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7e4815c240c844768eaee14.png)
1.规范的性质《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以下简称规范)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的技术标准,属于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推荐性标准。
规范中凡涉及到煤矿设计、建设、生产过程安全的条款都是强制性的,如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层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地温变化等与开采技术条件相应的条款。
规范规定的工作量是可能查明上述地质条件的最低工作量。
规范规定的各勘查阶段控制程度及查明程度,是衡量地质勘查报告是否达到该勘查阶段工作程度的基本要求。
矿业权人对控制程度及查明程度的要求,不应低于规范规定的该勘查阶段工作程度的要求。
2.关于勘查阶段划分(规范5.2条、5.3条、5.4条、5.5条)2.1 关于勘查阶段的调整(规范5.1条)勘查阶段的调整、合并或跨越某个阶段的原则,主要根据资源情况和地质条件。
如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单个井田以及不需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的地区,可以在普查的基础上不经过详查阶段直接进行勘探。
老矿区深部、生产矿井之间以及孤立的小煤盆地等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地区,可一次勘查完毕。
2.2 普查(最终)、详查(最终)(规范5.3.3供煤矿设计建设使用的地质报告一律称为最终报告。
普查(最终)、详查(最终)与勘探的主要区别是普查(最终)未出现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详查(最终)未出现探明的资源储量。
详查(最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该报告即为详查(最终)报告。
普查(最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推断的”类别资源量,该报告即为普查(最终)报告。
普查(最终)、详查(最终)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层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地温变化等开采技术条件的查明程度达到勘探要求,阶段性质与勘探阶段相同。
勘探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但同时必须注意全井田的工作程度。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a7377087e53a580216fcfe34.png)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2974774453610661fd9f415.png)
1.规的性质《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 以下简称规)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的技术标准,属于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推荐性标准。
规中凡涉及到煤矿设计、建设、生产过程安全的条款都是强制性的,如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层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地温变化等与开采技术条件相应的条款。
规规定的工作量是可能查明上述地质条件的最低工作量。
规规定的各勘查阶段控制程度及查明程度,是衡量地质勘查报告是否达到该勘查阶段工作程度的基本要求。
矿业权人对控制程度及查明程度的要求,不应低于规规定的该勘查阶段工作程度的要求。
2.关于勘查阶段划分(规5.2条、5.3条、5.4条、5.5条)2.1 关于勘查阶段的调整(规5.1条)勘查阶段的调整、合并或跨越某个阶段的原则,主要根据资源情况和地质条件。
如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单个井田以及不需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的地区,可以在普查的基础上不经过详查阶段直接进行勘探。
老矿区深部、生产矿井之间以及孤立的小煤盆地等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地区,可一次勘查完毕。
2.2 普查(最终)、详查(最终)(规5.3.3条、5.4.3条)供煤矿设计建设使用的地质报告一律称为最终报告。
普查(最终)、详查(最终)与勘探的主要区别是普查(最终)未出现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详查(最终)未出现探明的资源储量。
详查(最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该报告即为详查(最终)报告。
普查(最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推断的”类别资源量,该报告即为普查(最终)报告。
普查(最终)、详查(最终)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层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地温变化等开采技术条件的查明程度达到勘探要求,阶段性质与勘探阶段相同。
3.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规5.5.1条)勘探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但同时必须注意全井田的工作程度。
矿井通风与安全论文范文
![矿井通风与安全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e9ea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0.png)
矿井通风与安全论文范文矿井通风与安全经历过较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1640年,人们便开始利用自然通风进行通风,店铺在此整理了矿井通风与安全论文范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矿井通风与安全论文范文11 矿区地质概况永定矿区现有7对矿井(6对生产矿井和1对基建矿井),隶属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矿区位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内,由北向南存在多层次繁杂的褶皱与断裂构造。
矿区煤层走向大体由南北走向逐渐过渡到东西走向,倾角随构造复杂程度而变化,一般为20°-70°。
全矿区为薄煤层井田,一般煤层厚度均为0.60~1.30m,最厚达5m以上。
煤层顶板大部分为细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煤层煤质均为高变质无烟煤。
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由于近几年地表煤层的大量揭露开采,破坏了地表防水层,形成大气降水对矿井水直接补给,矿区煤层中不存在强富水性地层,但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易于地下水流动。
2 矿区瓦斯情况及预测永定矿区7对矿井均为斜井开采,通过历年的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属于低瓦斯矿井。
其中瓦斯涌出量最高为5.14m3/t,最低为3.23m3/t。
由于地质构造及其他因素影响,在煤层局部存在着高瓦斯地段,并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根据7对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从海拔+100m以下将出现高瓦斯带。
3 地质条件与瓦斯涌出量矿区虽属低瓦斯矿井,而且矿井瓦斯涌出量在大部分时期内只有低微的变化,但在特殊的地质构造情况下,矿井的某些采面可能出现大量瓦斯涌出而造成瓦斯浓度超限,如果能依据地质情况来预测预报可能出现的瓦斯情况,在通风管理上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可避免瓦斯浓度超限,从而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
3.1 褶皱与瓦斯的关系褶皱强度不同是造成瓦斯涌出量大小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褶皱平面变形系数KP较高的褶皱强烈带,瓦斯涌出量有忽大忽小的现象。
煤层基本情况
![煤层基本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408d867d5acfa1c7aa00ccc3.png)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1、1号煤层位于山西组顶部,下距6号煤层43.97-76.31m,平均55.94m。
煤层厚度0-1.27m,平均0.83m。
不含夹石,结构简单。
顶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变化趋势为北薄南厚,变化无规律。
其可采范围主要集中于井田中南部及东部,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2、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下部,下距9+10号煤层43.50-59.15m,平均53.02m。
煤层厚度0-2.58m,平均1.29m。
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一层夹石,结构简单。
顶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点见于井田东南部的HS9-3号钻孔,厚度达2.58m。
厚度变化趋势为西薄东厚,北薄南厚。
厚度变化较有规律,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3、9+10号煤层号煤层3.02-17.46m,平均10.90m。
煤层厚度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
下距10下0-4.12m,平均2.12m。
含0-3层夹石,结构简单—复杂。
顶板一般为泥岩和石灰岩。
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见细粒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极大,最厚点见于井田南部的HS4-2号钻孔,厚4.12m,在井田北部边界的HS5-1号钻孔附近则尖灭,厚度变化无规律,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4、10号煤层下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下距11号煤层2.32-7.06m,平均3.99m。
煤层厚度0-2.86m,平均1.02m。
含0-1层夹石,结构简单。
顶底板多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北部及南部边界附近均出现尖灭点。
最厚点见于井田东北部的HS补3号钻孔,厚2.86m,厚度变化无规律。
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5、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下部。
煤层厚度0-1.99m,平均1.46m。
不含夹石,结构简单。
顶底板一般为泥岩和粉砂岩,偶为细粒砂岩。
二、组合特征井田内各煤层结构及其组合特征明显,易于对比。
1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的薄煤层,不含夹石。
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
![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ff44aba69dc5022aaea001d.png)
( 安徽省地质 矿产勘查局3 5 2 地质 队, 安徽淮北
健
250 30 0)
摘 要 :砀 山矿 区朱楼 井田主要 可采煤层为二 叠系下统下石盒子 组的G 、G 煤层 ;山西组的D 、C 、C 煤层 ,其 中 : D2 煤层 多被岩浆岩 穿插侵 蚀 变为天然 焦,C 、C 煤层仅在 井田南部 出现。本文采 用多种 方法对井 田内主要 可采煤 层进行 了分析对 比,发现 了煤 层在 纵向和横向的起伏 变化 、褶 曲和断层构造 ,无疑 对今后 井田的开采是有指导 意
第2 卷第 1 0 期 2 1年3 0 O 月
安 徽 地 质
Ge l g f n ui oo yo A h
Vo1 20 N 0. . 1
M ac O O rh 2 l
文章 编号 :0 5 6 5 (0 OO 一0 8 4 1 0 - 1 72 1 ) l 3 —
砀 山矿 区朱楼 井 主要可采煤层 特征 煤层对 比
表 1 皖 北 地 区 煤 层 编 号 对 比表
Ta l relt n o oas a n be 1Co r a i fc le m umb s f rn t er o er o or h n
An u h i
砂 岩 ,顶 板 主要 为天 然焦 、辉 绿岩 。 C 煤层 :两极 厚 度 0~22 m,平 均厚 度 09 m, . 4 .7
面 积 可 采 指 数 6 0l 。 见 1 层 夹 矸 ,夹 矸 厚 度 4. % 5 01 ~06 m。煤 层 厚度 变 异 系 数5 .8 .2 .5 21 %,该煤 层 主
义的。
关键词 :朱楼井 田;主要 可采煤层 ;煤层对 比
《安徽地质》第20卷总目次
![《安徽地质》第20卷总目次](https://img.taocdn.com/s3/m/9e744b30580216fc710afd05.png)
地矿经济
地勘单位实施“ 走出去” 战略实务 ……… … … … … … … …王凤 宝(5 ) 1O
测 绘工 程
国土资源管理
矿产地质
青海大柴旦双 口山铅 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 因素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征 … ……… ………… …… …… …… … … 生
安徽省地质碳汇潜力及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方
星, 孙
健。 魏永 霞(1 8) 松(0 9)
吴 玉 龙, 王风 宝( ) 1
安徽宁国胡乐奥陶系再研究 …………. 宫维 莉, 齐敦 伦, 治国。 毕 姜立 g(5 8) 利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皖南龙潭煤系地层的初步厘定 ……. . 姜
基 础 地 质
… … … … … … … … … … … … …
淮北孟 庄煤 矿煤 中砷的分布和赋存规律研究 ……一 赵开全 , 吴素珍( 4 3) 砀 山矿 区朱楼井 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 比 ……………………….
… … … … … … … … … … … … … … …
王建 伟序 仁 和。 开勇, 胡 张劲松, 廖圣柱(1)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益民, 学松(4 ) 王 1 7
浅谈液动冲击锤施丁T艺在硬岩层 中的应 用 ……… 密士光. 周志明( 5 6)
测绘工程 GS RK P - T 技术在地下 管线控 制测量 中的应用 …… 李 萍, 生( 7 雷建 6)
水 、 、 地 质 工 环
文超 武, 李全 海, 方招信 , 袁
矿井地质规程(正式版)
![矿井地质规程(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f837ec19e8b8f67c1cb983.png)
矿井地质规程(正式版)第一章总则第1条矿井地质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
为此,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更好地研究与解决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第2条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第3条矿井地质工作必须支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根据矿井不同地质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第4条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重的原则。
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预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第5条矿井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一、研究矿区(矿井)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
二、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地质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三、计算和储量,掌握储量动态,提高储量级别,设法扩大矿井储量,及时提出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意见。
四、调查、研究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第6条开展矿井地质科学研究,积极引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第二章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第7条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依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依据。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规定见表1。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标准表1注:大、中型断层系指采区无法跨越的断层一、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原则上应以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三个因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准。
其综合评定的标准是:地质构造不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者为一类;地质构造对采区的合理划分有一定影响者为二类;地质构造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者为三类;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而很难划分出正规采区者为四类。
二、煤层稳定性的评定:薄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其参照指标见表2。
煤矿地质图
![煤矿地质图](https://img.taocdn.com/s3/m/e2751443eefdc8d376ee32c3.png)
(一)根据勘查工程所获取的资料绘制剖面图
1.确定剖面线位置和方向 2.收集、整理、核实剖面线上的勘查工程资料 3.绘制水平标高线和剖面切过的经纬坐标线(基线) 4.绘制地形坐标线 5.添绘勘查工程获取的地质资料 6.连接地质界限 7.图面整饰
(二)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绘制剖面图
二、垂直地质剖面图的识读
1.图名、比例、图例、剖面方向; 2.剖面切过的坐标线和坐标值、水平标高线和高程值; 3.剖面切过的地形、地物; 4.剖面切过的勘查工程、井巷工程、小窑、采空区等范围
及剖面上井田的范围; 5.剖面切割的地层界线、构造线。 三、垂直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资料来源一般有以下三条途径: (1)井田勘查各阶段,各类勘查工程获取的地质资料; (2)建设过程中补充勘查工程和主要石门等巷道中编录
1.煤岩层产状的表现 2.穹隆和盆地构造的表现 3.褶曲构造的表现 4.断层构造的表现
二、水平地质切面图的识读
1.看图名、图例和比例 2.看水平内的主要巷道 3.看煤岩层界线分析地质构造形态
第五节 钻孔柱状图、综合柱状图、煤
岩对比图
一、钻孔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是根据钻探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煤岩芯地质 编录资料和电法测井解释资料,按岩层新老关系的排列,用将 煤岩层恢复到水平状态后的厚度而绘制的图件。
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分层单位称为地
层单位。国际上通用的地层单位划分为界、
系、统三级。主要是依据地壳运动和生物
演化史的大阶段,将整个地层由老至新分
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
生界五个大的单位。每个界可划分为次一
级单位——系,系可划分为若干个更次一级
的08.0单1.2020位——统。见表4-1。
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煤矿建井地质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a7cba6b52acfc788ebc902.png)
兴仁县兴隆煤矿建井地质报告2005年8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矿山的位置和交通兴隆煤矿位于兴仁县城西北,直线距离约14.5Km,矿区跨越兴仁县与普安县两县边界。
行政区划属兴仁县潘家庄镇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极值为:东经105°06′40″—105°07′57″,北纬25°33′00″—25°33′28″。
矿区开采范围共四个拐点的连线为界,面积1.7km2。
开采深度由+1650m至+1200m标高。
四个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如下:1、x=2827050, y= 2、x=2827050, y= 3、x=2827900, y= 4、x=2827880, y=。
矿区东缘有“西环线”公路,至潘家庄镇8.5km,至兴仁县城27km。
兴仁有高等级公路至顶效镇64km,顶效为南(宁)—昆(明)铁路的一个火车站,通过该火车站,原煤可运往缺煤的广西、广东省各地或其它省市,交通较为便利。
第二节勘探情况二十世纪70—80年代,贵州省地矿局区调队、物探队曾在该区进行1:20万区调和化探工作;1982—1984年区调队开展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999年4月—2000年4月,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大队进行了兴仁县放马坪——王家寨地区煤矿1:1万地质简测,大致查明包含本勘查区在内的较大区域的煤层层位、厚度,基本确定有可采煤层8层,估算了远景储量。
2002年12月—2003年5月,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大队勘查技术部在兴隆煤矿南面与其接壤的白马山煤矿进行地质详查。
2005年4月贵州省地矿局117地质大队编制了《贵州省兴仁县兴隆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及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可采范围,煤层露头进行了较系统的揭露和控制;基本查明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确定了煤类为无烟煤。
矿区为高硫煤,但洗浮选性能良好。
经洗浮选后可获得全硫小于3%的商品煤;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矿坑充水因素,预测了未来矿坑涌水量;基本查明可采、局部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等开采技术条件,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作了初步评价。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97455d254b35eefdc8d33390.png)
1、编制本“标准”的必要性为确保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现“22255”的发展目标,做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使中煤集团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集团,必须要使五大主业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而“煤炭生产与贸易”处于五大主业的首要位置,煤矿建设又是煤炭生产的重要依托。
故编制并执行好“中煤集团安保型煤矿设计标准”,能够使中煤集团所属煤矿的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有章可循”,凸显中煤集团的煤矿特色,确保煤矿实现“持续先进高效、安全节能环保”,使煤矿建设生产真正成为中煤集团基业长青的重要支柱。
故编制本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2、编制依据1) 中煤集团[2010]75号文及[2010]81号文;2)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等。
3、编制原则1) 使本“标准”在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实现“登高”,“标准”的每一篇章都突出一个“高”字,即“高起点、高目标、高配套”;2) 使矿井真正实现“四化五高”,即“生产集中化、系统简单化、装备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3)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及规定。
本“标准”篇章中不再出现此方面内容。
4、编制基本思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安全性、示范性”,在执行上应注重“可操作性”,形成一部“实用性、系统性、理论性”的安保型煤矿设计标准。
通过本“标准”的编制,能够达到规范和协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理念的目的,从而提高煤矿建设和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5、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45t/a及以上新建矿井,整合矿井参照执行。
第一篇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第二条······第二章地质勘探第一节资源条件勘探第一条第二条······第二节安全条件勘探第一条第二条······第三章地质勘探手段第一条第二条······(本篇由中国矿业大学编写)第一篇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标准提纲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质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要求第一节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第二节煤层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及其稳定性第三节地质构造第四节矿井水文地质第五节矿井瓦斯地质第六节煤层中的其它地质异常体第三章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及基础地质资料第一节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第二节矿井地质基础地质资料第四章开采地质条件勘查与评价标准第一节开采地质条件观测第二节开采地质条件勘探第三节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与预测分析第五章开采地质条件勘探方法与手段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某矿区煤层地质特性研究
![某矿区煤层地质特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32bb6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2.png)
某矿区煤层地质特性研究摘要:利用多种方法对可采煤层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各煤层对比可靠。
根据煤层厚度变化大小、变化规律是否明显、煤层结构复杂程度、煤类煤质变化大小和可采性这些定性指标以及可采性指数、变异系数这两个定量指标,查明了各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划出了煤类界线和风氧化带界线,综合评价本矿4、6等2层煤层为较稳定煤层,3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矿权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总计17885.0万吨,其中较稳定煤层资源储量占98.4%。
综合评价本矿煤层稳定程度为中等。
一、含煤性、含煤系数某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无可采煤层,不做研究对象)。
含煤地层厚约330.74m,含八个煤层(组),含煤17层。
煤层总厚约5.55m。
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4.50m,占煤层总厚的81.1%。
其中4、6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4.24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94.2%(表1)。
表1.煤系地层及含煤情况简表二、煤层的稳定性根据煤层可采指数,变异系数,可采点的分布特征,面积可采率,煤层结构复杂程度,煤类的多少等指标,本矿井4煤层为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6煤层为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3煤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综合确定:某矿区煤层稳定性确定为较稳定煤层。
三、可采煤层某矿区共有可采煤层三层,分别为3、4、6煤层,其中4、6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表4102),各可采煤层分述如下:(一)3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上距K3砂岩168.20~195.00m,平均180.60m。
煤层结构简单,以单一煤层为主,局部含一层泥岩夹矸。
以薄煤层为主,穿过点151个,其中可采点24个,不可采点24个,断缺点1个,沉缺(冲刷)102个,煤层厚度0~1.99m,平均0.26m。
可采性指数0.16,变异系数45%,局部可采,可采区内平均厚度为1.16m,可采面积占10.0%,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的煤层。
可采区位于某矿区中东部和南部,北部为大片冲刷区;3煤层的成煤环境恶劣,煤层厚度变化大,加之晚期的分流河道对早期分流河道组合有冲蚀作用,导致某矿区3煤层出现大片不可采区。
朱村矿承压水体上煤层开采研究
![朱村矿承压水体上煤层开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bcb4cd89eb172ded63b7a4.png)
中图 分 类 号 : D 2 T 8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5 6 2 1 ) 4— 0 1— 3 l 0 0 0 (0 O 0 0 0 0
Re e r h o a i ng M e h d Abo e Aqu f r i u u a i e s a c n Co lM ni to v ie n Zh c n Co lM n
HeZ i iGu n j Ko gXin h iHu n ug n hl , o Migi e e, n a g u , a g S ia g
2 1 年第 4 00 期
中州 煤炭
第 12 7 期
朱 村 矿 承 压 水 体 上 煤 层 开 采 研 究
何志 雷 , 明杰 , 祥辉 , 随刚 郭 孔 黄
( 南煤 业 化 工 集 团 焦 煤公 司 鑫珠 春 公 司 , 南 焦作 河 河 449 ) 5 1 1
摘 要 : 作 矿 区 大部 分 矿 井 都 面 临 着 高 承 压 水 的 威 胁 , 何 实现 承 压 水 上 煤 层 安 全 合 理 的开 采 , 为 亟 待 解 焦 如 成
Ab ta tJa z oMiigAraaefcn h he to emaoi fhg —rsuew tr h w t c iv aea drao a l rsue sr c :iou nn e r aigtetra ft jr yo ih pe sr ae ,o oahe esf n e sn hepes r h t
安徽省砀山县朱楼勘查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对煤层的影响
![安徽省砀山县朱楼勘查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对煤层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13d47446f1aff00bed51ecb.png)
/RESOURCES2019年第四期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1.引言勘查区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境内,由于该县尚未有大中煤田开发、利用,所需能源只有从外地购买,所以开发利用本地区资源是砀山县当务之急。
因为本勘查区内地质勘查程度较高,目前为详查,根据该勘查区实际情况。
通过钻孔施工发现,本区褶皱、断层较发育,对煤层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研究和分析区内地质特征,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依据及工程布置方向很有必要。
2.区域地质特征2.1地层勘查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苏鲁豫皖地层区,徐淮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
区内揭露地层有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奥陶系上统至石炭系下统缺失。
该区大多被新生界覆盖,该区大多被新生界所覆盖,仅在芒砀山、徐山一带有少量寒武系、奥陶系出露。
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主要组成背斜的核部。
二叠系主要组成向斜核部、背斜两翼及转折端。
古近系主要分布于黄口坳陷中。
新近系和第四系厚约0~600m,分布广泛,但变化较大。
2.2构造位置及特征图1区域构造图该区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三大组。
主要断裂构造形迹走向为北北东向和东西向二组。
其中北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夏邑断层、丰涡断层、固镇~长丰断层、灵璧~武店断层、郯庐断层等。
东西向断裂主要有:丰沛断层、宿北断层、光武~固镇断层、太和~五河断层、刘府断层等(图1)。
3.勘查区地质特征3.1地层本区以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层发育为特点。
根据钻孔揭露,朱楼勘查区被厚275m~417m 的新生界掩盖,其下有老到新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老虎山组(O 2l )顶部、本溪组(C 2b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2t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1x )和山西组(P 1s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 2s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 2sh )。
主要含煤地层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1x ):厚160m~206m,次要含煤地层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s ):厚86m~108m。
煤矿煤层特征及煤岩层对比分析
![煤矿煤层特征及煤岩层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25a5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d.png)
煤矿煤层特征及煤岩层对比分析建筑专家角度下的煤矿煤层特征及煤岩层对比分析提纲:1. 煤层特征的概述2. 煤层和岩层的对比分析3. 煤层的结构类型与组成分析4. 煤层的采掘难度与影响因素分析5. 煤层地质条件与建筑施工的相关性分析一、煤层特征的概述煤层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其形成经过了植物体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泥化和岩石的深埋作用、地壳的变动和煤质的改变等多个过程。
因此,煤层具有如下特征:1. 煤层的构成主要是由有机质(如木材、腐殖质、贝壳等)和无机质(如泥质、沙子、灰泥等)形成;2. 煤层的色泽多样,可以呈黑色、棕色、灰色、银色、黄色、绿色、白色等;3. 煤层的密度较小、燃烧时热量高、燃烧后产生的粉尘污染程度大;4. 煤层具有层理性,即相邻的煤层形态和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5. 煤层的厚度各异,可从几毫米到几十米不等。
二、煤层和岩层的对比分析在矿山开采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煤层和岩层之间存在的对比关系。
对于建筑专家来说,需要了解其差异和联系,以便对地质条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差异(1)构成不同:岩层由矿物质组成,而煤层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2)密度不同:岩层的密度普遍大于煤层。
(3)物理特性不同:岩层硬度大、稳定性好,而煤层硬度小、易破碎、易变形等。
2. 联系(1)地位相邻:在地下煤矿中,煤层往往与岩层相邻而存在,且二者的类型和分布存在相应规律。
(2)煤岩互相影响:在采掘的过程中,岩层破碎和掉落会影响煤层的采掘,而煤层的变形和塌陷又会引起岩层的破裂和拱形结构的形成。
三、煤层的结构类型与组成分析煤层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平行结构、微斜结构、重力坍塌结构、挂壁褶皱结构等多种类型。
结构类型的不同对于建筑施工的影响也不相同,需要逐一进行分析。
1. 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是指煤层的岩层、煤层之间保持水平并且在空间分布中排列规整的一种结构类型。
该类型结构煤层的采掘比较简单,较少受到地质因素的限制。
煤矿煤层特征及煤岩层对比分析
![煤矿煤层特征及煤岩层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f1c21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9.png)
关键词:安源煤矿;储量估算;标志层;煤层对比安源煤矿位于萍乡市南东120°方位,直距6km,属安源区安源镇管辖,隶属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为0.78Mt/a。
于1898年建井,1906年投产,是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1]。
划分为一水平+150m、二水平+0m、三水平-150m、四水平-300m等四个水平。
通过对该矿深部-300~-450m扩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发现RF2主滑面下伏系统赋存有大量煤炭资源,且扩深区以深具备较好赋煤条件,资源前景良好[2]。
但由于深部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形态及厚度不稳定,变化大,导致深部煤层识别、划分困难[3],因此需要对安源煤矿的地质特征、煤层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可靠的煤层对比方法,为煤矿开采和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提供理论依据[4]。
1地质概况安源煤矿位于萍乐凹陷带西南部的一个沉积盆地。
区域褶皱、断裂较发育,控制着安源煤系的沉积和变化。
安源井田煤系是在印支运动主幕形成的褶皱基底上沉积的,煤系的沉积与展布方向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
矿区的基本构造形态为一较开阔不对称的向斜,轴部被RF2断层所截,分成南北两翼。
安源煤矿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三叠系上统安源组、白垩系上统南雄组、第四系。
其中安源组为区内含煤地层,地层总厚度平均710m。
按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情况,自上而下分三丘田段,三家冲段及紫家冲段。
三丘田段称上煤组;三家冲段分为上、中、下三个亚段,其中下亚段原称天子山亚段,该段不含煤。
紫家冲段分二个亚段,上亚段原称紫家冲段,又称下煤组,下亚段原称底部砾岩。
2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2.1含煤地层本区煤系为安源组,含煤性较好,为主要开采对象.但含煤性、煤层编号在向斜两翼不一致,向斜南翼含煤5层,其中下煤组可采煤层3层,上煤组可采煤层2层,南翼下煤组为紫家冲段,含可采煤层系数2.80%;北翼下煤组可采4层。
2.2煤层特征(1)南翼上煤组煤层①三煤层:厚度1.15~7.50m,平均2.52m,煤层结构极复杂。
宿州市砀山县朱楼煤矿勘查区水文地质状况分析
![宿州市砀山县朱楼煤矿勘查区水文地质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2588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5.png)
宿州市砀山县朱楼煤矿勘查区水文地质状况分析作者:黄晓燕来源:《西部资源》2022年第01期摘要:为了加强砀山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持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宿州市朱楼矿业有限公司委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在砀山县朱楼地区开展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勘查区面积29.66km2,共施工水文孔9个,抽水13层。
基本查明了勘查区水文地质状况,为勘查区后期矿产开发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
关键词:煤矿勘查;宿州市砀山县1.勘查工作区位置朱楼勘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宿州市砀山县境内,砀山县城之东南部,属于朱楼镇、程庄镇和李庄镇管辖,西北距砀山县城20km,东距江苏省徐州市56km,东邻萧县,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及气候勘查区位于淮北平原北部,地形平坦,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高程40.44m~47.87m,平均42.12m。
新生界覆盖全区,仅有洪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区,系濉河上游,属淮河水系,流量随季节而变化,涸季河水断流,河床大部分干涸。
本地区属温带大陆与海洋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3℃~15℃,七、八月最高达35℃~40℃;年降水量为415.3mm~1129.0mm,平均为773mm;年平均霜期为166天。
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最大风力一般为5级~8级。
3.勘查区地质根据钻孔揭露,朱楼勘查区被厚275m~417m的新生界掩盖,其下由老到新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老虎山组(O2l)顶部、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和山西组(P1s)、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二叠系上統石千峰组(P2sh)。
4.水文地质特征4.1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朱楼勘查区位于安徽省北端,砀山县的东南部,距砀山县城20km,为黄河水系形成的冲积平原,在构造上属于永城隐伏复式背斜的北部倾没端,东临蒋河复式向斜,该地区新生界松散层发育,一般厚100m~600m,仅芒砀、徐州一带有少量基岩出露。
煤厚变异系数及煤层可采性系数
![煤厚变异系数及煤层可采性系数](https://img.taocdn.com/s3/m/cf9c997627284b73f24250c4.png)
1.煤层粘结性指标按粘结性指数烟煤可划分为不粘结煤0-5;弱粘结煤5-30;中粘结煤30-50;中强粘结煤50-65;强粘结煤65-85;特强粘结煤>85。
2.煤层稳定性评价指标煤厚变异系数r =s/x ×100%式中: r —为煤厚变异系数S —为煤厚变化标准差 S =∑=--ni i x x n 12)()1/(1n —为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个) Xi —为每个见煤点的实测煤厚(m )x —为平均煤厚(m )煤层可采性指数Km =n′/n式中:n′—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个) n —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个)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变异系数为辅助指标, 中厚及其以上煤层以变异系数为主要指标,以可采性指数为辅助指标。
煤尘爆炸指数是计算得来的,公式为: V r =V f ÷(100-Ag-W f )×100式中V r ---煤尘爆炸指数,%; V f ---分析煤样的挥发份,%; Ag---分析煤样的灰分,%; W f ---分析煤样的水分,%;一般情况下,V r<10%,基本无爆炸性。
V r=10-15%,爆炸性弱。
V r=15-28%,爆炸性较强。
V r>28%,爆炸性很强。
煤层稳定性评价指标煤厚变异系数(1)式中:r—为煤厚变异系数S—煤厚变化标准差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x i—为每个见煤点的实测煤厚—为平均煤厚煤层可采性指数式中:n’—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个)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个)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变异系数为辅助指标,中厚及其以上煤层以变异系数为主要指标,以可采性指数为辅助指标。
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很小。
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复杂;有两个煤类,煤质变化中等。
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24691df3c1ec5da50e270d3.png)
煤层对比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和太原组,其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明显,沉积旋回结构清楚,煤层标志发育稳定,特征明显,间距变化不大,易于对比。
太原组中标志层有K2、K3、K4三层石灰岩,另外K1、K6砂岩也可作为辅助标志层。
山西组中虽只有K7、K8砂岩辅助标志,但其岩性,岩相组合与太原组明显不同,另外煤层本身的厚度,结构、煤质等特征,也各不相同,可进行区分对比。
因此本井田的煤层对比主要以标志层和层间距对比法为主结合岩性、岩相物性反映及煤层结构、煤岩、煤质特征,进行综合对比。
现自上而下将各可采煤层的对比依据分述如下:
一、2号煤:煤层发育较稳定,主要分布在井田中南部,煤层厚度
0.58m左右,煤类为焦煤,下距K7砂岩12-15m,上距1号煤层在24m 左右,原煤含硫低,对比较容易。
二、6号煤:结构简单、煤层单一,厚度在1.07m左右,可与其它煤层相区别。
位于太原组上段中部,上距K7砂岩40m,也是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
三、9+10号煤:位于太原组底部,其直接顶板K2灰岩,是全区的稳定标志层,以此可进行全区对比。
该煤层平均厚度2.35m,厚度稳定,含0~2层夹石,该区其他煤层不含夹石,也是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
四、11号煤:位于9+10号煤层下8m左右,煤层厚度平均1.39m,不含平矸,结构简单,全区稳定可采,对比非常容易可靠。
综上所述,区内含煤地层中标志层多,特征明显,各主要煤层层位稳定,其厚度、结构、煤质、物性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标志层及煤层间
距稳定、变化规律明显,且由于施工钻孔较多,对比较容易,因此煤层对比依据充分,对比结果可靠。
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7690aa9f49649b6648d74761.png)
煤层对比(2009.2.5)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煤层对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勘探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和煤炭资源量/储量估算的正确性。
这一项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勘探设计才有依据,地质报告提交的资源量/储量才有可靠保障,矿井建设的投资才不会落空。
因此,煤层对比历来是煤田地质工作的重点。
在四川的主要含煤地层二叠系龙潭组和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中,后者的对比难度最大,因须家河组的煤层稳定性差,标志层不明显,加上河流冲蚀频繁,所以煤层对比要比龙潭组的难度更大。
煤层对比有多种手段,仅靠某一种手段进行对比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对比是最佳的对比方法,即使像须家河组这类沉积稳定性很差的煤层,对比同样可以解决。
现将煤层对比的方法及对比手段分述如下:一、煤层对比方法1、建立基准xx,寻找标志层在收集分析前人煤层对比资料的基础上,在首批施工的钻孔中选择具有控制性的钻孔,作为基准孔,对含煤地层作详细的分层描述,采取标本进行鉴定,从中寻找具有一定特征的“分层”作为标志层。
标志层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可操作性,即一般都能认识和掌握地,防止随意性;若将与其它岩层无明显区别的“分层”作为标志层,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难以区分,容易造成混乱。
2、以点带面,扩大寻找的范围在基准孔初步确定的标志层的基础上,项目地质组要齐心协力,在后续施工的钻孔中大家有目的地去验证这些标志层,扩大对比范围,了解其在面上的分布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有那些新的变化,为最终确定该标志层是否成立提供依据。
同时,继续寻找有对比意义的新的标志层。
3、边施工、边对比,及时修改补充对比依据勘查施工中煤层对比工作要及时进行,边施工、边对比,这有利于将新获得的资料用于指导钻探施工,同时可以及时发现煤层对比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如复查钻孔岩芯补充收集资料,补采样品测试某些项目等。
在进行煤层对比时,要遵循近距离对比的原则,即与周围距离近的钻孔(或坑探、槽探)进行对比,这样比较稳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6157(2010)01-038-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第20卷第1期2010年3月Vo l.20 N o.1 March 2010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文超武,李全海,方招信,袁 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安徽淮北 235000)摘 要: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的G 2、G 1煤层;山西组的D 2、C 2、C 1煤层,其中D 2煤层多被岩浆岩穿插侵蚀变为天然焦,C 2、C 1煤层仅在井田南部出现。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了煤层在纵向和横向的起伏变化、褶曲和断层构造,无疑对今后井田的开采是有指导意义的。
关键词: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对比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东南部,东邻萧县,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
该井田位于永城复式背斜的北部倾没端,东邻蒋河复式向斜。
含煤地层呈走向北东—近东西,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为5°~18°,沿走向及倾向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波状起伏,形成一些规模不等的次级向斜和背斜(图1)。
朱楼井田含煤岩系主要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1x )、山西组(P 1s )。
山西组含煤2~5组,总厚度2.15~7.17m ,含煤系数为3.55,主要煤层集中在该组下部,含煤三组(C 1、C 2、D 2)、C 1、C 2煤层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为局部可采煤层;D 2煤层被岩浆岩侵蚀变为天然焦,下部为D 2,上部为D 2(上),为较稳定偏复杂煤层。
E 煤层不可采,主要分布在矿区西部。
下石盒子组含煤2~6组,总厚度1.39~4.18m ,含煤系数3.04,主要煤层集中在该组下部,含煤三组(F 、G 、H ):F 、H 煤层一般不可采,G 煤组有G 1、G 2两个分层, 在整个井田都比较稳定,基本都可采,是本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
1 可采煤层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为G2、G1两个煤层;D2煤层受火成岩侵蚀,煤层变薄或变成天然焦,只有部分可采;C2、C1煤层在矿区北部沉缺,主要分布在南部,为局部可采煤层。
G2煤层:两极厚度0~1.79m ,平均厚度0.78m 左右,属薄煤层,可采厚度0.70~1.79m ,可采平均厚度1.01m ,见煤点79个,其中可采见煤点49个,占62%,可采面积10.88km 2,面积可采指数36.68%。
见18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矸厚0.02~0.65m 。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45.64%,变化中等为较稳定煤层。
煤质为贫瘦煤、焦煤、瘦煤和贫煤。
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或细粒砂岩,砂岩顶图1 朱楼井田地质纲要图Fig. 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Zhulou well field4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文超武(1958-),男,安徽砀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第 20 卷 第 1 期39板时对下伏岩煤层具冲刷作用,从H1605和H1305孔向H1609孔方向渐被冲刷缺失。
在东部从H4线至H8线大部分地带变薄,甚至不可采,可能与砂岩体的冲刷有关。
煤层底板多为暗色泥岩及少量的细粉砂岩。
煤层厚度变化见可采煤层厚度频率直方图。
G 1煤层:两极厚度0~2.34m ,平均厚度1.44m ,属中厚煤层,可采厚度0.70~2.34m ,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53m 。
见煤点86个,其中可采点79个,占91.86%,可采面积20.12km 2,面积可采指数67.84%。
见23层夹矸,夹矸厚度0.02~0.5m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32.27%,煤层结构较简单,总体上是较稳定煤层。
煤质为贫瘦煤、瘦煤、焦煤和贫煤。
煤层顶底板为泥岩、细粉砂岩、粉砂岩和少量的炭质泥岩。
该煤层在H1312孔附近沉缺,另外,由于构造作用,在张屯背斜和小王屯背斜煤层被剥蚀。
D 2(上)煤层:两极厚度0.58~2.67m ,大部分为天然焦,平均厚度1.38m ,见煤点44个,其中可采点15个,占34%。
本煤层是由于辉绿岩穿插、破坏D 2煤层所分出在岩体上部的部分,该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煤质除天然焦外,只有极少量的焦煤和瘦煤。
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辉绿岩,底板主要为辉绿岩。
D 2煤层:两极厚度0.1~4.8m ,大部分为天然焦,平均厚度1.49m ,属中厚煤层。
见煤点96个,以天然焦计算,其中可采点54个,占56.25%,可采面积16.92 km 2,面积可采指数57.05%。
本煤层是由于辉绿岩穿插煤层所分出的在岩体下部的部分,除天然焦外,还有少量的贫瘦煤、瘦煤、贫煤和焦煤等。
该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煤层底板主要为泥岩、细粉砂岩,顶板主要为天然焦、辉绿岩。
C 2煤层:两极厚度0~2.24m ,平均厚度0.97m ,属薄煤层。
可采厚度0.70~2.24m ,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26m 。
见煤点44个,其中可采点26个,占59.09%,见煤面积6.53 km 2,可采面积4.18 km 2,面积可采指数64.01%。
见15层夹矸,夹矸厚度0.12~0.65m 。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52.18%,该煤层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南部,为局部较稳定煤层。
煤质主要为瘦煤、贫瘦煤和贫煤。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细粉砂岩和泥岩。
C 1煤层:两极厚度0~1.42m ,平均厚度0.74m ,属薄煤层。
可采厚度0.70~1.42m ,可采煤层平均厚度0.95m 。
见煤点49个,其中可采点23个,占46.94%,见煤面积9.8 km 2,可采面积4.21km 2,面积可采指数42.96%。
见11层夹矸,夹矸厚度0.06~0.97m 。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38.94%,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南部,为局部较稳定煤层。
煤质主要为贫瘦煤、瘦煤、贫煤和焦煤。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细粉砂岩和泥岩。
2 煤层对比煤层(组)对比主要从标志层、层间距、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测井曲线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2.1 煤层(组)对比2.1.1 标志层(K 1、K 2、K 3)K 1:为石炭系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厚0.30~1.50m ,全区稳定,富含生物碎屑。
其顶部为一套泻湖相黑色泥岩。
K 2:为铝土泥岩,为湖相胶体沉积,灰白色—灰绿色,致密块状,具滑感、质纯、常具贝壳状断口,层位全区稳定;厚度1.20~4.79m 。
为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分界的标志。
K 3:为一套浅灰、灰白色含砾粗—中粒砂岩,主要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硅质胶结,硬度大,具板状斜层理,位于上石盒子组中部。
2.1.2 层间距山西组为一套海湾潮坪和三角洲体系的沉积产物,厚度一般86~110m 。
下部以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和粉砂岩互层及煤层组成,含菱铁矿结核,为一套向上变粗的反粒序层;上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为向上变细的正粒序层。
含C 、D 、E 煤组,主要集中于下部。
下石盒子组为一套以三角洲平原相沉积为主的碎屑岩,厚160~200m ,以灰、文超武:砀山矿区朱楼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表1 皖北地区煤层编号对比表Table 1 Correlation of coalseam numbers for northernAnhui淮北矿务局省煤田三队三二五队备注下石盒子组(P 1x )26H H 1H 2H 3331771GG 33272G 2473G 158F 山西组(P 1s )9E 610101DD 3D2煤层被火成岩侵蚀成上下两层。
102D 2103D 1711111C C 2112C 1太原组(C 2t )12~18BB 11~B 1层地区地2010年40安徽地质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常成4~5个向上变粗的反粒序旋回。
含F 、G 、H 煤组,主要集中于下部。
井田内除标志层外,层间距也是比较稳定的。
C 煤组下距灰岩标志层(K 1)15.26~31.13m ,一般18m ;上距D 2煤组16m 左右;上距标志层(K 2)77~95m 。
D 2煤组下距灰岩标志层(K 1)40~58m ,一般45 m 左右;上距标志层(K 2)61~82m 。
E 煤组上距(K 2)12~16m ,一般14m ;下距D 2煤组50m 左右。
G 煤组下距(K 2)28~44m ,上距K 3 130~180m 。
H 煤组下距(K 2)43~70m ,上距K 3 100~150m ,下距G 煤组15~30m 。
2.1.3 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对比G 2煤层之上通常为富含植物叶茎化石的黑灰色泥岩,有时含有黄铁矿细晶,该煤层底板一般为灰黑色泥岩,部分为细粉砂岩,都含有植物碎片化石。
G 1煤层顶板通常为富含植物叶茎化石的黑灰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少部分为粉砂岩;该煤层底板一般为灰黑色泥岩,有时含黄铁矿结核,部分为细粉砂岩,都含有植物根、茎碎片化石。
D 2煤层被火成岩侵蚀,顶板通常为灰色泥岩,少部分为粉砂岩或者辉绿岩,泥岩和粉砂岩中含有植物化石,水平层理发育;煤层底板一般为灰色细砂岩、泥岩,也含有植物根、茎碎片化石。
C 2煤层顶板常发育细粒砂岩、泥岩,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并有暗色条带,泥岩中含有植物化石;底板一般为深灰色细砂岩,硅泥质胶结,另有一部分泥岩,含有植物化石。
C 1煤层顶板常发育细粒砂岩、泥岩,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硅泥质胶结,泥岩中含有植物化石;并含黄铁矿结核,底板一般为深灰色细砂岩和泥岩,泥岩中含有植物碎片化石,断口参差状。
2.1.4 测井曲线对比G 2、G 1煤层的曲线特征异常明显。
三侧向电阻率为高值;长源距伽玛伽玛是低密度值,表现为散射伽玛值极高的特征;天然伽玛是极低值;自然电位是负异常反映。
D 2煤层多以天然焦出现,伽玛伽玛曲线为极高值特征,自然伽玛曲线为极低值,三侧向电阻率为零值反映,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有明显的正异常反映。
C 2、C 1煤层的曲线特征为三侧向电阻率为极高值,其数值高于上述其它煤层;伽玛伽玛曲线值为高异常反映;天然伽玛是极低值。
2.2 煤分层对比G 2煤层:在G 煤组上部,上距H 煤组15~30m ,下距G 1煤层10m ;局部分叉为两个分层,夹矸岩性一般为泥岩或炭质泥岩。
G 1煤层:位于G 煤组下部,一般为单层,煤层顶、底部有时有薄层夹矸,夹矸多为炭质泥岩。
D 煤组有2~3个分层,D 1、D 3煤层一般不发育,且厚度小,0~0.25m 。
D 2煤层原生沉积较发育稳定,结构简单,但由于受后期辉绿岩侵蚀破坏,大部分变质为天然焦且分为上下两个分层D 2 、D 2(上) 。
C 2煤层:上距D 2煤层12~18m ,局部有夹矸厚0~0.46m ,有时为两个分层,仅在勘查区南部出现,大部分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