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分析岳麓版必修3
岳麓版历史必修3知识体系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1、原因:(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2)政治上:各国之间: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各国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3)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2、意义:(1)百家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空前活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学派1,道家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追求无为和逍遥;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庄子 :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
道家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法家(战国,秦朝是最受重视的学派)李悝 : 在魏国变法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法家的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学派)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墨家“兼爱”:爱无差等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儒家“仁爱”:爱有差等三: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综合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答案
考点1 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贵君轻 D.修、齐、治、平【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解能力,“人我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A、、D三项分别是天人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B项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史载汉初曹参为相时,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而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这种施政思想符合()A.儒家说 B.墨家说.法家说 D.道家说【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解能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黄老思想治国家。
材料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治国念:简事情,不用权谋。
3.18世纪的启蒙者,从中国的文中,悟出了一个道: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为政以德 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材料中所悟出的“道”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中的民本思想A、B、都是体现了民本思想, D项则为君主专制辩护。
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选B。
本题考查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为各代人民所接受,也被统治者所采用。
5.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依靠礼仪法制的教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解析】选A。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剧变,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来说: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井田制不断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确立,小农经济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走向崩溃,郡县制与军功制逐渐形成并确立。
3、阶级关系上: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夺取政权。
“士“阶层日趋活跃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上: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知识渊博的士,也为思想争鸣提供了平台。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三、董仲舒的思想及评价1、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c.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2、评价:A.积极方面:a.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b.宣扬“天人感应”学说,用天神来约束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c.提出“三纲五常”,其中的道德标准“五常”的推行,有利于个人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B.消极方面:a.“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实施,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不利于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b.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学说,神化皇权,加速了中国古代皇权的加强,形成皇权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强化了人们的迷信观念,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c.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等级规范“三纲”的实施,消极影响巨大。
“君为臣纲”加强了皇权,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父为子纲”加强了父权,不利于子女独立精神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夫为妻纲”强化了丈夫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不利于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0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2. 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3.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4.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则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5.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其思想属于A.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6.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7.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
2018-2019年平定县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模拟期末测试无答案一、想一想,填一填(填空题)1. 猜字谜。
①山上有山山连山。
________ ②有一大口吃小口。
________③人旁有人人碰人。
________ ④月边有月月并肩。
________ 2. 生字组词。
也( )( ) 走( )( ) 听( )( ) 点( )( ) 3. 花儿开了,真(____)啊! 4. 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亻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5. 我能把它们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的音节填写在括号里)。
曲(q ǔ q ū) 和(huo h é) 好(h ǎo h ǎo )这首歌曲 ( )真好听。
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
春天的天气很暖和( )。
我( )小明是好朋友。
小明是个好( )孩子。
小金鱼对外面的世界很好( )奇。
6. 根据图片选择适合词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黄牛 花猫 鸭子 7. 我会填量词只 头 条 朵 双 个一( )人 一( )牛 一( )河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鸟一()云8.给下列字各组两个词语。
走________ ________ 过________ ________说________ ________ 跟________ ________沙________ ________ 点________ ________9.读(dú)句(jù)子(zi),给(gěi)加(jiā)点(diǎn)的(de)字(zì)选(xuǎn)择(zé)正(zhèng)确(què)的(de)读(dú)音(yīn)。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体感知“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简史。
它由四课组成,其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的是儒家思想是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第3课宋明理学”讲述的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抓住一条主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形成并兴起;汉代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在这其中,我们要重点抓住四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三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四是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极其历史影响。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预习导引】一、学业水平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二、高考考纲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本课导学(一)“百家争鸣”1、概念: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1)经济:瓦解(根本原因)(2)政治:衰微(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也开始接受教育。
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
3、表现(1)道家学派:和。
(2)儒家学派:、和。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智慧课堂】一、研究探索★1、了解什么是百家争鸣?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方案:第一单元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word版有答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①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②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③则占据了民间社会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④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①②③④分别是指
2.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思想核心——“③”
2.顾炎武倡导④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
先河。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9.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①”。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②,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最新高3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的学者或思想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这种学术倡盛、思想自由的活泼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2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或社会条件?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②当时,教育与学术逐渐下移,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3 )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或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开展.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1 )春秋晚期:孔子与老子的思想A、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 .他因为不满统治者所为,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3000人,学业优秀者72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的"六经〞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孔子成就:①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强调"德治〞,提出"中庸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保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②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并提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如主张"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人的全面开展等. )③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 )B、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他著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 -创立道家学派,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①道家学派: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开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异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即"齐物〞;②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丰富和开展了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开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提出"中庸之道〞.孟子: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水那么载舟,水亦覆舟〞的著名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恶〞;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荀子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标准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法家学派:战国时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是韩非子,他聚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主张改革变法(即"事异那么备变〞) .影响:法家主张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开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法家(政|治)实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④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此外,墨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与儒家讲求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相对立. )总结: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稳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题,各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有:①儒家提倡"德治〞"礼教〞,施行"仁政〞;②道家主张"无为而治〞;③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厉行赏罚,实行法治;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当时受到各国统治者普遍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而墨家思想最|受当时小生产者的欢送.二、概述儒学开展变化的过程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丰富和开展了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开展成为诸子百家中重要学派之一.2、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人心,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日盛. )(背景: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北方面临匈奴严重威胁,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固大一统,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1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 "儒表法里〞)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迫切需要,最|终被汉武帝采纳.其儒学主张主要有: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 )②大力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但人君要保护百姓,如果无道,实行暴政,天将降祸于他.这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③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稳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概述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举措A、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提拔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B、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推广儒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②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意点:①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实行"焚书坑儒〞.评价:"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它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认,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一度受到沉重打击.②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开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走向了文化专制.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有延缓我国社会开展的一面.③汉武帝创立太学,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④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建立郡国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成了比拟广泛、持久的读书风气,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宋明理学背景: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疑心,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外乡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于是,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趋势.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开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1 )程朱理学:宋代的儒学家从佛教、道教中汲取有益的内容,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即"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①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 -主要观点: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他们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②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理学体系,标志理学走向成熟.主要观点:提出"理气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理气论〞,即主张先有理后有气,理气不可别离;提出"心性论〞,即主张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指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最|重要的著述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从此,?四书?的地位才同于五经,也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二程〞和朱熹都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格〞即探究, ,物就是万物的本原, "致〞即到达、获得.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但是,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②|王阳明: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锋利,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开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主要观点- -他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但会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实质:都主张以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来标准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4 )如何认识评价理学?①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②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③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开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明清之际活泼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主张,从而使儒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1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①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②明末清初,我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锋利,社会动乱;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③道学家把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把孔子奉为神圣,空谈之风盛行.(2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①李贽: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根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他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人有男女之别,而见识上下没有男女之别〞. 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改嫁,高度评价赞颂商鞅等改革家,肯定农民起义等. )②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抨击君主专制,说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根本权利;认为君与臣平等(为"共曳(抬)木之人〞. );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等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号梨洲先生.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独治〞,提倡"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梁启超把他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 )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号亭林先生.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写成巨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④|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批判君主专制;|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开展.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开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归纳总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有哪些?①共同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专制,主张"人民为主〞;((政|治)上)都主张工商皆本,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经济上)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学术上)②三人都是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都参加过抗清斗争.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③但他们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他们把国泰民安的希望仍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他们的思想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圈子.他们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仍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④启示:今天我们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公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和谐开展都大有好处.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因素加以吸收继承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学的陈规陋习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学案一、学法指导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是重中之重。
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复习本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3.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结合某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三是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课时计划:3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包括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四个子目,其核心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教学的重点是儒家思想的演变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高考考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2、目标解析:
(1)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是指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是指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4)是指是指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的复杂历程及其相关原因。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前专题介绍中,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发式,这样便于快速投影文字、图片材料,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专题的学习线索。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教学目标, 高考聚焦。
环节二.疑难点拨:
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变化及原因
学生回答各个时期儒学的政治地位,及其相关原因,老师补充,一起梳理儒学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地位和原因。
2.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6分)
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
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弊端(6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6分)
材料题答题提示:
一: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对文言文等稍难材料不必纠结于所有的“字、词、句”,要盯紧答题项目,提取相关历史信息。
二:强化题型训练,明晰答题思路和步骤
3.儒学在国外的传播(古代、近代)
在东亚的传播:
秦时→→越南东汉时→→朝鲜南北朝由朝→日本唐朝—日学者、遣唐使等
影响:
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伦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伦理
文化——儒学教育,科举考试;
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在欧洲传播(16世纪后)
4、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和现实意义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⑥)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环节三.训练提升
(1)完成训练题
(2)做完后小组自主讨论5分钟,并准备点评交流。
(3)点评:可从思路分析\疑惑\相关拓展\规律总结等方面入手。
环节四:整理总结:
1.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2.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启示?
3.学案题目的整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