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欧阳学文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 I)寝(q 丫n)藻荇(x 1 ng)竹柏(b a 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尔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亦未寝: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
(2)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轼、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之迟辟智美创作一、注音.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处所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外;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而已”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染纤尘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4)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址: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4、这篇短文,对澄彻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那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而已.B.暗示了作者为年夜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发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年夜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暗示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布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五、简答题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逼真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如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如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逼真,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静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自己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缔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解脱繁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暗示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固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埋怨.3、对“闲”字的理解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那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括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暗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8.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解:相与步于中庭步: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相与步于中庭于:盖竹柏影也盖: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2:理由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年夜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1、读准字音:藻(zǎo)荇(xìng)2、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1、词语:①解衣欲睡:欲,筹算、将要.②月色入户:户,门.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外;耳,而已.三、主题: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而已!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分歧的表达方式划分条理,并写出各条理年夜意.* 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址、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暗示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难过和苦闷.)5、文章暗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如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浓艳.点染出一个空明澄彻,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布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那时怎样的心境.布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分歧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年夜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如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整齐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翰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谜底)《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一、基础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年夜家”之中.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暗示了作者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8.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址:人物:事件:《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⑴解衣欲睡解:⑵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布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那时怎样的心境.布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分歧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暗示作者自豪自慰又难过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如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如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年夜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暗示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⑶相与步于中庭于:⑷盖竹柏影也盖:⒉解释加点词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②念无与为乐者与: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如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第五套题谜底: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介入,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难过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暗示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浓艳.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静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缔造出一个不染纤尘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目设计者:六店低级中学老爷子一、填空: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谜底: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染纤尘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2、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谜底: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址:,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谜底: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址: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谜底:拟人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谜底: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年夜家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谜底:月光竹柏影比如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谜底: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8、第二段可概括为:谜底:庭中月色.9、本文的点睛之笔:谜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谜底:空明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谜底: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12、文章不单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谜底:“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谜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谜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谜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6、唐宋八年夜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绩.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谜底:(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谜底:(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谜底:(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谜底:(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谜底:(只是)我们(而已)6、月色入户谜底:(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谜底:(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谜底:(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谜底:(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谜底: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谜底: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而已.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谜底: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四、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谜底:A(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谜底:A(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谜底:B(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谜底:D(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而已.B.暗示了作者为年夜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发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年夜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暗示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谜底:B(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如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浓艳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那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括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谜底: B(7)、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A 范仲淹《岳阳楼记》B 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谜底:C。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汇编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7、解词。
(1分):念()8、翻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2分)答: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三)(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步: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答: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二、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试题(2015-2018)(含答案)

一、(2013年沈阳市)【甲】记承天寺夜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二、(2013年徐州)【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 (思念)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写景:写庭中景物;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境界6、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我很钦佩苏轼的虽被贬谪依然乐观旷达,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描绘美好的月色;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身处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而是学会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摄影等高雅活动排遣抑郁,去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13、岳阳楼记中作者感慨“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哪句话表达意思与此相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感;14、“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乐”有怎样的内涵1、与朋友一起欣赏月色之乐;2、为了排遣抑郁而苦中作乐;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庭下……盖竹柏影也”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12.②、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9.甲文水陆草木之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4分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4分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描写方法;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闲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仙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山东淄博卷2007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8、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19.B评分标准:3分;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中考题(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答案:3.2分 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 )8、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答案: 7、考虑、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4文中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5、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8、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9 文章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10文中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真题训练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二、(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写景:写庭中景物;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境界?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
”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令狐采学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②怀民亦未寝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答案:①门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3 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4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之迟辟智美创作一、注音.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处所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外;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而已”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染纤尘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4)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址: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4、这篇短文,对澄彻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那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而已.B.暗示了作者为年夜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发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年夜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暗示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布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五、简答题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逼真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如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如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逼真,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静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自己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缔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解脱繁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暗示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固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埋怨.3、对“闲”字的理解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那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括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暗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8.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解:相与步于中庭步: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相与步于中庭于:盖竹柏影也盖: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2:理由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年夜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1、读准字音:藻(zǎo)荇(xìng)2、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1、词语:①解衣欲睡:欲,筹算、将要.②月色入户:户,门.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外;耳,而已.三、主题: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而已!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分歧的表达方式划分条理,并写出各条理年夜意.* 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址、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暗示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难过和苦闷.)5、文章暗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如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浓艳.点染出一个空明澄彻,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布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那时怎样的心境.布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分歧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年夜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如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整齐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翰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谜底)《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一、基础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年夜家”之中.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暗示了作者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8.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址:人物:事件:《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⑴解衣欲睡解:⑵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暗示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布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那时怎样的心境.布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分歧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暗示作者自豪自慰又难过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如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如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年夜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暗示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⑶相与步于中庭于:⑷盖竹柏影也盖:⒉解释加点词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②念无与为乐者与: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如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第五套题谜底: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介入,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难过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暗示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浓艳.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静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缔造出一个不染纤尘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目设计者:六店低级中学老爷子一、填空: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谜底: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染纤尘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2、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谜底:文中暗示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烦闷一活跃.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址:,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谜底: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址: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谜底:拟人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谜底: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年夜家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谜底:月光竹柏影比如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谜底: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8、第二段可概括为:谜底:庭中月色.9、本文的点睛之笔:谜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谜底:空明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谜底: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12、文章不单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谜底:“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谜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谜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谜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6、唐宋八年夜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绩.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谜底:(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谜底:(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谜底:(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谜底:(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谜底:(只是)我们(而已)6、月色入户谜底:(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谜底:(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谜底:(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谜底:(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谜底: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谜底: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而已.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谜底: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四、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谜底:A(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谜底:A(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谜底:B(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2)交互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盖竹柏影也(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解题思路如下:答案:(1)(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此文是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近于流放的境况下所写。
请你认真品读,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作者的处境作答。
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谈。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颇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延伸提能力】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3)明年春,水落______________(4)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______________答案:(1)一同,共同(2)只(3)第二年(4)早晨10.翻译下列句子。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或阴或明的时候,俯视仰望山间的景象,更是瞬息万变。
11.对文段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期间朋友甚少,惟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解析】选C。
【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未具体描写其特点。
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②怀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二、2003年记承天寺夜游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③怀民亦未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寝.,相与..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三、2006年省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洵、其弟辙并称“三”,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四、2006年省(实验区)比较阅读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问青天( )(1).把洒..(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五、2007年省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
8分记承天寺夜游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六、2007年记承天寺夜游宋·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遂.至承天寺寻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七、2007年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拭《记承天寺夜游》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