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2013-5-8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2012.9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2012.9一、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本意见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常规、教学策略与要求、教师业务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县信息技术教学有一定帮助。
二、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特别强调: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和应用,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处理简单信息。
②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了解信息的表示方式。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
③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知道应该依法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课堂教学常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检测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准备(1)制定教学计划要求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计划中应该有本学期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以及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所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恰当、合理地组织和调整教材内容。
2013~2014学年度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3~2014学年度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分析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007年3月省教育厅颁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3年3月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修订)》。
2013版教材是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修订)》的精神,总结了几年来的教材使用情况,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对以前的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新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体验,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修订版教材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平台,内容涉及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方面,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 XP操作技能、画图、网络应用和文字处理软件等领域。
在每一课的内容编排上设有“导学牌”、“正文”、“探究园”、“实践园”、“讨论坊”和“成果篮”和“辅文”等版块,各版块的有效组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特点。
在每一版块结束后都设置了主题活动,增加了贴近实际生活的主题活动板块,如在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后,设置了制作电子小报活动,不仅能检查学生对该版块内容学习的达成度,更能促进大部分同学综合运用该版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内容和软件的选用也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生活,图文并茂,让人耳目一新,利于激发学生热情,乐于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设计:《编写简易计算器程序》复兴门外第一小学 张亚辉
学生上机编写代码
加强 对赋 值语 句作 用的 理解 强调 代码 正确 的书 写位 置 通过 分享 程序 发现 程序 出现 的问 题
电子 白板
学生分享程序
网络 教室 软件
没有实现加法运算
网络 教室 软件
三、 新授内容 研究问题 2
[问题 2]:编写加法运算代码 (1)提出问题 师:像 784、387 和 1171 这样的数 在加法中我们称之为什么数? (2)讨论交流 784 + 387 =1171 加数 1 + 加数 2 = 和 (3)提出问题 加法算式中的加数 1、加数 2、和 分别对应的是程序界面上的哪个 控件?对应这些控件的什么属 性? (4)讨论交流 文本框 text1、text2、text3 文本框的 text 属性 (5)编写加法运算代码 那我们就可以写成: text1.text+text2.text=text3.text 这种算式在数学中是成立了,但是 在 vb 中是不成立,vb 中是通过赋 值语句来实现这一运算的。 学生思考问题
读代码 谁来读一读这条赋值语句:
将 text1.text+text2.text 的值赋 学生思考问题 值给 text3.text 属性 中间的“=”读作“赋值号”
(6)布置学生上机编写代码 师:程序界面上有这么多控件,这 条代码应该写在哪个控件里呢? 为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按钮控件,按钮是触发单击事件的 对象
提交作业 学生演示 检查 学生 的学 习成 果
网络 教室 软件
(2)反馈 分享学生编写的简易计算器程序, 进行互动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编辑加法计 算器,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 完善这个计算器程序,使它也能够 完成乘法、除法的运算。
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2013-5-8
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责任单位2013年5月目录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1)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1)(一)小学部分 (1)基础内容 (1)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3)(二)初中部分 (4)基础内容 (4)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 (7)(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8)四、教学实施建议 (9)(一)课程开设 (9)(二)课堂教学 (9)1.教学基本导向 (9)2.课堂教学要求 (9)3.体现学科特色 (9)(三)教学评价建议 (10)1.过程性评价 (10)2.总结性评价 (10)(四)教师发展 (11)1.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11)2.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1)一、课程价值与意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基本工具及其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要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发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
基础内容均包含“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小学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初中适宜在七、八年级开设。
北京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体育与健康
一、概述北京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政策,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与健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还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是必要而重要的。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北京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体育与健康的主要内容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健康成长的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所收获,享受到乐趣。
2.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多样化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游泳、健美操等。
也要注重教育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应该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班级活动和体育课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4.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通联,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5.科学评价和总结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应该加强科学评价和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对教学提出几点意见:一、课程任务与目标1.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初步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具有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意识。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理解数字化信息的表示方式,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3.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意识。
4.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5.初步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基本模块(必修)(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技术使用规范(2)操作系统基本使用(Windows)(3)文字处理的应用(Word或Wps)(4)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信息搜索与浏览\电子邮件)(5)多媒体信息综合展示及应用(PowerPoint)2.拓展模块(选修)(1)电子表格与日常应用(Excel)(2)网页的初步制作(FrontPage)(3)制作动画小作品(Flash)(二)课时安排建议根据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在初一、初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初一每周一课时以基本模块内容为主,初二每周一课时以拓展模块内容为主;软硬件薄弱的学校以基本模块内容为主。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70%。
三、教学策略与建议教学活动是重新规划、安排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2012 年版)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 号),在总结前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规范我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贯彻落实课程目标,结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状况及我省实际,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本意见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为特征,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指定学习领域。
应突出体现基础性与技术性、普及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使信息技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各学段具体培养目标见附件:《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抓手,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之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使信息技术能力内化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素养,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实施(一)教学内容及安排。
1.教学内容。
《课程纲要》中,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组成覆盖该学段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信息技术技术的基本应用。
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专题:(1)感受身边的信息技术。
5-8-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1)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考情分析单元框架考点解读一、纳税人(★★)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具体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
2.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是对投资者个人或自然人合伙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3.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1)划分标准和纳税义务①“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1月1日~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在计算居住天数时,临时离境应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天数。
②临时离境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
【案例1】外籍个人甲2014年9月1日入境,2015年10月1日离境;在本案中,2014年度、2015年度,甲在中国境内居住均未满365日,不属于居民纳税人。
【案例2】外籍个人乙2013年9月1日入境,2014年10月1日回国探亲,2014年10月8日返回中国,2015年2月1日离境;在本案中:(1)2013年度和2015年度,乙明显未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不属于居民纳税人;(2)2014年度,乙一次离境未超过30日(10月1日~8日),属于临时离境,不扣减其在华居住天数,满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的要求,属于居民纳税人。
【案例3】外籍个人丙2014年9月1日入境,2015年5月1日回国探亲5天后返回中国,2015年10月1日再次回国探亲7天后返回中国;在本案中:(1)2014年度,丙明显未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不属于居民纳税人;(2)2015年度,丙多次离境,但累计天数未超过90日,依然满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的要求,属于居民纳税人。
(3)所得来源地的确定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①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②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③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④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⑤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按照新课程理念,围绕“学习、实践、发现、创新”的思想,深化“四个意识”,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语文教学
的始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贯穿到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
四、注重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把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贯穿到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
五、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把语文教学的情感性贯穿到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市教委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市教委规范性文件清理结
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3.12.06
•【字号】
•【施行日期】2013.12.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市教委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
知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本市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京政办函[2013]46号)要求,市政府法制办关于清理工作的具体部署,我委已完成市教委2012年12月31日前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清理结果如下:清理文件数359项,保留282项(包含拟修改的5项),废止77项。
现将清理结果予以公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3年12月6日附件1:
(带*的文件是指拟修改的文件目录)附件2:。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精心创设教学任务
精心创设教学任务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以包容的心态欣赏点评学生作品。 把电脑绘图教学和美术知识的教学融合
在一起,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与美术教学 的整合。
第二册教材
一、两个单元修改前与修改后的变化 第一单元:在网上采集和交流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 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 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 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 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 范,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 第2册 第1单元 原1册4单元和2册2单元合并
集中介绍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 第2单元 文字处理
用电脑写文章,制作电子报刊 第3单元 采集多媒体素材
原2册4单元修改,加强了有关概念和操作 的教学,为演示文稿、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 做准备 第4单元 制作演示文稿
更新了制作主题,加强了多媒体应用
速度:速度是指提交搜索信息到搜索引擎 给出搜索结果所使用的时间。在搜索页面 的右上角一般会给出搜索所使用的时间。
(三)搜索基本技巧
1、选择恰当的关键字 A、尽量使用会在网页上出现的单词: B、尽量使用能够给出准确答案的关键词: C、搜索的关键词不要太多:
2、了解搜索引擎的攀索规则
a、默认AND规则: b、排除常用词规则: c、不区分大小写规则: d、排除标点符号规则: e、关键词的顺序和邻近规则:
(4)每单元增加了综合实践 从单一任务到综合实践
体现综合使用本单元和以前所学知识技 能,解决一些实践问题
北京版(2013)第一册信息技术第27课操作文件和文件夹教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通过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信息检索与整理的能力。
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文件管理的技巧,激发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文件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b.建议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信息管理案例,如家庭相册、学习资料等,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优化文件管理。
c.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意识。
d.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或社团活动,与同学分享文件管理技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e.建议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共同探讨家庭文件管理的优化方案。
课堂
1.课堂评价:
a.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观察和实时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知识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表现,及时发现操作错误或理解误区,并进行个别指导与解答。
c.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
2.作业评价:
a.对学生提交的关于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的报告或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完成程度和思考深度。
1.设计反思活动:
a.课后,我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他们在文件和文件夹操作方面的掌握程度。
b.与其他教师交流,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相互借鉴经验。
c.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2.制定改进措施:
a.针对学生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课堂操作练习的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操作要领。
北京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相关文件
北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相关文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全国教育中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等多个方面,探讨北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相关文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政策文件北京市教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其中,包括《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深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
这些文件旨在规范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指导意见除了政策文件外,北京还发布了多个指导意见,围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
《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实施意见》、《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重点和路径,为教师和学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四、实施方案为了落实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北京市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包括教师培训、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等。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计划》等文件详细规划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以期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五、教学实践在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推动下,北京市的中小学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实践。
学校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鼓励教师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学校还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六、成效评估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也开展了相关的成效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的教学督导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手段,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估。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草稿)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草稿)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
一、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德育的主要范畴:1.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体验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以及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求真务实,联系实际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一知半解,应通过不懈的探索,努力揭示其内在规律,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着重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应努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对学术的质疑和批判导致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了后人对前辈的学术争鸣和挑战,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才得以成熟,并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胆的假想和创新,更离不开后人对前人科学成果的质疑和完善。
辩证分析,抵御侵害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科技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自觉抵制淫秽、色情、暴力、毒品、邪教等不良信息的侵害;提高自控能力,避免沉溺于虚拟时空与计算机游戏;谨慎网上交友,避免上当受骗。
2.良好习惯在使用信息技术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还能体现良好的个人修养,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加强自我保护,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受到信息侵害,维护个人正当权益。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北京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北京版教案标题: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 北京版教案目标:1. 熟悉并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启动计算机、打开和关闭程序、使用鼠标和键盘等。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包括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整理和编辑文档等。
4.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包括正确使用密码、保护个人隐私等。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术语-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定义和区别- 操作系统、程序和文件的概念- 互联网和网页的基本知识2. 计算机操作技能- 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打开和关闭程序- 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基本操作- 了解常用的操作系统界面和图标3.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 整理和编辑文档- 使用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 了解如何创建和保存文件4. 信息安全意识- 正确使用密码- 保护个人隐私- 避免点击不明链接和下载可疑文件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定义和区别。
3. 操作演示:以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为例,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进行练习,例如打开和关闭程序、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基本操作等。
5.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并教授如何整理和编辑文档。
6. 总结与评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1. 计算机设备: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或学生共用计算机。
2. 互联网连接:确保学生可以访问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学习。
3. 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网页浏览器等。
评估方式:1. 学生操作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2. 课堂练习评价: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问答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北京版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北京版1、初步了解信息。
2、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3、知道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
2、知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3、知道要遵守信息道德。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感受身边的信息。
技术准备屏幕广播系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同学们你知道信息在哪儿?什么是信息吗?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让学生感受信息就在身边。
二、教学过程B三、归纳小结一、认识什么是“信息”:1、通过让学生举例,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信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通过举例说说,信息的表现形式。
4、由古代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举例说明二、认识什么是信息技术?1、同学们能来说一说在我的生活中哪些应用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2、观看配套光盘:第一课:神奇的信息世界(了解信息技术在机器人、火箭发射、遥感卫星、虚拟现实、网上购物、网上图书馆、教学软件、影视制作等方面的应用)边观看,边补充说明各项应用的最新进展。
3、请同学完整说一说: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4、请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未来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后,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请同学当一当未来的预言家。
三、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树立信息意识: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3、如何爱护计算机及机房四、引导学生归纳信息及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在课外搜集各类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及改变生活的例子,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下节课课前进行汇报。
了解学生家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用学生自己的语言了解信息的含义。
说一说,议一议。
学生观看讨论、思考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四、板书设计信息与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广泛应用?课后反思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感兴趣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学计算机就可以玩游戏,如何处理好给学生“玩游戏”的时间?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应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的指导意见
【法规类别】院校与教职员工
【发文字号】京教基[2003]29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3.07.23
【实施日期】2003.07.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指导意见
(京教基[2003]29号)
各区县教委:
为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和《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现就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简称“学科教学整合”)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科教学整合”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进行多学科的教学改革。
推进“学科教学整合”就是提倡并通过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广大干部、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发展到“学科教学整合”阶段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还必须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教学实际,提出以下教学指导意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版次2018年8月)、教育信息化研究院编写编程教材、创客空间教材合并使用。
三年级使用第二册、四年级使用第四册、五年级使用第六册、六年级以编程教育和创客空间教材为主,各年级要穿插进行输入法练习。
一、课堂教学建议(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1.备学生。
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了解全班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2.课前准备。
教师需准备教学用课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用学案,评价量表和丰富的素材资源;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投影等教学硬件设施,及时做好维护工作;教学中要应用的软件及网络控制平台等相关教学软件。
(二)灵活处理教材1.树立正确的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努力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紧扣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紧扣教学实际,合理替换教学素材。
2.按照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后调整,增减,教师合理将每课内容划分为1-3课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准确规范地表达教学目标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每学期初和活动前制定“模块、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教学生学习,如何培养信息素养,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怎样的程度。
2.“教学目标”不是教学内容,表述要准确,要带有策略性和条件性的,要具体、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不能泛化。
(四)合理使用教学组织手段调控课堂1.板书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课件不能代替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应依据简练、规范、美观的原则;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与学生共同提炼,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点;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板书呈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责任单位(2)0(1)(3)年(5)月目录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1)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1)(一)小学部分 (1)基础内容 (1)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3)(二)初中部分 (4)基础内容 (4)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 (7)(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8)四、教学实施建议 (9)(一)课程开设 (9)(二)课堂教学 (9)(1).教学基本导向 (9)(2).课堂教学要求 (9)(3).体现学科特色 (10)(三)教学评价建议 (10)(1).过程性评价 (10)(2).总结性评价 (11)(四)教师发展 (11)(1).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11)(2).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1)一、课程价值与意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基本工具及其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要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发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
基础内容均包含“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小学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初中适宜在七、八年级开设。
小学拓展内容为“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小学阶段学习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则逐渐向解决实际问题过渡。
本意见中的基础部分是北京市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部分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鉴于拓展内容于学生成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建议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一)小学部分基础内容基础内容的主要目标包括:((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大致组成,在具体操作中对文件管理形成初步的体验,形成负责、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2))能够借助各种简单工具编辑多种媒体信息,并根据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简单表达,实现有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对多媒体及其应用形成初步认识;((3))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通过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感悟因特网魅力,在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专题(1). 信息技术基础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小学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算法问题,并与程序语言表达的算法形成关联,形成对程序设计过程和算法概念的初步体验。
小学阶段宜采用积木式程序设计语言。
(二)初中部分基础内容初中阶段基础内容主要目标包括:((1))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继续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应用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专题(1). 信息技术基础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重。
初中阶段教学宜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教学中描述教学目标时常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四、教学实施建议(一)课程开设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四年级。
一些确有条件在低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的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区县、学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开足课时,小学、初中阶段总课时数各不少于70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基础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时开设,拓展内容可以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开设。
(二)课堂教学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获得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建议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1).教学基本导向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技术,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能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生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
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实施。
((1))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避免空谈教学理论。
((2))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着重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力求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收获。
((3))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师应力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传递情感,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体现学科特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体现出信息技术学科特色:技术运用——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技术运用取得明显效果。
实践操作——教学注重实践,教师示范操作熟练规范,指导范围大、效果好,学生练习充分。
联系实际——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提取素材,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意识——挖掘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适时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养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综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
(三)教学评价建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改进提高为宗旨,坚持导向性原则、诊断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
(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
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内容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
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四)教师发展信息技术老师是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明了自己身负的重任,并努力提升专业能力。
(1).教师基本能力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能力指的是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通用能力,即具有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即具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定能力,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方面:((1))应具有上课机房内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使用能力,能确保教学过程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正常运行;((2))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如课程标准等中规定的知识,出现在教材上的知识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性、背景性知识,如对搜索技巧相关之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初步了解,对网络分层协议相关的文化渊源等的较多了解等;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边界知识,如与各类通信工具相关之传播模型、传播特征、传播理论的了解,与图像加工技术相关之色彩、构图等知识的初步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