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下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自然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倾听大自然声音的习惯,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大自然声音的形成原因及传递信息的原理。
(2)如何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疑问。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大自然的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背后有哪些意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大自然声音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声音,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大自然的声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大自然的声音,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度。
2. 互动教学:(1)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大自然声音的疑问。
(2)学生之间互动,分享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和体验。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探讨作者对大自然的描述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学生进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观察法: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科学知识资料:关于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科学知识。
笔记本和笔:学生做笔记。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
5.2 时间安排导入和阅读课文:40分钟。
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40分钟。
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40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活动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学习有关“物候现象”的科学知识,提高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学习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提升对说明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课文,把握“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些节气?有哪位同学知道古人当时创制“二十四节气”的用途?没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代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但是作家竺可桢将这些节气称为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奥秘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二)整体感知1.生词教学(屏幕出示“销声匿迹”“连翘”等生字词,学生齐读。
)2.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物候”的哪些方面?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物候”的定义、测量仪器、影响因素、意义。
【板书:物候】(三)深入研读1.细致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圈点勾画处物候的定义、测量仪器、影响因素、意义分别是什么?明确:“物候”的定义,是能够对人们的生产活动有所启示的自然现象,包括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等。
“物候”的测量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经度、海拔、时间。
“物候”的意义作用,反映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指导农业实践。
2.本文是一篇实例说明文,用到了许多说明方法,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小组讨论,试从文中各找出相关句子,体会其语言特点。
(教师多媒体呈现表格,学生试着完善。
)明确:①举例子。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语言的独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有个别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水流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见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出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
(2)讲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大自然的美景视频或图片。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感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生词。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大自然的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快速教案逐字稿
《大自然的语言》快速教案逐字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掌握生字词,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理解课文、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难点:文章主旨的领悟,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认识,引出课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读写并理解。
4. 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主要内容。
5. 例题讲解:讲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述大自然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7.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2. 生字词:展示生字词及解释。
3. 文章结构:展示文章结构图。
5. 人与自然关系:简要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2. 答案:(1)文章主要内容:略。
(2)例文:人与自然《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学习,取长补短。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了解大自然的基本语言特征,培养观察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观察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5. 小组活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大自然的语言特征。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难点: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导入:不仅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图(ppt出示图片)。
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好吗?先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个句子。
3、出示生字词,开火车形式抽读,其他同学跟读。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一) 初步理解1、思考哪些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反馈:2——8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2、出示表格ppt,默读课文横线划出大自然的语言,和她告诉我们的奥秘。
(指名反馈)3、大自然虽然没说话,但却告诉我们这么多奥秘,用书上得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反馈:板书妙不可言)。
理解这个词语(指名反馈,并造句)。
(二)深入分析1、如此的妙不可言,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体会吧,自由读2到8小节,并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两遍。
2、指名反馈,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喜欢的一起读。
(第二小节朗读的语气,强调“准”字。
)3、找一找,哪一个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的结构相像?(指名反馈)(提示:句子的形式,和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学会从大自然中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如何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PPT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作业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环境,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景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分享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从大自然中寻找examples of language。
(2)学生汇报观察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中语言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观察、感悟或想象。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对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提高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印象?(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入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如风雨雷电、花开花落等。
(2)学生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大自然语言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特点,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2)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特点,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难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2. 生词和重点句子清单。
3. 自然现象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环境,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1)教师出示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口语表达。
4. 观察自然现象:(1)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生长、鸟类等。
(2)学生填写自然现象观察记录表,并进行交流分享。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下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生词和句子进行描述。
2. 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观察自然现象时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题的形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观察自然环境并描述的作业,评估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感悟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朗读和讨论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
(2)提问:你们认为大自然有语言吗?它是什么样子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大自然中的语言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课文讲解:(1)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2.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大自然的话。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程度。
2. 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分享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沪教版第二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存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看事物的爱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把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看事物的爱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预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小朋友,你们明白吗?大自然但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伙儿一个隐秘。
2、谁会读那个隐秘?[出示第一小节]3、原先大自然也有语言。
[出示课题]4、自: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言:1)你是如何样认识那个字?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尽管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可不能说话,然而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味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3)书空“圈”字,你明白那个字的部首吗?4)给“临”扩词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2、第二节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确实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3)“甩”的动作是如何样的?(摇动、摆动)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四、第六小节1、引读2、妙:如何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粗:找好朋友3、什么缘故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明白,粗心大意的人永久看不见?4、那么只有如何做,才能发觉大自然的语言?[示句]五、拓展、巩固1、你还明白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模样也来编一段小诗?3、读词语开火车4、书写指导板书设计:11、大自然的语言白云蚂蚁树桩蝌蚪教学反思采纳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明白得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关心学生明白得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大自然的语言》word讲学稿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从生动的想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4学会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二.学习过程【一】写一写,读一读萌发()翩然()孕育()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二】想一想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绝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三】思一思1. 本文主要写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还是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前面1~2节文字起何作用?从全文看主要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位置?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 7.8.9节文字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从这三段文字中选取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4. 说明文语言要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力求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从文中各找一句体现准确简洁和生动的语言并做分析。
(1)准确性句子:分析:(2)生动性句子:分析:【三】质疑解答(从写法、语言、重要语句、读后感悟等方面设疑)三.课堂训练1. 采集一则农谚,说说它的意思。
农谚:你的理解: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体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那一因素?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小明家住在异常靠海的大连,奶奶家住在大连以北的北京,春天北京寒冷,奶奶觉得大连在南方,要想到大连来。
如果你是小明,你应该怎样告诉奶奶?▃▄▅▆▇██■▓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优质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优质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语文优质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②组词雁( ) 编( ) 逗( )燕( ) 偏( ) 豆(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
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感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4. 讨论课文:小组内讨论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观察大自然,记录下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测验: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观察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拓展作业中观察大自然语言的记录和分享。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2. 能够通过观察、聆听、感受等方式,将大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包括植物、动物和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2. 探索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并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受,将大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 PPT或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2. 录制或准备一些大自然的声音,如鸟叫、风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或课件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资源,让学生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2.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有哪些语言?有哪些声音?有哪些方式可以感受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二、新知讲解:1. 给学生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包括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生长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
2. 播放一些录制好的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听一下,并和他们一起猜测这些声音是哪些动物或自然现象发出的。
三、活动实践:1. 准备一些大自然的实物,如树叶、花朵、石头等,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尽量模仿出它们的声音。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观察和聆听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向其他小组展示。
3. 在户外进行一次大自然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用手机录制一些大自然的声音,并回到教室后一起欣赏和分享。
四、总结归纳:1. 引导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内容,并思考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通过照片、录音等形式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可以和同学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物候学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
课前延伸案
1、给加线的字注音
萌发()翩然()孕育
()簌簌()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区域()纬度()
2、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说明的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5)说明顺序
()(6)说明的语言
()
3、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4、资料链接: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
课内探究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并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5分钟))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品味语言:圈点勾画,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2、遣词造句的角度;)
如: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
(二)品味说明语言: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三)判断说明方法。
试从文中找出句子并加以判断。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说明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诗文中的现象的理解。
(一)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二)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五、拓展延伸:
搜集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课后提升案
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