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 论文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贵州论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贵州论文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导言: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近年来,贵州论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分析贵州论文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论文数量: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贵州的论文数量持续增长。
这反映出贵州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关注度的提升。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推进学术研究,为贵州论文的数量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2. 研究领域:贵州的论文研究领域广泛且多样化。
其中,贵州的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发展以及旅游业等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较多关注。
同时,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乡村发展、教育改革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反映了对贵州特色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3. 学术成果质量:贵州的学术成果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与其他省份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贵州学者的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在贵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也增加了贵州学术研究的曝光度。
二、发展趋势展望:1. 优化资源配置:未来,贵州论文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在研究中缺乏合理的资源利用和整合。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2. 加强学术交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贵州论文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化。
建立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贵州进行学术研究,将有助于推动贵州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3. 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贵州缺乏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制约贵州论文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加强高水平研究人员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支持和项目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投身于贵州的学术研究。
4. 革新评价体系:贵州论文的发展需要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论文发表量和学术成果数量评价之外,还应注重研究影响力、学术合作等因素的评价,以激励学者们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1. 引言1.1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漠化区之一,石漠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石漠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围绕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展开探讨,希望通过分析石漠化现状及影响、探讨治理的重要性、制定综合治理策略、探讨技术手段在治理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治理效果评价等方面,为进一步推动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是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可以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措施,为石漠化区域带来更好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岩溶山区石漠化现状及影响贵州毕节岩溶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人为破坏,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岩溶山区石漠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裸露、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
这些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岩溶山区石漠化导致土壤贫瘠和无法保持水分,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护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并且加剧了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动植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生物链断裂。
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频发,给周边村庄和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岩溶山区石漠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还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对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当务之急。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岩溶山区是脆弱生态环境,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Re e r h o n e Ch n e a d s san b e u e i rta e s s a c n La d Us a g n u t i a l s n Ka s r a
・_ — t p ca ee e c o Gu y n iy i u z o r vn e -- wi s e ilr f r n e t i a g c t n G ih u p o i c __ —— _ h
1研 究 区概 况
种土地利 用类型 的数量 变化情况 , 表达式 为 : 其
K( =
Ua
) ×10 ×1 0 %
l
() 1
式中: K为研 究 时段 内某一 土地 利用 类 型动 态度 ;a 量 ; T为研
贵 阳 市 位 于 东 经 16 0 ~ 0’ ,北 纬 2。 l 0。 7 17 7 61 一 2 。 2 之间 , 地面积 8 6 7 m 。地处云贵 高原东斜坡 , 7 2 土 4 0 6h 黔中 山原丘 陵 中部 , 势 西南 高 、 北 低 , 东部 平原 向西 部高原 地 东 属 的过 渡地 带 ,5 8%的地 区为喀斯 特地貌所 覆盖 。 地形地貌 多样 , 剥蚀 丘 陵 与盆 地 、 谷地 、 地相 间 , 有 亚热 带 季风 湿 润气候 洼 具 特点 , 水热 条件配合 较好 。20 年末 , 07 贵阳市总人 口 39 2 5 . 万 8 人( 安户籍 数) 公 。云岩 区 、 明区 、 南 小河 区人 口密度较 高 , 分别 是全 市 人 口平 均 密度 ( 23 4 . 4 7人 / 2 1. 、3 4 43 倍 , k ) 9 3 1. 、. n i 的 5 0 9 人 口分布不 均【 l 是贵州 省省会 , 】 。它 贵州工业化 的带动 区 , 城镇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是中国山水甲天下的一座美丽省份,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本文将介绍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为人们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和崩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带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例如溶洞、天坑、峰丛、峡谷等。
喀斯特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形陡峭、起伏不平、洼地众多,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的溶解性有关。
贵州地处亚热带和喀斯特地貌的过渡地带,年均降雨量较多,而石灰岩又是一种容易溶解的岩石类型。
长期以来,雨水的侵蚀作用使得石灰岩地层逐渐溶解,形成了大量的岩溶洞和地下河道。
同时,由于地下河道的冲刷作用,地表上的土壤和石层容易发生崩塌,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天坑和峰丛。
三、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价值1. 自然景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与众不同,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独特的峰丛和峡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2. 文化遗产: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
这些少数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3. 科学研究: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也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前来研究。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对地质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深入探讨,对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1. 加强科研与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地貌类型,在旅游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科学研究,促进对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的深入认识,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应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合理规划景点布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贵州水城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
这一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岩溶地貌带来了独特的地下水文特征和工程地质问题。
本文将围绕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展开研究,并探讨这些问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岩溶水文问题1. 地下水资源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岩溶地质构造单元中。
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来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
在岩溶地貌中,地下水以地下河、地下溶洞水位和含水层为主要形式存在。
这些水文地质特征决定了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与传输机制,也影响了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由于岩溶地貌的存在,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具有以下特点:① 威胁性:地下水的水量丰富,但在岩溶地貌中易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的威胁性增加;② 变化性:岩溶地貌中地下水的变化性强,受季节性降水和岩溶地质构造的影响明显;③ 保护性:地下水资源受到岩溶地貌的保护作用,地下水的水质相对较好。
3.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贵州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主要被用于农业灌溉、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
在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中,必须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水质污染。
对岩溶地貌中的地下水保护和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二、工程地质问题1. 地质灾害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地质构造单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岩溶塌陷、地裂缝等。
这些地质灾害常常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2. 岩溶地质工程在贵州水城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岩溶地质的特殊性。
岩溶地质对基础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都会产生影响。
在工程地质勘察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岩溶地质的特殊性,以避免工程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贵州水城地区的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保护和管理喀斯特地貌
鉴于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和独特 性,贵州省毕节市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来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 的资源。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喀 斯特地貌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 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 政府还加强了对喀斯特地貌的科 学研究,深入探究其形成和演变 过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 些资源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旅游业的 监管,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防止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喀斯特地貌 造成破坏。同时,政府还鼓励当 地居民积极参与对喀斯特地貌的 保护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 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 此外,毕节市的喀斯特地貌还具有独特的地 貌景观,如乌江源百里画廊、金沙江大峡谷 等。这些景观都是由河流对石灰岩的溶蚀和 侵蚀作用形成的,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 学研究价值
7
PART 3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省毕节 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都 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 喀斯特地貌是该地区的重 要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 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 次,喀斯特地貌还为当地 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如溶洞中的水 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而河流两岸的肥沃土地则 可以用于农业种植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 貌
-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毕节市是一个以其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 貌而著名的地区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主要形成 于石灰岩地区,通过水对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
作用,塑造出各种奇特的地形地貌
PART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在贵州省毕节市,喀斯 特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流 经该地区的河流对石灰 岩地层进行了长期的溶 蚀和侵蚀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对当 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 了重要影响。由于喀斯特 地貌中的溶洞和地下河的 存在,使得地下水资源得 到了有效的储存和利用。 同时,喀斯特地貌也为当 地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如溶洞中的独特生态环 境为一些珍稀物种提供了 栖息地
我国喀斯特旅游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0 引言
1 研究文献获取方法与状态分析
1 . 1 研究文献获取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电子版为基础 .在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库 . 中 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和 中国博士学位论 文全文数据库 中 分别 以检索项 “ 题名或关键词” 和检索词“ 喀斯特” 进行初次检索 . 在此 结果 中在分别 以“ 喀斯特 ” 、 “ 旅 游” 等检索 词进行二次检 索 . 检索 时间 范 围为 1 9 9 9 年 2 0 1 1 年: 文献范 围为硕 、 博论文和全部期 刊。通 过上 述两次 检索共 获取 博士论文 1 篇、 硕 士论文 1 4 篇. 全部 期刊文献 6 0 篇。 1 . 2 研究文献状态分析 1 . 2 . 1 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分析 . 从研究 文献数量年度 分布 ( 图1 ) 分 析发现 . 从 2 0 0 0 年开始. 无 论 是在普通期 刊还是核心期刊 ( 2 0 0 5 年 除外 ) 发 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迅 速 增加 . 表 明近 1 O 年来我 国喀斯特旅游研 究呈上升趋 势 . 但在 2 0 0 9年 以后 . 出现 了下降趋势 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缓 慢, 则表明我国喀斯特旅游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提高 。
【 摘 要】 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旅游 资源, 在我 国分布广、 类型 多。 本文综述 了近 1 0 年 来我国喀 斯特旅 游研 究, 研 究内容 涉及喀斯特旅 游资 源类型 划分及 评价、 喀斯特旅 游开发 、 喀 斯特 生 态旅游 、 喀斯特旅 游扶 贫、 喀斯特旅 游文化等 . 分析探讨 了 我 国喀斯特旅 游应进 一步研 究的问
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探讨
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探讨作者: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摘要喀斯特自然环境的垂直性导致了喀斯特地区的聚落存在垂直空间分布的现象。
掌握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对区域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三个具代表性的典型地貌类型区,运用GIS 相关软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等高线数据的空间转换和与居民点数据的叠置等技术得到各个研究区的居民点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依此分析喀斯特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峡谷区聚落的垂直分布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地貌类型区的聚落垂直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循,且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下的聚落有不同的垂直空间分布特点;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与区域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表现在地貌垂直空间差异越大,聚落垂直空间差异越大;并且,垂直性加剧了喀斯特聚落空间差异的复杂性。
最后得出结论,垂直分异是喀斯特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是形成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规律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喀斯特;聚落;垂直分异;贵州;典型地貌区中图分类号 K901.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2-0158-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2.027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大和喀斯特地貌发育种类最齐全的地区,喀斯特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3%。
由于位于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垂直分异明显,山高坡陡,地表崎岖破碎[1],使得聚落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强烈喀斯特地域基因和空间特点。
自然地理学建立了水平与垂直相结合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成为地域分布的主要研究范式。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上面,水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垂直系列还不是很多[2]。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贵州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众多,但最为出名的还是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岩溶地貌,由岩溶岩经过长期风蚀、水蚀形成的独特地貌形态。
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是地质构造。
贵州是一个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地区,其构造形成主要包括汉水和亚洲板块的挤压作用和岩浆活动、地层垂直侵位和挤压变形等。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是气候条件。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亚热带高山湿润气候,以多雨多云、常年高湿的特点为主。
年降水量超过1300毫米,加上大量溶解性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岩层产生了大量的溶洞、峭壁、天坑和地下河道等喀斯特地貌形态。
第三是植被和动物。
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依托其特殊的气候、地貌和地幔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自生物种和物种。
地被植物和灌木丛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卡拉布树等珍稀植物。
在喀斯特地貌的洞穴中,还生活着很多独特的动物群。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除了其独特的地貌和生态文化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首先,海量的洞穴、水洞、溶洞向生态系统中注入了充足的水分。
在极其干旱的气候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却形成了许多水洞资源,并不断从地下涌出的水流支撑着周边的植被和动物群。
二来,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持,作为重要的保护区,喀斯特区域为许多稀有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创造了自然环境。
例如,中国大蝙蝠、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与众多的暖水鱼类、蝾螈和蚂蟥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资源。
这里出产的高钙饲料青贝壳物种极多,且质量优良;喀斯特地区香茶胶、木耳、松茸、石灰石和铝土矿等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总之,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是一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然圣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和其独特的生态系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生态价值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更加愿意接受和参与生态环保,保护喀斯特地貌这一宝贵的自然资产。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摘要:喀斯特地貌是一把双刃剑,给贵州带来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给贵州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省上下提高认识,齐心协力,为贵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努力和贡献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我国对这类地貌称为岩溶地貌。
因为地表及地下岩石的碳酸钙成分含量比较高,而碳酸钙的特性是易溶于水。
所以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水溶蚀之下,在地面形成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天生桥、瀑布等美丽奇特的景观,在地下形成了溶洞、暗河、暗湖、钟乳石等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
其中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约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占比。
是全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区域,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
同时,贵州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份,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注入了新动力。
与此同时,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的责任也很重大。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总体设计,以确保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正确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也是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
作为贵州3856万多人口的成员之一,我们每一个生活、生长以及工作在贵州的人,对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都有责任,有义务。
也都可以尽责任,尽义务。
我们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因此,在生活中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对于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并了解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贵州喀斯特地貌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 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
23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占冬,等: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
地理与规划
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造型别致,具有极高的美 学
(
3)古人类遗址 洞 穴:这 类 洞 穴 是 人 类 祖 先 穴 居 的
量就超过 700 个 [8],密 度 大. 规 模 大 多 为 中 小 型 溶 洞,
内占有重要地位(图 1).
洞等均为洞穴体积超 过 100 万 m3 的 巨 型 洞 穴,更 有 洞
穴探明长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位”的巨长溶洞系 统—
处以上,贵州占 5 处,显 示 出 贵 州 喀 斯 特 旅 游 资 源 在 国
2.
摘要:指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 广 泛,发 育 有 大 量 的 洞 穴,目 前 仅 有 小 部 分 洞 穴 被 作 为 旅 游 资 源 进 行
了开发.对贵州喀斯特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旅游资 源 开 发 现 状 进 行 了 概 括 和 分 析,认 为 在 洞 穴 旅 游
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 发 引 起 的 洞 穴 环 境 改 变 及 规 划 设 计 理 念 落 后 引 起 的 同 质 化,造 成 了
F590 文献标识码:
A
使洞穴形态多样.洞穴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4~7].
1 引言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喀斯特地貌面积
344.
3 万 km2 ,西南喀斯特地区以贵州为中心,是世界上
最大的喀斯特连续 带,发 育 有 不 计 其 数 的 喀 斯 特 洞 穴.
喀斯特洞穴不仅是喀斯特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还
遗址.洞内有珍贵的 石 器、头 骨 化 石 以 及 碗、罐 等 陶 瓷
贵州喀斯特河谷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实践交流|四川农业与农机/2024年1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部分。
贵州属于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广泛,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山高沟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水土资源匮乏,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关于贵州农业产业化研究比较少,如王晓燕[1]以长顺县为例,在分析存在土地流转规模化低等限制因素基础上,提出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业品牌等措施加快农业发展;聂绍科[2]以毕节喀斯特试验区为例对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一些试探性想法;伍应德[3]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喀斯特山区的“农工贸旅一体化”“农旅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模式;李永垚等[4]采用索洛速度增长方程具体测算了农业科技进步等因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生态恢复重建与农业综合开发并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产业化并举、强化科技支撑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养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成为喀斯特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成为发展山区农业的倡导模式[5-6]。
总的来说,关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较少,无贵州喀斯特河谷地带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贵州典型喀斯特高山河谷区域为例,探讨该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旨在为指导贵州喀斯特高山河谷区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并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实践。
1研究区农业发展概述1.1研究区概况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内陆省份。
总面积17.61万km 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喀斯特发育充分,约占总面积62.0%,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贵州喀斯特河谷区主要是指贵州高山峡谷区域,河流纵横交错,河底与山顶海拔高程差大于300m 。
该区域土壤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等多种类型,水土资源分布随着海拔差异而不同;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现状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套种红薯、土豆、黄豆等粮食作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
贵州地貌报告
贵州地貌报告1. 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地理特征多样的省份,其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对贵州的地貌进行分析和描述,以展示贵州的地理特点和独特之处。
2.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其地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山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和南亚热带地区的交界处,拥有众多山脉。
其中,贵州的主要山脉有黔东南山地、黔南山地、黔西南山地等。
这些山脉起伏崎岖,山势险峻,给贵州增添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2 高原和盆地贵州地区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高原和盆地。
比如,贵阳盆地、遵义平原等。
这些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适宜农业发展,也是贵州重要的农业产区。
2.3 溶洞和石林贵州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导致了大量的溶洞形成。
例如,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黄果树溶洞,以及遵义市的仙女洞等。
此外,贵州还拥有石林景观,最著名的有喀斯特石林。
3. 气候与地貌的关系贵州的气候条件对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1 强烈的季风气候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较干燥。
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了贵州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丰富,进而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3.2 高海拔和气温变化贵州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大,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变化。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从而影响了植被分布和土壤类型,进而影响了地貌的形成。
4.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化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区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这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所致。
地下水对石灰岩等溶质的溶解,使地表出现了丰富的溶洞、地下河和岩溶塌陷等地貌现象。
4.2 构造运动贵州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和变形使得地表产生了许多峡谷、断裂和斜坡等地貌。
5.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貌景观保护贵州地区的地貌景观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及开发现状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题目:贵州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及开发现状调查姓名:学院:专业:组号:第四组2015年11月22日一、调查目的: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省份之一。
此外,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
由于贵州不同地区气候、地形、降雨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生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
因为调查贵州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清晰知道我省的生物资源及生物资源的分布,可以充分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学会将生物分类、做调查记录。
二、调查时间:2015.11.12—2015.11.20三、调查方法:网上收集资料、图书馆查询资料、实地调查四、调查工具:照相机、记录本、笔五、调查人员:六、调查区域:贵州省分为五个部分调查:贵阳安顺区域、毕节区域、遵义铜仁区域、黔南黔东南区域、黔西南六盘水区域七、调查报告内容:(一)贵阳安顺区域1、地理环境:贵阳: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东经106°07′~107°17′,北纬26°11′~27°22′之间)。
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中心海拔1071米。
安顺:安顺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距贵州省省会贵阳90公里。
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东邻省会贵阳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靠六盘水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市。
2、气候水文:贵阳:贵阳市处于费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贵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刘建忠;郭颖;王六平;韩德军【摘要】生态修复一直是脆弱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典型代表,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为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always the key and difficult control measure in frail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so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of Guizhou were studied,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existing problems,meanwhile,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othe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19【总页数】3页(P11684-11686)【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作者】刘建忠;郭颖;王六平;韩德军【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财经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占全球陆地面积15%和居住着10亿人口的特殊地域—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无疑占据全球性的战略地位[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5]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
[6,7]1.2演化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具体过程为,早期可溶性岩石受到隔水岩层的阻隔基本不和空气中CO2反应和作用。
但随着隔水层受到流水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逐渐剥蚀,使得可溶性岩石能够与水中、空气中的CO2进行溶蚀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
随后,溶蚀作用向可溶性岩石中节理发育较强的地方延伸,将岩石中节理不断扩大,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溶洞。
接着,当溶洞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又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使其不断坍塌,形成地表的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峰丛、峰林和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1.3分区研究喀斯特地貌由于受到岩石与CO2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又和气温、物质纯度、反应时间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喀斯特地貌又常以气候区域和岩石结构两种方式进行分区。
首先,在气候区域分区中《中国岩溶学》一书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为:热带及亚热带岩溶区;中国高山和高原岩溶区;中国干旱岩溶区;半干旱岩溶区;温带岩溶区;海滨岩溶区。
其中,贵州所处的热带亚热带岩溶区又以秦岭、淮河为北界,西界则沿四川盆地西部山地边缘向南延伸至云南昭通、潞西一线。
[8]在用地带性对中国喀斯特地貌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仍然遵循的是气候带中水热条件的差异性。
《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园发展前景》一文中将喀斯特地貌分为热带型、温带——亚热带型、温带型、高寒型等。
其中,把贵州南部、广西、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比较发育。
[9]其次,再以岩石结构进行分区时,需考虑大地构造、岩石理化特性等因素。
就贵州而言,由于新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分布特点为:黔东北以NNE向类隔槽式褶皱为主;黔南几乎全为SN向隔槽式褶皱所占据;黔西南多为NW 向疏密波状褶皱;黔西北及黔北由疏密波状及类隔槽式褶皱组成的NE 向弧形构造则十分醒目。
在各构造型式中,与褶皱轴向平行的冲断层及斜交的走滑断层亦较发育。
这些区域性的褶皱断裂系统,确定各时期碳酸岩产出状态与不可溶岩石的格局分布。
[10]从而控制着区域喀斯特的发育和分布。
然后,按岩石的不同化学组成贵州喀斯特地区可分为:不间断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组合三个大类。
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含量>90%,酸不溶物平均小于10%,无明显碎屑岩夹层。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含量约为70% ~90%,酸不溶物平均在10%~30%,存在明显夹层。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彼此厚度相当,含量分别为30% ~70%和70% ~30%,彼此互层。
[11]最后,我们由以上的分类方式可发现,用气候带与地带性分类可以更好的对大区域、大范围的喀斯特地貌发育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宏观认识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分布情况。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不太能够准确的分析局部喀斯特地貌状况,因此,在微观上或者小尺度研究中我们应该采用对大地构造和岩石组成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最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喀斯特研究及其各项工作。
1.4其他相关研究(一)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是岩石裸露土地退化的一种过程,它的发育在岩溶地区一定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其中,石漠化强度又与所在区域碳酸盐岩的纯净度;人为活动的频繁度;地形坡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石漠化治理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规划,多学科、多部门、多措施地集中治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推广和示范。
既要做好区域大尺度、不同地方中尺度甚至微环境小尺度上的石漠化治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尺度的治理经验与措施的推广问题和普及。
[12]石漠化治理地复杂性决定,治理方法需灵活、多样。
首先,需进行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制度上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保护政策和“谁破坏、谁恢复”的政策。
国家和部门建设用地造成植被破坏,要依法给予补偿,并将补偿资金回笼到治理的林业主管部门,及时进行恢复植被建设。
[13,14]然后,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根据针对喀斯特山地土被不连续、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最后,将适合进行耕作的区域进行农田整治,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小水窖、坡改梯、田间道的修建等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土地承载力。
(二)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上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为改变这种现状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从而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在优化产业结构上:第一,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有计划地种植适宜喀斯特区域的用材林和经济林,达到调整耕地与林地比例,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第二,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加农业结构模式。
将种植出的农产品进行在加工,从而提高产业附加值,而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则在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能上:大力发展粮、菜、猪、禽型农业结构模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地,提高粮食单产,合理施肥,实施浅灌技术,扩大种植规模产业化经营。
[15](三)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地域分异规律,是人们出游的主要动因。
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着不同于全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1990年,秦启万等对岩溶瀑布和地下暗河为主体的黄果树--龙宫水系外围、安顺平坝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岩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这一地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规划的先行工作者。
随后,多位学者对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地质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为贵州喀斯地区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对地表喀斯特的分布状况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掌握。
但由于遥感探测技术只能对地表进行探测的原因,对地下喀斯特探测最重要的手段仍然是采用钻探和人工地震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局限于对某一点或局部小区域的探测和研究,因此今天人们对全面掌握地下喀斯特发育状况还非常有限。
问题二,在喀斯特分区的划分方式上人们基本认可,热带岩溶区;亚热带岩溶区;高山和高原岩溶区;干旱岩溶区;半干旱岩溶区;温带岩溶区;海滨岩溶区的划分方式。
然而贵州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碳酸盐岩组合类型极其复杂,因此只用单一的划分方式难以说明贵州喀斯特的分布状况。
为更好的对贵州喀斯特展开研究工作,应将贵州喀斯特区域进行喀斯特典型区域与非典型区域进行划分。
划分方式不但要考虑到地带性因素,也要考虑到非地带性因素,如岩石、地貌、小气候影响等多个方面。
3.今后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门系统科学,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随着生物学、材料科学、航天学、工程学、计算机学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将全面影响到对喀斯特研究的各个方向。
在运用GIS技术对喀斯特地貌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先进的遥感卫星,对地面喀斯特地貌分布状况和更先进的雷达波或人工地震技术,对地下喀斯特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各种动态或静态的观测。
获取信息后,再用更高效的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客观的发现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则需要很多新的工程、材料、生物、能源等技术。
新材料、工程技术手段可以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减少传统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影响,将有限资金到达到大的效果。
而新能源、生物科学等发展不但能更好更快的防治水土流失,而且在调整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也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喀斯特旅游过去一直注重洞穴旅游,在今后的喀斯特旅游开发应多考虑其他的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旅游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剧增,对科学研究资金投入的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断增强,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研究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
希望贵州在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下,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1]《锥峰和塔峰溶丘地貌的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形成机制》张信,刘再华,王世杰,陈喜[J]山地学报2011年9月[2]《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李瑞玲[J]土保持通报2001年8月[3]《中国岩溶学》袁道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年[4]《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J]地理学报2003年3月[5]《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中文节选)》俞遵典,[J]云南地质(2003)01-001-15[6]《典型表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李林立,况叫生,张远懈,等[J]水科学进展2006 年17 月[7]《贵州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特征》万洪涛,谢传节,杨勇,史运良[J]中国岩溶1999年12月[8]《中国岩溶学》袁道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年[9]《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公园发展前景》孙强[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10]《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李兴中[J]贵州地质2001年[11]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J]地理学报2003年3月[12]《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B]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8月[1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桂西区域径济发展研究之三》李玉田[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2月[14]《独山县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付永利[J] 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1月[15]《后寨喀斯特小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陈洪元,赵美刚,康朝勇,陈邦宇[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