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
金匮要略题库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五常2.风气3.元真4.客气邪风5.疢难6.导引7.xx8.膏摩9.未至而至10.阳病11.阴病12.五劳13.七伤14.xx15.谷饪16.五邪17.厥阳18.卒厥19.脉脱20.四季脾王21.痼疾22.卒病二、填空题1.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病人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补用,助用,xx之药调之。
6.清邪,浊邪,大邪,小邪xx,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xx不止,身体疼痛者,;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0.五脏病各有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为病。
三、单项选择题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A.客气邪风侵袭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xx五、六月时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A.六种疾病B.六淫C.六经D.六气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雾露之邪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A.风邪B.湿邪C.寒邪D.雾露之邪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饪之邪E.雾露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A.虚劳B.肝病C.肾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A.鼻头色白B.鼻头色青C.鼻头色xxD.鼻头色赤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其吸促D.呼吸动而振振摇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呼吸动而振振摇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A.头中病B.骨节间病C.心膈间病D.腹中痛E.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A.语声喑喑然不彻B.语声寂然,喜惊呼C.语声xxD.语声啾啾然细长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A.色xx石B.色xxxxC.色xxxxD.色xx弦E.色xxxx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A.表卫不固B.阳气涣散C.xx离决D.气血通畅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A.肺气郁闭B.邪犯肺卫C.肺气虚D.xxE.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A.邪热消谷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C.胃阳渐复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B.气血逆乱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xx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A.寒邪B.雾露之邪C.热邪D.风邪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A.色白B.色黑C.色xxD.色赤E.色青四、多项选择题1.“治未病”的含义是()A.未病先防B.早期治疗C.已病防传D.适时治疗E.谨防误治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C.无犯xx,避免禽兽灾伤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xx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A.治未病B.虚实异治C.表里应分缓急D.新久宜有先后E.攻邪当随其所得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A.头痛B.腰痛C.肠鸣D.脚挛急E.哕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A.色青为痛B.色白为亡血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D.色黄者便难E.色赤者为热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D )A.客气邪风侵袭B.七情C.房室竭乏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C)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E)A.六种疾病B.六淫C.六经D.六气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Λ )A.风邪B.寒邪C.湿邪D.雾醵之邪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勝的病邪是(D)A.风邪B.湿邪C.寒邪D.雾錄之邪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慕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B)A.风邪B.寒邪C.湿邪D. 饪之邪E.雾靈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C )A.虚劳B.肝病C.肾水反侮脾土D.瘀血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B )A.鼻头色白B.鼻头色青C.鼻头色黄D.鼻头色赤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Λ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其吸促D.呼吸动而振振摇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B )A.其吸而微数B.其吸远C.呼吸动而振振揺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B)A.头中病B.骨节间病C.心膈间病D.腹中痛E. 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D )A•语芦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 •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CA.色青脉石B.色靑脉毛C.色白脉毛D.色青脉弦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D )A.表卫不固B•阳气涣散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D )A.肺气郁闭B.邪犯肺卫C.肺气虚D.金克木E. 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BA.邪热消谷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C.胃阳渐复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C )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B.气血逆乱C.邪气闭阻, 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盛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E )A.寒邪B.雾露之邪C.热邪D.风邪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BA.色白B.色黑C. 色黄D.色赤E.色青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单项选择题1.痉病的主脉是(B )A.浮紧脉B.紧而弦脉C.沉迟脉D.沉而细者E.浮数脉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E )A.调胃承气汤B.根汤C.防己黄英汤D.止痉散E.枯萎桂枝汤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E )A.刚痉B.欲作刚痉C.柔痉D.表热致痉E.里热成痉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D )A.血痹B.历节C.痛痹D.湿痹E.风痹5.太阳中竭,津气两伤,治用(C )A.白虎加苍术汤B.白虎汤C.白虎加参汤D.竹叶石膏汤E.白虎加桂枝汤6.麻杏玫甘汤证属(E )A.风湿表虚B.风湿阳虚C.寒湿表虚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在表.化热倾向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B )A.桂枝加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C.桂枝去芍药汤D.防己黄茂汤E.甘草附子汤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C )A.痉病B.湿病C.竭病D.历节病E.水气病9 •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E )A.风湿在表B.风湿兼气虚C.风湿兼阳虚D.风湿表里阳虚E.寒湿郁表10.防己黄茂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Λ)A.恶心B•身重 C.恶风D.汗出重E•脉浮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S其中“一宗"是指(D )A.先天之本肾脏B. 主血脉的心脏C.朝百脉的肺脏D.包括心肺两脏2.百合病的病机是(A.心脾两虚D.心肾不交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A.清养肺胃D.调补脾胃4.百合病的治疗主方是(A.百合滑石散D.百合地黄汤E.宗气B )B.心肺阴虚E.肝肾阴虚B )B.润养心肺E.滋养心脾D )B.百合鸡子汤E.滑石代赭汤C.心肝血虚C.滋养心肾C.百合知母汤5.《金匮》治百合病诸方,皆为下列哪种治法而设?(B )A.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C. 见阳攻阴D.见阴攻阳E.汗.吐.下6.百合病的服诸方,多用下列哪种水煎煮?(D )A.浆水B.甘澜水C.米j甘水D.泉水 E •河水7.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Λ.水洗 B.水渍去沫 C.炙D.以泉水煎E.擘8•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DA.干血B.近血C•远血D.地黄本色E.蓄血9.下列哪味药物须“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C )A.百合B.当归C.赤小旦D.瓜子E.慧菽仁10.据《金陵》原文,赤豆当归散主治狐惑病何症?( C )A.前阴蚀烂B.后阴蚀烂C.眼部化脓D.咽喉蚀烂E.面部变色11.狐惑病的主症是( C )A.状如伤寒B.默默欲眠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D.目四皆黑E.恶闻食臭12.狐惑病的成因是( B )A.感染疫毒B.湿热虫毒C.阴虚热D.情志牝火E.感受风热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PPT课件
二
病机 10
三
四诊举例 3、4、5、6、7、9、11、12
四
治则 14、15、16、17
第2页/共69页
第1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 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 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 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 在用之。
举 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则
此 寸口包括两手的寸关尺三部。 (7)
第45页/共69页
第11、12
条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
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
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
为入腑即愈。(11)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 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 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 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可治,入里者 即死。
第16页/共69页
名 词 •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第17页/共69页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第18页/共69页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第19页/共69页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第14页/共69页
讲 解 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因
主
要 内
外因
容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五常 2.风气 3.元真 4.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7.吐纳 8.膏摩 9.未至而至 10.阳病 11.阴病 12.五劳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二、填空题1.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病人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之药调之。
6.清邪,浊邪,大邪,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0.五脏病各有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为病。
三、单项选择题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A.客气邪风侵袭 B.七情 C.房室竭乏 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A.六种疾病 B.六淫 C.六经 D.六气 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饪之邪 E.雾露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A.虚劳 B.肝病 C.肾水反侮脾土 D.瘀血 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A.鼻头色白 B.鼻头色青 C.鼻头色黄 D.鼻头色赤 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其吸促 D.呼吸动而振振摇 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呼吸动而振振摇 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A.语声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 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A.色青脉石 B.色青脉毛 C.色白脉毛 D.色青脉弦 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A.表卫不固 B.阳气涣散 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A.肺气郁闭 B.邪犯肺卫 C.肺气虚 D.金克木 E.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A.邪热消谷 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胃阳渐复 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 B.气血逆乱 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A.寒邪 B.雾露之邪 C.热邪 D.风邪 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A.色白 B.色黑 C.色黄 D.色赤 E.色青四、多项选择题1.“治未病”的含义是()A.未病先防 B.早期治疗 C.已病防传 D.适时治疗 E.谨防误治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C.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A.治未病 B.虚实异治 C.表里应分缓急 D.新久宜有先后E.攻邪当随其所得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A.头痛 B.腰痛 C.肠鸣 D.脚挛急 E.哕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A.色青为痛 B.色白为亡血 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 D.色黄者便难E.色赤者为热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复习题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复习题1.试述《金匮》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的意义。
《金匮》一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论述杂病的证治。
就人体而言,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是一个整体。
就疾病而言,虽然内伤杂病多自内而发,病变多在脏腑,但常因外感“客气邪风”而来。
病邪侵袭,往往先中经络,肌肤腠理,而后入脏腑,所以杂病的产生,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因此在分析杂病的病机上,《金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主,而且对疾病的分类也以脏腑经络划分,如把经络病归为阳病,脏腑病归为阴病。
若能掌握脏腑经络先后病的病理传变规律,就能分清标本缓急,给予恰当的治疗。
篇名中“先后病”提示临床应注意脏腑经络先后病的传变规律。
杂病有在经络脏腑和出现先后的不同情况,根据这些疾病的不同表现,辨证施治才能收效。
所以该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来命名。
2.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
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
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
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
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
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
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
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
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要略深刻复习思考题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1、《金匮》所论病症分类,阳病、阴病各指什么?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
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
阴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
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2、“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何?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引起发热。
3、“卒厥者,唇口青,身冷”其病机与预后?卒厥发生后,若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气血瘀滞或阳气衰竭,属病入脏,预后不良。
(若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属病在腑,较易治愈)4、“治未病”的含义?指治未病的脏腑人是还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5、五邪中人的特点?风属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患者脉多浮缓。
寒属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患者脉多紧急。
湿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㯏饪之邪如膏粱厚味等,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6、《金匮》论脉有几种意义?“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论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如寸脉属阳,存脉浮则病多在表,是正其抗邪于表之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尺脉浮则病在里,多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7、“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含义?若气候与时令不符,则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如冬至之后的60天,正当雨水节,此时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暖。
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经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为“未至而至”;如已到雨水节而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为“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当去不去,为“至而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却象盛夏般的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为“至而太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清邪
浊邪
大邪
小邪
穀饪
【分析】
致 病 规 律
五邪 风 寒 雾 湿 宿食
特
性
病 变 属 性
病位(时间)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令脉浮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伤脾胃 极 热 伤 络 极 寒 伤 经
(1)外因:自然气候正常与否 正常—六气,生长万物,养育人体—不病 异常—六淫,伤害万物,损伤人体—发病 浮 例:水 舟 覆 (2)内因: 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康无病。 正气强弱 弱:客气邪风,中人多病。
2.病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1)经络受邪传入脏腑—内所因 (2)皮肤受邪—经络病变(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所因 (3)房屋、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3.预防和早期治疗 (1)无病先防—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2)已病早治—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原文】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 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 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 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 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 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 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 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提要】本条论述了疾病的分类及五 邪中人的一般规律。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医学ppt
9
【按语】
1.“脾旺不受邪”是仲景的重要立论。因脾 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盛,可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病后的康复能力,在杂病的 防治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要重视脾旺的问题。
2.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不可机械推论。后世发 展却有临床意义。
医学ppt
10
【临床应用】
临床肝病传脾之证很常见,治疗时一定兼顾 脾脏,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肝实证脾虚应实 脾,即使脾不虚在泻肝时也应照顾脾脏。如仲师 的小柴胡汤、四逆散。后世有逍遥散,方中白术、 云苓、炙草即顾脾;当归、白芍补肝体;柴胡、 薄荷理肝用。
4.阐述了预防医学的思想。
未病防病:“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养慎,不令邪风干仵经络”,
治未病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当先实脾”
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
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
纳、针灸、膏医摩学p,pt 勿令九窍闭塞;”
17
(三) 病因
天庭-心,地阁-肾,左颊-肝,右颊-肺, 鼻居中央-脾 (2)以鼻头为例,鼻为“面王”,内应于脾。
2. 注意面部分部:
五色分属五脏:青色-肝,黄色-脾,
赤色-心,白色-肺,
黑色-肾
3. 临床主病举例:
医学ppt
23
3. 临床主病举例:
(1)鼻头 色青:腹中痛-肝乘脾,苦冷者死-脾阳衰败 微黑:有水气-肾水侮脾土
脾旺长夏-脉缓色黄;肺旺于秋-脉毛-色白; 肾旺于冬-脉石-色黑; 《素问·五脏生成篇》:“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病理现象)
春-脉毛色白-金乘木;夏-脉石色黑-水乘火;
秋-脉洪色赤-火乘金;冬-脉缓色黄-土乘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提要】本条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 的四种类型,常为外感病因。
暴雪下沈阳
沙尘暴
高温热浪
水灾
【分析】
冬至之后 :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得温和 时令到气候至 正常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天未温和
至而太过 至而未至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太过 不及
反常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分析】
五邪 特 性
致病规律
病位(时间) 病 变
风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令脉浮
属性
寒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雾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宿食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伤脾胃
(四)病 机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三)病 因
1.反常气候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 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至而太过也。(8)
【提要】 本条望形态并结合闻呼吸来诊察疾病。
【分析】
1.息摇肩:心中坚满,实邪壅塞胸肺——喘。 2.息引胸中上气:邪阻胸肺气道——咳。 3.息张口短气:肺脏萎弱不用——肺痿唾沫。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王东海【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引导、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释】五常,即四时五行运行之气令。
风者,木之气,居岁令之首,以统一岁五行运行之气,人生天地之中,顷刻不离于气。
气之用即是风,风之体即是气。
风之所生,由阴阳变动、五行偏亢相激而成。
五行本互生互克之矛盾,所以在生长之中,亦有杀害,因杀害而后生长,生杀相因,才能有生生不已之循环。
其风应五行所主之令而来,无太过不及之差,为和风,为正令之气,主生长万物;若非其时而至或从客克方而来,克方者,如春月之风,从西方而来,为邪风,主杀害万物。
正气为病,人必触冒而后感,则病轻;邪气为病,不必触冒而亦病,则病重。
但外邪之感人,经谓:“必因其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若其人元阳真阴壮实,真气内充,气血周流,內之脏腑调和,外之营卫固密,体自安和。
客气者,非时而来之气也;邪风者,从克方而来之风也。
但虽千般病患、灾难,不外如下三条:一者,身形若虚,虽经络受邪而能内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互相传送,外邪中伤则壅塞不通,为外身躯之病;三者,房室金创虫兽所伤。
为诸多病患之由。
若人能慎重保养,善于避免;或偶感外邪,在皮肤或经络之时,即行解散,则邪气不能留传而入脏腑;四肢觉沉重凝滞,即引导、按抹、导邪外出。
脏腑经络先后病
脏 所恶-所厌恶的服食居处-干忤脏气而助邪-病加重。 病 所不喜-所厌恶的服食居处-损正气助邪气。
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食后则忤脏气助邪气)-必发热。 *说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应顺其所得,避其所恶;否则,会加 重病情。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三页。
寒不解。 4.至而太过:已交雨水节,而天气温热如
盛夏五六月时。 非其时而有其气,易酿成六淫外感时病流
行。
第九页,共四十三页。
从上可知,疾病发生的原因: 反常气候(六淫)+正气虚弱→疾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第十页,共四十三页。
[条文](13)下段:
[提要]五邪的特性及伤人的规律。
类别
特性
法度
2.杂病脏虚证的治疗原则。
补用酸-酸能养肝。
此治肝补脾
肝虚证 助用焦苦-(入心)子能令母实。 之要妙也。
夫肝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入脾)缓 肝虚则用此
之病
肝和中。 法。
肝实证-实则不再用之。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三页。
*可见,五脏虚证的治疗应当用补法,可从三 方面着手:
一是以本脏之味药直接入本宫;
二是根据子能令母实的道理,补益相生的脏 腑;
强不能行(肾虚精髓不充),
必短气而极也(肾不纳气)。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三页。
[条文](7):
[提要]切脉、望色应与四时结合。
春-肝旺脉弦-色青
四时色脉与 夏-心旺脉洪-色赤
气候相合 秋-肺旺脉毛-色白 冬-肾旺脉沉-色黑
正常无病
春-应弦反毛-色青反白 非其
四时色脉与 夏-应洪反沉-色赤反黑 时色
气候不相合 秋-应毛反洪-色白反赤 脉皆
脏腑经络 先后病脉 医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治未病,以及泻南补北
以肝为例:
1、先实脾
2、治大肠
若严重者,加泻南补北!
肝有问题初期症状:
1、小便颜色深
2、无胃口
3、手掌颜色变深红
4、早上1-3会醒来
●治肝三个重点:
1、补有酸---乌梅丸
2、助用焦苦---吴茱萸汤
3、益用甘味----小建中汤
肝、胃寒----吴茱萸汤加减
肝胆热,口苦----小柴胡汤加减
●胃里面有三样消化液:
肝的酸、胆的苦、脾的甜与胰脏的粘液。
●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四时各随
其色,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秋天显洪脉,为相克的脉;秋天显缓脉或者沉脉,为相生脉。
另外,脸之气色亦有相生相克颜色。
●病由四肢向身体走,为病进;反之则为
病退。
●皮肤有白色,而且凹陷下去的脓疮为恶病,难冶;有红色发炎凸起来的为易治。
泽泻---全身之水
伏苓---中焦之水
猪苓---下焦之水。
了解更多专业中医知识关系公众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 为什么医生会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呢? 正像李士材所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 误补益疾。”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掌握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应以整体观 念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 除治已病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 腑,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蔓延。这就是“ 治未病”的思想。 2.掌握虚实异治的原则。脏腑之间的虚实 异治,还应考虑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般而言,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 ,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 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是 杂病的基本病机
阳上行,有阴以吸之故升极而降 阴下行,有阳以煦之故降极而升
【辨治要领与思路】
此条以“厥阳独行”为例,提示了一
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是人体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的反应,也就是阴阳失调为杂
病的总病机。 ――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第14条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 表者,何谓也?师曰:病,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也。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上工 中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临床
当先实脾
疗效
较好
惟治肝也
较差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讲 解
1.治未病:五脏生理上存在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
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
2.如何治未病?
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天人合一
· 客气邪风 邪 ·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中人多死
人即安和
讲 解
病因三条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为深为内)
说明肝病易传脾,治疗肝病时须要照顾补
脾,使脾气健旺,防止肝病相传。
讲 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 规律传变 《素问· 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 , 则各传其所胜”及《素问· 五运行大 论》“气有余 ,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 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 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谷饪之邪
隔宿不化
居中 从口入 食伤脾胃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辨治要领与思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症状和 体征,推测疾病的病因,从而为 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这种思维 方法,为后世的病因辨证及审证 求因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发展起 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10条
问曰:经云‘‘ 厥阳独行” , 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 厥阳。 名词: 厥阳—阳气偏盛之极,孤阳上逆。
隔三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克的克我(己所不胜)关系 的脏腑进行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以上均应同时结合对本脏的气不足或有余加以纠正
以肝为例
隔一:心肝阴虚之心烦不得眠--酸 枣仁汤 隔二:木克土之久泻--人参乌梅汤 隔三:木火刑金之咳嗽--黛蛤散合 百合知母汤
讲 解
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第3、6条--四诊举例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 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 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 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 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 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仲景预防学观点总结
既病防变
原则
无病先防
早期治疗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 适中经络,未 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 流传藏府,即 风干杵经络…更能无犯王 医治之,四肢 先治未病之脏 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 实脾
原文 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 才觉重滞,即 摘要 竭乏,服食节其冷、热、 导引、吐纳、 苦、酸、辛、甘,不遗形 针灸、膏摩,
词解
未至而至:前面的 “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 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 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 正当雨水节。
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 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如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规 律,有益于万物生长,人也是适应环境 变化而健康生存。若气候与时令不符本 既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病。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 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 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 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 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辨证:属肝阴亏虚,兼病久入络,肝血瘀滞,况虚多而实少。 治疗:治当本《金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疗原则,并佐以化瘀。 处方:白芍12g、山萸肉9g、麦冬9g、生地12g、炒川楝10g、 焦栀子9g、白花蛇舌草24g、太子参10g、炙甘草6g、丹参18g、 三七3g、苏梗12g、炒麦芽15g。15剂,水煎服。 10月6日二诊:服前药后各证均显著减轻,现偶有右胁下隐痛 及轻度腹胀,下肢困,食欲亦增加,脉细略数,舌面有薄苔。 宗上方增太子参2g,续服15剂。药尽剂后各证消退,肝质较 前软。复查肝功完全恢复正常,上方加鳖甲18g,再服三十剂, 以善后巩固。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实脾:调补脾脏。 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 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使 邪更盛,谓实实。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 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 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 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医案选录】
张某,男,45岁,河南油田工人。2009年9月 2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肝炎一年余,曾多方治疗, 时减时剧,近半年来,肝区隐疼,乏力,腹胀,肝 功化验:转氨酶500单位以上,硫酸锌浊度14单位, 余在正常范围。虽常服保西药保肝药,并服中药柴 胡疏肝散加茵陈、板兰根之属,毫无寸效,肝功亦 不改善,因来求诊。查患者右胁下引及后背隐隐作 疼,偶有针刺感,疼处时觉微热,腹胀,食欲稍差 ,膝胫酸软,五心烦热,尿微黄,大便正常。脉微 细,舌光红微暗无苔,两颧微红。肝上界正常,下 界右胁下2厘米,剑下3.5厘米,质稍硬,压痛(+) ,脾未能及。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仲景三因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伤七情
主 要 内 容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外感六淫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房室金刃虫兽 饮食跌仆
立论依据
脏腑经络分内外 客气邪风为主因
内伤外感分内外 三因无主次之分
原文第2条
夏至
阳明 太阳
谷雨
少阳 阴 太
处暑 霜降
雨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厥阴
少阴
冬至
反常气候变化
•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 五六月时 •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太 过
不 及
第13条--五邪中人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 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 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 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 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辨治要领与思路】
1.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 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 调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8条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 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 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 而太过也。
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回顾
阴阳的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阴阳相互
资生消长,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这是正常
的生理现象。人体阴阳升降保持平衡协调,也 是阴阳运动的机制之一。
分析
“厥阳独行”
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第一
金匮教研室
概 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经络 先后 脏腑
是杂病的总纲
基本内容
1.病因、发病及预防--1 2 8 13 2.病机--10
3.四诊举例--3 4 5 6 7 9 11 12
4.治则--14 15 16 17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 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 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 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