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理论

合集下载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553 289 390 1、70:1、18:1
1055 960 1329 1、70:1、35:1
1474 868 1380 1、94:1、35:1
1556 971 1443 1、93:1、30:1
3、2 区域发展得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发展得差异就是历史不断演进得累积。
历史上,黄河流域就是人口和经济得重心,唐朝以后经济 重心南移,特别就是宋朝以后经济南盛北衰得局面形成。 西部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同时对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 设施等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得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得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得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平衡 增长战略得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 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当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投资应选择引致投资最大 化得项目。即能带动其她项目发展得投资项目。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1、1 平衡增长战略—温和得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得资本形成》(1953年)中提出 了著名得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收入低下,导致供给方 面储蓄水平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狭小,投资引诱不足, 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只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量投资, 使经济增长迅速上升到一定高度,收入增长突破一定限 度。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东部
367 482 813 1714 5192 6573 7829
中部
307 400 586 1160 3187 4042 4516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概述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概述
(四)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1)
赫尔希曼认为,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
是手段。斯特里顿认为,平衡增长是一种市场理论,
不平衡增长是一种决策理论;辛格则认为,不平衡 与平衡主要是时间长短的区分。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7)
图8-2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8)
(四)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2)
选择,前者是指选择A项目还是B项目,后者是指
先选择项目A还是先选择项目B,他认为,对于不
同项目的选择应遵守“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
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它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应
优先选择。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3)
(一)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2):为了说明
这一原理,赫氏引入了社会分摊成本(SC)和直
接生产性活动(DPA)概念及其联系。因为发展中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本稀缺
的条件下,相对平衡增长而言,为什么不平衡增长
更有意义?这是因为:①抓住了发展中国家初期各
种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可能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②对于处于好计划划与市场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
③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
理论等;④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 路。
一、平衡增长理论(3)
(二)纳克斯理论要点是:①提出了“贫困恶
性循环理论”,并提出了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
即实行平衡增长战略。②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
济增长的制约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对经济迅速增长的
决定性作用;③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
④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不主张各
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主张按不同的比率来投
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同时使SC和DPA投资平衡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大卫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研究

大卫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研究

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大卫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研究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钰良摘要:大卫哈维以独特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视角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尖锐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实质,提出了新的空间理论研究维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渊源;思想;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5-0070-0001一、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哈维空间政治学的核心思想,亨利·列斐伏尔是20世纪70年代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佼佼者。

哈维正是在翻译其作品《空间的生产》后开始转向空间维度的研究。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创造性价值在于他认识到空间的社会属性,指出空间经济学将是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未来走向,与哈维此后的研究方向相契合。

在列斐伏尔“有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指导下,哈维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不平衡地理发展。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列斐伏尔最后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方法,哈维则是在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研究空间维度,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唯物主义辩证法,进一步发展了空间政治学。

(二)福柯空间与权力思想米歇尔·福柯在恢复空间概念在当代理论地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福柯的空间权力论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哈维有关空间理论的启迪。

哈维在其许多作品中都涉及并应用了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作为他批判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与权力运作的有力理论工具。

福柯认为:“重要的是在权力的极限,在它的最后一条线上抓住权力,那里它变成毛细血管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权力最地区性的、最局部的形式和制度中,抓住它并对它进行研究。

”因此福柯微观权力论的关注对象不在于国家政府这类中心机构,而是更多地关注如医院、监狱这类往往被边缘化的机构,他反对权力中心化的固有论调,而是将这些边缘性存在体视为微观权力论的伸展性空间。

福柯弥补了以往人们所忽视的微观空间内部关于社会权利控制的问题这一缺漏,引发了哈维对于空间权力的进一步思考,在其有关解放政治学与不平衡发展理论中都有着深刻体现。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二章区域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一、概念1、区域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均衡;严格意义上的平衡增长例子:计划经济下可以人为实现;2、区域不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导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常态,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主要理论学说(一)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 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不发达国家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存在恶性循环,持悲观态度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生产率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低生产率,低收入(二)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持与纳克斯相反观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根据需求和收益率;倒U型曲线;关于区域增长差距缩小还是扩大的实证研究浩如烟海!发达国家区域不平衡较发展中国家小;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慢于后起国家。

3、但不幸的是: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是异常困难的!!!三)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Cumulative Circle and Causation )1、优势区域与非优势区域,与新古典不同,单纯的市场机制会导致,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循环累积。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2、作用机制1) 回流效应( backwash effect ):要素收益差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

但并不是无限制的,生产成本上升,交通、人口、污染等2) 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 ):抵消部分差距回流效应> 扩散效应3、政策建议初始阶段不平衡战略;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减弱不平衡。

(四). 赫希曼(Hirshman)1、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增长会围绕最初增长点而集中2、作用机制极化效应( polarized effect ),对应于回流效应涓流效应( trickling -down effect ),对应于扩散效应3、政策主张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应实行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一)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在艺术领域内,不同艺术形式相比,如神话和史诗的繁荣只能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二不同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古希腊与近代欧洲各国相比,近代欧洲各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远非古希腊所能比,但它的艺术却远逊于古代希腊;三同一时期的国与国相比。

如19世纪后30年挪威和武汉论坛违规词汇的生产力远不如西欧各国但文学上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四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相比。

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以后再也不曾达到过。

(二)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

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是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艺发展的各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理论类似,非均衡增长理论也承认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但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平衡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把它作为逻辑基础和理论前提;而不平衡增长理论则把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看作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探索把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机制,当然,非均衡增长理论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使得二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的代表性理论有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字形学说等。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创立者。

1958年,赫希曼发表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系统论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和战略。

他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货膨胀的瓶颈以及投资的有效顺序等的分析,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得出了这一主要观点,即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然后利用优先发展的产业所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所有产业的发展。

赫希曼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在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传导机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述了增长点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他认为,经济进步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某些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在起点附近发生;增长在国际或区际间的不平衡是增长自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

在对不平衡增长过程的分析中,赫希曼特别强调了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所谓“关联效应”就是某个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上的关联作用,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形式。

“前向关联”是指某个产业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间的联系;“后向关联”则是某个产业与把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联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投资发展项目时,应该利用“关联效应”,优先发展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产业,也就是选择那些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通过这种产业的优先增长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论主要从正面论述了“发展极”对自身 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忽视了“增长极” 对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缪尔达尔(G. Myrdal,1957)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弥补了增长极理论的这一缺陷。缪尔达尔批评了新古典 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 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他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他认为,某些地区受 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 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 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 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
(二)建立“双倒U型假说”

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一定的逻辑 推理的基础上,糅合理论界关于区域差距问题 的不同观点,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双 倒U型假说”。
对A曲线的分析

在国家坚持执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情 况下,地区发展差距与国民经济间的运动轨迹 很可能如A曲线所示。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 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在增长一段时期后,处 于—个峰值后就会不断下滑。这也是目前全社 会所担心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即“马太效应”, 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 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与经济的崩溃。
对B曲线的分析

B曲线则是表示在一个国民经济增长周期内,政 府已实施、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区域经济均衡 发展战略或政策时,地区经济差距与国民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倒U型理论的主体内容, 前文已经介绍了相关内容,在此不作赘述,但 必须再次强调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即在一国范 围之内的两个区域,国家的中央政府有较强的 宏观调控的能力以及使全国各区域均衡协调发 展愿望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不平衡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不平衡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不平衡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思想,对于发展不平衡这一现象有着独特的看法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体现,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历史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表现出各种不平衡的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还表现为垄断资本和普通资本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而竞争,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社会分化的深化。

这种内在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具有历史必然性。

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规律的表现。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看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和必然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

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一种很 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计划决策中。但与此同时,它也受到一些发 展经济学家的反对和批驳,批评者中的代表人 物是赫尔希曼。赫尔希曼在1958年出版了他的 《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 的不可行性,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理论。
p
p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他的著名论文《东欧与南 欧工业化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平衡增长理论。 他的理论要点是: 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 键在于工业化。要实规工业化,主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 不足。在资本形或过程中,由于资本,特别是社会分摊 资本的供给以及储蓄和市场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局 部的投资是不可能启动停滞的经济的,必须实行“大推 进”,即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个 工业部门都成长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存,互为市场, 消除储蓄缺口,克服不可分性的经济格局,实现工业的 大发展。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二,不平衡增长既 强调 了 经济计划的 必 要性, 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处 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 得见的手”的结合来调节经济活动,是很具现实意义 的。 第三,不平衡增长论提出的引致 决策最大化原理、 联系效应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等,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人们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认识一国的经济现状与特 点,对于私人投资者和计划工作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 策,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工具。 第四,不平衡增长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或新的思路,其真正的作用不 在于它是否可行,而在于它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路, 说明了经济发展的道路、战略决策不只是一种,而是 有多种,各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宜的发展道路或战略。

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_理论说明

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_理论说明

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对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进行理论说明。

在双极直流电路中,正负极电压的不平衡现象会引起电路性能下降甚至故障,因此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的理论说明: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接下来,在“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理论说明”部分,将从基础知识、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在“理论模型分析与讨论”部分,将建立双极直流电路的电压计算模型,并探讨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的数学描述与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研究和结果分析来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主要发现和结论,并提出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它对于电路性能以及系统稳定性有着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说明,深入探讨双极直流电路中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与讨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该问题,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2. 双极直流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理论说明2.1 双极直流电路基础知识在双极直流电路中,电力传输通常涉及两个极性:正极和负极。

正极是提供电力的一端,负极是接收电力的一端。

当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时,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

2.2 正负极电压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正负极电压不平衡指的是在电路运行过程中,正负两个极的电压之间存在差异或失衡。

这种不平衡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a) 负载不均匀:当负载分布不均匀时,部分负载会消耗更多的功率,导致正负两个极之间的电压差异。

b) 导线阻抗失衡:如果导线的阻抗不同,会造成在导线上有额外的电压降。

c) 环境温度变化:环境温度变化可能导致材料的热膨胀或收缩,进而影响导线和连接器之间的接触情况。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指两个或多个矛盾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矛盾的一方占据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能导致一方的强化和扩大,而削弱和压制另一方。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在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社会阶级矛盾为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往往不平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据优势地位,剥削工人阶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能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动荡。

在经济领域,矛盾不平衡性原理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供求关系中存在着矛盾,供需不平衡时会导致价格波动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能会引发市场的不稳定和经济的不健康发展。

总之,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指矛盾要素之间的力量不平衡,一方占据优势地位。

它在社会科学和经济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和应用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分析矛盾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不平衡理论

不平衡理论

如何理解不平衡理论?“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平衡理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认为,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不平衡理论有两大表现,一是艺术领域内部的不平衡,二是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不平衡。

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整个艺术领域中,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成比例可以分为纵向的不平衡和横向的不平衡。

纵向的不平衡是以时间为轴,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和有其自身的样式和特点;横向的不平衡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终极的,而不是唯一的,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无论是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作用,还是文学艺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都不是直接的。

第二、艺术生产自身的特征。

艺术生产具有个体性特征,它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是无功利的,不是带来实际效益,而本质上和经济是不能兑换的。

第三、文艺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文艺自身的传承、趋向,也是相对意义上对文艺的发展起特殊的作用。

第四、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物质生产是呈阶梯状的,新的生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失去社会进步,均表现为阶梯式的向前发展。

艺术生产的发展表现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经过发生、成立、成熟、衰落、消亡、新的艺术形式产生、逐渐定型等这样一个循环运动的轨迹。

不平衡理论的不平衡状态图 举例解释

不平衡理论的不平衡状态图 举例解释

不平衡理论的不平衡状态图举例解释
一、“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分阶段性,前面长得很快,特别到了十几岁,正是发育期,会达到一个峰值,随后就会慢慢放缓,直到停滞。

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然并不是匀速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不平衡。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农作物的不平衡性,才闹出了如此笑话。

所谓的不平衡,许多人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尘不变,更不是匀速的。


二、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

近年来,农村整治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着境,许多农村变卖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现有文化阵地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设施投入不一,文化阵地建设难度较大。

目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乡镇文化员齐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有经费投入,能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农民有一定文化素质,所占比例约为30%左右;二类是一般的,虽然有专职文化员,经费投入较少,文化站没有阵地,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些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般,所占比例约为40%;三类是较差的,这些村镇经济基础薄弱,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里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差,所占比例约为30%,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皮亚杰的不平衡理论启示多参加实践活动

皮亚杰的不平衡理论启示多参加实践活动

皮亚杰的不平衡理论启示多参加实践活动1、建构主义发展观瑞士心理学家XXX认为,人的知识来自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

我们刚下生的小婴儿通过简单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四个概念定义,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换言之,头脑中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鸟的认知图式为,有羽毛的,会飞的,有尖尖的喙的动物。

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换言之,新的刺激能够纳入原有的图式中,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知道鸟的图式之后,在看见麻雀,鹦鹉,把这些整合纳入到鸟的图式中。

顺应: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比如,鸵鸟不会飞,但是也是鸟类,所以我改变了原来的认知图式,不会飞的也是鸟类。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个体在平衡不平衡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XXX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一阶段的儿童通过咬一咬,摸一摸去感知外界世界)低级行为图式获得了客体永恒性(事物不再眼前,但我知道不是凭空消失9-12月12月以后一直有)。

(2)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又叫泛灵论。

即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这一阶段的儿童,会把所有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比如儿童吃饭时也会为娃娃吃饭,他会认为娃娃不吃饭也是饿的;不能踩草坪,因为小草会疼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重复,此阶段儿童说话喜欢用叠词,宝宝,妈妈,爸爸等;独白以及集体独白,自己玩玩具时候自言自语),在这里XXX做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来证明此观点。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比如你问这个阶段的儿童你有爸爸吗?有的!反过来问他,那爸爸有儿子吗?没有,不可逆)刻板性(这个阶段儿童认为,穿裤子的都是男孩,穿裙子的都是女孩)没有守恒概念(著名的量杯实验,将液面同高的水倒入量筒中液面上升,这个时候儿童会回答量筒中水多)单维度思考问题,只能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守恒性(量杯实验问这一个阶段孩子,他会回答一样多了)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是必须有具体事物做支撑,依靠表象。

矛盾不平衡原理的应用举例

矛盾不平衡原理的应用举例

矛盾不平衡原理的应用举例什么是矛盾不平衡原理矛盾不平衡原理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寻找和利用矛盾或不平衡现象,达到创新和突破的目的。

这一原理认为,矛盾和不平衡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矛盾和不平衡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创新的实现。

矛盾不平衡原理的应用场景矛盾不平衡原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商业创新等等。

以下是几个应用矛盾不平衡原理的实际案例。

1.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矛盾不平衡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和理论发展中。

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矛盾不平衡原理被用来解决对称破缺问题。

通过研究物质中的对称性,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既违反对称性又保持对称性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物理理论的发展。

2. 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中也经常使用矛盾不平衡原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飞机设计中,飞行速度和燃料效率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提高飞行速度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但同时也会增加燃料消耗。

通过研究和改进飞机的设计,工程师们找到了平衡飞行速度和燃料效率的方法,从而实现了飞机的性能改进。

3. 商业创新在商业领域,矛盾不平衡原理也被应用于创新和竞争中。

例如,苹果公司在创造iPod时面临着两个矛盾的要求:提供更大的储存空间和更小的设备体积。

通过利用矛盾不平衡原理,苹果公司设计出了一款既具有大容量存储器又非常小巧的音乐播放器,从而引领了市场潮流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4. 社交关系社交关系中也存在不平衡和矛盾的问题,而矛盾不平衡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可能存在着合作和竞争的矛盾关系。

通过充分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实现团队的整体提升和成功。

如何运用矛盾不平衡原理进行问题解决要运用矛盾不平衡原理进行问题解决,需要进行如下步骤:1.发现问题中的矛盾和不平衡现象。

这可能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到问题的关键矛盾点和不平衡点。

2.寻找和利用矛盾和不平衡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不平衡理论?“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不平衡理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认为,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不平衡理论有两大表现,一是艺术领域内部的不平衡,二是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不平衡。

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整个艺术领域中,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成比例可以分为纵向的不平衡和横向的不平衡。

纵向的不平衡是以时间为轴,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和有其自身的样式和特点;横向的不平衡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终极的,而不是唯一的,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
关系不是直接的,无论是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
作用,还是文学艺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都不是直接
的。

第二、艺术生产自身的特征。

艺术生产具有个体性特征,它
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是无功利
的,不是带来实际效益,而本质上和经济是不能兑换
的。

第三、文艺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文艺自身的传承、趋向,也是相对意义上对文艺的发展起特殊的作用。

第四、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物质生产是呈阶梯状的,新的生
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失去社会进步,均表现为阶梯
式的向前发展。

艺术生产的发展表现为任何一种艺术
形式都要经过发生、成立、成熟、衰落、消亡、新的
艺术形式产生、逐渐定型等这样一个循环运动的轨
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