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章2

合集下载

02章矩阵(2)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初等矩阵

02章矩阵(2)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初等矩阵

1 2
3
4 1 2
( B1 )
2 3 4
3 21 31
3
4
( B2 )
1 2 2 3 52 4 32
x1 x2 2 x3 x4 4, x x x 0, 2 3 4 2 x 4 6, x 4 3, x1 x2 2 x3 x4 4, x x x 0, 2 3 4 x4 3, 0 0,
2 1 1 1 1 1 2 1 增广矩阵 B 4 6 2 2 3 6 9 7 1 1 2 1 r1 r2 2 1 1 1 ~ 2 3 1 1 r3 2 3 6 9 7 2 4 4 9 4 2 B1 2 9
变换 r i
r j ,的逆变换就是其本身;
变换 r i×k 的逆变换就是 r i ×(1/k)(或记作 r i ÷k); 变换 r i +kr j 的逆变换是 r i +(-k) r j (或记 作r i -kr j )。
如果矩阵 A 经有限次的初等变换变成矩阵 B , 则称矩阵 A 与 B 等价,记作 A ~B 。
1 2
3
4 1 2
( B3 )
3
4
4 2 3
( B4 )
3
4
用“回代”的方法求出解:
x1 x3 4 于是解得 x2 x3 3 x 3 4
其中x3为任意取值.
或令x3 c, 方程组的解可记作
x1 c 4 x2 c 3 x , x3 c 3 x 4 1 4 1 3 即x c 1 0 0 3

《数字逻辑基础》-第02章(2)

《数字逻辑基础》-第02章(2)

险象的分类 按险象脉冲的极性分: 若险象脉冲为负极性脉冲,则称为“0”型险象; 若险象脉冲为正极性脉冲,则称为“1”型险象。 按输入变化前后,“正常的输出”是否应该变化分: 若输出本应静止不变,但险象使输出发生了不应有的短暂变化,则 称为静态险象; 在输出应该变化的情况下出现了险象,则称为动态险象。 四种组合险象示意:
静态“0”型险象 输出波形 静态“1”型险象 动态“0”型险象 动态“1”型险象 输入信号变化的时刻
2.5.2
险象的判断与消除
1. 用代数法判断及消除险象 继续考察函数 F AB A C 令B=1、C=1保持不变,令A变化,有:
F A 1 A 1 A A
再看,对F 作变换:
0101 0011 1 1001 „„ X „„ Y „„ C-1 „„ S

S≤ 9
结果 Z = S, W = 0
1 (2) 设 C1 , X 5 Y 9 , ,则 S X Y C1。因S >9,故S不是所求的Z, 15 须对S进行加6修正,而W应为1。
0101 1001 1 1111 „„ X „„ Y „„ C-1 „„ S 1 1 1 1 „„ S 的低4位 0 1 1 0 „„ 6 Z = 0101 结果 W = 1 1 0 1 0 1 „„ Z 丢弃
F A A A A

因 A 多经过非门,比 A 的变化有延时,故出现险象。

上式中出现
或 形式的项,这样的项会产生险象。
险象判断法: 对于逻辑表达式 F ( xn , xi , x1 ) ,考察 xi (i n 1) 变化、其他量不 变时是否产生险象,则将其他量的固定值代入式中。若得到的表达式 含有形如i xi 或i xi 形式的项,则该逻辑表达式可能产生险象。 x x

02第2章 极限与连续

02第2章  极限与连续

α 是无穷小. 小.
α 即 lim f (x) = A⇔ limα = 0, = f (x) − A.
3. 无穷小的运算性质 性质1 性质1 性质2 性质2 性质3 性质3 性质4 性质4 有限个无穷小的代数和是无穷小. 有限个无穷小的代数和是无穷小. 有限个无穷小的积是无穷小. 有限个无穷小的积是无穷小 有界函数与无穷小的积是无穷小. 有界函数与无穷小的积是无穷小. 常数与无穷小的积是无穷小. 常数与无穷小的积是无穷小.
(2) x→ x0 时 函 的 限 , 数 极
邻域的概念: 邻域的概念: 设实数x0 ,δ
{ 且 δ >0, ,数集 x x0 −δ < x < x0 +δ}.叫点
x0 的 邻 , 作 (x0 ,δ ) . U(x0 ,δ ) = {x x0 −δ < x < x0 +δ}. δ 域 记 U 域, 即
如图2-5 所示 解 如图 lim f (x)=lim(x −1) = −1; − −
x→0 x→0 x→0
y = x +1
1

lim f (x)=lim(x +1) =1; + +
x→0 x→0 x→0
x
因 lim f (x)≠lim f (x) − + 不存在. 故 lim f (x)不存在. x→0
+ x→x0
+ + x → x0 ) f (x0 ) = A ( 或
, 极 统 单 限 左 右 限 称 侧极 .
− x, x ≤ 0; − x 例5 求函数 f (x) = 当 → 0 时的左极限 f (x0 )和右 1, x > 0.
限 + 极 f ( ) .

02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

02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
A a h
。 A FB
O

c
FB
a
FC FC
W

W
b
FC=bc=680 N FB=ca=310 N 所求插爪及轴承所受的力与它们对于系统的约束力FB 及FC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均为压力。
9
§2-2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矢量 F 在轴上的投影不在 投影不在 是矢量而是代数量,并规定其 是矢量而是代数量 投影的指向与轴的正向相同时 指向与轴的正向相同时 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为正值 y b2 Fy a2 Fy βF α A Fx a1 Fx b1 B
F 4m B C F B C FA A 8m FD=bc=10 kN D A FA
θ
c
FD
b
D
a
θ
F
FD
FA=ca=22.5 kN,θ=26.5°
8
棘轮插爪构成的止逆装置,如图所示, 例2-2 棘轮插爪构成的止逆装置,如图所示,已知提 升重量W=500 N,d1=42 cm,d2=24 cm,a=12 升重量 , , , cm,h=5cm。求插爪及轴承所受的压力。 。求插爪及轴承所受的压力。
3
平面汇交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汇交 于一点的力系。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几何法 解析法 解析法
平面汇交力系
4
§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 与平衡— 与平衡—几何法
一、合成的几何法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由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也可用力的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 合成。 D C F2 FR A。 B F1 FRR F c b
6
二、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 F2 F1

第02章案例2:税费改革在中国的实践

第02章案例2:税费改革在中国的实践

第二章案例案例2:一、案例名称:税费改革在中国的实践二、案例适用:第二章第四节“税收的基本特征”三、案例来源:《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高培勇主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四、案例内容:我国最早的税费改革始于最初的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而“费改税”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至1995年的湖南武冈市将农村“三提五统”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

这期间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不多,也不够深入。

在1998年前后,讨论开始热烈,问题的焦点聚集在税费关系、“费改税”的提法、“费改税”的实质、内容、步骤和目标确定上。

此后,有关“费改税”的认识逐渐被更为宏观的“税费改革”的提法所取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预算外资金规模的加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开始重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问题。

这一时期,随着“放权让利”,地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资金的比重逐年加大,项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就总体而言,中国各级政府支出对非规范的收费收入的依存度要大于规范的税收收入的依存度,人们通常形象地称之为“费大于税”或“费挤税”。

如果将预算内收入称作“依法征收”,将预算外收入称作“依规征收”,那么制度外收入则是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收自支”的收入,属于非规范性收入。

随着收费的负面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开始重新认识收费,对收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对收费行为中存在着的一些乱收费倾向进行纠正。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和文件,但大多缺乏“治本”性的举措,对收费资金的性质、范围、管理措施等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法律法规,治理情况并不理想。

截止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收费项目及收费金额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迫使政府不得不将治理乱收费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从1996年开始,中央加大了清理乱收费工作的力度。

这项工作是沿着三个方向展开的:一是针对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二是强调减轻农民负担,清理农村“三乱”问题;三是强调清理向企业的乱收费,对企业减负,支持企业改革。

理论力学课件-02第二章静力学(2)

理论力学课件-02第二章静力学(2)
研究方法:几何法,解析法。
例:起重机的挂钩。
3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2–3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2–4 平面力偶
4
§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一、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力偶矩矢量有关.
45
力偶在任何轴上的投影为零,本身又不平衡。
y
F
d
F'
x
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力,不能用一个力来等效 替换;力偶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只能由力偶来 平衡。力和力偶是静力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46
力偶对平面内任意一点的矩: MO (F , F ) MO(F ) MO(F) F(x d) F x
力对刚体可以产生 移动效应—用力矢度量 转动效应—用力对点的矩度量
F
O—矩心
h —力臂
o
h
MO(F) F h
+-
37
B
F o rA
h
MO(F) F h
2AOB
说明:① M O (F )是代数量,逆时针为正
②单位N·m,工程单位kgf·m。
38
二、合力矩定理
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 等于所有各分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力三角形
5
2. 任意个汇交力的合成
F1 F2
A F3
F4
R F1 F2 F3 F4 即:R Fi
结论: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合力
的作用线通过各力的汇交点。
6
F2
F3
R1

02第二章《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

02第二章《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

高处作业的安全基本要求
1、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将预防高处 坠落列为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内容。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严重贫血、癫痫病等不 适宜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空作业。 3、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特种 作业操作证》方得上岗。 4、高空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必须严格佩带。 5、高处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攀爬 井架、龙门架、脚手架,不得乘坐非载人的垂直 运输设备上下。 6、禁止在护栏、平台和孔洞边缘坐、靠,不得躺 在脚手架下方休息
• 3、高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高处作业安全知 识培训;在高处施工采取新材料、新工艺、 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要提前对相关人员进 行安全技术培训与交底。 • 4、作业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必须戴安全帽, 系安全带,穿防滑鞋,不得穿拖鞋、硬底 鞋等。 • 5、在高处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工具 袋,防止各种工具、零件等物料坠落伤人。 • 6、严禁酒后、过度疲劳登高作业。 • 7、水上作业必须穿救生衣。
高空作业: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 (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作业或对于虽 在2米以下,但在作业地段坡度大子45度的 斜坡下面或附近有可致伤害因素,视为高 处作业。
高空作业的审批
从事登高作业前,必须先填写申请表,由安 全部门审批。 应制定登高作业的施工方案及周密的安全措 施,并详细写在高处作业许可证上。 高处作业前,作业人员应查验高处作业许可 证,经确认安全措施可靠后,方可施工, 否则有权拒绝或停止作业。 高处作业许可证审批人员应赴现场认真检查, 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批准。
登高前注意事项
• 各种不适宜登高的病症人员不准 登高作业,酒后人员、年老体弱、 加班疲劳、视力不佳人员也不准 登高作业。 • 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要求穿戴个 人防护用品和工鞋(劳保鞋)。

02章2动量、角动量和能量解答

02章2动量、角动量和能量解答

第二章(二) 动量、角动量和能量解答一、 选择题1.D 2.B 3.C 4.B 5.B 6.C 7.C 8.B二、 填空题1.v m 2 ; 指向正西南。

2.36 rad·s -1 3.100 m·s -14.18 J ; 6 m·s -1 5.kgm 2226.0.9 ms -1; 0.45ms -1 7.kmg F 2)(2μ-8.02mr k三、 计算题1.解:取如图所示坐标,设绳长L ,质量M ,在时刻t 已有x 长的柔绳落到桌面上,随后的d t 时间内将有质量为x d ρ(即L x M /d )的柔绳以d x /d t 的速率碰到桌面而停止,它的动量变化率为:t tx x d d d d ⋅-ρ根据动量定理,桌面对柔绳的冲力为:,d d d d 2v ρρ-=-='ttx x F 其中 tx d d =v由牛顿第三定律,柔绳对桌面的冲力为F = -F ′,即 22)d d (d d d d v LM t x L M ttx xF ===ρ而 L Mgx F gx /2,22=∴=v已落桌上柔绳所受的重力 LM g x G =G G F F 3=+=总2. 解:在切向和法向分别对滑块列牛顿方程RmN tm N 2d d vv ==-μ ⎰⎰-=⇒πθμ0d d vv vv计算题1图解得:μπ-=e 0v v 摩擦力所作的功:)1(21212122022-=-=-μπem m m W v v v3.解: 取桌面为0=P E ,则初末机械能分别为 20h hg Lm E ⨯-= 2212L mgm E -=v 摩擦力做功:=--=-=⎰⎰dy y L Lmg fds A Lh f )(μ2)(2h L Lmg--μ由功能原理:0得E E A f -=])()[(222h L h L Lg ---=μv4.解:(1)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 ()()m g h VM m m V M m m ++=+=22002121v v解得:()M m g M h +=22v(2)设V '为物体离开小车时小车的速度, 22200212121V M m m V M m m '+='+=v v v v解得:0v v Mm M m +-=。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2节第2课时 离子反应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2节第2课时 离子反应

正误判断
1.只要是生成气体的反应就是离子反应。( × ) 2.溶液中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 √ ) 3.任何化学反应都是离子间的反应。( × ) 4.将Na投入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Cu2+==2Na++Cu。 (× )
5.稀硫酸和 Ba(OH)2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SO42-+Ba2++OH-==BaSO4↓+H2O。( × ) 6.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 量 SO42-。( × ) 7.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 CO32-。( × )
3.书写步骤
【微思考1】离子方程式H++OH-==H2O能表示所有强酸与强碱之间发生 的中和反应吗?
提示 不能。H++OH-==H2O只表示酸中酸根离子与碱中阳离子之间不发生 反应的强酸与强碱之间的反应,如NaOH与盐酸之间的反应等,Ba(OH)2与 H2SO4之间的反应就不能用该离子方程式表示。
必备知识 一、离子反应 1.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实验 操作
实验 随H2SO4溶液的滴入电导率先由大变小后由小变大,同时溶 现象 液中出现白色沉淀,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浅至褪色
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H+和OH-结合 解释 生成极难电离的水、Ba2+和SO42- 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
2021
高中同步学案
第2章 第2课时 离子反应

01 课前篇 素养初探

02第二章拉氏变换的数学方法(第二讲)

02第二章拉氏变换的数学方法(第二讲)

L[sin t 1(t )] L[
e
j t
e 2j
j t
1(t )]
1 1 1 2 2 2 j s j s j s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2 微分定理 L[ dx(t ) ] sX ( s ) x (0 ) dt 推论: n d (1)L[ x (t )] s n X ( s ) s n 1 x (0 ) s n 2 x (0 ) n dt
x(t) x(t)
as
X (s)
t a
t
L[sin (t 4) 1(t 4)] e
4 s


s
2 2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例:求如下图的拉氏变换。
f (t ) f1 (t ) f 2 (t ) E 1(t ) E 1(t t 0 )
L[ f (t )] E s e
2 st
t0 t0


0
0
te dt

st
s

e
st
0
0
s
dt
1 单位速度函数
t
2.1.1 简单函数的拉氏变换
7 单位加速度函数
0 x (t ) 1 2 2 t
t0 t0

x(t)
L x (t ) 1(t ) 1 s
3
1 2
0
(2)在零初始条件下
s
2

x n (0 ) s
n
L[ x (t )( dt ) ]
n
X (s) s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4 衰减定理 例:已知

有机化学第02章 命名(2)

有机化学第02章 命名(2)
CH3CH2CH2CH2
1 - 甲基 – 2 - 正丙基 – 5 - 正丁基苯
几种重要的芳基: Ar—
苯基 简写为:Ph—
CH2
苯甲基
又称为苄基;简写为PhCH2—
二、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分为联苯或联多苯类、多苯代脂烃和稠环芳烃三种类型
稠环芳烃
8 7
1 2
6 3
54

8 7
6 5
9
1
8
2
7
3
6
10
4
§2.4 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
一、单环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 复习官能团优先顺序表
1、官能团优先次序(位于前面的基团优于后面的基团)
官能团: -COOH, -SO3H, -COOR, -COCl,-CONH2,
词尾: 羧酸
磺酸

酰氯
酰胺
取代基: ~ -CN, 氰
磺酸基 酯基
甲酰氯 甲酰胺
-CHO, -CO-, -OH(醇), -OH(酚), -SH,
1
6-甲基-1-乙基环己烯
C2H5
1
5 - 乙基 - 1,3 - 环戊二烯
5-甲基-1,3-环己二烯 1
三、桥环化合物的命名 脂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环的化合物称为多
环烃 。 其中共用两个碳原子的双环化合物称为桥环化合物。
桥头碳
*

*
注:①桥可以是碳链,也可以是一条键。
②双环化合物有三条桥
第二章 有机化合物命名(2)
§2.3 脂环烃的命名
一、环烷烃的命名 1、环上支链不太复杂时,以环为母体: 1)据所有成环碳原子数命名为环某烷; 2)编号:多取代环烷烃编号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并遵

02第二章拉氏变换的数学方法(第二讲)

02第二章拉氏变换的数学方法(第二讲)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5 延时定理
L[ x(t a ) 1(t a)] = e
x(t) x(t)
as
X (s)
t a
t
L[sin ω (t 4) 1(t 4)] = e
4 s
ω 2 2 s +ω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例:求如下图的拉氏变换. 求如下图的拉氏变换.
f (t ) = f1 (t ) + f 2 (t ) = E 1(t ) E 1(t t0 )

t
0
x (ξ ) y ( t ξ ) d ξ = y ( t ) x ( t )
拉氏变换的应用
1,试求 L [ e at cos
βt]
0, t < 0 2,试求 x ( t ) = 3 t 的拉氏变换. 的拉氏变换. te , t ≥ 0
0, t < 0 3,试求 x ( t ) = 的拉氏变换. 的拉氏变换. sin(ω t + θ ), t ≥ 0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4 衰减定理 例:已知
ω L[sin ωt 1(t )] = 2 2 s +ω
L[e x(t )] = X ( s + a)
at
s L[cos ωt 1(t )] = 2 2 s +ω ω 求: L[e at sin ωt 1(t )] = ? 2 2 ( s + a) + ω s+a at L[e cos ωt 1(t )] = ? 2 2 ( s + a) + ω
E E E t0 s t0 s e = (1 e ) L[ f (t )] = s s s
2.2 拉氏变换的性质 6 初值定理

微机原理第02章(指令系统)2

微机原理第02章(指令系统)2

加法指令:ADD, ADC和INC 减法指令:SUB, SBB, DEC, NEG和CMP 他们分别执行字或字节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除 INC 和 DEC 不影响 CF 标志外,其他按定 义影响全部状态标志位 操作数组合:
运算指令助记符 reg, imm/reg/mem 运算指令助记符 mem, imm/reg
第2章:5. 求补指令NEG(negtive)
4.取补指令 格式:NEG OPRD (OPRAND ) 功能:OPRD取补 (取反加1) 相当0-操作数,所以算入减法; 且一般CF=1(0-肯定有借位), 只有OPRD=0时CF=0
第2章:例题2.9 求补运算
mov ax,0ff64h neg al ;AL=0-64H=9CH,AX=FF9CH ;OF=0, SF=1,ZF=0,PF=1,CF=1 sub al,9dh ;AL=9CH-9DH=FFH,AX=FFFFH ;OF=0,SF=1,ZF=0,PF=1,CF=1 neg ax ;AX=0-FFFFH=0001H ;OF=0,SF=0,ZF=0,PF=0,CF=1 dec al ;AL=01H-1=0,AX=0000H ;OF=0,SF=0,ZF=1,PF=1,CF=1 neg ax ;AX=0-0=0 ;OF=0,SF=0,ZF=1,PF=1,CF=0
第2章:例题2.10 符号扩展
mov al,64h
;AL=64H (机器数) ,表示10进制数100(真值)
cbw
;将符号0扩展,AX=0064H,仍然表示100
mov ax,0ff00h
;AX=FF00H,表示有符号10进制数-256
cwd
;将符号位“1”扩展,DX.AX=FFFFFF00H ;仍然表示-256

薄膜光学技术_第02章 02 高反射膜

薄膜光学技术_第02章 02 高反射膜
19
设截止波长为λe, 相应的位相厚度为δ e.
令高反射带的边界为:
e

2

ge

2
1
g
因此,c os2
e

sin2
g 2

g

2
sin 1
nH nH

nL nL

1 g 1 g
高反射带的波数宽度:
2g

4
A. 高反射区宽;
B. 偏振效应轻微; C. 膜层与基底附着性能差距很大:
Al ,Cr,Ni与玻璃附着力强; Au,Ag与玻璃附着力差; D. 膜层化学稳定性差,易被环境气体腐蚀; E. 机械性能差——软。
6
2. 金属-介质组合高反膜
目的:
A. 增强附着力
——在金属膜与玻璃之间增镀过渡层。
r0 , r1, r2 , r3....…..... rk
K-1 .
KH
入射光在光疏媒质中前进,遇到 光密媒质界面时,在掠射或垂直 入射2种情况下,在反射过程中产 生半波损失
12
高反射膜基本结构: G/(HL)SH/A.
Y

(
nH2 nL2
) S nH2
/ nsub
G/(LH)SL/A.
Y
( nL2 nH2
与基底之间的过渡层
与保护层之间的过渡层
3
金(Au): 在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很高,红外反射镜。 与玻璃的附着力较差,常用Cr作为过渡层。
解决方法:Ni (Ni-Cr) + Au+(一对TiO2/SiO2)或Bi2O3
与基底之间的过渡 层
保护层
4

02第二章___基本神经元模型及学习规则

02第二章___基本神经元模型及学习规则

第2章基本的神经元及其学习规则本章先介绍了大脑神经元的组成及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简化的神经元数学模型,并讨论了神经元模型中基函数和激活函数的类型。

然后讨论了单个神经元的学习规则,包括Widrow-Hoff学习规则、Hebb学习规则、δ学习规则等。

由于单个神经元能力有限,设置不能解决异或问题,而多个神经元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神经网络的概念,并介绍了常用的神经网络结构。

2.1 神经元模型2.1.1 大脑神经细胞1)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neuron),是大脑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

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庞大,形态多样,结构复杂。

大脑神经元在生理上具有感受刺激、传导冲动和产生反应等功能。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突起又分轴突和树突两种。

(1)胞体神经元的胞体(soma)在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胞体的结构与一般细胞相似,有核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其中细胞膜是一个敏感而易兴奋的膜,在膜上有各种受体(receptor)和离子通道(ionic chanel)。

形成突触部分的细胞膜增厚。

膜上受体可与相应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结合,使膜的离子通透性及膜内外电位差发生改变,从而使胞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活动:兴奋或抑制。

(2)突起神经元的突起是神经元胞体的延伸部分,由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树突和轴突①树突(dendrite)树突是从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

靠近胞体部分较粗,经反复分支而变细,形如树枝状。

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

②轴突(axon)轴突是一根长神经纤维,其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冲动由胞体传至其他神经元。

轴突传导神经冲动的起始部位是在轴突的起始段,沿轴膜进行传导。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

(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之间的连接点,称为突触(synapse)。

它是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息关键性结构。

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se)。

高中物理第2章第2节位移变化规律课件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物理第2章第2节位移变化规律课件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方向
斜率的正负值,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向正方 向运动;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向负方向运动
运动开始位置
图线起点纵坐标
运动开始时刻
图线起点横坐标
两图线相交点 的含义
表示两物体在同一位置(相遇)
2.用 v-t 图像分析物体的位移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等于 v-t 图线与时间轴所 包围的矩形的面积。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由图可知,运用“无限分割、逐渐 逼近”的微分思想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也对应着 v-t 图 线和时间轴所包围的图形“面积”。
故选项 A 正确,选项 B 错误;根据 s=v0t+12at2 得汽车的位
移 s=24 m,其平均速度 v =st=244 m/s=6 m/s,故选项 C、
D 错误。
答案:A
突破点二 对速度位移关系式 vt2-v02=2as 的理解和应用
[学透用活] 1.适用范围: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的矢量性:一般选初速度 v0 的方向为正方向。 (1)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 取正值;做减速运动时,a 取负值。 (2)位移 s>0,说明物体通过的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s<0,说明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规律方法]
应用位移公式应注意的问题
(1)位移公式反应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只能应用于匀变 速直线运动。
(2)对于初速度为零(v0=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为 s =12at2,即位移 s 与时间 t 的二次方成正比。
[对点练清]
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 10 at2 只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不适用于匀减速
直线运动。
( ×)
(2)在 v-t 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注意:1、平面内力对点之矩。

2、平面内力对轴之矩。

3、空间上力对点之矩。

2、空间上力对轴之矩。

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使刚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移动和转动。

移动效应------用力矢来衡量。

转动效应------用力矩来衡量。

矩心力臂F 1、力矩的定义:力F 使物体绕O 点转动效应的物理量称为力F 对O 点之矩,简称为力矩。

O 称为矩心。

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力臂。

一、平面力对点之矩:§2-3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0M Fr F=⨯Fh F m o ±=)(2OAB=±∆_3、力矩的单位:牛顿米(N·m) 或千牛顿米(kN·m)+力矩的矢量表达式?2、力矩的代数表达式:(1)平面中力矩是代数量。

力矩与力的大小和其作用线位置有关,其绝对值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

rα(2)力矩的正负号规定:取绕矩心逆时针转动为正,反之为负。

代数量可以用矢量表示。

5、注意:•⑴、力F 对O 点之矩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同时还与矩心的位置有关。

•⑵、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

•⑶、互相平衡的二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⑷、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可以对物体内外任意点取矩计算。

4、力矩的解析表达式()()()sin cos OO y O xy xM F M F M F x F y F x F y F θθ=-=⋅⋅-⋅⋅=⋅-⋅ 计算力矩时,用正交分力较简单。

例1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D 2=120mm , F=1400N ,试计算主动轮O 1对轮O 2 的力矩。

Fd F m O -=)(2202cos 2cos ααD r d ==2201()cos 79.2O m F FD N mα=-=- 解:选被动轮O 2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F0?α=()()()22220cos 792O O t O rM F M F M F D F α=+=-⋅=-⋅N m利用正交分力计算简单。

FtF rF二、力对轴之矩:力对轴之矩是力使物体绕某轴转动效果的度量。

想象用手推门的感觉。

(F)(F)z O M M F h==±⋅注意:力F 、矩心O 、平面、转轴的位置关系。

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

OFhZ1、力对轴之矩等于该力对过矩心O 且垂直于平面的轴的矩。

力对点之矩=力对某特殊轴之矩。

OFAZ这个空间力对轴之矩?只存在两种转动方向O F AxyF ZFhZ2、空间力矢对轴之矩:等于该力在与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轴与平面交点之矩。

xy z (F)(F )(F ) (F )F z z z O xy xy M M M M h=+==±⋅结论:力对轴之矩是力使物体绕某轴转动效果的度量,是一个代数量,其绝对值等于该力在垂直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这个平面与该轴的交点的矩。

按右手定则确定其正负号:四指握拳方向与力对轴之矩转向一致,拇指指向与坐标轴正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

三、汇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⑴、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意一点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

()()o y iy o i m R R l F l m F =⋅=⋅=∑∑ F 2F 3F 4F 5F 1AR O()()0A A i m R m F ==∑()()O O i m R m F =∑ yx 如此建立坐标系,合力对点之矩如何计算?xR yRF 2F 3F 4F 5F 1Ayx R O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任一轴的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轴的矩的代数和。

()()Z Z i m R m F =∑⑵、力对轴的合力矩定理:xR yR hR h=⋅注意:这根轴过O点且垂直于平面。

()?O i m F =∑()() ?0y y iy m R m F ==∑()()0x x ix m R m F ==∑2、汇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的推导:*12R i n F F F F F =∑=+++ 即()()O R O iM F M F =∑ 对于平面汇交力系,上式为代数式。

()()0R iM F M F =∑ 12R nr F r F r F r F ⨯=⨯+⨯++⨯§2-4 平面力偶理论一.力偶和力偶矩:dFFO1、力偶:等值、反向、但不共线的一对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并记为(F ,F ´)。

力偶是最简单的特殊力系。

力偶作用面:力偶中两个力所在的平面。

力偶臂:两个力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

力偶的作用效应:力偶对物体没有移动效应,只有转动效应。

2、力偶矩: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的度量。

在力偶作用面内,力偶对任意一点O 点之矩为:dFF '(,') , m F F Fd m Fd=±=±+_()(')'()'''o o o m m F m F Fx F x d Fx F x F d F d=+=-++=-++=o力偶矩是一个代数值,其大小与矩心O 位置无关。

其大小为:其正负规定:3、力偶矩的单位:牛顿米(N·m) 或千牛顿米(kN·m)o FAF’xd力偶矩就是力矩。

y xoF ’d F力偶无合力⑴、用力矢F 和力偶臂d 表示。

⑵、用弧线、箭头和m 表示。

⑶、用直线、箭头和m 表示。

⑷、用矢量表示。

dFFmmmo二、力偶的基本性质:⑴、力偶向任意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等于零,故力偶对物体只有转动效应。

⑵、力偶无合力,本身又不平衡,力和力偶是静力学中两个基本要素。

4、力偶的图示表达:⑶、力偶对任意一点之矩恒等于力偶矩,与矩心位置无关。

⑷、力偶只能与力偶合成、平衡。

三、力偶的等效定理及其推论:作用在同一刚体上(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只要它们的力偶矩矢相等,则两力偶必等效。

记住这句话啊。

FMFdFMF dFαMF αd/αFMFd(a)(b)(c)(d)•在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改变的条件下,可以任意改变力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

•只要等效,力偶可以在平行平面之间平移。

•只要等效,力偶可以在同一平面之内平移。

(一) 、合成:•1、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为一合力偶,其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

∑=im M 12341211223412() m=m R d p p d m m m m F d F d m m m m =⋅=+⋅=++=⋅+⋅=++利用力偶等效定理:故四、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二)、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偶系中各力偶矩代数和等于零。

=∑im•空间力偶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该力偶系的合力偶矩矢等于零。

i M m ==∑该力偶系中各力偶矩矢在三个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等于零。

(将矢量式写成解析表达式)000x ix y iy z iz M M M M M M ⎧==⎪⎪==⎨⎪==⎪⎩∑∑∑平衡方程:例题2:工件上作用有三个力偶如图2-21所示。

已知:其力偶矩分别为m 1=m 2=10N·m ,m 3=20N·m ,固定螺柱A 和B 的距离l=200mm 。

求两光滑螺柱所受的水平力。

F A 为正,表明所设方向是正确的。

螺柱A 、B 所受的力与F A 、F B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取工件为研究对象。

其受力如图所示。

由平衡方程:∑=0M 0321=---M M M l F A lM M M F A 321++=200NA F =解得200B A F F N==想想看!如果使m 1或m 2或m 3的方向相反,结果会是怎样的?例题3:机构如图所示,不计自重。

圆轮上的销子A放在摇杆BC 上的光滑导槽内。

圆轮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m1=2kN·m,OA=r=0.5m。

图示位置时,OA与OB垂直,α=30°,系统平衡。

求作用于摇杆BC上力偶的矩m2及铰链O、B处的约束力。

解:1、取圆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b)所示。

F A与F O组成一力偶,由平衡方程∑=0M1sin0 AM F rα-=即:其中。

得18kN 1sin30A M F r ==︒解得()∑=0M 20 (2)sin A r M F α'-+=A AF F ='2148M M KN m==⋅18sin 30O B A M F F F KNr ====︒2、取摇杆为研究对象,画受力图。

由平衡方程:例题4*:图示电动机轴通过联轴器与工作轴相连接,联轴器上四个螺栓A、B、C、D的孔心均匀地分布在同一圆周上,此圆的直径AC=BD= 150mm,电动机轴传给联轴器的力偶矩m=2.5kN·m,试求每个螺栓所受的力为多少?解: 取联轴器为研究对象。

作用于联轴器上的力有电动机传给联轴器的力偶,每个螺栓的反力,其方向如图所示。

如假设四个螺栓的受力均匀,即P1=P2=P3=P4=P,则组成两个力偶并与电动机传给联轴器的力偶平衡。

于是由:0∑=m BDAC BD P AC P m ==⨯-⨯-0kN AC m P 33.815.025.22=⨯==(每个螺栓所受的力)解:qlx q ⋅='0012llx P q dx qdx qll '==⋅=⎰⎰由合力矩定理200ll A x m P h q x x q x l'=⋅=⋅⋅=⋅⎰⎰d d 得l h 2=例5*、已知:q , l ;求:合力及合力作用线位置。

取微元如图,计算x 处的载荷集度方程:合力大小:由合力投影定理第六版P38 作业:2---12、13、16第七版P65 作业:2---6、8、问题:求A 、B 两处的约束力。

N 、By N Ay 只有 可能形成力偶 ,与M-M平衡.N N 、By CX N N Ay AX 因=0 ,只有可能形成力偶 ,与M平衡.二、空间中力对点之矩---力对点之矩矢*在研究空间力系时,各力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各力使刚体绕同一点转动时,其转轴的方位各不相同。

因此,要确定空间一个力对某点之矩,必须用矢量表示。

FhF m o =)( Fr F M O ⨯=)(1、空间力对点之矩矢的三要素:以r 表示由点到A 的矢径,则矢积r ×F 的模等于该力矩的大小,指向与力矩转向符合右手规则。

⑴、力矩的大小(模)----转动效应的强度。

不同的空间力矩对同一矩心,其转动效应是不同的,转动方向不同,转动平面不同,转动轴的方位不同。

⑵、转轴的方位-----力矩矢作用面的法线方向。

⑶、力矩矢的转向----使刚体绕转轴转动的方向。

βO2F xzy2、力对点之矩矢是定位矢量:力矩矢必须注明是力对某点之矩。

3F 1F F 4()o m F3、力矩矢方向的确定:用“右手螺旋法则”统一起来“三要素”以右手四指表示力矩矢的转向,则拇指指向表示力矩矢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