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论文-1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南京大学学报: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摘要:当代科学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哲学基本规律和范畴的认识转换,科学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革命。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要的创新。
在科技成为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有效手段之后,科技发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价值信念体系,科技实践与伦理重建的互动成为当代哲学创新的重要方面,必须通过普遍性的伦理基础和伦理精神的拓新,为身处物欲横流时代的人们找寻到安身立命之所。
关键词:自然观;现代科技革命;生产力标准;伦理重建;哲学创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宝贵机遇。
本文试从科技发展与自然观、社会发展观、伦理价值观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希望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有所裨益。
一、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为标志、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突破为主要支撑的现代科技革命,展现了自然观新探索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建构出了一幅新的世界图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对基本规律和范畴的认识转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增加了新内涵。
1.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大多数古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自然的本质是简单而不是复杂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构成上的简单性;二是物质运动上的简单性。
古代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简单性观念被近现代科学家继承并发扬。
牛顿把自然简单性观念作为一种信念置于众法则之首,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说:“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
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多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
”[1]从近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机械自然观的形成来看,自然简单性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自然的规律性。
它表明自然具有机械性的确定性、固有的秩序、决定性、必然性和单一因果关联等。
这一观念在古代就被人们所持有,并且根植于一神教的思想和社会管理的实践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也必然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极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当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为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结合我自己所做的山区公路涵洞工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讨论前人在分析涵洞涵顶土压力影响因素时,做了很多的工作,例如:几何条件,物理条件,涵洞尺寸等一系列因素。
这一系列影响因素分析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的积累,得出了一些理论的抽象,但是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性结论,不具有一般意义。
后来,顾安全教授通过对全国700多座涵洞的调研,在分析了前人一系列特殊性结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前人所分析的各种影响涵顶压力的因素,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为涵洞结构物在涵顶平面与涵台两侧沉降差所引起的摩擦力这一结论。
做出这一结论需要对本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并善于纵观全局,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以归纳为终结,因为归纳如果不能超脱单纯的经验水平,归纳所得的结论也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再则,结合涵洞软弱地基的处理工作来说。
在人们的观念当中,尤其在设计人员中有这么一种观念,地基刚度越大越好,地基承载力越高越好。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我们所做的工作,以及其它涵洞调研工作发现,坚硬地基往往会引起涵洞涵顶的土压力集中,造成涵洞纵向开裂。
在一定目标的思维过程中,积极支持特殊对立的或相反的余西,对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合逻辑的情况中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他认为这种思维的实质就是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新目标,有突出的知识储备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有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基处理中通常采用桩基础型式,以前考虑的是使桩尽可能承担荷载,这样往往是桩很粗或者很长,或者采用强度很高的钢筋混凝土桩,造价较高。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调动起桩间土的作用,采用柔性桩,使桩土协调变形,共同受力。
这样一方面使受力均匀,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成本。
后来,竖直方向采用柔性桩体等处理方式,水平向也采用一定的措施,在桩顶加上一定厚度的砂垫层,再后来又发展出来了土工合成材料作为水平增强体,使桩土变形更加协调,实现了优化的过程。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博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课程名称: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研究生年级、姓名徐海所在学院及专业资环学院土壤学任课教师姓名张磊考试日期2008年12 月考试成绩评卷教师签字处浅析中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徐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象征。
它所创造的生产奇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着人们的旧观念,它展示着未来农业的美好前景,也启迪着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去开拓和创造着农业生产的新篇章。
本文介绍了设施农业的含义和基本组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扶持政策和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密集型;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符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在此背景之下,设施农业应运而生。
1 设施农业的概念1.1 设施农业的基本概念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是个综合概念,首先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其次还必须能产生效益。
这就要求设施设备、选用的品种和管理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深刻地解释和把握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绝对性。
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为活跃的力量,且二者之间联系非常密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
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当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无不改变着时代的面貌,极大地影响着各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极为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把自然科学视为包括哲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走过了以经验分析方式为主导的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了以整理材料为标志的辩证综合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物质统一性。
自然科学对辩证法的需要与在自然科学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先后撰写了《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大力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浅谈中国风水文化详解
浅谈中国风水文化摘要:本文从风水的起源说起,探讨了风水学成因以及发展历程,肯定风水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存在的现实意义。
风水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信仰,对传统世俗民众来说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功能。
风水固然有封建迷信思想,但也有其科学的成分,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风水本身不是科学,但对于风水的认识与研究,却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
在新时代下,中国风水文化需要得到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风水,文化,信仰,科学认识1. 引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它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五四”运动后,风水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气功等一起被视作“迷信”,而饱受批判。
然而,近年来“风水热”又开始席卷全国,官场、商场,乃至家居布置都与风水挂上了钩。
不仅可以在书店中买到各种关于风水的书籍,而且常有关于风水文化的会议和论坛召开,甚至还有在大学设置“风水学”课程的报道。
这使得风水再次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著名的清华大学西方建筑史专家陈志华教授和华东师大科技思想史专家李申教授曾发文对“风水”全盘否定。
[1]中南大学科技哲学教授张功耀是国内学界全面否定中医药和风水的知名人士,于2008年初在长沙电视台播放了全盘否定风水的讲座,近来又据以出版了《张功耀教授说风水》一书,一口咬定风水所据“天人合一”境界只是动物本能,甚至说风水只是“伪科学掩盖下的迷信”[2]。
关于风水学的争论一直甚嚣尘上,而我们又需要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科学看待风水文化?2. 风水的起源“风水”定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3]“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古称堪舆,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理性选择的行为规范,体现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追求。
汉代刘熙《释名》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与指导---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四讲为背景高树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号:1401110240,电话:185********)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精致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有深刻的分析,这些观点不仅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科学思想,也对当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当代科技高速创新,促进其在新世纪达到新高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人类社会快速进步。
同时,科学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对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影响;指导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传播、发展,科学技术也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科学技术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影响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其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基础,指导并促进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性崛起引发了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逐渐显现出其发展的局限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领域的影响开始相对削弱。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和指导意义变得非常重要和迫切,这也对促进科学技术良好、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意义1、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编写而成。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展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展望21世纪是高科技产业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纪。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就预言:“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十k,’的世纪,也是“赞成马克思主义会多起来”,“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①的世纪。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是两股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力量。
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进步是相互作用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地发展和充实。
第一节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展望1.1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新科技革命在本世纪90年代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并未达到高峰。
21世纪,高科技将会出现更大的突破。
以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广泛产业化,将引起以产业结构重大变革为主要标志的新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21世纪可能会在以下一些高科技领域出现突破性进展:1、自然科学将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世纪,更多革命性的科学突破将为科学大厦增添新的光辉。
可以预计,科学将从分化、深入,继续走向交叉、综合、统一;从简化走向复杂。
人们对物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研究,将从常规的状态到极端条件;对新物质、物种的研制将从一般的化学反应、生物过程发展到有效的结构设计、分子剪裁和修饰;以基因、工程分子工程的方法,获得预想的特定功能乃至生命性状;凭借人类的创造性逻辑和智慧,数学科学将继续在抽象的理性思维王国遨游。
与此同时,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将更加广泛地向科学、工程技术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从数学物理方法的分析建模,走向数字化的虚拟现实;生命物质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将逐步走向以数理与信息科学为基础,以生命科学、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生态、心理科学与认知等复杂系统科学为主流,着重研究生命现象,心理与认知过程以及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并在总体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总之,21世纪也被称作是解开众多科学之谜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历史上一种伟大的革命力量。
近30年来科学技术的划时代的发展震撼了世界。
它不仅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也将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形态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遇到了新的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考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不得不研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还在1962年,毛泽东就曾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的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
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他既预见到了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提出了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者”自居。
在他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式的某些变化及社会阶级结构的某些变化,于是,“无产阶级已经一体化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通过满足他们提高生产水准的需要,“清除了他们对解放的要求”。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都已过时,不能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情况。
他们断言,马克思今天如果尚在,也会不得不放弃这样的希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由此可见,他们的所谓“现代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取消化”。
这和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是根本不相同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其它西方社会思潮,一方面歪曲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性质和它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它又的确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遇到了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遇到的类似的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较量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课论文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探索姓名:蒋风光学号:200910172001导师姓名:陈立文所在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指导教师:冯石岗E-mail: j-f-guang@2009年12月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探索蒋风光(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30)内容提要: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对国际金融市场和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阐述了新世纪的国际金融格局以及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国家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金融风险防范体系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ountry's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system explorationJiangFengGuang(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Abstract: The U.S. sub-prime crisis have affected the whole world.It has had the certain extent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y market and our country money market. Our country finance risk guard system faced with huge challenge.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d international finance pattern as well as our country financing structure existence certain questionsin New century and made the construction country finance risk guard system's preliminary idea..Keywords: National Financ ial Risk;Financial derivation;Financial Engineering;finance risk guard system引言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完整版毕业论文】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博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课程名称: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研究生年级、姓名徐海所在学院及专业资环学院土壤学任课教师姓名张磊考试日期2008年12 月考试成绩评卷教师签字处浅析中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徐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象征。
它所创造的生产奇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着人们的旧观念,它展示着未来农业的美好前景,也启迪着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去开拓和创造着农业生产的新篇章。
本文介绍了设施农业的含义和基本组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扶持政策和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密集型;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符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在此背景之下,设施农业应运而生。
1 设施农业的概念1.1 设施农业的基本概念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是个综合概念,首先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其次还必须能产生效益。
这就要求设施设备、选用的品种和管理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论文
浅谈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效应,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践证明,要解决可持续发展,其关键还在于科技进步。
可持续发展观从理论到实践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科技发展相互协调成为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科学进步负面效应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科技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2011生物技术技术(专升本)学号:3115408005 姓名:吴阿祥本学期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老师上课态度认真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课上善于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列子并理论联系实际与经验,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同时老师善于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通过这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后,我收获挺大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了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结合自己家乡近几年的巨大变化让我更加明白了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区分主要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形式为标志,以社会关系为依据,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被视为“一般的生产力”或“间接的生产力”,那么,这场新科技革命则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迅速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力”了。
具体地说,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共五则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共五则范文)第一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也必然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极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当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为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论文-1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1]。
根据他的研究,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 很多传向了西方, 像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但在18 世纪中叶以后却落后于西方,由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公元前1 世纪到公元15 世纪之间, 中国文明在把人类自然知识运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有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 中产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中外学者持续不断的研究热情,关于求解“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
因此可以从不同地域的文化角度来对不同地域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
意大利成为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策源地、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科技活动中心, 是文艺复兴文化思潮涌动迭起所推动的必然结果; 英国工业文化的悄然兴起,促使英国从1660-1730 年连续70 年成为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 正是法国启蒙文化思潮的推动和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 使法国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 并从1770-1870 年连续100年成为新的世界科技活动中心; 德国积极吸取了法国技术教育文化和英国工业文化的精华, 导致其1810-920年连续110 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本世纪20年代, 正是美国“融合文化”的聚优性, 指导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致使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到50 年代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至今仍似有不可动摇之势。
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作业与论文同时交)题目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龙腾鑫二○○九年十二月四日论文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人类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极大利益的同时,也恐慌地看到了与之俱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战争危险以及高精尖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做深刻的反思。
科学技术的积极效应是什么?是否有负面效应?我们应如何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一、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科学和技术从17世纪开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促进生产力各要素及其系统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通过推动人类智力的革命性变化、思维方式的变革,加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使社会关系不断变革,促进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缩小,促进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文明化。
但是,科学技术在充分显示了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环境的危害。
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
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同时说明,科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
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电,它既可以优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残人的生命。
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相继产生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现在,科学技术有双面效应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这样几个方面:在自然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科技革命在历史上都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的构成要素。
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是发生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这场革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而且对社会、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迎来了高技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不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人类 20世纪的历史进程、当前的时代特征和 21世纪发展的趋势。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各领域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应用于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乎段和办法。
科技革命是包括了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技术在一系列的渐进过程中,由于技术原理的物化及技术的重大发明而形成的技术体系的本质变革。
21世纪又是高科技的世纪,新科技革命在本世纪90年代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并未达到高峰。
21世纪,高科技将会出现更大的突破。
以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广泛产业化,将引起以产业结构重大变革为主要标志的新产业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涉及面广,作用大,而且影响长远。
从范围上讲,它不仅仅体现在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上,而是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都产生重大影响;在内涵上讲,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调和改善上。
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内涵。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转变,资本主义的兴盛和衰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失误,都与近代以来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新科技革命更深入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改造。
(一)新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重大调整近代以来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既是资本主义经济三次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和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大工业资本主义占有制,手工工场向工厂制过渡,其占有形式还是单个资本占有,基本上是一家一厂,雇工生产。
谈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关系
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关系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他们之间又可以相互作用。
我想从以下3方面说明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
1、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
(1)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传统科学认为:自然的本质是简单而不是复杂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构成上的简单性,二是物质运动上的简单性。
近现代科学—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考察它们对自然界中复杂性现象的研究后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非线性、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
自然界存在结构的复杂性、边界的复杂性、运动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不稳定性、多连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涌现性、进化过程以及进化能力的多样性上。
(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是欧氏时空,时间与空间无关,是独立的存在,时间是一条直线,具有同时性的绝对性,时间虽然以物质的运动来量度,但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事物;空间是平坦的,是物质运动的场所,但它又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并非处处相同,而是随运动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不存在同一的时间,是否“同时”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当参照系变化时,不同时的事件可能变得同时,同时的事件也可能变得不同时。
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
时间离不开空间,时间通过空间变动来测量。
(3)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构成论的基本思想是:宇宙及其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宇宙中基本构成要素的分离和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指导意义苗武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是共命运的,是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的。
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的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论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言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而时代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便是各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状态。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深刻地解释和把握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是共命运的,是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1]。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1]。
根据他的研究,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 很多传向了西方, 像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但在18 世纪中叶以后却落后于西方,由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公元前1 世纪到公元15 世纪之间, 中国文明在把人类自然知识运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有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 中产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中外学者持续不断的研究热情,关于求解"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3、李约瑟难题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
因此可以从不同地域的文化角度来对不同地域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
意大利成为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策源地、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科技活动中心, 是文艺复兴文化思潮涌动迭起所推动的必然结果; 英国工业文化的悄然兴起,促使英国从1660-1730 年连续70 年成为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 正是法国启蒙文化思潮的推动和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 使法国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 并从1770-1870 年连续100年成为新的世界科技活动中心; 德国积极吸取了法国技术教育文化和英国工业文化的精华, 导致其1810-920年连续110 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本世纪20年代, 正是美国"融合文化"的聚优性, 指导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致使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到50 年代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至今仍似有不可动摇之势。
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
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 这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推动科技技术的发展,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产生消极作用。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古代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同样,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成长, 也有相应的文化方面原因。
可以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一些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
它们表现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思想导致经验科学发达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先秦诸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 使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文化, 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 如希腊) ,也没有沉入厌弃入世的追求解脱之路( 如印度) , 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分析了中国的实用理性, 他认为, 中国实用理性主要与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艺有密切联系。
"它们与天文、历数、制造、炼丹等等还有所不同, 兵、农、医、艺涉及极为广泛的社会民众性和生死攸关的严重实用性, 并与中国民族的生存保持直接的关系。
"在面临较严峻自然环境的中国古代社会, 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如何维护氏族与国家的社会秩序以生存下去。
围绕这个主题产生了诸子百家学说。
后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典, 主要是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伦理学和政治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它的实用性。
儒家学说之外也多是实用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玄学, 其虽然也有天地万物的哲学思辨, 但在价值观上却是非常实用的: 它的目的并非要人脱离现实生活, 寻求那种"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而是教导人们"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回归那种朴实无华、结绳而治的原始氏族社会, 废除一切非实用的事物。
"超世型"的道教文化, 同样追求肉身成仙、长生不老等现世利益。
因此, 在这个思想环境下生长出来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 自然是实用的工匠型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气象等学科, 既是直接为农耕服务, 也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天道之学。
传统医药学更是直接的实用科技。
其他如建筑、水利与农桑技术,都是工匠经验知识"。
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的知识分子, 既不像古希腊人那样沉浸于对现实世界背后的"理念世界"探究, 或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沉醉于对宇宙秩序的探寻, 也不像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徒那样虔诚信仰彼岸世界的上帝,中国传统文化是"入世"为主的文化--以生存为目的的实用文化。
它导致中国缺乏理论基础研究, 使科学止于工匠水平。
如果我国古代的科学家能从火药的配比出发, 研究物质反应的定量关系以及物质反应时的能量转换, 那么就会将技术升华为科学--化学; 再如, 古人如果找一找指南针为何指南的原因, 也许就能在中国诞生一门新的科学--电磁学, 但是也没有。
我国古代"重实用轻理论"的思想致使中国古代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却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导致了中国在科技发展的开始阶段就已先天不足。
可以说近代科技革命以前西方对自然的认识处理是一种理论性的, 而中国则是工匠式的经验积累。
当然, 这种实用型价值取向对社会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为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成熟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文化, 它将全部社会资源几乎都投入到实用性领域, 使面临相当严峻的自然环境挑战的中国古代社会, 成为古代世界最发达的文明。
这就是"李约瑟难题"第一个问题的主要谜底。
二、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整体性思维方法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独立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对人的认识首先是从天人关系中加以把握的。
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 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一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把人与神, 社会与天联系为一体, 认为人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天的副本或是天的意志的表现。
"天人感应"论的典型代表就是董仲舒的神学。
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我国人民的心理曾发生过很大影响, 古人迎娶、丧葬、出入家门、破土动工等大事都要先查"黄历", 或问卦求神, 预测吉凶, 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
"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几乎抹煞了人和自然界的区别, 认为天道与人道, 自然与人事是完全合一的,自然界的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他们人为地给自然赋予各种道德属性, 并以此来论证现实社会秩序的永恒性、神圣性。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体现在认识论上, 就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观念去描述世界, 在认识社会的时候不能脱离自然, 在认识自然的时候就不能脱离社会, 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 就进入了最完美的境界。
《孟子·尽心上》说: "知其心, 知其性, 则知天矣。
"在这里, 孟子将"天"义理道德化, 强调"人"与"天"是相通而整合为一体的,"天"是人伦道德的根源, 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
天性一贯, 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善性便能认识"天","天"的义理原则便存在于人心之中, 通过"尽心"、"养性"即可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5]的境界。
在"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中, 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是相互包容的, 不可分割的, 甚至是一个无法区别的整体。
认识并不需要向外探索, 而是先"求于内", 然后"以己推人", "以己推物", 最后进入"知天"的境界。
这种认识论的一个很大缺陷在于完全没有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独立实体来对待, 用对个人内心的直觉和反省代替对自然界的认识, 用修身养性代替了科学研究, 在认识领域中堵塞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道路, 排除了建立科学方法论的可能。
受这种有机宇宙观的影响, 整体性思维成为传统文化认识论中把握事物的又一方法。
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认为, 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通过元气、阴阳、五行作为中介而联系起来的。
这当然是非常高明的辩证思维方式, 它有利于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以及从总体上认识世界的本质, 我国的中医理论把这一辩证的整体性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 与欧洲文化相比, 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偏爱整体性观念和综合认识的方法, 几乎完全忽视了对具体事物特殊规律的认识, 忽视了对世界的细节和原因的探讨。
而科学从本质上是对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所以, 这种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三、传统文化的伦理化倾向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排斥性哲学思想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它影响着一个地域文化前进的方向。
一般认为,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是与科学同源的, 初期两者混然不分。
最早的哲学问题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一与多"、"变与不变"就成为了思辨争论的中心问题。
希腊哲学家从普遍好奇心出发, 目的为求真。
因此希腊哲学富于探究与批评精神, 可以说是"为知识而知识",所以出现许多思想推陈出新, 各抒己见, 不受传统和权威的束缚的局面。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成为不朽名言。
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起并不是由于好奇心、探求世界的本源, 也不是个人的渴望解脱, 而是源于道德政治, 所提倡的是修身治国之道, 讲求内圣外王之道。
从它产生之日起, 就与社会政治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呈现出伦理哲学的倾向, 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哲学却不很发达。
立足于古代文化思想源头的儒、墨、道三家, 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围绕现实的社会政治和处于各种伦理关系的"人"而展开自己的思想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