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篇背诵条文

合集下载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之袁州冬雪创作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成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成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克不及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成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成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晦气,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和睦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24.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好,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25.发汗后,不成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63)26.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2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28.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晦气,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71)29.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30.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3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3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3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晦气,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96)34.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97)3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36.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37.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38.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39.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40.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4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146)42.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晦气,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43.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4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4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46.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和睦,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4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套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48.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161)4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50.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5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52.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吐逆者,黄连汤主之.(173)5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5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5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5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57.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欠亨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208)58.三阳合病,腹浑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59.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晦气者,猪苓汤主之.(223)6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6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230)62.病人小便晦气,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克不及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6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64.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247)6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66.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67.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和睦,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68.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69.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70.腹满不减,减缺乏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71.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成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7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晦气,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73.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261)74.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75.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眼花也.(263)76.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成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和睦,则烦而悸.(265)7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好处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7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7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80.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8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8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83.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8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85.少阴病,下方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86.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晦气,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87.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88.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89.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90.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晦气,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当,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9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9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晦气,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9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94.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95.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9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97.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98.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7)99.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338)10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350)10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102.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10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104.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105.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106.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107.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必水者,理中丸主之.(386)108.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 xī)淅恶风,翕( 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行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只,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行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可以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参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轻微者,此无阳也,不行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suì)不只,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苦,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1~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12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19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

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

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伤寒杂病论》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来自经方才叔00:0007:56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篇条文汇编

伤寒论太阳病篇条文汇编

伤寒论太阳病篇条文汇编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三.辨传变与否【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原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四.辨太阳病欲解时【原文】太阳病,欲解时[1],从巳至未上[2]。

(9)第二节太阳表证一.太阳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方药】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1]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2],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7],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8]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9]、肉面、五辛[10]、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001条:太阳病总纲

《伤寒论》001条:太阳病总纲

《伤寒论》001条:太阳病总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一共398个条文,这是第一条。

本条为太阳病的总纲,也就是说,只要是太阳病,基本都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什么是太阳病?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讲过,还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先复习一下前面文章。

六经,分别是太阳病(表证阳证),少阴病(表证阴证),阳明病(里证阳证),太阴病(里症阴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证阳证),厥阴病(半表半里证阴证)。

太阳病,就是病位在表,机体呈现亢奋的排病反应。

为什么病位会在表,机体对疾病又呈现出亢奋的表现呢?因为人体的气血津液还比较足,有能力拒病邪于表。

如果气血不足的人,无力出城迎敌,只求自保,一般就会守城于半表半里或者守城于里。

一个人如果呈现出单纯的太阳表证,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气血还相对比较足,对疾病的抗病能力还相对较强。

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太阳表证呢?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句话就是太阳病的总纲,讲什么是太阳病的。

张仲景说,太阳病,一般都会出现浮脉,头和颈后部会出现强痛,而且还会恶寒。

脉浮是什么意思?脉浮就是血管里充血了,血液多了,好像要浮出来一样。

切脉,其实就是判断血管里的血液是否充足,血液充足,说明气血相对较足,血液少,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沉脉,细沉,也就是血管里的血液少了,无法充满血管了,于是脉就沉下去了,摸着也很细。

头项强痛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受到外感,比如风邪或者寒邪的侵袭,首当其冲的是皮肤肌肉这些表层,人为了把病邪排出体外,就必须调集津液气血充斥到体表,去对抗邪气,也就是要跟邪气打一仗。

这个时候,正邪交争于体表,首先就会体表发热,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发烧了,其次还有可能出现僵痛,酸痛,沉痛的感觉。

因为津液堆积到体表,堆积的多了,就会痛。

恶寒是为什么呢?因为正邪交争体表,体表温度升高了,加大了与外界的温差,人就会感觉到怕冷。

同时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了,内部气血就空虚了,人也会感觉到冷。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伤寒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本条文是讲医生没有辩明病人的症证,把原本属于桂枝汤证的情况搞错了。

本来桂枝汤是解肌解表才对。

结果采用了攻下的药物。

本来是要用桂枝汤的,医生却开了清热解毒利尿的药来攻下。

结果会怎么样?就利遂不止,就是就成拉肚子了。

这就是误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表证未解,攻下的话,就会将邪气带入阳明,那么邪气会夹带阳明的热气被药力带着往下跑,跑哪去,往下就是大小肠和膀胱了,就是往这些地方跑。

本来病毒邪气进攻体内,只进攻到皮表、汗腺、肌理等部位,结果一用药内攻,就跟着气血往肠子里走,就成拉肚子了。

所以,太阳表证误用攻下,会出现下利。

这时的脉象很奇特,会表现“促”,即促脉。

这种脉象表现为脉会跳得很快,然后稍微停一下。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气血被下攻的药力带得向下太快。

心血循环就会突然加速,由于气血一下子又供不上来,又突然停了一下。

所以脉象就出现了“促”的现象。

就像一根装了水表的水管,突然水流加快了,水表就会加速转。

但由于另一头水供不上,水表又突然不动了。

那按理说,病向阳明传进来了,就没有体表的事了,但事实上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传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传完。

因为本来是桂枝汤证的,人本来就虚弱,被攻下了,把胃里的阳明之热攻下去了,却没有把表证也完全带走。

没带走会怎么样,那么胃以上的气血(即胸膛)就突然少了,那么肺就难受,喘起来。

而且桂枝汤证还在,汗也还在出,所以说”表不解也“。

总而言之,就是桂枝汤证的人被攻下误治,表证没解决掉,反把病带入阳明,并随阳明之热下陷下去,变成下利了,这还没完,由此还引起了喘,并且桂枝汤表证的出汗现象还在。

这么说起来这个病情有点复杂了,虽说表证还在,但重点是攻下导致的下利了,表证变成了次证。

又要解决表证,又要把下利之热解决。

用什么方什么药呢?医生误治就不要说了,首先出现这样问题的人肯定在肌理与阳明之间存在连通障碍。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医药交流【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医药交流【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太阳病。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主之。

太阳受邪。

无论中风伤寒。

俱有头痛。

俱有发热。

但伤于寒。

则表实无汗。

伤于风。

则表疏自汗。

是头痛发热者。

伤寒所同。

而汗出恶风者。

中风所独也。

中风必以风剂治之。

云桂枝汤主之者。

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太阳外证。

即头痛、发热、恶风寒之属。

外证未解。

宜从汗解。

然必审其脉之强弱而施治。

若脉浮弱。

则是中风阳浮阴弱之候。

治宜桂枝汤。

助正以逐邪。

太阳病。

外证未解者。

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在表者宜汗。

在里者宜下。

此大法也。

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

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

故曰逆。

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此之谓也。

而欲解外。

则桂枝成法。

不可易矣。

仲景于当汗之证。

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营气和。

营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

以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此即前条阴弱者汗自出之意而发明之。

谓营未病而和。

则汗液自通。

卫中风而不谐。

则阴气失护。

宜其汗常自出也。

夫营与卫。

常相和谐者也。

营行脉中。

为卫之守。

卫行脉外。

为营之护。

何有发热恶寒之证哉。

惟卫得风而自强。

营无邪而反弱。

邪正不同。

强弱异等。

虽欲和谐。

不可得矣。

故曰营气和者外不谐。

不谐则岂特卫病而已哉。

故欲营之安。

必和其卫。

欲卫之和。

必逐其风。

是宜桂枝汤助阳取汗。

汗出则邪去而卫和。

卫和则营不受扰而愈。

病患脏无他病。

时发热。

自汗出。

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主之。

人之一身。

经络纲维于外。

脏腑传化于中。

而其为病。

从外之内者有之。

从内之外者有之。

脏无他病。

里无病也。

时发热自汗。

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

而不愈者。

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

先其时发汗则愈者。

于不热无汗之时。

而先用药取汗。

则邪去卫和而愈。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条文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白话解读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太阳病,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风温、温病。

一般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得之八九日,是指得到一段时间以后。

2、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发热,又会怕冷,发热的时候比较多,恶寒的时候比较少,这说明,患者的抵抗力比较强。

3、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意思是病人没有想呕的感觉,且大小便很正常。

病邪在入侵人体初始,入侵的是肌表,得的是太阳病,再往里一点就是阳明,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邪会转化为热症,病人会便秘或燥渴。

如果口渴,往往大便也有秘结的问题,就是进入阳明了。

如果再往再深一点入侵就是少阳,到了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说明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4、一日二三度发。

意思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突然发热,突然发冷。

这是正邪两气在反复斗争。

而且在一天内斗争频繁,说明患者的正气还在。

但有点不够力度,欲胜还败。

这种反复斗争说明了一个结果,要么身体的阳气不够,但在恢复,一边恢复一边与邪气作斗争;要么就是身体虚掉了,正气节节败退,但仍在抵抗,正在边打边退,也出现反复斗争。

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5、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倪注经验: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寒杂病论伤寒·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主症: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下)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附子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病条文讲解

太阳病条文讲解

太阳病条文讲解一、【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伤寒论》和《辅行诀》的源头都是《汤液经法》,条文里面提到的6和7的数字可以结合《辅行诀》里的五行成数来理解。

2.五行的生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三生木,四生金,五生土,然后转完一圈又回到六是水,七是火……3.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6的意义除了水以外,还带着阴退和泻的意义;7则有火,阳进和补的意义。

所以大泻的方剂都是6味药,而进补的大补方剂是7味药,大补汤一定比大泻汤多一味药,既阳一定会比阴多一点,这也是古时候用药的法度。

4.人的身体也有7天一个周期。

二、旋覆花及接骨方1.《辅行诀》里的大五脏汤比大泻五脏汤多了一味药,既旋覆花。

2.旋覆花(1)药性:治打嗝,吃东西吞不下。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胸膈痞闷,心下痞硬。

贯通五脏真元。

(2)旋覆花可续筋,一定要用嚼在嘴里有点咸味的,有苦味的不能用。

用法——旋覆花根捣碎,和黄糖或者黑糖捣成泥,每天敷在断筋处,直至筋续上为止。

3.接骨:自然铜加土鳖虫。

用法——土鳖虫低温烘干制成粉末,加上自然铜粉末,配合一些疏导淤血的药,例如大黄,苏木,人参等。

三、【6.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七天为一个周期,如果太阳经的抵抗力还行,病毒走完七天的时候抵抗力就刚好把病毒消灭掉,如果没有消灭,则可能传到肌肉区块的阳明经或者淋巴腺区块的少阳经。

2.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是非常好的保养穴。

用针灸灸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抵抗力会忽然变得更厉害一点,以抵挡病毒,不让其传到下一个区块。

四、条文讲解1.【6.9】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既9点~15点。

所以太阳病发得更严重的时候大概是中午,要好的时候也是中午更容易好。

2.【3.10】治感冒一定要清楚知道病走到哪里,处在什么阶段,这样才容易治好,不然就算最基础的感冒也难治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条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

荣,表阴也。

寒,阴邪也。

寒邪伤人则荣受之,从其类也。

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元府闭密,阳气郁而为热也。

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发热也。

恶寒者,为寒所伤,故恶之也。

必恶寒者,谓不论已热未热,而必恶寒也。

寒入其经,故体痛也。

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

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

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又兼此脉此证者,名曰伤寒。

以为伤寒病之提纲。

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方有执曰:或者,未定之辞;必者,定然之谓。

曰或曰必者,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

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恐误认为阴经之证,故早于篇首揭明此语以辨之。

程应旄曰:伤寒阴阳俱紧之脉,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

证与脉兼得其实,然后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阳伤寒之病,而非中风所能混也。

魏荔彤曰: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

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回异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故有即发热者,或有至二日发者。

盖寒邪凝敛,热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

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因可知矣。

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

恶寒本太阳本症,而此复言者,别于中风之恶寒也。

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

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

寒则令脉紧,阴阳指浮沉而言,不专指尺寸也。

然天寒不甚,而伤之轻者,亦有身不疼、脉浮缓者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

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

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病篇
【太阳总纲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变证治则】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热证】
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虚证——心、脾、肾、阴阳两虚】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蓄水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蓄血证】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结胸证】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热痞】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寒热痞三证】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痰气痞证】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上热下寒证】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