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作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B[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B[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3.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A[近代中国的救国主张是只要了成品——白菜,而没有拿到其种子和种植方法,这喻指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早期开明地主阶级的思想主张,未涉及经济改革;C项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属于“种

子”方面;D项设议会、开国会属于“种植方法”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4.(2018·安阳一模)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A[根据材料“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使其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与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的侧重点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6.(2018·银川一中二模)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权力即道理也”指出国际关系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故A项错误;“两

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阐述了国家实力的重要性,故B 项错误;“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强调没有实力就没有平等,故C项错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得出国家有实力才能立足,从而激发人们救国救民的意识,故D项正确。]

7.(2018·沧州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他还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1909年,他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D[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但他也接受了清政府“进士出身”的称号,这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

8.(2019·廊坊高中联合体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C[材料“恢复帝政”反映专制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回潮,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排除A项,选C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开历史的倒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复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项。]

9.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据此可以判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

10.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B[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

11.(2019·重庆调研)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大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这一思潮兴起于()

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新文化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C[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不可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项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挥民众,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所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可能有“劳工神圣”“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项错误。] 12.(2018·江苏高考)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