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
绪论-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文明程度的提升。
02
教育传播的核心概念
传播与教育传播
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传递、接收 与反馈的过程。
教育传播的定义
教育传播是特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 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 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01
教育传播的受传者是特定的,即 在校学生或社会成员。
02
受传者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 文化背景等特征,因此教育传播 需要针对不同受传者的特点进行 个性化传播。
媒体的多样性
教育传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如语言、文字、图像、音 频、视频等。
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教育 传播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 现,为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传播的发展历程
01 口语传播阶段
人类早期的教育传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 行。
02 文字传播阶段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传播开始以书写和 印刷为主要手段。
03 电子传播阶段
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时代,如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被广泛应 用于教育领域。
教育传播的重要性
教育传播的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是指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作方式的描述。常见的教育传播模式有直线传播 模式、循环传播模式、系统传播模式等。这些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优化教育传播效果提供 了理论支持。
03
教育传播的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传播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 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五-教育传播理论
⑶施拉姆循环模式请尝试用你自己的语 言来解释施拉姆模式, 并分别用实例来说明 老师和学生的编码与 译码过程和现象
⑷贝罗模式(S-M-C-R模式)
信息源 Source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信息 Message
通道 Channel
成分
结构 视
听
内
符
触
容 处理 号 嗅
味
受传者 Receiver
⑴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续)
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将产生反应,并通过 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
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 影响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 简化集中表现对信道的干扰。
优秀的传播者,应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 修正传播内容,使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 和经验,以加强传播效果。
三、媒体传播理论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1)主要观点
戴尔将人们学习的各种渠道统称为获得经 验,将各种经验按照抽象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进 行了划分,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三大类11个层 次(先是10个层次,后改为11个层次) 。
戴尔的“经验之塔”
⑵⑴
教最
学底
活层
动的
应行 从为 具最 体具 经体
观察之后,也许会直接介入活动。
“经验之塔”理论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教育传播四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传播四要素间的关系教育传播四要素间的关系根据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构成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有四个: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一、教育者教育者是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
包括教师,教材编制者、教育管理者等。
教学机器也可以是教育者。
二、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它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然后通过某种“媒体”才能传播出去。
三、教育媒体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后教育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非电子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电子媒体)。
其作用在于延伸人体器官的功能。
四、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包括学生、其他学习人员。
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受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教师角度看,明确教育目的与要求,掌握教育内容与方法,他要选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所以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是客体。
从学习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行为的主体。
学习者要向教育者学习,要学习教育内容,因此,教育者和教育信息又是学生认知的对象。
从哲学角度讲,传播者是外因,受传者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二)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体是一种人机关系,人是主体,媒体是我们应用的工具。
人有驾驭教育媒体的能力,教育媒体能促进教师和学生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
(三)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教育信息(社会的要求)与受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传播得以开展的前提,社会要求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育传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这对这对矛盾的存在,便没有教育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如果受传者与社会的客观要求没有差距,受传者便不会产生任何学习的欲望,传播活动无从谈起。
传播者与受传者关系的处理也是围绕此矛盾的解决进行的。
教育传播媒体的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媒体的名词解释当今社会,教育传播媒体在教育领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教育传播媒体是指通过传媒工具和技术手段,传播教育内容、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成长。
教育传播媒体包括了多种形式,例如图书出版、电视广播、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等。
一、教育图书出版教育图书出版是最传统的教育传播媒体形式之一。
它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组合,将知识和信息固定在书籍中,便于学习者随时查阅。
教育图书不仅包括教科书、辅导书,还有各种参考书、题库等,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图书的出版也需要考虑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传递,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二、电视广播教育电视广播教育是以电视和广播为主要媒介的教育传播形式。
通过电视台和广播台向观众和听众传递教育内容和知识。
电视广播教育既可以提供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高层次的教育节目,也可以提供体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节目。
它具有视听效果好、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三、在线教育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线教育平台成为教育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教育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和交互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节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也为教育从业者提供了分享教育资源和知识的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移动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应用程序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传播媒体。
移动应用程序通过手机应用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学习辅助等功能。
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练习和查阅。
同时,移动应用程序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工具和管理平台,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
综上所述,教育传媒媒体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图书出版、电视广播、在线教育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形式的教育传媒媒体不仅扩大了教育的覆盖范围,还提高了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新闻传播中的教育与科学传播
新闻传播中的教育与科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而教育和科学传播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教育与科学传播,重点关注它们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传播的重要性教育传播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公众传递教育信息和价值观念。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教育传播能够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的教育信息,能够让广大公众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教育传播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
公众接受到的教育信息,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传播面临的挑战然而,教育传播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的杂乱性给教育传播带来了困难。
现代社会信息繁多,真假难辨,公众往往难以分辨出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从而产生误导和迷失。
其次,教育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亟待创新。
传统的教育传播往往以文字、图片为主,而在当今社会,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教育传播还面临着接受者的不同需求问题。
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教育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教育传播需要因人而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科学传播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传递科技知识和科学观念。
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在于,首先,科学传播有助于普及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能够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还能够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其次,科学传播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科学传播将科学研究结果向公众传递,可以促使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四、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然而,科学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科学知识的复杂性。
科学知识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理解和应用,这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科学与媒体之间的融合问题。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旨在研究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和效果,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详细探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1、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的诸多理论为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对于理解教育信息的传播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为分析教育传播中的要素和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2、学习理论教育传播学与学习理论密切相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在教育传播中,通过设计有效的刺激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这启示教育传播要关注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教育传播应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3、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
例如,教学设计理论帮助规划教育传播的过程,选择合适的媒体和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学习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信息,提高学习效果,为教育传播中的媒体选择和运用提供依据。
二、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中,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帮助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设计教学评价。
例如,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选择直观形象的图像、生动有趣的动画或深入浅出的文字来传递知识。
在课程开发中,运用教育传播学原理规划课程结构、组织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以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新媒体的发展给教育传播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影响了教育内容传播的方式、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本文将从内容传播、教学模式和互动三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首先,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容的传播。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给教育内容传播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学生可以通过云端教材、在线视频等方式获取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
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教育内容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
其次,新媒体时代广义教育传播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最后,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的互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而且大多是单向的。
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群组、博客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参与互动的形式。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育传播的互动更加自由和便捷。
新媒体时代教育传播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探索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媒体结合的发展路径,更在于挖掘新媒体时代的教育传播潜力。
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教育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教育传播学》课件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 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何适 应这一变化,发挥教师在教育传 播中的新作用,是教育传播面临
的重要挑战。
06 教育传播学案例 分析
案例一:在线教育平台的传播策略
总结词
在线教育平台的传播策略是教育传播学中的重要案例,它涉及到如何通过互联 网和数字媒体有效地传递教育信息。
详细描述
在线教育平台如Coursera、Udemy和edX等,通过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吸引 了大量学习者。这些策略包括制作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利用社交媒体和论坛进 行互动交流、以及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课程和提升学习效果。
案例二
总结词
MOOCs是一种新兴的教育传播模式,它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方式,打破了传统 教育的门槛,使得更多人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
如何针对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少数民族等提供 适合他们的教育传播内容,实现教育公平,是教 育传播的重要挑战。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教育的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 育已成为趋势,如何将教育与技 术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效果是教
育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要求 教育传播更加精准、定制化,如 何利用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是教
评估方法
评估传播效果的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优化教育传播过程,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03 教育传播学的应 用领域
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
评估与反馈
教育传播学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 略,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育传播的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的名词解释教育传播是指将教育信息、知识、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和其他教育参与者的过程。
它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教育内容的传递、教育方式的选择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等诸多方面。
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学生和其他教育参与者则是接收者。
教育传播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教育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传播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教育技术、教育媒体等。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组合这些手段,教育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需要理解学生的背景、能力和兴趣,以便更好地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关注传播效果,即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只有了解学生的反馈,教育者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还需要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
在不同的教育水平和领域中,教育传播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高等教育中,教育传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在基础教育中,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
此外,教育传播还需要借助多种教育媒体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媒体已经成为教育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媒体,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展示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也包含着双向的交互和学习。
在教育传播中,学生和教育参与者也可以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和参与教学活动。
这种互动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传播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教育信息的传递、教育方式的选择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
教育传播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并借助教育媒体的支持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效果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效果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基石。
而教育传播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传播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所带来的效果。
一、教育传播的策略(一)多媒体教学策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育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多媒体教学包括使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通过播放世界各地的风景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地区的地貌和气候;在教授历史事件时,运用动画演示历史进程,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这种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二)互动式教学策略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互动式教学策略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倾听他人的意见。
通过互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个性化教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个性化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和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此外,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练习,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四)情境教学策略将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设置购物、旅游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传播中蕴含的传播学理念是什么
教育传播中蕴含的传播学理念是什么在当今社会,教育传播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交流与传承。
而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蕴含着诸多传播学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以及推动教育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的传递是教育传播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传播学中,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它可以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
在教育传播中,教师作为信息的发送者,需要将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以清晰、准确、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要传播的信息有深入的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化和分解,使其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合适的语言、符号和媒介来表达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几何概念时,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的图形、实物模型以及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定理。
而在教授语文中的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其次,受众的分析在教育传播中也至关重要。
传播学中的受众指的是信息的接收者。
在教育传播中,学生就是受众。
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兴趣、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等,对于教师制定有效的教育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故事、游戏等形式;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可以更多地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
此外,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采用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教学方法。
再者,传播渠道的选择也是教育传播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传播渠道是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途径,它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效果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效果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教育传播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策略的选择和实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应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价值的传递。
教育传播的策略多种多样,每种策略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首先,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仍然是教育传播中最为常见和基础的策略之一。
教师在讲台上系统地讲解知识,学生在台下倾听和记录。
这种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
然而,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度和积极性可能不高。
多媒体教学策略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通过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和生动的地理纪录片,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地理现象的奇妙。
但多媒体教学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视觉和听觉刺激,导致学生忽略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交流、分工合作,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不过,小组合作学习也可能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小组之间水平差异较大导致效果不佳的情况。
情境教学策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历史事件,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态。
但情境创设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要求较高。
教育传播策略的选择并非是单一的,而是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能更适合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则更为合适;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情境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可能会更有效果。
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
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人的传播,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不同点:1、两者的目的不同。
教育传播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达到某种教学效果。
大众传播则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
2、对象不同。
大众传播的受者不确定。
教育传播面对的是学生。
3、传者不同。
教育传播的传者是老师。
4、传播方式不同。
教育传播通常的面对面的传授。
大众传播通常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
5、反馈不同。
大众传播的反馈比较难,6、信息要求不同。
大众传播对信息有过滤性。
几种自学传播的方法:1、SQ3R学习法:是由美国学者哈里•马多克斯加以总结归纳而形成的在美国各大专院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是由纵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se)五步骤组成。
2、浓缩学习法:是指把众多的现象抽象为简单原理,把离散知识归纳出清晰的脉络,从大量事实析出简洁精华,使知识系统化,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稳定、明了的认知结构。
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知识经过筛选、简化、组合、加工,使成为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这种知识会显现出再生力和繁衍力。
使用知识浓缩的学习方法可获得较优质的学习效果。
1、大量过滤首先对知识信息进行过滤筛选。
2、寻找知识链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
3、简约内容“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
4、合理代谢知识,是要不断清理,不断改组、不断新陈代谢的。
5、模糊记忆对于许多庞杂的死资料,有许多是不必精确记忆的,只要求做到“对样样事都略有所知,对某一事则应样样皆知"。
6、密集信息外贮掌握并使用好词典、文摘、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密集信息的储存工具。
浓缩学习法主要的精神实质在于把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简化、加工、组合并使之系统化,贮存起来供提取应用。
3、记忆法:系统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4、阅读四法:条目式阅读法表格式阅读法图示式阅读法纲要式阅读法教育传播过程要素分析: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
教育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效果是指教育和传播活动所引起的学生、教育者、教育机构、社会和其他相关方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和影响,通常用教育传播的效果来表示一个教育传播计划或方法的有效性。
教育传播效果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成果: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绩和进步。
2. 参与度: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课堂讨论的程度和积极性。
3. 认知水平: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 情感态度: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态度。
5. 社交行为: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教师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是教育传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究教育传播的机制和方法,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共享、交流、影响、符号)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传播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类型:1、人对人的传播:a、人际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
2、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的要素,奠基了传播学研究的领域)
2.库特尔·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作用)
3.拉扎斯费尔德(1.提出二级传播理论2创立了定量研究的方法)
4.霍夫兰(提出控制分析法)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教育传播特征:1、特定性:教育传播是知识技能、思想意识等教育信息的传播;对象是学习者(信息、对象)
2.目的性:教育传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传播(过程)
3.多样性:教育传播是运用各种教育媒体,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信息传播(手段)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演进):1.口语传播2文字传播3电子传播4网络传播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
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大众进行传播。
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
5大众传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
教育传播能较快地受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四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教育传播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
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它属于社会科学。
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有何不同:教育传播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的描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传播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编码的定义:在发送端将信息转化成可以发送的信号;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译码的定义:在接收端将收到的信号转化为信息。
译码是编码的反转换。
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过程的几个阶段: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2.选择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3通道传送阶段4接收与解释阶段5评价与反馈阶段6调整再传送阶段
模式的定义: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模式的类型:1.从性质分: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2.从表现形式分:词语形式、图解形式和数学形式。
几种传播模式图、特点:
教育传播模式的类型、各种模式的特点、基本模式图:
1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第三章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扩充性、客观性、抽象性、浓缩性、感知性。
教育信息:1.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
2.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
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语言符号的局限: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事物的特征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而事实是具体的
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死线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即彼、主观倾向
语言符号功能:1.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2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工具,是认知水平发展的催化剂
3语言能够控制受传者的注意域限,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
4知识体现是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表现的。
学习的终点表现就是要掌握以抽象符号表现的知识体系。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
专业语言符号产生的原因:为解决专门化的科学任务和适应于描述一定的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人工语言。
分为:1、专业符号语言2、计算机与程序语言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应用: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6)类语言符号7)副体态语言 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1)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2)插图、挂图与简画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定义:传播通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教育传播通道要素:编码、译码和信道。
通道中的干扰:1.来自信源的干扰2来自编码的干扰3来自信道的干扰4来自译码的干扰
如何排除干扰(保持通道畅通):1.让校园充满信息2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育传播媒体的定义:是以教育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的时称为教育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的条件:1.用于存储与传递以教育为目的的信息2用于教育教学传播活动。
教育传播媒体基本功能: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控制学习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经验之塔的内容:1.做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3抽象的经验
第五章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那些信息通过的人,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第一个提出“把关人”这个概念的是勒温(1947发表《群体生活渠道》)
教师的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2.教育信息的加工(体现在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中);
3.教育信息的传递
学生的传播行为:1.接受传播信号: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阅读教科书与参考书、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参与教学时间和社会活动;
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1、热爱教育传播事业;2.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3.掌握教育传播技术4.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生的传播行为的特征:目标性、主动性、选择性
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假相倚型;非对称性相倚型;反应性相倚型;彼此相倚型
师生互动机制的特点:依存性、差异性、互补性
受众的心理选择机制:1.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
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1.政治因素;2.社会文化;3.其他因素
影响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1、社会文化2.知识因素:a.知识基础;b.解码能力;3.心理因素:4.其他因素(如健康、经济等)
第六章
环境的定义: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
教育传播环境:是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1.扩展功能2激励功能3陶冶功能4益智功能5增强功能
教育传播环境优化的途径: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4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影响教育传播环境的因素:1.校园环境2教师环境3社会信息4人际关系5班风校风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