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特点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的特点与意义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分为设计引入、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反馈评价几个阶段,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设置情境、开展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分组不均、活动目标混乱等问题,难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手段。在各级各类的研究课、展示课、观摩课中,几乎每节课上都会出现学生凑在一起讨论、交流的场景,几乎每位授课者都能认识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日常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落实的情况如何呢?老师们又是怎么看待合作与交流的呢?以下是笔者根据问卷调查(调查者共150人)统计出来的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常态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这与在公开教学中看到的情况大相径庭,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合作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比较多,不好调控;②合作时学生“动”了起来,看似很热闹,稍加分析却发现缺少一些“静”下去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③
很多学生都没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往往趁合作时间讲话或做无关的事情;④合作交流费时费力,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且教学时间也不允许。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健康发展,让合作与交流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心理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场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课堂上学生只有在饱含支持、鼓励、肯定、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的学习环境中,在师生真诚相对、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并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真实、丰富的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地合作交流成为可能。
二、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时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或前后或左右、或四人或六人凑成一组进行学习,致使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产生障碍,失去了可比性,学生间的差异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得不到丝毫发展。由于学生家庭背景、自身素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兴趣、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组建好后,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在一个阶段内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并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或补充者等,并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担任不同角色的机会,感受不同的角色体验,促进合作小组的健康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把合作技能当作重要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不同的见解等,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1.学会分工与合作。本文中的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了共同探索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而在学习行动上互相配合、帮助、取长补短的过程。事实上,由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活泼大方,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的腼腆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总是“人云亦云”;有的则自卑孤僻,根本不参与其中……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合作学习时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互帮互爱,既能欣赏同伴的优点,又能宽容对方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帮助和彼此鼓励中共同进步。
试以本班的一个学习小组为例,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出示: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在合作交流前,笔者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分工,如:自信大方的徐星宇担任组长,负责组内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沉稳细心的朱雨涵担任记录员,负责把组内成员的思考过程及时记录下来;条理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李晨昕担任发言代表,负责把组内成员的探索发现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大家;思维活跃、有独特见解的陶宇飞担任补充发言人,负责及时完善大家的观点。合理分工为接下来的合作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会探索与思考。有效的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觉得有话可说后,学生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尽量多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恰当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收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24时记
时法”,探索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互相转换的方法时,出示如下学习材料:
(1)请把时间条中缺少的时刻填写完整。
(2)仔细观察时间条中上下对应的时刻,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或轻声读一读对应的时刻、或眉头微皱静心思考、或喃喃自语上下比划着什么……不一会儿,一张张严肃的小脸上露出了顿悟后的会心一笑。
(3)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在充分地独立探索、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此时的他们俨然一个个小科学家,说起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互相转换的方法真是头头是道,虽然语言尚显稚嫩,但着实令笔者惊喜不已。
3.学会交流与表达。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路,使自己的见解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人人都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多是那些表现欲强、伶牙俐齿的学生在唱主角,而反应比较慢、不自信或羞于表达的学生则成了听众。因此,一方面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排除害怕出错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意识地搭配合作伙伴、制定规则、创设机会,让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也能获得合作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
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初步掌握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