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具体翻译时怎样的呢?这三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杜甫诗三首解析

杜甫诗三首解析

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明确: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诗歌鉴赏答题需要认真审题,依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这样才能提高诗歌鉴赏的分数。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盼望对你有所关怀!杜甫诗三首的理解与赏析1】望岳1.本诗的是唐代宏大的"诗圣' 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奇异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以及XX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理想。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奇异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奇异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奇异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光明,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是唐代宏大的"诗圣' 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XX城沦落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国都沦落,城池残废,虽山河照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解读

《杜甫诗三首》解读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
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 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 “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 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 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 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 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旭日 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 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 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 最感兴趣的事。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
★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杜 甫 诗 三 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分 析பைடு நூலகம்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作品意蕴。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 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 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 映入眼帘;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 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3、背读—积累经典名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
应当,一定要。
翻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 高峰,到那时看众多的山,全
部都显得低矮渺小。
意动用法:认为。。。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分类标签:哲理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杜甫诗两首原文及赏析

杜甫诗两首原文及赏析

杜甫诗原文及赏析杜甫是古代有名的一位诗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两首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赏析【1】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赏析【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古诗赏析【注释】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杜甫诗三首分析

杜甫诗三首分析

1.《望岳》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4. 结尾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细望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为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在此刻面对残破的成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逾烧逾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杜甫诗三首》ZCX解析

《杜甫诗三首》ZCX解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一联中,诗人用 “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 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 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 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 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 深。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 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 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 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 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 愤,尽在不言中。
总括全文事件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 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 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 “捉”,含义就更丰富了。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 情形是那样凄苦。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 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 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 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 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描写出泰山的地理 位置特点。
诗人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 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 泰山。
诗人巧妙地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之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

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虚写)
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

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

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

“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

(实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心主旨句)
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思想感情)
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因感伤国家时局,看见春花开放也会落泪,怨恨别离,听见鸟儿鸣叫也会心惊。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感时伤别。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7.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诗人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 。

其外表苍老,内心悲凉。

满怀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石壕吏》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为什么是“捉人”,而不是“征兵”,而且是在晚上,从而表明了什么?
①“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官吏是在强行抓老百姓去当兵。

“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蛮横和凶恶。

②前面又加上“夜”字,表明了官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静来搞突然袭击。

从而表现了官吏的横暴和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

2.官吏和老妇人出场各自态度是怎样?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


“怒”和“苦”形成对比;两个“一何”,加强感情色彩,突出了官吏的蛮横霸道和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老妇人的致词包含了哪三部分内容?
三男服役的惨状;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4.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6.表明战事紧急的诗句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