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设计三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九上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九上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归纳人物变化原因,提炼小说主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关键性语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预设: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分成有梯度的五个环节。
1.闰土的一声“老爷”,让“我”感到了隔膜,联系上下文揣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的含义。
(分析闰土的心理活动)2.生活中,我们遇到小时候的伙伴是什么样的情景?对比理解“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3.表面是身份地位、生活条件、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这个差异又是什么造成的?4.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
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上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同时,封建尊卑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5.小结:归纳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提炼主题揭露辛亥革命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精神的束缚。
二、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预设:可以分成两个环节,先理解希望,再理解“无所谓无,无所谓有”1.“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希望)。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故乡》一文,使学生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惜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故乡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乡》一文、笔记本、课件。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描述一下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特点。
2. 预习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故乡》一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乡的特点。
3. 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阅读《故乡》一文,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乡》一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讨论,提问如下:(1) 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自然景观?(2)文中的故乡有哪些美丽的乡村风光?(3)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让人怀念的事物?(4)文中的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5. 语言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出那个地方的美丽与特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中要包括自己对故乡的感受与描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故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1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
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
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
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故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树立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对比中抒发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家乡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
(2)提问:同学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请谈谈你们的想法。
2. 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教师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3)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尝试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家乡未来的展望。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全文(1)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树立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6. 作业布置(1)阅读课外文章,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以“我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四、整体感知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1、交流1: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故乡》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38-52段2.学生活动:说说你对杨二嫂的认识。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3.强调几次描写“圆规”时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深入探究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交流,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在描写闰土的同时还要刻画杨二嫂这个形象?2.交流明确,引入:闰土和杨二嫂的命运让作者感到失望,那么作者是不是对生活完全失望了呢?四、研读77-88段1.学生自由阅读。
2.思考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这一部分写宏儿对的想念有什么用意?(表明作者在下一代身上寄予了自己希望)(2)第86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分别指什么人?含义有什么不同?(“我”,奔波劳碌;闰土,辛勤劳苦;统治阶级,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3)“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两人的愿望各是什么?(他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希望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4)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陆路”这个句子的含义。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靠努力实现)(5)这一部分两次出现西瓜地的美景有什么作用?(寄托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五、联系全文,深入探究。
1.思考讨论交流:(1)文中除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还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2.作者回故乡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我”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悲凉——淡淡的喜悦——悲哀——希望。
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线索人物——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和感情变化为线索)六、拓展训练: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有什么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不少于300字。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教学设计】《故乡》创意设计三则
【教学设计】《故乡》创意设计三则一、创意设计一:编写剧本的编写。
梳理主要情节,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要求:以课本为主,既忠实于课本,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抓住《故乡》中反复以“现实”“回忆”相穿插交叉的特点,梳理小说的叙事顺序和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剧本编写这一情境,学生能够以编剧的身份,走进文本,根据提示,快速的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与人物,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二、创意设计二:设计(一)舞台场景的设计:抓住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要求:抓住“对比”这一重要手法,通过梳理故乡面貌的今昔对比、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三个“故乡”,其中的环境前后对比很大,你将如何设计现场的光线。
提示:幽暗场景多数表现一些哀伤,悲怨,恐惧等消极负面的情绪,明亮光线的场景多数表现为一些欢快、喜乐的积极正面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舞台场景布置这一情境,学生能够作为导演的身份,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有关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语句。
“回忆中”的故乡——美丽;现实中的故乡——破败;理想中的故乡——美好。
通过赏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以设计舞台光线为契机,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不同基调、质感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感知美的能力。
(二)剧本人物的设计:抓住小说的人物描写,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提示: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分析闰土这个典型的农民形象。
要求2:杨二嫂也是小说着力可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提示: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分析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有关人物(闰土、杨二嫂)前后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改编时将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改成对白,心理活动描写改成独白或旁白。
鲁迅作品《故乡》教案设计
鲁迅作品《故乡》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故乡”在鲁迅的作品中几乎是个符码,代表着他对于旧中国、旧式家庭、旧式革命理念的反思。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比较西北和长江南北社会发展差异,展现他的思想情感。
2.教材目标a.让学生在阅读鲁迅的《故乡》中,了解他对旧中国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b.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和人物性格,从文本中感受到鲁迅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风格。
c.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3. 教材内容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a.简介《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b.分析小说中所反映出的旧中国社会现象和鲁迅的思考与批判。
c.在文本中寻找和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描写手法等因素。
d.通过阅读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意义、分析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背景,如何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进行分析。
三、教法和课堂活动1.教法:本文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任务设计和情境模拟,让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2.课堂活动a.教师将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角色演绎一些小说中的人物,以此来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b.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研究提供给他们的鲁迅相关文献,通过分享和讨论,来对小说作出更深入的理解。
c.展开小组竞赛,分组阅读。
通过阅读测试、文学朗读和文学赏析等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体验。
d.教师可以组织文学展览,让学生在展览中欣赏、品味和思考文学作品。
四、板书设计1.《故乡》2.背景和目标3.分析小说的文学元素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五、教材评价鲁迅的作品一向是我们教育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必备的重要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永续性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教育实践。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灵活、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途径,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部编新教材《故乡》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故乡》教学设计部编新教材《故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部编新教材《故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新教材《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新词阴晦萧索祭祀伶俐愕然鄙夷嗤笑应酬世面惘然隔膜恣睢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2、语速要适当;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
《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课型:朗读课—通过寻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文中所包含的一条感情线索。
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故事过去了80多年,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闰土、杨二嫂这样的人?对这样的人你的态度,分别怎样?2、“我”这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复杂的感情:包含了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和返乡的激动之情。
喜悦,将要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见到母亲,母子团聚,即将见到儿时的朋友——“闰土”;凄凉,将老屋买出,即将永远告别“熟识的老屋”,“远离了熟识的故乡”。
3、“我”理想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应该是怎样?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在“我”的想象中,分别了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我”时,应该喜悦地叫我“迅哥!”滔滔不决地向“我”讲述儿时的一切。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多么地高兴啊!4、而现实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又是怎样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怎样呢?当闰土见到“我”时,“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此时此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厚障壁”你认为还有哪些说法?)5、“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为什么此时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二、寻读。
1、文中写老屋、故乡渐渐远了,但“我”却“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什么原因?2、“我”希望下一代有怎样的新生活?3、为什么说到希望,“我”又“害怕起来了”?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光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这样的希望必然落空,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希望终能实现,便“无所谓无”。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对前一句所述事理的形象比喻。
从“没有路”到“成了路”,需要“走的人多”,要靠大家去做,去实践。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封面和作者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经历,写一篇以“故乡”为主题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乡》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学设计3篇
《故乡》教学设计篇3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
15《故乡》(第3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5课故乡(第3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文中“我”的人物形象特点。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分析本文运用的描写手法,把握插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结合“我”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想要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所传达出的对当时的人和社会的看法。
2.赏析本文运用的描写手法,把握插叙和对比手法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的主旨。
2.学会从描写手法方面赏析文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我”的人物形象特点,看看作者想通过“我”这个人物传达怎样的思想,并从中品析鲁迅犀利的语言风格。
新知探究一、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除了闰土和杨二嫂,文中的“我”也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速读全文,结合相关情节分析“我”的形象特点。
小组讨论:“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就是作者本人吗?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明白作者与文中的“我”的区别。
2.本文中还写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有何深意?学生找出写宏儿和水生的语段读一读,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这两个人的关系同“我”和闰土两人的关系进行对比,重点关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是表现人际关系,还是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我”的形象特点,进而分析本文的主旨。
二、写法探究【活动内容】1.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根据具体的句子分析这些描写手法的作用。
教师结合课件,简要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学生先速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运用了描写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上作简单的批注;然后小组讨论,组员之间对自己圈画的句子整理补充,形成较为合理的分析结果。
2.本文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历。
但其中有三处运用了插叙。
请找出并概括文章运用插叙的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自由朗读这三处插叙的内容,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乡》作业设计
九上语文第15课《故乡》作业设计作业引路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柔婉,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却让鲁迅《故乡》中的“我”产生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童年的伙伴变得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变得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学习重点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悉心体会人物描写的细节,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分层作业一、基础层级(此系课堂作业,主要安排在阅读教学中字词的预习检查、文本内容写法的解读环节。
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于屏幕,学生可口答、笔写,有时需学生自主探究,有时需小组合作交流,评价方式不拘,可学生评、教师评。
用时约20分钟)1.很多人用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如席慕蓉《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请说出两句。
【解析】答案示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ǐng) 心绪(xù)B.闰土(rùn) 寓所(yú) 亲戚(qī) 祭祀(shì)C.脚踝(huái) 鄙夷(bǐ) 嗤笑(chī) 瑟索(sè)D.作揖(jí) 惘然(wǎng) 恣睢(shuī) 隔膜(mó)[解析] C。
《故乡》教案3
《故乡》教案3【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
年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课型
教学
目标
1、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4、教师总结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8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7分钟
课后
反思
自主学习任务
1、重点朗读文中议论的段落,并分析其含义。
2、探讨小说主题:
作者通过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学情归纳
课堂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时间
1、复习导入。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讨论,朗读分析相关议论段落。
3、讨论归纳小说主题
1、小组内部组织朗读相关段落,并简单赏析。
2、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交流:
三个段落各有什么深刻含义。轮流发言后,组长总结归纳。并在班上展示交流。
3、通过重点段落的分析,联系本文任务形象的特点,小组内部讨论关于本文的主题。形成统一的结论后参加班级展示交流。