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_胡毅
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
2021年3月第44卷第2期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i of Naturai Science of Hunan Normai UniversityVoo.44No.2Mar.,2021DOI:10.761^^j4ssn.2096-5281.2021.02.003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蒋旭,张晓青”(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校协同中心,中国济南250300)摘要本文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81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及相关的多项指标,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2002-2017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①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位于河南、安徽的交界地带且发生明显的南移迹象,表现出强集聚性;②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经济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东南-西北方向;③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
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并伴有南移迹象,低低集聚区在中、西、北地区都有分布,且数量有所减少;④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化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共同影响着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场化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胡东地区;经济空间格局;SDM模型;半变异函数;影响机制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81(2021)02-0017-09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Charocth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Spatiol Pattern0the Aroa East of Hu Huanyong Line.JIANG Xu,ZHANG Xiao-qing#(Colleve of Geooraphy and Environment,Collaborative InnovvUon Center of Human-Nature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of Shandong,Shandong Normai University,Jitan250300,China)Abtrracr Thos paper takes281city units ig the ev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as the resevrch objed and sel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ultipie related indicetors to reveai the evolutionara chucWristics and inOuenco mechanism of the economic spatiai patWrn of the city unit in the area ea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from2002to 2007by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gUpses,exploratoiy spatiai data analysis,semivariogram and spatiai panel data modei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①The overali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reaion ea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present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ltem of)Southwet-Northeast”,with the center of gravity loceted at the junction of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with obvious signs of southward shiZing,showing strong aaglomeration.②The economic spatial dCerences in the Hu Huanyong Line esWrn reaion first expanded and then narrowed.The economic sptial dpferences are mainly relected in the southeast-northwest direction.③The economic sptial coc'c I o-toon totheeastottheHu HuanyongLoneossognotooantyposotoee,and thehogh-hogh and ow-owaggomeeatoon phe-nomenaaeeobeoous.Hogh-hogh aggomeeatoon aeeasaeedosteobuted on thetheeema4oeeoonomoooonesaongtheeast-een ooastwoth sognsotsouthwaed moeement.Low-owaggomeeatoon aeeasaeedosteobuted on theoentea;,westeen and收稿日期:2020-06-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RE012)#通信作者,E-mOmzxql606@18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44卷northern regions#and the number has decreased.④Regionai development strategy#marketization levei#educotion level and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i structure tooethcr aff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ea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and the regionai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have spatiai sp PI ovcs elects.Key wordt Hudong area;economic spatiai pitern;SDM modei;semivariooram;influence mechanism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及其内部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1,°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的差异性,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
这种分异现象不仅影响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区域内城市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揭示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不同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研究还有助于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的差异性,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发展的效率。
通过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发现优势互补的城市间合作空间,从而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研究还可以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城市的共同繁荣。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提高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通过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发现各城市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提高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还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1.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的16个主要城市,这些城市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该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背景与历程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其空间演化历程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优化提升阶段。
在起步阶段,各城市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了初步的城市网络;在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优化提升阶段,长三角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引领、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布局。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文化因素等。
政策因素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政策的实施等;经济因素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等;交通因素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网络的构建等;文化因素如区域文化的融合、城市形象的塑造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趋势与展望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深化区域一体化,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更加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核心城市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城市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五、结论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这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720640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创新能力与省域经济韧性”(DHYC-202349)作者简介:周明(1975- ),男,江西吉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创新、区域创新;钟宇春(2000- ),女,江西赣州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韧性、经济政策。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周 明,钟宇春(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摘 要: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
(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 )及双低(L-L )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
(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
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省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动态演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05-13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VUCA (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当前环境形势的常态特征,“经济韧性”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特征以及空间布局模式的研究,深入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状的分析,结合最新的研究方法,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解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特征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此过程中,各城市通过互补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空间布局的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长三角城市群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三、经济地理特征与空间布局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地理特征表现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产业集群明显等特点。
空间布局模式则以多中心、网络化、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模式为主,各城市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未来趋势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城市规划理论等手段,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六、。
滇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演化特征
滇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演化特征
胡锐;刘志伟;徐志鸿;张雄浩;赵俊三
【期刊名称】《中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4(45)5
【摘要】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在ArcGIS和GeoDa技术支持下,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指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2009—2018年滇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
结果表明,2009—2018年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滇中城市群内部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总体趋于平稳,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
2009—2018年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正相关性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经济发展呈现出以昆明为中心的向外扩张态势。
为此,提出了强化一体化发展、环滇中地区同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式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经济政策改革、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67-172)
【作者】胡锐;刘志伟;徐志鸿;张雄浩;赵俊三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云南省测绘工程院;昆明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F127
【相关文献】
1.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
2.区域协同视角下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产出效率时空分异研究\r——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3.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识别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分异与时空演化研究——基于城市群视角
5.滇中城市群多尺度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
管理论坛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
——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
付达院,刘义圣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生态一体化是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等 指标,采用改进的炳权法来确定生态一体化指标权重,对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程度进行评价。杭绍甬、苏锡常 与广佛肇生态一体化发展的总态势对比显示:杭绍甬生态一体化水平明显落后于苏锡常生态一体化,但都显 著高于广佛肇生态一体化。杭绍甬生态一体化的特征及问题分析显示:节能减排三项指标呈现明显收敛趋 势,但仍是阻碍杭绍甬生态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单位GDP能耗趋同态势明显,杭绍甬污染治理水平上的差距 逐步缩小;细微颗粒(PM25)均值的差异引致环境质量差距,杭绍甬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有待加强。基于此,长 三角地区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一体化顶层设计和合作平台,探索联防联控联治一体化生态治理模式,完善生态 综合补偿及生态分级保护机制,构建生态一体化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
二、区现较早,但宜至近现代工业化加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推动 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区域生态 治理必将由以行政区为单位的单一治理走向跨区域联合的一体化治理,但在实践中会面临区域生态 治理的“公共困境”。“公地悲剧”概念首次由人口学家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提 出之后,生态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 (Garrett Hardin)加以延伸并提出公用地困境模型,揭示了个体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不良结果(Sinsel等,2020)⑶。近年来,西方学术 界逐渐关注能源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资源环境估值等多样化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 品,生态环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供应的关联性(Paudyal等,2018)⑷,因此生态消费行为具有很强 的负外部性。理性人的逐利行为导致资源利用的个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不相等(Costanza等, 2014)⑸,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公地悲剧” (Mehring等,2018)⑹。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胡毅杰摘要: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带动特定区域位置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区域经济跨域式的发展,是进行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中的重点、试点方式。
要能够有效的保障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条件,从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解决发展阻碍及矛盾,合理规划和定位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目标,有效的保障国家建筑产业良好的发展效应。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引言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性的战略,对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是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企业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时,要进行多方位的矛盾解决,掌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进行经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运用动态调整式的发展模式机制,科学规划,收获稳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事态。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演变(一)资源要素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找对区域发展的优势经济发展地位,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发展建设先天优势,这是进行区域发展良好发展效果的保障前提。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利用本地化优势特点,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以资源的相关产业发展,构建本地区的相关产业链条,保障有关的经济发展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配套系列优势,使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更加突出,同时其结构优化能力更强,具备完整的配套能力。
所以,以资源优势建立的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资源良好的资源获取条件,减少资源成本投入,这为提高深层资源相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
简单的资源开采销售,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区域经济的收入性,但是对于解决区域经济的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作业不大,建立局域经济优势,在有效利用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将资源优势发挥出更加深入的利用效果,比如对于资源的进一步加工、配套产业的构建,使得区域经济能够形成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更加稳步的推进经济总量的发展。
资源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关联——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
Sep. 2023
资源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关联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
徐小鹰
陈 宓
(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与当下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相悖,因此,实现资源环境
2. 耦合协调度模型。 用于分析不同变量
间的协调水平,构建步骤如下:
(1) 耦合度评价。
U1 U2 . . . U n
é
ùú 1
ê (U + U + . . . + U )n ú n
ë 1 2
û
n
C(U1 ,U2 ,. . . ,U n ) = n × ê
(2)
式中, U i ⩾ 0 表示系统的评价值( 以下
资源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 [11-12] 。 研究
区域上,主要以黄河流域 7 个城市群和长三
基金项目:中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项 目 “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绿 色 增 长 效 率 的 时 空 演 化 与 提 升 路 径 研 究”
( CSY22033) 。
作者简介:徐小鹰,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环境经济。 陈宓,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神经元系统原理,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成该非线性模型的学习过程,在给出一组输
入模式时,该输入模式首先沿着输入层—隐
藏层—输出层进行前向传播;如果输出结果
不符合预期,则系统沿原路径返回错误,随即
通过调整各层神经元的连接权重来减小误差
信号,并且在误差达到一定范围之后立即停
止学习,彼时可运用这一组最佳权重值进行
第 43 卷 第 9 期
2023 年 9 月
六安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DOI :10.14182/ki.1001-2443.2022.05.005六安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周振宏,刘东义,王诗琪,汤伟宏,周敏,胡琦(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以六安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MOP-PLUS 耦合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的203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了六安市200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且变化幅度较大,其他各类用地面积均有所减小。
(2)2030,年在自然发展与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规模相较于2020年有一定的扩展趋势;而在经济-生态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展得到了一定的限制,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趋势得到缓和,水域面积保持相对稳定。
(3)200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平均指数呈现先增后减的特征,整体生态环境良好,以低、较低和较高风险为主。
(4)2030年,3种情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平均指数较2020年均有所增大,其中生态-经济发展情景下增幅最小,高生态风险区面积最小,低生态风险区面积最大。
研究结果可为六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GMOP-PLUS 耦合模型;景观生态风险;多情景模拟;六安市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43(2022)05-0443-10引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作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响应,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中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和政策的相互作用关系[1-3]。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快速的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加速了建设用地对其周边生态用地的侵占,使得区域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加剧,生态风险不断上升,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威胁[4]。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_胡毅
摘 要:采用 1990—2007 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 GDP 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 GeoDA 及
Arc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
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
9
12
7
1995
6
14
7
2000
1
18
8
2007
1
18
8
26
11
29
7
10
29
29
7
10
26
34
7
5
23
38
7
20
10
15
19
15
18
18
15
19
17
14
24
属性数据库。所有基础统计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 计 年 鉴》、《浙 江 统 计 年 鉴》、《江 苏 五 十 年(1949— 1999)》和《江苏统计年鉴》。
③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明显,由于循环累积, 差异可能进一步扩大。人均 GDP 增长率的全局 Moran’s I 值呈现剧烈的波动,线性趋势逐渐趋近于 不相关。虽然人均 GDP 呈现区域聚集的空间格局, 但是其增长率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随机分布的状态, 其趋势线不断接近 0,表明这种空间上不相关的随 机趋势愈加明显。由此可知,在各个地区以 GDP 增 长率作为地区发展的绩效衡量标准时,相对应的人 均 GDP 增长率亦是其反映。无论是人均 GDP 的高 值地区还是低值地区,追求增长率的维持与人均 GDP 绝对量无关。在区域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 景下,各个地区均注重经济增长率的维持,使得增 长率水平的空间分布没有呈现聚集态势,经济发展 的相对差异较小,因此绝对差异的日益扩大是循环 累积的结果,在此状况下可能进一步扩大。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
胡艳;李凌妹;严清清;徐婷婷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5
【摘要】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合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针对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区域政策导向,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经济体量和城市特色,通过对合肥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潜在条件与增长潜力的研究,得出结论:合肥应优化空间布局,善用自身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全力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
【总页数】11页(P28-37,110)
【作者】胡艳;李凌妹;严清清;徐婷婷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中心城市与贸易收敛——基于合肥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群的考察 [J], 杨秋菊;
2.建设上海北翼中心城市促进长三角经济新发展——以南通市为例 [J], 季建林
3.合肥与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与思考 [J], 杨乃平;晏飞
4.合肥与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与思考 [J], 杨乃平;晏飞
5.合肥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规划对策研究 [J], 胡雨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及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解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及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解吴凤娇;王伟【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36)3【摘要】我国经济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引领了我国高质量协调发展,测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构建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各地区呈现不均衡的分布特征,浙江、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指数呈上升趋势,安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经济出现了下滑,一体化进程缓慢。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浙江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不断减小,而江苏和安徽省内差异程度有增大趋势,未实现协调发展。
【总页数】5页(P63-67)【作者】吴凤娇;王伟【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相关文献】1.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Kernel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2.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非参数估计的实证研究3.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非参数估计的实证研究4.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Kernel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5.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基于Kernel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韧性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
经济韧性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
胡本田;谢可心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3)2
【摘要】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及各省内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熵值法测算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及各省内城市的经济韧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经济韧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三省一市差异较大,各省内城市空间异质性也较大。
经济韧性能促进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韧性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适应经济转型大趋势,确保在经济高质量转型中提高经济韧性。
【总页数】11页(P54-64)
【作者】胡本田;谢可心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F064.1
【相关文献】
1.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r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r——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检验
2.长三角金融集聚、城镇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的长期动态分析
3.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高质
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4.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5.数字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慧;管国锋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3)1
【摘要】县域城乡融合是中国城乡关系演进新的阶段,是实现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
测度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表现出生态融合>人口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的维度差异。
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动态演变进程中呈现出低水平融合区逐渐向中等水平融合区的转变趋势。
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财政自给率显著地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失衡、金融借贷比则与其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县级行政单元人口规模和经济区位中均存在异质性。
【总页数】10页(P43-52)
【作者】周慧;管国锋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F323
【相关文献】
1.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2.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基于江西省102个县域的调研数据
3.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4.基于要素流动的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5.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市圈尺度下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和分解
都市圈尺度下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和分解
胡萌;宫晓芹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2()7
【摘要】新型城镇化阶段,空间经济格局呈现都市圈化,由此产生新的区域经济差距格局。
文章构建了以都市圈为尺度的中国四级区域划分体系,利用2006—2018年的数据,采用三层嵌套泰尔指数分解法对差距进行测度和分解。
结果表明:都市圈化区域和未都市圈化区域之间的差距、都市圈化区域内部的差距对全国区域差距的贡献度逐步上升;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对全国区域差距的贡献度有所下降;成熟都市圈和其他一些东部地区的都市圈的内部差距相对较小。
【总页数】5页(P117-121)
【作者】胡萌;宫晓芹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1;F061.5
【相关文献】
1.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2.一小时经济圈尺度的中心城市与腹地关系测度研究——以东北地区四大核心城市都市圈为例
3.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质量测度
4.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治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
5.济南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耦合测度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筑都市圈的文化空间——长三角都市圈戏剧文化产业的辐射与互动
构筑都市圈的文化空间——长三角都市圈戏剧文化产业的辐
射与互动
胡志毅
【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8(1)3
【摘要】长三角都市圈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戏剧演出市场作为长三角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在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重要城市的戏剧文化产业的现状出发,试图探讨长三角都市圈戏剧文化产业的辐射与互动.
【总页数】7页(P54-60)
【作者】胡志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构筑网络型公路交通系统,加速长三角都市圈发展 [J], 陈小鸿;吴青峰
2.长三角都市圈小城镇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J], 朱世豪; 黄大全
3.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新格局——南京都市圈功能变化与空间整合 [J], 张颢瀚;孟静
4.第三届长三角都市圈省(市)际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举行——“长三角都市圈高速
公路网规划方案”正式亮相 [J], 陈造奇
5.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张伟;吴文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描述空间对象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的空间
分布状态,有效检测由于空间相关性引起的(xj-x軇)
I = i = 1j = 1 nn
ΣΣ 2
S
wij
i = 1j = 1
(1)
n
Σ 式中:n
2
为 样 本 数 ,S
2
代 表 样 本 的 方 差 ,S
=
1
n i=1
(xi-x軇)2 ,xi 是区域的属性值,x軇 为 xi 的均值,wij 为空
(d 为设置的最小距离)。
本文采用 GeoDA 中 queen 一阶权重矩阵①,但
是由于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地域图上存在“孤岛”现
象,如嵊泗县、岱山县,也存在图上陆域不相邻但实
际联系紧密,如上海市(崇明岛)与海门和启东、舟
山市区与宁波市区,因此空间权重矩阵处理时将它
们视为邻接关系②。
1.2 全局 Mor an’s I 统计量
探讨自 1990 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变 化特征及内部空间单元的关系,并以可视化的空间 数据探索方法进一步揭示其动态的演化过程。
1 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空间统计分 析方法,通常是基于相邻空间单元的相互独立的假 设,而实际上距离相近的区域之间不仅存在地域上 的关联,在空间要素的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存在 较强影响。因此,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可以获取与地 理位置相关的属性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并可视化其 空间相互作用和差异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全 局自相关和空间局部自相关,常用 Moran’s I 进行 统计分析。 1.1 空间权重矩阵
9
12
7
1995
6
14
7
2000
1
18
8
2007
1
18
8
26
11
29
7
10
29
29
7
10
26
34
7
5
23
38
7
20
10
15
19
15
18
18
15
19
17
14
24
属性数据库。所有基础统计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 计 年 鉴》、《浙 江 统 计 年 鉴》、《江 苏 五 十 年(1949— 1999)》和《江苏统计年鉴》。
①GeoDA0.9.5- i 中提供从一阶到高阶的权重矩阵,一阶权重矩阵包含共享边界和顶点的“邻居”,二阶为“邻居”的“邻居”,高阶依次类推。 ②由于建立矩阵仅表示一个互相相邻的关系而不涉及具体面积,因而可以在 ArcGIS 中将不邻接的区域用一个和周围连接的多边形来代 替,而在具体绘制和计算专题图的时再将多边形换为原来的实际位置区域。 ③ . ④长三角地区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涉及三类情况:一类是由县级市成为地级市,如泰州市;一类是撤县设区;一类是区县辖乡镇或街道的行 政区划调整。本文仅考虑前两种情况,其他情况未作考虑。 ⑤根据现阶段的统计规定,由于上海市的中央企业、市属企业比较多,上海市各区县不计算人均 GDP,故把上海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崇明 岛不单列。
nn
n
ΣΣ Σ VAR(I)=
n2w1- nw2+3w02 w0(2 n2- 1)
,w0 =
wij,w1 =
i = 1j = 1
1 2
i=1
n
n
n
n
Σ Σ Σ Σ (wij + wj)i 2,w2 = ( wij + wi)j 2
j=1
i=1 j=1
j=1
1.3 局部 Mor an’s I 统计量
它是由全局空间 Moran’s I 向局域或者单个空
由于空间数据存在空间位置分布的特征,空间 权重矩阵,是对空间邻近性的定量化测度,表达了 不同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拓扑、邻接关系 等。它构成 Moran’s I 统计检验和模型构建的基础。 GeoDA①中提供了两种基本的空间权重方法:一种 是基于邻接的空间权重 (Contiguity- Based Spatial Weights),另一种是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DistanceBased Spatial Weights)。
第 30 卷第 7 期 2010 年 7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0)07 - 1112 - 06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 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Vol.30,No. 7 Jul. ,2010
胡 毅,张京祥
(南京大学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3)
基于邻接的空间权重包括: ①Rook 权重
①本文使用 GeoDA0.9.5- i 版本:/clearinghouse/GeoDa/。 收稿时间:2010 - 03 - 31;修回时间:2010 - 05 - 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871077)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编号:NCET- 07- 0432)联合资助。
①长三角地区仍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且地区 不均衡进一步加剧。图 1 所示,自 1990 年以来,长 三 角 城 市 群 人 均 GDP 全 局 Moran’s I 统 计 量 在 0.29—0.6 之间,表明空间特征上存在显著的正相 关,即高值与高值地区、低值与低值地区相邻,而且 其线性趋势呈现上升态势。因此,虽然扁平化、多极 化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均衡 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城市群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长 三角城市群仍处于极化经济发展阶段,整体呈现非 均衡发展特征,而且这种极化效应正进一步增大。
③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明显,由于循环累积, 差异可能进一步扩大。人均 GDP 增长率的全局 Moran’s I 值呈现剧烈的波动,线性趋势逐渐趋近于 不相关。虽然人均 GDP 呈现区域聚集的空间格局, 但是其增长率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随机分布的状态, 其趋势线不断接近 0,表明这种空间上不相关的随 机趋势愈加明显。由此可知,在各个地区以 GDP 增 长率作为地区发展的绩效衡量标准时,相对应的人 均 GDP 增长率亦是其反映。无论是人均 GDP 的高 值地区还是低值地区,追求增长率的维持与人均 GDP 绝对量无关。在区域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 景下,各个地区均注重经济增长率的维持,使得增 长率水平的空间分布没有呈现聚集态势,经济发展 的相对差异较小,因此绝对差异的日益扩大是循环 累积的结果,在此状况下可能进一步扩大。
Z(I)i = Ii-E(I) 姨VAR(I)i
(4)
通 常 用 Moran 散 点 图 和 表 示 空 间 单 元 局 部
Moran’s I 显著性水平的 Lisa 图来表示。
2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长 三 角 地 区 是 我 国 综 合 实 力 最 强 的 地 区 ,至 2007 年底,区域国土面积约 10.5 万 km2,占全国国 土面积 2.1%,人口 8 422.7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1%,GDP 总量 4.7 万亿元,占全国的 22.5%。在改 革开放 30 年的时间里,尤其是 1990 年代以来区域 发展战略的推进,使得长三角经济格局不断演变。 因此本文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县域和市区单元尺 度,时间跨度为 1990—2007 年,空间数据从 1∶400 万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提取出以县域为基 本尺度的长三角行政边界③。长三角城市群自 1990 年以来进行了扩容,新增地级台州市和泰州市,并 且各个城市内部行政区划调整频繁④(表 1),因此以 2007 年行政区划为准,对市区县边界和数据做合并 编辑⑤,并以人均 GDP 增量和人均 GDP 增长率建立
间权重矩阵。全局 Moran’s I 的值介于 - 1 和 1 之
间,大于 0 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等于 0 表明不
存在相关性。
全局 Moran’s I 指数检验的地标准化统计量
为:
Z(I)= [I- E(I)] 姨VAR(I)
(2)
式中:E(I)为期望值,E(I)=-
1 n-1
,VAR(I)为方差,
3 全局空间经济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对 1990 年至2007 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县域尺度 的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做全局 Moran’s I 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清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整 体演变趋势(图 1)。对结果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GDP 及其增长率的 全局 mor an's I 统计量
间研究对象的分解,可以表示某个位置上的观测值
与周围区域单元观测值之间的联系。它必须满足以
下两个条件:①能给出衡量每个空间单元自相关显
著程度的指标;②所有空间单元的指标之和与全局
空间自相关指标成比例。
那么对于空间单元 i,
Σ Ii =
xi S2
x軇
j
n
(xj-x軇)
=1
(3)
局部 Moran’s I 检验的地标准化统计量为:
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阶段性特征明显。根据图 1,人均 GDP 全局 Moran’s I 统计量在近 20 年的发
展过程中存在阶段性的差异。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1990 年到 1993 年,长三角 地区极化发展的加剧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空间 极化作用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拉大;第二 个阶段自 1993 年起至 2001 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空 间极化作用缓慢下降,这也正是长三角区域合作机 制建立,城市区域化发展初见端倪的时期;第三阶 段自 2001 年起至今,全局 Moran’s I 值陡然上升后 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极化效应使经济发达地区对周 边地区带动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