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多年的对内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

在这些理论中贯彻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ppt_图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ppt_图文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 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 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 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 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 迈进。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 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 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 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 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 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 绘制图,科技上取得突 破性进展。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 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 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 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 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 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举办北京奥运会
• 2008年8月8日-24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北京召开,这是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
• 1978年以来,我国外经贸事业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 2008年,对外贸易从206亿美元 增长到2.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 超过1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8700多亿美元,连续17年位列发 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位;对外经 济合作发展迅猛,对外承包工程 、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 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1978年的 0.3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651亿 美元,增长了2000多倍;对外援 助成绩斐然,最近五年,为发展 中国家援建亿元以上标志性项目 29个,培训各类人才2.4万人; 2002——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 从27亿美元增加到521亿美元,6 年间增长了近20倍。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 水平和文明素质
•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 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 、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 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 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 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 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 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 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 起来了。人的思想从僵化、半僵化,从“两个凡是”走出 来了,国家也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和自信。精神生 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 猛进的局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2009-12-15 17:04:00 | By: 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抚今追昔,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健康发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

这一切都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新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实现了新的历史飞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2] 正确的理论和思想,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成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武装,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面对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党和国家在纷然杂陈的国际事务和纷繁复杂的国内事务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波澜壮阔气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循序渐进展开的一场全方位社会变革。

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相继推进和深入发展。

可以说,在人类社会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及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奇迹。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昭示效应。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

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

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具体是: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神七”飞天,同时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国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发展历程30年来市场体系建设显现出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

纵观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市场体系建设的起始阶段。

其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率先启动,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迅速提高,国家逐步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户达930.4万户),逐步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对部分工业产品实行浮动价格。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商品分销渠道的市场化发展,一些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如义乌、温州、武汉汉正街等)。

当然,这一阶段的市场发育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展开的,且仅局限于消费品市场领域,但市场体系建设毕竟已经破土而出。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市场体系建设的展开阶段。

其背景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商品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出现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等多种价格形式。

工业生产资料探索价格“双轨制”,即增量部分以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同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路径。

但市场体系建设仍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仍主要局限于“增量”部分,市场的发育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9、2007年《物权法》出台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

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

改革开放30年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 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 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 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 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 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 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 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 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 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 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 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 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 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
足迹2004:十二大---小康
•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 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 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 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 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 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 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 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 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 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 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 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 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 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 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足迹1999年:西部大开发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 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 发的十条意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 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 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 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 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 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30年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中国改革历程经济腾飞路2008年07月29

30年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中国改革历程经济腾飞路2008年07月29

30年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中国改革历程经济腾飞路2008年07月29编者按: 7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1978年12月18~22日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会议重点:●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做了哪些调整?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

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共5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共5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共5篇)第一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快速发展的历史。

党中央在总结我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在“发展观”前面冠之以“科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发展理念。

今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观,需要首先问一问,我们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是否具有科学态度,是否掌握了科学方法。

科学诞生于西方,进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

古代的中国,有技术、有发明,但没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科学家逐步形成了“为科学而科学,为思想而思想的”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历史上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但鲜有为科学献身的志士。

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思想领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科学事业。

遗憾的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使科学精神被无情地抛弃。

在大跃进期间,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口号。

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丧失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这些观点论证作注。

“文化大革命”期间,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撅,个人崇拜登峰造极。

这一时期,科学事业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缓慢前行,不时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庆油田的自主勘探开发等,正是其中辉煌的例证。

但在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并没有成为中国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弘扬科学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的需要。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加上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封建愚昧落后的东西在干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

在工作中不讲科学甚至违背科学原理和规律行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尽管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某些方面、某些项目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从总体上看,科学创新还很薄弱,科学精神还非常欠缺。

中国改革开放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年的回顾与展望

• 第三、对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进行适应性的改革 和完善,不进行剧烈变革。 • 第四、改善经济制度环境,引入经济良好运行的 四个先决条件:承认个人利益,容许一部分人通 过辛勤劳动率先发家致富;在经济上给予人们更 多的自由选择;实现分散化决策;以及引进竞争 机制以及其他各种激励机制。 • 第五、对外开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以经济特 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为试点,学习国推广。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 与世界经济更紧密接轨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是 巨大的。
第三阶段:1992年2月~2003年10月,即从邓小 平视察南方谈话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这 是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基本内容是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前进。 第四阶段:从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 全会召开至今以及今后10~15年。这是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阶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宏伟历史阶段。
第三,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快速增长,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万亿,年均增长高 达9.75%,经济总量是改革初期的14.9倍。30年来,中国 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从第10位跃升到第4位; 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从 1.76亿美元增长到近1.53万亿美元;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 比例从第23位上升到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 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万多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 2.5亿减少到1479万人,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到 44.9%,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煤等主要 工业品产量均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中国经济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 第六、引进各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建立完 善的市场制度。 • 第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 第八、符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的制度转 型模式。依循平稳转轨三阶段:经济自由 化、市场化、民营化。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集体领导带领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深刻变化,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改革使中国的僵化体制不断被打破,开放使封闭的大门被推开,世界的空气徐徐吹进中国,神秘的中国面纱被揭开,自此中国走上了一条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开放大道。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历程让我们感到激动自豪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冷静看待中国发展中的成绩,准确判断我们面临的国内国际挑战与压力,居安思危,坚定中国的正确道路与前进的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6年10月中国在政治上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遭到破坏。

从经济方面看,文革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对比的角度看,而这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

这是许多国家抓住机会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甚至落后于亚洲新兴的“四小龙”。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主要成果、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措施,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有力推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径。

同时,也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情况。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态度。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国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一些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成就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开放贸易政策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100多年完善市场的道路,把西方100多年的发展压缩到30年,矛盾则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30年的改革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

在这千头万绪的改革中,总体上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矛盾(涉及横向分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涉及纵向分权);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涉及要素分权)问题。

”[1]然而,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无疑是解决上述三个矛盾的重要的物质承担者,因而毫无疑问成为中国改革、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失败而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国政府在30年中进行了6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1982、1988、1993、1998、2003、2008年。

回顾30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我们认为有成就有问题,因此客观评价与反思30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得与失,从中总结一些经验与教训,是我们行政管理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回溯30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我们认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政府机构的结构与运行,重点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通过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型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来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解决公权过大过多,私权过弱过小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向下分权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随着历史的推进具有精简化、分权化、市场化、国际化、服务化的趋势。

推动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的驱动;其内在动力表现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推动与财政的压力。

政府机构改革的层面由初期的政府机构结构调整的技术层面上升到职能转变、体制改革的政治层面;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经历了精简机构、职能转变、理顺关系、职能整合、政府转型的不同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两大制度性成果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制度基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与世界在一系列制度平台上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化的开放与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变迁

•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国务 院公布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被解读为完全市 场化医改开了绿灯。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 延的时候,中国开始反思公 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 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7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在第十三一次会议上,卫生部 部长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 改革的情况,医疗改革进程在 度进入公众视野。
1980年 1980年5月,邓 小平为《 小平为《中国少年 辅导员》 报》和《辅导员》 杂志题词, 杂志题词,第一次 提出了“四有” 提出了“四有”的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有 理想、有道德、 理想、有道德、有 知识、有体力。 知识、有体力。” 这一表述后来发生 了微妙的变化, 了微妙的变化,在 1983年的中共十二 1983年的中共十二 大政治报告中, 大政治报告中,改 有理想、 为“有理想、有道 有知识、 德、有知识、守纪 1985年 律。”到1985年, 正式改为“有理想、 正式改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知识、 有道德、有知识、 有纪律。”邓小平 有纪律。 特别强调“ 特别强调“这四条 里面, 里面,理想和纪律 特别重要。”培养 特别重要。 四有人才” “四有人才”成为 20世纪80年代重要 世纪80 20世纪80年代重要 的教育口号。 的教育口号。
天 下 第 一 村 : 华 西 村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变化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达到或接近小康水 平。在7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改 革、开放”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 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到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 减少到3000万 ; •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生活生产用品的出现,给人民带来极大的 方便,农民告别草危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全乡人民的物质生活 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 精神财富丰富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文化产业也蓬勃发 展……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方面财政拨款力度。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历程1978年中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改革开放开端1978年12月,中央领导人召开了历史性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随后,中央陆续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解决了当时国内存在的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城市企业自负盈亏,发展工业和农业,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体制,扩大对外开放等。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破除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计划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开始显现各种弊端,如低效、浪费和失误等等,给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破除这种体制,中央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拆分企事业单位,破除“以物权代替人权”的管理模式,鼓励自主创新等。

这些措施为市场经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使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将不再过问市场经济的运营,而是采取监管和调控的方式来规范市场行为。

在中国,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被逐步建立的。

为了加强中央对市场经济的管控,中国成立了各种监管机构,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等。

四、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定出了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经济特区”、实施“海外投资”和“改善贸易关系”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特殊经济区的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4个特殊经济区,即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这些特殊经济区被赋予了自贸区的地位。

中央政府为这些经济区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资金、土地和税收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

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及经验借鉴

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及经验借鉴

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程及经验借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市场化改革历经30余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改革初期的试点阶段、改革方向的确立、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借鉴。

一、改革初期的试点阶段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起点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经济逐步进入市场化。

此后,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先后试点成立多个“经济特区”,集中改革开放的力量进行试点。

而后,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动单元经济体制改革,各行各业市场化改革成为风口浪尖。

改革初期,针对国内套娃经济、缺乏效率、资源浪费等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工作。

二、改革方向的确立改革初期,对于市场化改革的定位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误区。

在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中,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成为实现增长和利润的新途径。

为此,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发展为主要目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目标。

这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证明了市场化改革改变了过去的政府主导、计划主导的发展思路,让市场原始力量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同时,在实践中也走过了不少弯路。

比如,在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监管不力,导致市场失序和政府的重建成本增加。

这也意味着,与市场化改革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此,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开始持续的增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能力,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而后,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逐渐完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了发展壮大的能力。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市场化改革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应该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乃至市场化制度的建设,同时,企业市场化必须让重在点和面结合,也就是注重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从而构建稳定、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30多年的“三农”改革历程:中国的对内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农村改革的大事记:1、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2、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5、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7、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8、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9、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10、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1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1、2008年关于农村改革发展。

2008年10月19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内容包括: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其中提出了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政策,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央关于“三农”的重大政策: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上世纪五个中央一号文件:1、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总结部署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包产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若干问题(发展联产承包制,消除农村三大隐患: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3、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5年不变)4、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放活农村市场,取消持续30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粮棉按倒三七合同定购)5、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1、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多予少取放活)(从2004年开始,减免征农业税,2006年1月1日取消1958年6月3日颁布的农业税条例,农民告别持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3、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4、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5、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6、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7、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8、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9、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0、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11、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陕西水果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78~1985年为我省果树规模和产量相对稳定阶段。

1978年,全省水果总面积为98574hm2,其中苹果53482hm2、红枣19743hm2、梨4836hm2、柑桔1827hm2;水果总产量为334050t、其中苹果99189t、红枣25432t、梨9512 t、柑桔1220t。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农业部批准从1986年开始,在渭北18个区县建立“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由此带动了各类果树大发展。

“七五”期间,省政府将优质苹果基地列入全省多种经营发展计划,安排资金扶植;时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落实和稳定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增加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供给,而水果总体短缺,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效益提高,加之“秦冠”苹果、“秦美”猕猴桃等新品种的育成和“红星、红冠”苹果、“酥梨”等良种引进推广与“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尤其由陕西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苹果基地技术手册》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渭北优质苹果生产区域与栽培技术基本形成,果树管理向科学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规模迅速扩张和产量持续增加。

到1988年,全省水果总面积增加到262462 hm2,其中苹果167130 hm2、红枣24853 hm2、梨11770 hm2、柑桔13957 hm2、猕猴桃133 hm2,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166.2%、212.5%、25.9%、143.4%和663.9%(未包括猕猴桃);水果总产量达到51.897万t,其中苹果23.756万t、红枣3.1016万t、梨2.0262万t、柑桔0.5918万t、猕猴桃0.41万t,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55.4%、139.5%、22%、113.0%、387.5%(未包括猕猴桃)。

进入90年代,由于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大部分开始出现过剩,即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1990年,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多种经营工作会,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和支持渭北发展苹果产业。

“八五”期间,一方面由于省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加之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果品市场销售顺畅,果价一路走高,果品比较效益凸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掀起了新一轮栽植热潮和增大投入、加强管理,促使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规模迅速扩张和产量大幅提高。

1996年,全省以苹果为主的水果发展到高峰,水果总面积达到702193 hm2,其中苹果502422 hm2、红枣51683 hm2、梨55032 hm2、柑桔8564 hm2、猕猴桃12999 hm2,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612.4%、839.4%、161.8%、1038.0%和368.7%,猕猴桃比1998年增加了9673.7%;水果产量达到362.1473万t,其中苹果295.8884万t,红枣4.3319万t,梨24.4382万t,柑桔1.5169万t,猕猴桃2.0065万t,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984.1%、2883.1%、70.3%、2473.9%、1143.3%,猕猴桃比1988年提高了38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