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的心》的存在主义解读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摘要]人性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审美观照和价值观照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的生命之谜。
一个作家如果人性问题意识缺位,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深度的表达和恒久的魅力。
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之一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小说,表达了现代人无处逃遁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
文章通过考察爱伦·坡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对人性主题的深入而别具匠心的开掘,透视其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爱伦·坡小说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人性主题;问题意识;犯罪心理小说;人性危机一、论题的导入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一百六十多年来,爱伦·坡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从未离开过读者和批评家的视野。
在西方学术界,爱伦·坡的文学地位沉浮的戏剧性恐怕很难有人可以企及。
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美国思想史》一书作者帕灵顿将爱伦·坡誉为“美国的第一位艺术家、第一位唯美作家、第一位批评家”,与此同时又称坡的问题像“谜一般难解”。
而以捍卫西方文学正典著称的布鲁姆更是下过这样的经典性断语:自爱伦·坡以来,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如此地让人不可回避,而同时又如此地令人猜疑。
作为最为复杂的美国作家,爱伦·坡留给世人的印象极为多面。
他个性独立不羁,抒发性灵,自出机杼,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由于坡所标举的纯小说“效果说”和审美自律论,其作品给人以神秘晦涩和怪异恐怖之感,显得氛围阴暗、精神向度低沉,因而又被苛刻的评论家冠以“颓废”、“病态”乃至“精神癫狂”的标签。
爱伦·坡创作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他选择文学主题是否如我们惯常的思维定式所审视的那样,不看重作品的理性内容、忽视人生经验、只强调情绪感染力?还是在追求“效果”的背后,另有其极富启示意义的思想核心,即有一个深刻的整体性的问题意识?对此,本文拟就爱伦·坡的两篇犯罪心理小说《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的人性主题开掘,略作探讨,并借此透视作家在小说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其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分析——以《泄密的心》为例
在坡 的作 品从来 不缺少 美 。 有 从 容 的 美, 有优雅 芬芳的美 , 有死 亡中绝望的美 ,
的心 》 中, 描述老人的 眼睛时叙述道 : 老 人
者 无 法 忍 受 隔 壁 家 的 老 头 那 对 秃 鹰 般 的 灰 心 态 的 反射 ? 爱伦 坡 有 一 个 悲惨 的童 年 , 他 还 有 颓 废 的 美 。 在 主 角 只有 两 个 人 的 《 泄 密 的文学创作 经历也是非 常的坎坷 。 残 酷 的 个星期 的反复 模拟 , 并 最 终 在 第 八 天 将 现 实对 他 是 无 情 的 。 淡蓝 色的 , 带着 一层 压 力越 来越 重 , 他 想 要 的 眼睛 就 像 秃 鹰 一 般 ,
一
句 话 我 们 就 可 以 看 出 他疯 狂 的开 始 。 尽 管 他 从
不承认他是疯 了 , 但最后 他终究还是 被 自
者、 短 篇 哥 特 式 小 说 的 巅 峰 和 象 征 主 义 先 n e v e r g i v e n me i n s u l t . ( 他从不欺 负 我 。 也 己 的 癫 狂 所 害 。 他 无 缘 无 故 讨 厌 老 人 的 眼 从未侮辱过我 。 ) ” 这 是 来 自《 泄 密的心》 中 睛 , 想摆脱他的恐怖。 所 以他 用 这 种 杀 死 老 人甚 至 肢 解 了尸 体 的 疯 狂 发 方 式 来 解 决 问
mi nd t o t a ke t he l i f e o f t he o l d ma n. a n d
坛 中 最具 影 响 力 的 著 名 作 家 之 一 , 是1 9 世 说 , 但 它是 他 心 理 恐 怖 小 说 的 典 型 。 故 事 最
的诗 歌 和短 篇小说 , 有 着“ 侦 探 小 说 的 鼻 的 的 心 理 描 写 。 紧张 的 气 氛 使 整 个 故 事 被 祖” 和“ 恐怖 小 说 之 父 ” 的称 号 , 又 被 称 为是 恐 怖 和 恐 惧 所 笼 罩 。 科 幻小说 的先 驱 、 唯美 主义 者 、 神 秘 主 义
变态背后的道德寓意——解读《泄密的心》中读者的参与?
变 态 背 后 的 道 德 寓 意
.
解读 《 泄 密的 心》 中读 者 的参 与
焦 桂 兰
( 菏 泽 学 院外 国语 系 , 山东菏泽 2 7 4 0 1 5 )
摘 要 : 读 者 是修辞 叙 事学 中一个含 义极 广 的概念 。 文本只 有被读 者 阅读才 有存 在 的意义 , 读 者 的阐释 对 作 品的 多样 性解 读有 重要 作用 。 以费伦 的“ 四维读 者观 ” 为 理论 基 础 , 以爱伦 ・坡《 泄 密 的心》 为例, 分 析
读 者在探 索作 品 中掩藏 于人 物变态 背后 的道 德寓 意
时的参 与度 。
语 言协调 性 问题 的评 价 : “ 这 完 全取 决 于 读 者 , 喜 欢 劳 伦斯 的人不 会看 出什 么 问题 , 不 喜欢 劳 伦 斯 的人 则会 认 为这完 全违 背 了劳 伦斯 作 品 的本 意 , 破 坏 了
第3 7卷 第 3期
Vo 1 . 3 7 NO . 3
菏
泽
学
院
学
报
2 0 1 5年 6 月
J u n . 2 01 5
J o u r n a l o f He z e Un i v e r s i t y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1 0 3 ( 2 0 1 5) 0 3—0 0 4 8— 0 4
作 品本 身具 有 劝 服力 , 其 文 本 本质 是 真 实作 者 的人 为建 构 , 但 只 有 被读 者 阅读 才 有 存 在 的意 义 。 因此 , 文学 作 品以作 家创作 的文 本为 前提 , 但 又离不
开读 者对 它 的审视 , 它 的能 动 性 既不 等 同于 文本 也
荒诞中的合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泄密的心》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独树一帜的多面和反传统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其短篇小说中表现的个性独立不羁,情节荒诞反叛,气氛恐怖神秘,更让其作品从未离开读者和评论家的视野。
作为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作家,坡被苛刻的评论家冠以“颓废”,“病态”乃至“精神颠狂”的标签,但他执着的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人大脑隐秘处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精神活动,笔耕不辍,又为其赢得了精神分析批评与侦探小说之父的美誉。
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美国思想史》一书的作者帕灵顿将坡誉为“美国第一位艺术家,第一位唯美作家,第一位批评家。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认为坡是一位“精神病作家”[1](152)其短篇小说中选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开辟了心理分析式小说之先河,将文学引入新的浪潮之中。
160多年来,爱伦坡的小说经久不衰,“他的作品中恐怖和美丽奇特的结合在一起,理智和疯狂难分难解的并存,扩张着读者的想象力,试探着读者的承受力,给他们一种恐怖和奇谲的感受。
”[2](146-147)《泄密的心》就是这些杰作中的经典范例。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产生一种独特的现场感,被动的亲历了小说主人公谋杀,灭迹,掩盖事实和自我暴露的过程,窥见了他不同寻常的畸形心理世界。
小说描写了一个神经过敏、精神变态的青年,对邻居老头存有一种莫名的、病态的仇恨,这仇恨越积越深,终于使他产生杀机。
经过自以为巧妙的安排,在一个漆黑、死寂的夜晚,青年下手杀害了老头,并将尸体藏在松动的地板下。
面对警察的搜查和盘问,青年镇定自若,应答裕如,似乎就要蒙混过关了,然而地板下却传来老头的心跳,咚,咚,咚,一阵紧似一阵,青年终于崩溃。
小说虽然无一波三折的情节,但变态者的自我心理剖析丝丝入扣,再加上梦魇般的诡异笔调,使得主人公惶恐,抗争,麻木不仁的扭曲人格昭然若揭。
一、三重人格的失衡———杀人者的动机之源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始终围绕着其变态的心理,在小说的开头他用超脱的口气说:“对!———我神经过敏,非常,非常过敏,十二万分过敏,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可您干吗偏偏说人家疯了呢?”接下来又自言自语详细讲述其犯罪的过程和心理,向读者证明他的确疯了这一事实。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思维风格
S otB ak B c t g S mio和 S n l u s 等人 的发 展 完善 , 由传 统 研 究 转 向认 知研 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统 研 究 注重 概 h r l 、 o ki 、 e n 、 c n wid h r e t 并
念化 和 言语 表 现 , 析 的 重 点 是 词 汇 、 法 和 及 物 性 , 分 语 而认 知 研 究把 概 念 化 、 知 和 个 体 的 心 理 联 系起 来 . 析 认 分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H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4 ( 0 1 O — 0 4 —O 10 - 3 0 2 1 )1 0 O 3
一
、
传 统 语 言 学 视 角 下 的思 维 风 格
这 个 笨 重 的术 语 。不 过 , 对 思 维 风 格 和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他 观 点 两 个 术 语 的定 义 , 显 示 出 两 者 的 区 别 。 思 维 风 格 用 却
F w e 最 先 提 出思 维 风 格 这个 概 念 .并 且把 它等 同于 ol r
世 界 观 和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观 点 , 后 的 学 者 开 始 区分 这 些 之 术语 , 而且 对 思 维 风 格 的 定 义 也 有 认 知 倾 向 。研 究 方 法 也
来 指 “ 现 个 体精 神世 界 的 独 特 的 语 言 表 达 ” 而 意 识形 态 呈 . 领域 的观点则是 “ 文本 语 言 所 传 达 的价 值 观 或 者 信 仰 体 系 ” o lr 定 义 虽然 有 很 大 的歧 义 。 他等 同 了这 种 语 。F we 的 但 言特征和背后的价值体系 。 后来 的研 究 者 开 始 对 两 者 进 行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以泄密的心》是一部由作家张三丰所著的小说,小说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丑恶和道德沦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情节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普通职员,他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一桩丑闻,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想揭露真相,还原公正;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因此而遭到报复,导致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受到影响。
在内心的挣扎中,李明最终决定站出来,揭露真相,为正义发声。
通过李明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丑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人性考验,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怕惹麻烦而选择沉默,而有时候我们又会因为良知的呼唤而选择挺身而出。
李明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我们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勇敢地选择正义和真相。
另外,小说中对于权力和金钱的描写也是非常深刻的。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和金钱往往成为了一些人肆意妄为的工具,他们不择手段地追逐着权力和金钱,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小说中的高层领导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腐蚀道德底线,将公司的利益置于个人的私欲之上。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应该警惕并抵制这种不良风气,让正义和公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以泄密的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李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可以在内心深处找到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坚守。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勇敢地选择正义和真相,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泄密的心》的存在主义解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荒诞地 来 到 世 界 上,荒 诞 地 生 活,又 荒 诞 地 死 去。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类是荒诞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不能逃 离这个世界的。人类无法逃离这冷漠荒谬的世界,因此他们 有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压力[5]。萨特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令人厌恶的,生活在其中的都是那些忧虑的、彷徨无助的“多 余人物”,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必然是冲突的、对抗 的,充满了丑恶与罪恶的行为,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处于这 个荒诞的世界中必然是痛苦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 闷和失望。
参考文献: [1]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Norton,1996: 56. [2]朱 振 武. 爱 伦 · 坡 小 说 全 解[M]. 上 海: 学 林 出 版 社,
2008: 13. [3]陈良廷.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 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40—60 年代,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的 萨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信条是: 世界是荒诞的,人 生是痛苦的; 自由选择;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 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 质在后; 第二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第三是自由选 择,人要在选择中才能获得自由,更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承担责任[1]。
三、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 “自由选择”,这种人就 等 于 丢 掉 了 个 性,失 去 了“自 我 ”,不
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 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无论采取何种行动和如 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这种自由是指人们在思 想上对自己面临的状态进行自由的选择,不受任何限制,但 是当这种自由归于行动上就陷入承担责任的不自由的环境 中。每个人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行为 所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坡的短篇小说_道德观_不可靠叙述与_泄密的心_
坡的短篇小说Π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的心》Ξ申 丹 内容提要 中外坡研究者普遍认为坡的唯美思想是大一统的文学观。
若仔细考察坡的文论则会发现,坡的唯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体裁观,诗歌是唯美的文类,而小说则不然。
以坡对诗歌和短篇小说在主题方面的区分为铺垫,本文通过对《泄密的心》及相关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如下问题:(1)不可靠叙述与道德教训在《泄密的心》中的关联;(2)研究不可靠叙述的“认知派”有一个盲区,未关注将特定批评方法往作品上硬套的现象,需加以补充;(3)坡的不同作品“隐含”不同的道德立场,或遵循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4)在后一种情况下,需要从根本上修正“修辞派”衡量不可靠叙述的标准;(5)若要较好地把握作品的道德立场,需要综合考虑文内、文外、文间的因素,对作品进行“整体细读”。
关键词 坡 非唯美的短篇小说观 不可靠叙述 道德寓意 不同隐含立场 理论修正 埃德加・爱伦・坡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批评界的较多关注,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坡的作品、身世、创作背景、影响展开探讨。
就作品而言,尤为关注对坡的恐怖短篇小说的阐释(出于对效果的考虑,坡的小说作品基本上都是短篇)。
但无论研究风向如何变动,长期以来,在研究坡的恐怖短篇时,学者们都倾向于忽略其中某些作品的道德寓意,原因在于:(1)坡被公认为唯美派的代表之一,学者们往往仅从审美的角度阐释坡的作品。
(2)坡也被视为颓废派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中有不少消极成分。
还有人从坡在生活中的性格缺陷出发,排除对他的作品之道德价值的考虑。
(3)坡的恐怖短篇的戏剧性很强。
不少评论家聚焦于人物的变态心理、故事的怪诞神秘、谋杀的恐怖效果等各种戏剧性成分。
在这些原因中,最影响对道德寓意关注的是第一种。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坡的唯美主义观是大一统的文学观或文艺观。
本文将首先指出,坡的唯美主义观实际上是一种体裁观:诗歌是(或应该是)唯美的文类,短篇小说则不然。
就坡的恐怖短篇而言,若仔细考察文本的叙事结构,包括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则会发现有的作品蕴含着某种道德教训,《泄密的心》(1843)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分析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分析作者:黄亚超张海宁李姗姗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9期摘要: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小说往往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同时以其优秀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情感成为文学的主要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重点以其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为例来进行开展,重点对其内容、思想和表达特色来进行有效研究,从其为文学小说作品中感受其艺术张力,为后续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爱伦坡;泄密的心;主题特征;消极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其小说作品以神秘和恐怖流传于世,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从而为文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泄密的心》是爱伦坡著名的小说作品,小说开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沉醉于自我的内心世界而无法自拔的恶人,他满足于自己的想象,将行凶的过程一遍又一遍地推导,将细节品味了一次又一次,被心理邪恶的一面所说服。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通过对细节的深入展开和描述,让我们对人类的意识和情感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性。
一、小说《泄密的心》消极主题特征研究爱伦坡的文学小说具有永恒的“死亡”主题,这种消极的死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感伤和恐惧,从而将人带入诡异的文学氛围中去,让人无法从中自拔。
这种写作主题呈现出一定的悲剧性特征,死亡意识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突破口。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抽象化,进行了怪诞、疯狂的表现,并从中表现出一种哀伤的美。
下面将重点来对爱伦坡小说中的消极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疯狂在爱伦坡小说《泄密的心》中,深刻表现出一种疯狂的错置状态,不少主人公对于外在的变化和特征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多疑、暴力、疯狂的内心感受,并将这种心理特征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之中去,这种疯癫的精神状态,让人痴狂,让人无语,甚至成长为癫狂的生存境地。
从荣格阴影理论分析《泄密的心》
从荣格阴影理论分析《泄密的心》发布时间:2021-12-24T08:39:40.566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第22期作者:马瑞[导读] 《泄密的心》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爱伦·坡著名的哥特小说作品,从第一叙述视角讲述了一名强调自己精神正常的无名叙述者马瑞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泄密的心》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爱伦·坡著名的哥特小说作品,从第一叙述视角讲述了一名强调自己精神正常的无名叙述者因为一位老人的“鹰眼”而将其残忍谋杀并藏匿尸体的故事。
本文将借助荣格原型心理学中四大原型之一“阴影”对文中叙述者进行心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爱伦·坡如何通过这种“心理式恐怖”获得令人惊叹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泄密的心》;阴影;荣格;爱伦·坡一、引言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分析心理学创始者,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荣格分析心理学又衍生出原型心理学(Archetypal Psychology),提出原型(Archetypes)这一概念,将大多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归结为某一“原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而受到阻碍,由此精神系统作出自我调整而表现为神经症或别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原型理解为人类出生之前就预置的行为模式和想法。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有四大原型:自性(Self)、阿尼玛(Anima)、阿尼马斯(Animus)和阴影(Shadow)。
本文将借助阴影原型对爱伦坡名作《泄密的心》进行分析。
《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又译《告密的心》,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大师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于1843年所著的一篇经典的哥特小说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名强调自己精神正常的无名叙述者因为一位老人的“鹰眼”(vulture eye)而谋杀了他。
谋杀者有过仔细的计划,并且再肢解尸体后将其藏在地板下面。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泄密的心读后感读《泄密的心》,其中有两处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无法忽略的,一处是激起“我”去谋杀老头的原因:老头的眼睛(eye,这个词重复了十一次);一处是使我得到报复的原因,也就是老头那不死的心(heart,这个词重复了八次)跳声。
不管爱伦·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描述,这些意象却实在是意味深长并且触目惊心。
其实这篇小说的非常之处,就是心跳声的不合常情。
首先是老头受到惊吓时的心跳声,二是老头虽死却心跳不止,原文在“那声音”下还加了着重号,显然作者在这里有着特殊的用意。
到了作为报复形象出现的心跳声时,作品中充斥的几乎就是这一意象了,光是“声音”(sound)重复了八次,说“越来越大”(louder)就出现了十三次,说恐惧或声音等加剧或增强(increase)就重复了七次。
这些意象在段落中顽强地潜伏在一个紧逼一个的节奏中,形成了一种重压。
这些反复出现的意象不能不使人抛弃文字的表层含意,而去追寻它的深层意蕴:究竟是什么使“眼睛”成为一种蛊惑呢?又是哪种力量使得报复来得如此迅速和必然?“我”无法承受的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回荡着亘古不变的旋律?关于“鹰眼”的描述确实应引起人的注意。
鹰是猛禽,在飞鸟世界中它代表不可一世的力量。
原型批评大师弗莱曾对之有如此描述:“动物世界以妖怪和猛兽等意象来描绘。
……所有的统治者都和怪兽等同。
”据此,我们有理由将鹰眼视为一种象征:它代表了权势。
它的邪-恶或者它的强大的力量正是“我”爱它又天然地反对它的真正原因。
这种心态是集体的、一般人类心理共有的。
再回到故事内容得以展开的结构,“我”不满于一种强权,想扼杀它,但却最终得到了强权的报复。
在原型批评理论中,这些貌似蔑视真理的现象却是原型的最直接的表现。
这时,《泄密的心》已经不再是一篇恐怖心理小说了。
它所表达的是西西弗斯式人类生存的某种困境:世界充满了违情悖理和徒劳无益。
何为“不可靠叙述”
何为“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是指一个文本或叙述者在传达信息时存在不准确、不完整或误导性的情况。
这种叙述方式往往会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判断,甚至可能导致读者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文学作品中,“不可靠叙述”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它可以帮助作家在故事中制造悬念和戏剧效果。
例如,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如果叙述者是犯罪嫌疑人或凶手,那么读者就会对叙述者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种叙事方式就会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靠叙述”也会经常出现。
例如,有些人在描述事件时可能会忽略某些细节或夸大某些事实,从而误导听众的判断。
这种现象在媒体报道中也时有发生,有时候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或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会故意歪曲事实或隐瞒重要信息,从而误导公众。
因此,在听取他人的叙述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相信对方所言,而是要通过多渠道了解和核实信息。
我们也要认识到,“不可靠叙述”不仅仅是指有意欺骗的情况,也包括无意之间传递不准确、不完整或不公正的信息。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地避免“不可靠叙述”的出现。
在坡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道德观和不可靠叙述被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颤栗的故事。
首先,从道德观的角度来看,坡在《泄密的心》中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的界限。
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自认为聪明绝顶的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背叛朋友和家人,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种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欺骗行为,让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道德?道德是否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其次,从不可靠叙述的角度来看,《泄密的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让读者从主人公的角度来了解故事。
然而,由于主人公的叙述中存在着大量的谎言和夸大其词,因此读者必须谨慎地评估故事的真实性。
这种不可靠叙述的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感和不确定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在《泄密的心》中,坡将道德观和不可靠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可靠叙事与伦理教诲——重读经典小说《泄密的心》
2020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Mar.2020第37卷第3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Vol.37㊀No 3不可靠叙事与伦理教诲重读经典小说«泄密的心»刘㊀洁(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武汉430071)摘㊀要:«泄密的心»多年来颇受关注ꎬ但是评论界一直围绕埃德加 爱伦 坡的恐怖美学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变态心理和怪诞情节ꎮ而本文作者认为ꎬ埃德加 爱伦 坡并不仅仅是通过呈现一个凶手杀人的故事来给他的读者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ꎬ更是有意利用不可靠叙事等叙事修辞策略来引导读者去发现作者想传达出的真实意图 作为高级因子的人性因子能够控制作为低级因子的兽性因子ꎮ本文作者通过费伦有关不可靠叙事和叙事进程的理论来分析«泄密的心»中的不可靠叙事现象并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来揭示坡利用不可靠叙事等其他叙事技巧来向读者传达伦理教诲的叙事进程ꎮ关键词:叙事进程ꎻ«泄密的心»ꎻ不可靠叙事ꎻ伦理教诲㊀㊀收稿日期:2020-01-21㊀㊀作者简介:刘㊀洁(1989-)ꎬ女ꎬ山西永济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ꎮ中图分类号:I71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344X(2020)3 ̄0008 ̄04㊀㊀«泄密的心»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㊁诗人兼文学评论家埃德加 爱伦 坡的短篇恐怖小说ꎬ小说从发表以来就颇受关注ꎬ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一些评论倾向于仅从审美的角度来阐释他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恐怖美的印象ꎬ一些评论倾向于从坡的性格缺陷出发探讨坡在小说中的自我投射ꎮ还有不少评论倾向于关注人物的变态心理㊁故事的怪诞恐怖等各种戏剧性成分ꎮ这些评论普遍认为坡将道德说教驱逐出了艺术领域ꎮ但是ꎬ著名学者申丹在她的«叙事㊁文体与潜文本»一书中通过揭示坡的文学理论观点ꎬ有力地论证了 尽管坡在自己的作品中特别注重统一效果和戏剧性ꎬ避免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ꎬ但他并不排斥短篇小说的道德关怀 [1]138ꎮ受此启发ꎬ为了实现对坡作品«泄密的心»的全面了解ꎬ笔者将通过费伦有关不可靠叙事和叙事进程的修辞叙事学理论ꎬ来详细分析«泄密的心»中坡利用不可靠叙事等其他叙事技巧来向读者传达伦理教诲的叙事进程ꎮ詹姆斯 费伦认为 不可靠叙事ꎬ尤其是人物叙事ꎬ是一种间接交流模式ꎮ隐含作者通过另一说话者向另一读者讲话来实现自己与其读者的交流 ꎮ聂珍钊教授指出 文学的基本价值是伦理价值 ꎬ 斯芬克斯因子中的兽性因子是人在进化为人之后身上的动物性残留ꎬ它说明了人即使脱离野蛮状态之后变成了文明人ꎬ身上也还存在动物的特性ꎮ而人性是人区别于兽的本质特征ꎬ伦理意识是人性的外在表现ꎬ也是人分辨善恶的能力 ꎬ 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ꎬ构成一个完整的人ꎮ在人的身上ꎬ这两种因子缺一不可ꎬ但是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ꎬ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ꎬ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 [2]38ꎮ在以上理论的启发下ꎬ笔者发现«泄密的心»不仅仅是通过呈现叙事者的行凶自述来营造一种恐怖美ꎬ更是隐含作者通过不可靠叙事创造一种张力来邀请作者的读者对人物的伦理选择进行伦理判断ꎬ进而达到向读者灌输伦理道德的目的ꎮ一㊁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与读者动力«泄密的心»利用不可靠叙事在文本的话语层面中形成一种 张力 ꎬ推动叙事进程的发展ꎮ费伦在有关修辞阅读的六大原则中提出了 修辞8三角 的概念ꎬ其包括说话者㊁文本和读者ꎮ他认为 文本由作者设计ꎬ目的在于以某种方式影响读者ꎻ作者的设计通过词语㊁技巧㊁结构㊁形式及互文本关系来实现ꎻ读者反应则既是作者通过文本现象进行设计的结果ꎬ同时又指向这些设计 [3]148ꎮ因此ꎬ接下来本文作者将通过读者对小说中不充分报道㊁错误判断和错误阐释的反应来分析读者的阅读过程ꎮ在实际分析中ꎬ费伦认为 修辞三角 存在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ꎬ批评家可以从 修辞三角 任意一个顶点开始阐释ꎬ但需要考虑这一点与其他两点的关系ꎮ受此启发ꎬ本文作者将选择小说的题目作为起点ꎮ通过选择«泄密的心»这个题目ꎬ坡引导他的读者开启了探究是什么秘密㊁又是谁讲述了这个秘密和讲述这个秘密的目的是什么的阅读旅程ꎮ第一人称叙事从理论上来说ꎬ便于真实可信地直接抒发作者和叙事者的情感ꎬ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ꎬ使读者走进叙事者的内心世界ꎬ进入 我 的经历中去体会 我 的所感所想ꎮ阅读刚开始ꎬ由于叙事者 我 通过以第一人称的叙事ꎬ而 我 又是唯一的信息获取来源ꎬ进而营造出一种 我 和 我 的倾听者谈心里话的氛围ꎬ所以读者倾向于对 我 产生某种依赖心理ꎬ使读者和叙事者 我 之间产生某种亲近感ꎮ当叙事者 我 说到 天上人间的一切声息全都听得见ꎬ阴曹地府的种种声音也在耳边ꎬ那么怎么是疯了呢?听!瞧我跟您谈这一切ꎬ有多精神ꎬ有多镇静 [4]203ꎬ读者认识到文本中的 你 应该是位心理医生ꎬ叙事者是在向医生证明自己的神志正常ꎮ而且读者发现 我 的叙事内容与 我 证明自己神志正常的目的是相冲突的ꎬ叙事者 我 说他的感官极其敏锐以至于能够听到天堂地狱的各种声音ꎮ但是ꎬ很明显没有一个正常人能够听到天堂地狱的各种声响ꎮ但是由于读者一开始对于叙事者的亲近感ꎬ所以读者倾向于暂且将其认为这样的叙事只是某种夸张的表达ꎬ以企图证明自己的听力异常敏锐ꎮ读者此时的内心是困惑复杂的ꎬ一方面对叙事者 我 表示怀疑ꎬ而另一方面又想努力帮他解释ꎮ在讲到杀人动机时ꎬ他声称自己谋杀老头是因为老头有一双 邪恶的眼睛 ꎮ对于读者而言ꎬ这样的杀人动机超乎了正常人经验之外ꎬ显然是对杀人动机的不充分说明ꎮ根据詹姆斯费伦的观点来看ꎬ不可靠叙事是作者蓄意偏离常轨ꎮ作者利用一个在疯狂和理智之间撕扯的变态凶手作为叙事者ꎬ使读者认识到这个叙事者对于杀人动机的讲述有可能是真诚的ꎬ但是由于自身精神状态的限制导致出现 无意型不充分叙事 ꎮ坡这样对叙事者杀人动机进行无意型不充分叙事的安排ꎬ使读者与叙事者 我 的关系开始走向疏离ꎬ营造出一种恐怖的色彩ꎮ接下来ꎬ当叙事者说到 瞧ꎬ问题就在这儿ꎮ您当我是疯了ꎬ疯子可什么也不懂ꎮ可惜您当初没瞧见我ꎮ可惜没瞧见我干得多么聪明 做得多细心ꎬ多周到ꎬ多做作 [4]203时ꎬ读者意识到叙事者 我 接下来竟然要通过清晰地叙事自己精心策划的谋杀事件来向心理医生 你 证明他自己没有丧失心智ꎬ反而很聪明和冷静ꎮ此时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到叙事者 我 不仅精神不正常ꎬ而且他的内心是扭曲邪恶的ꎮ当读者对叙事者的怀疑越来越多的时候ꎬ读者离叙事者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ꎮ此时的读者从叙事者的叙事中独立出来ꎬ以旁观者的心态对他的杀人动机进行思考判断 叙事者 我 声称老头眼睛长得邪恶㊁像秃鹰的杀人动机一定是不充分的ꎮ在接下来讲述杀人过程中ꎬ另外ꎬ叙事者 我 评价他连续七天在午夜谨小慎微地把头伸进老头的门缝里观察老头ꎬ在白天镇定自若地跟老头嘘寒问暖ꎬ在第八天聪明巧妙地将老头藏尸于地板下ꎬ以及在警察来时勇敢冷静地坐在藏尸地板正上方的椅子上应答如流ꎮ然而ꎬ叙事者的行为已经显然就是一起谋杀行为ꎬ这些 谨小慎微㊁镇定自若㊁聪明巧妙和勇敢冷静 在读者看来不过就是叙事者 我 对他自己行为的错误评价ꎮ所以ꎬ叙事者 我 的想法超出了正常的人类情感ꎬ叙事者 我 是一个不可靠判断者ꎮ叙事者 我 的价值体系是有问题的ꎬ他将个人愤怒置于他人生命价值之上ꎬ为了发泄愤怒竟然残忍地杀害了老头ꎮ他的问题价值体系进一步拉大了与叙事者的读者之间在道德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距离ꎮ这时ꎬ读者开始好奇既然叙事者 我 描述自己这么聪明狡猾ꎬ那他的行凶秘密最后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最后ꎬ因收到邻居的报警ꎬ三位警察前来了解情况ꎮ叙事者一开始镇定自若地带他们检查房子并解释邻居所听到的惊声尖叫ꎮ然而ꎬ当叙事者 我 安抚好警察ꎬ坐下来与其闲聊时ꎬ 我 发现自己为一种声响所焦躁所恐慌ꎬ但是三位警察毫无察觉ꎬ继续聊天ꎮ叙事者 我 认为三位警察一定是听到了这种声音却虚伪地假装镇定ꎮ叙事者在小说的开始㊁中间和最后都提到了自己听觉异常敏锐的事情ꎮ但是在坡怪诞的情节中ꎬ却安排三位警察什么也听不到ꎬ显然坡想要引导读者去发现这种快速的㊁钝钝的心跳声被 我 错误地解读为是自己日渐敏锐的感官所听9到的ꎮ费伦指出错误阐释是关于叙事者对于事件㊁人物和情形的错误阐释和解读ꎬ此时的叙事者 我 显然就是一个不可靠的阐释者ꎮ叙事者 我 认为自己具有异常敏锐的听觉ꎬ但是隐含作者却与读者在叙事者身后展开秘密交流ꎬ即通过不可靠阐释在这里暗自否定叙事者ꎮ事实上ꎬ这种心跳声在读者看来应该是他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而恐惧和内疚而幻听到的ꎬ也正是叙事者 我 自己的内心恐惧和愧疚导致了他的自我暴露ꎮ作者突然安排叙事者 我 受到所幻听到的越来越响的心跳声而困扰ꎬ导致自己情绪崩溃而自己暴露了自己的罪行ꎮ这说明坡想呈现给读者的是叙事者 我 最后在内心深处如此地内疚和恐惧ꎬ以至于让叙事者 我 难以忍受ꎬ甚至幻听到了死者的心跳声ꎬ而且越来越响ꎮ总之ꎬ这里的读者与叙事者的距离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 第一人称叙事者拉近了 我 与读者的距离ꎬ但是ꎬ当读者通过一些蛛丝马迹逐渐认识到隐含作者对于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的安排之后ꎬ便推远了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ꎮ二、叙事进程与伦理教诲在整个阅读反应过程中ꎬ读者与叙事者的关系从亲近走向了疏离说明了读者经历了两种身份的转变ꎬ即从叙事者的读者变为作者的读者的转变ꎬ进而在读者心中便生成了不同的道德评价ꎮ起初ꎬ由于叙事者利用第一人称回溯性视角营造出一种与读者对话的气氛ꎬ并成为唯一的故事信息来源ꎬ所以读者容易跟叙事者产生某种依赖感和亲近感ꎮ这时的读者充当的是叙事者的读者ꎮ当读到 我 能听到天堂地狱的各种声音时ꎬ读者此时认为这是 我 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夸张叙述而已ꎬ是 我 向心理医生倾诉自己内心深处一种被压制幻想的不自觉乍现ꎬ是由于人的幻觉或情绪波动等非理性意志诱导出的话语ꎮ但是ꎬ当读者读到叙事者 我 的杀人动机是因为老头有一层 薄膜 的蓝眼睛让我感到不适时ꎬ读者渐渐感知到了叙事者 我 的异常便开始怀疑他的可靠性ꎬ这样读者和叙事者之间距离也开始逐渐走向疏离ꎮ此时ꎬ读者从叙事者的话语中独立出来ꎬ对 我 的真正杀人动机进行思考 心 象征着人的伦理意识ꎬ即人性因子ꎮ 眼睛 又是心灵的窗户ꎬ这样伦理意识就通过眼睛表现出来ꎮ老头的眼睛看着 我 这一行动象征着 伦理意识 对 我 的监控ꎮ伦理意识的本质是使人不自由ꎬ以实现高度道德化和高度自律ꎮ所以ꎬ叙事者 我 杀掉老头的初衷就是要杀掉监控 我 的伦理意识ꎬ来实现 我 的自由ꎮ当读者读到叙事者要通过他如何精心策划这启谋杀事件来证明自己很理智㊁很聪明时ꎬ读者就确认了叙事者疯癫的精神状态ꎮ 疯癫 象征着兽性因子ꎬ是人内心深处交织着的各种疯狂欲望的外在表征ꎮ受愤怒㊁幻觉等非理性意志的支配ꎬ叙事者 我 一步步地走进了罪恶的深渊之中 先后偷窥㊁谋杀㊁肢解老头并掩盖罪行ꎮ期间ꎬ叙事者 我 还提到自己行凶的心情 心头那分得意简直按捺不住 [4]204ꎮ这说明此时叙事者 我 的 疯癫 即兽性因子率先占据了 我的大脑ꎬ支配着 我 的行为ꎬ进入了以除掉老头为乐的异常状态ꎮ但是当读者读到 瞧ꎬ我不是早跟您讲过ꎬ您把我错看做发疯ꎬ其实只是感觉过分敏锐罢了? 啊ꎬ刚才说过ꎬ我耳边匆匆传来模模糊糊一阵低沉声音ꎬ恰似蒙着棉花的表声ꎮ那种声音我倒也听惯了ꎬ正是老头的心跳 [4]205时ꎬ读者发现 我 在行凶前一刻描述自己听到了所谓的 老头的心跳声 ꎬ这说明此时 我 的 心 即人性因子开始向兽性因子发起反攻ꎬ 我 开始感受到良心的谴责ꎮ紧接着ꎬ读者读到 不料卜通卜通声竟愈来愈响ꎬ愈来愈响!我看ꎬ那颗心准是要炸开ꎮ这时又不由提心吊胆 街坊恐怕会听到吧!老头的天限到啦 [4]205时ꎬ又发现 我 为越来越响亮的 心跳声 折磨到了极点ꎬ以至于下手将老头拽到地板上ꎬ用床压死了老头ꎮ这时叙事者又笑了起来ꎬ慢慢听到 老头的心跳声 逐渐消散ꎮ这象征着我的兽性因子开始抵抗人性因子的进攻ꎬ企图重新拥有对 我 的绝对支配权ꎬ指使我杀害了老头ꎮ接下来ꎬ读者了解了叙事者 我 如何毁尸灭迹和如何镇定自若地隐瞒真相ꎮ然而ꎬ就在此时ꎬ坡突然安排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尾ꎬ一直在讲述自己如何谨慎巧妙地杀害老头并隐藏自己罪行的叙事者 我 最终还是难以忍受 心跳声 即 人性因子 的折磨而突然情绪失控ꎬ自己主动暴露了自己ꎮ费伦提出 在读者方面ꎬ令人惊讶的结局体现了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的相互作用ꎬ文本动力引导读者朝一个方向作出反应ꎬ然后突然将他们带到另外一个方向ꎬ惊讶由此产生ꎮ [3]150尽管清醒地认识到正在阅读的小说是虚构小说ꎬ作者的读者读到此处ꎬ在一番震惊之余ꎬ通过将叙事者 我 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人来反思故事中的主题层面ꎮ叙事者 我 一开始是想要摆脱老头眼睛象征着的伦理意识的监视而选择杀害老头ꎬ摆脱伦理监控ꎮ经过 我 自身一番 人性因子 与 兽性因子 对于 我 支配力的反复搏斗ꎬ最终作者安排叙事者 我 受不了 心跳声 的折磨ꎬ而向前01来办案的警察主动交代罪行ꎬ这有力地反映了 心 象征着人性因子ꎬ即伦理意识ꎬ这心跳声就是伦理意识的谴责ꎬ最终逼迫 我 自己情绪崩溃ꎮ这一故事情节体现出了聂珍钊教授的理论观点即 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ꎬ构成一个完整的人ꎮ在人的身上ꎬ这两种因子缺一不可ꎬ但是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ꎬ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ꎬ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 [2]38ꎮ这样看来ꎬ小说中的 心 ㊁ 眼睛 和叙事者的 疯癫 是极富象征意义的ꎮ叙事者因为痛恨伦理意识对自己的监控而起了杀心ꎮ但经过一番撕扯之后ꎬ最终仍然是人性因子占了上风ꎬ控制了兽性因子ꎬ迫使深受伦理意识折磨的叙事者 我 自己暴露了自己的杀人罪行ꎮ当读者见证了叙事者 我 的自我暴露过程后ꎬ他们不仅仅对叙事者 我 做出判断ꎬ而且将他联系到了现实生活ꎬ进而进入读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哲学中去ꎮ坡通过利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来对文本进行精心设计ꎬ将小说的伦理价值在读者心中生成 作为高级因子的人性因子能够控制作为低级因子的兽性因子ꎬ以达到坡对于他的读者的伦理教诲目的ꎮ综上所述ꎬ坡在这个短篇小说中的修辞目的就是双重的:一边营造出一种凶手完整地讲述自己精心策划的行凶故事来证明自己的神智正常的假象ꎬ同时又借助这种假象来传达作者截然相反的目的ꎮ小说«泄密的心»中的叙事者 我 充分利用第一人称固定内聚焦来不充分报道行凶动机㊁错误评价 我 的行凶过程如何机智勇敢和错误阐释叙事者 我 所听到的心跳声ꎮ坡刻意使用不可靠叙事ꎬ邀请读者发现叙事者跟隐含作者之间的距离ꎬ发现他们之间是立场截然相反的ꎮ坡创造了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自述杀人的故事ꎬ逐步拉大叙事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阐释㊁情感或伦理距离ꎬ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一个伦理教诲 作为高级因子的人性因子能够控制作为低级因子的兽性因子ꎮ三㊁结语文章本天成ꎬ妙手偶得之ꎬ坡在创作«泄密的心»的过程中对不可靠叙事的运用㊁对第一人称固定内聚焦的设计也可能非有意为之ꎬ但小说«泄密的心»通过叙事者 我 向 我 的读者讲述行凶过程ꎬ邀请作者的读者从文本中的蛛丝马迹中去发掘不可靠叙事的表象的设计在种种精妙的叙事手段中一览无遗ꎮ总而言之ꎬ读者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小说的伦理教诲过程ꎮ坡小说«泄密的心»的不可靠叙事形成了叙事张力ꎬ这作为叙事动力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引导读者的阅读反应来实现隐含作者对其读者的交流ꎬ进而帮助读者领会到隐含作者的伦理教诲 作为高级因子的人性因子能够控制作为低级因子的兽性因子ꎮ参考文献:[1]申丹.叙事㊁文本与潜文本 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9.[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外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4.[3]詹姆斯 费伦.修辞阅读的若干原则 以爱伦 坡的«一桶阿蒙提拉多白葡萄酒»为例[J].唐伟胜译.叙事(中国版)ꎬ2008(第一辑).[4]爱伦 坡.爱伦 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8.责任编辑:陈君丹TheUnreliableNarrationandEthicalTeachingTheRereadingofAllanPoe stheTell ̄TaleHeartLIUJi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ꎬWuhan430071ꎬChina)Abstract:TheTell ̄TaleHeart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formanyyearsꎬbutcriticshavebeenanalyzingtheabnormalpsychologyandgrotesqueplotofthecharactersaroundPoe shorroraesthetics.InmyopinionꎬEdgarAllanPoenotonlycreatesahorribleatmosphereforhisreadersbypresentingthestoryofamurdererꎬbutalsointentionallyusessuchnarrativerhetoricstrategiesasthenarrator sunreliablenarrationtoguidehisreaderstodiscovertherealintentionthattheauthorwantstoconvey-asthehigh ̄levelfactorꎬthehumanfactorcancontroltheanimalfactorasthelowerlevelfactor.Inthispaperꎬtheauthorwillanalyzetheunreliablenarrativephenomenonof TheTell ̄TaleHeart withJamesPhelan stheoryofunreliablenarrationandnarrativeprogressionꎬandrevealthenarrativeprogressionofPoe susingunreliablenarrationandothernarrativetechniquestoconveymoralteachingstohisreaderswiththecombinationoftheEthicalLiteraryCriticism.Keywords:narrativeprogressionꎻTell-TaleHeartꎻunreliablenarrationꎻethicalteaching11。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一个名为“华都”的大都市中。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子,并且她有着一份普通的工作,一段普通的婚姻和一段普通的生活。
然而,当她意外得到了一个神秘人的一部电影时,她的生活开始不再平静。
这部电影是一部以华都这个大都市为背景的纪录片,但是其中却穿插着一些震撼人心的真相和秘密。
主人公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才渐渐意识到华都这个看似繁荣而美好的城市的真实面目。
小说揭示了华都市的某些人物和机构正利用各种手段控制和操纵社会,牺牲了无数的生命来换取他们所谓的“和谐”。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破裂和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浓厚的阴暗氛围。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其他一些人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阅读《泄密的心》时,我深深被小说中所描绘的城市氛围所吸引。
小说中的华都市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诡异和阴霾。
通过对城市街头巷尾的描写,李柯维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城市生活中的忙碌和浮躁,以及人们之间日益增长的疏离感。
此外,小说中的情节和剧情也非常吸引人。
主人公一步步解开了真相的面纱,每一次发现都让她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
作者巧妙地将悬疑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经历着主人公的一切。
《泄密的心》让我对人性产生了很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信念和追求。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而有的人则不断追求正义和真相。
小说对于人性的探讨并不简单地将人分为好与坏,而是探寻人性中的善与恶之间的微妙平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对于权力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华都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权力饕餮盛宴,一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地使用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对权力的追逐和腐蚀使得整个城市变得不堪和腐败。
作者通过对权力的揭示,给读者们带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泄密的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心理悬疑小说。
它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灵困境和迷失。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以泄密的心》是一部由中国作家王小波创作的小说,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男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男子,他在小说中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他对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让人深感震撼。
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有着深刻的反思,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言论在小说中引发了读者的共鸣,让人深感思考。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王小波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
小说《以泄密的心》通过男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思考。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王小波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思想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让人深感震撼。
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有着深刻的反思,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言论在小说中引发了读者的共鸣,让人深感思考。
小说《以泄密的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
通过男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王小波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泄密的心》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状态的作品,通过男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王小波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思想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以泄密的心》读后感。
《以泄密的心》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家庭的秘密为线索,通过多个角度的叙述,展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引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小说的主题之一是家庭。
在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矛盾。
父母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者通过对家庭成员内心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关系中的种种纠葛和矛盾,引发了对家庭的思考和反思。
另一个主题是友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有着自己的朋友,他们在朋友之间的相处中经历了许多挣扎和磨砺。
有的朋友因为一些误会而产生了隔阂,有的朋友因为一些事情而变得陌生。
作者通过对友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脆弱,引发了对友情的思考和珍惜。
最后一个主题是爱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有着自己的爱情故事,他们在爱情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
有的因为误会而分开,有的因为缘分而相聚。
作者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不易,引发了对爱情的思考和珍惜。
小说以一个家庭的秘密为线索,通过多个角度的叙述,展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们的痛苦和挣扎,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描写,小说向读者传达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触动。
总的来说,小说《以泄密的心》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们的痛苦和挣扎,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心灵的触动。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情感的宣泄,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成长的作品。
泄密的心
善恶之战的最后结果是善战胜了恶,人类在反常心态的驱使下,有时会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行,而更多时候却是经受不住内心良心的谴责,又在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态下去主动承认了自己曾犯下的恶的罪行。
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的心理也往往受这种反常心态的奴役,有时善战胜了恶,有时恶会战胜了善,很多人就在这善与恶的内心交战中走向了毁灭。
《泄密的心》作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对人类心理阴暗面,以及人类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矛盾的反思更是其不朽的原因,这也正是爱伦·坡小说不同与他同时代的说教小说,独特创新之处。
《泄密的心》讲述的是一桩谋杀案。
“我”和老头住在一起,老头对我没有丝毫不好之处,我也很爱老头,但是我却无法忍受老头那双眼睛。
老头那双浅蓝色的眼睛在“我”这个神经极度敏感的人看来就像一双鹰眼,只要被这双眼睛瞧上一眼,我就浑身发毛。
“我”终于无法忍受老头的那双眼睛,策划杀掉老头,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及观察,在第八天晚上“我”闯进老头的房间将他杀害,将其尸首肢解,藏在地板之下,并把杀人现场清理干净。
杀人后的第二天清晨警察来调查案件,“我”若无其事的接受问话,并大胆的请他们坐下闲聊。
“我”在谈话过程中越来越紧张,仿佛听到了老头低沉的心跳声就在房间里回响,最后经受不住自己良心的谴责,无法自控,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1“恶有恶报”的道德主题在《泄密的心》中,杀人者有着高超的犯罪智商,然而不管计划再谨慎周密,实施地多么天衣无缝,他最终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
坡以微妙独特的方式在告诉人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德主题:恶有恶报。
小说中关于心跳的构思非常巧妙。
小说最后叙述者耳边越来越清晰的心跳声很有可能是叙述者自己的幻觉。
坡之所以选用心跳这一幻觉,是因为心跳是对一个人生命存在最好的证明。
叙述者耳边的心跳声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提示他他谋杀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这种幻觉是叙述者潜意识里对自己良知的鞭挞和拷问,这是一股令人无法忽视和抗拒的强大力量,驱使恶人得到恶报。
从认知诗学解读《泄密的心》的偏离性
从认知诗学解读《泄密的心》的偏离性
刘玉红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6
【摘要】偏离是认知诗学分析文学文本时重点关注的一种现象,它与文学创新密切相关.文章将Mick Short的偏离类型和Peter Stockwell对认知语法的偏离的补充进行综合,以此考察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泄密的心》的偏离性.《泄密的心》体现了外偏离中的形态偏离、语法偏离、语篇偏离、语义偏离和创作模式的偏离,以及内偏离.大量的偏离表明,这篇小说在爱伦·坡最为知名的恐怖小说这一类型中最能体现他的“效果统一论”,也最能体现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求新.
【总页数】5页(P120-124)
【作者】刘玉红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泄密的心》的存在主义解读
2.变态背后的道德寓意--解读《泄密的心》中读者的参与∗
3.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思维风格
4.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思维风格
5.偏离与荒诞——鲁迅《过客》文本质地的认知诗学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先于本 质 ”是 存 在 主 义 的 核 心 理 论 之 一,认 为 人 的“存在”在先,人 的 本 质 和 其 余 的 一 切 都 是 后 来 创 造 出 来 的[4]。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存在中形成的,可以说人的存在方 式就是人的本质,并且随着时空变化而不断更新,不断超越 自我,具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并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 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因人而异。人的本质是在以后 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选择中。 我们要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事物首先存在着,然后人才去规定它的本质。
当警察前来盘问时,年轻人表现得镇定自若,甚至大胆地搬 来椅子,坐在隐藏老头尸体的地方上,和警察们聊了起来,可 是不久之后,年轻人仿佛听到了老头心跳的声音,这种声音 越来越响,最后,年轻人精神濒于崩溃,招认了杀害老人的事 实[3]。萨特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在《泄密的心》中都有 体现,使其成为一部带有较强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
收稿日期: 2012 - 04 - 09 作者简介: 任冬梅( 1986 - ) ,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 142 —
过主人公自己内心痛苦的挣扎和表现及不断地选择为读者 展示了年轻人的本质,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做出选择,为了 那双“沟通”的 眼 睛 永 远 闭 上,为 了 把 自 己 从 精 神 危 急 中 解 救出来,主人公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他的本质就是在这个过 程中产生出来的。存在的意义需要在存在的状态中体现出 来,年轻人选择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他的本质,证明了自己的 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能通过他人来发现自我,除非通过 另一个人的介入,否则是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任何真实情况 的。年轻人需要通过杀死老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 在杀害老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坡没有告诉读者年 轻人和老人是什么关系,也没有明确说明年轻人为什么要杀 死老人,年轻人并不是贪图老人的钱财,也不是与他有什么 个人恩怨,甚至他承认自己实际上和老人的关系还不错。年 轻人要杀他,只是 因 为 害 怕 看 见 老 人 那 只“发 着 蓝 光 ”的 独 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用来交流和沟通感情的,它的上 面蒙上了一层令人心惊胆战的薄膜,说明年轻人和老人交流 和沟通的失败,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年轻人的本质,而是通
关键词: 泄密的心; 存在主义; 人生本质; 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36( 2012) 12 - 0142 - 02
坡是 19 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兼具诗人、批评家、小说 家的天才作家,也是一位极富有争议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 誉为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鼻祖和科幻小说先驱,在美国 文学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坡的文学创作中,短 篇小说成就最高,在短暂的一生中,坡创作了 70 多部短篇小 说。
2012 年 12 月 第 31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2. 12. 058
Dec. 2012 Vol. 31 No. 12
《泄密的心》不 仅 仅 是 一 部 揭 示 死 亡 主 题 的 小 说,更 是 一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作品。坡年幼时父母 双亡,后来被收养,与养父的关系也不好; 生活潦倒,作品不 被欣赏,一生中又经历了许多所爱的人的死亡,特别是妻子 弗吉尼亚的死对他打击很大[2]。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以死亡 为题材,尽管坡 的 生 活 及 写 作 年 代 远 远 早 于 存 在 主 义 的 诞 生,但是其作品中隐含的存在主义因素无疑为我们进一步研 究坡与坡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泄密的心》描述的 是一个神经过敏、精神变态的年轻人,因为邻居老头有一只 像兀鹰的眼睛而对老头产生一种病态的仇恨,这种仇恨越积 越深,于是他产生了杀机。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年轻人 杀死了老头,并肢解了尸体,将支离破碎的尸体全部塞入地 板中间。在整个过程中,年轻人自认为谨慎巧妙、天衣无缝。
《泄 密 的 心》的 存 在 主 义 解 读
任冬梅
(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美国作家坡在其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
义思想产生了共鸣。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
择。通过探索主人公对人生本质的追求过程,揭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虽然年轻人与老人同住一屋,但是他们之间却没有语言 上的交流。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谙于世故、善于隐藏自己的 人,事实上社会上有很多这样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的人,而 老人只是这个社会中这种人的一个代表而已,年轻人最后杀 死老人来逃避这只眼睛体现了他对这个荒诞的、虚伪的世界 的反抗,因为人这种掩饰和隐藏,使得原本就难以猜测的复 杂人性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最后导致了年轻人的崩溃, 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荒诞处境下的人类 会感到孤立,更会感到孤独、痛苦和绝望。当个人与社会之 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这种个人是被对象化了的失去 了个性的、受到他人和社会约束的个人,是一种被他人、集体 或社会所吞 没 的 个 人,是 被 异 化 了 的 人。 在 存 在 主 义 者 眼 中,任何集体、社会都是人的异化的力量,都必然奴役人。像 年轻人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处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由于内 心的恐惧,他总是感觉老人的心跳越来越厉害,为了摆脱在 肉体上和精神上经受的巨大折磨,最终无法忍受,招认了全 部犯罪事实,选择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 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40—60 年代,基本信条是: 世界是荒诞的,人 生是痛苦的; 自由选择;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 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 质在后; 第二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第三是自由选 择,人要在选择中才能获得自由,更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承担责任[1]。
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荒诞地 来 到 世 界 上,荒 诞 地 生 活,又 荒 诞 地 死 去。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类是荒诞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不能逃 离这个世界的。人类无法逃离这冷漠荒谬的世界,因此他们 有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压力[5]。萨特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令人厌恶的,生活在其中的都是那些忧虑的、彷徨无助的“多 余人物”,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必然是冲突的、对抗 的,充满了丑恶与罪恶的行为,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处于这 个荒诞的世界中必然是痛苦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 闷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