解、适当截断的Trefftz完备解系与待定参数乘积的和的形式。

利用定义在每个单元边界上的独立的网线位移场,单元间的连续性就在一种近似意义上得到满足。

在单元一级上消去内部待定参数后即可得到标准的力-位移关系式(即单元刚度方程)。

变分泛函是Trefftz有限元法的核心,它在单元公式推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Trefftz有限元法继承了传统有限元法和传统边界元法的优点:(1)公式中只含有对单元的边界积分,这样就可以生成任意多边形单元甚至曲边单元。

因此,Trefftz有限元法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边界型求解方法,单元的边界类似于一种特殊形式的边界单元,其刚度矩阵对称、计算简单,而不像传统边界元那样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如计算边界奇异积分的复杂积分规则,处理非齐次方程的特殊积分,处理间断问题的双节点技术等等)。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课程名称: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英文名称: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s
课程类型:√□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其它
考核方式:大作业、编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适用专业:理工文医各专业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
总学时/讲授学时:40/40
a)Volume 1 & Volume 2
3.Bathe: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in engineering analysis. 1982
4.Cook, Malkus, Plesha, Witt: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2002
5.Simo, Hughes: Computational inelasticity. 1997
6.Zienkiewicz, Taylor: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Volume 2. 2008
7.Reddy: An introduction to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2004
第九章接触
§9.1光滑及摩擦接触问题的数学描述
§9.2变分等式及变分不等式方法
§9.3一维无摩擦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法及过程
§9.4摩擦接触问题算法
§9.5接触面相关的数学描述及算法
§9.6几种摩擦模型简介
第十章材料非线性
§10.1一维理想塑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及算法
§10.2基本的等向强化模型及算法
§10.3率无关塑性积分算法
Volume 1 & Volume 2

非线性结构有限元分析课件

非线性结构有限元分析课件

非线性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步骤与流程
• 设定边界条件和载荷,如固定约束、压力 或力矩等。
非线性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步骤与流程
01 步骤三:求解
02
选择合适的求解器,如Newton-Raphson迭代法或 直接积分法。
03 进行迭代计算,求解非线性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非线性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步骤与流程
01
步骤四:后处理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将复杂的结构或系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并建立 每个单元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和分析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详细描述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离散化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将复杂的结构或系统划分为有限个小的单 元(或称为有限元),并建立每个单元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和分析结构的非线性行为。这种方法能够 考虑各种复杂的边界条件和材料特性,提供更精确的数值结果。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常用方法
总结词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迭代法、增量法、 降维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非线性问题选择 使用,以达到更好的分析效果。
详细描述
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迭代法、增量 法、降维法等。迭代法是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有限元的位 移和应力,逐步逼近真实解的方法;增量法是将总载荷 分成若干个小的增量,对每个增量进行迭代计算,最终 得到结构的总响应;降维法则是通过引入一些简化的假 设或模型,将高维的非线性问题降维处理,以简化计算 和提高计算效率。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 非线性问题选择使用。
03
02
弹性后效
材料在卸载后发生的变形延迟现象。
材料强化
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强度增加 现象。
04

非线性有限元解法

非线性有限元解法

现在设
u un
是方程(1)的第 n 次近似解。一般地,这时
( un ) P( un ) R 0
该值可作为对偏离平衡的一种度量(称为失衡力)。设修正值为 此时新的近似解为:
(2)
un
(3)

u un1 u n un
将(3)代入(1)中并在 u un 附近将 ( un un ) 泰勒(Taylor)展开: (4) ( un un ) ( un ) un un (5) n 若记 K K (u )
un un1 u n
范数的定义可取 或
(3) (4)
un max{ un }
un [{ un }t { un } ] 1/ 2
于是收敛判据可取为: un un (位移收敛判据) 在这里注意到,对于非线性方程(1),将 un 代入一般不是严格满足的,即
(5) (6)
( u ) K ( u )u R 0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解法
• 对于线弹性小变形问题,其有限元方程组是线性的
Ku R 0
• 其解答利用直接方法很容易得到 u K 1R • 但是对于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则不能利用直接方法 得到其解答。 • 一般地说,不能期望得到非线性方程组的精确界。 • 通常利用各种数值方法,用一系列的线性方程组去 逼近非线性方程组的解。
现在来求相应于载荷因子为1 n 时的解。 设 un1 un u 为其解, n 于是有 ( un u,n ) P( un u ) ( n )R 0 (4)
将 ( un u,n ) 在 un , n 处泰勒展开得
T T n
可得 n 1 n 1 从而可解出修正量 un 为 un ( K T ) ( un ) ( K T ) ( R P( un ))

非线性有限元

非线性有限元
Ki-1
(三)混合法 如对同一非线性方程组混合使用增量
法和迭代法,则称为混合法或逐步迭代法。 一般在总体上采用Euler增量法,而在
同一级荷载增量内,采用迭代法。
Ki-1
刚度的取值可根据给定的应力-应变曲 线导出。若每级计算都采用上一级增量计算 终了时的刚度值,则称为始点刚度法。
Ki-1
始点刚度法类似于解微分方程初值问题 的欧拉(Euler)折线法,计算方法简单但计算 精度较低,容易“漂移”。
若采用中点刚度法则可以提高精度。该 法类似于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龙格-库塔 (Runge-Kutta)法,包括中点切线刚度法 和中点平均刚度法。
(1) 直接迭代法 对非线性方程组
设其初始的近似解为 ,由此确定近似的
矩阵
可得出改进的近似解
重复这一过程,以第i次近似解求出第i+1 次近似解的迭代公式为直接迭代法
对非线性方程组
直到 变得充分小,即近似解收敛时,终止迭代。
在迭代过程中,得到的近似解一般不会满足 作为对平衡偏离的一种度量,称为失衡力。
q-Newton—Raphson迭代法的计算过程
(2)初应力法 如果在弹性材料内确实存在初应力 ,则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为
由上式及虚功原理可导出单元的结点力为
集合单元得出以下的有限元方程 式中, 为由初应力 引起的等效结点荷载
初应力法就是将初应力看作是变化的, 以此来反映应力和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通过不断地调整初应力,使线弹性解逼近非 线性解。
接触非线性 由于接触体的变形和接触边界的摩擦作用,
使得部分边界条件随加载过程而变化,且不 可恢复。这种由边界条件的可变性和不可逆 性产生的非线性问题,称为接触非线性。
材科非线性有限元法 材料非线性是由本构关系的非线性引

非线性有限元1_非线性方程求解及收敛控制

非线性有限元1_非线性方程求解及收敛控制

2014-12-3
18
2.1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增量法
增量法:就是将荷载分成一系列的荷载增量,即ANSYS中的 荷载步或荷载子步。 要点:在每一个荷载增量求解完成后,继续进行下一个荷载 增量之前,调整刚度矩阵以反映结构刚度的变化。
公式( 4) ui 1 ui ui 1
2014-12-3 6
1.1 非线性行为——材料非线性
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是产生结构非线性的一个 普遍原因。
应力
应力
应变
应变

橡胶
2014-12-3 7
1.1 非线性行为——状态改变非线性
许多非线性问题是与状态相关的。例如一段 绳索可以是松驰的或拉紧的。一个装配件的两部分可 能接触或脱离接触。
在这个接触例题中 ,接触面积未知, 它取决与施加载荷 的大小。
2014-12-3
8
1.1 非线性行为——分析方法特点

不能使用叠加原理! 结构响应与路径有关,也就是说加载的顺序可能是重要的。 结构响应与施加的载荷可能不成比例。
2014-12-3
9
第一章 非线性有限元概述
1.1 非线性行为 1.2 非线性分析的应用
2014-12-3 25
2.2 Newton-Raphson迭代法--力平衡
Newton-Raphson 法需要一个收敛的度量以决定何 时结束迭代。 给定外部载荷(Fa),内部载荷( Fnr ,由单元应力 产生并作用于节点),在一个体中,外部载荷必须与内 力相平衡。
Fa - Fnr = 0
收是平衡的度量。
载荷
F
收敛半径 如果 ustart 在收敛半径内将收 敛,否则将发散。
ustart ?

有限元接触分析

有限元接触分析

第五章接触问题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5.1引言在工程结构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接触问题。

火车车轮与钢轨之间,齿轮的啮合是典型的接触问题。

在水利和土木工程中,建筑物基础与地基,混凝土坝分缝两侧,地下洞室衬砌与围岩之间,岩体结构面两侧都存在接触问题。

对于具有接触面的结构,在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接触面的状态通常是变化的,这将影响接触体的应力场。

而应力场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接触状态,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由于接触问题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本章将作为专门问题进行研究。

最早对接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H. Hertz,他在1882年发表了《弹性接触问题》一书中,提出经典的Hertz弹性接触理论。

后来Boussinesg 等其他学者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

但他们都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公式来研究接触问题,因而只能解决形状简单(如半无限大体)、接触状态不复杂的接触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应用数值方法解决复杂接触问题成为可能。

目前,分析接触问题的数值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数学规划法。

数学规划法是一种优化方法,求解接触问题时,根据接触准则或变分不等式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二次规划或罚函数方法给出解答。

边界元方法也被用来求解接触问题,1980年和1981年,Anderson先后发表两篇文章,用于求解无摩擦弹性接触和有摩擦弹性接触问题。

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仍主要用于解决弹性接触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数学规划法和边界元法只适合于解决比较简单的弹性接触问题。

对于相对复杂的接触非线性问题,如大变形、弹塑性接触问题,还是有限元方法比较成熟、比较有效。

早在1970年,Wilson和Parsons提出一种位移有限元方法求解接触问题。

Chan和Tuba,Ohte等进一步发展了这类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假定接触状态,求出接触力,检验接触条件,若与假定的接触状态不符,则重新假定接触状态,直至迭代计算得到的接触状态与假定状态一致为止。

工程有限元方法接触非线性讲义PPT(30页)

工程有限元方法接触非线性讲义PPT(30页)
3. 只能使得约束条件得到近似满足 4. 罚函数太大将导致显式解法的时间步长临界值降低 5. 罚函数太大可能导致两个接触体的相对运动发生虚假
反向,使得解的过程不稳定
4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程
• 4.1 接触界面的离散处理
– 接触块
接触块(或线):单元上处于接触面上的面(或边)
二维问题的主被动接触线
– 接触点对
罚函数法
惩罚因子
z* x, y. 2x2 2xy y2 18x 6y x y2
z* 4x 2 y 18 2 x y 0
x
z* 2x 2 y 6 2 x y 0
y
x 12 ; y 12 15 / 11/
y 12
3 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案
原问题中不包含 接触约束条件的
3. 利用接触面上和上述等式约束所对应的动力学或运动学的不等式 约束条件作为校核条件对解的结果进行检查 ➢ 若不违反接触条件,则完成本步求解并转入下一增量步 ➢ 否则转入1再次进行搜寻和迭代求解,直到每一点的解都满足 校核条件
3 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案
• 3.2 接触面的定解条件和校核条件
接触状态
定解条件
有限元方法与
• 接触非线性概述 • 接触界面条件 • 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案 •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程 • 有限元方程的求解方法
1 接触非线性概述
接触非线性的来源:由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接触状态引起,主要 包括
(1) 接触界面的区域大小和相互位置以及接触状态不仅事先未知,且都随时 间发生变化,需要在求解过程中确定
2 接触界面条件
• 2.3 切向接触条件
– (1) 无摩擦模型
若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是绝对光滑的,或 者相互间的摩擦可以忽略,则采用无摩 擦模型

隔膜泵曲轴轴承半套装配体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隔膜泵曲轴轴承半套装配体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隔膜泵曲轴轴承半套装配体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固液两相介质或纯液体介质的长距离管道化输送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

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长距离管道化输送具有如下优点:建设周期短、对环境污染小、对地形适应性强及运行稳定等。

作为长距离管道化输送中的核心动力设备,隔膜泵的相关研发和制造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前隔膜泵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即隔膜泵输送流量和工作压力在不断提高,对隔膜泵的研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隔膜泵曲轴轴承部装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受到重载荷的作用,工作环境恶劣,半套在隔膜泵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会发生磨损、疲劳、断裂等事故,造成隔膜泵停车检修,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隔膜泵曲轴曲柄与连杆大端轴承的联接结构中采用了半套装配结构,半套结构的变形及强度将直接影响到曲轴部装乃至整个动力端运行的稳定性。

所以对半套分析是隔膜泵强度分析的重要部分。

目前针对半套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了曲轴曲柄、半套和轴承内圈组成的装配体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应力分析,针对两种不同结构尺寸的半套结构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这两种结构的优缺点,为曲轴轴承半套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曲轴轴承半套装配体分析1.1 几何模型隔膜泵曲轴曲柄、半套和连杆轴承内圈组成的装配体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半套形状如图2所示,本文分析半套与曲轴曲柄接触面宽度分别为131.18mm和111.18mm时,半套的应力和变形。

1.2 有限元模型本文对曲轴曲柄、半套和轴承内圈组成的装配体进行分析,网格划分采用四节点四面体单元,网格应适当进行细划,曲轴曲柄材料为合金钢、半套材料为45#鋼、轴承内圈材料为轴承钢,半套材料的弹性模量为206GPa,泊松比为0.3,材料屈服极限为295MPa。

该装配体有限元分析约束和载荷如下:曲轴曲柄面施加全约束;轴承内圈与半套之间做面-面接触;半套与曲轴曲柄之间做面-面接触;在轴承套内圈施加175T的活塞力。

非线性有限元(河海教授-任青文)

非线性有限元(河海教授-任青文)

一点的位移f = [u v w]T与单元结点位移δ e 之间的关系:
f = Nδ e
(1-3)
Ni反映了单元内位移的分布形状,所以又称形函数。对于d个结点的三维单元,
⎡N1 0 0 N2 0 0
Nd 0 0 ⎤
N=
⎢ ⎢
0
N1
0
0 N2
0 "" 0 N d
0
⎥ ⎥
(1-4)
⎢⎣ 0 0 N1 0 0 N 2
x e =[x1 y1 z1 x2 y2 z2……xd yd zd]T 为单元各结点的整体坐标。
(1-7)
(2)单元的结点荷载 R e
[ ] [ ] 作 用 在 单 元 上 的 集 中 力 P = Px Py Pz T , 体 力 p = X Y Z T 及 面 力
[ ] p = X Y Z T 必须转换成等效的单元结点荷载列阵 Re ,
其中 δ1,δ 2 ,",δ n 是未知量,ψ1,ψ2 ,",ψn 是 δ1,δ 2 ,",δ n 的非线性函数,现引用矢量记号 δ = [δ1 δ 2 " δ n ]T ψ = [ψ1 ψ 2 " ψ n ]T
上述方程组可表示为
ψ(δ) = 0
还可以将它改写为
ψ(δ) ≡ F (δ) − R ≡ K (δ)δ − R = 0 K (δ) 是一个 n × n 的矩阵,其元素 kij 是矢量 δ 的函数,R 为已知矢量。在位移有限元中, δ 代表未知的结点位移, F (δ) 是等效结点力, R 为等效结点荷载,方程 ψ(δ) = 0 表示结点
式中
4
∫ U e = 1 εT σdv V2
(1-25)
∫ ∫ V e = − f T P − f T pdv − f T pd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A
PAi PBi
(i= x , y , z )
(5.8) (5.9)
Az Bz 0 z
Ai Bi
(i= x , y )
同时要满足沿接触面的切平面方向不滑动的条件:
PBz 0 和 PB2x PB2y f PBz
以上式中, 0 z 是接触面在 z 方向的初始间隙,f 是接触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2) 滑动接触条件
Q
向接触力是不可逆的。 因此,凡是考虑接触面切向摩擦力的接触问题,都应当按复杂加载过程来研究,即通过 增量的方式求解。对于不考虑摩擦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简单加载过程,可以一步加载完成求 解。 5.3 弹性接触问题有限元基本方程和柔度法求解 假设 A、B 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它们分开,代之以接触力 PA B 和 P ,如图 5.4 所示。然后建立各自的有限元支配方程:
K 2δ 2 R2
(5.2)
再由式(5.2)解得δ 2 ,进一步计算接触力 P2 ,将δ 2 和 P2 代入接触条件,验算接触条件是
否满足。这样不断的迭代循环,直至δ n 和 Pn 满足接触条件为止,此时得到的解答就是真实 接触状态下的解答。 在以上的研究中, 没有考虑接触面的摩擦力。 不考虑摩擦力的接触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 程,即最终结果与加载途径无关。此时,只需要进行一次加载,就能得到最终稳定的解。如 果考虑接触面的摩擦力,接触过程就是不可逆的,必须采用增量加载的方法进行接触分析。 1973 年,Tusta 和 Yamaji 的文章详细讨论了接触过程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从 Wilson 和 Parsons 的方法可看出, 每一次接触状态的改变, 都要重新形成整体劲度矩 阵,求解全部的支配方程,既占内存,又费机时。实际上,接触状态的改变是局部的,只有 与接触区域有关的一小部分需要变动,为此又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1975 年, Francavilla 和 Zienkiewicz 提出相对简单的柔度法。 图 5.1 示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 A 和 B,假定 A 上有外力 R 作用,B 有固定边界。接触面作用在 A 上的接触力是 PJ ,作用在 B 上的接 触力是 PJ ,对于二维问题,
(5.10)
Az Bz 0 z
PAi PBi (i= x , y , z )或者表示为 PAz PBz 和 PB2x PB2y f PBz
其中, PBx f PBz cos , PBy f PBz sin
A
A
B
δ i , A =δ i , B +δ i , 0
P jA P jB
(5.5) (5.6)

(5.5)和(5.6)是 4m 个补充方程,式中,δ i , 0 是第 i 个接触点对的初始间隙向量。由于式 (5.6) 的存在, 令 Pj Pj Pj , 未知量数目减少, 增加的未知量剩下 2m 个。 将式 (5.4)
K Aδ A R A P A K BδB RB P B
K 1δ 1 R1
(5.1)
式中, K 1 为初始的整体劲度矩阵,它与接触状态有关,通常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假定。δ 1 是结点位移列阵, R1 为结点荷载列阵。 求解式(5.1) ,得到结点位移δ 1 ,再计算接触点的接触力 P1 ,将δ 1 和 P1 代入与假定接 触状态相应的接触条件,如果不满足接触条件,就要修改接触状态。根据修改后新的接触状 态,建立新的劲度矩阵 K 2 和支配方程
A B
和(5.6)代入(5.5)得
(C ijA C ijB ) Pj C ikA RkA δ i,0
j 1 k 1
m
m1
(5.7)
式(5.7)共有 2m 个补充方程。 对于滑动接触和不接触的自由边界,同样可根据相应的接触条件列出与式(5.7)类似 的补充方程求解。 引入接触条件后,接触状态变化时,计算对象的整体劲度矩阵不再改变,出现的问题是 增加了未知量数,需要建立补充方程。但由于补充方程(5.7)中, C ij 、 C ij 和 C ik 不随接 触状态的改变而变化,而且接触点的数目远小于整体的结点数,因而可大大节约计算时间, 提高了求解接触问题的效率。 另外一种提高接触问题计算效率的方法是把接触点对作为“单元”考虑。1979 年, Okamoto 和 Nakazawa 提出“接触单元” ,它是根据接触点对位移与力之间的接触条件建立 的。 接触单元和普通单元一样, 可以直接组装到整体劲度矩阵中去。 然后对支配方程进行 “静 力凝聚” ,保留接触面各点的自由度,得到在接触点凝聚的支配方程。由于接触点数远小于 结点数,凝聚后的方程阶数比未凝聚时方程阶数低得多。当接触状态改变时,只需对凝聚的 支配方程进行修正和求解,因而可节约计算时间。 1975 年,Schafer 根据虚功原理推导了“连接单元” ,也可以象普通单元一样地形成和 组装到整体劲度矩阵中。 连接单元包含有接触面的接触特性, 通过改变形成单元的某些参数, 来反映不同的接触状态。 1977 年,J. T. Stadter 和 R. O. Weiss 提出间隙元方法。 “间隙元”是一种虚设的具有一定 物理性质的特殊接触单元,其内部的应力应变反映了接触状态,并利用塑性力学中的“应力 不变”准则来模拟接触过程。 目前的接触研究主要集中在弹性接触问题, 关于弹塑性接触问题的研究也有了相当的进 展,但有关大变形弹塑性接触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5.2 弹性接触问题 5.2.1 基本假定 在分析弹性接触问题时,有如下的基本假定: (1) 接触物体的材料是线弹性的,位移和变形是微小的; (2) 作用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服从 Mohr-Coulomb 准则; (3) 接触面连续平滑。 5.2.2 接触条件 所谓接触条件,是指接触面上接触点处的位移和力的条件。利用接触条件,可以判断接 触物体之间的接触状态。接触状态可分为三类:连续接触,滑动接触和自由边界。为了更方 便地表示接触条件,需要在接触面上建立局部坐标系 o x y z ,如图 5.2 所示。由于一般情 况下,A、B 两个物体在接触点处无公共切面和公共法线,因此,局部坐标系的 z 轴只能尽 可能地接近公法线方向, o x y 平面尽可能地接近公切面。 令 ji 和 Pji 分别是第 j 个接触物体(j=A, B)沿第 i 个局部坐标(i= x , y , z )的位移和 接触力,则三类接触条件可表示为: (1) 连续接触条件
t Pj A Pj n Pj A t Pj B PJ n Pj B
A
B
(5.3)
这些接触力是未知的,假定有 m 个接触点对,则增加了 4m 个未知量,为此需要补充 4m 个 方程。现列出接触点的柔度方程
B δ i , B C ij P jB j 1 m m
第五章
接触问题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在工程结构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接触问题。火车车轮与钢轨之间,齿轮的啮合是典型 的接触问题。在水利和土木工程中,建筑物基础与地基,混凝土坝分缝两侧,地下洞室衬砌 与围岩之间,岩体结构面两侧都存在接触问题。对于具有接触面的结构,在承受荷载的过程 中,接触面的状态通常是变化的,这将影响接触体的应力场。而应力场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 接触状态,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由于接触问题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本章将作为专门问 题进行研究。 最早对接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 H. Hertz,他在 1882 年发表了《弹性接触问题》一 书中,提出经典的 Hertz 弹性接触理论。后来 Boussinesg 等其他学者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 论。但他们都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公式来研究接触问题,因而只能解决形状简单(如半无 限大体) 、接触状态不复杂的接触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 使应用数值方法解决复杂接触 问题成为可能。目前,分析接触问题的数值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数 学规划法。 数学规划法是一种优化方法, 求解接触问题时, 根据接触准则或变分不等式建立数学模 型,然后采用二次规划或罚函数方法给出解答。 边界元方法也被用来求解接触问题,1980 年和 1981 年,Anderson 先后发表两篇文章, 用于求解无摩擦弹性接触和有摩擦弹性接触问题。 近年来虽有所发展, 但仍主要用于解决弹 性接触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数学规划法和边界元法只适合于解决比较简单的弹性接触问 题。对于相对复杂的接触非线性问题,如大变形、弹塑性接触问题,还是有限元方法比较成 熟、比较有效。 早在 1970 年, Wilson 和 Parsons 提出一种位移有限元方法求解接触问题。 Chan 和 Tuba, Ohte 等进一步发展了这类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假定接触状态,求出接触力,检验接触条 件,若与假定的接触状态不符,则重新假定接触状态,直至迭代计算得到的接触状态与假定 状态一致为止。具体做法是: 对于弹性接触的两个物体,通过有限元离散,建立支配方程
(5.11) (5.12)
cos
(3) 自由边界条件
PBx PB2x PB2y
, sin
PBy PB2x PB2y
PAi PBi 0
(i= x , y , z )
(5.13) (5.14)
Az Bz 0 z
以上接触条件中出现的位移和接触力通常都是未知量, 因此需要采用迭代算法, 即首先 假定接触状态, 根据假定的接触状态建立有限元求解的支配方程, 求解方程得到接触面的位 移和接触力, 并校核接触条件是否与原来假定的接触状态相符。 若不同, 就要修正接触状态, 这样不断地循环,直到接触状态稳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个局部的几何非线性问题。 5.2.3 接触问题的可逆性 对于接触问题,存在可逆和不可逆两种接触状态。所谓“可逆” ,是指沿不同的加载途 径,其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 “不可逆”则是指对于不同的加载途径,最后的结果不同。发 生不可逆过程的原因是由于接触面出现了滑动摩擦,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图 5.3 示出一个由 A、B、C 三个物体组成的接触问题。物体 A 上面作用有匀布荷载 R, 左边为铰支座。物体 C 左边和下面均有铰支座。物体 B 在匀布荷载 Q 的作用下,可以沿着 上下两个接触面滑移。加载分三步: q (1) 施加荷载 R,并保持 R0 不变; P (2) 施加荷载 Q,从 0 增加到 Q0; fP0 t4 t3 (3) 逐渐减小荷载 R,回到 0。 现考察 A、B 接触面上某一点 s 的切 Q0 s 向力 q 随荷载 Q 的变化过程。 当 Q=0 时, t0 Q 假定 q=0。随着 Q 的增大,q 也增大, 直到物体 B 发生滑动, 此时 q=-fP0, 见 -fP0 t1 t2 图 5.3 中的 t1 点。q 保持此值,直至 Q= Q0 为止,此时,相应的点为 t2。接着,Q 开始减小,从平衡的角度,q 也减小,逐 渐到零。由于这时 Q 还未减小到零,q 会继续减小,实际上是改变符号,向相反方向增加, 直到 q=fP0(t3 点) ,当 Q 减小到零时,回到点 t4。 可以看出,由于接触面滑动摩擦的存在,最终状态 t4 与初始状态 t0 是不同的,说明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