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公式推导
第四章 (4.3)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
图中的生化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S yX zP
及
dX dS y dt dt
即
dS 1 dX dt y dt
式中:反应系数 y 又称产率系数,mg(生物量)/mg(降解的 dS 底物)。 该式反映了底物减少速率和细胞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是废水生物处理 中研究生化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规律。
(4-29)
V
1 ds X dt
∵
r V max r Vmax Vmax max r
V
V:比降解速率
∴
1 maxS max S S Vmax r r KS S r KS S KS S
(4-30)
∴
有机底物降解速度
XS e ds Vmax dt K S Se
(4-41)
(4-42)
将( 4 42) 代入( 4 40) 式后:
并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得出:
Vmax
XSe Q( S 0 S e ) K S Se V
Vmax
Se Q(S 0 S e ) (S 0 S e ) K S Se XV Xt
的变化
∴动力学是研究讨论下列函数关系:
S V Vmax KS S ds f s, x XS dt ds V max dt KS S
S max KS S dx g(S, X) XS dt dx max dt KS S
S0 Se K 2Se Xt S0 Se K 2Se Xt Se (1 K 2 Xt )
有机物地残留率
去除率
第四章 数列(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高考数学必背知识手册(新教材)
第四章数列(公式、定理、结论图表)一.数列的概念:1.定义: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2.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记作,,,,321 n a a a a 简记{}n a .3.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项数n 的关系若用一个公式)(n f a n =给出,则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数列的项为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的图像是一群孤立的点。
5、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6、求数列中最大最小项的方法:最大⎩⎨⎧≥≥-+11n n n n a a a a 最小⎩⎨⎧≤≤-+11n n n n a a a a 考虑数列的单调性二、等差数列1、定义:(1)文字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2)符号表示:11(2)(1)n n n n a a d n a a d n -+-=≥-=≥或2、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n ma a d n m-=-.通项公式特点:1()n a d n a d =+-),为常数,(m k m kn a n +=是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3、等差中项若三个数a ,A ,b 组成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a cb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即a 、b 、c 成等差数列<=>2a cb +=4、等差数列{}n a 的基本性质),,,(*∈N q p n m 其中(1)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
结构力学-第四章-结构位移计算-2
位移状态 (实际状态)
MP A ql 2
(2)写出各杆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方程式,画出弯矩图 横梁BC 竖柱CA
M ( x) a (0 x a )
ΔBV
o a
a B C
力状态 (虚设状态)
MMP dx EI 5 qa 4 1 1 4 1 3 x a x () 4 2 2 8 EI o
F N FNP Δ dx EA
桁架各杆均为等截面直杆则
F N FNP l Δ EA
§4-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3)组合结构
F N FNP l MMP Δ ds EI EA
(4) 跨度较大的薄拱,其轴力和弯矩的影响相当,剪力 的影响不计,位移计算公式为
ql / 4
§4-5 图乘法
例9.图示结构 EI 为常数,求AB两点(1)相对竖向位 移,(2)相对水平位移,(3)相对转角 。 Pl P yc P ABY 对称结构的对称弯矩图与 EI A B 其反对称弯矩图图乘 ,结果 l 1 1 2 MP ( 为零 l Pl . l 4 l Pl l 2) EI 2 3 反对称弯矩图 l l 10 Pl3 1 1 () l 3 EI yc y c Mi 0 AB 0 ABX EI EI
C
§4-5 图乘法
ql2 / 2
MP
q ql2 / 8
A
B
A y c C l/2 l/2 c EI l/2 1 1 2 l ql 2 1 l 1 l ql 2 2 l ( M C EI 3 2 32 2 2 2 2 2 3 2 q 2 2 2 1 l ql 1 l ql / 2 ql / 8 ) 2 2 8 3 2 4 2 17 ql ql / 32 () 2 ql / 2 384 EI ql2 / 8
第四章 比热和相变潜热
2020/6/11
24
第四章 比热与相变潜热
比热测量——冷却法(下落法)
➢下落法等温水卡计
结构与冰卡计类似。但误差较大。 测试时试样加热后落入水卡计,用 读数精度±0.0005℃的贝克曼温度 计或热电堆测定水卡计温升,再根 据已知的水卡计热容量求出试样释 放热量。与冰卡计一样同一温度需 要两次实验。
当温度很低时, hv>>kT,上式可化为:
cv
3Nk
h
kT
2 eh
kT
T趋于零时,cv也趋于零。
2020/6/11
11
第四章 比热与相变潜热
比热理论
➢固体比热
德拜比热理论:
爱因斯坦理论只是定性符合比热变化规律,但定量上还有很大差别。 主要原因是只考虑了一种频率,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德振动频率。
1912年德拜(Debye)把固体当作一个连续弹性媒质,并应用求电磁波
热比较连续加热法(DTA) 热相似连续加热法(DSC) 定常流量加热法 热损相消加热法 其它
20
第四章 比热与相变潜热
比热测量——冷却法(下落法)
冷却法大量用于测定固体在高于室温下的比热,在不发生相变的温 度范围内,有很高的精度。测定时,通常将试样从炉温下落入量热 计中(处于室温或冰点温度)直接测量试样焓的变化,一般用来直接测 量平均定压比热,多个温度点测量得到焓值光滑曲线后进行微分也 可求得试样的定压比热:
translation rotation
2020/6/11
vibration 7
第四章 比热与相变潜热
比热理论
➢气体比热
单原子分子气体
E
3 2
N0kT
3 2
RT
第四章-01 gradientmethod
t1d(i) TQd(1)+t2d(i) TQd(2)+…+tkd(i) TQd(k)=0
由共轭方向定义知有 从而 tj=0 (j=1:k) tjd(i) TQd(j)=0(i≠j)
n维空间中共轭方向的个数不会超过n个
16
性质2
n阶对称正定阵Q至少有n个共轭方向 Proof 由线性代数知识我们知道 Q有n个正交的特征向量d(1),…d(n),
则 当初始点x(0)与x*充分接近时对一切k有定义, 且当k∞时,x(k)二阶收敛于x*
13
牛顿算法的评价 (i)牛顿法虽有较快的收敛速度,但它只是局部收敛的 (即当初始点离x*较近时才能保证收敛) (ii)即使确定了x(0),在每次迭带时还要计算二阶导数矩 阵(有时虽然存在但很难甚至不可能求出),求出后为了进 行矩阵分解还需存储n阶方阵,这些均对大型问题不利。 (ⅲ)牛顿法的主要工作量在d(k)的确定上,但机算时通过求解 求解线性方程组
(iv)判断是否终止,终止则输出,否则k:=k+1,返(i)
3
1. 最速下降法 基本思想
(最简单的梯度算法)
以负梯度方向(即最速下降方向)作为搜索方向 又称梯度法(Gradient Method) 算法
给定控制误差 S TEP1 取 初 始 点 x (0) , k 0 S TEP2 计 算g k f(x(k) ) S TEP3 如 果 g k , x* x (k) , 停 止 运 算 ; 否则,令下降方向 d ( k ) -gk , 作 一 维搜 索 , 求 步 长 k f(x(k) k d (k) ) m i nf(x(k) d (k) )
▽f(x(2))=Qx(2)+b=Q(x(1)+t1d(1))+b
X射线晶体学(第四章)
2、重复因子 重复因子就是在一个单形中所含的晶面族数, 因为在同一个单形中各面的d值相等,在多晶衍射 中它们的强度值都迭加在一起,即衍射强度增加 了PHKL倍。 注意:在多晶衍射中,不同指数晶面的反射强度也 可能重合,所以反射线重合在一起,实测的强度 为两者之和。 3、温度因子 前面是假定晶体中的原子是静止不动的,但实 际上,原子都在围绕其平衡位置不停地振动着,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振幅逐渐增大。 由于热振动的存在,使得原子不再严格地位于 各原子平面上,入射线入射到这种“不光滑的” 原子平面上时,在反射方向各原子反射波的光程 差
§4-2
粉末多晶衍射的积分强度
一、衍射强度公式的推导 一个粉末多晶试样是由许多微小的晶粒组成的, 它们在空间的取向是任意分布的,对某一个 {HKL},它们的倒易点组成一个倒易球面,倒易 球和反射球相交成衍射圆,由于选择反射区有一 定的范围,所以倒易球有一定的厚度,这样两球 相交成一环带,法线穿过 环带的晶面都能符合衍 射条件产生衍射,环带 的面积ΔS与倒易球球 面的面积之比就是参与 衍射的晶面数的百分比,
4
2
e 1 cos 2 2 I0 2 4 F Vk 2 m c 2 sin 2 v
2 3
G d d
2
所以
Ih Ie F
2 HKL
2 cos 2 pqI e FHKL G dd 2
2 cos pq G dd 2
cos Ih pqI ij 2
不再为零,整个面的散射波振幅小于各原子散射波 振幅之和。因而整个晶体的反射波振幅和强度均比 无振动时小,并且温度越高这种下降越厉害。 如以 I 表示不存在运动情况下的反射强度, I T 表示在温度T时的反射强度,则
第四章 杆件的变形计算
3)分别作AC1和BC2的垂线交于C0
A F B 30oC2 C
Cx CC2 0.277mm C y CC1 / sin30 CC 2 cot30
C1
1.44mm
C点总位移:
Cy
C C y C x 1.47mm
(此问题若用圆弧精确求解)
2
2
Cx
C0
T3 C
1)根据题意,首先画出扭矩图
T1 d1 A Mx N· m B T2 d2 C T3
2)AB 段单位长度扭转角:
1400
800
AB
M xAB GI pAB
+
x
1400 4 π 0.06 80 10 9 32 0.01375rad / m
3)BC 段单位长度扭转角: M xBC BC
M xi li j i 1 GI pi
n
请注意单位长度扭转角和相对扭转角的区别
例4-3 一受扭圆轴如图所示,已知:T1=1400N· m, T2=600N· m, T3=800N· m, d1=60mm,d2=40mm,剪切弹性模量G=80GPa,计 算最大单位长度扭转角。
T1 d1 A
T2 d2 B
第四章
• • • • •
杆件的变形计算
本部分主要内容:
拉压杆的轴向变形 圆轴的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梁的弯曲变形、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用积分法求梁的弯曲变形 用叠加法求梁的弯曲变形
第一节 拉压杆的轴向变形
直杆在其轴线的外力作用下,纵向发生伸长或缩短变形, 而其横向变形相应变细或变粗 杆件在轴线方向的伸长
泊松比ν 、弹性模量 E 、切变模量G 都是材料的弹性常数, 可以通过实验测得。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可以证明三者之间存 在着下面的关系
《材料力学》第四章 扭转
第四章 扭转§4—1 工程实例、概念一、工程实例1、螺丝刀杆工作时受扭。
2、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轴工作时受扭。
3、机器中的传动轴工作时受扭。
4、钻井中的钻杆工作时受扭。
二、扭转的概念受力特点:杆两端作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且作用面垂直杆的轴线。
变形特点:杆任意两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轴:主要发生扭转变形的杆。
§4—2 外力偶矩、扭矩一、外力:m (外力偶矩)1、已知:功率 P 千瓦(KW ),转速 n 转/分(r /min ; rpm)。
外力偶矩:m)(N 9549⋅=nPm 2、已知:功率 P 马力(Ps),转速 n 转/分(r /min ;rpm)。
外力偶矩:m)(N 7024⋅=nPm 二、内力:T (扭矩) 1、内力的大小:(截面法)mT m T mx==-=∑002、内力的符号规定:以变形为依据,按右手螺旋法则判断。
(右手的四指代表扭矩的旋转方向,大拇指代表其矢量方向,若其矢量方向背离所在截面则扭矩规定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3、注意的问题:(1)、截开面上设正值的扭矩方向;(2)、在采用截面法之前不能将外力简化或平移。
4、内力图(扭矩图):表示构件各横截面扭矩沿轴线变化的图形。
作法:同轴力图:§4—3 薄壁圆筒的扭转 一、薄壁圆筒横截面上的应力(壁厚0101r t ≤,0r :为平均半径) 实验→变形规律→应力的分布规律→应力的计算公式。
1、实验:2、变形规律:圆周线——形状、大小、间距不变,各圆周线只是绕轴线转动了一个不同的角度。
纵向线——倾斜了同一个角度,小方格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3、切应变(角应变、剪应变):直角角度的改变量。
4、定性分析横截面上的应力(1) 00=∴=σε ;(2)00≠∴≠τγ因为同一圆周上切应变相同,所以同一圆周上切应力大小相等。
⑶ 因为壁厚远小于直径,所以可以认为切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而且方向垂直于其半径方向。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超详细讲解
② 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互不受影响,冷流体出口温度t1可能 高于热流体出口温度T2,换热彻底。在Φ、K相同时,A逆<A
并。
2、并流的优点: ① t2<T2, 流体终点温度易控 制,对于易气化、分解、反应和 冷凝而必须控温的流体的换热较 适合。
②Δt1>Δt2,适用于某些连续 操作的管式反应器中进行的放 热反应的热量的移出。
对流给热模型的实质:把复杂的对流
给热过程视为通过滞流内层的热传导
过程。 对流给热模型将间壁传热分解为两个给热和一个导热过程:
T主体 → 过度、滞流层→ 内壁 →外壁 → 滞流、过度层 → t 主体
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
传导传热
传导传热
传导传热
Φ1
Φ2
Φ3
二、牛顿给热方程
既然将对流给热视为通过滞流内层的热传导,则对
即逆流传热,可使Φ↑ or A↓ or m↓ .
七、并流与逆流的比较
并流传热的温差Δt前大后小,逆流传热温差Δt始终较
大,故一般有Δtm逆>Δtm并。
1、逆流的优点: ∵Φ=KAΔtm
① 进出口温度相同时,Δtm逆>Δtm并,故在 A、K一定时:
Φ逆/Φ并 =Δtm逆 /Δtm并 >1
即: Φ逆 >Φ并
3、平均温差公式
以并流为例推导平均温差公式: ∵(T-t)与A有关,故须找平均温差(T-t)m =Δ t m, 则需找d(T-t) ~ dA关系,故取一微元面积dA, 在dA 内 视 ( T- t ) 为 常 数 , 在 d A 内 应 用 传 热 速 率 方 程 式 有 :
对冷热流体进行热量衡算有: kg/s (qm)
(1)传热量 Q (2)传热速率Φ=Q/ τ —单位
第四章 3椭球面上的弧长(大地线)计算
三、大地线的微分方程(推导)
MdB dS cos A
N cos BdL dS sin A
§4.4 椭球面上的弧长计算
在高斯投影计算和弧度测量计算中, 往往用到子午线弧长和平行圈弧长
一、子午线弧长计算公式
dx MdB
X MdB
0 B
X (m0 m2 sin 2 B m4 sin 4 B m6 sin 6 B m8 sin8 B)dB
0
B
为了便于积分通常将正弦的幂函数展开为余弦的倍数函数。 如:
如果以B=90°代入,则得子午椭圆在一个象限内的 弧长约为10 002 137m。旋转椭球的子午圈的整个弧 长约为40 008 549.995m。即一象限子午线弧长约为 10 000km,地球周长约为40 000km。 为求子午线上两个纬度B1及B2间的弧长,只需按 上式分别算出相应的X1及X2,而后取差:
三、平行圈弧长公式
任一平行圈都是半径相等的圆, 纬度为B的平行圈的半径为:
rB N cos B a cos B 1 e2 sin 2 B
平行圈上经差L L2 L1的一段弧长 : S1 2 N cos BL a cos B( L2 L1 ) l N cos B b1l 1 e2 sin 2 B
代入上式,积分得:
X 1 2 a(1 e2 )[ A(arcB2 arcB1 ) B(sin B2 cos B2 sin B1 cos B1 ) C (sin 3 B2 cos B2 sin 3 B1 cos B1 ) D(sin 5 B2 cos B2 sin 5 B1 cos B1 ) E (sin 7 B2 cos B2 sin 7 B1 cos B1 ) F (sin 9 B2 cos B2 sin 9 B1 cos B1 ) G(sin11 B2 cos B2 sin11 B1 cos B1 ) ]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支出增加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 甲 乙 丙 400 240 144
收入增加
乙 丙 丁 400 240 144
支出总的增加=收入总的增加=新增GDP=新增国民收入
=1000
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I=400,意味着新雇工人的收入增加 400,形成△Y1=△I=400 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工人用收入去购买棉布,带动了棉布 的生产,使生产棉布的工人的收入增加。△Y2=β×△I
2600 2900 3200 3500 3800 4100 4400
-600 -400 -200 0 200 400 600
增加 增加 增加 不变 减少 减少 减少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图4-2 均衡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三、两部门中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令 (原始的或自发的)总需求AD=a+i 则 y=AD/(1-b)
y
y 1 AD 1 b
y
y k AD
k
1 1 1 b 1 MPC
第一节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成正相关。 乘数作用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乘数的经济意义
China
France
Germany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1982-2011年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储蓄率(%)
消费观念
经济基础
社保制度
收入分配
第二节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高中数学必修 第四章 数 列-课件 第1课时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题型探究】
题型一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基本运算——师生共研 例 1 在等差数列{an}中, (1)已知 a1=56,an=-32,Sn=-5,求 n 和 d; (2)已知 a1=4,S8=172,求 a8 和 d. (3)已知 d=2,an=11,Sn=35,求 a1 和 n.
解:(1)由题意得,Sn=na1+ 2 an=n56- 2 32=-5,解得 n=15. 又 a15=56+(15-1)d=-32,∴d=-16.∴n=15,d=-16. (2)由已知得 S8=8a12+a8=84+2 a8=172,解得 a8=39, 又∵a8=4+(8-1)d=39,∴d=5,∴a8=39,d=5.
跟踪训练 2 (1)设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若 S4=8,S8=20,
2.若 S 奇表示奇数项的和,S 偶表示偶数项的和,公差为 d, ①当项数为偶数 2n 时,S 偶-S 奇=___n_d____,SS奇偶=___a_an+_n1___;
②当项数为奇数 2n-1 时,S 奇-S 偶=_____a_n______, SS奇偶=____n_-_n_1_____,S2n-1=_(_2_n_-__1_)_an.
例 2 (1)等差数列前 3 项的和为 30,前 6 项的和为 100,
则它的前 9 项的和为( )
A.130
B.170
C.210
D.260
解析: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S3,S6-S3,S9-S6 成等 差数列,所以 S3+(S9-S6)=2(S6-S3), 即 30+(S9-100)=2(100-30),解得 S9=210. 答案:C
解析:Sn-Sn-4=an-3+an-2+an-1+an=80, S4=a1+a2+a3+a4=40. 两式相加得 4(a1+an)=120,∴a1+an=30, 又 Sn=na12+an=15n=210,∴n=14. 答案:14
第四章 萃取
六、萃取过程的类型
1. 单级萃取
2. 多级萃取
•
•
错流多级萃取
逆流多级萃取
七、萃取过程的设备
1. 混合设备
• 搅拌罐
• 管式混合器
• 喷嘴式混合器
2、分离设备
• 重力分离设备——沉降式
• 离心力分离设备——碟式、管式、倾析式
思考题
1. 2. 3. 何谓溶媒萃取?其分配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在溶媒萃取过程中pH值是如何影响弱电解质的提取? 何谓乳化液?乳化液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常用去乳化方法有那些?
第四章 萃取分离法
一、 概述
1. 定义——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水相与有机相间的
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过程,也称溶媒萃取。
2. 特点——浓缩倍数和纯化倍数较高,可连续、多级
操作,溶剂耗量大,对设备、安全要求高
3. 应用——生物小分子物质:抗生素、有机酸、氨基
酸等
4、萃取的原理——分配定律
1)
•
分配定律公式推导
– – – 盐析效果 去乳化 增大水相密度
c) 温度
– T↑,K↑,互溶性↑,效率↓
–
T↓,K↓,稳定性↑,传质速率↓
d) 带溶剂
– 酸性物质+脂肪碱(十二烷胺、四丁胺等)
– 碱性物质+脂肪酸(月桂酸等)
7、乳化现象和去乳化
1) 乳化现象
有机相
乳化层 水 相
2)乳状液及其类型
• • 乳状液——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互不相溶的 液体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也称乳浊液。 类型——油包水(W/O )型和水包油(O/W )型两大类
K 有机相(萃取相、轻相)
AH
A- + H+
高中数学必修 第四章 数 列- 第1课时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步步高)
2 题型探究
PART TWO
一、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有关计算
例1 在等差数列{an}中: (1)已知a6=10,S5=5,求a8和S10;
解 S5=5a1+5×2 4d=5, a6=a1+5d=10,
解得a1=-5,d=3. ∴a8=a6+2d=10+2×3=16, S10=10a1+102×9d=10×(-5)+5×9×3=85.
(2)已知a1=4,S8=172,求a8和d.
解 由已知得 S8=8a1+ 2 a8=84+2 a8=172,解得 a8=39, 又∵a8=4+(8-1)d=39, ∴d=5. ∴a8=39,d=5.
反思 感悟
等差数列中的基本计算 (1)利用基本量求值: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中有五个量a1,d,n,an 和Sn,这五个量可以“知三求二”.一般是利用公式列出基本 量a1和d的方程组,解出a1和d,便可解决问题.解题时注意整 体代换的思想.
11a12+a11=11a6, 同理可得 T11=11b6,因此,TS1111=1111ba66=ab66=23××66+-31=1157.
3 随堂演练
PART THREE
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3n,n∈N*,则{an}的前n项和Sn等于
√A.-32n2+n2
C.32n2+n2
(2)a3+a15=40,求S17; 解 S17=17×a21+a17=17×a23+a15=17×2 40=340.
(3)a1=56,an=-32,Sn=-5,求 n 和 d.
解 由题意得,Sn=na1+ 2 an=n65- 2 32=-5,解得 n=15. 又 a15=56+(15-1)d=-32, 所以 d=-16, 所以 n=15,d=-16.
第四章网损及网损微增率的计算
B系数法应用中造成计算失真的另一个问题:
由4.52—4.56式说明,即使总的负荷水平维持不变, 在经济调度经典法计算中,由于发电机有功越线问 题的影响,每个迭代步骤上,网损微增率公式中的B 系数仍然应当修正。
相应的网损微增率。
4.2.3、基于直流潮流方程的算法 1.公式推导 在2.2.3中,基于直流潮流方程推导了注入有功和线 路有功的线性关系:T=AP 将A划分为:A=[AD,AG],两边取微分:ΔT=AGΔPG 假定个节点电压标幺值为1,用线路有功表示的网损 为:
按上式,网损微增率为:
因为 为偏微分,所以:
令
,代入4.35式,算
得
4.1.3、直流潮流B系数 1、直流潮流B系数计算式的推导 一支路上的有功损耗为:
全系统的网损为:
注入节点有功功率与节点电压角度之间的关系为: P=B*δ
改写后得:XP=δ 把4.45代入4.41得:
把节点注入功率分为两部分,如下:
4.47代入4.46可得: 比较4.1与4.48可知:
4.1.2、最小二乘B系数 1、最小二乘B系数的推导 这里只推导B系数BL、BL0及B0的另一种表达式。 4.3式和4.4式结合可写成: 将I分为节点发电电流和负荷电流: 总发电电流与每一节点电流之间存在的的线性关
系为: 矩阵形式为: 将4.23代入4.21得: 对于发电机节点,4.8式为:
将4.62和4.66代入4.61得: 将上式与下章推出的经济调度经典法修正协调方
5.27程相比较,可知:
指出以下几点: (1)上述没有采取近似假设,这与B系数法不同。 (2)计算量比B系数法大。 (3)这样求得的网损位正率只针对于平衡机节点
第四章-差异量数
第一节 全距、百分位差、四分位差、平均差一、全距全距是一列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距,又称极差,用符号Rg (Range )表示,其公式为min max X X Rg -=全距是说明数据离散程度最简单的统计量。
全距的局限:该统计量只依据分布中的两个极端值,未利用到分布的大部分信息。
它不能反映观察值的整个变异度,样本的例数越多,全距越大,不够稳定。
二、百分位差百分位差表示某两个百分位数之间差异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百分位差如793P P -,1090P P -。
百分位数是指量尺上的一个点,在此点以下,包括数据分布中全部数据个数的一定百分比,符号为Pp 。
其计算公式为:例4-1:用下面的次数分布表计算该分布的百分位差P 90- P 10。
组别f d 65~ 1 157 60~ 4 156 55~ 6 152 50~ 8 146 45~ 16 138 40~ 24 122 35~ 34 98 30~ 21 64 25~ 16 43 20~ 11 27 15~9 16 20~7 7 ∑100—解:先计算P 90 和P 10第1步:确定P 百分位数对应的位置, ,ifF N pL P bb p ⨯-⨯+=1003.14110090157=⨯7.1510010157=⨯第2步:确定百分位数所在的分组区间,P 90在“50~”这组,P 10在“15~”这组第3步:确定公式中的符号,5.49=b L ,5.14=b L ,138=b F ,7=b F ,5=i ,8=f ,9=f第4步:代入公式计算P 90 ,P 10第5步:计算P 90-P 1023.3233.1956.511090=-=-P P答:该分布的百分位差P 90-P 10是32.23。
百分等级:任意分数在整个分数分布中所处的百分位置,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位置量数。
计算公式为:三、四分位差四分位差是百分位差的特例,用于分析75P (3Q )与25P (1Q )之差的一半,即213Q Q Q -=四、平均差(一)概念及计算公式平均差是一组数内各个数据之间与平均数的绝对离差的平均数。
第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4
1 V4 T1 T2 V1
Q2 Q1
V3 V2
V2 V1 V2 V1
V4 V1
V3 V4
V2 V1
Q 2 R T 2 ln
V2 V1
R T 2 ln
T2 T1
R T1 ln
Q2 Q1
V R T 2 ln 2 V1
Q 2 Q1 j
j1
n
§4.6.2 卡诺热机
为了对热机的最大可能效率进行理论研究,1824年法国工 程师卡诺设想了一种理想的热机,称为卡诺热机;这种热机的 循环过程称为卡诺循环。 卡诺循环在温度为T1、T2的两个热源间工作,由两个等温 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构成。一般所说的卡诺循环是准静态的, 且无摩擦等耗散现象。 P 当工质是气体时,卡诺循 环可以用P-V图表示。 可见:在卡诺循环中,工质从T1 热源吸热Q1,向T2热源放热 Q 2 , 向外输出功W′ 。
T
⑵ 转换点、转换曲线:
同一工质在不同的温度段对应的焦汤系 数的趋势是可以不同的。 从T-P 图上看,这种现象是由等焓线的斜率决定的。
P
⑵ 转换点、转换曲线: 同一工质在不同的温度段对应的焦汤系数的趋势是可以不同的。 从T-P 图上看,这种现象是由等焓线的斜率
T P H
则有:
W' Q1
Q1 Q2 Q1 1 Q2 Q1
——热机效率
说明
若循环存在m个高温热源,n个低温热源,热机的吸放热为:
Q 1 i ( i 1, 2 , m ) 及 Q 2 j ( j 1, 2 , n )
则热机效率公式中的吸放热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 ni
Vt
) T ,V t , n j (
RT Vt
)] dV t RT ln z m(4-66)
式中,Zm——总压力P和T下,混合物的压缩因子。
式(1)和(4-66)都可以用来计算混合物中组分i的逸度系数,但式 (4-66)显得更为方便,因为较多的状态方程都以Vt为自变量。应用式 (4-66)进行实际计算时,必须选用合适的状态方程和混合规则。 以二元气体混合物为例,选用二项维里方程和R—K方程分别按式 (4-65)和(4-66)推导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当选用二项维里方程时,得 确定在图 (4-67a) ˆ P ( B y 2 ) ln 1 11 2 12
] T , P , n 2 dP P RT [
( nB ) n1
0
]T , P , n 2
i j
y i y j B ij
(2 49)
B y 1 (1 y 2 ) B 11 2 y 1 y 2 B 12 y 2 (1 y 1 ) B 22 令
12 2 B 12 B 11 B 22
气体混合物中的组分逸度 与逸度系数的计算
我们介绍从PVT数据计算纯气体的逸度系数中出现过式(4-57):
ln i
ln i
P
0
( z i 1)
dp p
RT P )dP
(恒T)(4-57) (恒T)
1 RT
P 0
(V i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导出与式(4-57)相似的计算气体混合物中组分i 的逸度系数的方程式:
2
n1 n
2
) n 2 12
B 11 y 2 12
2
ˆ P [ ( nB ) ] ln 1 T ,P ,n2 RT n1
( B 11 y 2 12 )
2
ln ˆ1
P RT
如何判断它的适用性?
• 需要混合物的Tr和Pr值,但缺乏混合物 的实际临界参数Tc和Pc数据。 • 采用假想的临界参数Tpc和Ppc ,最常用、 简单的混合法则就为Kay法。
1、压力对逸度的影响
RTd ln f i V i dP (恒T)(4-41) 根据式(4-41): 即得出压力对纯物质逸度的影响关系式:
( ln f i P )T Vi RT
(4-54)
压力对混合物中组分i逸度的影响表达式:
(
式中,
ln fˆi P
) T ,x
Vi RT
i的偏摩尔体积。
B y 1 B 11 y 2 B 22 y 1 y 2 12
nB n 1 B 11 n 2 B 22
n1 n 2 n
12
nB n 1 B 11 n 2 B 22
( nB ) n1
n1 n 2 n
1 n
12
[
] T , P , n B 11 (
*
( n ln f ) ni
] T , P , n j RT ln P
ˆi d G i RTd ln f
* * G i G i RT ln fˆi RT ln fˆi
G i G i RT ln fˆi RT ln( Px i )
*
G i G i RT ln
(4-56)
V i ——混合物中组分
2、温度对逸度的影响: 由式:
ln
fi p
*
Si Si R
Hi Hi RT
可得出温度对纯物质逸度的影响关系式:
( ln f i T )P Hi RT
R 2
Hi Hi RT
2
(4-52)
温度对混合物中组分i逸度的影响:
(
ln fˆi T
(4-51)
ln f
ln
(x
i
ln
fˆi xi
)
(x
i
ln ˆ i )
dG RTd ln f
从理想态积分 到真实态
G G RT ln f RT ln P
*
nG nG
*
RT ( n ln f ) nRT ln P
G i G i RT [
混合物逸度与逸度系数的定义
• 混合物的逸度定义式为:
dG RTd ln f (恒T)
lim f P
p 0
1
(4-43)
式中,G——混合物的摩尔自由焓。 f ——混合物的逸度。 P和T——混合物的总压力和温度。 混合物的逸度系数定义式为:
f p
(4-44)
因为逸度的单位与压力相同,所以逸度系数是无因 次的,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知道,共有三种逸度: 1、纯物质的逸度fi; 2、混合物中组分i的逸度 fˆ i ; 3、混合物的逸度f。 ˆ f 当混合物处于极限组成xi=1时, f i f i 。同样也 有三种逸度系数 i , ˆi 和 。
j 1 n
i
b m RT
1 .5
ln(
V bm V
)
V bm bm 2 ln( )( 1 .5 b m RT V V bm 式中,V——混合物的摩尔体积。
PV ) ln( ) RT
(4-70)
am,bm——混合物的R-K常数。 aij ——交叉系数。
从上述讨论应该明白一点:所选择的状态方程是指适用于混合物的状态 方程。因此混合物的常数Bm、Bij、am、bm、aij 用那一种混合规则来计算 就显得相当重要。书中列举了用Prausnitz混合规则,仅是例子之一,并不 是唯一的方法。
) P ,x
Hi Hi RT
2
(4-55)
ln
fi p
*
Si Si R
*
Hi Hi RT
R ln f i R 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S i S i
*
Hi Hi
*
T
R(
ln f i T
)P
C pi T
*
C pi T
1 T
( C pi C pi )
B 12
Z 1
BP RT
nZ n
nBP RT
Z1 [
( nZ ) n1
]T , P , n 2 1
P RT
[
( nB ) n1
]T , P , n 2
ln ˆ i
p
0
( z i 1)
p
dP P
ln ˆ1
B
1 RT
[
( nB ) n1
混合物的逸度与其组分逸度之间的关系
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可得到混合物的逸度f(或逸度系数)与混 合物中组分i的逸度 (或逸度系数)的微分关系式为:
ln
fˆi xi
[
( n ln f )
ln ˆ i [
其一般关系式为:
ni ( n ln )
ni
]T ,P ,n
(4-50)
j
]T ,P ,n j
ln ˆ 2
RT P
的上方
式中 12 2 B 12 B 11 ——分别为纯组分1、2的第二维里系数,按(2-35)式 B 11 、 B 22 计算: BP c B o B 1
RT c
RT B 22
( B 22 y 1 12 )
2
(4-67b)
——交叉第二维里系数。按式(2-51)~(2-52)Prausnitz 提出的混合法则计算。
*
fˆi xi
RT ln P
G i G i RT [
*
( n ln f ) ni
] T , P , n j RT ln P
G i G i RT ln
*
fˆi xi
RT ln P
ln
fˆi xi
[
( n ln f ) ni
]T ,P ,n
j
4.3.3 压力和温度对逸度的影响
PPc P pr
(y
P P pc
i
Pci )
T Pc T pr
(y T
i
ci
)
T T pc
ˆ 若选择R-K状态方程代入式(4-66)则导出计算逸度系数 的公式为:
ln ˆi ln( V V bm a m bi )( bi V bm 2 y i a ij )
*
Hi T
R
2
( ln f i T )P Hi RT
R 2
Hi Hi
*
RT
2
i ˆi 1
式(4-65)可以改写成:
RT ln ˆi
P
[(
Vt ni
0
) T ,P ,n j
RT P
] dp
(1 )
式中,Vt——混合物的总体积; T,P——分别为混合物的温度和总压力
上式是以P和T为独立变量的逸度系数的计算式,若以V和T为独立变量,则上式 变为:
RT ln ˆ i
ln ˆ i
因为 z i
P Vi RT
p
0
( z i 1)
dP
(恒T,x)(4-65)
P
,所以上式可变为:
ˆ ln i
1 RT
P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