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和乐队的对话_王家新的诗歌翻译与创作_梁新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家新的翻译选择及缘由
王家新的翻译活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开始,持续至今,大大小小的翻译诗作已有几
百首,这基本上都集中在上文提到的三本译 诗集里。纵观这三本译诗集里的诗作,我们 可以发现,其所译介的重点对象主要是苏联 及东欧诗人,兼及少量英美现代派诗人。这 包括苏联的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塔姆、阿赫 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波兰的亚当·扎加耶 夫斯基,德国犹太裔诗人保罗·策兰,及英国 的 W. B. 叶芝、W. H. 奥登,法国的勒内·夏 尔等。除了两本专门的诗歌译作集《保罗· 策兰诗 文 选》和《新 年 问 候: 茨 维 塔 耶 娃 诗 选》外,《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新译诗 集》可谓集结了王家新多年来的译作精华。
一、王家新的翻译及创作历程
与一些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不同,作为 诗人的王家新,其翻译活动与创作并不是同 步发生的。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登上诗 坛的王家新来说,其开始于八十年代末的诗 歌翻译似乎有点姗姗来迟。不过这也有着积 极的意义: 磨砺得较为成熟的诗歌语言能力 保证了其译作的基本质量。也许一九八五年 对王家新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他不 仅接连出 版 了 自 己 的 两 部 诗 集,② 而 且 还 开 始担任《诗刊》编辑。现在看来,王家新八五 年之后的《诗刊》编辑工作,对他的诗歌生涯 似乎有着不小的意义: 一方面它大大开阔了 诗人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其诗学意识,另一方 面似乎也为其九十年代后的诗歌转型奠定了 基础。王家新在那个时期着实接触到了不少 外国诗歌作品。而其翻译活动也正是开始于 其对外国诗歌作品的深入阅读之后。
作为一个视野开阔的诗人兼诗评家,王
① 王东东、王家新: 《“盗窃来的空气”———关于策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翻 译及其他》,《文学界》( 专辑版) 2012 年第 2 期。
② 王家新: 《告别》,长安诗家“中国当代青 年 诗 人 丛 书”, 1985; 《纪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118 当代作家评论 2015 年第 1 期
在这本译诗集里,上述提到的诸位诗人 皆有精选之作收入其中,而尤以苏联诗人为 重点。而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译介前苏联 诗人诗歌,王家新有着明确的回答,即“我们 是来自同一家族的人”,⑤“他们像杜甫、李商 隐一样,是我的‘精神同类’”。⑥ 在文章中, 王家新自 述 其 最 初 接 触 到 俄 罗 斯 诗 歌 是 在 “文革”末期,“在那些荒凉的青春岁月里,这
2015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119
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代诗歌界的各种活动①和 具体论争中,并立场鲜明地捍卫其所信奉的 诗学理念( 如“历史的个人化”等) 。在上世 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那段万马齐喑 的特殊时 期,他 以 惊 人 的 能 量 写 出 了《瓦 雷 金诺叙事曲》和《帕斯捷尔纳克》。这两首纪 念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作,在当时的诗坛引起 了很大反响,一时成为广为传诵之作。②
④ 见《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新译诗集》中茨维塔耶娃 的诗歌《约会》( 第 2 页) 。王家新: 《带着来自塔露萨的 书: 王家新译诗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需要指出的 是,这年 他 还 在 伦 敦 出 版 了 自 己 的 英 文 诗 集《楼 梯 》 ( stairs) ,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
2015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117
钢琴和乐队的对话: 王家新的诗歌翻译与创作
梁新军
作为当代著名诗人的王家新,有着复杂 多重的身份构成。他早年以诗成名,却还肩 负着诗刊编辑的工作,业余也同时进行着诗 歌批评、诗 歌 译 介、诗 歌 选 集 编 选 等 多 重 性 “副业”。然而对王家新来说,他大概从没有 “副业”的概念。他曾表示,“无论创作、翻译 或从事 研 究,它 都 立 足 于 我 自 身 的 存 在”, “我只是 一 个 存 在 意 义 上 的 写 作 者”。① 的 确,不管从 事 何 种 工 作,他 都 始 终 未 曾 脱 离 “诗”———无 论 是 诗 歌 创 作、诗 刊 编 辑、诗 歌 批评,还是诗歌译介、诗集编选。王家新可谓 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
是的,作为纯粹诗人的王家新几乎全部 生命活 动 都 在 做 着 与“诗 ”有 关 的 工 作。 其 与“诗”的 关 系 也 可 谓 既 简 单 又 复 杂。 本 文 拟从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重点考察其诗歌 翻译活动,并简要探讨其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表面上看,这两种文学实践似乎带有不同的 性质———一个 是“匠 人”型 的 翻 译,一 个 是 “独创性 ”的 写 作,但 实 际 上,正 是 这 两 种 不 同性质的文学书写才巧妙地构成了一个“诗 人翻译家”王家新。
⑤ 〔英〕W. B. 叶芝: 《朝圣者的灵魂: 抒情诗·诗剧》,王家新 编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⑥ 这些继河北教育版《保罗·策兰诗文选》之后的保罗·策 兰的最新译作,分 别 发 表 在 国 内 的 诸 多 诗 歌 刊 物 上。 如 《世界文学》2009 年第 5 期( 23 首) ; 《诗林》2009 年第 4 期( 11 首) ; 《当代国际诗坛》第 4 辑( 21 首) ,作家出版社 2010; 《星星》诗刊( 51 首) ,《星星》“诗歌 EMS”总第 60 期,2010; 《延河》2010 年第 7 期( 28 首) 。这些由王家新 新译的诗歌多是保罗·策兰后期的经典之作。
算起来,王家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其诗歌译介便与其诗文创作变得同步了。在
宽泛的文化视野的基础上,王家新不仅持续 地译介着各种外国诗歌,而且也始终坚持着 诗歌创作。这在九十年代后商品经济大潮席 卷文坛的历史时期中是殊为难得的。而且, 更让人惊奇地是,王家新不仅一直坚持着诗 歌创作,其诗歌活动也愈来愈不拘囿于单纯 的诗歌写作了。如上述梳理的那样,王家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开始自觉地尝试着 以多种方式加入到中国当代诗歌书写的历史 进程中: 他不仅参与编辑诗歌刊物,而且也写 诗歌评论( 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一九八 九年出 版) ,并 且 大 量 地 译 介、编 选 外 国 诗 歌,将之持续地引入到汉语语境。此外,他也
家新有 着 自 觉 的“取 经 ”意 识。 这 促 使 他 经 常翻阅外文版的诗歌作品集 ( 主要是英文 版) 。而每当读到好诗时,他便自觉地试着 译成中文( 这也许出自一个诗人本能的语言 创造兴趣) 。这种自觉的翻译尝试,成为了 他此后诗歌翻译的主要路径。一九八九年, 其在阅 读《英 美 超 现 实 主 义 诗 选》( English And American surrealist Poetry,edited by Edward· B. Germain,Penguin Books,一 九 七 八) 时,就试着译出了 W. S. 默温( W. S. Merwin,一九 二 七 - ) 的 一 首 诗《挖 掘 者》( The Diggers) 。① 一九九一年他开始翻译犹太裔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 Paul · Celan,一九二 ○ - 一九七○) 的诗歌。② 一九九三年,在台 湾诗刊《创世纪》上,他首次发表了其翻译的 数首策兰诗歌。③ 这年,在旅居伦敦期间,他 也开始翻译茨维塔耶娃( Marina Tsvetaeva,一 九八二 - 一九四一) 的诗歌。④ 一九九五年, 在应邀编选一个多卷本的叶芝文集时,王家 新翻译了叶芝 ( W. B. Yeats) 的 二 十 四 首 诗 作,⑤这 些 诗 作 大 多 是 首 次 译 成 中 文。 二 ○○二年,王家新与芮虎合译的《保罗 · 策 兰诗文选》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二 ○○九和二○一○年,王家新又一发而不可 收地翻 译 并 发 表 了 多 首 保 罗 · 策 兰 的 诗 歌。⑥ 二○一四年五月,王家新参与编译的 《奥登文集· 奥登诗选: 一九二七 - 一九四 七》( 上海 译 文 出 版 社,二 ○ 一 四) 出 版; 六 月,其译诗合集《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 新译诗集》( 作家出版社,二○一四) 出版; 八 月,《新年问候: 茨维塔耶娃诗选》( 花城出版 社,二○一四) 出版。此外,在翻译外国诗歌 的同时,王家新还应邀编选过不少外国诗歌 选集。⑦ 这些译诗和编选诗集的经历,也许 又进一 步 拓 宽 了 王 家 新 本 就 宽 泛 的 文 化 视 野,使其对世界诗歌的把握愈发透彻犀利。
① 需要指出的是,王家新还编选过多部中国当代诗歌选集。 据不完全统计,有《中国现代爱情诗选》( 长江文艺出版 社,1981) 、《中 国 当 代 实 验 诗 选 》( 春 风 文 艺 出 版 社, 1987) 、《中国诗歌: 九十年代备忘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等。
② 《帕斯捷尔纳克》在 1990 年发表后,由于一定程度地冲击 了当时紧张压抑的社会气氛,在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此诗也遂成为王家新的代表作。此诗后来被人教社选入 高二语文读本,或可作为其影响力的一大佐证。
③ 据不完全统计,其踏上诗坛以来出版的诗集有,1985 年其 出版《告别》、《纪念》,1997 年出版《游动悬崖》,2001 年出 版《王家新的诗》,2008 年出版《未完成的诗》,2013 年出 版《塔可夫斯基的树: 王家新集 1990 - 2013》等。此外,王 家新的诗歌也被译成多种文字。1993 年英文诗集《楼梯》 于伦敦出版,2011 年德文诗集《哥特兰岛的黄昏》于奥地 利出版,2014 年其英文诗选《变暗的镜子》也于美国出版。
九十年代后,由于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 增深,王家新的诗学意识愈益丰富深刻。其 创作风格不仅多元化起来,诗歌境界也愈发 显得阔大深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便得益 于其广泛阅读的外国诗歌对其的滋养。王家 新的诗歌实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到今 天,已然三十多年了。这期间其结集出版了 多部诗集,③ 译 诗 集 和 所 编 选 外 国 诗 集 也 有 数十部之多,再加上其编选的中国当代诗选 及其自己的多部散文随笔文集,王家新几乎 有点“著 作 等 身 ”了。 作 为 一 个 有 着 广 阔 文 化视野和积极参与意识的诗人,在三十多年 的诗歌生涯中,王家新的具体写作风格几经 转变。如果说其最早写诗是效法早期“今天 派”的朦 胧 诗 风 格,那 么 到 了 九 十 年 代 后 他 显然深受前苏联诗人群的影响。一九九五年 之后其对西方现代派的 W. B. 叶芝、W. H. 奥 登等诗人,也感到由衷地折服。然而不管崇 尚何种诗 人,王 家 新 的 诗 始 终 是 王 家 新 的。 如其自己 所 交 代,“我 的 写 作 包 括 一 些 诗 学 探讨在 不 同 时 期 可 能 有 不 同 的 侧 重 和 关 注 点,我也在 不 断 地 反 省、修 正 或 者 说 深 化 自 己,但‘灵魂都是同一个’”。④ 王家新的诗歌 一直都 贯 注 着 一 颗 严 肃 思 考 和 痛 苦 追 问 的 “知识分子的灵魂”。
⑦ 据不完全统计,他编选的外国诗文集大致有,《当代欧美 诗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 、《外国 20 世纪纯抒情诗 精华》( 作家出版社,1992) 、《20 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 ( 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 、《最明亮与最黑暗的: 20 家诺贝 尔文学奖获奖 诗 人 作 品 新 译 集》( 解 放 军 文 艺 出 版 社, 1995 ) 、三卷本《叶芝文集》( 东方出版社,1996) 、《子夜的 哀歌》(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 选》(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中外诗歌导读》(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2) 等。
① 见王家新: 《读外国现代诗札记》,《外国文学》1989 年第 3 期。
② 据王家新在文中披露: “收入《保罗·策兰诗文选》中的 101 首诗是我自 1991 年起从英译本中陆续转译的。”见王 家新《为凤凰找寻栖所: 现代诗歌论集》,第 36 页,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 〔德〕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诗选》,王家新译,台湾《创 世纪》诗刊,1993。
王家新的翻译活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开始,持续至今,大大小小的翻译诗作已有几
百首,这基本上都集中在上文提到的三本译 诗集里。纵观这三本译诗集里的诗作,我们 可以发现,其所译介的重点对象主要是苏联 及东欧诗人,兼及少量英美现代派诗人。这 包括苏联的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塔姆、阿赫 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波兰的亚当·扎加耶 夫斯基,德国犹太裔诗人保罗·策兰,及英国 的 W. B. 叶芝、W. H. 奥登,法国的勒内·夏 尔等。除了两本专门的诗歌译作集《保罗· 策兰诗 文 选》和《新 年 问 候: 茨 维 塔 耶 娃 诗 选》外,《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新译诗 集》可谓集结了王家新多年来的译作精华。
一、王家新的翻译及创作历程
与一些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不同,作为 诗人的王家新,其翻译活动与创作并不是同 步发生的。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登上诗 坛的王家新来说,其开始于八十年代末的诗 歌翻译似乎有点姗姗来迟。不过这也有着积 极的意义: 磨砺得较为成熟的诗歌语言能力 保证了其译作的基本质量。也许一九八五年 对王家新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他不 仅接连出 版 了 自 己 的 两 部 诗 集,② 而 且 还 开 始担任《诗刊》编辑。现在看来,王家新八五 年之后的《诗刊》编辑工作,对他的诗歌生涯 似乎有着不小的意义: 一方面它大大开阔了 诗人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其诗学意识,另一方 面似乎也为其九十年代后的诗歌转型奠定了 基础。王家新在那个时期着实接触到了不少 外国诗歌作品。而其翻译活动也正是开始于 其对外国诗歌作品的深入阅读之后。
作为一个视野开阔的诗人兼诗评家,王
① 王东东、王家新: 《“盗窃来的空气”———关于策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歌翻 译及其他》,《文学界》( 专辑版) 2012 年第 2 期。
② 王家新: 《告别》,长安诗家“中国当代青 年 诗 人 丛 书”, 1985; 《纪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118 当代作家评论 2015 年第 1 期
在这本译诗集里,上述提到的诸位诗人 皆有精选之作收入其中,而尤以苏联诗人为 重点。而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译介前苏联 诗人诗歌,王家新有着明确的回答,即“我们 是来自同一家族的人”,⑤“他们像杜甫、李商 隐一样,是我的‘精神同类’”。⑥ 在文章中, 王家新自 述 其 最 初 接 触 到 俄 罗 斯 诗 歌 是 在 “文革”末期,“在那些荒凉的青春岁月里,这
2015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119
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代诗歌界的各种活动①和 具体论争中,并立场鲜明地捍卫其所信奉的 诗学理念( 如“历史的个人化”等) 。在上世 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那段万马齐喑 的特殊时 期,他 以 惊 人 的 能 量 写 出 了《瓦 雷 金诺叙事曲》和《帕斯捷尔纳克》。这两首纪 念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作,在当时的诗坛引起 了很大反响,一时成为广为传诵之作。②
④ 见《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新译诗集》中茨维塔耶娃 的诗歌《约会》( 第 2 页) 。王家新: 《带着来自塔露萨的 书: 王家新译诗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需要指出的 是,这年 他 还 在 伦 敦 出 版 了 自 己 的 英 文 诗 集《楼 梯 》 ( stairs) ,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
2015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117
钢琴和乐队的对话: 王家新的诗歌翻译与创作
梁新军
作为当代著名诗人的王家新,有着复杂 多重的身份构成。他早年以诗成名,却还肩 负着诗刊编辑的工作,业余也同时进行着诗 歌批评、诗 歌 译 介、诗 歌 选 集 编 选 等 多 重 性 “副业”。然而对王家新来说,他大概从没有 “副业”的概念。他曾表示,“无论创作、翻译 或从事 研 究,它 都 立 足 于 我 自 身 的 存 在”, “我只是 一 个 存 在 意 义 上 的 写 作 者”。① 的 确,不管从 事 何 种 工 作,他 都 始 终 未 曾 脱 离 “诗”———无 论 是 诗 歌 创 作、诗 刊 编 辑、诗 歌 批评,还是诗歌译介、诗集编选。王家新可谓 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
是的,作为纯粹诗人的王家新几乎全部 生命活 动 都 在 做 着 与“诗 ”有 关 的 工 作。 其 与“诗”的 关 系 也 可 谓 既 简 单 又 复 杂。 本 文 拟从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重点考察其诗歌 翻译活动,并简要探讨其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表面上看,这两种文学实践似乎带有不同的 性质———一个 是“匠 人”型 的 翻 译,一 个 是 “独创性 ”的 写 作,但 实 际 上,正 是 这 两 种 不 同性质的文学书写才巧妙地构成了一个“诗 人翻译家”王家新。
⑤ 〔英〕W. B. 叶芝: 《朝圣者的灵魂: 抒情诗·诗剧》,王家新 编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⑥ 这些继河北教育版《保罗·策兰诗文选》之后的保罗·策 兰的最新译作,分 别 发 表 在 国 内 的 诸 多 诗 歌 刊 物 上。 如 《世界文学》2009 年第 5 期( 23 首) ; 《诗林》2009 年第 4 期( 11 首) ; 《当代国际诗坛》第 4 辑( 21 首) ,作家出版社 2010; 《星星》诗刊( 51 首) ,《星星》“诗歌 EMS”总第 60 期,2010; 《延河》2010 年第 7 期( 28 首) 。这些由王家新 新译的诗歌多是保罗·策兰后期的经典之作。
算起来,王家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其诗歌译介便与其诗文创作变得同步了。在
宽泛的文化视野的基础上,王家新不仅持续 地译介着各种外国诗歌,而且也始终坚持着 诗歌创作。这在九十年代后商品经济大潮席 卷文坛的历史时期中是殊为难得的。而且, 更让人惊奇地是,王家新不仅一直坚持着诗 歌创作,其诗歌活动也愈来愈不拘囿于单纯 的诗歌写作了。如上述梳理的那样,王家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开始自觉地尝试着 以多种方式加入到中国当代诗歌书写的历史 进程中: 他不仅参与编辑诗歌刊物,而且也写 诗歌评论( 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一九八 九年出 版) ,并 且 大 量 地 译 介、编 选 外 国 诗 歌,将之持续地引入到汉语语境。此外,他也
家新有 着 自 觉 的“取 经 ”意 识。 这 促 使 他 经 常翻阅外文版的诗歌作品集 ( 主要是英文 版) 。而每当读到好诗时,他便自觉地试着 译成中文( 这也许出自一个诗人本能的语言 创造兴趣) 。这种自觉的翻译尝试,成为了 他此后诗歌翻译的主要路径。一九八九年, 其在阅 读《英 美 超 现 实 主 义 诗 选》( English And American surrealist Poetry,edited by Edward· B. Germain,Penguin Books,一 九 七 八) 时,就试着译出了 W. S. 默温( W. S. Merwin,一九 二 七 - ) 的 一 首 诗《挖 掘 者》( The Diggers) 。① 一九九一年他开始翻译犹太裔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 Paul · Celan,一九二 ○ - 一九七○) 的诗歌。② 一九九三年,在台 湾诗刊《创世纪》上,他首次发表了其翻译的 数首策兰诗歌。③ 这年,在旅居伦敦期间,他 也开始翻译茨维塔耶娃( Marina Tsvetaeva,一 九八二 - 一九四一) 的诗歌。④ 一九九五年, 在应邀编选一个多卷本的叶芝文集时,王家 新翻译了叶芝 ( W. B. Yeats) 的 二 十 四 首 诗 作,⑤这 些 诗 作 大 多 是 首 次 译 成 中 文。 二 ○○二年,王家新与芮虎合译的《保罗 · 策 兰诗文选》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二 ○○九和二○一○年,王家新又一发而不可 收地翻 译 并 发 表 了 多 首 保 罗 · 策 兰 的 诗 歌。⑥ 二○一四年五月,王家新参与编译的 《奥登文集· 奥登诗选: 一九二七 - 一九四 七》( 上海 译 文 出 版 社,二 ○ 一 四) 出 版; 六 月,其译诗合集《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 新译诗集》( 作家出版社,二○一四) 出版; 八 月,《新年问候: 茨维塔耶娃诗选》( 花城出版 社,二○一四) 出版。此外,在翻译外国诗歌 的同时,王家新还应邀编选过不少外国诗歌 选集。⑦ 这些译诗和编选诗集的经历,也许 又进一 步 拓 宽 了 王 家 新 本 就 宽 泛 的 文 化 视 野,使其对世界诗歌的把握愈发透彻犀利。
① 需要指出的是,王家新还编选过多部中国当代诗歌选集。 据不完全统计,有《中国现代爱情诗选》( 长江文艺出版 社,1981) 、《中 国 当 代 实 验 诗 选 》( 春 风 文 艺 出 版 社, 1987) 、《中国诗歌: 九十年代备忘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等。
② 《帕斯捷尔纳克》在 1990 年发表后,由于一定程度地冲击 了当时紧张压抑的社会气氛,在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此诗也遂成为王家新的代表作。此诗后来被人教社选入 高二语文读本,或可作为其影响力的一大佐证。
③ 据不完全统计,其踏上诗坛以来出版的诗集有,1985 年其 出版《告别》、《纪念》,1997 年出版《游动悬崖》,2001 年出 版《王家新的诗》,2008 年出版《未完成的诗》,2013 年出 版《塔可夫斯基的树: 王家新集 1990 - 2013》等。此外,王 家新的诗歌也被译成多种文字。1993 年英文诗集《楼梯》 于伦敦出版,2011 年德文诗集《哥特兰岛的黄昏》于奥地 利出版,2014 年其英文诗选《变暗的镜子》也于美国出版。
九十年代后,由于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 增深,王家新的诗学意识愈益丰富深刻。其 创作风格不仅多元化起来,诗歌境界也愈发 显得阔大深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便得益 于其广泛阅读的外国诗歌对其的滋养。王家 新的诗歌实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到今 天,已然三十多年了。这期间其结集出版了 多部诗集,③ 译 诗 集 和 所 编 选 外 国 诗 集 也 有 数十部之多,再加上其编选的中国当代诗选 及其自己的多部散文随笔文集,王家新几乎 有点“著 作 等 身 ”了。 作 为 一 个 有 着 广 阔 文 化视野和积极参与意识的诗人,在三十多年 的诗歌生涯中,王家新的具体写作风格几经 转变。如果说其最早写诗是效法早期“今天 派”的朦 胧 诗 风 格,那 么 到 了 九 十 年 代 后 他 显然深受前苏联诗人群的影响。一九九五年 之后其对西方现代派的 W. B. 叶芝、W. H. 奥 登等诗人,也感到由衷地折服。然而不管崇 尚何种诗 人,王 家 新 的 诗 始 终 是 王 家 新 的。 如其自己 所 交 代,“我 的 写 作 包 括 一 些 诗 学 探讨在 不 同 时 期 可 能 有 不 同 的 侧 重 和 关 注 点,我也在 不 断 地 反 省、修 正 或 者 说 深 化 自 己,但‘灵魂都是同一个’”。④ 王家新的诗歌 一直都 贯 注 着 一 颗 严 肃 思 考 和 痛 苦 追 问 的 “知识分子的灵魂”。
⑦ 据不完全统计,他编选的外国诗文集大致有,《当代欧美 诗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 、《外国 20 世纪纯抒情诗 精华》( 作家出版社,1992) 、《20 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 ( 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 、《最明亮与最黑暗的: 20 家诺贝 尔文学奖获奖 诗 人 作 品 新 译 集》( 解 放 军 文 艺 出 版 社, 1995 ) 、三卷本《叶芝文集》( 东方出版社,1996) 、《子夜的 哀歌》(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 选》(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中外诗歌导读》(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2) 等。
① 见王家新: 《读外国现代诗札记》,《外国文学》1989 年第 3 期。
② 据王家新在文中披露: “收入《保罗·策兰诗文选》中的 101 首诗是我自 1991 年起从英译本中陆续转译的。”见王 家新《为凤凰找寻栖所: 现代诗歌论集》,第 36 页,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 〔德〕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诗选》,王家新译,台湾《创 世纪》诗刊,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