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脾:调补脾脏。 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 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使 邪更盛,谓实实。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 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 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 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隔三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克的克我(己所不胜)关系 的脏腑进行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以上均应同时结合对本脏的气不足或有余加以纠正
以肝为例
隔一:心肝阴虚之心烦不得眠--酸 枣仁汤 隔二:木克土之久泻--人参乌梅汤 隔三:木火刑金之咳嗽--黛蛤散合 百合知母汤
讲 解
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医案选录】
张某,男,45岁,河南油田工人。2009年9月 2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肝炎一年余,曾多方治疗, 时减时剧,近半年来,肝区隐疼,乏力,腹胀,肝 功化验:转氨酶500单位以上,硫酸锌浊度14单位, 余在正常范围。虽常服保西药保肝药,并服中药柴 胡疏肝散加茵陈、板兰根之属,毫无寸效,肝功亦 不改善,因来求诊。查患者右胁下引及后背隐隐作 疼,偶有针刺感,疼处时觉微热,腹胀,食欲稍差 ,膝胫酸软,五心烦热,尿微黄,大便正常。脉微 细,舌光红微暗无苔,两颧微红。肝上界正常,下 界右胁下2厘米,剑下3.5厘米,质稍硬,压痛(+) ,脾未能及。
第3、6条--四诊举例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 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 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 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 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 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回顾
阴阳的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阴阳相互
资生消长,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这是正常
的生理现象。人体阴阳升降保持平衡协调,也 是阴阳运动的机制之一。
分析
“厥阳独行”
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 为什么医生会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呢? 正像李士材所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 误补益疾。”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掌握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应以整体观 念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 除治已病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 腑,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蔓延。这就是“ 治未病”的思想。 2.掌握虚实异治的原则。脏腑之间的虚实 异治,还应考虑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般而言,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 ,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 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分 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1.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2.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观点
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词解
未至而至:前面的 “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 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 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 正当雨水节。
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 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如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规 律,有益于万物生长,人也是适应环境 变化而健康生存。若气候与时令不符本 既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病。
谷饪之邪
隔宿不化
居中 从口入 食伤脾胃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辨治要领与思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症状和 体征,推测疾病的病因,从而为 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这种思维 方法,为后世的病因辨证及审证 求因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发展起 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10条
问曰:经云‘‘ 厥阳独行” , 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 厥阳。 名词: 厥阳—阳气偏盛之极,孤阳上逆。
仲景预防学观点总结
既病防变
原则
无病先防
早期治疗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 适中经络,未 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 流传藏府,即 风干杵经络…更能无犯王 医治之,四肢 先治未病之脏 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 实脾
原文 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 才觉重滞,即 摘要 竭乏,服食节其冷、热、 导引、吐纳、 苦、酸、辛、甘,不遗形 针灸、膏摩,
说明肝病易传脾,治疗肝病时须要照顾补
脾,使脾气健旺,防止肝病相传。
讲 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 规律传变 《素问· 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 , 则各传其所胜”及《素问· 五运行大 论》“气有余 ,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 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 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仲景三因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伤七情
主 要 内 容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外感六淫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房室金刃虫兽 饮食跌仆
立论依据
脏腑经络分内外 客气邪风为主因
内伤外感分内外 三因无主次之分
原文第2条
【辨治要领与思路】
1.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 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 调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8条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 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 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 而太过也。
名词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 不正常气候。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 为导引。 疢难:chen《广雅.释诂》:“疢,病也”,疢 难,疾病也。
提要
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
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讲 解
杂病的发病机理
名词 ▲清邪:雾露之邪。 ▲浊邪:重浊之湿邪。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提要 论述了五邪的特性,中人的一般规律。
分析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大邪)大而散漫 寒(小邪)小而收引 雾(清邪)轻清 湿(浊邪)重浊
中表 中里 居上 居下
中于前 中于暮 伤于上 伤于下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 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 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 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 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木(酸) 水 火苦 金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 之子,子能令母实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 和中气
土甘
【解析】十七句的隔三治法:
隔一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生(母子)关系的脏腑 进行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隔二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克的我克(己所胜)关系的 脏腑进行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夏至
阳明 太阳
谷雨
少阳 阴 太
处暑 霜降
雨水
厥阴
少阴
冬至
反常气候变化
•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 五六月时 •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太 过
不 及
第13条--五邪中人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 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 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 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 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原文第2条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 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 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 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天人合一
· 客气邪风 邪 ·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中人多死
人即安和
讲 解
病因三条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为深为内)
-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是 杂病的基本病机
阳上行,有阴以吸之故升极而降 阴下行,有阳以煦之故降极而升
【辨治要领与思路】
此条以“厥阳独行”为例,提示了一
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是人体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的反应,也就是阴阳失调为杂
病的总病机。 ――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第14条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 表者,何谓也?师曰:病,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也。
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第一
金匮教研室
概 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经络 先后 脏腑
是杂病的总纲
基本内容
1.病因、发病及预防--1 2 8 13 2.病机--10
3.四诊举例--3 4 5 6 7 9 11 12
4.治则--14 15 16 17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 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 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 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上工 中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临床
当先实脾
疗效
较好
惟治肝也
较差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讲 解
1.治未病:五脏生理上存在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
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
2.如何治未病?
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辨证:属肝阴亏虚,兼病久入络,肝血瘀滞,况虚多而实少。 治疗:治当本《金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疗原则,并佐以化瘀。 处方:白芍12g、山萸肉9g、麦冬9g、生地12g、炒川楝10g、 焦栀子9g、白花蛇舌草24g、太子参10g、炙甘草6g、丹参18g、 三七3g、苏梗12g、炒麦芽15g。15剂,水煎服。 10月6日二诊:服前药后各证均显著减轻,现偶有右胁下隐痛 及轻度腹胀,下肢困,食欲亦增加,脉细略数,舌面有薄苔。 宗上方增太子参2g,续服15剂。药尽剂后各证消退,肝质较 前软。复查肝功完全恢复正常,上方加鳖甲18g,再服三十剂, 以善后巩固。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名词解析】
Leabharlann Baidu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 者,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治未病之人。
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勿令九窍闭塞;
理。
小结
■本篇第一、二条以极其简炼的语言,概述了仲 景的四个重要基本观点: 1、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或内、外环境失调所 造成的。 2、是发病学观点,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 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3、预防学观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 提出了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4、对病因的认识,强调了六淫的致病作用,确 立了以脏腑经络定内外,对病因进行分类的 方法。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 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 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 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隔三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克的克我(己所不胜)关系 的脏腑进行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以上均应同时结合对本脏的气不足或有余加以纠正
以肝为例
隔一:心肝阴虚之心烦不得眠--酸 枣仁汤 隔二:木克土之久泻--人参乌梅汤 隔三:木火刑金之咳嗽--黛蛤散合 百合知母汤
讲 解
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医案选录】
张某,男,45岁,河南油田工人。2009年9月 2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肝炎一年余,曾多方治疗, 时减时剧,近半年来,肝区隐疼,乏力,腹胀,肝 功化验:转氨酶500单位以上,硫酸锌浊度14单位, 余在正常范围。虽常服保西药保肝药,并服中药柴 胡疏肝散加茵陈、板兰根之属,毫无寸效,肝功亦 不改善,因来求诊。查患者右胁下引及后背隐隐作 疼,偶有针刺感,疼处时觉微热,腹胀,食欲稍差 ,膝胫酸软,五心烦热,尿微黄,大便正常。脉微 细,舌光红微暗无苔,两颧微红。肝上界正常,下 界右胁下2厘米,剑下3.5厘米,质稍硬,压痛(+) ,脾未能及。
第3、6条--四诊举例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 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 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 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 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 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回顾
阴阳的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阴阳相互
资生消长,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这是正常
的生理现象。人体阴阳升降保持平衡协调,也 是阴阳运动的机制之一。
分析
“厥阳独行”
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 为什么医生会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呢? 正像李士材所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 误补益疾。”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掌握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应以整体观 念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 除治已病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 腑,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蔓延。这就是“ 治未病”的思想。 2.掌握虚实异治的原则。脏腑之间的虚实 异治,还应考虑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般而言,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 ,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 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分 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1.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2.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观点
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词解
未至而至:前面的 “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 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 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 正当雨水节。
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 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如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规 律,有益于万物生长,人也是适应环境 变化而健康生存。若气候与时令不符本 既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病。
谷饪之邪
隔宿不化
居中 从口入 食伤脾胃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辨治要领与思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症状和 体征,推测疾病的病因,从而为 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这种思维 方法,为后世的病因辨证及审证 求因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发展起 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10条
问曰:经云‘‘ 厥阳独行” , 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 厥阳。 名词: 厥阳—阳气偏盛之极,孤阳上逆。
仲景预防学观点总结
既病防变
原则
无病先防
早期治疗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 适中经络,未 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 流传藏府,即 风干杵经络…更能无犯王 医治之,四肢 先治未病之脏 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 实脾
原文 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 才觉重滞,即 摘要 竭乏,服食节其冷、热、 导引、吐纳、 苦、酸、辛、甘,不遗形 针灸、膏摩,
说明肝病易传脾,治疗肝病时须要照顾补
脾,使脾气健旺,防止肝病相传。
讲 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 规律传变 《素问· 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 , 则各传其所胜”及《素问· 五运行大 论》“气有余 ,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 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 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仲景三因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伤七情
主 要 内 容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外感六淫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房室金刃虫兽 饮食跌仆
立论依据
脏腑经络分内外 客气邪风为主因
内伤外感分内外 三因无主次之分
原文第2条
【辨治要领与思路】
1.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 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 调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8条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 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 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 而太过也。
名词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 不正常气候。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 为导引。 疢难:chen《广雅.释诂》:“疢,病也”,疢 难,疾病也。
提要
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
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讲 解
杂病的发病机理
名词 ▲清邪:雾露之邪。 ▲浊邪:重浊之湿邪。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提要 论述了五邪的特性,中人的一般规律。
分析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大邪)大而散漫 寒(小邪)小而收引 雾(清邪)轻清 湿(浊邪)重浊
中表 中里 居上 居下
中于前 中于暮 伤于上 伤于下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 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 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 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 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木(酸) 水 火苦 金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 之子,子能令母实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 和中气
土甘
【解析】十七句的隔三治法:
隔一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生(母子)关系的脏腑 进行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隔二治法:
是针对与本脏有相克的我克(己所胜)关系的 脏腑进行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夏至
阳明 太阳
谷雨
少阳 阴 太
处暑 霜降
雨水
厥阴
少阴
冬至
反常气候变化
•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 五六月时 •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太 过
不 及
第13条--五邪中人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 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 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 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 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原文第2条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 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 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 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天人合一
· 客气邪风 邪 ·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中人多死
人即安和
讲 解
病因三条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为深为内)
-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是 杂病的基本病机
阳上行,有阴以吸之故升极而降 阴下行,有阳以煦之故降极而升
【辨治要领与思路】
此条以“厥阳独行”为例,提示了一
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是人体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的反应,也就是阴阳失调为杂
病的总病机。 ――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第14条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 表者,何谓也?师曰:病,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 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也。
脏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第一
金匮教研室
概 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经络 先后 脏腑
是杂病的总纲
基本内容
1.病因、发病及预防--1 2 8 13 2.病机--10
3.四诊举例--3 4 5 6 7 9 11 12
4.治则--14 15 16 17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 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 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 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 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上工 中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临床
当先实脾
疗效
较好
惟治肝也
较差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讲 解
1.治未病:五脏生理上存在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
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
2.如何治未病?
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辨证:属肝阴亏虚,兼病久入络,肝血瘀滞,况虚多而实少。 治疗:治当本《金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疗原则,并佐以化瘀。 处方:白芍12g、山萸肉9g、麦冬9g、生地12g、炒川楝10g、 焦栀子9g、白花蛇舌草24g、太子参10g、炙甘草6g、丹参18g、 三七3g、苏梗12g、炒麦芽15g。15剂,水煎服。 10月6日二诊:服前药后各证均显著减轻,现偶有右胁下隐痛 及轻度腹胀,下肢困,食欲亦增加,脉细略数,舌面有薄苔。 宗上方增太子参2g,续服15剂。药尽剂后各证消退,肝质较 前软。复查肝功完全恢复正常,上方加鳖甲18g,再服三十剂, 以善后巩固。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名词解析】
Leabharlann Baidu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脉者, 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 者,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治未病之人。
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勿令九窍闭塞;
理。
小结
■本篇第一、二条以极其简炼的语言,概述了仲 景的四个重要基本观点: 1、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或内、外环境失调所 造成的。 2、是发病学观点,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 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3、预防学观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 提出了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4、对病因的认识,强调了六淫的致病作用,确 立了以脏腑经络定内外,对病因进行分类的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