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3篇)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房间的大小,计算房间的面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蛋糕、水果等实物进行分数的切割和分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3. 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在课堂练中,我们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例如,在讲解《面积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面积,然后再让他们计算出教室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面积的概念,还能亲身体验到测量和计算面积的过程。

又比如,在讲解《时间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让学生用手机或手表计时,然后让他们计算出不同活动所需的时间。

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学到时间的概念,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教育家___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在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

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出了几个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课生活化在教授《整理房间》这一课时,我们将情景图放大到半个黑板大小,并让广告公司打印出来。

当将情景图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同样地,在讲解《看一看(一)》这一课时,我们直接出示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

然后将照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所有学生观察。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感受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案例二:研究过程生活化___版的数学课本中有几个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陪伴着学生一起研究。

但是,这些人物毕竟是静态的,缺乏活力。

因此,我们经常让学生扮演___和笑笑,或者扮演课本上的一些题目中的人物。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甚至投入到研究活动中,想要成为小演员。

例如,在讲解《上下》这一课时,我们选了三个学生在讲台前赛跑,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将获胜者的照片贴在讲台的最上面,第二名的照片贴在奖台的第二层,第三名的照片贴在最下面。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是一些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示例:
购物计算: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来让学生学习货币概念、加减法和找零等技能。

让学生计算购物清单的总价、找零的金额,帮助他们理解货币的价值和使用。

餐饮分数:教授分数概念时,可以通过餐饮场景进行教学。

让学生计算菜单中食物的分数比例,例如半份、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并讨论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食谱中的配方。

测量与图形:在教授测量和图形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测量和绘制图形的活动。

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测量尺寸、绘制平面图,或者在花园中测量植物的高度和周长。

时间管理:教授时间概念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进行教学。

让学生绘制自己的日程表,计算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并讨论如何有效地安排时间以完成任务。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活动,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习统计和概率概念。

例如,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喜好或兴趣,并使用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这些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将数学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

案例采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文|于荣山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的关注,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生活化和实践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魅力,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生活浸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构(一)紧密结合生活实例为了让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简易方程”一课更加生动、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称重实例。

活动一:商家老王拥有一定数量的玩具需要找人搬运,但他不知道一些玩具的重量,且他只有一架天平和砝码。

因此,学生需要利用这些物品来表示玩具的重量。

例如:小兔(重量为50g)和50g砝码的重量在天平上的重量与100g砝码的重量是相同的,他就可以将这个例子化为等式“小兔(50g)+50g=100g”,从而理解等式的概念。

在数学中,等式通常由“=”连接两个相等的关系式。

而如果小兔的重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得到等式“x+50=100”,这个等式就变为了方程。

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即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图1(二)创设生活情境除了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教学情境也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种情境化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真实、具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积极探索,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当教授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实际情境。

活动二:学生作为环保组织的成员,需要为即将举行的环保宣传活动筹备物资。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如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教授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如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教授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如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教授加减法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数学教育,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学习氛围下融汇贯通数学知识,掌握加减法等基本技能。

本文将分享一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教授加减法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一、教授加法1、利用购物场景教授加法购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场景之一,可以通过关于购物的例子来教授加法。

举个例子:小明去买一件衣服,衣服的价格是200元,他还想再买一条裤子,价格是100元,小明需要支付多少钱?这道题目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通过这种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能力。

2、利用餐饮场景教授加法餐饮场景同样可以作为教授加法的案例,比如:总共有5个小伙伴去吃饭,每人每份菜都是10元,这餐饭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同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

3、利用公交换乘教授加法公交车换乘场景也可以作为教授加法的案例,如小明需要从家里搭乘一辆公交车到地铁站转乘地铁,他需要支付两张车票的钱,第一张车票是1元,第二张车票是3元,小明需要支付多少钱呢?二、教授减法1、利用买东西退货的场景教授减法在购物的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退货,就可以用这种生活化的例子来教授减法。

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价格是20元,后来发现这本书不符合他的需求。

小明需要拿回这本书并获得退款,小明将退回这本书,他只需要支付多少钱呢?这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2、利用银行存取款教授减法银行的存取款场景,同样可以作为教授减法的案例,例如:小明存入银行里的钱是100元,他取出了20元,小明银行卡里还剩余多少钱呢?同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3、利用交通场景教授减法交通的场景也可以作为教授减法的案例。

例如,小明刚开始有5元零钱,后来乘坐公交车,他花费掉3元,小明还剩余多少零钱呢?这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生活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生活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生活数学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的认识:了解数的大小、大小比较等。

2. 数的运算:加减法的运算及应用。

3. 长度、时间、重量、容量等单位的认识和转换。

4.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游戏教学:通过数学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数学,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

三、总结(10分钟):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计算能力。

下节课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3. 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1. 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1)分析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探讨小学生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

(3)鼓励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

(2)总结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经验。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及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需求和期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

4.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观察、记录并分析其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学案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句话对数学的应用做出了精彩的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结合教学实际,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提问,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能强烈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

问学生怎样测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各自拿出尺子,用尺子逐段测量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然后采用相加的方法,很快就求出了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学生兴趣很高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圆的模型,问学生能否测出其周长。

有不少同学信心百倍,认为能测量圆的周长,他们拿着尺子依照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左比右比无法测量圆的周长。

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教师向学生提示办法:用尺子在圆周上滚动一周或用细线围圆周一周,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此时,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求圆周长的方法,教师借机用自己的手臂在空中旋转一周,画一个圆形出来。

问学生能求其周长吗?学生会因具体情境的刺激,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此时问学生,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系?教师用不同长短的物体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圆形来。

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

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
到学生中间 , 进人数学课堂 , 学会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周
2 体验生活 , 创设数学情境
教育 心理学 的研究 表 明 , 学生 在没有 精神 压力 、
围的世界 这样 , 不仅增 强 了学 生 的数学 意识 , 发 了 激 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 避免了学生“ 而且 眼高手低 ”想 、
象能力和动手 能力差 的现象
式 各样 的民 间剪纸 作品 , 当然 , 这些 作 品都具 有轴对

例如 , 新学期之 初 , 多学 生还沉 浸在快 乐 的“ 许 北
一 ・ 7
《 数学之友>
21 00年第 2 0期
称的特征. 然后 , 让学生仿照幻灯片展示的作 品, 自 己动手进行制作. 学生先要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 , 选 取 对称 轴. 然后 , 纸 进 行 折叠 , 用 铅 笔绘 出剪 将 再 的线 条 , 后用剪 刀 剪. 最 当一 幅 幅造 型 精美 、 状 各 形
《 学之 友 》 数
21 00年第 2 o期
让 数学 走进 生 活
— —
数 学教 学生 活化 例谈
徐 冬梅
(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 ,10 0 20 0 )
荷兰数学教 育家汉斯 ・ 弗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来 “ 源于现实 , 在于现 实 , 存 并且应用 于现 实 , 学过程 应 数
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的过程 ” 是 的, 数学来源 于生活 , 又应 用于生 ’ 数学 与生 活有 着 活.
剥离的, 数学 已经 融合 到生 活的方 方面 面 , 已经成 并 为一 种具 有多维 结 构 的人 类 活动.

立足生活, 引人一些活 生生 的案例 , 学生产生 会让 种学习的亲切感 学生乐于思考 ,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 习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3篇)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成为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策略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以“如何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如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24点”、“数独”等数学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强化生活应用,培养实践能力(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品,分析它们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如制作几何图形、测量长度、计算面积等。

(3)组织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举办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解题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2)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融入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内容(1)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可以引入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统计学的应用。

(完整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完整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

下面是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学数学生活话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导课生活化。

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把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

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

再比如《看一看(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

然后把照片展示在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案例二、学习过程生活化。

北师大版的数学课本里面有几个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和学生一起学习。

但是,笑笑和淘气毕竟是课本上一动不动的人物,没有活力。

所以有时候我让学生扮演淘气和笑笑,或者扮演课本上一些题目里的人物。

这样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为了当小演员而投入了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讲位置与顺序的《上下》这一课时,我选了三个学生在讲台前面赛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把跑步得第一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讲台的最上面,得第二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奖台的第二层,第三名同学的照片贴在最下面,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三名同学照片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案例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将“数学活动”生活化、趣味化探索 教学案例

将“数学活动”生活化、趣味化探索  教学案例

将“数学活动”生活化、趣味化探索教学案例作者:邓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0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图形之间及每组数之间的排列规律,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的探索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二、重难点:重点:发现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表达能力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求知欲较强,但是自主探索能力及合作意识比较薄弱。

不过仍有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牢固,对数学学习缺乏激情,需要用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活动来激发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

四、教法分析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前我们有的人做过用小棍拼图形的游戏,一颗颗的小棒在我们手里变成了一支多彩的画笔,勾勒出许多美丽的的图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棒摆图案的活动,然后思考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规律在生活还有吗?2、在活动中探索,归纳活动1:用长短均匀的小棒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我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实际拼图,共同在拼图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组成规律。

设置问题: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小棒?如果图中含有n 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图形组成过程中的规律,并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教师只需总结出图形中所含的数字规律即可。

数字规律为三角形个数学生分组交流后,由组内推选一人展示成果。

生1:我们发现每增加一个三角形,需要增加两根小棒,那么到第n个时,就比第一个增加了2(n-1)根小棒。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案例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案例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案例分享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中,数学这位“老师”每天陪伴着学生们,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以生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每天早晨,数学老师准时出现在课堂上。

她喜欢用各种形式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候她会把自己比作是一个探险家,带领着孩子们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

比如,她会把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变成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沉浸其中,忘记他们正在学习数学。

例如,她可能会讲述关于小动物们如何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数学老师总是表现得充满耐心和温暖。

她明白每个学生的学习步伐不同,因此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示范,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解释和指导。

数学老师善于观察和倾听,她会根据学生们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数学老师还时常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现。

她可能会在学生们购物时,帮助他们计算货币的换算;在一起玩游戏时,引导他们通过计数和比较来理解游戏规则。

她把数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让他们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不仅仅存在于教科书中,更存在于他们的日常体验中。

有时候,数学老师会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她可能会提出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勇敢地面对挑战。

当学生们成功解决问题时,数学老师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这种挑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一堂单调的课程,而是一段充满生活化体验的学习旅程。

数学老师通过她的生动教学和日常互动,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她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引导者和启发者,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生动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实际生活场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将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二、生活化例题的定义及特点生活化例题指的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

生活化例题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有趣味性生活化例题采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2、具有直观性生活化示例可以直观地反映数学问题,并通过图形、术语等形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问题。

3、实用性强由于生活化例题与实际生活场景相关,其教学目的与价值更加明显,更具有实用性。

三、生活化例题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的兴趣生活化教学是增加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而生活化搭配教学场景则能在增加学生兴趣的背景下提高他们的情感参与度。

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设置,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还能将它们应用到实际中,这使得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2、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会有一定难度,通过生活化的例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场景中,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概念,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知识的可应用性教学知识如果能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其功能和应用价值。

例如,小学生学习一个数的简单数学知识时,将其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告诉学生这个数代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数或数量,这样理解起来更加深入。

四、生活化例题的相关案例1、加、减法的应用学生学习加、减法时,可以用超市购物的场景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加减法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中随机选择商品,进行加减法的应用实践,让他们理解加及减的计算方式和应用场景。

2、面积与周长的相关性学生学习面积和周长时,可以用题材教学作为教学案例,例如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家,并计算家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仔细体会到这两种测量方式之间的关系。

生活与数学小学数学教案

生活与数学小学数学教案

生活与数学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1.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等。

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

3.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做饭等。

2. 数学教具,如计算器、游戏道具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相关数学知识。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购物时需要计算价格,做饭时要按照食谱调
配食材等。

2. 探究: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比较商品价格等。

3. 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如让他们自己计算购物清单、做简单的菜谱等。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 拓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数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数学技能。

3. 定期组织测验,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学数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
识的应用。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以“分数乘整数”为例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以“分数乘整数”为例

精品案例“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以“分数乘整数”为例文|高文玲一、教学案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公式和机械运算,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需要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学生对分数和整数乘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确定如下: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熟悉分数和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应用分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讲解、练习和拓展四个环节。

(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调研,班里有哪些同学喜欢吃苹果呢?生1:我!生2:还有我!生3:我也喜欢吃,但是我自己每次都吃不完一个。

……师:原来那么多同学都喜欢吃苹果,老师也很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道和苹果有关的题目吧:“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引出分数乘整数的概念:“如果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12千克,那么他一共有多少千克的苹果呢?”(设计意图:这样的引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乘整数”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二)讲解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以 " 百分数的认识 " 为例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卓有成效地提升以及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夯实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巧妙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科学创设生活化情境,积极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本文将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着重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百分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全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具体特征,科学全面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

“百分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为卓有成效地提升以及保障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为更进一步地夯实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重依托于高效化的教学举措,最大程度夯实生活化教学力度。

1以趣味性游戏来做好课前导入在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开展前,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重采用科学的游戏情境来做好必要性的课前导入。

可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中,依托于趣味性的游戏,也便于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百分数的特征,行之有效地创设游戏情境。

如教师可以采用“指令游戏”,待教师发出指令后,学生则需要作出相反的动作。

在游戏正式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正确率的统计,并尝试想一想如何表达自己的游戏正确率。

依托于这样的游戏情境法,能够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前认识到百分数的概念。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探究,切实有效地保障学生的整体学习实效。

2创设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始终具有突出的现实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我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认识图形》一课,这节课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生:能!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师:看,这里有什么?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生:想!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生:是的!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生:对了。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以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以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以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数学是人们在实践的生产中逐渐总结和归纳起来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究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知识。

不过,在之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主要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单一讲解,要求学生记忆其中的各种公式和定理。

虽然只教授教材中的内容看似高效,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在理解知识的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而且,单纯探究知识更加枯燥乏味,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激情。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他们的思维和习惯大多在这一时期形成。

因此,在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在课程中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转换视角,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去探究知识。

可以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思维。

【案例背景】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数学知识产生了一定的理解。

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

进入中年级阶段之后,教师要转变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可以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之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些教师受到以往落后理念的影响。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还是以教材为中心,采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直接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师完成讲解之后会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依据教材的课后习题以及辅导书中的习题进行练习。

同样没有离开书本,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书面层次。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无趣,也桎梏了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时手足无措。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在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活化情境,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学案例
王爱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句话对数学的应用做出了精彩的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结合教学实际,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提问,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能强烈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

问学生怎样测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各自拿出尺子,用尺子逐段测量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然后采用相加的方法,很快就求出了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学生兴趣很高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圆的模型,问学生能否测出其周长。

有不少同学信心百倍,认为能测量圆的周长,他们拿着尺子依照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左比右比无法测量圆的周长。

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教师向学生提示办法:用尺子在圆周上滚动一周或用细线围圆周一周,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此时,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求圆周长的方法,教师借机用自己的手臂在空中旋转一周,画一个圆形出来。

问学生能求其周长吗?学生会因具体情境的刺激,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此时问学生,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系?教师用不同长短的物体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圆形来。

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地认识到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

二、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筛选学生熟悉、典型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求教师上课伊始,采用新奇的课堂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在生活中对面积的用法理解不够,很难建立起“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面积单位的具体而清晰的观念。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实际面积的观念是不能只靠印象就能形成的。

需要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真实的感受,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理解其面积的大小。

学生兴趣很高,用尺子在白纸上很快画出了“1平方厘米”面积的方格,剪下来认真观看、理解它的大小。

教师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对1平方厘米面积的理解,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我们手大指甲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习字本上的每个方格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自身操作、体验,很轻松地从操作实践中获得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分组协作,加强交流,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共同完成任务是团结协作
的基本要求。

这对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孤单、高傲的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简单平均数问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收集原始资料。

比如,回家收集今年第一季度家庭的用电情况,将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为学习平均数问题做好准备。

在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基本解题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事实的学习,体会到客观世界存在着众多的自由度和随机现象,求平均数则是从随机抽样现象中找出统计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练习题的:
学生说:①三个月一共用电多少度?②三个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鼓励他们列式解答。

学生非常投入,仅几分钟时间就做好了。

特别对②的解答发生了争论。

绝大部分学生采用(930+960+990)÷3=960(度)进行计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种方法太麻烦了,我有更简便的方法。

移三月份的30度到一月份,可以直接知道平均每月用电960度”。

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用900度作标准,用900+(30+60+90)÷3=960(度)”……在学生的争论和不同解法面前,教师及时表扬学生,你们真爱动脑筋。

接着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今年前三个月的用电量一个月比一个月多,今后应该节约用电”。

于是教师表扬并提醒学生:“你们的观察力真强,节约用电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教师接着问:“那么请你们预测一下四月份大约要用多少度电?”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通过合作、交流,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节约用电的习惯。

四、巧妙设置疑问,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学生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差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时置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置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原有的长度、面积等基础知识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石子有宽度;还有的说石子有面积……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今天的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

通过这样“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知识的位置。

总之,数学教育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生力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