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层序形成的动态过程

合集下载

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知识体系及自己的看法

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知识体系及自己的看法

学号:2006130035姓名:陈龙成绩: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基本知识体系及自己的看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和组合类型发生变化[1]。

基准面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可容空间是与基准面密切关联的概念,本文总结出了基准面及可容空间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就基准面和可容空间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基准面和可容空间都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

特别是基准面这个概念,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最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是要划分出层序的上升和下降旋回。

而可容空间却是和基准面直接关联的概念。

T.A.Cross(1994)引用并发展了Wheeler(1964)提出的基准面概念,分析了基准面旋回与成因层序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

基准面(Baselevel)并非海平面,也不是一个相当于海平面向陆延伸的水平面,而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发生变化的[2]。

可容空间是指位于基准面之下的、沉积物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可供潜在沉积物充填的全部空间[1]。

可容空间包括早期未被充填遗留下来的老空间和新增可容空间。

可容空间又称可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容存空间,它是与基准面相伴存在的一个客观事物。

新增可容空间是指在沉积物沉积的同时新形成的可供沉积物充填的空间[7]。

可容空间是与基准面相伴随而存在着的,可容空间的增加与减少直接受控于基准面的升降和基底构造沉降。

学号:2006130035姓名:陈龙成绩:图2.基准面与可容空间示意图2.为什么提出基准面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影响层序地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海平面、构造沉降、沉积负荷补偿、沉积物补给、气候、沉积地形等因素。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可容纳空间(Accomadation)
可容纳空间是指可供沉积的、潜在的沉积 物堆积的空间(Jervey, 1988)。可容纳空间是 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地震层序 Seismic Sequence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以地震反射终止为标志的不连续面 (被解释为不整合面及相关整合面)为界所限定的一套相 关的连续地震反射(被解释为成因相关的地层)。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reflections on a seismic section, interpreted as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this succession is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surfaces of discontinuity marked by reflection terminations and interpreted as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
Erosional truncation
isis.ku.dk/kurser
Erosional truncation
isis.ku.dk/kurser
Upper Boundary
Toplap Termination or lapout of strata against an overlying surface mainly as a result of no deposition (sedimentary bypassing) with perhaps only minor erosion (Mitchum, AAPG Memoir 26).

地球科学概论 历年考研真题 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 历年考研真题 答案

1999-2010真题答案汇总“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风化壳: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岩基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矿物、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温差风化: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差异风化作用:由于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凸凹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岩石的裂隙发育使岩石与水溶液、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从而促进风化作用进行。

如果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并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在岩块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破坏,经一段时间,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

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搬运作用:是指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机械搬运作用:是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

推移跃移悬移载移。

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溶解物质)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黄道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层序地层学绪论

层序地层学绪论
,认为:“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岩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
学概念。就像板块构造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层序地层学改变了
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 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P.R. Vail,1990)。 “地震地层学引起了地 层分析中的一场革命,其意义之深远不亚于板块构造引起的革命。结果,几乎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之所以获得如此 高的评价,主要是在于它的科学性、先进 性、预测性和定量性. (1)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和当前人类把地 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演化历史的地球 观是一致的,因而受到了地学工作者的重 视和支持。 (2)层序地层单元的界面具有物理性界面和 生物界面的双重意义。因此,层序地层学 清除了地层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岩石 地层和生物地层单位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 ,为准确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有可能提供一 个全球统一的地层学概念和对比方案。
所有涉及沉积岩的学科都要被重新研究和重新受到重视,大量问题正在涌现。 ……它是把科学由定性领域转到定量领域的推动力,……使地层学这一学科将 更有预测性和定量性”(T.A.Cross和M. A. Lessenger,1986)。“地层学目 前正在进行一场革命。一个世界范围的旋回式层序和沉积体系域的评价……, 正 在 大 学 和 跨 国 石 油 公 司 中 进 行 ” ( L.F.Brown,Jr,1990)。 原 苏 联 科 学 院一些院士(1988)指出:“地震地层学是油气勘探最精确的一种方法,它能 够使油气普查勘探成本降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以实现‘野猫钻幻想’, 井井出油,百发百中。”J.B.Sangree等(1990)认为:“层序地层学主要用 于识别和详细研究地层圈闭的含油气远景。在应用层序地层学以后,一些颇具 特色的勘探前景已经出现。”AAPG、SEPM和IAS均认为层序地层学是90年代 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和地层学发展的重大方向,ESGC(1988)已 经将“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正式列入“全球沉积地质计划”( GSGP),此项国际性研究已通过联合国在各国实施。1995—2000年在美国召开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2课 地震层序-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2课 地震层序-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兼容模式]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seismic sequence•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1.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1.3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2.1.4 地震波的分辨率时间剖面是由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波形显示:用振动图形式显示地震记录的波形。

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地震动力学特征(如振幅、频率和波形),但是反映界面起伏的直观性较差。

(1)地震记录显示的形式波形+变面积显示:在波形显示的基础上,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地震能量的强弱。

这种显示能够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但是波的动力学特征细节不清。

波形+变密度显示:用密度值大小表示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振幅强则光线密度大,色调深;振幅弱则光线密度稀,色调变灰。

变密度显示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波形+彩色显示: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特征突出,表示地震信息的动态范围更大,利于对比。

现有工作站系统多采用彩色显示,利于对比解释。

波形显示波形+变面积显示波形+变密度显示波形+彩色显示时间剖面显示方式的对比(2)显示比例深/宽比:1:2深/宽比:1:1深/宽比:2:1(1)地震子波: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个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滤波作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高频成分受其影响最大,而低频成分受其影响小,因此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

激发接收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地震子波的传播•地震子波传播到波阻抗界面上时,一部分能量传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则被反射回来,为便于讨论,将它们分别称为入射子波、透射子波和反射子波。

海进-海退(T-R)层序地层

海进-海退(T-R)层序地层

海进-海退(T-R)层序地层摘要:Sloss及其同事对层序的原始定义是:以出露地表的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元。

该地层单元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因为在大多数实例层序中,不整合面只有在盆地边缘才能够被识别出来。

Vail及其同事重新定义了这一术语:层序是以不整合及其与其有联系的整合为边界的,这大大扩大了层序在盆地分析中的实用性。

相关整合面的引入使得层序在整个盆地得到识别成为了可能。

利用此种修改过得定义,构想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层序,每种层序都有一套不同的边界。

Vail 及其同事定义了两种:1类型沉积层序和2类型沉积层序。

1类型沉积层序利用暴露不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不整合部分,以基准面开始下降的等时线作为相应的整合部分。

由于在基准面下降时暴露不整合向盆地方向迁移,迁移得越多,会导致不整合面在层序中比边界上还多。

同样,我们也不能够客观地识别出与盆地开始下降所对应的等时线。

因此,1类型沉积层序实际用途不大。

2类型沉积层序同样利用暴露不整合作为边界的不整合部分,但是利用基准线下降结束,而不是开始时的等时线作为相应整合部分。

这解决了在层序内部包含有不整合面的问题。

然而,客观地识别出与基准面下降结束(基准面开始上升)相对应的等时线是不可能的,因此,2类型沉积层序也没有实际价值。

Galloway提出利用最大海泛面作为层序边界,并命名该地层单元为成因地层层序。

该方法解决了过度主观识别层序边界的问题,因为最大海泛面可以在科学分析中客观地分析出来。

然而此种层序的问题在于不整合面出现在层序内部,并且与盆地边缘缺少成因上的一致性。

为了解决在层序定义中的主要缺点,Embry和Johannessen定义了第四种层序类型:T-R层序。

这种层序利用暴露不整合作为边界的不整合部分,以最大海退面作为相应的整合部分。

此种方法使得不整合面位于边界上,并提供了一种可以客观识别的相应整合面。

因此,它解决了先前层序的致命错误。

利用最大海退面作为边界,T-R层序可以划分为下部的海侵体系域和上部的海退体系域。

《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

《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

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Vol. 44,No.6 2023年12月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Dec. 2023《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油气勘探·塔北地区三叠纪拗陷湖盆异重流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仲米虹,唐武 (1-1)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张长建,吕艳萍,马海陇,耿甜,张晓 (1-9)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储集层差异及成因…………………况昊,周润驰,王钧民,刘豪,谭先锋,蔡鑫勇,肖振兴 (1-18)川西坳陷须二段次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章顺利,杨映涛,张玲,操延辉 (1-25)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分层分段特征及构造演化…………………………陈平,能源,吴鲜,黄诚,王来源,郭曼 (1-33)共轭走滑断裂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及物理模拟实验……………………代兰,邬光辉,陈鑫,朱永峰,陈思锜,罗鑫,胡明 (1-43)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有利区评价………………………………李海英,韩俊,陈平,李媛,卜旭强 (2-127)玛湖凹陷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沸石特征及储集层识别…………………………………秦志军,操应长,毛锐,张浩,冯程 (2-136)苏里格气田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空间展布……………………………………………………………刘金库,胡杨,伍燚(2-144)玛湖凹陷三工河组油层低阻成因………………………………………………………………齐媛,韩东威,杜引鱼,周伟军 (2-151)甘泉油田长8油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钙质夹层特征及成因……崔耀科,杜贵超,王凤琴,王聪娥,陈奕阳,王颖,黄杏雨 (2-161)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支东明,李建忠,陈旋,杨帆,刘俊田,林霖 (3-253)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石钱滩凹陷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康积伦,付国斌,韩成,梁辉,马强,梁桂宾,陈高潮 (3-265)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致密油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刘锋,赵红静,金颖,甘应星,曾雁,温旺彪,徐桂芳 (3-277)胜北洼陷三间房组致密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周港,程甜,李杰,陈安清,李富祥,徐慧,徐胜林 (3-289)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细粒岩储集层微观特征……………………………秦恩鹏,张君莹,张生兵,刘俊田,张小芹,陈永慧 (3-299)三塘湖盆地煤炭地下气化地质评价与有利区域………………………………王兴刚,范谭广,焦立新,东振,曹志雄,韩波 (3-307)陇东地区HQ区块东部长8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彭晓勇,刘国利,王兵,魏涛,任利剑,王巍,任江丽 (4-383)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孔祥晔,曾溅辉,罗群,谭杰,张芮,王鑫,王乾右 (4-39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5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高景云,丁晓琪,祁壮壮,田胤瑜 (4-404)陆相混积型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周新锐,王喜鑫,李少华,张昌民,胡凯,严春景,倪雪儿 (4-411)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段永贤,宋金鹏,郇志鹏,杨连刚,周鹏,吕端川,田志宏 (4-421)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富集规律…………………………李妍蓉,李靖,苏文杰,石磊,孙睿,朱玉双 (5-509)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何贤科,娄敏,蔡华,李炳颖,刘英辉,黄鑫 (5-517)黔东北铜仁地区牛蹄塘组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刘奎勇,吴滔,卢树藩,盘应娟,安亚运 (5-52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肖正录,路俊刚,李勇,张海,尹相东,周翔 (5-535)沉积岩中沸石类矿物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意义………………………………左如斯,曾翔,曹忠祥,蔡进功,张奎华,张关龙 (5-543)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石耀东,王丽琼,臧苡澄,张吉,李鹏,李旭 (5-554)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刘萍 (6-635)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张长建,杨德彬,吕艳萍,张娟,李杰,丁立明 (6-646)2023年新 疆 石 油 地 质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特征……………………………………………………………赵春晨,刘豪 (6-657)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毛锐,赵磊,申子明,罗兴平,陈山河,冯程 (6-667)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严敏,赵靖舟,黄延昭,杨振亚,方越,吴和源 (6-674)·油 藏 工 程·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水气体积比及水侵预警………………柴小颖,王燕,刘俊丰,陈汾君,杨会洁,谈志伟 (1-51)基于核磁共振的天然气驱储集层孔喉动用下限……………………………………………………白振强,王清华,宋文波 (1-58)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顾浩,康志江,尚根华,张冬丽,李红凯,黄孝特 (1-64)新型油水相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李婧,范晖,刘春茹,杨芳 (1-70)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郭海平,吴承美,张金风,徐田录,肖佃师,郭雪燚 (1-76)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控水实验……………………………邱浩,文敏,吴怡,幸雪松,马楠,李占东,郭天姿 (1-84)砂砾岩储集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与可压性评价………………………………刘向君,王小军,赵保伟,熊健,梁利喜 (2-169)玛北斜坡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水力压裂裂缝表征……………………李向阳,季汉成,卞腾飞,陈亮,陈亮,郭心舒,李梦凯 (2-178)玛湖砾岩油藏水平井效益开发压裂关键参数优化…………………………………张景,虎丹丹,覃建华,王英伟,唐慧莹 (2-184)顺北一区断溶体油藏溶解气驱开发特征………………………………刘学利,谭涛,陈勇,解慧,朱苏阳,吴昊镪,向东流 (2-195)顺北一区超深断控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可行性………………………………………………………陈勇,朱乐乐,刘学利 (2-203)强非均质超稠油SAGD 储集层升级扩容数值模拟………………………………………孟祥兵,孙新革,罗池辉,马鸿,王青 (2-210)临兴低阻气藏高不动水饱和度成因及其对气层电阻率的影响……刘再振,李洋冰,胡维强,冷捷,蔡瑞豪,谢岚,柳雪青 (2-217)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策略………………………………………………………………………徐君,杨春,孟朋飞 (3-314)油藏型储气库与天然气驱油协同建设实验——以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司宝,闫茜,刘强,张彦斌,付春苗,齐桓 (3-321)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 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李艳明,刘静,张棚,公学成,马建红 (3-327)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志朋,齐桓,张艺桢,李宜强,姚帅旗,刘通 (3-334)吐哈探区稠油油藏注气吞吐适应性评价…………………………………………夏正春,赵健,刘锋,秦恩鹏,蔡必金,王奇 (3-341)低孔低渗稠油油藏注水增能效果影响因素……………………………………………………………万海乔,王盛,刘学良 (3-347)多区块累计生产指标叠合对预估采收率的影响……………………………………………宋成元,杨小璇,袁玉英,李艳明 (3-35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网优化………………………………………胡文革,李小波,杨敏,鲁新便,刘学利,刘洪光 (4-429)基于动态渗流阻力的注水调整方法………………………………………………单高军,王承祥,王治国,姜雪岩,郭军辉 (4-435)沉积岩致密油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及产能模型…………………………………王小兵,胡炎射,李森,陈敏,王路,朱晨阳 (4-442)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对策………………………………刘丽娜,曹飞,刘学利,谭涛,郑小杰,刘蕊 (4-450)顺北油田顺北4号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连通性评价……………………………刘军,廖茂辉,王来源,龚伟,黄超,查明 (4-456)陆梁油田呼图壁组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党思思,孙志雄,裴帅,吴丛文,牟蕾,周玉辉 (4-465)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贾蕊,袁泉,汤欣,吕奇奇,高文君 (5-562)三塘湖盆地马中区块致密油藏CO 2吞吐提高采收率……………李世瑞,赵凯,徐江伟,木尔扎提·艾斯卡尔,徐金禄,张星 (5-572)某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加密及跟踪调整提产………………………………………………………………………周佳美 (5-577)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谢鹏,陈鹏羽,赵海龙,徐建亭 (5-583)··2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 2驱埋实验…………………………………陈小东,王进,宋鹏,刘建,杨卫国,张宝娟 (5-592)压裂直井产量公式…………………………………………………李传亮,庞彦明,周永炳,战剑飞,臧伟,陆慧敏,朱苏阳 (6-68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赵晨云,窦松江,窦煜,柳朝阳,黄博,王振宇,李刚 (6-690)顺北油气田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评价………………………………………………………………………李冬梅 (6-696)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李小波,魏学刚,刘学利,张艺晓,李青 (6-702)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耿宇迪,刘礼军,王立静,郭天魁 (6-711)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防窜三维地质模拟…………………………王挺,汪杰,江厚顺,续化蕾,姚自义,南冲 (6-720)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吕照,潘丽燕,郝丽华,邹娜娜,邹志坤 (6-729)·应 用 技 术·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漏失压力模型…………………………………杨虎,薛晓军,陈向辉,李秀彬,解俊昱,张伟 (1-93)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储集层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应用……………………廖丽,欧宝明,陈君,吴程,姜琪,倪勇,赵玉 (1-100)华池—南梁油田长8油藏高阻水层解释方法……………………………张德梅,段朝伟,李高仁,李永胜,陆敬武,林伟川 (1-105)对标产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分类评价——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一间房组为例…唐军,何泽,申威,齐戈民,郭为民 (1-112)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速度建模方法及应用…………………阿力甫江·热合木吐力,潘龙,李献民,林娟,马晶晶,窦强峰 (1-119)库车坳陷博孜气藏超深致密砂岩储集层现今地应力预测……………张辉,鞠玮,徐珂,宁卫科,尹国庆,王志民,于国栋 (2-224)基于小样本数据深度学习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及应用……………………………陈雨茂,赵虎,杨宏伟,魏国华,罗平平 (2-231)塔河油田缝洞型储集层类型综合识别……………………………………………………………巫波,杨文东,吕晶,罗君兰 (2-238)基于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的地层压力估算方法 ………………………………周云秋,贺锡雷,林凯,秦思萍,张陈强,刘宗杰 (2-245)稀油油藏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方法…………………………………………朱永贤,姚帅旗,张彦斌,韩继凡,赵瑞明 (3-359)油气藏产量旋回泛函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门海文,张静,魏海军,赵阳,高文君 (3-365)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应用 ……………………石楠,刘源,冷玥,文一华,潘海峰,孙博,王兵 (3-375)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特征…………………………………甘仁忠,熊健,彭秒,刘向君,梁利喜,丁乙 (4-472)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全直径岩心水侵规律实验………………………胡勇,乐平,郭春秋,陈鹏羽,肖云,屈思敏,王鑫 (4-479)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韦自健,盛家平,张潇 (4-485)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张鹏,曾星航,郑力会,张吉辉,王相春,彭小军 (4-497)基于数据驱动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冯高城,李金蔓,刘玉明,尹彦君,魏志勇,张强,孟凡坤 (5-598)深大断裂控制油藏油柱高度计算方法………………………………汪如军,王培俊,牛阁,王怀龙,张洁,梁芮晗,赵欣玥 (5-608)不同成因岩溶储集体氮气辅助重力驱实验………………………………………………………………………………程洪 (5-613)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洞穴垮塌的力学机制…………………………………………………张骥跃,康志宏,陈华鑫,康志江 (5-618)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高精度地震成像………………………………………张向全,谷永兴,刘军,裴家定,顾小弟 (5-626)·综 述·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付亚荣,窦勤光,刘泽,焦立芳,季俣汐,杨亚娟,尹后凤 (6-739)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周立明,张道勇,姜文利,张臣,张晨朔,张昊泽,郑媛媛 (6-751)··3。

沉积相演化

沉积相演化

沉积相演化阿拉伯半岛阿曼山脉中部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侏罗纪期演化摘要:暴露在阿曼北部的侏罗纪Sahtan沉积组是于阿拉伯台地边缘(正对新特提斯洋,即hamratduru盆地)的浅海环境下沉积生成的。

Sahtan沉积组合的上部由上覆纯净碳酸盐岩沉积的、混合有硅质与碳酸盐碎屑组成,其时期是基于腕足类和有孔虫期的巴通期和早期卡洛夫期。

这些碳酸盐沉积体系是由经历了地面暴露的外部鲕粒浅滩和一个更深的、相对紧密的平缓倾斜岩架组成。

鲕粒岩质从台地边缘脱落后便进入到guweyza形成层的深海沉积复合层中。

Sahtan沉积组合沿着JabalAkhdar东北走向经历了厚度减少过程。

Sahtan沉积组合顶部的角度不整合(达0.2%)显示其是由于演变过程中的倾斜和顶部截断因素。

这个不整合层受Rayda形成层的覆盖,该覆盖层则表现出了一个包括向上侵蚀相演化的超覆模式。

该地层间断的最小时间跨度为中卡洛夫阶–启莫里阶。

由于缺乏容纳空间,也或是因缺乏地表暴露,牛津和启莫里支阶序列几乎不可能在这个地区沉积下来。

本文提出,不整合层是在一个因持续的地壳构造作用使得台地边缘剥落过程中,近地表的碳酸盐岩溶解形成的。

在提通阶期间,一次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致使位于台地边缘之上的Rayda地层遭到海侵,而阿拉伯半岛东部的大陆架环境恢复正常。

关键词:侏罗纪;阿拉伯半岛;特提斯洋;岩相;碳酸盐岩台地阿拉伯台地的侏罗系时期是中东的碳氢化合物(油气)生成的间期。

这个期间大范围的碳酸盐岩沉积使邻近深水区、垂直向与横向想拼接的浅水沉积相的形成,也使得粗粒钙质沉积层得以出现。

这些沉积相与沉积层随后被并入构造岩片而插入阿拉伯台地东缘(伯努利&瓦塞特,1987)。

在阿曼北部JabalAkhdar地区的大型背斜构造(图1)展现了侏罗纪时期台地临海边缘的露地岩层(Sahtan沉积组合)(图2),并使得我们能够对半岛边缘的沉积历史进行还原,了解同沉积构造、海平面变化和该区域海洋水文动态。

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综述

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综述
对于更高级别的大地水准面成因标识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研究中涉及颇多新近的高分辨表4mtaer的海平面变化成园级次简表m地球体积变化造山运动耋洋噩运扳块构造运动动海底沉降盆海容皿其它地球运动降祝积物充填均局部均衡作用太衡水均衡作用絮作用地内载荷调整毳海水冰川型海平面升降量祝积物中的水湖水云层蒸发作用岩浆水海水重力波质量大地水准地轴倾斜与海面型海平平面面升降地球自转速率分布大地水准面形态气象因素鬈动态海平面变化水文因素茬级海平面的相对变化一如大家所熟知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供应生产的函数
2 海平面升降曲线表示及绘制方法
2. 1 海平面升降表示方法 迄今为止 ,很少有人对海平面升降曲线的表示方法或形态类型进行总结 。虽然这于其
成因鉴定和定量分析无很大裨益 ,但通过比较使我们对其性质 、动态 、方法有所了解 ,便于利 用 。总体而言 ,海平面升降曲线的表现形式大致有平滑式 、上超式 、折线式 、折滑式 、T2R 箭 头式 、Fischer 式等六种 (图 1 , 表 2) 。 平滑式 平滑式是最常见的一种 ,从第一级到第七级均见大量实例 。它可以进一步分 为对称型 、非对称型 、浅滑型三种 (图 1a) 。对称型多出现于高频海平面升降模拟研究中 ,实
如上所述 ,海平面变化的旋回性和级次性毋庸质疑 ,但其等时性及可对比性与层序地层 单元一样还存在较大争议 。目前受大陆拼合与解体 、洋脊扩张控制的一级和二级海平面变 化旋回全球同时性很大程度上经受住了考验 。争议的关键是三级乃至四级海平面变化及其 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可对比性问题 。认为具同时性可持全球对比的依据是建立在晚古生代 北美和俄罗斯地台旋回对比[21 ,22] ,以及 EXXON 石油公司对全球众多地震和露头剖面的层 序地层研究后形成的中新生代海平面升降曲线[2]基础上 。然而 ,世界各地许多层序地层工 作者对各大陆显生宙不同时期被动边缘 、克拉通 、前陆盆地等海平面与层序地层的研究后提 出了反对意见 ,其基点为 :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 、构造作用 、供给速率 (碳酸盐 生产速率) 的函数 。这里 ,笔者同意后一种意见 ,即三 、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及其对应的层序 地层单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比是困难的 ,即使是部分时期 、部分旋回在部分大陆可以对 比 ,也与其时古地理格局 、盆地性质相关 ,或者有某种内在联系 。

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编图

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编图

第二卷方法技术篇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流程及编图第一节野外层序地层学研究及编图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它包括野外(或称露头)层序地层学和室内层序地层学两个部分,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但在实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大多数地质学家更侧重于室内的层序地层学分析,而往往忽略野外的层序地层学分析,这样丢失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导致结论出现偏差或无法正确地反映真实性。

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地震资料或地震地层学,但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的地震剖面资料总体是比较缺乏的,而且这不多的地震资料又大多集中在油气勘探部门。

相反,目前我们的优势是地表区域地质研究程度高,进行了大面积的1:200000区调和1:50000区调,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地质资料。

这是进行地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李文汉,1993)。

与此同时,由于钻井取芯的不连续性,控制井井间有一定距离,地震剖面资料的分辨率达不到期望精度等原因,而难以正确揭示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及内部相变,这为依靠地下信息建立地质模型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野外露头的直观性、可测性、完整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以及便于大比例尺研究的特性为建立精确地质模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付清平等,1994;陈中强,1995a;雷振宇,1995;伍涛等,1998a,1998b;王训练,1999;2000;穆龙新等,2000;Miall,1985,1988,1998;Mayer et al.,1991)。

所以,我们强调要进行并加强二维地表露头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1.1 国内外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50年代的相模式、60年代的沉积体系、70年代的地震地层学和80年代的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Vail et al.,1977,1984,1987;Haq et al.,1987;Wilgus et al.,1988;Van Wagoner et al.,1988;Galloway,1989),到90年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油气勘探中作为一种权威性技术得以广泛应用(邓宏文,1995;邓宏文等,1996,2000;王洪亮等,1997;魏魁生等,1997a,1997b,2001;贾振远等,1997;樊太亮等,2000;Van Wagoner et al.,1990,1995;Mitchum et al., 1991;Hunt et al.,,1992;Posamentier et al.,1992,1993a,1993b,1993c;Cross,1994;Vail et al.,1994;Emery et al.,1996)。

地质剖面图判读

地质剖面图判读
4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 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 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5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 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 1 中Ⅲ岩层位 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 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 的垂直剖面图,包括:
1
图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 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2
图 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3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 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 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 矿产分布状况等。
D.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18
(2)关于图中岩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一定为花岗岩
B.乙处岩石是由丁处岩石转化而来的
C.丙处岩石由沉积作用形成
D.乙处岩石形成于丙处岩石之后 解析:第(1)题,沉积地层下部岩石形成早,上部岩石形成晚,
所以地质过程从早到晚为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大
图 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 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11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 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 1 中左侧岩层Ⅰ的 存在。
图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12
图 2、图 3 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 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 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四、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 理论体系 • 二)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 比技术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在沉 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空 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相同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体积分 配作用,导致沉积物保存程度、地层堆 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 变化。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 臵和可刷不整合面的海进海退旋回
• 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 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 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特征
• 1.由两部分组成: • 海进单元:薄,常为钙质砂岩、砂质灰 岩。向盆地方向,海进单元逐渐变薄并 最终消失。 • 海退单元:厚,进积层系,层序底部为 页岩和砂岩组成,上部为砂岩。 • 2.层序界面:海底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
二.Galloway成因 层序地层学
对于沉积盆地分析中成因地层的划分与对 比,Frazier(1974)提出了沉积幕 (depositional episode)的概念,并以美 国墨西哥湾岸盆地西北部第四系为例进 行了精辟的阐述。Galloway(1989(继 承了并进一步发展了沉积幕的概念,提 出了与Exxon石油公司不同的成因地层划 分对比方法和标准。
成因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
沉积幕:指由多个沉积事件构成的大型成因地层单元。 每个沉积幕由一个沉积复合体记录并确定的。沉积 复合体由若干个相序列(准层序)组成,它是在构 造、气候相对稳定、由盆地边缘点物源所形成的若 干个准层序的复合体。沉积幕记录了两次最大洪泛 事件之间的一个完整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周期。
• Frazier(1974)对墨西哥湾岸盆地第四系沉 积体系的地层研究基础上,认为成因层序地层 研究的基础是: • 1.陆源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外部 • 2.盆地是被沉积期(退覆)和非沉积期(海进) 沉积物充填的。在任何一个沉积内,活跃的沉 积作用总是集中在沉积盆地的一个区域内,在 其它地区,沉积量很少或以无沉积作用或以侵 蚀作用为主。因此,沉积段将被无沉积的间断 分隔。 • 3.每个沉积事件以间断面与其它事件分开。每 个简单的沉积事件由进积、加积和海泛沉积组 成的,并在沉积相序中呈有规律性的排列。多 个沉积事件就构成了沉积幕。

6-层序形成的动态过程

6-层序形成的动态过程
100FT SP RES
高 程
SPBiblioteka RESI 型层序界面 小层序
时 间
100FT
低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楔,前积 低水位体系域 盆底扇、斜坡扇
100FT
低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楔,前积 低水位体系域 盆底扇、斜坡扇
I 型层序结构及形成过程
高水位体系域 加积、前积 海侵体系域 退积
海平面下降,侵蚀 高水位 低水位 海 侵 高水位
坡折带
下切河谷充填
海(湖)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湖)砂岩 陆架和陆坡泥岩及薄砂岩 盆底扇和有堤河道砂岩 密集段沉积
I 型层序结构及形成过程
高水位体系域 加积、前积 海侵体系域 退积
海平面下降,侵蚀 高水位 低水位 海 侵 高水位
坡折带
下切河谷充填
海(湖)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湖)砂岩 陆架和陆坡泥岩及薄砂岩 盆底扇和有堤河道砂岩 密集段沉积
100FT SP RES
高 程
SP
RES
I 型层序界面 小层序
时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程
SP
RES时 间10来自FTI 型层序界面 小层序
低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楔,前积 低水位体系域 盆底扇、斜坡扇
低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楔,前积 低水位体系域 盆底扇、斜坡扇
I 型层序结构及形成过程
高水位体系域 加积、前积 海侵体系域 退积
海平面下降,侵蚀 低水位 高水位 海 侵
坡折带
下切河谷充填
海(湖)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湖)砂岩 陆架和陆坡泥岩及薄砂岩 盆底扇和有堤河道砂岩 密集段沉积
100FT SP RES
I 型层序结构及形成过程
高水位体系域 加积、前积 海侵体系域 退积
海平面下降,侵蚀 低水位 高水位 海 侵
坡折带
下切河谷充填
海(湖)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湖)砂岩 陆架和陆坡泥岩及薄砂岩 盆底扇和有堤河道砂岩 密集段沉积
100FT SP RES
高 程
SP
RES
时 间
100FT
I 型层序界面 小层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