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第4章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第4章

P2 P2
cos1350
P0
cos1100
P1
cos(1100
1350 )
P 2
P0=1.533 P1=-1.0628 P2=0.7805
PP10
n (n
/
l
)
P3 (l 2 n2 1 m2 ) /(2l)
n= 1.533 l =1.442 m=1.783
根据结构要求,确定 曲柄长度,可求各构 件实际长度。
优点: ①连杆机构为低副机构,运动副为面接触,压强小,承载 能力大,耐冲击; ② 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多为平面或圆柱面,便于加工 制造; ③在原动件运动规律不变情况下,通过改变各构件的相对 长度可以使从动件得到不同的运动规律; ④可以连杆曲线可以满足不同运动轨迹的设计要求; 缺点: ①由于运动积累误差较大,因而影响传动精度; ②由于惯性力不好平衡而不适于高速传动; ③设计方法比较复杂。
◆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
机构尺寸满足杆长条件,且最短杆为机架或连架杆。
一、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续)
例:图示机构尺寸满足杆长条件,当取不同构件为机架时 各得什么机构?
最短杆为 机架得双 曲柄机构
取最短杆相 邻的构件为 机架得曲柄 摇杆机构
取最短杆对 边为机架得 双摇杆机构
一、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续)
4-2 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
一、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
基本型式——铰链四杆机构
连杆 C
连架杆 B 运动副全为转动副。
连架杆
动画演示
A
D
曲柄: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
摇周杆转:副只:能组在成一转定动范副围的内两摇构动件的能连整架周杆相;★曲柄摇杆机构
对转动;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机械元件的作用和应用。

3. 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和工作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力学基础知识运动和力的关系2. 常见机械元件的作用和应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弹簧轴承3. 简单机械系统和工作过程的分析分析机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绘制机械系统的运动曲线计算机械系统的效率和功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常见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机械元件作用和应用的掌握。

3. 小组报告: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机械系统分析的案例报告,评估学生对简单机械系统和工作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实物模型:展示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机械元件的实物模型。

3. 动画演示:利用动画软件或视频资料演示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练习题库: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评估。

教学计划:第一周: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周:齿轮传动的作用和应用第三周:皮带传动的作用和应用第四周:弹簧的作用和应用第五周:轴承的作用和应用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常见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运动规律。

3. 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并应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概述机械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机械系统的组成固定连接和运动连接机构和机器的区别与联系3. 平面连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和双曲柄机构连杆运动的分析方法4. 凸轮机构凸轮的分类和基本参数凸轮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凸轮与从动件的配合关系5. 齿轮机构齿轮的分类和基本参数齿轮传动的原理和工作特点齿轮的设计和选择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机构的运动和原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机械系统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2. 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包括图文、动画和视频等资源。

3. 实物模型:展示各种机械机构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计算机软件:使用相关机械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AutoCAD等,进行机构分析和设计。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学生完成一个机械系统的设计项目,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课时1-2:机械原理概述课时3-4:机械系统的组成课时5-6:平面连杆机构课时7-8:凸轮机构课时9-10:齿轮机构课时11-12:其他常用机构课时13-14: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课时15-16:机械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课时17-18:机械系统的运动合成与分析课时19-20:机械系统的设计方法课时21-22:机械系统的控制原理课时23-24: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课时25-26:机械系统的故障分析与维修课时27-28: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课时29-30:机械系统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课时31-32:课程总结与展望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理学]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焦映厚上

[理学]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焦映厚上

一、教案信息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分析并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机械原理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原理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原理应用案例。

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PPT。

2. 相关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的传递、能量转换等。

2. 学生听讲并记录重要概念和原理。

三、案例分析(4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涉及的机械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二课时:四、案例分析(续)(40分钟)1. 继续分析上一个课时的案例,深入探讨机械原理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

3. 学生作业和测试成绩。

二、教案信息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分析并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机械原理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原理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原理应用案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包括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几何关系、代数方程、微积分等方法求解机械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简单机械装置进行设计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图示、模型、实验等方法观察、分析、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和绘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有效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机械原理知识,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基本原理: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基础知识,涵盖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运动方程、能量守恒等。

2. 机械元件及装置:介绍常见机械元件如杠杆、齿轮、滑轮、凸轮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以及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分析。

3. 机械设计方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与计算等。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和绘图,提高设计效率。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机械基本原理学习,重点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受力分析。

第二周:学习运动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

《机械原理》教案(2)

《机械原理》教案(2)

《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2006年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1)总课次:2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2)总课次:3重算锯床的F复合铰的表现形式:2)由滚子凸轮机构的F计算问题引出——局部自由度定义处理方法重算滚子凸轮机构滚子与齿轮的区别3)虚约束定义由机车车辆联动机构的分析引入——轨迹重合中的虚约束进一步引入——导路平行的多个移动副——轴线重合的多个转动副——接触点法线重合的多个高副由行星轮系机构分析引入——机构中的对称部分由以上虚约束的出现情况强调其几何条件的重要性简介虚约束的作用4)实例综合分析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判定其运动的确定性。

3、机构组成原理1)全低副机构基本机构(级机构):定义形式基本机构的F=1从动件系统:定义基本机构=原动件数对基本机构的F进行分析——原动件数=基本机构的F由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推出——从动件系统的F=0推出n与pL的关系杆组:定义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2个)——表现形式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3个)——表现形式机构组成原理作业习题:续2-9 2-10 及2-13 思考2-8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综合;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平面机构位置图和动点轨迹的求法简介速度瞬心的概念及求法重点难点重点: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速度瞬心的概念难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相对瞬心与绝对瞬心课件素材使用由高副低代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图片简介其分析方法;由机构结构分析实例图片讲解分析步骤;由机构综合常见形式动画简介机构综合方法。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分析:
➢ 构件 2为二力杆此二力大小 B
2 有害阻力:是指机械在运转过程中所受到的非生产无 用阻力,如有害摩擦力、介质阻力等,
✓损耗功 输出功 :克服有害阻力所作的功,
注意
摩擦力和重力既可作为作正功的驱动力, 也可成为作负功的阻力,
二、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
1 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 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彼此的作 用力 ; 2 确定为了使机构原动件按给定规律运动时需加于机 械上的平衡力,
M b R21 lh21
❖根据构件1的力平衡条件机架对该构件的反力:
R6 1R2 1
§9-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考虑摩擦时,机构受力分析的步骤为:
1 计算出摩擦角和摩擦圆半径,并画出摩擦圆; 2 从二力杆着手分析,根据杆件受拉或受压及该杆相对于另 一杆件的转动方向,求得作用在该构件上的二力方向;
其特征是该力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锐角,所作 的功为正功,称驱动功或功,
2 阻抗力: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
其特征是该力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反或成钝角,所作的 功为负值,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续
❖阻抗力又可分为有益阻力和有害阻力, 1 有益阻力:是指为了完成有益工作必须克服的生产 阻 力,故也称有效阻力, ✓有效功 输出功 :克服有效阻力所作的功,
2、按上述次序进行分析,
例2 续
1 构件组5、4的受力分析
lh65
R65
P r Q 5 P I 5 R 6 5 R 4 5 0
大小:√ √ √
方向:√ √ √


R65Pde, R45 P ea
❖对E点取矩R65的作用线的位置
lh6
5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F 3n (2 pl ph )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基本概念: 机构的自由度即是机构所具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 机构的自由度就是机构应具有的原动件数目。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自由度、原动件数与机构具有确定运动之间有何关系?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n3 n4 pl 4 pl 5 ph 0 ph 0 F 3 3 (2 4 0) 1 F 3 4 (2 5 0) 2
第一章 绪 论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械原理又称为机器理论与机构学。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及动力特性,以及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一门基础技术学科。它是机械设 计理论和方法中的重要分支。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机械。
第一章 绪 论
一、机器的组成 定义:机器是一种由人为物体组成的具有确定机械运动的装 置,它用来完成一定的工作过程,以代替人类的劳动。 根据工作类型不同,机器一般可以分为: 动力机器的功用是将任何一种能量变换成机械能,或者将机 械能变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内燃机、压气机、涡 轮机、电动机、发电机等都属于动力机器。 工作机器的功用是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搬运物品。例如,金 属切削机床、轧钢机、织布机、包装机、汽车、机车、飞 机、起重机、输送机等都属于工作机器。 信息机器的功用是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变换。例如,复印机、 打印机、绘图机、传真机、照相机等都属于信息机器。
n 11 pl 17 ph 0
p 2 pl ph 3n 2 10 3 6 2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例:计算自由度
n5 pl 7 ph 0
F 3 5 2 7 0 1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焦映厚上

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焦映厚上

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1.2 教学内容机械原理的定义和特点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机械原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原理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介绍机械原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二章:力学基础2.1 教学目标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区别和联系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2.3 教学过程引入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讲解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2.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三章:机械运动和动力传递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动力传递的方法和原理3.2 教学内容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动力传递的方法和原理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比较和应用3.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讲解动力传递的方法和原理比较和讨论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3.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3.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四章:机械结构和设计4.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掌握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步骤4.2 教学内容机械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机械结构的设计实例和应用4.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讲解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分析机械结构的设计实例和应用4.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4.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五章:机械系统的分析和优化5.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法了解机械系统优化的目标和约束条件5.2 教学内容机械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法机械系统优化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机械系统优化的应用实例和效果5.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法讲解机械系统优化的目标和约束条件分析机械系统优化的应用实例和效果5.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5.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六章:机械动力学6.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机械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自由度和刚体运动动力学方程及其应用6.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讲解自由度和刚体运动推导和解释动力学方程及其应用6.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6.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七章:机械振动与控制7.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振动的类型和特性掌握机械振动控制的方法7.2 教学内容机械振动的类型和特性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机械振动控制的方法7.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振动的类型和特性讲解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分析多自由度系统振动讨论机械振动控制的方法7.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7.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八章:机械可靠性工程8.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可靠性的分析和设计方法8.2 教学内容机械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可靠性模型和设计方法可靠性测试和验证8.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讲解可靠性与失效分析介绍可靠性模型和设计方法讨论可靠性测试和验证的方法8.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8.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九章:机械制造工艺9.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流程铸造、焊接、切削、装配等工艺的特点和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选择和优化9.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流程讲解铸造、焊接、切削、装配等工艺的特点和应用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方法9.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9.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第十章: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新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创新设计竞赛和项目实践10.3 教学过程引入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析创新设计实践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竞赛和项目实践10.4 教学资源教案、PPT、相关书籍和文章10.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和练习创新设计竞赛成果和项目报告评审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中的重点环节包括:1.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了解机械原理的核心要素。

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焦映厚上

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焦映厚上

机械原理总结课电子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探讨机械原理在工程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机械原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展示实例: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机械原理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机械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估他们对机械原理应用的认识。

章节二: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如力的平衡、能量守恒等。

2. 分析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 讲解基本原理: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2. 实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练习结果,评估他们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章节三:机械原理的建模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建模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机械原理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技巧,如坐标系建立、受力分析等。

2. 分析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建模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讲解建模方法: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机械原理的建模方法。

2. 受力分析练习:让学生练习进行受力分析,了解物体受力情况。

3.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运用建模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机械原理建模和分析方法的理解程度。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2)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常见机械原理的应用实例。

3. 教学方法:(1)采用PPT课件进行讲解;(2)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3)开展小组讨论和互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2)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常见机械原理的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1)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机械设计的创新与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原理教程;2. 课件:机械原理教案PPT课件;3. 案例素材:相关机械设计案例图片和视频;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机械原理应用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讲解:(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2)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常见机械原理的应用实例。

3. 案例分析:(1)展示相关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机械原理和创新点。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机械设计的创新与优化;(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总结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思考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创新与优化方法。

4. 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4. 机械设计项目: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

《机械原理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理解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

4. 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并对其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机械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2. 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机械系统的组成要素:构件、连接元件、驱动元件等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3. 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传动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控制方式: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等4. 简单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受力情况设计机械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机械系统的运动和传动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系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教科书和相关辅导资料。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动画和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 实物模型:展示机械系统的实物模型或玩具,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4. 设计软件:如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用于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机械原理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课时1-4: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课时5-8: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课时9-12: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课时13-16:简单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课时17-20: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课时21-24:机械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课时25-28:机械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课时29-32:机械系统的未来发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机械传动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和应用案例分析2. 教学难点: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机械传动和控制原理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械系统设计的优化方法和算法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引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

机械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掌握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

对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对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力学基础2.1 教学目标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力学中的重要定律和公式。

理解力学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摩擦力、弹力和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物理实验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学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4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的参与度。

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对力学在机械原理中应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机械运动和动力学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掌握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理解机械运动和动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速度、加速度和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牛顿第二定律和动力学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图解和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运动和动力学的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4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的参与度。

对机械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对机械运动和动力学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4.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掌握机械结构的基本元件和连接方式。

理解机械结构设计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作用*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学习要求*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其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本章介绍了机器、机构、机械等名词,并通过实例说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机构,从而明确了机构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当然,由于此时尚未具体学习这些内容,故只能是一个概括的了解。

学习安排学习方法如何学好本课程。

要学好本课程,首先必须对机械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机械现在是、将来仍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直接执行工具,没有机械的支持, 一切现代工程(宇航工程、深海工程、生物工程、通信工程、跨江大桥、过海隧道、摩天大楼、……)都将无法实现。

了解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既有助于对机械原理课程的深入学习,也有助于让我们深信机械工业将永不停歇地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学习内容*机构的组成(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机构运动简图及其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的合理设计*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副学习要求*搞清构件、运动副、约束、自由度、运动链及机构等重要概念。

*能绘制比较简单的机械机构运动简图。

*能正确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并能判断其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对空间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有所了解。

*对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合理设计问题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至于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则属于拓宽知识面性质的内容。

学习难点是:机构中虚约束的判定问题。

学习安排学习方法本章需要搞清的概念。

首先,要把构件、运动副、运动链、机构、机构运动简图、机构的自由度、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机构组成原理和杆组等基本概念搞清楚。

应做到能准确地解释,并对机构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要注意构件与零件、运动副与运动副元素、自由度与约束、高副与低副、开链与闭链、运动链与杆组以及机构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正确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由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都是就机构运动简图来进行的,而且机械设计之初也首先是设计机械的机构运动简图,所以对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必须十分重视,能正确阅读和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当然,由于实际机械的结构状况及构件形状一般都比较复杂,所以如何用机构运动简图把它表示出来,对于初学者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沿着运动传递路线细心观察,把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构件数的多少,各构件间组成了什么样的运动副,以及运动副所在的位置搞清后,就不难将其机构运动简图正确地绘制出来。

通过多作练习,就一定能逐步具备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何谓正确判断机构中的虚约束?要正确判定机构中的虚约束,首先要把什么是虚约束这一概念搞清楚。

所谓虚约束是指对机构的运动起重复约束作用的约束,即机构中的一些运动副所带入的约束与另一些运动副所带入的约束相重复。

在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时应将虚约束除去。

但要注意,机构中的虚约束都是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出现的,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则原认为是虚约束的约束就将成为实际有效的约束,而影响到机构运动的可能性或灵活性。

而为了满足这些特定的条件,就要求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而这就意味着有较高的制造成本。

一般说,机构的虚约束数越多,机构在运动中被卡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求有较高精度的尺度参数也就越多,制造成本也就越高,故虚约束数的多少也是机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机械设计中为什么要设置虚约束?通常在机械中设置虚约束的主要目的有:(1) 改善机构的受力情况(参看教材图2-23);(2) 增加机构的刚度(参看教材题2-13c图);(3) 使机构能顺利通过转折点(参看教材图8-7)。

在仪表机构中,机构运动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故要尽可能避免在机构中出现虚约束(参看教材图2-28);(题2-19图),另外在一些刚性较差的地方,如布置在飞机机翼上的一些机构,在受力时易发生较大的变形,约束成为虚约束必须满足的几何条件易遭到破坏,故这种情况下也应力求避免虚约束。

但要注意,正如教材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把平面机构(3族机构)按平面机构来计算其自由度的时候,往往从表面看似乎没有虚约束,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族别虚约束,即实际上存在虚约束。

只有把机构按空间一般机构来看不存在虚约束时才真正没有虚约束。

为了减少虚约束数,在工程实际中常用球面副、球销副代替转动副,用圆柱副代替移动副或转动副,用鼓形齿代替直齿等。

如何判断是否为复合铰链?关于复合铰链的确定一般不难掌握,但在判断是否为复合铰链时要细心。

如下两种情况易发生误解:其一,复合铰链是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的情形。

不应把若干个构件汇交在一起就认为是复合铰链。

例:(构件在同一处汇交相联接的情形)。

其二,有齿轮、机架参与的联接是否为复合铰链,常易发生混淆。

例:(含有齿轮的机构的情形)。

如何判断齿轮副的约束?关于齿轮副的约束,存在如下两种情况:其一,一般情况下两齿轮的中心距受到约束,轮齿两侧齿廓只有一侧接触,另一侧存在间隙,故只提供一个约束。

如图a所示。

其二,当两齿轮的中心可以彼此靠近,直至轮齿两侧齿廓均接触为止时,如图b 所示。

这时因轮齿两侧接触点处的法线方向并不彼此重合,故其提供两个约束。

在解教材题2-13时,就应分清齿轮副约束的上述两种情况。

如何将机构分解为基本杆组?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知,任何平面机构都可以由机架、原动件和若干个基本杆组组成。

因此在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或动力分析时,可就原动件和基本杆组来进行,对于相同的基本杆组可采用相同的方法(可编成子程序调用),由于基本杆组的类型不多,这就给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将机构分解为基本杆组时要注意:首先应将机构中的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除去。

如:(精压机机构)。

再进行拆杆组分析。

在拆分基本杆组时,应从远离原动件的地方开始拆分,先试按Ⅱ级组拆分,若不行再依次按Ⅲ级组、Ⅳ级组……拆分。

例:(斯蒂芬森Ⅱ型机构的结构分析)。

基本杆组的级别是以该杆组中所构成的封闭形(由一个或若干个构件所构成的)中所包含的最多运动副数来确定的。

一般说,杆组的级别越高,其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难度也就越大。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学习内容*机构运动分析任务、目的和方法*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用综合法作复杂机构的速度分析*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学习要求*正确理解速度瞬心(包括绝对瞬心及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

*能用瞬心法对简单高、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能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或解析法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重点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学习难点是:对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特别是两构件重合点之间含有哥氏加速度时的加速度分析。

学习安排学习方法为什么要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首先,要认识到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重要意义。

无论在设计新机械时,或是在利用现有机械时,或在作反求设计时,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利用现有机械时,许多机械只有经过详细的运动分析,我们才能很好掌握它的性能,充分发挥机械的功能。

如:(摇动筛机构教材图3-9a),只有知道了在一个周期中摇筛(构件4)的速度、加速度变化情况,才能知道它是否能达到很好的筛分效果。

在反求设计中,常常只有经过运动分析后才能吃透原设计的意图,也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和发展。

其次,对机构进行分析一般说是比较容易的,有固定程次可以遵循,而机构的综合,因无固定程次,一般说是比较难的。

但因计算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机构的综合与机构的分析融合起来,即先选定一个适当的机构,对其进行运动分析,看是否能满足预期的运动要求,若不满足,则对原机构作适当调整,再进行运动分析,如此循环迭代,直至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为止,以作到化难为易。

如何才能正确地掌握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一些学生认为机构的运动分析,尤其是加速度分析很难掌握。

其实机构的运动分析(不管是速度分析还是加速度分析)是并不难掌握的,因为机构的运动分析有固定的程次可以遵循,只要按照教材上所讲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下去,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条理清晰,一点也不难。

一些学生之所以觉得很难、很乱,难于下手,是因为他们通常犯了如下的错误:1) 在做题之前没有很好复习教材相关的内容。

2) 做题时没有按教材上所讲的程次步骤进行,而是急于求成,跳过了一些步骤。

如一些学生在用作图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时,往往不写出有关的矢量方程,或对方程中的每一项的大小和方向未作计算与判断,就急于作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因画图时缺少矢量方程的指引,而导致错误是常见的。

3) 缺乏工程观点,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其所作的分析计算,将来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认真对待分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导致错误的根源。

如何掌握利用速度瞬心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利用速度瞬心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往往比较简便。

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正确地找出所需瞬心的位置。

当两构件直接组成运动副时,其间的瞬心位置很容易确定,而非直接接触的两构件之间的瞬心则可借助于三心定理来确定。

为了便于确定机构中各瞬心的位置,可以利用瞬心多边形的帮助。

在瞬心多边形中,各顶点的数字就代表机构中各相应构件的编号,各顶点间的连线,就代表相应两构件间的瞬心,已知瞬心位置的连线用实线表示,尚未求出其位置的瞬心用虚线表示。

由三心定理知,在瞬心多边形中任一三角形的三个边所代表的三个瞬心应位于一直线上。

据此就不难求得未知瞬心所在位置。

例:(平面六杆机构的速度分析)。

还要注意:构件的速度瞬心一般不是构件的加速度瞬心,所以不能根据速度瞬心来对机构进行加速度分析。

掌握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图解法应注意的图解程次。

在对机构作速度及加速度图解时,可按如下程次进行。

a) 选择适当的长度比例尺μ1,并按题给的原动件位置,准确作出机构运动简图。

b) 弄清题意,确定解题思路,即确定求解的先后次序。

c) 列出求解所需的运动分析矢量方程。

矢量方程有两类,一类是同一构件上两点之间的速度及加速度关系;另一类是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及加速度关系。

后者用在有移动副的情况。

d) 对矢量方程中的各项逐项分析其大小和方向。

最好能在矢量方程各项的下面简要注出其大小和方向、已知(用“√”号)或未知(用“?”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