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科学发展观是地理学科德育的核心内涵

其 内涵随着学科的发展 与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
深化 。因此我们 必须加深对地理学科德育的时
代特征的认识。
一
的重大地理 问题 ,弘扬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
,
地 理学科德 育内涵 的演 化
培养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 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
和谐相处 还存在许 多问题 。 为此 , 2 0 年 2 在 04 月份召开 的中央人 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 , 中 央领导进 一步提 出了要 “ 固树立和认真落实 牢 科学发展 观 , 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 口资源环境 工作 的重要指导意义 ” 。科 学发展
观 的提 出 ,是对 可持续 发展 观念 的进一 步深
义”和 “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 这样笼统
而缺 乏具体要 目的要求下 。 地理 教师曾一度陷
入片面宣传我国 “ 大物博 ” “ 口众 多” “ 地 、人 、 资 源丰 富” 的误 区和 “ 人定胜天”的锚误观念 中。
2 世 纪 8 年 代 以后 ,面 对 我 国 出现 的人 O O
学要涉及 的研究主题 。也是 中学地理教学的主 要 内容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联 系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 建设 中的重大地理 问题。中央提出 要 建立和谐社会 , 现了重视 人与自然的和谐 体 和人与社会 的协 调 ,这也是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 理所 涉及到 的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的关系问题 。 把科学发展观作 为地理学科德育的核心内 涵 , 因为它 的外延具有很大的拓展性与包容 还
维普资讯
聚J
焦I
科 学发展观是地理学科德育 的核心 内涵
口 陈 胜 庆
【 学 I 科 f 德
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以及对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
本文将围绕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挖掘地理学科的深层价值,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地理素养的人才。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综合素质: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国家发展:地理学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地理科学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国土资源、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知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强化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人类福祉等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现象等,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
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以下教学实现策略值得:注重实践环节: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野外实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宽知识视野:地理学科涉及领域广泛,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可以引入其他相关学科如历史、政治、经济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反转课堂、小组合作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理老师的教学大纲

地理老师的教学大纲引言:地理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各个学段的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地理老师需要制定一份教学大纲,以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本文旨在介绍地理老师的教学大纲,包括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
- 自然地理:地球、气候、地形、生态等。
2. 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
- 世界地理:洲际关系、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
3. 地理技能- 地图阅读与制图技能。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 地理实地考察与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讲解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地理景点、自然地理环境或城市规划,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的魅力。
3. 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促进彼此的进步,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地理模拟软件、地理电子地图等,提升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评价考察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情况、笔记质量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地理作业和报告,评价其对地理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地理考试,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与学生学段和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地理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2. 多媒体资源收集并制作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幻灯片、视频、地图等,丰富教学手段。
3. 实地考察资源联系地方景点、博物馆等机构,安排学生实地考察,提供实际地理学习的机会。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将以地理课程为载体,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通过以下具体工作计划来达到目标:
1.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地理环境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2.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分享,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理环境的问题,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校生活,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5. 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教育。
通过以上工作计划的实施,我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学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中学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本学年的德育工作目标是: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工作重点1. 重点一:加强地理学科教育加强地理学科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地理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使学生对地理有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变化的规律和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
2. 重点二: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地考察、地理学科论文写作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并愿意主动了解和关注地理的变化和发展。
3. 重点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育中的环保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的地理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珍爱地球、保护环境,使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4. 重点四: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价值观念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爱家乡、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价值观念。
三、工作内容1. 课堂教学(1)结合地理学科教育要求,设计有挑战性、互动性、探究性的地理教育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地理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设计多元化的地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乐趣。
2. 活动组织(1)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地考察、地理学科论文写作比赛等地理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2)组织环保主题的地理教育活动,包括环保宣传活动、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环保工作,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内化学生的精神意识和优秀品质。
要实现德育教育爱地理课程中的有效渗透,需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地域文化,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对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构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的高效地理课堂,强化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理解以及对地理实践的体验,进而推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引言:德育为首,引领教育教学的主方向,义务教育的“课程思政”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各门课程,全体教育人员通过多角度落实德育教育的渗透,实现对新时代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高质量培育。
地理课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以及敢于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这也证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1教材为基,地域文化延伸地理课程的人文特征较强,地域特征明显,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极高的德育价值。
教师在开展区域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不同地区的各类文化进行延伸,让学生在感受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对祖国更浓烈的热爱之情。
或者在了解国外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文化后可以逐渐养成批判思维,可以做到对不同文化的理性对待。
[1]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的时候,教材中主要介绍了西北的草原和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气候和油气资源。
教师则可以通过对人文文化的延伸来丰富教学内容,并渗透德育教育。
西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大西北生活中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撒拉族、锡伯族、土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有着自己古老的传承文化、宗教文化等,教师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制作成短片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搭配简洁且情感饱满的介绍,让学生知道祖国文化的斑斓,激发学生身为中国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增加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任 何一 个 学 校 的发 展 都 离 不 开 学 生 的 自身 素 质 的发 展 与 提 高 , 一 个 学 校要 想 在 激 烈 的竞 争 中 立 足 更非 易 事 。 校 的 而 学 发 展 不 仅靠 资金 , 靠 无 形 的道 德 力 量 。 将 德 育 运用 于具 体 更 应 的教 学 中 , 出与 教 学 的结 合 点 , 进 一 步 研 究 德 育 的 含 义 、 找 更 内容 及 实施 途径 , 为学 校 的发 展 打 下 坚 实 的 精神 根 基 。
2 9 第4 弑 周 0年 2 言 0 期 刊
新 课 改 下 的 地 理 教 学 如 何 实 施 德 育 教 育
张 松 霞
( 密 市 超 化 镇 矿 区 学校 , 南 新 密 新 河 427 ) 5 30
教 育 的 根 本 目的 是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德 智 体 美 劳 全 面 发展 的 综 合 型 人 才 , 里 把 “ ” 在 首 位 正 突 出 了 德 育 在 教 学 中 的 这 德 放 重 要性 ,也 说 明 了德 育 的 实 施 情 况 直 接 影 响 到 其 他 教 育 的 落
32 用课 堂教 学 实施 德 育 。 I利
素 质教 育 的根 本 要 求 是 促 进 学 生 在 德 智 体 美 劳 各 方 面 达 到 和谐 发展 , 中学 各 科 教 学 在 传 授 学 科 知 识 的 同时 应 该 借 助 学 科 教 育力 量 . 进 学 生 品德 发 展 。 秀 的 人 格 品 质可 以产 生 促 优 力 量 , 进 个 人 的全 面发 展 。 促
己 的行 为 。
2 可持 续发 展 观 教 育 。 . 4
可 持 续 发 展 既 可 满 足 当 代 人 的需 要 ,又不 损 害 后 代 人 满 足需 求 能 力 的 发 展 。 生 要在 思 想 上 提 高 认识 。 可 持续 发 展 学 使 思想 在 自己头 脑 中 逐 渐 升 华 和 深 化 , 自觉 参 与 到 保 护 环境 、 并 美 化 环 境 的活 动 中 去 , 以形 成 良好 的道 德 行 为 。 3 在初 中地 理 教 学 中 实 施德 育 的主 要 途 径 . 31 .结合 教 材 , 定教 学的 德 育要 求 。 确 可在 每 章 节 教 材 中选 择 德 育 与 知 识 的 结合 点 ,从 有 利 于 德育 要 点 渗 透 和 知 识 学 习 、 能力 培 养 的角 度 搜 集 、 置相 应 的 配 地理 参 考 资料 , 师运 用这 些 资料 , 计 具 有 思 考性 和思 想 性 教 设 的 问 题 , 过设 问 使 学 生 达 到 既学 习 知 识 、 练 能 力 , 树 立 通 训 又 正 确 思想 的多 重 目的 。
教师地理德育工作计划

教师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地理德育是指通过地理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和地理道德修养,使他们在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地理知识薄弱、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制定本地理德育工作计划,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活动,提升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尊重自然、热爱环境的态度,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工作内容1.地理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是地理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积极参与和深入理解。
在知识体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关注地球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他们对自然、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地理德育的重要途径,包括学科竞赛、实地考察、户外拓展等形式。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注重团队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社会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环保教育环保教育是地理德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促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式,激发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环保社团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倡导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习惯。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地理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要通过组织学生到社区、乡村等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需求,积极关心社会环境。
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地理教师德育工作计划一、教育目标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教育目标既包括传授学科知识,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我的德育工作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学设施我将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同时,我也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视听资料、地理软件等辅助教学工具,提高地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设计具有实践性的地理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图绘制、计算气候数据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科技能。
五、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将建立和谐的班级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班级文明规范的制定、学生干部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觉遵守规则的能力,促进班级和谐稳定发展。
六、德育教育我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举办社区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研究地理教育的新理论、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我也将加强与同事的合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提高地理学科德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罗斯的芭蕾舞等等 ,使学生在欣赏别国文化精粹 的同 时 ,懂得尊重他国 、 尊重别的民族及文化 ,而不是以自
我为中心。有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或种族 、宗教
文化等原因常常饱受痛苦和灾难 ,这些知识的获得使学
41
_2 0 1 3年 第 1 2期
.
教 学 经 验
生关切与同情他人 , 培养爱心与同情心;地球上发达国 家和不发达 国家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差距 , “ 剪刀差”的经济交往模式使贫困国家在交往中始终处 于不利地位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正义 感。地球上神奇的生命 、令人震撼的景观 、养育人类的
一
、
地 理学 科课 堂教 学 中的德 育渗 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 “ 应试教育 ”向 “ 素质
教 育 ”的转 型期 。地 理 课程 与教 学必 须 克服 急功 近 利的
倾向 ,摈弃应试教育的旧模式 ,树立学科教育与德育教 育有机结合的理念。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离 开课堂进行德育很容 易造成教学与德育 “ 两张皮”的现 象 ,所以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而要在课 堂教学实现德育渗透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1 . 教师理念 的更 新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 目 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 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 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 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 ,而且它是 素质教育 的核心 内容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要 与时俱进 ,更新德育观念 ,明确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
意识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 “ 人人都是德育工 作者”的德育理念越来越 引起关注 ,中小学生德育工作
迎来 了难 得 的历 史机 遇 。 上 海 的 二 期 课 改 将 立 足 点 从 传 递 知 识 调 整 到 促 进
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发布时间:2023-04-02T16:50:53.110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3月作者:赵俊丹[导读] 随着如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习得知识之外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导,帮助学生在人生开始的阶段能够更好地受到良好价值观的引导,本文聚焦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德育教育的定义,其次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原则进行阐释,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和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法。
赵俊丹沽源县第一中学 076550 河北省张家口【摘要】随着如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习得知识之外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导,帮助学生在人生开始的阶段能够更好地受到良好价值观的引导,本文聚焦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德育教育的定义,其次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原则进行阐释,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和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3-143-01引言:教育要不断地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来实现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过往的教学实践活动,大部分都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要的内容,很少会有教师将德育、价值观的教学当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将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相结合、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校园德育教育的定义在我国,核心价值观中十分强调道德品质方面的高度,因此在校园教学时就有与道德观念相关的教学科目和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计划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积极的付诸于行动,在如今的经济社会极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需要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年轻人才建设国家,需要德才兼备才能够成为国家栋梁。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3. 人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导入新课。
2. 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环境和资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二、人与自然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的环境破坏等。
3. 教师总结: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2. 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
3.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人与自己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价值的人。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地理学科的德育任务主要体现在学习系统的课本地理知识中。
根据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观点和材料统一的原则,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密切联系国内、国际现实状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感诸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系统而又明晰的概念,我们探索出如下的地理学科德育的任务:1.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科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地理环境既向人类生存与活动提供所必要的场所和物质来源,又对人类的生存与活动起制约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此,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如我们在讲“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中“人类与环境”内容时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
(2)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和人文环境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分布、发展变化,都有它的客观规律,从而初步树立尊重客观规律的环境观和按照客观规律开发环境资源、合理布局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的思想观念。
如我们在讲“农业的区位因素”时重点突出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同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
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认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可更新资源由于利用不合理会退化,非可更新资源由于开发利用会日渐减少。
在上课的时候我联系中国自然资源的国情,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从而初步树立自觉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资源观。
2.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习和中外国情的对比。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办事情、想问题尊重国情、国策的观念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意志和信心,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具有疆域广阔,位置重要,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资源种类齐全,绝对数量大等方面的优越性,而且是粮、棉、煤、钢、石油等多种产业的生产大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制定一份系统全面的地理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地理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3. 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部分1.1 地球与地球运动1.2 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1.3 地貌与地壳运动1.4 气候与气候变化1.5 水资源与水环境1.6 土壤与农业1.7 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2. 人文地理部分2.1 人口与城市2.2 农业与农村发展2.3 工业与城市发展2.4 交通与通信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具体的环境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开展实际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意识。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学情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 知识评价:通过测试、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3. 能力评价:通过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情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质。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者:葛成颜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8期摘要:德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初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各学科的内容都含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初中地理课程自然也不例外。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学科,是一门富于情感、丰富多彩的学科。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地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它既研究自然因素,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研究人文自然现象,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学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其次,发掘乡土地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师要通过传授本地区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当地的地理风貌和特点。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了解家乡的热情,并最终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此,开发各种课堂、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课,如举办讲座、组织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乡土地理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课堂教学更生动,效果更为显著。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要教会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文化落后,缺乏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自然资源不断锐减。
初中地理德育工作制度

初中地理德育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德育工作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社会意识。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德育工作内容1. 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 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5. 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6.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7.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德育工作措施1. 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2.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3. 团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5. 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学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地理 立德树人 实施 在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教师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要帮助学 生养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 发展观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国情的认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 神。教师在把握立德育人的基础上,还需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不断探索 更加有效的教学路径,实现教书与育人的 同步发展。 一、地理学科中立德树人的内容 1.个体生存意识的养成。 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 智育与德育为基础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探索出德育教学的根基,将育德树人与学 科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教学中的德 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实现学生综合素养 的大幅提升。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涉 及到人类生存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 学习,能够帮助人类提升生存能力,例如 学习海啸、地震等相关知识,学生能够在 了解灾害形成以及影响的基础上,学会怎 样在危险中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如今社 会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水平,这 就使得很多人对野外生存等高难度生存 方式充满兴趣,这些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有 生存常识作为基础,例如怎样明确自己的 定位,怎样借助手中工具找到目标方位, 怎样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寻找水源等,要想 做到这些就需要地理知识作为支撑,教师 在教学中可以逐渐向学生渗透相关内容。 此外,教师不应当将生存教育的培养内容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篇一:地理德育渗透总结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石牌镇贺集中学余国森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
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现小结如下: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
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
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
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
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及其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地理学科德育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自然性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冰川及人文等内容都孕育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本身就具有自然属性。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二)人文性地理课程贯穿人地关系主线,其内容包括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等。
通过地理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人文地理事物,熟悉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状况、民族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等,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不断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三)审美性地理课程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
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去科学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城市、国家、世界、地球乃至宇宙环境;通过地理实践,让学生学会感受地理、享受地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四)生态性地理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如正确的自然观、辩证的资源观、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等,并能够运用科学的人地观念去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德育范畴(一)审美情趣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还能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激发学生地理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视角去欣赏、感悟、体验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美感,提升其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初步形成健康的地理审美意识。
此外,通过学习地理审美知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审美方法与技巧,尝试设计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升个人的地理审美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地理课程关注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角、综合的视角、区域的视角和动态的视角,客观分析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念,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是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中国(乡土)地理在充分展示祖国、家乡壮丽河山、富饶物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客观阐析了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国情及相应的基本国策,以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珍爱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祖国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感受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特点,认清环境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的美好愿景,树立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全球意识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既关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产生,又重视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规划,还涉及国家之间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借鉴、区域之间资源利用方面的合理调配,以及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等内容。
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把爱自然、爱社会与爱祖国、爱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担负起“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五)文化多元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继承传统文化与发扬现代文明精神的基本态度。
地理学科涉及的文化内容宽泛而多元,既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
通过学习人口、城市、经济、农业、工业等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所有文化事物都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
通过分析研究人口的再生产过程及地区差异、城市内部结构及功能区、农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化遗产的价值等,让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形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三、实施建议德育范畴教学内容活动建议?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 讲解地理故事:通过麦哲伦船队环球程。
航行等故事,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演示实验:运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和公转的过程,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度。
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探究活动:设计大陆漂移假说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发现问题、主中。
动提出问题的热情,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研讨说明: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懂得沧海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桑田是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不断运动与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变化的例证,增强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和研究兴趣。
审美情趣?科普参观:组织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有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关宇宙探索的影像资料,了解科学家探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索宇宙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的兴阳对地球的影响。
趣,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模拟演示:运用模拟实验或模拟演示的?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方式,探究地球运动的规律。
?野外考察:选择学校附近的典型地质或质循环过程。
地貌考察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地理实践力。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气象观察:观察记录当地某一次天气变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化过程,分析造成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特点。
并绘制简图描述过程。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绘图说明: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用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联系的观点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地理意义。
?地理实验:设计水土流失实验,分析坡度、降水强度、植被覆盖、土质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野外考察:考察家乡地形地貌,感受家审美情趣?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乡的山河之美,学会用地理视角发现和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审视大自然的魅力。
德育范畴活动建议?分享交流:举办家乡地方文化讨论会,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解读家乡地方文化特色,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为议题,畅谈自己的见解。
?图片展示:收集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景观图片,说明四大自然分区人们的特色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地区差异与气候、地形等自然要?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 南方 素的关系,感悟人地和谐之美。
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 ?景观欣赏:观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 成的地质地貌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 与力量。
生产、生活的影响。
?模拟旅游:结合个人的某一次旅游经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 制作成 PPT 在班级内展示,与同学交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旅游景点的魅力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 和观赏建议。
法。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 ?主题教育:以沙尘暴为主题举办研讨会, 质量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 探讨其成因及其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 观念。
关系。
?模拟旅游:搜集不同区域的聚落图片, 展 可持续发展示聚落的分布与形态,采用模拟旅游的形式,结合地图等资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 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和谐观念。
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 ?展示交流:搜集资料,采用网页制作、 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手抄报、展板等形式,展示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过程,探讨极地环境变化可能对全球造成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 联系某 ?案例研究:结合某国(如日本、俄罗斯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 等)经济发展的实例进行探究,培养学 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 生因地制宜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例。
?绘图分析:绘制欧洲地形、气候、水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 归纳某 关系框图, 分析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互制约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形类型。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用。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教学内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地图叠置:观察同一区域的气候图与农?说出某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作物分布图,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看图说话:观察某区域地形图,查找城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工业 ?参观考察:参观本地某特色农业生产基和交通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地等,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和主要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和交作物,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必要性。
通的必要性。
?比较分析:对比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侧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我国东西部的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地理环境差异,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意义。
方人”的地理思想。
?地理调查:调查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或?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环境问题),分析其对区域生产、生活的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影响,讨论造成灾害(或污染)的原因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及防范措施,增强灾害(或环保)意识。
的成功经验。
?图说地理:收集图片,展示不同地点的自然景观,说明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西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感悟地理环境域分异规律。
地域的分异及其规律性,增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
?地理访谈: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访谈,?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了解本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撰写一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 21篇有关防治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强化人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地和谐的观念。
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 ?历史回眸:收集所在城市过去的城区图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和老照片,制作成 PPT,梳理城市发展历地理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