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词曲、小说等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表达和人性探索,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体验。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工具,注重音乐的意境和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娱乐、宴会、祭祀等场合。

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人际交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贺。

七、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注重颜色、样式和细节的搭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八、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礼制的体现。

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古典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

九、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

传统医药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气功等治疗方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华文化概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仁爱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道家哲学:道家强调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崇敬。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古筝、笛子等乐器。

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信息,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法与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二、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孝道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2. 社会等级: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尊卑有序。

3. 仁爱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4. 教育制度: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和谐、忠诚和孝顺。

-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追求个体与宇宙的融合。

-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

- 道家文化对中国哲学、医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儒释道三家合一- 儒释道三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表示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文化中相互融合。

-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

5. 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民俗、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

-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6. 传统节日与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这些传统节日和俗不仅是人们欢庆和交流的桥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文化任务。

-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览知识点的梳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张令牌2013.10.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整理版)

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整理版)

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整理版)-----Miss魏解释题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的认识论。

为学是要日有增益,为道是要日有减损。

求学的过程在于积累,使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多,其结果使人与知合一;求道的过程在于减少(减少:求“道”的过程是一个华去而朴存的过程),其结果使人与道合一。

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出而对立的关系。

2、中庸。

中不偏,庸不易。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术”),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行”)。

其要点有四:“中”,“和”,“庸”“安”。

3、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标枝,树梢。

统治者就像山顶上那棵树上最高处的树梢,虽高但不尊崇。

老百姓就像那地上的野鹿,自由自在,悠哉游哉,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4、儒表法里:法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理法兼治,德刑并用,实施儒表法里的统治,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百姓的思想,以法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思想。

5、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青铜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完整意义上的青铜时代,以传说中的“夏铸九鼎”为开始,经过殷商西周,到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锯,以为金人十二”为结束。

青铜时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即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约1600年。

6、文化。

自然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即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为二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1、文化:文化是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1)物态文化:又称之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是以民俗和民风的形态表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期,中国宗法制发展完善。

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包括①嫡长子继承制: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

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②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形成层层属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

③宗庙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

4、专制制度: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另一个表现是君权高于神权。

君权不可逾越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以天下大宗自居的历代君王通过纲常伦理极大限度地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行,使其权力至高无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文化是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1)物态文化:又称之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是以民俗和民风的形态表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期,中国宗法制发展完善。

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包括①嫡长子继承制: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

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②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形成层层属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

③宗庙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

4、专制制度: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另一个表现是君权高于神权。

君权不可逾越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以天下大宗自居的历代君王通过纲常伦理极大限度地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行,使其权力至高无上。

5、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特色的形成。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特色。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在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6、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1)按照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

分为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2)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

(3)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

(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制度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总特征是伦理政治性文化。

还包括:(1)、统一性和延续性。

主要表现为:①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有分离,但总体上是统一多于分离,这是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表现。

②民族融合与凝聚。

汉民族为主体,周边少数民族虽不断侵扰中原王朝,但最终实现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影响。

③文化传统的承袭。

中华文化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与半封闭大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等地理环境有关联,同时与“农业宗法社会”具有的强大延续力有关联。

(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

①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表现是多方面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基本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使原始的宗教政治化,然后使宗教伦理话,使政治伦理化。

②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由以下内容构成: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主张君为民主,“固本”与“宁邦”。

必须重民心,重视民力,与农为本,重视民生。

作用:通过调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封建专制政治的正常运转,但是其也有消极的一面,即“邦宁”受到威胁时,反民,残民以保邦就跃居为治民之主要手段。

(3)、重群体轻个体。

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前提建立起来的。

个体的角色首先是以家庭成员出现,然后才是社会公民。

强调人之个体对群体秩序承担无限的道德责任,发展到后来,其主张日趋绝对化,个体完全丧失其独立价值的个性,溶解于群体之中。

包括:家族本位,宗法集体主义原则,追求社会价值。

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宗法集体主义原则指的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遵从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地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义务的法则。

集中到一点就是压抑个体,张扬群体,强调个人服从群体。

追求社会价值。

特别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

评价,有好的一面如讲道义,讲团结,讲友爱等,但它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促发了家长制,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制约了个性的张扬和个人能动性的发挥。

(4)、重人伦轻自然。

重人伦轻自然的原因在于:古代中国人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部族村社里,共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维护血缘纽带的宗法关系需要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和重视。

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是首先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加以体验,其结果只注重践履人与人之间关系,道德原则,而不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5)、崇老尚古的观念。

尊老尚古传统客观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思想的发展。

8、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1)、追求仁义的儒家。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仁为思想核心,二是以义为价值准绳。

(2)、崇尚自然的道家。

主要表现在,一是,“天道”“无为”。

二是,“超世,顺世,游世”:是庄子由老子的“出世”这一品行加以扩大的境界,是对社会现实的黑暗的极端厌恶和不满,同时又是反对儒家为改变社会现状而强加给人们的“仁义礼智”的精神枷锁,是愤世嫉俗情怀的表现。

超世主义为不事权贵,不媚世俗的刚直不阿之士们无数次效仿,但一味的愤世嫉俗并不能改善社会政治于一丝一毫,只能从精神的虚幻中回到现实的大千世界。

顺世主义是在精神上完全自由,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的超世主义转化而来,是在中国几乎成了超时空,超阶级的自我解脱的精神法宝。

游世主义是庄子提出的最高境界,是在单纯的超世主义,顺世主义下难免于冻馁灾祸,人的自然本性失落,是对儒道两家在心理上互补的思想基础。

(3)、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在百家争鸣钟,墨家是儒家的最大反对派。

墨家有自己严密的“天志”观,它尊崇尚贤,尚同,兼爱,交利等诸多社会政治主张,要求人们在利,欲与义,理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墨家认为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源于“不相爱”,因此“兼相爱,交相利”就成了墨家提倡的最高的价值标准,墨家价值观的实质并不在于追逐“功”和“利”,而在于用“兼爱”去调整功利。

(4)、注重功利的法家。

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功利主义者。

欲利是法家价值论的中心。

9、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1)、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

①“为己”以自我完善。

人格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所以儒家提出为己和成己之说。

“为己”,指的是自我完善,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

②仁与智双重品格的追求。

原始儒家以“仁”为核心。

“仁”,既体现了人道的原则,又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定。

“成己”用仁来塑造自我,“克己”用仁来净化自我。

仁与智联系很紧密,在儒家看来,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

③“居敬”与“穷理”的心性涵养。

居敬,指的是专心一致。

穷理,指的是深入研究。

道家崇尚“自然”的虚静导引。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虚静自然,无为而治,其最高的法规是道法自然。

(2)、修养之道。

概括起来就是养气,养神,养形三个方面。

道法自然,休养之道。

道家讲道的实质就是修养身心之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它不仅强调修炼个人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求自身修养,总体目标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3)、释家倡导“静虚”的定慧双修。

它提倡“万法皆空”释家教义和定慧双修论。

佛教作为佛的言教,基本内容是四谛,佛教的理论都是围绕四谛展开的。

四谛的理论是缘起论,缘起就是指世界万物万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或条件。

包括四个重要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无造物主:指世界没有主宰者。

无我:指世界万物无独立的实在自体。

无常:指世界万物没有常驻不变的,一切都处于流动中。

因果相续:指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相续不间断。

10、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因为魏晋玄学所论证的在现象世界的学说,与佛学以“般若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大乘空宗”,在思想方法,致思趋向上有相似之处。

1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与崇拜。

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宇宙图式。

②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中西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西方中世纪不同,西方中世纪是“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也和西方近世不同,西方近世的人本主义是把“人”作为一个个的单个人,强调个性解放,个人的独立本格,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注重伦理道德,表面看来,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自觉性,而实际上这种主体性只是规定了的“道德观念”下的主体性,“自觉性”只是在一种没有认识自己独立性下的自觉性,只是在限定的范围内有主动性。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

对儒家学说的评价:儒家学说恢弘博大,注重现实,强调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伦理关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鼓励积极进取,主张谦虚谨慎且富有实用理性精神。

按照儒家式人格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品德高尚,谦逊好学,心胸坦荡,知错必改,虚怀若谷,胸存大志,勇于进取的坦荡君子。

(3)、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意思。

所谓“同”是不讲原则的随声附和。

所谓有雅量,也就是“和而不同”。

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社会功能: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

12、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时期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

表现出两个明显而重要的特点:一是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正走向衰败;其二是“学在官府”局面已经开始冲破,这是奴隶制的分封,世袭,等级制度开始没落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