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 考试重点
1.环境: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城市环境:人类利用和改善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3.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
相对地说,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
4.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补给,破坏自然界的水分循环。
城市化还增加耗水量,导致水资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渡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2)对水质的影响: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6.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1)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7.1972年6月3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地球。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主题: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成体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的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0.林德曼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11.碳、氮循环示意图12.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環境保護概論第一章绪论環境問題的定義:由于人類活動作用於人們周圍的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問題。
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的統一,人類改造環境,環境也反作用于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調節人類社會活動與環境的關係,但要真正實現這種易傲杰必須具備下列條件:在通曉環境變化過程的基礎上,預測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環境影響,掌握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要以環境制約生產,運用規律改造環境;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有計畫地安排社會生產力,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係協調起來;要提高人類對環境價值的認識,使千百萬人協調動作,為實現這種調節進行系統的自覺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涵义: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第一章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
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
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
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
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1、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指: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时间、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列举其中三例,其中大气污染)。
2、世界环境日是指每年的6月5号。
3、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杀虫剂DDT的危害。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现象。
4、环境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次生环境问题可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6、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大气、噪声、废物。
7、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或物质生产)。
9、生物多样性是概括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或景观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11、景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12、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温度、矿物质、空气、水、等。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一般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1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稀有种、未定种。
16、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7、景观多样性: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8、大气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环境保护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
环境保护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1. 环境保护的定义和意义环境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以维持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稀有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由生物多样性组成,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与控制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为了控制环境污染,需要采取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废物处理技术和使用清洁能源。
4.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以满足未来世代需求。
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包括节约能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5. 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气候适应能力等。
国际间也需要合作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推动国际气候谈判。
6.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教育。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7. 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和法律体系国际间开展环境保护合作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基础。
国际间建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对于推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 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以获得环境质量数据和相关信息。
环境评估是对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4.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
\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1、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越境转移环境学内容:理论环境学、综合环境学、部门环境学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3、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4、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5、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环境法的作用:1、确立环境管理体制2、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3、确立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1、食物链和营养级(捕食性、腐蚀性、寄生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生态平衡的概念: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与结构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完整性有关。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使信息系统被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的标志:1、结构上: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2、功能上: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一级结构: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二级结构: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各自的组成结构可持续发展: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能力构成危机的新型社会模式。
可储蓄发展的原则:强调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概述: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基础2、经济是环境的主导;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自然资源分类:按形成条件1、可更新资源(又称再生资源)如水、生物2、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如煤3、恒定资源如太阳光;按性质生态、生物、矿产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或生活着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 总复习
环境系统: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是: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侧重于生物彼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相近似,但后者突出人类在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一般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行为环境的关系。(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科技与环境、政治与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与环境。
经济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表现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2.经济是环境的主导。
人口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对立统一。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四项重点战略任务(工业污染的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四项战略措施(加强科技发展、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大气污染因素:气象(气象动力因子(风,大气湍流)、气象热力学因子(温度层结与逆温、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烟尘与稳定度的判断(p95)
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的特点: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3、灵敏性4、简单易行。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与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大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人类饮水和农业用水。
4. 土地退化:过度开发、土地污染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策略1. 预防为主: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2. 全面合作: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研究和数据,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5. 治理创新: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四、环境保护的行动与措施1.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
4. 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并采取措施。
5. 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五、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展望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 国际合作与责任分担: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3.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创新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整理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什么是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①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 e.g.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
②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e.g.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
③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第二章1.什么是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是指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2.什么是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
人为因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信息系统的破坏。
第三章1.什么是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第四章1.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什么?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广义: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通常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与气候资源等狭义: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如地球上的空气、①可更新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储存在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或难以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矿产资源等。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笔记
环境保护概论笔记
1.环境保护的定义: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维护人类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规划。
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能够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化水平,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利益。
3.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1)大气环境保护:包括防止和控制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控制、气
候变化适应和缓解等。
(2)水环境保护:包括防止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
态环境等。
(3)土壤环境保护:包括防止和治理土壤污染、保护土地资源、维
护土地生态环境等。
(4)生物环境保护: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
生动植物等。
4.环境保护的原则:
(1)预防原则: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优先考虑预防措施,避免环
境污染的发生和扩大。
(2)治理原则:对环境问题应采取治理措施,以避免环境损害产生
更大的影响。
(3)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者应该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和经济负担。
(4)公众参与原则:应该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环境保护的实现方式:
(1)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管和管理。
(2)科技手段:通过环保科技手段,实现环境治理和减少污染。
(3)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4)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环境条约,实现跨国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1.大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
其组成可认为是由恒定,可变和不变三种类型组分所组成的。
大气的恒定组分指大气中含有的N z O及微量的He,Ne,Ar,Kr,Xe等稀有气体。
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还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
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临时性灾难所产生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
2.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患病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4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6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等污染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4,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活动种所排放的有害气态物质种类繁多,依据这些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需采纳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
(1)烟尘治理技术: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燃料及其他物质燃烧或以电能为热源加热等过程产生的烟尘,以及对固体物料破裂,筛分和输送等机械过程所产生的粉尘,都是以固态或液态存在与气体中,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这些固态或液态粒子,从而爱护大气免受污染。
(2)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①从排烟中去除S02的技术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脱硫等。
②从排烟中去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汲取法等。
③氟化物的治理有湿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和干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两种方法。
(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采用率,踢场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概论
1.广义地讲,环境就是指以---- 为中心,及对该中心有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总与。
2.在环境问题的三个分类中,对人类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 -。
3.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包括两个时代,即为远古时代与 ---- 。
4.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发生的历史时段为 ---- 。
5.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大事就是由 ---- 污染引起的。
6.在水俣大事中,致病与致毒物质就是------ 。
7.20 世纪规模最大的烟雾大事发生地就是在 ---- 。
8.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
9.1972 年6 月5 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 ---- 召开。
会议提交文件就是《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
该会议就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10.蕾切尔·卡逊的论著 --------- ,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著作。
-----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步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生态学”一词就是由德国生态学家-----与1869 年首先提出的。
12.生态系统的概念就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在20 世纪30 年月首先提出的。
13.在肯定的自然区域内全部不同种群的生物综合称为----- 。
14.高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扮演---- 的角色。
15.生态系统的各组成局部,通过养分联系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的--- 构造。
养16.依据人为干预的程度划分,没有或者根本没有受到人为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 。
17.在食物链中,一级消费者处于 --- 养分级。
18.依据能量传输的定律,在一个食物链中,养分级一般不超过 ---- 级。
19.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各个圈层中进展的物质循环,称为----- 。
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中,通过声音、颜色与光等物理现象传递的信息,成为----- 。
20.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地平衡状态,就是由于生态系统本身具有---- -的力量。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开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根本成分。
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
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开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开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代表的含义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应作用这种反应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安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全 球 变 暖 原因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乱砍滥伐危害〔后果〕 导致南北极地区局部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增加,导致世界各国经济构造的变化 解决措施 ①开发和利用新能源②利用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植树造林④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⑤加强国际合作臭氧 层破坏原因 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氟氯烃等危害〔后果〕 臭氧层的破坏,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安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解决方法 ①减少并逐步制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第二章自然资源与主要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1.环境概念与范围:学习环境保护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的概念和范围。
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等),还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
2.环境问题与影响:学习环境保护的核心是了解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影响。
环境问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3.环境政策与法律:环境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来指导和约束。
学习环境政策与法律的内容,了解相关法规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4.环境评价与监测:环境评价和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学习如何进行环境评价和监测,包括评估环境影响、监测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变化等内容,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污染控制与治理: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学习如何预防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如何处理和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如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6.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负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7.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环境保护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支持。
学习如何加强公众参与,培养公众意识和环境素养,以及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总之,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强对环境政策、法律和其他相关内容的了解。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1. 环境问题的定义: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该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发展通常受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因素制约。
人类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环境承载力极限之内。
4.可持续的内涵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
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的水平更高。
从经济学角度讲,单纯使用存在银行里的本金所产生的全部利息就是一种可持续的过程,因为它保持了本金的数目不变,而任何比这更高的使用速度则会破坏本金。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共同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第一章1、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
该定义为环境科学研究界定了基本范围。
2、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城市好比一个温暖的岛屿,所以称为热岛。
3、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4、城市化对于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了大气物理性状、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主要表现形式:1、影响气温——形成“热岛效应”。
2、影响风系——原因有两个方面:A:热岛环流引起风系变化。
特点是:城市周围风速大,中心风速小。
B:城市建筑使盛行风风切变改变: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一致时,切变小。
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不一致时,切变大。
城市化还通过大量释放各类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
各类污染气体通过叠加热岛效应,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2)对水环境的影响:①、对水量的影响。
“热岛效应”加剧区域性暴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增加地表径流;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不足,会增加局部洪水发生的机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降。
②、对水质水温的影响:3)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荒漠”、“水泥森林”4) 城市病的形成机制(人居环境恶化的表现):①人口密集、居住与活动空间不足;②空气污染、热岛效应;③水污染、水安全问题;④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⑤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⑥生活垃圾污染,人居环境恶化;⑦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等;5、试分析人与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对立,是指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 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 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6、第二次环境高潮 :(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
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
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 ;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伦敦烟雾;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6、米糠油事件;7、水俣病;8、骨痛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