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合集下载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摘要:一、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四、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五、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正文:侗族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的故事。

一是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侗族大歌起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侗族地区,大歌是民间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成为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自然和声为特点,曲调优美、旋律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遍性,可以演唱各种题材的歌曲,包括叙事歌、礼仪歌、劳动歌、爱情歌等。

三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导致传承人的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侗族大歌比赛、加大宣传力度等。

四是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近年来,侗族大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文化国际地位。

五是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如加大对传承人补贴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侗族大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摘要。

我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以一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各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也是我国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

本文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侗族大歌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宝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侗族大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受到了来自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猛烈冲击和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侗族歌师备受侗族民众所尊敬,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他们往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以下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一)年轻人传承出现断层。

在过去,侗族人民向来尊重善歌者,现如今,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

年轻人们更倾向于新兴事物与物质生活,不愿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艺术继续传承。

其次,从事侗族大歌传承无法保证生活需求,所以许多年轻人纷纷进城工作生活,从而放弃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被慢慢淡化。

(二)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交通闭塞,教育的普及率也不高,侗族人民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进城生活,出现了多数青少年不会唱传统侗族大歌,歌队成员老龄化的局面。

在近些年的民间侗族大歌歌会上,众多歌者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目前还在从事侗族大歌传播和演唱的歌师多为中老年,他们的年龄普遍偏高。

(三)科学技术的冲击。

侗族的优秀歌师曾是村寨里众人瞩目的焦点,但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许多年轻人不愿听侗族大歌。

同时,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一、传承人群年龄老龄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一代。

然而,由于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原因,使得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

二、乡村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庄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

三、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和文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跨文化语境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保护侗族大歌传承的关键。

应该大力推广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

二、建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侗族大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传承侗族大歌的关键在于减轻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问题。

应该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更多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从而保证侗族大歌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推广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应该带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重视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为此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侗族大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

传承人口的减少,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欠缺,都成为侗族大歌传承的重大障碍。

由于侗族大歌传承监测不到位,长时间以来,侗族各界对其保护和传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传统的口传非正式传承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的传承需要。

目前,传承机构的缺乏和人才的匮乏是缓解侗族大歌传承问题的主要方向。

研究表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环境的失衡,金钱文化的冲击,以及乡村人口减少等因素,导致侗族大歌的表演场所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也是传承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侗乡学校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积极宣传侗族大歌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大歌表演活动。

公共图书馆应该收集、整理和传播侗族大歌艺术,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组织大歌演唱比赛、经验交流展演等活动,提高大歌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另外,对大歌表演场所的改善也很重要。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传承基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同时,也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积极培育大歌表演市场,为大歌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来解决。

只有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表演场所和环境,扶持传承人和组织,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是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侗族大歌体裁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生活、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也有叙事抒情、祈愿祈祷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信仰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逐渐失效,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村落、民居和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演唱场所也逐渐减少,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传承意识淡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侗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侗族大歌的传承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坚定的信念,但是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娱乐和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够重视。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侗族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时代的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了解目前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本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我们通过走访侗族传统村落和与侗族大歌传承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侗族大歌传承的基本情况。

在侗族村落中,很多老年人仍然能够演唱侗族大歌,并将其教授给年轻一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失去了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

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兴趣程度相对较低。

我们分析了导致侗族大歌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了青年人口外流,村落中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虽然热衷于传承侗族大歌,但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限制,演唱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深入影响,使得年轻人更加追求时尚和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侗族大歌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和遥远,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政府应该加大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大歌比赛和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大众对侗族大歌的认识和了解。

学校应该加强侗族文化教育,将侗族大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校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

大歌传承者应该积极寻找年轻人进行传承,通过组织培训班和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学习和表演中。

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作者:吴亚微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5期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堡垒,其特点主要体现为无指挥、多声部、无伴奏的大合唱。

虽然侗族大歌已经唱响了法国巴黎的金色大厅,并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活动的推进也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侗歌原本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时代文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严重的考验。

本文试图从保护“非遗”视角出发,关于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提出自己一点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 ;传承现状; ;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34-02侗族大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合唱技艺高超,加之优美的旋律以及动听的声音令人神往,歌曲内容更是将自然与生活反映的活灵活现,实属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侗族大歌唱的是心境、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历史。

它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婚丧嫁娶观,侗族大歌对于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方式、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侗族大歌不断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所影响,侗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侵蚀,超高的唱技面临失传的风险,甚至于侗歌面临无人传承的境地。

那么响应国家保护“非遗”的号召去了解和更好的传承以及发展侗族大歌显然是势在必行。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及特点回顾侗族大歌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迄今为止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越人歌》则是最早用侗族文字记录的最早的作品。

[1]一九五三年侗族大歌开始迈出黎平小县城走到全国人民的视线跟前,而“嘎老”是侗歌走向大众的第一首歌。

一九八六年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到巴黎参加全球艺术节,这是第一次侗歌走出了国门,也正是这一次侗族大歌唱响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唱响了世界,从此侗族大歌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也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歌词、服饰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侗族人民对生活、工作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传承的环境逐渐恶化。

传统的侗族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没有了原有的社会和文化支持体系。

侗族大歌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落后于时代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传媒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族大歌,增强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侗族青年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来,培养一批合格的传承人。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护传统的侗族村落和社区,恢复并建设侗族大歌的传承场所和基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侗族大歌传承的创新发展。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侗族大歌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提升侗族大歌的传承效果和质量。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是对侗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史诗,被誉为“侗乡之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希望能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述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情感。

侗族大歌通常由族中的老艺人口头传唱,其内容涵盖了侗族的民族地理、历史风情、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侗族百科全书”。

侗族大歌既是侗族人民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其“见闻说唱”、“歌者村说”、“民歌情景体”、“通俗历史体”等特点,成为古老的史诗形式,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悲欢、生活琐事等。

在长期的口头传承中,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1.口传心授传承困难侗族大歌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许多老艺人去世后,其所掌握的大歌内容也随之失传,导致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现代生活压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侗族大歌的传唱者和传承者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侗族大歌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侗族大歌在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一些地方,由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不力,导致一些珍贵的大歌内容和传承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1.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目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状况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

这些地区侗族大歌的传承者主要是老一代的侗族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山区,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传承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些地区也注重侗族大歌的传承,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培养,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传承者的年龄和数量日渐减少,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许多年轻人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环境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减退,不再习歌,导致传承的断层。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存在问题。

由于侗族大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学习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观摩和模仿来学习,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年轻人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传承的方式存在困难。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认知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大歌比赛、大型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将侗族大歌纳入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和视频等,将侗族大歌进行录制和传播,使更多人可以接触和了解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侗族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现状备受关注。

侗族大歌起源于古代侗族社会,是侗族人民在农历春节等重要节日中表达幸福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表达。

侗族大歌在演唱形式上多为群体演唱,歌词内容繁复,华丽辞藻,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侗族大歌的演唱者通常为侗族老者,他们从小就在族中习得大歌,可谓是侗族大歌的活化石和传承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和条件受到限制。

由于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侗族大歌传承者的生活条件并不乐观,大多数侗族大歌传承者都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不易,这就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条件。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相对单一,多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途径狭窄,传承难度大。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年龄大、传承方式单一、生活条件困难,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侗族大歌的传承。

现代社会的影响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困境。

现代社会的文化冲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传承意愿不足,这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侗族大歌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

应该举办更多的侗族大歌宣传和演出活动,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民众对侗族大歌的认同感,激发民众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意愿。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如互联网、电视台等宣传媒介,将侗族大歌推向更广泛的民众。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培养和传承工作,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侗族大歌传承者,传承技艺和歌曲内容,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使得侗族大歌传承者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传承工作。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谣的一种,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歌词内容和悠扬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凝聚,也是他们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由于受到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当下的音乐形式,而对传统大歌的了解和学习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日渐减少,很多老艺人因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原因,已经无法继续参与大歌的传承和演唱。

这就导致了传统大歌的口传心授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缺乏师承和学习的机会,也无法准确地掌握大歌的表现技巧和内涵。

侗族大歌的场景和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以前在田间、村舍、祭祀活动等场合中演唱,现在由于乡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些场景和环境逐渐消失,大歌的传承场所和演唱机会大大减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应当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侗族大歌的演唱比赛、文化节庆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侗族大歌。

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成为大歌的传承者和演唱者。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班和培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传承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要营造有利于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保护和维护大歌的传承场所和环境,同时也要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让侗族大歌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从而增加大歌的表演和传承机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民歌之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亟需进行研究和保护。

当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传承人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变生活方式,不再选择从事传统的大歌艺术,导致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

二是传统的口传承模式难以持续。

侗族大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这种传统模式不再适用,传承的动力和机制遭到破坏。

三是传统的表演场所与机会减少。

侗族大歌多在村庄的集会广场、庙会等场所进行演唱,城市化的推进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场所和机会日益减少,给大歌传承带来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大歌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侗族大歌的历史、形式、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内涵与意义,为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加强对传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录音、视频等方式,收集传统知识的存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为传承和保护提供资料和参考。

三是创新传承方式与形式。

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放映、展览、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将侗族大歌带入更多的人群中,增加传承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是培养传承人与继承队伍。

通过开展培训班、学校课程等方式,培养年轻人对侗族大歌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和传承力度。

五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红利,推动侗族大歌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研究、整理与传承工作,以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这一非遗文化遗产。

只有如此,侗族大歌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

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

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侗族大歌是南部方言区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民间歌种,是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

2009年11月,侗族大歌凭借其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侗族大歌的生存环境不断弱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保护侗族大歌显得既具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

跟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侗族大歌的传承具有“活态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保护侗族大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应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因为侗族大歌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心理适应性、及将来的发展走向,直接影响着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为此,本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的侗族大歌歌师为研究对象,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下,根据侗族大歌歌师这一群体的文化特征,深入了解他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分析了歌师文化资本的占有情况对其生存状况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歌师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化资本积累上的贫乏,使得歌师在经济上属于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低,经济生活不容乐观。

二、歌师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资本的缺失和适应传统社会的文化资本的断裂,使得歌师的社会交往结构单一、社会支持圈狭窄、权力声望呈下降趋势,社会生活不容乐观。

三、歌师已有文化资本的积累,决定了歌师文化生活的形式,传承侗族大歌是其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在唱歌、教歌的过程中自得其乐,文化生活相对较好,但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歌师传承侗族大歌的活动面临很大的困境,他们已有文化资本的积累正在发生断裂,使得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情况不乐观。

总之,歌师原有的文化资本出现断裂以及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化、客观化和体制化文化资本积累的贫乏是造成歌师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着侗族大歌的传承。

因此,思考改善侗族大歌歌师生存状态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认为为歌师提供直接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是改善他们生活状况的必要措施,而要根本改变歌师的生活困境,需要正确认识歌师现有文化资本的价值,在文化资本转换思路的指导下,积极推动侗族大歌的产业开发,实现歌师的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提高民众对歌师文化资本的认同,才是最具现实及长远意义的办法。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师民族文化申遗【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侗族以及侗族大歌的概况,并以贵州黎平县岩洞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侗族大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和原因。

同时也介绍了大歌的保护情况,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保护提出了建议。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全国侗族人口为296.03万人。

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口约为140万,主要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几个县,其中又以黎平县为最集中的侗族聚居地。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根据语音的不同,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

由于地理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相对北方地区较晚,侗族原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完整。

侗族的典型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

花桥又名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

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和侗人文化的纽带。

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常言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

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合唱形式,这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其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节奏不固定,声部多。

侗族大歌音乐的节奏一般不固定,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

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

第二,严肃庄重。

侗族大歌均在群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史、叙事为主,篇幅长,容量大。

第三,无伴奏、无指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论文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师民族文化申遗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侗族以及侗族大歌的概况,并以贵州黎平县岩洞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侗族大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和原因。

同时也介绍了大歌的保护情况,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保护提出了建议。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全国侗族人口为296.03万人。

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口约为140万,主要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几个县,其中又以黎平县为最集中的侗族聚居地。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根据语音的不同,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

由于地理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相对北方地区较晚,侗族原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完整。

侗族的典型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

花桥又名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

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和侗人文化的纽带。

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常言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

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合唱形式,这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其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节奏不固定,声部多。

侗族大歌音乐的节奏一般不固定,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

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

第二,严肃庄重。

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史、叙事为主,篇幅长,容量大。

第三,无伴奏、无指挥。

演唱侗族大歌时,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高、低音声部,既所谓的“众低独高”。

无伴奏、无指挥,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整齐和谐。

第四,演唱人数多。

演唱侗族大歌最少要三人成歌,多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同声演唱,场面非常宏大。

以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侗族大歌可分为:由不同村寨的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所演唱的鼓楼大歌;以表现曲调和声音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优美的声音大歌,如从江县的“蝉之歌”在大歌中就非常有名。

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分为“唆君”和“唆尽”的叙事大歌;另外还有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唱的礼俗大歌;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的儿童大歌;民间侗戏班演出侗戏时演唱的戏曲大歌等种类。

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队,由老歌师严格训练,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青年时都是优秀的歌手并能掌握众多歌词和唱腔和即兴编歌。

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歌来记录与传承的。

侗族给予了大歌极高的重视,他们认为歌就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唱歌对侗族人来说不仅仅是对日常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也是青年人学习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侗族大歌面临的困境和原因
侗族大歌因其独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自被发掘后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听众的广泛关注。

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已经唱响国内,享誉世界。

在1986年10月,侗族大歌演唱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就已“轰动巴黎,震撼欧洲”。

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热的高涨和侗族大歌在国内大中城市宣传演出和中央电视台的频繁播放,侗族大歌可观的经济效益渐渐突现出来。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全面冲击。

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
平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而且正逐年减少。

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趋势和濒临失传危机的尴尬局面。

笔者走访了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也是保护工作做得较完善的黎平县岩洞村,其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传承大歌的人数急剧减少:黎平县的岩洞村在“文革”之前,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而现在50岁以上的占85%左右,20至40岁的占60%,20岁以下的占10%,现在会唱歌的男女性别严重失衡,女的10个人中还有5个人会唱,男的10个人中最多只有1个人会唱了。

第二,歌师年龄普遍偏大,侗族大歌传承的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现象。

岩洞村40多名男女歌师中,最大的年龄已达90岁,最年轻的38岁;而且由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唱歌的人少了,他们基本上很少教歌,更不到外地传歌。

就其原因来说: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出打工潮是当前侗族大歌面临失传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的侗族村寨里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老小小,而青年歌队往往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力队伍。

据岩洞村石村长说:“村里20多至30岁的男女青壮年差不多都外出打工了。

所以村里也没成立有专门的演出接待队,偶尔有旅游团队或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时,镇政府都是临时请岩洞镇中学侗歌艺术班的学生来演唱。

”对于侗乡的青年人们来说,在广东等地打工一年赚到的钱是他们在家务农的5年的收入,侗族传统文化在和经济利益的比拼中“败下阵”来。

其次,外来多元文化的进入与侗族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也是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原因之一。

现代侗族儿童进入学校读书,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教育,侗族的母体文化由过去的主导地位降为次要地位,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地点由过去的侗寨、鼓楼、家庭转向了学校的课堂,启蒙老师也由过去的祖父母、父母、歌师转向了学校老师。

90年代之后,尤其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年青人,开始在社区内用汉语进行交流,侗语言作为第一交际工具弱化的现象日趋显露出来。

而侗语历来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要表达工具,黎平县教育局的刘主任深有感受地说:“不会说侗语的人来唱侗族大歌,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加上受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带来的现代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这种以唱歌交朋结友的传统方式已开始渐渐滑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