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献给2010年高三考生
高中数学所有知识点归类大全
高中数学所有知识点归类大全一、数学初等函数1. 指数函数:定义、对数、幂函数、应用。
2. 三角函数:定义、几何语言、正弦余弦定理、半正弦函数等。
3. 对数函数:定义、有理函数的对数、指数函数的对数等。
4. 幂函数:定义、幂函数定义、幂函数的性质、幂函数的应用等。
5. 向量函数:定义、表示、性质等。
6. 积分函数:定义、概念、初等函数积分、重积分等。
二、统计与概率1. 概率的定义、公理、概率的计算。
2. 离散分布与连续分布:定义、概率分布函数、期望值等。
3. 抽样估计:抽样分布函数、均匀抽样、样本总体的判断等。
4. 回归分析:定义、正态模型、最小二乘估计、多项式回归模型等。
5. 贝叶斯分析:定义、贝叶斯统计、贝叶斯方法应用等。
6. 推断分析:点估计、区间估计、参数误差等。
三、代数1. 多项式及其性质:定义、系数、次数、根的处理等。
2. 同类型代数式:定义、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式等。
3. 向量空间:定义、向量空间的子空间、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
4. 线性方程组:定义、矩阵方程组、逆矩阵解、三角形法等。
5. 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性质、椭圆方程、双曲线方程等。
6. 不定系数线性方程组:定义、条件互异、充分必要性等。
四、几何1. 直角坐标系:定义、坐标方程组、投影面等。
2. 点、线:定义、直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
3. 平面图形:定义、圆的性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
4. 正多边形:定义、正五边形性质、正六边形性质等。
5. 空间几何:定义、球面坐标系、球面角等。
6. 极坐标系:定义、极线条件、极角等。
2010高考数学知识总结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要点11 简易逻辑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要点12 圆锥曲线与方程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要点13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要点2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要点3 立体几何初步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要点17 概率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2010届高三数学高考知识点汇编——数列
2010届高考数学知识点汇编(全套)数列1.(1)一般形式:n a a a ,,,21⋯(2)通项公式:)(n f a n =(3)前n 项和:n n a a a S ⋯++21定义2.等差数列(1)定义:成等差数列}{)2(1n n n a n d a a ⇔≥=--(2)通项公式:B An d n a a n +=-+=)1(1推广:d m n a a m n )(-+=(3)前n 项和公式:Bn An d n n na n a a S n n +=-+=⋅+=2112)1(2 (4)性质①2b a A A b a +=⇔的的等差中项与 ②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特别地:p n m a a a p n m 2,2=+=+则若③ 奇数项d a a a 2,,,531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偶数项d a a a 2,,,642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1()1(2121121+⋅=+⋅+=+++n a n a a S n n n 奇项,则若有奇数项 n a n a a S n n ⋅=⋅+=+1222偶 所以有⎩⎨⎧==-⋅=+⋅=+++中偶奇中偶奇项数a a S S a n a S S n n 11)12( n n a n n a a S n ⋅=⋅+=-22121奇项,则若有偶数项1222+⋅=⋅+=n n a n n a a S 偶 所以有()()()nd a a a a a a S S n n =-+⋯+-+-=--1223412奇偶 ④,1n a a A +⋯+=设 n n a a B 21+⋯+=+ n n a a C 312+⋯+=+ 则有C A B +=23.等比数列(1)定义:成等比数列}{)0,0,2(1n n n n a q a n q a a ⇔≠≠≥=- (2)通项公式:11-=n n q a a(3)前n 项和⎪⎩⎪⎨⎧≠--=--==)1(11)1()1(111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4)性质: ①ab G ab G G b a ±=⇔=⇔2的等比中项与②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特别地,2,2p n m a a a p n m =⋅=+则若③n a a a A +⋯++=21设, n n a a B 21+⋯+=+, n n a a C 312+⋯+=+ 则C A B ⋅=24.数列通项(1)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 (2)⎩⎨⎧≥-==→-)2(,)1(,11n S S n a a S n nn n (3)迭加累加 ,迭乘累乘)2(),(1≥=--n n f a a n n 若, )(1n g a a n n =-若 )2(12f a a =-则, )2(12g a a =则)3(23f a a =-, )3(23g a a =………, ………, )(1n f a a n n =--, )(1n g a a n n =- )()3()2(1n f f f a a n ⋯++=-,)()2(1n g g a a n ⋯= 注:呢?若)(),(11n g a a n f a a nn n n ==-++ 5.数列的求和(1)等差与等比数列 (2)裂项相消法: )11(1))((1CAn B An B C C An B An a n +-+-=++= (3)错位相减法:n n n c b a ⋅=, {}{}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n n c b n n n n n c b c b c b c b S ++⋯++=--1122111121+-++⋯⋯+=n n n n n c b c b c b qS 则所以有13211)()1(+-⋯⋯+++=-n n n n c b d c c c c b S q(4)通项分解法:n n n c b a ±=6.(1){}{}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na nb a ⇔ {}Bn An S B An a a n n n +=⇔+=⇔2成等差数列(2){}{}成等比数列成等比数列k n n a a ⇒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n b a n a a n log 0⇔>7.递推数列:(1)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 项(2)由n n n n S a a S f ,,0),(求= 解题思路:利用)2(,1≥-=-n S S a n n n 变化(1)已知0),(11=--n n a S f(2)已知0),(1=--n n n S S S f。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2.子集、补集;3.交集、并集;4.逻辑连结词;5.四种命题;6.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展;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
三、数列(12课时,6个)1、数列的有关概念;2.等差数列;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4.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扩展;2.弧度的概念;3.任意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期中轴线对称、伸缩变换和图象的间断点;11.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2.还请大家注意平移和伸缩变换,它们是研究图象的基本方法。
五、平面解析几何(16课时,7个)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线方程;3.圆的方程。
六、不等式(10课时,5个)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3.不等式的证明。
七、平面向量(12课时,8个)1、向量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2.向量的运算。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寓言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四、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托与衬的区别)、渲染、用典、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五、选材剪材:选材要围绕写作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来写,选择材料要典型新颖。
剪裁就是对详写和略写的安排。
材料有详有略,才能突出中心。
六、结构安排: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以及伏笔和点睛之笔。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详细版)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详细版)一、集合:(1)集合:由一组具有特定关系的元素构成的对象,如{a,b,c}由3个元素a,b,c构成。
(2)定义域(Domain):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定义域,如定义域 {a,b,c}中包含元素a,b和c。
(3)基数:一个集合中元素的数目叫做其基数,基数等于集合中定义域的数目。
(4)子集: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如果它包含另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叫做子集。
(5)相等集:两个集合满足基数相等以及所有定义域相等时,两个集合叫做相等集。
二、函数:(1)函数(Function):将每个元素映射为另一个元素的规则的关系,如f(x)=2x+1。
(2)可逆性:如果f是可逆的,则f(x)和f在对应位置上有一个可逆的函数(f-1)(x)。
(3)偶函数:任何一个f(x)都可以写成两个函数f1(x)和f2(-x),如果f1(x)=f2(-x),则称f(x)为偶函数。
(4)函数的图形表示:用函数的定义域和它的值域的点的集合表示函数的图形。
三、统计:(1)分类数据:以某种类别划分的一组数据。
(2)频率:一个类别出现的次数,频率可以用于判断一类数据的分布。
(3)分布规律:一种数据的出现频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规律,常用折线图表示。
(4)算术平均数:研究序列某个变量在一段时间内全体数据的平均值。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四、代数:(1)多项式:由常系数乘常数的多项式,可以表示为axn+bxn-1+……+c的形式,其中a,b,c都是常数,n是正整数且大于0,x是变量。
(2)一次项:只有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如1x+2、a-3x。
(4)根式:当n为偶数时,其中一项是常数,就是根式,如4x2+3x+1,根式是4x2+1。
(5)代数和式:当两个或多个未知量相加时,叫做代数和式,如2x+3y+4z。
(6)乘法:两个多项式及其系数相乘时,称为乘法,如(2x+3)·(x-1)=2x2-x-3。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高三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高三高中数学是每位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也是高中阶段数理化三科中最为重要的一科。
在高三这个阶段,学生们将面临着高考的临近以及各种考试的压力。
因此,在重要的高三这一年,归纳和复习数学的知识点是尤为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备考。
1.函数与方程高中数学中,函数与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包括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及应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图像及应用、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等等。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应该重点复习各种类型的函数与方程的性质,了解它们的图像特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也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及应用,以及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们应该掌握数列的性质,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
3.几何与三角相似几何与三角相似是高中数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与相似三角形的关系、射影定理及其应用等。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们应该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应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各类几何问题。
4.导数与微分导数与微分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高等数学的基础。
包括导数的定义、基本性质、求导法则,以及微分的定义与应用等。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们应该熟练掌握导数的求导法则,能够灵活应用导数与微分解决各种相关问题。
5.数学证明与解析几何数学证明与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难点。
包括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以及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等。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们应该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向量与解析几何解决各类几何问题。
以上是高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的简要归纳与总结。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们应该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性学习与复习。
高三数学主要基础知识点
高三数学主要基础知识点高三学生即将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高考,而数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科目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高三数学的主要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函数与方程高三数学的基础知识点之一是函数与方程。
在这个部分,我们会学习到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次方程、二次方程以及一次方程组和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也是高三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之一。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图像。
此外,还需要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三角恒等式和解三角形。
三、向量和坐标系向量和坐标系是高三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了解向量的定义、性质以及运算法则。
同时,还需要掌握二维和三维坐标系的概念,并能够在坐标系中进行点、直线和曲线的几何作图和计算。
四、三角函数的导数与微分三角函数的导数与微分也是高三数学不可忽视的基础知识点。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理解导数的定义,熟练掌握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数列和数列极限数列和数列极限作为高三数学的核心内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数列的概念、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数列的性质。
同时,还需要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判断及计算方法,以及利用数列极限解决实际问题。
六、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也是高三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点之一。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理解概率的定义、计算和性质,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需要掌握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描述。
以上所列的知识点只是高三数学中的一部分基础知识点,但是它们是我们备考高考所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教材的复习,加上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除了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还应该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解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做好总结和归纳,将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为应对高考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中数学知识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归纳
1.代数与函数:
-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 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 复合函数与函数的反函数
-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
- 数列与数列的极限
- 不等式与方程的解集
2.几何与三角:
- 各种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 圆与圆的性质
- 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垂直、相似、全等等概念
- 空间几何中的平行、垂直、相交等概念
- 平面内的向量与向量的运算
- 空间内的向量与向量的运算
- 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 空间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
3.数学分析与微积分:
- 极限与连续性
- 导数与微分
- 积分与不定积分
- 常微分方程与解析几何
- 一元函数的极值与函数图像
- 函数的应用与曲线的应用
- 微分方程的应用
- 平面解析几何与空间解析几何
4.概率与统计:
- 随机事件与概率
-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 连续型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函数
- 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直方图与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
以上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每个学校和地区的教学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具体以当地的教材与课程为准。
高考数学知识点分类
高考数学知识点分类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被统一纳入高考数学范围中。
为了更好地准备高考,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便于理解和复习。
下面我将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总结高考数学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数学。
一、代数代数是高考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以代数式的化简、代数方程与不等式的解等为主要考察点。
在代数中,我们常见的知识点有:1.多项式与因式分解:包括二次多项式的求根公式、多项式的除法运算、因式分解等等。
2.分式与整式运算:涉及到分式四则运算、分式的化简与乘除法、整式的乘法与除法等等。
3.方程与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不等式及其根的性质等等。
4.函数与方程组:涉及到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方程组的解法等等。
二、几何几何是高考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两个部分。
在几何中,我们常见的知识点有:1.图形的性质:包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特殊图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等等。
2.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主要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解三角形的各种方法等等。
3.空间几何与向量:主要包括空间几何中的点、向量的定义与性质、向量的运算、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等等。
三、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考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概率与统计两个方面的知识。
在概率与统计中,我们常见的知识点有:1.概率的计算:包括事件的概率计算、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等。
2.统计的分析: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频率分布、统计图表、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等等。
四、函数函数是高考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绝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与函数有关。
在函数中,我们常见的知识点有:1.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等。
2.函数的图像与变化趋势:包括函数的图像、渐近线等等。
3.函数的应用:包括函数的最大最小值、极差、导数应用等等。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高中数学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日后的学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点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框架,更加全面地掌握高中数学。
一、数列与数列的极限1. 递推数列递推数列是一种按照规律逐项确定下一项的数列。
常见的递推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2. 数列的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指数列中任意一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式。
通过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方便地求出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3. 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极限是指当项数趋向于无穷大时,数列中的项逐渐接近某一固定值。
掌握数列的极限有助于理解无穷级数和数列的和的概念。
二、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函数是一种映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掌握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函数的运算规律是解题的基础。
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最高次数为二次的一元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等方法进行。
3. 不等式不等式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以及不等式组的求解是数学问题求解的重要一环。
三、几何与三角学1. 二维几何掌握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等基本概念,以及射影、垂线、相似等几何性质。
熟悉平行线、垂直线等线段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2. 三角学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相关的计算问题。
四、概率与统计1. 概率的基本概念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样本空间、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等。
掌握事件之间的运算法则,并能够运用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统计分析掌握常见的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熟悉常见的统计指标,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解析几何1. 空间几何空间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点、线、面及其相关性质的数学学科。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科目,对学生的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数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复习和巩固知识,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函数的定义、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定义域和值域、奇偶性、周期性等。
2. 一次函数:函数的定义与图像、斜率的概念与计算、函数的性质等。
3. 二次函数:函数的定义与图像、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等。
4.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定义与图像、函数的性质、指数与对数换底、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等。
5. 三角函数: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基本变换公式、辅助角的概念与求解等。
6. 方程的解法: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解法、分式方程与绝对值方程的解法、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方程的解法等。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
2. 数列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列、数列问题的建立与求解、数列的极限等。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应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等。
三、图形与几何1. 直线与平面几何: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定义与性质、角的概念与性质、平行线与垂线等。
2. 三角形与四边形: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垂心、重心、外心、内心的定义与性质、四边形的分类、四边形的性质等。
3. 圆的相关知识:圆的定义与性质、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切线的概念与性质、弧度与圆心角、扇形与弓形的计算等。
4. 空间几何与向量: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空间几何问题的建立与求解、向量的概念、向量的运算与性质等。
四、概率与统计1. 事件与概率: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条件概率、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高三数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年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让许多学生头疼的学科之一。
在高三数学中,有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掌握和运用。
本文将对高三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应对考试做好准备。
1. 数列与数列极限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高三数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数列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常见的数列类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都是高三数学的基础知识点。
另外,数列的极限也是高三数学的考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数列的趋势和极限的性质。
2. 函数与函数的性质函数是高三数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
在函数的性质方面,例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都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3. 极限与连续性极限与连续性是高三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数学分析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理解极限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同时也需要理解和掌握函数的连续性,包括间断点、可导性等。
4.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常见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图像。
在三角函数的运用方面,三角恒等式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重要内容。
5. 导数与微分导数与微分是高三数学的进阶内容,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导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导数的应用,例如切线方程、极值等。
6. 不等式不等式是高三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例如化简、配方、代换等。
7. 直线与圆直线与圆是高三数学中的几何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直线的方程、与圆的交点、切线和法线等相关知识点。
8. 排列与组合、概率排列与组合、概率是高三数学的离散数学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概率则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需要理解概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事件的概率性质。
以上是高三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1. 代数与函数代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它涉及各种数学操作和符号。
以下是高三数学中常见的代数知识点:1.1.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形如y=ax+b的函数,其中a和b为常数。
它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为a,截距为b。
1.2.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形如y=ax²+bx+c的函数,其中a、b和c为常数,且a 不等于0。
它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开口的方向由a的正负号决定。
1.3. 复数复数是形如a+bi的数,其中a和b为实数,i为虚数单位,满足i²=-1。
复数具有实部和虚部,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1.4. 指数与对数指数与对数是代数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互为逆运算。
指数运算表达形式为aⁿ,表示将a连乘n次,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
对数运算表达形式为logₐb,表示将底数a连乘若干次得到b。
指数和对数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定律。
2. 几何与三角几何与三角是研究空间内的图形和形状的数学分支。
以下是高三数学中常见的几何与三角知识点:2.1. 直线与曲线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对象,由无数个点组成,不存在弯曲。
曲线则弯曲多姿,可以分为折线和曲线两类。
常见的曲线有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等。
2.2.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以角度或弧度为自变量,以函数值为因变量的函数。
常见的三角函数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它们在几何和物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3. 三角恒等式三角恒等式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定理,它们能够推导出一系列具有特定关系的三角函数值。
2.4. 图形的性质图形的性质是几何中研究图形固有属性的一部分。
常见的图形性质有角的性质、线段的性质、多边形的性质等。
3. 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规律的数学分支。
以下是高三数学中常见的概率与统计知识点:3.1. 概率概率是研究随机试验结果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
常见的概率计算方法有经典概型、几何概型和统计概型等。
3.2. 统计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研究总体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数学高三基础知识点归纳
数学高三基础知识点归纳在高三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且必须掌握的。
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更高级的数学知识。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
理解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2.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f(x) = ax + b,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f(x) = ax² + bx + c,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是f(x) = a^x。
对于这些函数,了解它们的图像、性质以及与实际问题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3. 线性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解的存在唯一性以及解的求法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
同时,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也需要熟练掌握。
二、平面几何1. 三角形与四边形熟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包括角的性质、边的关系以及各种定理的证明方法。
在解题时,需要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性质和定理。
2. 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理解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判定条件以及相应的性质。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根据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导出很多结论。
三、概率与统计1. 基本概率模型与事件掌握事件、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等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概率模型,包括等可能概型和长期稳定概型,并能熟练计算概率。
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熟悉离散型随机变量(如二项分布、几何分布)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等的概率分布。
四、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以及性质,能够应用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数学归纳法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能够正确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五、导数与微分1.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了解函数的极限概念,掌握函数连续性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献给高三考生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献给高三(文科)考生最后冲刺的诀窍:高考最后两个月要拾遗补缺。
抓基础,理清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而不应该去攻难度太大的题。
可适当去做一些综合性的题,对自己会很有好处的。
如果以前有错题本的话,现在应该看看了;最后一个月复习数学关键是“看”:看练习题,看复习资料。
一眼能看出解题思路的,从此不管它;看不出的,就在草稿纸上演算,演算到理清思路为止,并在题前做“#”记号;很难的综合题,则进行正规演算,目的仍是寻找思路,这种题一直做出了结果,就在题前做“*”记号。
三五天或一周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有“#”的看一看,一般能看出从何处下手;有“*”的看一看,在草稿纸上演算,知道怎么做再停止。
因为这个时候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该如何下手解这些题,以及需要用哪些知识来解题。
基础知识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lg }x y x =—函数的定义域;{|lg }y y x =—函数的值域; {(,)|lg }x y y x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2.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A 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注意:条件为A B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 =∅的情况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个数为21n-;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3.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
4.原命题: p q ⇒;逆命题: q p ⇒;否命题: p q ⌝⇒⌝;逆否命题: q p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如:“βαsin sin ≠”是“βα≠”的 条件.(答:充分非必要条件)5.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或q 是p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或q 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是p 或p 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是q).6.注意命题p q ⇒的否定与它的否命题的区别: 命题p q ⇒的否定是p q⇒⌝;否命题是p q⌝⇒⌝. 命题“p 或q ”的否定是“p ⌝且q ⌝”;“p 且q ”的否定是“p ⌝或q ⌝”. 如:“若a 和b 都是偶数,则b a +是偶数”的否命题是“若a 和b 不都是偶数,则b a +是奇数” 否定是“若a 和b 都是偶数,则b a +是奇数”. 7.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二.函数1.①映射f :A B →是:⑴ “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⑵集合A 中的元素必有象且A 中不同元素在B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集合B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象(即象集B ⊆).②一一映射f :A B →: ⑴“一对一”的对应;⑵A 中不同元素的象必不同,B 中元素都有原象.2.函数f : A B →是特殊的映射.特殊在定义域A 和值域B 都是非空数集!据此可知函数图像与x 轴的垂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但与y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任意个.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4.求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0≠;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对数真数0>,底数0>且1≠;零指数幂的底数0≠);实际问题有意义;若()f x 定义域为[,]a b ,复合函数[()]f g x 定义域由()a g x b ≤≤解出;若[()]f g x 定义域为[,]a b ,则()f x 定义域相当于[,]x a b ∈时()g x 的值域. 5.求值域常用方法: ①配方法(二次函数类);②逆求法(反函数法);③换元法(特别注意新元的范围).④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⑤不等式法⑥单调性法;⑦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⑧判别式法(慎用):⑨导数法(一般适用于高次多项式函数).6.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⑴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函数的类型); ⑵代换(配凑)法; ⑶方程的思想----对已知等式进行赋值,从而得到关于()f x 及另外一个函数的方程组。
2010届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一、知识结构: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二、知识回顾:(一) 集合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二、四象限的点集.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注]:①对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 ⎩⎨⎧=-=+1323y x y x 解的集合{(2,1)}.②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φ. (例:A ={(x ,y )| y =x +1} B={y |y =x 2+1} 则A ∩B =∅) 4.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②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③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5. ⑴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例:①若325≠≠≠+b a b a 或,则应是真命题.解:逆否:a = 2且 b = 3,则a+b = 5,成立,所以此命题为真. ②且21≠≠y x3≠+y . 解:逆否:x + y =3x = 1或y = 2.21≠≠∴y x 且3≠+y x ,故3≠+y x 是21≠≠y x 且的既不是充分,又不是必要条件.⑵小范围推出大范围;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3. 例:若255 x x x 或,⇒. 4. 集合运算:交、并、补. 5. 主要性质和运算律 (1) 包含关系:,,,,,;,;,.U A A A A U A U A B B C A C A B A A B B A B A A B B ⊆Φ⊆⊆⊆⊆⊆⇒⊆⊆⊆⊇⊇C(2) 等价关系:U A B A B A A B B AB U ⊆⇔=⇔=⇔=C (3) 集合的运算律: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结合律:)()();()(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分配律:.)()()();()()(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 0-1律:,,,A A A U A A U A U Φ=ΦΦ===等幂律:.,A A A A A A ==求补律:A ∩C U A =φ A ∪C U A =U C U U =φ C U φ=U反演律:C U (A ∩B)= (C U A )∪(C U B ) C U (A ∪B)= (C U A )∩(C U B )6. 有限集的元素个数定义:有限集A 的元素的个数叫做集合A 的基数,记为card( A)规定 card(φ) =0.基本公式:(3) card ( U A )= card(U)- card(A)(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 根轴法(零点分段法)①将不等式化为a 0(x-x 1)(x-x 2)…(x-x m )>0(<0)形式,并将各因式x 的系数化“+”;(为了统一方便)②求根,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③由右上方穿线,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④若不等式(x 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 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 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则不等式)0)(0(0022110><>++++--a a x a x a x a n n n n 的解可以根据各区间的符号确定.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 解的讨论;2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x g x f >0(或)()(x g x f <0);)()(x g x f ≥0(或)()(x g x f ≤0)的形式,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0)(0)()(0)()(;0)()(0)()(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否互互逆否互(1)公式法:c b ax <+,与)0(>>+c c b ax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1)根的“零分布”: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2)根的“非零分布”: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三)简易逻辑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一、代数与函数1. 线性函数点斜式方程、一般式方程、截距式方程、两点式方程、函数图像及性质等。
2. 二次函数标准式方程、一般式方程、顶点式方程、对称轴、函数图像及性质、求最值等。
3. 指数与对数函数增长率、对数的定义、性质与运算、指数方程与指数不等式等。
4. 幂函数与根函数次方函数、开根函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与运算等。
5. 三角函数基本概念、函数图像、性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差化积、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6. 高中应用题通过实际问题学习函数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图像判断、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关系式等。
二、平面几何1. 三角形基本概念、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分类及性质、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
2.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面内角和、性质与判定等。
3. 圆基本概念、弧、弦、切线、割线、相切与相交等。
4.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概念、方程、性质及图像等。
5. 平面向量基本概念、向量的加减法、数量积与夹角、向量共线与垂直等。
三、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空间点、空间直线、空间平面、空间向量等基本概念。
2. 空间图形球与球面、柱与柱面、棱柱与棱台、棱锥与棱台等基本概念与性质。
3. 空间坐标直角坐标系、空间中点的坐标、定点与点的距离、点的投影等。
四、概率与统计1. 概率基本概念、事件及运算、条件概率、独立事件、随机变量等。
2.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频数与频率、中心位置度量、离散程度度量、直方图与折线图、样本与总体等。
五、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数列极限、数列的应用等。
2. 数学归纳法基本思想、归纳法证明等。
六、解析几何1. 直线与平面方程一般式方程、点法式方程、平面的交线、平面的倾斜角、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
2. 空间向量向量方程、向量共线与垂直、点线面距离等。
3. 球与圆锥曲线球面方程、切平面与法线、球面上的线、球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方程等。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在高三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并巩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点,为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三数学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更好地复习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图像,一次函数的性质,线性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二次函数:基本型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抛物线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3. 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周期性,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及其他常用公式。
4. 指数与对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概念:数列的定义与有界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2. 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3. 递推公式:利用递推公式计算数列中的任意项数或求出数列的和。
4.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与应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三、平面与空间几何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判定条件,平面角和空间角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三角形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与垂心,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3. 圆的性质:圆的定义与性质,切线和切点的概念,圆内接四边形和圆内切四边形的性质。
4. 空间几何:点、直线、平面、棱柱、棱锥、棱台等的定义与性质,书写空间几何中的证明过程。
四、数与式1. 复数的概念与运算:复数的定义与性质,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共轭复数的概念与性质,复数的指数与对数。
2.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向量的定义与性质,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数量积与向量积的计算,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3.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求解方法,不等式的证明与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献给2010年高三考生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l g }x y x =—函数的定义域;{|lg }y y x =—函数的值域; {(,)|lg }x y y x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2.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A 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注意:条件为A B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 =∅的情况 如:}012|{2=--=x ax x A ,如果A R +=∅ ,求a 的取值.(答:0a ≤)④()U U U C A B C A C B = ,()U U U C A B C A C B = ;A B C A B C = ()(); A B C A B C = ()(). ⑤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U A C B ⇔=∅ U C A B R ⇔= . ⑥A B 元素的个数:()()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⑦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1n -;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3.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
如:已知函数12)2(24)(22+----=p p x p x x f 在区间]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 ,使0)(>c f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答:32(3,)-)4.原命题: p q ⇒;逆命题: q p ⇒;否命题: p q ⌝⇒⌝;逆否命题: q p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如:“βαsin sin ≠”是“βα≠”的 条件.(答:充分非必要条件)5.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或q 是p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6.注意命题p q ⇒的否定与它的否命题的区别: 命题p q ⇒的否定是p q ⇒⌝;否命题是p q ⌝⇒⌝. 命题“p 或q ”的否定是“p ⌝且q ⌝”;“p 且q ”的否定是“p ⌝或q ⌝”.如:“若a 和b 都是偶数,则b a +是偶数”的否命题是“若a 和b 不都是偶数,则b a +是奇数” 否定是“若a 和b 都是偶数,则b a +是奇数”. 二.函数1.①映射f :A B →是:⑪ “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⑫集合A 中的元素必有象且A 中不 同元素在B 中可以有相同的象;集合B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象(即象集B ⊆).②一一映射f :A B →: ⑪“一对一”的对应;⑫A 中不同元素的象必不同,B 中元素都有原象. 2.函数f : A B →是特殊的映射.特殊在定义域A 和值域B 都是非空数集!据此可知函数图像与x 轴 的垂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但与y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任意个.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4.求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0≠;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对数真数0>,底数0> 且1≠;零指数幂的底数0≠);实际问题有意义;若()f x 定义域为[,]a b ,复合函数[()]f g x 定义 域由()a g x b ≤≤解出;若[()]f g x 定义域为[,]a b ,则()f x 定义域相当于[,]x a b ∈时()g x 的值域.5.求值域常用方法: ①配方法(二次函数类);②逆求法(反函数法);③换元法(特别注意新元的范围). ④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⑤不等式法⑥单调性法;⑦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⑧判别式法(慎用):⑨导数法(一般适用于高次多项式函数).6.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⑪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函数的类型); ⑫代换(配凑)法; ⑬方程的思想----对已知等式进行赋值,从而得到关于()f x 及另外一个函数的方程组。
7.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⑪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其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确定奇偶性方法有定义法、图像法等; ⑫若()f x 是偶函数,那么()()(||)f x f x f x =-=;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必过原点((0)0f =); ⑬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0f x f x ±-=或()()1(()0)f x f x f x -=±≠;⑭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注意:若判断较为复杂解析式函数的奇偶性,应先化简再判断;既奇又偶的函数有无数个 (如()0f x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即可).⑮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⑯确定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有定义法、导数法、图像法和特值法(用于小题)等. ⑰复合函数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提醒:求单调区间时注意定义域) 如:函数122log (2)y x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_.(答:(1,2))8.函数图象的几种常见变换⑪平移变换:左右平移---------“左加右减”(注意是针对x 而言); 上下平移----“上加下减”(注意是针对()f x 而言). ⑫翻折变换:()|()|f x f x →;()(||)f x f x →.⑬对称变换:①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②证明图像1C 与2C 的对称性,即证1C 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轴)的对称点仍在2C 上,反之亦然. ③函数()y f x =与()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0x =(y 轴)对称;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0y =(x 轴)对称;④若函数()y f x =对x R ∈时,()()f a x f a x +=-或()(2)f x f a x =-恒成立,则()y f x =图像关 于直线x a =对称;⑤若()y f x =对x R ∈时,()()f a x f b x +=-恒成立,则()y f x =图像关于直线2a b x +=对称;⑥函数()y f a x =+,()y f b x =-的图像关于直线2b a x -=对称(由a x b x +=-确定);⑦函数()y f x a =-与()y f b x =-的图像关于直线2a b x +=对称;⑧函数()y f x =,()y A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2A y =对称(由()()2f x A f x y +-=确定);⑨函数()y f x =与()y f x =--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函数()y f x =,()y n f m x =-- 的图像关于点22(,)m n对称;⑩函数()y f x =与函数1()y f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曲线1C :(,)0f x y =,关于y x a =+,y x a =-+的对称曲线2C 的方程为(,)0f y a x a -+=(或(,)0f y a x a -+-+=; 曲线1C :(,)0f x y =关于点(,)a b 的对称曲线2C 方程为:(2,2)0f a x b y --=. 9.函数的周期性:⑪若()y f x =对 x R ∈时()()f x a f x a +=-恒成立,则 ()f x 的周期为2||a ; ⑫若()y f x =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 a =对称,则()f x 的周期为2||a ; ⑬若()y f x =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 a =对称,则()f x 的周期为4||a ;⑭若()y f x =关于点(,0)a ,(,0)b 对称,则()f x 的周期为2||a b -;⑮()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x b a b =≠对称,则函数()y f x =的周期为2||a b -; ⑯()y f x =对x R ∈时,()()f x a f x +=-或1()()f x f x a +=-,则()y f x =的周期为2||a ;10.对数:⑪log log nn a a b b =(0,1,0,)a a b n R +>≠>∈;⑫对数恒等式log(0,1,0)aNa N a a N =>≠>;⑬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na a a aa a a a M NM N M N M N Mn M ⋅=+=-=;1l o g l o g aanM =;⑭对数换底公式log log log b b a N aN =(0,1,0,1)a a b b >≠>≠;推论:121123log log log 1log log log log n a b c a a a n a n b c a a a a a -⋅⋅=⇒⋅⋅⋅= .(以上120,0,0,1,0,1,0,1,,,0n M N a a b b c c a a a >>>≠>≠>≠> 且12,,n a a a 均不等于1) 11.方程()k f x =有解k D ⇔∈(D 为()f x 的值域);()a f x ≥恒成立[()]a f x ⇔≥最大值,()a f x ≤ 恒成立[()]a f x ⇔≤最小值.12.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⑪分离参数法(最值法); ⑫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13.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 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14.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①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②顶点式:2()()(0)f x a xh k a =-+≠; ③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15.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先画图再研究0∆>、轴与区间关系、区间端点函数值符号;16.复合函数:⑪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可由 不等式()a g x ≤b ≤解出;若[()]f g x 的定义域为[,]a b ,求()f x 的定义域,相当于[,]x a b ∈时,求()g x 的值域;⑫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17.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⑪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⑫奇函数的反函数 也是奇函数;⑬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⑭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的定义域具有相同的单调性;⑯()y f x =与1()y fx -=互为反函数,设()f x 的定义域为A ,值域为B ,则有1[()]()f fx x x B -=∈,1[()]()ff x x x A -=∈.18.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0f u g x u h x =+≥(或0≤)()a u b ≤≤()0()0f a f b ≥⎧⇔⎨≥⎩(或()0()0f a f b ≤⎧⎨≤⎩);19.函数(0,)ax bcx d y c ad bc ++=≠≠的图像是双曲线:①两渐近线分别直线d cx =-(由分母为零确定)和直线a cy =(由分子、分母中x 的系数确定);②对称中心是点(,)da cc-;③反函数为b dx cx ay --=;20.函数(0,0)b xy ax a b =+>>:增区间为(,)-∞+∞,减区间为[0),(0-.如:已知函数12()ax x f x ++=在区间(2,)-+∞上为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答:12(,)+∞).三.数列1.由n S 求n a ,1*1(1)(2,)n nn S n a S S n n N -=⎧⎪=⎨-≥∈⎪⎩ 注意验证1a 是否包含在后面n a 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 单独列出.如:数列{}n a 满足111534,n n n a S S a ++=+=,求n a (答:{14(1)34(2)n n n a n -==⋅≥). 2.等差数列1{}n n n a a a d -⇔-=(d 为常数)112(2,*)n n n a a a n n N +-⇔=+≥∈ 21122(,)(,)n n d d a an b a d b a d S An Bn A B a ⇔=+==-⇔=+==-;3.等差数列的性质: ①()n m a a n m d =+-,m n a a m nd --=;②m n l k m n l k a a a a +=+⇒+=+(反之不一定成立);特别地,当2m n p +=时,有2m n p a a a +=; ③若{}n a 、{}n b 是等差数列,则{}n n ka tb +(k 、t 是非零常数)是等差数列;④等差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等长片断和序列”即 232,,,m m m m m S S S S S -- 仍是等差数列; ⑤等差数列{}n a ,当项数为2n 时,S S nd -=偶奇,1n n S a Sa +=奇偶;项数为21n -时,(*)n S S a a n N -==∈偶中奇,21(21)n n S n a -=-,且1S n Sn =-奇偶;()(21)n n nnA aB b f n f n =⇒=-.⑥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100n n a a +≥⎧⎨≤⎩(或10n n a a +≤⎧⎨≥⎩).也可用2n S An Bn =+的二次函数关系来分析.⑦若,()n m a m a n m n ==≠,则0m n a +=;若,()n m S m S n m n ==≠,则()m n S m n +=-+; 若()m n S S m n =≠,则S m+n =0;S 3m =3(S 2m -S m );m n m n S S S mnd +=++. 4.等比数列121111{}(0)(2,*)n nn n n n n n a a a q q a a a n n N a a q+--+⇔=≠⇔=≥∈⇔=.5.等比数列的性质①n m n m a a q -=,n q ={}n a 、{}n b 是等比数列,则{}n ka 、{}n n a b 等也是等比数列;③111111(1)1111(1)(1)(1)(1)n n n nq q a a a a a qq q q na q na q S q q q ------==⎧⎧⎪⎪==⎨⎨-+≠=≠⎪⎪⎩⎩;④m n l k m n l k a a a a +=+⇒=(反之不一定成立);mnm n m n n m S S q S S q S +=+=+. ⑤等比数列中232,,,m m m m m S S S S S -- (注:各项均不为0) 仍是等比数列. ⑥等比数列{}n a 当项数为2n 时,S Sq =偶奇;项数为21n -时,1Sa Sq -=奇偶.6.①如果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则数列{}na A (na A 总有意义)是等比数列;如果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则数列{log ||}(0,1)a n a a a >≠是等差数列;②若{}n 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则{}n a 是非零常数数列;③如果两个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数列的公差是原两个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 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数列是等比数列,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求其通项;④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 d a a d -+;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3,,,3a d a d a d a d --++; 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 a 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33,,,a a qqaq aq (为什么?)7.数列的通项的求法:⑪公式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⑫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 )求n a 用作差法:11,(1),(2)n n n S n a S S n -=⎧=⎨-≥⎩.⑬已知12()n a a a f n ⋅⋅⋅= 求n a 用作商法:()(1)(1),(1),(2)n f n f n f n a n -=⎧⎪=⎨≥⎪⎩.⑭若1()n n a a f n +-=求n a 用迭加法. ⑮已知1()n na a f n +=,求n a 用迭乘法.⑯已知数列递推式求n a ,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①形如1n n a ka b -=+,1n n n a ka b -=+, 1n n a ka a n b -=+⋅+(,k b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k 的等比数列后, 再求n a .②形如11n n n a ka ba --+=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 “取倒数法”求通项.8.数列求和的方法:①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②分组求和法;③倒序相加;④错位 相减;⑤分裂通项法.公式:12123(1)n n n ++++=+ ;222216123(1)(21)n n n n ++++=++ ;33332(1)2123[]n n n +++++= ;2135n n ++++= ;常见裂项公式111(1)1n n nn ++=-;1111()()n n k knn k++=-;1111(1)(1)2(1)(1)(2)[]n n n n n n n -++++=-;11(1)!!(1)!n n n n ++=-常见放缩公式:212=<=.9 “分期付款”、“森林木材”型应用问题⑪这类应用题一般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但在求解过程中,务必“卡手指”,细心计算 “年限”.对于“森林木材”既增长又砍伐的问题,则常选用“统一法”统一到“最后”解决.⑫利率问题:①单利问题:如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若每期存入本金p 元,每期利率为r ,则n 期后本利和为:(1)2(1)(12)(1)()n n n S p r p r p nr p n r +=+++++=+(等差数列问题);②复利问题:按揭贷款的分期等额还款(复利)模型:若贷款(向银行借款)p 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分n 期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r (按复利),那么每期等额还款x 元应满足:12(1)(1)(1)(1)n n n p r x r x r x r x --+=+++++++ (等比数列问题). 四.三角函数1.α终边与θ终边相同2()k k Z αθπ⇔=+∈;α终边与θ终边共线()k k Z αθπ⇔=+∈;α终边 与θ终边关于x 轴对称()k k Z αθπ⇔=-+∈;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y 轴对称2()k k Z απθπ⇔=-+∈;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k k Z απθπ⇔=++∈; 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角β终边对称22()k k Z αβθπ⇔=-+∈. 2.弧长公式:||l r θ=;扇形面积公式:21122||S lr rθ==扇形;1弧度(1rad )≈57.3︒.3.三角函数符号(“正号”)规律记忆口诀:“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注意:tan15cot 752︒=︒=-;tan75cot152︒=︒=+11sin cos αα-1--sin cos αα+4.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八块图):注意“正、余弦三兄妹 s i n c o s x x ±、sin cos x x ⋅”的关系. 如2(sin cos )12sin cos x x x x ±=±等.5.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 (注意:公式中始终视...α.为锐角...).6.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特殊角、已知角与目标角、已知角 与其倍角或半角、两角与其和差角等变换.如:()α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22αβαβ++=⋅;222()()αββααβ+=---等;“1”的变换:221sin cos tan cot 2sin 30tan 45x x x x =+=⋅=︒=︒; 7.重要结论:sin cos )a x b x x ϕ+=+其中tan b aϕ=);重要公式22cos 1sin 2αα-=;2cos α=1co s 22α+;sin 1cos 21cos sin tanααααα-+===;22|cossin|θθ==±.万能公式:22tan 1tan sin 2ααα+=;221tan 1tan cos 2ααα-+=;22tan 1tan tan 2ααα-=.8.正弦型曲线sin()y A x ωϕ=+的对称轴2()k x k Z ππϕω+-=∈;对称中心(,0)()k k Z πϕω-∈;余弦型曲线cos()y A x ωϕ=+的对称轴()k x k Z πϕω-=∈;对称中心2(,0)()k k Z ππϕω+-∈;9.熟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公式,正、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勿忘三 内角和等于180︒,一般用正、余弦定理实施边角互化;正弦定理:sin sin sin 2a b c ABCR ===;余弦定理:22222222()222cos ,cos 1bcab c abcbca b c bc A A +-+-=+-==-;正弦平方差公式:22sin sin sin()sin()A B A B A B -=+-;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2ABC S a b cr ∆++=;面积公式:124sin abc RS ab C ∆==;射影定理:cos cos a b C c B =+.10.ABC ∆中,易得:A B C π++=,①sin sin()A B C =+,cos cos()A B C =-+,tan tan()A B C =-+. ②22sincosA B C +=,22cossinA B C +=,22tancotA B C +=. ③sin sin a b A B A B >⇔>⇔>④锐角ABC ∆中,2A B π+>,sin cos ,cos cos A B A B ><,222a b c +>,类比得钝角ABC ∆结论.⑤tan tan tan tan tan tan A B C A B C ++=.11.角的范围:异面直线所成角2(0,]π;直线与平面所成角2[0,π;二面角和两向量的夹角[0,]π;直线的倾斜角[0,)π;1l 到2l 的角[0,)π;1l 与2l 的夹角2(0,]π.注意术语: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等.五.平面向量1.设11(,)a x y = ,22(,)b x y = . (1)1221//0a b x y x y ⇔-= ;(2)121200a b a b x x y y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和2e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λ、2λ,使1122a e e λλ=+ .3.设11(,)a x y = ,22(,)b x y = ,则1212||||cos a b a b x x y y θ⋅==+ ;其几何意义是a b ⋅ 等于a的长度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a 在b 的方向上的投影||cos ||a ba b θ⋅==.4.三点A 、B 、C 共线AB ⇔ 与AC 共线;与AB 共线的单位向量||ABAB ±.5.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设11(,)a x y = ,22(,)b x y = ,则cos ||||a ba b θ⋅==;注意:,a b 〈〉 为锐角0a b ⇔⋅> ,,a b 不同向;,a b 〈〉 为直角0a b ⇔⋅= ;,a b 〈〉 为钝角0a b ⇔⋅<,,a b 不反向.6.a b ⋅ 同向或有0||||||||||||a b a b a b a b ⇔+=+≥-=-;a b ⋅ 反向或有0 ||||||||||||a b a b a b a b ⇔-=+≥-=+;a b ⋅ 不共线||||||||||a b a b a b ⇔-<±<+. 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⑪若11(,)a x y =,22(,)b x y =,则1212a b x x y y ⋅=+;||AB =; ⑫若(,)a x y =,则222a a a x y =⋅=+ .8.熟记平移公式和定比分点公式. ①当点P 在线段21P P 上时,0λ>;当点P 在线段21P P (或12P P ) 延长线上时,1λ<-或10λ-<<.②分点坐标公式:若12P P PP λ=;且111(,)P x y ,(,)P x y 222(,)P x y ;则121211(1)x x y y x y λλλλλ++++⎧=⎪⎪≠-⎨⎪=⎪⎩, 中点坐标公式:121222(1)x x y y x y λ++⎧=⎪⎪=⎨⎪=⎪⎩.③1P ,P ,2P 三点共线⇔存在实数λ、μ使得12O P O P O P λμ=+且1λμ+=.9.三角形中向量性质:①AB AC +过B C 边的中点:||||||||()()AB AC AB ACAB AC AB AC +⊥- ;②13()0PG PA PB PC G A G B G C G =++⇔++=⇔为ABC ∆的重心;③PA PB PB PC PA PC P ⋅=⋅=⋅⇔为ABC ∆的垂心;④||||||0BC PA CA PB AB PC P ++=⇔为ABC ∆的内心;||||()(0)AB AC AB AC λλ+≠所在直线过ABC ∆内心.⑤设1122(,),(,)A x y B x y , 12AOBA BB A S x y x y∆=-. 1||||sin 2ABC S AB AC A ∆==⑥O 为A B C ∆内一点,则0BO C AO C AO B S O A S O B S O C ∆∆∆++=.10.(,)(,)(,)a h k P x y P x y ='''−−−−−→按平移,有x x h y y k'=+⎧⎨'=+⎩(PP a '= );(,)()()a h k y f x y k f x h ==−−−−−→-=- 按平移.六.不等式1.掌握课本上的几个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0ab >,b a >,则11a b>.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2.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 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区间法. 3.掌握重要不等式,(1)均值不等式:若0,>b a ,则2211a b a b++≥≥≥(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使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等;(2),,a b c R ∈,222a b c a b b c c a++≥++(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3)公式注意变形如:22222()ab a b++≥,22()a b ab +≤;(4)若0,0a b m >>>,则b b m aa m++<(真分数的性质);4.含绝对值不等式:,a b 同号或有0||||||||||||a b a b a b a b ⇔+=+≥-=-;,a b 异号或有0||||||||||||a b a b a b a b⇔-=+≥-=+. 5.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⑪比较法:作差比较:0A B A B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⑫综合法:由因导果;⑬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 需证…,只需证…; ⑭反证法:正难则反;⑮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放缩法的方法有: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a n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③利用基本不等式,(1)2n n ++<.④利用常用结论:0111=<;02211111111(1)(1)1kk k kkk kk k++---=<<=-(程度大);322111111211()kkk k --+<=-(程度小);⑯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 代数换元.如:知222x y a +=,可设cos ,sin x a y a θθ==;知221x y +≤,可设cos x r θ=,sin y r θ= (01r ≤≤);知22221x y ab+=,可设cos ,sin x a y b θθ==;已知22221x y ab-=,可设sec ,tan x a y b θθ==.⑰最值法,如:()a f x >最大值,则()a f x >恒成立.()a f x <最小值,则()a f x <恒成立.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π);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关系2tan ()k παα=≠(如右图):3.直线方程五种形式:⑪点斜式:已知直线过点00(,)x y 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为00()y y k x x -=-,它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⑫斜截式:已知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和斜率k ,则直线方程为y kx b =+,它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⑬两点式:已知直线经过111(,)P x y 、222(,)P x y 两点,则直线方程为112121y y x x y y x x ----=,它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⑭截距式:已知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为,a b ,则直线方程为1x y ab+=,它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和过原点的直线.⑮一般式:任何直线均可写成0Ax By C ++=(,A B 不同时为0)的形式.提醒:⑪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都有局限性.(如点斜式不适用于斜率不存在的直线,还有截距式呢?) ⑫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0.直线两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 原点;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 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⑬截距不是距离,截距相等时不要忘了过原点的特殊情形.4.直线1111:0l A x B y C ++=与直线2222:0l A x B y C ++=的位置关系: ⑪平行⇔12210A B A B -=(斜率)且12210B C B C -≠(在y 轴上截距);⑫相交⇔12210A B A B -≠;(3)重合⇔12210A B A B -=且12210B C B C -=.5.直线系方程:①过两直线1l :1110A x B y C ++=,2l :2220A x B y C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可设 为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λ+++++=;②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可设为 0()A x B y m m c ++=≠;③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系方程可设为0Bx Ay n -+=.6.到角和夹角公式:⑪1l 到2l 的角是指直线1l 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2l 重合所转的角θ, (0,)θπ∈且2112121tan (1)k k k k k k θ-+=≠-;⑫1l 与2l 的夹角是指不大于直角的角2,(0,]πθθ∈且2112121tan ||(1)k k k k k k θ-+=≠-.7.点00(,)P x y 到直线0Ax By C ++=的距离公式d=两条平行线10Ax By C ++=与20Ax By C ++=的距离是d =8.设三角形ABC ∆三顶点11(,)A x y ,22(,)B x y ,33(,)C x y ,则重心123123(,)33x x x y y y G ++++;9.有关对称的一些结论⑪点(,)a b 关于x 轴、y 轴、原点、直线y x =的对称点分别是(,)a b -,(,)a b -,(,)a b --,(,)b a . ⑫曲线(,)0f x y =关于下列点和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为:①点(,)a b :(2,2)0f a x b y --=; ②x 轴:(,)0f x y -=;③y 轴:(,)0f x y -=;④原点:(,)0f x y --=;⑤直线y x =: (,)0f y x =;⑥直线y x =-:(,)0f y x --=; ⑦直线x a =:(2,)0f a x y -=. 10.⑪圆的标准方程:222()()x a y b r -+-=. ⑫圆的一般方程:22220(40)x y D x E y F D E F ++++=+->.特别提醒:只有当2240D E F +->时,方程 220x y Dx Ey F ++++=才表示圆心为22(,)D E --,的圆(二元二次方程220Ax Bxy C y D x Ey F +++++=表示圆0A C ⇔=≠,且220,40B D E AF =+->).⑬圆的参数方程:cos sin x a r y b r θθ=+⎧⎨=+⎩(θ为参数),其中圆心为(,)a b ,半径为r .圆的参数方程主要应用是三角换元:222cos ,sin x y r x r y r θθ+=→==;222cos ,sin (0x y t x r y r r θθ+=→==≤≤.⑭以11(,)A x y 、22(,)B x y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1212()()()()0x x x x y y y y --+--=; 1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通常用几何法(计算圆心到直线距离).点00(,)P x y 及圆的方程222()()x a y b r -+-=.①22200()()x a y b r -+->⇔点P 在圆外;②22200()()x a y b r -+-<⇔点P 在圆内;③22200()()x a y b r -+-=⇔点P 在圆上.12.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点00(,)P x y 在圆222x y r +=上,则过点P 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 过圆222()()x a y b r -+-=上一点00(,)P x y 切线方程为200()()()()x a x a y b y b r --+--=. 13.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x 轴垂直的直线. 1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 决弦长问题.①d r >⇔相离 ②d r =⇔相切 ③d r <⇔相交1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常转化为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设两圆的圆心距为d , 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 R :d R r >+⇔两圆相离;d R r =+⇔两圆相外切; ||R r d R r -<<+⇔两圆相交;||d R r =-⇔两圆相内切; ||d R r <-⇔两圆内含;0d =⇔两圆同心.16.过圆1C :221110x y D x E y F ++++=,2C :222220x y D x E y F ++++=交点的圆(相交弦)系方程 为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1λ=-时为两圆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17.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 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18.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式;(2)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 函数(判断几何意义);(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从而获得最优解. 八.圆锥曲线方程1.椭圆焦半径公式:设00(,)P x y 为椭圆22221(0)x y a b ab+=>>上任一点,焦点为1(,0)F c -,2(,0)F c ,则1020,PF a ex PF a ex =+=-(“左加右减”); 2.双曲线焦半径:设00(,)P x y 为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b-=>>上任一点,焦点为1(,0)F c -,2(,0)F c ,则:⑪当P 点在右支上时,1020||,||PF a ex PF a ex =+=-+;⑫当P 点在左支上时,10||PF a ex =--, 20||PF a ex =-;(e 为离心率).另: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b-=>>的渐近线方程为22220x y ab-=.3.抛物线焦半径公式:设00(,)P x y 为抛物线22(0)y px p =>上任意一点,F 为焦点,则 02||p PF x =+;22(0)y px p =->上任意一点,F 为焦点,则02||p PF x =-+.4.共渐近线b ay x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2222x y abλ-=(λ为参数,0λ≠).5.两个常见的曲线系方程: ⑪过曲线1(,)0f x y =,2(,)0f x y =的交点的曲线系方程是 12(,)(,)0f x y f x y λ+=(λ为参数).⑫共焦点的有心圆锥曲线系方程22221xya kb k+=--,其中22max{,}k a b <.当22min{,}k a b <时,表示椭圆;当2222min{,}max{,}a b k a b <<时,表示双曲线. 6.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AB =或12|AB x x =-12]|y y ==-(弦端点1122(,),(,)A x y B x y ,由方程(,)0y kxc b F x y =+⎧⎨=⎩消去y 得到02=++c bx ax ,0∆>,k 为斜率). 这里体现了解几中“设而不求”的思想; 7.椭圆、双曲线的通径(最短弦)为22b a,焦准距为2bcp =,抛物线的通径为2p ,焦准距为p ;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b-=>>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b;8.中心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双曲线方程可设为221Ax By +=(对于椭圆0,0A B >>); 9.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弦(过焦点的弦)为A B ,11(,)A x y 、22(,)B x y ,则有如下结论: ⑪12||AB x x p =++;⑫2124px x =,212y y p =-; ⑬112||||pA FB F +=.10.椭圆22221(0)x y a b ab+=>>左焦点弦12||2()AB a e x x =++,右焦点弦12||2()AB a e x x =-+.11.对于22(0)y px p =≠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可设为20(,)2y y p,以简化计算.12.圆锥曲线中点弦问题:遇到中点弦问题常用“韦达定理”或“点差法”求解.在椭圆22221x y ab+=中, 以00(,)P x y 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斜率202b x k a y =-;在双曲线22221x y ab-=中,以00(,)P x y 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斜率202b x k a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中,以00(,)P x y 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斜率0p y k =.13.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⑪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x 、y 之间的关系,构成(,)0F x y =,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 ⑫待定系数法:可先根据条件设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⑬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⑭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⑮交轨法(参数法):当动点(,)P x y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 将x 、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14.解析几何与向量综合的有关结论:⑪给出直线的方向向量(1,)u k =或(,)u m n =.等于已知直线的斜率k 或n m;⑫给出OB OA +与AB 相交,等于已知OB OA +过AB 的中点;⑬给出0=+PN PM ,等于已知P 是MN 的中点;⑭给出()AP AQ BP BQ λ+=+,等于已知Q P ,与AB 的中点三点共线;⑮给出以下情形之一: ①AC AB //; ②存在实数λ,使AB AC λ=; ③若存在实数,αβ, 且1αβ+=;使O C O A O B αβ=+,等于已知C B A ,,三点共线.⑯给出1O A O BO P λλ++=,等于已知P 是AB 的定比分点,λ为定比,即PB AP λ=⑰给出0=⋅MB MA ,等于已知MB MA ⊥,即AMB ∠是直角,给出0<=⋅m MB MA ,等于已知AMB ∠是钝角或反向共线,给出0>=⋅m MB MA ,等于已知AMB ∠是锐角或同向共线.⑱给出||||()M AM BM A M B M P λ+=,等于已知MP 是AMB ∠的平分线. ⑲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给出0)()(=-⋅+AD AB AD AB ,等于已知ABCD 是菱形.⑳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给出||||AB AD AB AD +=-,等于已知ABCD 是矩形.⑴在ABC ∆中,给出222OC OB O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是外接圆 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⑵在ABC ∆中,给出0=++OC OB O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 三条中线的交点).⑶在ABC ∆中,给出OA OC OC OB OB O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垂心(三角形的垂心 是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⑷在ABC ∆中,给出+=OA OP ||||()AB AC AB AC λ+)(+∈R λ等于已知AP 通过ABC ∆的内心.⑸在ABC ∆中,给出,0=⋅+⋅+⋅OC c OB b OA 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内心(三角形内切圆 的圆心,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⑹在ABC ∆中,给出12()AD AB AC =+,等于已知AD 是ABC ∆中BC 边的中线.1.从一点O 出发的三条射线O A 、O B 、O C .若AO B AO C ∠=∠,则点A 在平面BO C 上的射影在 B O C ∠的平分线上;2.立平斜三角余弦公式:(图略)AB 和平面所成的角是1θ,A C 在平面内,A C 和AB 的射影1AB 成2θ, 设3BAC θ∠=,则123cos cos cos θθθ=;3.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⑪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⑫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 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4.直线与平面所成角: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5.二面角的求法:⑪定义法;⑫三垂线法;⑬垂面法;⑭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cos S S θ=射斜 其中θ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6.空间距离的求法:⑪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⑫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⑬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 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7.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⑪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设a 、b分别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arccos a b a b α⋅⋅=.⑫求线面角:设l 是斜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则斜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arcsin l n l n α⋅⋅=. ⑬求二面角(法一)在α内a l ⊥,在β内b l ⊥ ,其方向如图(略),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arccos a ba b α⋅⋅=.(法二)设1n ,2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1212||||arccos n nn n α⋅⋅=.(4)求点面距离:设n是平面α的法向量,在α内取一点B ,则A 到α的距离|||||cos |||AB n d AB n θ⋅==(即AB 在n 方向上投影的绝对值). 8.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θ,则cos S S θ=侧底. 9.正四面体(设棱长为a )的性质: ①全面积2S =;②体积312V a =;③对棱间的距离2d =;④相邻面所成二面角13arccosα=;412310.直角四面体的性质:(直角四面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四面体).在直角四面体O ABC -中,,,O A O B O C 两两垂直,令,,O A a O B b O C c ===,则⑪底面三角形A B C 为锐角三角形;⑫直角顶点O 在底面的射影H 为三角形A B C 的垂心;⑬2BO CBH C ABC S S S ∆∆∆= ; ⑭2222AO BBO C C O A ABC S S S S ∆∆∆∆++=;⑮22221111O Habc=++;⑯外接球半径R=R =11.已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因此有22cos cos αβ+2c o s 1γ+=或222sin sin sin 2αβγ++=;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有222sin sin sin 1αβγ++=或222cos cos cos 2αβγ++=. 1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与其体对角线长;13.球的体积公式343V R π=,表面积公式24S R π=;掌握球面上两点A 、B 间的距离求法:⑪计算线段AB 的长;⑫计算球心角AO B ∠的弧度数;⑬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 的长. 十.排列组合和概率1.排列数公式:!!()!(1)(1)(,,*)m n n m n m A n n n m m n m n N -=--+=≤∈ ,当m n =时为全排列!nn A n =.2.组合数公式:(1)(1)()!(1)(2)321mmnnA n n n m C m n m m m m ⋅-⋅⋅⋅--==≤⋅-⋅-⋅⋅⋅⋅⋅,01nn n C C ==.3.组合数性质:m n m n n C C -=;11r r r n n n C C C -++=.4.排列组合主要解题方法:①优先法:特殊元素优先或特殊位置优先;②捆绑法(相邻问题); ③插空法(不相邻问题);④间接扣除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 的所有情况去掉)⑤多排问题单排法;⑥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适用与指标分配,每部分至 少有一个);⑦先选后排,先分再排(注意等分分组问题);⑧涂色问题(先分步考虑至某一步时再分 类).⑨分组问题:要注意区分是平均分组还是非平均分组,平均分成n 组问题别忘除以!n .5.常用性质:!(1)!!n n n n ⋅=+-;即11n n n n n n nA A A ++=-;111(1)r r r r r r n n C C C C r n +++++⋅⋅⋅+=≤≤; 6.二项式定理: ⑪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1(0,1,2,...,)r n r r r n T C a b r n -+==; ⑫注意第r +1项二项式系数与第r +1项系数的区别.7.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⑪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⑫若n 为偶数,中间一项 (第21n+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 为奇数,中间两项(第121n -+和121n ++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⑬0122n n n nn n C C C C +++⋅⋅⋅+=;021312n n n n n C C C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