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句与支撑句

合集下载

说明文的要点

说明文的要点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第一部分:说明文基础知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说明文的概念和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概念和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特征)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

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把握住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短语),说明对象的特征往往用形容词来概括(或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

说明文的中心句由说明的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来构成。

说明文的中心句有全文的中心句和自然段的中心句之分。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全文或整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

中心句又叫总说。

除了中心句之外的句子叫支撑句。

支撑句又叫分说。

支撑句是以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的方式对中心句进行说明的。

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二、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1、总说――分说2、分说――总说3、总分――分说――总说三、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实体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平实语言的说明文和生动语言的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四、说明方法1、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的、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2019年高考议论文核心语段的5种写法

2019年高考议论文核心语段的5种写法

2019年高考议论文核心语段的5种写法一、核心语段的基本结构模式:主题句+支撑句1、2、3、4……核心语段的组合不必太复杂,只要中心清楚,层次明了就好。

所以一般采取总分结构,组成“主题句+支撑句”的形式。

中心句通常位于段首,支撑句从不同角度、深度、广度来证明主题句。

支撑句能够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承接等关系组合。

例:①虚怀若谷,是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只有具备了这个点,才是健全的品格。

②三国周瑜,年少有为,才智过人,堪称一代儒将。

③不过面对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周瑜不是虚心向他人学习,而是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不肯承认诸葛亮比自己棋高一着的事实,反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最终忧愤而死。

④这个史实说明了嫉妒的危害,它就像绊脚石,防碍我们的发展,使我们不能清楚地理解自己的缺点,更不利于健康品格的形成。

解析此段采用了例证法,由4个句子组成。

“主题句”是①,②③④是支撑句。

第2句和第3句是转折关系,第3句和第4句之间是承接关系。

主题句即观点句,其主要内容要用概括的关键词明确表达,后面的主题句才有充分展开分述的空间,也能给结论留下回扣的对应点。

例:自信比相信天命更有意义。

(观点句)一般人通常喜欢相信天命,在他们的意识里,任何事物都归于上天的安排(过渡句):生命从上天获得,健康有上天保佑,饮食靠上天赏赐,利益有上天赠与。

(概括叙述现象)过度地相信上天,结果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地送给了神明,而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主宰的道理。

(分析现象的危害)只有自信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黑暗的能够变成光明,悲伤的能够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道路能够铺成平坦光明的坦途。

(阐释道理)要相信自己的生活幸福、精神愉快、前途光明都得靠自己争取,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加实惠吗?(揭示普遍道理)解析观点要靠事实说话,但这不意味着能够用观点加材料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因为再典型的事例也仅仅个案,现象的背后都可能包含普遍的道理,但需要归纳、提炼,归纳和提炼的过程就是从感觉中提升感悟的过程。

说明文三要素

说明文三要素

一、抓住事物特征任何事物都有特征,要介绍清楚一个事物,必须抓住它的特征,才能准确地说明它。

二、安排好结构适当的结构可以使说明文言之有序,条理井然,增强说明的效果。

根据事物特征,选择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三、语言简明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准确指用词造句要合乎语言规范,做到表达严密,修饰恰当,概念含义确切,判断无误。

简明要求语言简洁、明晰,没有罗嗦现象出现。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三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2)阐述说明对象;(3)总结说明对象。

这种结构我们常称为“总---分---总”结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出现这三部分,有时候会省去其中一部分,这时这种结构就变为“总--分”“分---总”的形式。

这三种结构形式是说明文或说明段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形式,阅读说明文或解答说明文阅读题时,就要按照这几种形式去对照分析,以确定文段的结构方式,准确解答说明文的结构方面的题目。

说明文段有时在局部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如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常呈现出并列关系)、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常呈现出层进关系)、纵横式结构等,也要仔细分辨,准确判断其内部结构关系。

重要概念: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

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介绍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

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主-次、因-果、现象-本质、特征- 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定义
说法。 1)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
棉,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一片绿洲。 分析:以前是“不毛之地”同现在的“俨然一片绿洲”,进行 比
较,表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6、打比方:就是以比喻的方式将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采用打比
方的说明方法,同时还可以认为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是采用明喻, 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简明生动,另一种称之
为游击战。 4、举例子:就是用实际的事例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形
象、生动的一种说明方法。 1)《中国石拱桥》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
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5、作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的一种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 主,兼用其他顺序。 1、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 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臵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 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 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 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 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 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 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 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 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 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 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画图 表、引资料 (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 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 的了解。

英语写作中的主题句和支撑句

英语写作中的主题句和支撑句

英语写作中的主题句和支撑句英语写作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不仅是日常交流中的必备工具,也是商业、学术等领域中的基础能力。

在英语写作中,主题句和支撑句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探讨主题句和支撑句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一、主题句和支撑句的定义主题句是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之一,它通常位于开头,用来总括和概括整个段落或篇章的主要内容。

主题句应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并且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所讨论的话题充满兴趣。

支撑句是紧随主题句的一组句子,用来具体说明和支持主题句所表达的论点。

支撑句应该具有客观性、可信度和逻辑性,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细节和例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二、主题句和支撑句的重要性主题句和支撑句在英语写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主要作用如下:1.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让读者更好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重要信息。

2.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清晰,避免文章无序和混乱的现象。

3.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4.引导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如何编写主题句和支撑句1.主题句的编写主题句应该简单明了、清楚明晰,并且要与整个段落或篇章的主旨紧密相关。

通常情况下,主题句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帮助编写:是什么?——陈述文章中心思想或话题为什么?——阐述作者的观点、立场或论点如何?——说明文章中的方法、步骤或措施2.支撑句的编写支撑句应该为主题句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论据。

为了编写有力的支撑句,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举例法:通过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论证主题句所表达的观点。

比较法: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凸显作者的观点或表达作者的对立观点。

引文法:引用相关的研究或文献来支持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主张。

总结法:通过总结文章中的各种事实和论点来印证主题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旨。

四、总结在英语写作中,主题句和支撑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精选3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精选3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精选3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一说明文主要说明顺序是: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有时候会综合运用上述三种顺序。

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由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的特征,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特征;由这一段的概括说明到以下各段的具体说明。

在介绍“四个讲究”中,又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

下面分开来介绍下这三种常见的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

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篇二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语段层次划分的一般方法

语段层次划分的一般方法

语段层次划分的一般方法中考语文试题中有关语段层次划分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段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着眼点主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因此语段内层次划分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从内容上揣摩,确定切分点1.抓句子意义归类。

需要划分层次的语段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点结合在一起的,划公层次要将各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层次。

例如: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美丽,没有香味和花蜜,花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粉,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

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

/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

虫媒花一般较大,常具有鲜艳的花被,并有香昧和花蜜。

如桃、杏、梨、苹果的花都是虫媒花。

这是一个说明语段,共六个句子,前三个句子介绍风媒花及其特点,后三个句子介绍虫媒花及其特点。

根据句子意思的归类,全段分二层。

2.抓中心句,把中心句与支撑句切分开来。

中心句是表现语段中心的句子,它一般需要支撑句对它进行支撑。

支撑的方式主要有诠释、举例、分析三种。

例如:花粉还能供药用和食用。

/松树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肺、益气、止血的功效。

香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的功用。

/松花粉还可以酿酒和食用。

有一种用糯米粉做的点心松花团子,上面沾上层黄粉,爽胃可口,有一股清香,这层逗人喜爱的黄粉,就是马尾松的花粉。

美洲印第安人还喜欢用玉蜀黍的花粉做菜做汤。

花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矿物质,富于营养。

这是一个说明语段,首句是中心句,后面四个句子是支撑句。

它们通过举例的方式分别从“药用”和“食用”两方面对中心句进行支撑,因而这个语段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中根据句子意义的归类又可分为两小层。

3.抓表达角度。

有的语段多角度写一事物,对这样的语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确定切分点。

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中心句与支撑句共24页

中心句与支撑句共24页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心句与支撑句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中心句与支撑句PPT24页

中心句与支撑句PPT24页

谢谢!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心句与支撑句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中心句与支撑句24页PPT

中心句与支撑句24页PPT
中心句与支撑句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怎样识别文章的中心句(适合3-5年级)

怎样识别文章的中心句(适合3-5年级)

怎样识别文章的中心句(适合3-5年级)一、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篇文章或者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二、中心句的意义中心句在文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一般来说它集中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有时统领全文,有时承上启下,有时又总结全篇、点明中心。

三、中心句的作用了解了中心句,可以使人对文章的思想一目了然。

因此“找准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式。

小学阶段阅读的大部分文章的结构或者文中的某个段落,常常是围绕某个中心句去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又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概括段意。

因此,找对中心句几乎可以一举多得。

但是,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中心句也将起着不同的作用,下面就结合中心句的不同位置与不同作用给大家介绍一下:1、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篇)的开头。

例如:青蛙最喜欢吃昆虫。

苍蝇、蚊子、白蛉、蚱蜢……它都爱吃。

它鼓着一对大眼睛,蹲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过,它“噌”地跳起来,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卷进嘴里去了。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青蛙最喜欢吃昆虫。

围绕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写到青蛙爱吃哪些昆虫以及吃怎样吃昆虫。

2、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篇)的中间。

例如: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

球台的四周围挤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

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推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在中间的中心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3、起归纳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篇)的末尾。

例如: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燃烧的蜡烛被一只小老鼠咬断,庙宇起火了。

危急中,三个和尚不分你我,争先恐后,挑水救火。

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三个和尚从这件事中悟出齐心协力的好处。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三个和尚从这件事中悟出齐心协力的好处。

这句话点明了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具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

什么是中心句

什么是中心句

什么是中心句[ 2011-10-29 12:02:23]中心句的概念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寻找中心句的方法1. 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 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什么是过渡句[ 2011-10-29 12:05:35]过渡句什么是过渡句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过渡句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当文章分段时,过渡句通常归下不归上,与下面的一段一起)下两端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

3.用段落过渡。

4.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句子与句子之间过渡自然,提高所写短文的质量。

常见的过渡词有(主要掌握加“——”的几类):(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从前;以后;几天后;之后;那时;最近;(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下;总之;(3)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是…也是;(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不仅…而且;不但…而且;(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为了;既然…如此;因此;(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9)表示条件的过渡词:如果;范文示例《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说明文的结尾

说明文的结尾

说明文结尾6法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镇中学赵克礼一出长剧,一部影视片,一篇散文,观(读)后使人久久难忘。

一则是情节感人,再则是结尾巧妙,给人留下悬念。

一篇篇文章也如此,读后耐人寻味,是由于结尾余味无穷。

说明文结尾有以下6种方式。

1、总结式:在说明事物特征的基础上,对上文以总结。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希望式:在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向人们提出某种希望。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丰收。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结尾,明确了物候学和农业的关系,并且希望人们研究物候学,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以解决三农之需,为农民谋福祉。

3、对比警示式:在说明事物特征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特征进行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向人们提出某种警示,间接告诉人们怎样做。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50厘米。

长此下去,在不远的将来,南面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得要死了 ! -----《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结尾,作者以死海的蒸发量和约旦河的输入水量进行对比,并说明这种情形是造成死海水面下降的主要原因。

警示人们要保护死海,不使其真的成为“死海”由保护死海也就让人们自然想到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善待自然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4、强调式:在说明事物特征时,向人们强调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做,更是人工培育的结果。

-----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结尾,是在上文说明花儿呈红色六个方面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而来的。

特别强调人工培育的作用,进而体会到人的能动作用。

5、预示前景式: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用科学发展观预示该事物展现出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检测
(1) 请找出下列段落中的中心句,并说明支撑句是 如何支撑中心句的。
(1)①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 过程的一种猜测。②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 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③)死海地处约旦 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南 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④死海的源头主 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矿物质。⑤河水流入 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 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 —死海。
思考:中心句是哪一句?支撑句引用哪里的资料对 中心句进行解释?
(3)引用资料作证
中心句:第①句过“低碳生活”,要从 小事做起。
支撑句:所引资料——《生命时报》的 报道。
(4)作诠释 ①梦究竟是怎么回事?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
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③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 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 理特点有所联系的。④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 映。⑤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 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是生理 反应。⑥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 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⑦更确切地 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 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 处理资讯的结果。⑧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 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 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 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 “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下原因:②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 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③其二,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 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 的。④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 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 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 的预测的不确定。
辨析中心句与支撑句 ___说明文阅读指导
学习目标 一 辨析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二 辨析说明文文章结构
一 自学:
中心句与支撑句
1 什么是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 :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 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在一般 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可长可短,而 以短句居多。
支撑句 : 用来解释、发展、支持中心句的。 支撑的方式很多,可以分述、可以作诠释、 举例子、作比较,可以说明原因、结果和意 义,可以引用资料作证,等等。
思考:哪一句是中心句?哪些是支撑句?请根据支 撑句概括莲花效应的原因。
(5)说明原因、结果和意义 中心句:第①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
莲花效应呢?(我们可以概括为:导致莲花效 应的原因) 第②句概括莲叶表面的超微结构, 第③句对第②句的莲叶表面的超微结构作进一 具体解释, 第④句是第②,③句的结果。 综合本段内容, 莲花效应的原因是它的超微结 构导致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 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 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 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又,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另外
(2)举例子
中心句:第②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 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 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 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
支撑句:举例子——第③句,3个例子。
(3)引用资料作证
①过“低碳生活”,要从小事做起。②“低碳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涉及衣、食、住、行、用的方 方面面。③据《生命时报》报道,少买一件衣服 可减少二氧化碳2.5千克,少喝0.5千克酒,可减 排二氧化碳1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 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少开一天车可减少98千克 二氧化碳……④就个人而言,过“低碳生活”, 完全可以从改变一些生活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 积极实践“低碳生活”,让 “低碳”改变我们的 生活环境,成为一种时尚。
三 检测:(1) 请找出下列段落中的中心句, 并说明支撑句是如何支撑中心句的。
检测(1) 中心句:第②句: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
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第③句说明死海的地理位置,形状, 第④句说明死海源头约旦河的成分, 第⑤句是第③,④句的结果。 第③,④,⑤句都是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
思考:中心句是哪一句?支撑句从哪几个方面 对中心句进行分说??
(1)分述 中心句:第①句 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 下原因。 支撑句:3个方面—— 第②句地震是小概率事件 ; 第③句地球具有“不可入性”; 第④句地震具有不稳定性 。
表分述的连词:其一,其二,其三; 首先,其次,最后; 是,还是,更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说明原因、结果和意义
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② 通 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 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③莲 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 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 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④在突包间的 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 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 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 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思考:中心句是哪一句?支撑句是怎么一步步诠释中心 句的 ?
(4)作诠释
中心句:第⑥句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 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 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支撑句:第⑦句是对第⑥句的进一步具体 解释,第⑧句是对第⑦句的进一步具体解 释。
(注意:联系全文看,第①,②,③,④, ⑤句只是本段落的引子,不是本段落重点)
2 中心句的位置 (1)大多放在段首 (2)有时放在段尾 (3)在个别情况下才放在段中。 (4)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可综
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
二 研讨: 支撑句支撑中心句的方式: (1)分述 (2)举例子 (3)引用资料作证 (4)作诠释 (5)说明原因、结果和意义
(1)分述 ① 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