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选】

合集下载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桂11-26/宋无】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木通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当归四逆汤。

一冲过来路都是很重要的方子,今天是在飚车啊。

条文我们先顺一下,因为〈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条文是桂林本独有的,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当归四逆汤第一次出现是在〈厥阴篇〉,不是在这里。

不过我觉得,〈少阴篇〉有这一条也好。

它说「少阴病,脉微而弱」,首先同学记得一件事,当归四逆汤证的「标准脉」就是:那个脉啊,弱到你几乎把不出来,也就是这个脉「隐隐约约」的快没有了,这种时候,上中下三部都是这样子的,你就要先想到当归四逆汤。

然后,它说「身痛如掣」,这个「身痛如掣」,就让当归四逆汤的「身体痛」,跟附子汤、真武汤都分开了。

「身痛如掣」的这种身痛,临床上在得少阴病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会。

这个人在床上,不动的时候不痛,动的时候会觉得扯到一下而痛。

虽然不一定是你们常见的,我倒是有这样的经验过。

在阴证感冒的时候,「动一下,会扯痛」这是有的。

那你说,这样的一个病机来讲,到底要算是少阴还是厥阴?严格来讲是「厥阴」,可是以症状来讲,往往那个人是先得少阴病,然后,发现自己有这个状态。

所以在少阴病来讲──我们先不要用到那么厥阴的讲法──少阴病这人体质就是偏虚偏寒,那他如果寒到血分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状况。

如果他寒在气分的话,气分是「无形的身体」,除了十枣汤证的痰水那一类的东西扯到之外,纯粹的虚寒,不太会被扯到的。

但是寒到血分、血管特别寒的人,那是有形的身体,一扯到,就会有痛的感觉。

它说这是「荣卫不和」,我想「荣卫不和」也是个象征的讲法。

就是血管外面跟血管里面,有了一种差异,这个差异,当然严格来讲,也是「厥阴病」比较会有的「阴阳分裂」。

能量都在气分那一边,血分这边已经冷到整个没有能量了、快冷死了。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他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吴茱萸vs.附子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小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小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柴胡剂与少阳病关于柴胡汤,开始跟同学分辨主证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我教小柴胡汤大概的规划。

我在想啊,课上成这样,有些同学可能会怕,感觉这个课,好像教一辈子也教不完。

但我教柴胡汤会教得比较多一些,是因为我想借着仲景的柴胡汤,把历代的一些柴胡剂都跟同学顺过一遍。

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好了,中国现在还有在使用的方剂大概有三万首,三万首方剂之中,柴胡系的方剂占了八千首,所以如果在教柴胡汤的时候,能够把柴胡系的方剂总纲,带过一遍的话,等于是帮各位把中医学整个版图中,十五分之四都处理掉了。

我觉得花三星期处理掉十五分之四,应该还不算太亏。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张仲景的柴胡汤,尤其是小柴胡汤,提示了后代医家柴胡剂的使用可能性,可是,反过来说,为什么后代的医家,有小柴胡汤不用,要再去创出另外那八千种的柴胡汤?为什么?这一定是因为小柴胡汤,有它不适用的地方。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有它的适用范围,在其他的状况下,医家会照实际遇到的状况,创造出更好用的方,比如说: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等……学这样一块版图,虽然会是要来扫一遍时方的柴胡剂,但它也可以反证「经方的柴胡剂在做什么」,这样才比较容易决定在这么大的一个疾病类型中,什么主证要用什么汤,能让我们用得准一点。

今天的时间,我们只能教一些些小柴胡汤的绪论,也就是少阳证的部分,我们只能介绍一小部分的「少阳是什么?」,比较详细的少阳是什么,这要等到我们连同《难经》、《黄帝内经》,以及孙思邈关于胆、三焦、肝的一些说法一起整理出来,会比较能引经据典地,处理「少阳是什么」这个主题。

那么,在众多柴胡剂中,滋阴养血的柴胡剂,那其实比较偏当归芍药剂,柴胡只是点缀的,我这次先不会带到;我们这次先带所谓「疏肝解郁」的柴胡剂,我们会从傅青主跟陈士铎的方剂里面,去抓出一个用药规律,等到我们熟悉这些规律以后,之后读到其他时方的柴胡剂,也会很容易理解。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一)1.1.1 开讲寄语就是想跟各位同学把话先说在前面的。

就是医术这个东西呢,它既然是一门技术,也就是我们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那当然是一个慢慢练出来的东西。

那我不希望有人,哦,不是,其实我希望不希望的范围也不是在你们身上啊,是在我自己身上。

就在我自己的人生体验里面呢,我会真的觉得,医术这个东西你一点点进步是一个蛮好的过程。

那就像有的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病人,一些状况,我觉得我不会医,那就在这当下,我就承认我不会医。

那可能我继续照我的计划读书。

然后读了一年、两年之后,我再看到同样的病,我忽然发现,我已经可以处理得蛮顺手了。

那就是你总体的这个治疗的能力的提升,那这就是我所相信的医术。

那,有一些这个学医的人哦,心里头肯定有一些寂寞吧。

对于一些病,会想要一些专病专方——就是反正癌症就吃这些药就对了,或者反正感冒就吃这些药就对了。

那我觉得专病专方,那只是一种对于成药的选择,并不能算是我们自己的医术的一部分,所以,我呢,就比较希望同学,就是我们这样子慢慢读,慢慢进步就可以了,那有些东西就不要太急。

因为就像我曾经有一次在我自己的部落格上面吧,我有跟一个人,讲了一些重话。

就是当有一个同学,一个网友,他在说,他觉得他这个治感冒啊学医学得可能有一些时间了,感冒还医得都很不顺手,那觉得,好像自己不用功啊,或者是不够聪明啊。

那,我回忆起来,我当初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曾经在那个时候,我发下一个我觉得很大的志向:“我要在两年以内呢,学会怎么医感冒。

”结果,我实际上呢,我大概摸了四年吧,才把医感冒这件事情处理得比较熟悉。

但是,除了用功不用功之外,其实还包括人生体验。

就是很多病,你要病过了,你才知道是书上写的那种感觉啊,不然的话呢,总是觉得不很贴切,印象很不深,对不对。

那读书不要时间,生病也要时间啊。

那这个治感冒这件事情呢,我觉得用四年的时间来慢慢熟悉它,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过程。

而你想要更短,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更短,就像是我对这种心情呢,就有点像是我从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好像是中文系的系主任来演讲吧,那我问了那位老师一个问题,说,我的现代诗哦都觉得写得不好,怎么办?然后,系主任就瞪我一眼,然后就说了,那是因为你很骄傲啊。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编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精编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马象仕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

〔#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

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

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

1【白虎加地黄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地黄六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桂枝一两人参三两芍药二两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3【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白蜜煎方】人参一两地黄六两麻仁一升白蜜八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9【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匙,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10【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一升枳实一两半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1【白术茯苓厚朴汤方】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2【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一两附子一枚(炮)甘草二两(炙)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擘)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0(下)桂林本7-22至7-31条【含:桂枝汤推扩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10. 【7.27】、【7.28】:不要医疗过当。

【7.28】大汗之后。

复下之。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久久小便必自利。

「大汗之后。

复下之」,大汗之后,又用了下法,但这里不是医坏,因为有的时候表邪用发汗法,有些表邪转到里面,变成阳明腑证,所以要用下法,这是一连串,不是误治,但是即使不是误治,病人又出了一身大汗,又狂拉,津液一定是受损很多,身体的水份一定不够,经过了这么多的疗愈的过程,如果病人跟你讲:「我好久都没有尿了?」,你应该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他已经受了很多的损伤了,所以要等到身体自我疗愈的机能回来,肠胃重新地吸收水份,再慢慢地产生津液,再转输到津液该去的地方,然后再有尿,这是理所当然的。

张仲景就说:「如果这样的疗愈过程之后,患者尿不太出,这是津液跑掉太多了,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久久小便必自利。

」,就是不要理它,不要做什么干涉,等等看,小便就会回来了。

宋本「久久小便必自利。

」是写「后小便利者」,就是以致于后来小便回来了,病就好了。

【7.27】、【7.28】是身为医者很容易鸡婆的地方,比如说医一个病人,医到感冒快差不多了,折腾了两天总算差不多了,患者说:「我尿不出来。

」,你就心想「又有可以开药的机会了」,就给患者吃利尿的药,这会害死人,因为患者已经损伤两次了,再利尿一次,就是第三次了,病就很难好了,很惨。

所以张仲景在提醒医生不可以多事到破坏到人体自然的疗愈的机能,比如之前看到这患者又发汗又拉肚子,患者已经很虚了,如果再让处于自我疗愈的阶段的病人,你觉得他血虚、阴虚,所以补血滋阴:地黄、石槲、麦门冬、生地黄、玉竹、西洋参都下去,这样子病人不会得到滋养。

因为身体恢复运作,微微的阳气要走通全身,达到疗愈的效果,这时候很怕阴药把这微微的阳气浇息掉,这时候如果滋阴,就把身体可以走通的这些能量都纠缠到没有辨法疗愈,这时候如果因为之前损耗了津液,而随意的投以滋阴的药,会把病人害死。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1)──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人的内脏是会互相传达讯息的,当这个传达讯息的过程变得很混乱的时候,内脏就会开始失调。

这样子的状况发生的时候,我们说柴胡汤这个药方的功能,是帮一个人「调畅气机」,让这个人身体的气,能够舒畅、不要郁闷。

其实「郁闷」,我觉得以西医的「人体自我沟通系统」来讲,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一般说一个人气郁不舒畅、吃东西就浑身到处不舒服,几乎就是一个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可以医得不错,或是这个方剂衍生出的类似的方剂。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在干什么?我们之前教枳实的时候有教过「提垂汤」对不对?还有在张仲景的治疗妇人的方子里,有一个方子叫做枳实芍药散,一个妇人生完小孩之后,肚子绞痛,怎么办?肚子绞痛,经方一律是用芍药对不对?因为芍药可以让收紧的平滑肌放松,那消化道的脏器是平滑肌、子宫也是平滑肌,所以都可以放松。

可是为什么妇女月经痛,可以用小建中汤,而妇女产后腹痛,就要用枳实芍药散呢?这是因为产后的人,子宫要收缩成原来的状态的,用了芍药,一直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就不能复原了,所以怎么办?加枳实,也就是说,芍药让平滑肌放松,枳实让平滑肌收缩,这两个药是互相帮忙,又不互相抵消的,所以它又能做到放松、又能做到收缩,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里面为什么要有枳实?这是因为它好像在帮内脏做马杀鸡一样,该松的地方要松、该紧的地方要紧,大概是这样的。

柴胡大概是以少阳区块为主要舞台,去调和一个人的少阳区块,也就是一般中医术语的「调畅气机」。

二.小柴胡汤的功能少阳那么,少阳区块还牵涉到另外一件事,就是「柴胡证」的少阳区块。

光是柴胡跟甘草两味药,其实就构成小柴胡汤的主结构了,因为小柴胡汤里的其他药味,都是可以拔掉的,只有柴胡跟甘草不能动,所以柴胡跟甘草就已经是小柴胡汤结构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也含有这个柴胡剂主结构。

当然古代《辅行诀》的小柴胡汤是没有去芍药的,那不去掉芍药的小柴胡汤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帮到的事情会更多。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6)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6)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6)1.【7.32】当做是倒装句,顺句是「发汗若下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7.32】发汗若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若下后」(宋本分成两条,下面的内容都一样,前面的内容,发汗后一条,下后一条,桂林把两条都放在一起,这是可以的),就是发过汗后,或用过下法后,不可以再用桂枝汤,这句话逻辑是完全不通,再下之后如果气会上冲,抗抵力还有作用,当然还是可以再用桂枝汤,用过下法之后,如果他还是一个表虚伤风的证,用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说当用过汗法后,就不要再用麻黄剂,如果发过一次汗,病邪没有发干净,第二次发汗就用桂枝汤,所以【7.32】的逻辑是错的,一般的读《伤寒论》的,就把这条当做张仲景常用的倒装句的句法,就是发汗后或下后,有于以下这些证状,不可以用桂枝汤,整条变成「发汗若下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就是一个人经过汗法,或是下法之后,如果那个人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就不要再给桂枝汤了。

「…而喘」「喘而…」的这些条文,要稍为做一个连属,比如说「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闷」,是用麻黄汤,而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都有喘证,好几种以喘为主证的方子,跟麻杏甘石汤要如何分辨?临床上要花心思。

2.石膏、白朮跟苍朮都可以制衡麻黄的发汗功能麻杏甘石汤的基本组合,麻黄可以把肺里的邪气逼出来,石膏可以清热,有了石膏,麻黄发汗的力道也不会太强,一般蛮可以把麻杏甘石汤当做标准的石膏麻黄的比例,用了半斤的石膏搭配上四两的麻黄,其实病人吃了几乎不会发汗,上次教白朮跟苍朮也有讲,朮如果多于麻黄多少比例,就不会发汗,石膏、白朮跟苍朮都可以制衡麻黄的发汗功能。

但是有一个情况下,它的制衡效果不会很明显,就是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里,石膏会发石膏的汗(阳明汗),麻黄会发麻黄的汗,大青龙汤虽然麻黄的发汗会受到石膏的制衡,但是说不定还是会出很多的汗,如果有里热,属于肌肉里面的阳明热,石膏会把它逼出来,大青龙汤的出汗,就不太看得出石膏麻黄互相牵制药性的作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03)--重审桂枝汤.正文时间:2011-3-5 19:24:23 点击: 1487重审桂枝汤.正文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般所言的「万方之祖」,「桂枝汤」,也就是敦煌遗卷《辅行诀》中的「小阳旦汤」。

首先,这个病「太阳中风」是怎么得的呢?一般而言,会得「桂枝汤证」的人,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

也就是「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像「吹绉一池春水」那样,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浸入肌肉里面去复制它自己了。

而人体中运行的「气」,在这里可以大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荣)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

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足太阳膀胱经」中的「寒水」之气。

一般分辨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二分法,就是说桂枝汤证是「风伤卫」,而麻黄汤证是「寒伤营」。

风气是克土气的(风=木,木克土),所以直接会欺负在肌肉上(肌肉属脾土),侵入人的「卫分」(「分」在这里是「份位」,也就是范畴、领域的意思。

),而「麻黄汤证」的寒气是沈实凝重的,所以窜入人体时它不会像风气一样一大片松松地来,而是像针尖一样刺穿进来,或者直接穿入「营分」,或者直接「同气相求」,附着于属性同属于水、属肾的「骨节」之中。

简单来说,桂枝汤证就是风邪(五邪的属性,容待下一章再论及)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骨节的一种状态。

因为卫气被搅乱了,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表阳虚,所以汗流得出来,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

而因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一再吹到风,身体就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感到很不爽快,也就是「恶风」。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0桂林本7-22至7-31条【含:桂枝汤推扩用法、干姜附子汤、桂枝新加汤】〔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08/02/17第二十二讲〕1. 桂枝汤的走法重新讲回桂枝汤调荣卫(或营卫)的过程。

桂枝汤是最早讲的汤剂,桂枝汤的基本结构,桂枝汤方子的走法,很像从人体的太阴区块开到太阳区块去,就是足太阴脾经跟足太阳膀胱经,桂枝汤的药性,当被人体吸收时,是最先从脾胃被吸收,脾吸收后的东西,先被送到心脏,桂枝汤里的桂枝,可以从心脏里沿着动脉的血管走出来,(桂枝本身是一种袪风的植物,中国的本草证明,如果把肉桂的树枝做成钉子,钉到别的树木,别的树木就会死掉,木之气就是勾芒之气,也是风之气,所以桂枝能够把风气解掉),如果桂枝不用药去引导它,它就会在血管里面,这样的话,桂枝汤证是卫分受风,血管里走的是营气,血管、脉管里是营气,血管、脉管外才是卫气,要把桂枝袪风的效果带到卫分来,就必须加上生姜,(因为生姜是一个在地底下长,每一个分叉都很接近直角,是会分叉能量的植物,所以中国古时就说,孕妇如果吃太多生姜,生出来的小孩手指头会多一个,因为能量会分叉掉),这样的方法,让桂枝的药性被生姜分叉,才能走到卫分去袪风。

桂枝把血液往外打,芍药就把血液往里面收,芍药能放松平滑肌,平滑肌一放松,这地方的静脉就会放松,平滑肌是构成内脏的肌肉,就会把静脉血拉回来,芍药把血收在身体中间的部份来养血。

生姜这种让桂枝能量能够更分叉走到更外面的药物,跟生姜相反的药就是大枣,也就是在桂枝汤的调节,可以看出来生姜.大枣的药性。

人体接受药物跟食物,好象味道愈浓厚,会比较走进里面,走进下面,味道比较辛辣、粗糙,会比较走到外面,所以有些药物是往外往阳的方面走,有的药物往里面往阴的方向走,生姜吃起来真的要比桂枝辣,能够把桂枝的药性更往外推一点,这是一点,可是桂枝汤有一个跟生姜相反的药物,就是大枣,生姜是一种袪赶水气的药,可是大枣是保住水气的药,中国本草学家就会说:「大枣是榨不出汁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下)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下)(十四)桃花湯桃花湯時機短短的主證【桂11-27/宋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

若一服愈,餘勿服。

【桂11-28/宋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方見上)我們看回〈少陰篇〉的條文,今天從十一之二十七條的桃花湯看起。

桃花湯這個方子呢,這個方是很好用的方,但是它也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範圍「非常窄」的方。

它的道理很單純,我並不需要解釋太多,可是,同學一定要記得:桃花湯證是非常容易抓錯的一個湯證,這要小心一點。

因為桃花湯的條文寫什麼?少陰病,下利便膿血。

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後拉稀裡面開始帶一些黏黏的東西,然後開始帶一點不乾不淨的血絲。

病人是不是少陰病?「哦……我拉到都沒有力氣……」那聽起來很少陰,於是我們就這樣子開下去了;吃壞倒也不至於,但,也並不是這樣子就一定會對。

也就是說你要用桃花湯之前,你必須把幾個跟桃花湯證很類似的病症分開來,所以我們要先把不一樣的東西梳理開。

我們如果要說桃花湯證它本身的病機是什麼的話,我們把十一之二十八條一起看,因為十一之二十八條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它的病機,它說少陰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就這個人得了少陰病以後啊,他又繼續拉著拉著拉著,桃花湯證的出現,通常是這個過程,首先這個人的拉肚子是冷利,不是熱利,所以他可能是拉理中湯證的拉,可能是拉四逆湯的啦,可是不會是那種又熱又臭的那種,這我們要先知道哦,是從「寒利」先開始的。

這個人先是水瀉,水瀉了三四天之後,他的下焦越來越寒,我們在〈太陰篇〉就講了,〈太陰篇〉的人越拉人越虛,越虛人越拉,再虛下去命門火都拉掉了,那就進入〈少陰篇〉了││這樣一個流程。

那他這樣子拉著拉著,到後來,原來水瀉是水水的,現在開始變得滑滑的,然後滑滑的之後,變得開始帶血了。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4中医牙科导览──从细辛的药性岔题──〔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三段第六节〕在中国古方里,细辛常出现在治疗牙病的方子。

现在我们都知道细辛有驱风驱寒的药性,那,为什么牙痛明明是牙根发炎,却要用驱寒驱风的药来治疗呢?这个问题可以当作是关于中国医学的小专题来讨论。

首先,我们看看中医对于牙痛的认识:中国人在对待牙痛的时候,常会说,上牙的牙痛是属于胃,下牙的牙痛是属于大肠,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说法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灵枢经》。

《灵枢经.经脉第十》: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它说,手阳明大肠经有一条分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足阳明胃经有从鼻子外侧跑到上牙床里面。

所以在《黄帝内经》的思考框架里面,中医就会说:如果是上牙有问题的话,大概是胃经经过,下牙有问题是大肠经经过。

这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里面,但张仲景的医学并不完全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里面,所以,用细辛,比较是经方的思考,不是《内经》的思考。

《灵枢经.杂病第二十六》:齿痛,不恶清飮,取足阳明。

恶清飮,取手阳明。

在《内经》的另一个篇章里,它又说,如果牙痛是不恶清饮,就是牙痛但蛮喜欢喝冷饮、不怕冰水,那就代表这个人的牙痛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可能是胃经有热,需要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子清胃热。

如果是不喜欢喝到冷饮料的牙痛,那表示牙痛的原因是来自于大肠经,那当然有些历代注家就解释说,如果是大肠经的病,那就比较不会口渴、想喝冷的,但如果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像是白虎汤证,人会有身体燥热、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觉。

甚至也有人会把前面这两段加在一起,说上牙痛会比较爱喝冷水,下牙痛就会比较不爱喝冷水,这样的论点也存在。

当然牙齿到底是属于骨头、属于肾,这同样是基本中的基本。

所以牙齿的病,要算成是肾也对,只是在《黄帝内经》的范围内,讲到蛀牙会讲到手、足阳明经,讲到肾的话,会比较是牙齿枯槁那种,直接关系到牙齿的荣衰会比较讲到肾,蛀牙比较不常讲到肾。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4)仲景的补药路数最安全也最险:虽然虚劳体质多伴随发热、口渴等症状,后世医家多以清凉滋阴补,这是对病状妥协、好让病患感觉舒服,但仲景不妥协,所以会发现,仲景的补药有时候会有一点危险,以病人的体质用到这么暖的药,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舒服的后遗症,但相对而言,仲景的选择反而是比较安全的补药,因为吃补药不当可能会导致邪气束在里面,让很多病都治不好,就像熟地黄如果使用不当会把很多邪气黏在里面,像人参、黄耆也会束到人,故从长期来看,仲景补药的路数是比较稳的。

例如桂枝龙骨牡蛎汤可以处理遗精早泄的问题,一般都用固涩的思维处理,但研究经方的学者就会觉得它让身上的营养去到该去的地方。

一般补药都要兼顾补泻同用,才不会补太过而闷在里面,所以肾气丸用地黄补肾就要用泽泻泻肾,用山茱萸补肝就要用牡丹皮泻肝。

这种思维就对后世医家有很多启发之处。

但也有推翻这个思维的例如张景岳的左归丸、右归丸,就把泻的药拿掉,看起来比仲景补药更补,但吃久了就觉得有些闷住。

症状与药方的重整虚劳的篇章脉证很乱,需要拆解后重新整理。

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描述虚劳体质的哪一句话可以对到桂枝龙牡汤、小建中汤或肾气丸?二、关于虚劳的许多零碎的情报,究竟要合乎几句话才可以决定那是虚劳体质?例如仲景说虚劳人消化功能不佳、容易拉肚子?但如果一个人容易拉肚子,可不可以就断定他是虚劳人?其实仲景这种写法读久了就会发现,关于虚劳的症状,在临床上不太一定要用哪个方?例如老人家脚软无力,就不一定是桂龙牡或肾气丸。

补药的基本禁忌,就是感冒不可吃肾气丸,但小建或桂枝龙牡就不必管是否感冒。

像有一麻黄汤症的感冒又手脚冰冷,先给四逆汤让手脚暖回来再用麻黄汤发汗,一天就好了。

薯蓣丸是给三天两头就感冒的人吃。

感冒的密度频繁到没有机会吃补药。

虚劳与其他病症的区分例如虚劳跟水毒到底如何区分?到底要吃真武汤还是小建中汤?现代人的体质很多都是阳虚阴实到极点,一出手就很适合四逆汤、白通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可是那又对不到仲景虚劳的范围了。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下)栀子汤系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栀(栀/卮/枝)子中品: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么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着,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JT认为干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栀子泻郁火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它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什么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郁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象有什么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姜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象散不掉时: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面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根,例如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民初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马象仕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

〔#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

〈#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

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

用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

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

「阳秘乃固」,一旦脾胃之气、元气不够时,脾胃阳气不够时,就不能收摄别的地方的阳气,于是热气会一直上浮,脾胃之气则虚冷下陷,形成〔#7.53〕栀子干姜汤证。

栀子干姜汤证和心肾不交无关,而是虚热上浮,脾阳下陷。

栀子干姜汤方用干姜镇固脾阳,用栀子降虚热。

「栀子干姜汤证」无心肾不交的问题,故无「心中懊憹」的症状,只有身体热烘烘的,心中微烦;例如睡觉时还一直想事情,睡不着觉。

「栀子干姜汤证」没有胸口的感觉,而是觉得热气飘飘的,像喝酒喝到上喉的感觉(喝酒时人已醉茫茫,故不知「烦」),此时人还很清醒,所以会觉得烦。

〈#7.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这先不必细分厚朴、枳实的药效。

厚朴、枳实一起用时能让肠胃动起来,把堆积的食物往下拉、带下去,这是很基本的结构,以后会常常遇到。

至于厚朴、枳实的剂量等教承气汤时再比对,现暂略。

△〔#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主证难抓。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这个方子有心烦,有腹满。

心烦,就用栀子清心火,腹满,就用厚朴枳实把食物带下去。

为何不用的豆豉呢?因为当食物下不去的时候,豆豉却是往上托,是上行的药,方向性不对,所以不用豆豉。

桂林本#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在宋本是叫做「栀子厚朴汤」,两者用药相同。

当有消化不良,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滚来滚去,觉得满烦的等情形时,这样子就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吗?#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各个症状分开来看,好像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太好抓。

要抓得好一点,不如想像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三个症状是连结在一起的。

也就是,心烦、肚子胀、在床上滚来滚去,三件事是一起感觉的。

什幺叫一起感觉的?就是觉得肚子胀à所以心烦à心烦所以在床上滚来滚去睡不好。

三个症状如果拆开来,就不见得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药物组成为「栀子3钱、厚朴6钱、枳实6钱」。

以上栀子汤系的辨证介绍完毕。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7.54〕宋本无「大便」二字。

〔#7.54〕是说「如果病人一直以来有拉稀习惯的话,不可给他栀子汤」。

Why? 例如,太阴篇有某某病时用芍药,大黄,也是说如果之后拉肚子的话,则芍药、大黄要减量,因为这两味药会使大便更稀、更软、更易拉。

栀子也是凉润的药,故有此问题。

有些寒药并不会让人拉,比如说,黄连、黄柏都是又寒又燥的药,却有止泻的效果。

得栀子豆豉汤证的人,有干燥的身体感,而栀子、豆豉都是润的,所以会让人拉。

芍药在时方是泻小肠火的药,栀子能清心火,也等于清小肠火。

脾阳不够的人,用了苦寒而润的药,一润之下会使脾更虚,更易拉。

肠子不吸水,主要是小肠(小肠吸水多,大肠吸水少)。

小肠不会吸水,用清心火的栀子,会使小肠火变弱,反更容易拉。

怎样提防呢?用栀子干姜汤,或用栀子干姜汤加茯苓,因为茯苓或五苓散系的方子能补小肠火,令小肠有能量。

栀子汤酌予加挂茯苓、五苓散或干姜都可以。

由于栀子汤临床剂量不必很重就有效,不会使人吃到拉肚子。

栀子是寒的,干姜是热的,两味药加在一起,药性会不会对消呢?中药还好,中药有一些药性不太会对消。

栀子干姜汤还好:栀子泻栀子要泻的火,干姜暖干姜要暖的脾胃。

因为每一味中药的作用点不一样,它会自己去找它要作用的地方;所以往往一个汤剂里面同时含有寒药与热药时,还是能分别发挥功能。

今天天气很热,在外面走一走,晒晒太阳,回家后说不定就有栀子汤证出现,睡觉时就感觉得出来。

〔#12.39〕「枳实栀子豉汤」和〔#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这两个方剂只差一味豆豉与厚朴(※〔#12.39〕「枳实栀子豉汤」治「大病差后,劳复者」,就是病才刚好就上工,忙了一天,又开始烧起来),似可由此看出豆豉与厚朴有何差异。

其实不然。

因为〔#7.49~#7.50〕各栀子汤方,豆豉都是用4合(0.4碗),可是「枳实栀子豉汤」方的豆豉剂量是1升(1碗),可想而知,这一帖药的药性就变成宛如日本的味噌汤,用「豆豉」把气散布全身,以豆豉为主,反而其他药物不能突显它的效果。

含有栀子的方剂:栀子柏皮汤(#9.84;治黄胆类的病;组成:栀子豉汤去豉,加黄柏、甘草)、栀子大黄汤(#9.87;治酒疸,喝酒喝到生病)、茵陈蒿汤(#9.60 治发黄的黄胆病)、大黄硝石汤(#9.89;治发黄)。

豆豉臭臭的不好吃,有替代方案:如前述之日本「利膈汤」以附子、半夏代替豆豉。

《活人书》的「栀子乌梅汤」以乌梅代替豆豉(※乌梅:可生津止渴,有类似豆豉的效果)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栀(栀/卮/枝)子中品: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幺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着,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JT认为干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栀子泻郁火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他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什幺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幺意思呢?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郁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像有什幺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姜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像散不掉时: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面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因此栀子消肿消炎的效果很好。

栀子药材的选择:仲景方如果用到栀子,用生的栀子即可,不用加工,到药房直接买栀子即可。

后代方如果指定用炒焦的栀子、炒黄的栀子:栀子在药房又可分成炒到微焦的,与炒到全部黑的;如果古代说是炒黄的「炒栀子」(栀子炒过比较不寒),药房给的是已经炒成黑炭的,那就变成栀子炭了。

很多药烧成炭就变成止血药,寒凉的药性就改变了。

在台湾买炒栀子会买到焦栀子,炒成炭的栀子就变成止血药。

流鼻血拿烧成灰的栀子吹到鼻子里面,能止血。

如果买不到「炒栀子」,就直接买「生栀子」自己用炒菜锅炒一炒即可。

栀子主「面赤、酒疱皶鼻、白癞、疮疡」。

(酒疱皶鼻即酒糟鼻)脸上长青春痘或皮肤表面乱长东西,可能是体内有热邪。

皮肤的病可能是肺里有热邪,酒糟鼻可能和肺或胃有关。

栀子配生姜能退胃热。

内脏的热气发作在皮表或脸上时,对这一类牵扯不清的热,可用栀子。

※代表性的治酒糟鼻的方见宋许叔微《本事方》,拿老山栀子打成粉,和同量的蜂蜡熔在一起做成蜡丸;每颗蜡丸如弹丸大。

像口香糖般嚼食,可配茶或配酒,约半个月至一个月就可慢慢拔掉酒糟鼻的火。

要现代人去嚼腊恐怕不容易。

这些听听就好了,因为栀子的用途太广了,乃至于JT觉得在课堂教什幺也不是办法,不如去了解栀子的特质是什幺,然后看别的医方怎样使用它。

比如说明代《普济方》:若想用栀子治青春痘、敷脸可下载档案或到图书馆借阅《普济方》,其中有一本是讲敷脸药,有几百个敷脸药,有哪些方用到栀子,就可以了解栀子在某一类方子有特效。

由于栀子的用途太广,JT大概介绍了栀子的药性,同学以后自己看别的方剂,或临床上怎幺用这味药,自然能够理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